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上海育儿经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上海育儿中心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家长育儿经验
家长育儿经验
家长育儿经验范文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应该注意平时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做好榜样,带好头。和孩子一起读书学习,营造读书学习的氛围,偶尔也以向孩子“请教”的方式培养孩子多读书学习、做一个有知识的人的自豪感。别在孩子面前评判老师和他人,多和其他孩子的家长学习交流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经验,做一个有爱心、包容心的家长。
当今社会的家庭,独生子女的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天下父母们的共同心愿。我们作为父母,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的人,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离开我们,成为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立个体。但要怎样教育孩子,尤其是怎样做好幼儿教育便成为我们每位父母的难题。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生存环境,而父母则是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与深远。以下便是我平时在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尊重孩子的提问,注重智力的培养。我们一直没有刻意的去教她学习什么,只是在孩子提问的时候认真回答她提出的问题;在她喜欢看的书上面教她认一些字,给她一些她喜欢的书与碟子,让她自己学会放,怎样讲故事,平时在我讲一次故事,然后让她自己再讲一次给我听,使她对学习有着深厚的兴趣。
第二,尊重并引导孩子的思想,的培养。重视孩子的道德培养,不管在什么场合,要求做到不打人,不骂人,不说脏话。我们做父母的.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在家里,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做到不说脏话,不做过激行为。在孩子发现父母做错了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要主动承认错误,并引导她在犯了错误时也要勇于承认。
第三,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尊重,尊重不等于纵容。在平时,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就必须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多商量问题,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们父母自己遇到同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做,是会像孩子那样做吗?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观念、模式、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定孩子该做什么,不准做什么,更不能利用家长的权威去压制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与独立性,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自己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学会涮牙、洗脸、穿衣等,让孩子自己学会独立思考,让孩子有自己的能力与知识。
上述这些只是我平时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现在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在幼儿教育上,我们也经历了一个从无知到渐知的过程,在教育子女这方面,家庭环境的区别,造就不一样的教育方法,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健康成长,出类拔萃,值得骄傲,但我相信,只要做父母的能够注意方法,因材施教,孩子们一定要取得成功,走向辉煌。
家长育儿经验范文二:
周五收到刘老师的短信,请家长周末利用空余时间写一篇育儿经验。呵呵,说实在的,收到这个短信,我还是很头疼的,育儿经验实在不知道有还是没有,也不知道自己这些年对待孩子的教育是否正确。孩子刚出生时,自己是信心满满的,觉得自己肯定可以教育好孩子,让孩子向自己想象的那样去发展,也买了很多育儿的书籍。但是,有时候会发觉,实际要按照书中所教那样去教育孩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毕竟每个孩子是不同的;而且育儿也要家庭成员都要配合这个举动,相信这个理念,家中如果有人不配合,那一定是难上加难。
茜茜在家里是很活泼,好动的孩子,喜欢唱歌,跳舞,但是比较胆小,是个慢热型的孩子,所以我提倡尽量带孩子多去和外面的人接触,多带她接触大自然。
在她两岁前时,根本就是害怕见到陌生人,见到陌生人就是死死的抱着妈妈不会松手的,正好我们住的附近新开了一个早教中心——真宝贝,这个早教中心周二到周日每天早上10:00都有一个小时的亲子游戏,由于当时住得近,也可以叫奶奶每天都带她去参加这个亲自游戏,刚开始一个月到二个月,茜茜都是不会和任何人互动的,看到老师也会不好意思,会躲起来,但是她还是很喜欢那里的氛围,可以玩游戏,还有滑滑梯和波波池可以玩,到了二个多月,茜茜开始有了变化,老师可以带她单独去玩,而且会有勇气敢坐到老师的旁边和老师一起跳舞,虽然还是比较敏感,但是我觉得这对她来说是心理上的一次挑战,妈妈觉得她已经做得很好了。
今年过年前,我们从布吉搬家到宝安,过完年,就让茜茜直接读了创业二村幼儿园,孩子刚上幼儿园,作为妈妈是最担心的,因为她是特别胆小,敏感的孩子,就特别怕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离开了家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哭闹,可以让我吃惊的是,第一天送茜茜上幼儿园,看着那么多的新生都围着老师在哭,她竟然没有哭,当然我们之前也有和她做过思想工作的,我和她说,到了幼儿园,就是自己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妈妈去上班,下午会来接她回家,她答应了,到了幼儿园她真的没有哭。这个情况对于妈妈来讲,真的是很吃惊的,同时也知道孩子其实自我的内心调节功能是挺强大的。
一天和爸爸带她在新安公园玩,那天公园里正好搭了个舞台,我和茜茜说:“茜宝你去那个舞台上表演一个节目好吗?”茜茜在家里也是经常给大家表演节目的,本来以为她会别扭,会不要去,没有想到,她竟然一口就答应了,但是有个条件是,妈妈和爸爸也要上去表演一个节目,呵呵!她站在舞台上面,下面也有一些在游玩的人正坐在那休息,她竟然很大声的说“大家好,我叫童麟茜,我今年3岁,我现在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名字叫青蛙呱呱呱”然后就开始大声的唱了,这又给妈妈一个大大的惊喜!(那天妈妈把这段给录了下来了哦)
当然这些只是生活中的点滴,茜茜大部分的时间还是表现得内向,胆小,害羞,但是妈妈感觉得到她的一点点的改变,我知道茜茜是需要鼓励的,是需要通过慢慢的熟悉周围的环境,在她感觉熟悉的环境下来表现自己的,所以只要给她一定的时间,她一定可以做到的!
