古人育儿书(古代育儿宝典全文免费阅读)

时间:2022-12-29 阅读:15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人育儿书,以及古代育儿宝典全文免费阅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了凡四训》——从细微处见真知的育儿善书

几年前在参加一个培训的时候,一位信奉佛学的老师给我们十位学员每个人都送了一本《了凡四训》。那时还是单身的我读了后,第一印象只是把这本书归为哲理类、儒学类,未曾想到其实这本书对家庭教育有很大帮助。

直到昨天,一位现任中学语文教师的好友跟我聊起这本书,我才重新重视并在夜里一口气又读完了一遍。好友说这本书她都推荐家长们读,不管对于大孩子小孩子,育儿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要教孩子如何在正确的轨道上做人。

所以,有一次,兼任班主任的她干脆把家长会变成了读《了凡四训》的读后感交流会,这样的活动不仅不让家长们反感,而且出乎意料的是受到家长们的称赞并希望以后能有多些这样的富有内涵的“家长会”。

昨天夜里重阅《了凡四训》,我感觉自己比之前更深一层体会此书的醒神、经典、深刻之处,或许也是因为目前已是母亲的角色,要本着给儿子做好家庭教育的目的吧。

此书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的告诫书。全书共四个章节,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学说,许多资料显示其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 据说,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了凡的思想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在这本书中,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儿子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

接下来,请大家与我一起品味、解读此书中那些从细微处见真知的、那些让人醍醐灌顶的节选段落与语句吧!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这段话是说:一定要每天都知道自己的过错,天天努力去改,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就是一天安于现状,一天没有错误可改,就是一天没有进步。世上聪明伶俐的人不少,但观察他们德业都没有进步快速的原因,都是因为“因循”这两个字,耽误了自己的一生。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在历史上很多人小时候被誉为“神童”,但长大了却跟普通人一样,没有任何进步,原因就是“因循”两个字。反倒是一些普通人,没有什么天赋,但通过勤学苦练,相信勤能补拙,最后学有所成,甚至有的成了一代伟人。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无论做任何事情,抱定一门心思、一辈子用功,无论天赋如何,很少有不成功的。譬如打井,一辈子就在一个地方打、不换地方、不见水不罢休,一辈子用功,后来一定出水。但是,如果第一个地方挖了几米没出水,换个地方再打,第二个地方挖了几米没出水,换第三个地方再打,那一辈子都在换地方,到头来一口井都不可能出水。

中国人的骨子里,始终存在一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袁了凡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自己的人生,就能进步、就能改造命运。所以,如果天天都在反省、天天都在纠正、天天都在进步,那命运就一定能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改变;如果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不可能有惊喜的收获。

“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段话说的是:即使是命中应该荣华显贵,也要常常存落魄的念头;即使是命中应该万事顺利,也要常常存不顺的念头;即使是目前衣食无忧,也要常常存在贫困的念头;即使是人们都敬爱你,也要常常存在恐惧的念头;即使是在家中德望很高,也要常常存在卑微的念头;即使是你学问非常优秀,也要常常存在才疏学浅的念头。

其实,那么长的一段话,概括起来就是:居安思危。即使命运过得比较顺,也应当想到不好的时候怎么办。对于育儿,对于家庭教育,这种理念显得非常重要而实用。

眼前光景很好不代表以后很好,若安逸的今日不巩固幸福那么将只能惶恐且潦倒地度过明日。一个家庭即使富贵至极,却终究挡不住只消福不种福的行为。历史上富贵至极的无过于帝王之家,凡是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数都是穷奢极欲,夏桀、商纣等等,哪一个不是?

