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西方育儿理念,以及美式育儿理念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西方父母有哪些育儿理念值得借鉴?
西方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比较开放,希望自己的孩子什么事情都可以尝试一下,而不会像中国家长一样非常紧张的把孩子保护起来,这样养育出来的孩子比较坚强,值得中国家长借鉴。
中西方育儿方式有哪些差异
刘秀英表示,中西方家庭教育最大的差异是怎么看待孩子。中国人认为,孩子和大人是一体的,孩子的成绩是与家族荣誉、父母脸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中国人对孩子强调的某些东西更大程度上是家长的需求,比如有的家长让孩子好好学习,只是为了让他将来有个好工作,挣更多的钱,这样一来既能让父母安心;其次也是父母炫耀的资本;第三不会给父母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
而在西方教育理念中,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需求,儿童只需按照自己的兴趣、个人能力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政府制定的很多政策、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以是否尊重了儿童为前提。
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有关这一点,中西方教育理念是不同的。
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陪伴
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有不少家长为了方便工作,同时也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将孩子留在老家让亲属帮着带,或者留给保姆照看。原本想提高生活质量的父母,让这些孩子在成长的黄金时期错过最好的教育——父母的陪伴。
对此,刘秀英指出,研究发现,与孩子建立亲密情感是有时间限制的,12岁之前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若没有建立这样的情感,孩子到了青春期,容易与父母产生各种问题。
在美国,父母不在孩子身边会被认为是很不人道的。比如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被独自留在家里,一旦被举报,不但孩子会被社会福利机构带走,父母还会被控“危害孩子安全罪”。
而中国的家长会说,为了孩子才被迫与孩子分离,到外面打工挣钱,这样孩子才能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但是父母没有考虑到,这是他们的想法,孩子可能宁愿穷一点,也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为生活奔波的父母们,请暂时放下自己的事情,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关注并重视他们的真实需要。
阳詹易放学回家时,奶奶已经外出,他在家里等待奶奶回来(2014年5月21日摄)。阳詹易家住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东升村落岩村民小组,今年10岁,是东升小学学生。在他8个月的时候,妈妈就离开了他。爸爸在广东务工,只有过年时才回来。(新华社记者陆波岸 摄)
孩子的自由是有前提的
由于特殊的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大部分家庭都开启了“421”的模式,所以中国家长容易过分溺爱孩子。尽管成年人大都知晓溺爱孩子的危害,讲起来可能也头头是道,但若真到了实践,不少家长便不知不觉地对孩子“投降、依从、迁就”了。
刘秀英认为,溺爱这种情况在中国家庭教育中是最典型的。她说,溺爱很多时候是出于自己的情感需求,如果家长是理智的
在育儿这件事上, 中西方育儿观念有什么差异?
外国人难以接受的3种中国育儿现象
现象一:给婴儿剃光头
小美七个多月的时候,头发很稀少。我想给小美剃光头,费尽了口舌想说服她的爸爸罗大翔(美国人),结果罗大翔始终没有同意。我的一个外国朋友的中国妻子想给宝宝剃头的时候也遭到了激烈反对,甚至不光是丈夫,整个丈夫的家庭都反对。
实际上,在婴儿3~9个月的这段时间里,是胎毛脱落的旺盛期,而新生头发的速度慢于胎毛脱落,所以小美的头发稀少。后来事实证明,甄小美的头发长势非常不错。
科学已经证明,剃光头对头发长得更好没有帮助,这种说法在网上随便用中文英文搜索都能看得到。因此,如果你是为了让孩子的头发长得更好而给他剃光头就大可不必了。
文章图片2
现象二:在有孩子的地方抽烟
有一次我正在和小区里的一个妈妈聊天,而她的丈夫也就是孩子的爸爸就开始抽烟,而我的孩子和他们的孩子就在旁边的推车里。我半开玩笑地说:“宝宝们离得这么近,爸爸抽烟对宝宝不太好,是吧?”没想到那个爸爸却把烟放在宝宝的嘴唇上,假装让宝宝也抽,还笑着说:“抽烟要从小培养。”我只好走开了。
通常我们习惯带宝宝去西餐厅,因为大部分西餐厅都设有“无烟区”,不用担心有人抽烟。现在北京有规定,所有公共场合都不能吸烟,在公共场合吸烟的情况有所改善,但还有很多城市对这一规定贯彻得并不彻底。
不论如何,我不能接受任何人在有孩子的地方抽烟。这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文章图片3
现象三:玩弄男孩的小鸡鸡
罗大翔第一次见到这个现象是在包头。一个小男孩穿着开裆裤,邻居的叔叔一边用指头拨弄他的小鸡鸡,一边说:“小牛牛,蹦一个!”罗大翔惊讶不已,问我怎么回事儿。我说:“可能是因为中国人传宗接代的思想比较长久,所以看到男孩就特别喜欢。”“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方式表达喜欢?不能用别的方式?”他问。我回答不上来。