育儿经验分享: 家有巧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妈妈,妈不在,叽里咕噜滚下来。"
"小宝贝,抹香香。小额头,点一点。小脸蛋,点两点。鼻子下巴再点点,小小手也点两点。"
"妈妈你看,我会唱歌啦!"小羊羊忽闪着萌萌的眼睛跟我说,那小表情,满满的成就感。
羊羊两岁四个月了,会说好多话。不少是从巧虎学来的。
巧虎是什么?
孩子一岁多时,在小区里看到邻居小盆友拉着一个mini拉杆箱,嫩黄色,一只小老虎的图案跃然箱上。我问这个在哪买的?邻居告诉我,这是订购巧虎送的。
后来,经常看到这只小老虎,很多邻居都有订巧虎。它是根据宝宝月龄特点,每月配送一套本月龄的光盘、书籍、玩具,一套搭配使用。
但又有妈妈说自己家孩子不喜欢巧虎。因此我们也在犹豫是否订购。
去年春节,表姐来我们家。她极力推荐巧虎。说她家大宝小时候看巧虎,很喜欢。东西都还留着,现在给二宝接着看。姐弟俩从里面学了好多东西。
听到表姐的推荐,我们后来毫不犹豫地去预定了巧虎。表姐在上海某青少年宫做了十几年英语老师,而且两个孩子都培养得非常棒。她推荐的肯定没错。
我们去到花园城的巧虎体验柜台,听了工作人员的介绍,订了一年半的产品。刚好从羊羊一岁半到三岁上幼儿园。
柜台只预定,不收款。款要在第一次收货时支付给送货员。18个月一共2000多元,每月一百多点。
第一个月(第18月龄)收到了。羊羊跟着光碟视频、书,学会了说"青蛙、乌龟、雨滴"。会跟着视频里面手舞足蹈。还好,娃喜欢,没有浪费。
渐渐地,跟着巧虎学会了好多东西。有认知方面的: 各种动物、交通工具、春夏秋冬;有生活方面的:我爱洗澡、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有社交方面的:我最有礼貌、一起分享真开心、换着玩等。
让人苦恼的是: 太喜欢看巧虎光碟视频,每当看的时候,巧虎排第一,妈妈排第二。但巧虎的书籍和玩具真的非常好,制作很用心。
书籍都是互动书,比如:贴纸贴上吧!翻开小窗口!左右拉动看看小乌龟缩头;左右拉动纸片帮巧虎擦干身体;上下拉动纸片拖地吧;把烧烤好的菜和肉放进盒子里吧。类似这种,都是趣味性很强的书。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手指灵活性,也更加容易把书里的内容和真实世界联系起来。每一期的内容不仅适合孩子特点,该学刷牙了,该学上厕所了。还很应景:秋天到了,和爸爸一起去秋游。冬天到了,要过年了。
每一期的玩具质量特别好,趣味性也很强。比如:洗澡玩具小章鱼,是一个多变组合,分开是水龙头洒水花,组合起来是小章鱼。发声炒菜组,平底锅+锅铲+煎蛋+各种蔬菜和肉饼,发出逼真的煎煮声音。甜甜圈、积木、切切切。
这些书籍和玩具,孩子并不能独立玩好,需要大人帮助,是一个很好的亲子交流互动机会。巧虎的书籍和玩具都是在帮助大人和孩子互动,是在教家长如何陪孩子玩。我就经常陪孩子一起跟着视频唱唱跳跳,期待看每一期书籍,玩每一期玩具。同时感叹一下:我们小时候可没有这么好的书和玩具!
可惜,以前不太知道爱惜,书有不少被娃撕得烂了。玩具也丢失损坏了不少。现在书一旦撕烂,我就尽量拿透明胶粘起来,玩具也会更加爱惜,发现丢失了赶紧找。这也是我这个大人从巧虎那学到的: 爱惜。
邻居家的妹妹比我们家小两个月,也订了巧虎。然鹅,从2周岁开始,她们每一期送的内容和我们都不一样。她们是月龄版,我们是幼幼版。我猜是不是因为我们8月出生,早一年上幼儿园导致的呢?一问工作人员,果然是。因为我们今年秋天就要入园,已经开始学社交类的和独立类的内容了,是为入园做准备。不禁让我再次感叹:巧虎太用心了!
儿保医生自制育儿rap,她向我们科普了哪些育儿知识呢?