“种善得福”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因此其本质在于努力行善。人只有一心行善,福德才会绵远,才会福荫子孙。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这段话是说:一切的福田,都在于方寸之间,要从心中去寻找,没有什么不能感悟通透的。追求在自身,不仅仅是能够得到道德仁义,也能得到荣华富贵。道德和富贵都能得到,这才是追求的过程对获得有利的地方。如果不反省自己,只是一心向外索取寻求,那么也只是求索有方法、全凭运气有所得而已,最终道德与富贵都将失去,所以势必无益处。

《论语》有云:“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是儒家对于物质追求的看法。孟子所说的求,一定是先追求道德仁义,但在追求道德仁义的同时,富贵也会随之而来。

只要拥有了道德,富贵便会不请自来。与此相同的思想,可在《大学》中读到:“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也可在《中庸》中读到:“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所以,只默默行好事不需问前程,这是对道德与富贵二者联系的最好诠释。

“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

这段话是说,如果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就大发雷霆,那就如同春蚕吐丝成茧一样,自己把自己束缚了。

对于生气,有一种新的说法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可是我们为什么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可是我们有必要因迁怒他人而让自己大动肝火吗?

中国有数不清的圣贤经典,可从来没有哪一本是教人批评别人的,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体系里面没有自以为是和怨天尤人的学问,而是提倡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应反思自身,应转移注意力,应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而这,才是正道。

对于懂得自省反思的人来说,外面的闲话坏话虽然不可避免,甚至谣言满天飞,但都变成了他磨炼自己的磨刀石。这一段特殊的心路历程不但不会使其生气、不会使其抱怨,反而会使其有感恩之心。

读完,让人脑海里会呈现类似电视剧中古人对儿女语重心长教导的情景,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忠言逆耳利于行”,无不令人感叹学问与修养、哲理与榜样对育儿是多么重要和必要!

《了凡四训》中的谆谆教诲,对于当下生活在浮躁喧嚣中的我们,意义尤为明显与深远。是的,就让我们在耐人寻思的金句中慢慢揣摩与领悟吧,当然,最关键的是把它们融入家庭教育中、融入生活细节中!

你觉得《三字经》和《弟子规》哪本做育儿书更好?

这两本书都不够格,只能当课外书,育儿首选“经典”。

按照《四库全书》,国学分“经、史、子、集”;最低层是集,包括诗文词总集、文学专集。最高层是“经”,即经典,经典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智慧的结晶,是开创性指导性的,是“史、子、集”的总纲、方向、坐标和根本,是史、子、集无法超越的。

《弟子规》不过是清朝秀才所做的社会行为规范,偏重于“行”,和《三字经》一样最多能归类到“集”部,离揭示极致人性、人性达于天性、极致理想社会的“经”相差十万八千里。

“经”培育的是人内在的“德性”,而不是规范外在的“德行”,鸡蛋从内打破才是生命,从外打破就是一道死菜。

经典对低层的文化具有笼罩性和涵盖性,精通“经”的人很容易或不需要精通“集”,集就是小菜;但仅通“集”的一定不通“经”。《三字经》里说:“经子通,方读史”,就是读书要先从高度的经和子读起,读通了“经、子”,才能读史、集。

文化的学习要先难后易,就像坐滑滑梯,越学越容易,越开心,越想读书;科技知识的学习却要先易后难,就像是爬楼梯。

文化的学习要孩子还不知道难易的时候就学。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胎教开始,能听的时候听,能读的时候读,能认的时候认。

试问现在你成年了,你还读得了《易经》《论语》《道德经》吗?古人读书不就是从小就背下了这些经典,从小奠定了一辈子做人和做各科学问的深厚文化基础了吗?西方人背下的《圣经》不也是从小不懂就背下来了吗?

所以只有先背下来,才增加了未来接受评论和指点的可能,增进了阅读和学习能力,逐渐满腹经纶,涵养志气和心量,厚德载物,且性情习性更优良。小的时候读了就有,不读一辈子没有,一辈子浅薄,孩子若没有“厚德”的基础去抵抗现在网络垃圾、金钱社会的侵蚀,性情一定败坏。

小时候背了,才有可能用一辈子时间慢慢去懂。

而且不要用你浅薄的大脑去想象刚从天地而来的孩子的天才心灵,胎儿至纯的心灵通过听力神经就能感受经典的端正纯良和大气,改良孩子的性情、志气和心量。文化的学习靠的是正闻熏习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就像是“维也纳的孩子没有不懂音乐的”,一开始就要熏陶最高度的经典;就象是3岁孩子已经能把自己的母语学得七七八八,而你学10年的外语也不见得比他精通,才0-3岁他怎么就能懂呢?