这样的行为在国外肯定不能被接受,如果孩子的父母起诉,对方还可能获刑。个人觉得虽然是小孩子,他的隐私也应该受到足够保护,这对他的成长也是有好处的。
中国人难以接受的4种外国育儿现象
现象一、让孩子在地上爬
Ezra(一岁多)的妈妈在很多国家住过,在中国待了4年,她说:“中国的孩子在床上和怀里长大,西方的孩子在地上长大。”
西方基本都是妈妈自己带孩子,没有老人或者保姆帮忙,所以没办法,不能老抱着孩子,只要家里很安全,就让孩子在地上爬来爬去,不离开视线就行了。另外,国外的地面大部分比较干净,没有人随地吐痰或者扔脏东西等,也是个重要的原因。我们现在住的小区的地面也挺干净,甄小美常常在地上爬,回家以后再清洗和换衣服。刚开始只有她一个小宝宝在地上爬。渐渐的,别的家长看到这样其实没问题,孩子还玩得很开心,在地上爬的小宝宝越来越多了。
如果地上干净安全,爬一爬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是很有帮助的。
文章图片5
现象二、给孩子喝冰水
美国人家大部分的冰箱都带着制冰机,杯子伸过去一推,冰块哗啦啦掉下来。有人说美国人是“在冰箱里长大的”。罗大翔的弟弟的女儿两岁,从来没有喝过热水,要么是水管里接的常温水,要么是加了冰块的冰水。绝大部分的美国孩子都是这样,几乎很少出现因为喝冰水拉肚子的现象。
甄小美长牙的时候,我们用咬咬袋装了冰块给她咬 -- 婆婆说这在美国很普遍 -- 凉凉硬硬的冰块让她热、痒、痛的牙床舒服很多,她也没有拉肚子。我一个美国朋友在四川大金川地区的一个县城里教了三年书,他是唯一的外国人,他的宿舍没有冰箱。后来他喝不惯冰水了,开玩笑说“我变成了中国肠胃”。
喝不喝冰水纯粹是个习惯问题,如果你家的孩子习惯了喝温水,也就不必让他尝试喝冰水了。
文章图片6
现象三、给孩子穿得少
入秋的时候我们带甄小美去朝阳公园玩,看到四个外国小孩儿,穿着短裤短袖凉鞋,拿着铲子跑来跑去。当时我穿着厚外套,甄小美穿着小大衣。我和很多过路人想的一样:“穿这么少?太冷了吧?别把孩子冻着。”
这两天早上我带甄小美出去散步也常听到这样的话,邻居好心的过来摸摸她的小手,告诉我:“你看,她小手冰凉。”我记得英文育儿书上说:不能用孩子手脚的温度来判断孩子的冷热,而是应该摸脖子和后背。这和咱们的习惯完全不同。于是今天早上我给她穿上棉袄棉裤,外面再罩上棉的连体衣,像个皮球似的出门散步,可是她的手还是凉的,摸摸脖子,倒是很温暖。这下我心里有点底了。
现象四、给新生男婴割包皮
犹太教的男婴都必须施割礼,这是宗教原因,不讨论。四五十年以前,美国社会强烈反对给新生男婴割包皮,认为这是极其不人道的做法。但是后来医学和事实慢慢证明了这项手术的无害性,所以接受的人越来越多。不过直到现在,这也还是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争辩双方各执一词,听起来都很有道理。
咱们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大部分中国人对外国人的这个习惯也和50年前的美国人一样,强烈反对,难以接受。我好像没听过哪家中国医院给新生儿做这样的手术。
我认识的外国男婴做过这个手术的不少,没看到出什么问题。刚生出来的小孩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对疼痛的感觉是最迟钝的时候,所以也不会举得很痛苦。
中西方育儿文化的差异
一、学习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有着很大不同的态度。中国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考了一百分,是否登上了学校的光荣榜。对于孩子的要求就是专心、认真的读书,学艺术,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孩子的天分、创造力、独立思维等等。西方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却是很开放的态度,他们不在乎试卷上的分数,反而注重的是孩子在实践上的发展。他们要学的是生活的技能,人生的本领。自始至终都是以孩子的独立生存、动手能力、创造力为主。
二、家长的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已有五千年之久,人们所受的文化影响较深,封建老派传统的思想,让家长在教育思想上一直保持着内敛、保守。他们认为孩子顺从听话、学习成绩好,就是给他们脸面增添光彩,他们不允许孩子做学习以外的事。而西方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则是开放,有很大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够让孩子去接受很多的新鲜事物,不仅仅局限于学习。
三、家长的教育方式
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可能更多从个人荣誉和个人养老考虑,他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来比较,攀比孩子的学习成绩,攀比孩子的荣誉证书,攀比孩子的工作单位。认为只有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有好的未来,所以从孩子出生起,就给孩子安排好了路。要在哪个重点学校上学,要考哪个荣誉证书,要在哪个国家单位上班,都一一安排。若是孩子违背了他们的意愿或是没有达到要求,他们就会责备孩子甚至进行打骂。中国孩子完全在父母的“温室”下长大,所有的衣食住行都被包办到底,完全没有自己锻炼的机会。恰恰相反,西方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很开放,给了孩子的绝对的自由,
关于西方育儿理念和美式育儿理念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