所以,学经典是五岁有五岁的懂,十岁有十岁的懂,二十岁有二十岁的懂,乃至八十岁有八十岁的懂。(即便是现代80岁的国学大师在经典面前也是小孩。)

有人说孩子字都不认识怎么读?反问一下,古人没有拼音怎么也能读书?何况现在的经典教材都有带拼音的大字版,我们有如此现代化的拼音工具,还说读不了。我看不是因为没有拼音我们读不了,是我们心里早下了定论,经典太难了读不了,所以先主为奴了。

我们经典学院通过大量实践证明:没有学过拼音的孩子,都可以读得了经典,也认得了字。整本背下来就更不是问题了,大家应该相信孩子的记忆能力,等孩子知道难易、会用各种工具时就读不了了,一辈子读不来了。现在语文教育改革,小学拼音都是一带而过,是有道理的。

成才成人之道,在经典智慧里,学了经典,随意看看“小道”,才不会迷失方向和本质!

诸葛亮的《诫子书》并没有多少字,为何被一直流传?

“既生瑜何生亮!”《三国演义》中,周瑜的这句经典名言,可谓是从侧面角度狠狠赞誉了诸葛亮一番。作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军事家,诸葛亮一生智慧过人,计谋超群,一直被后人敬仰。除去诸葛亮的军事家身份,他其实还是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父亲,一封临终前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家书——《诫子书》,成为古今教育之家教名篇。全文虽然只有短短86个字,却字字珠玑,其教育思想从古至今,影响深远。

《诫子书》意蕴深刻,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与见解。今天,诺妈就诸葛亮的《诫子书》,谈谈古人的育儿智慧,以及在孩子早期教育中,《诫子书》对父母的两点启示。简单说下译文吧:有道德修养的人,时常以静思反省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淡泊名利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安定清静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一个人只有静下身心,潜心研究,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不立志,不下苦功夫,就算是天才也学不成东西。对自己不严格要求,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自己有积极上进的意志;冒险草率,急躁不安,也无法陶冶自己的性情。

年华随时间飞逝,意志与日消磨,人最终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也无法与时俱进,担起社会之重任。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破落家舍里,后悔不已。

有哪些育儿书籍让你觉得相见恨晚?

一、人间失格

经典摘抄古人育儿书:1、生而为人古人育儿书古人育儿书我很抱歉。

2、我感觉非常累,希望就这样睡着。我一定会被杀死,有时候像利爪撕扯幼小的鸟,有时候像一堆凶 猛的狼群。张牙裂齿地扑杀过来。只仅是处于挨打的份,然后真的被杀死,依照他们的行径。

二、追风筝的人

经典摘抄:1、为你,千千万万遍。

2、许多年过去古人育儿书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您好,我来回答您的问题。相见恨晚的书籍是《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幼学琼林》。育儿书籍当前有很多,目前的书籍真正对育儿有作用的书籍少之又少,让我觉得相见恨晚的书籍几乎没有。倒是古代的书籍令人相见恨晚,古代育儿从蒙学开始,蒙学最著名的是是三百千,其实除了三百千就是《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幼学琼林》。这三本书之所以现在很少提及,不让学习,就是因为知识多,对学习作用很大,教育界有时候就是这样,越是有用的书籍,越不推荐给社会大众使用,因为他们要自己的子女取得优势,他们要学,却不允许别人学。建议好好学习这三本蒙学书。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古人育儿书和古代育儿宝典全文免费阅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57770.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