如今的育儿理念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人们上海育儿经历了解和学习到育儿方法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因此,很多年轻的父母们和老一辈的育儿观念都大不相同,上海育儿经历他们学习到了更为科学的育儿方法,掌握了更多适合孩子的养育方式,摈弃了陈旧、错误的育儿观念。这样也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更健康的成长环境,从而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儿保医生用Rap的形式宣传育儿知识
上海新华医院儿保科医师芳芳和两个小伙伴制作的一段育儿rap视频,走红网络。视频里,一位新晋奶爸用rap诉说着育儿的疑问,而芳芳则用rap向他科普正确的育儿知识。芳芳说,rap的歌词就是这位奶爸小伙伴真实的育儿经历,希望通过这种有趣的形式,让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更好地接受育儿知识。
上海的这位儿保医生的做法非常与时俱进,她能够结合新潮的方式,来传播科学的育儿观念。据了解,这位儿保医生年龄34岁,她自己有一个两岁的孩子,在视频中,她带着时尚的帽子和墨镜,用说唱的方式讲述了一些常见却又容易出现误区的育儿知识。
父母需要注意和学习的育儿知识
视频中,儿保医生说到育儿知识有很多。比如孩子的饮食要营养均衡,否则就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的;孩子的皮肤都比较娇嫩,如果不注重护理,就很可能引发很多皮肤类的疾病和问题;阅读看书和彩色可以刺激孩子的视觉发育;生活中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可以刺激孩子的语言发育;养育孩子不仅是母亲的责任,同样也需要父亲参与进来等等。这些和人们息息相关的育儿知识,有时候确实会被人们所忽略,儿保医生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人们的科学育儿的意识,从而让更多孩子成长在更健康的环境中。
养育孩子--陈忻博士上海站讲座笔记整理(一)
今天下午,期待已久的陈忻博士上海站讲座开始啦,整整3个小时,陈忻博士向我们分享了她关于育儿的诸多见解和理论,干货满满,获益匪浅。最最重要的是,一年多了,终于与美恬妈面了基,心情愉悦~~
第一个小时主要是陈忻博士的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与孩子相处。
陈忻博士提到了三个关键词:genuine,empathy,和unconditional supporting(?),即真诚的情感、同理心以及无条件的接纳支持。
一、genuine 真诚开放的情感,尊重孩子的感受
面对孩子的时候,自己的情感应该是真实的,孩子也应该活在真实的世界中。具体来讲,就是妈妈自己不必伪装成超人,妈妈也要学会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很多妈妈喜欢隐藏自己的情绪,觉得在孩子面前不发火、不生气就是好妈妈,比如在自己刚下班很累或者心情不好的情况下,面对孩子陪自己玩一会的请求经常不会直接拒绝,硬撑着陪孩子。其实,有时候你即使不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情绪也一直客观存在着,你在陪孩子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会表现出烦躁的样子,这种消极情绪往往会借着其他由头就释放出去了,比如开始恼怒孩子怎么这么简单的拼图都拼不好,怎么把玩具乱扔乱放,怎么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玩。这样往往是不太好的,不如告诉你的孩子:“妈妈累了,妈妈想休息一会再陪你玩,可以吗?” 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需求,不至于以另外的方式释放负面情绪,又给孩子体贴自己的机会
陈忻博士举了个自己孩子的例子。她有天下班,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堵车了,车停在路上无法移动,孩子就想在这时候让妈妈陪自己玩游戏。陈忻博士就试着跟孩子商量了一下:“妈妈今天真的很累了,想休息十分钟再陪你,可以吗?” 孩子同意了。十分钟过去了,孩子竟然真的安安静静的等妈妈休息好,没有打扰妈妈。陈忻博士说,她当时特别感动。为人父母,有时候会养出不懂的感恩的孩子,这时候也要反省一下自身,你有给孩子体谅你的机会吗?一直伪装成不会累不会病不需要孩子关心的超人,孩子怎么会知道你也有自己的需求啊。
当然,适当的表达需求,不等于要孩子包容自己的情绪。陈忻博士说,有次有个妈妈咨询她关于她跟自己孩子的问题,那个妈妈竟然说她因为孩子惹她生气,三天没理他了。言下之意似乎要孩子跟她道歉、哄她,她才肯跟宝宝重归于好。陈忻博士问她,宝宝几岁了,她说宝宝才三岁左右。陈忻博士简直要气笑了,你一个几十岁的成年人了,竟然要一个才几岁的娃娃去包容你的情绪!适当的表达,也不是要孩子来包容你啊。一定要在孩子的承受范围之内去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不能过头了。
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孩子的情商低,想把孩子送去什么情商训练学校,但是情商和情绪管理,是没办法突击出来的,是日常与人相处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一点一滴的经历累积出来的。孩子最初的互动就是与周围人进行的,日常可以适当的与孩子表达喜怒哀乐,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尽量做到对事不对人,比如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能说“你不是一个好孩子”,应该说“你的这个行为是不对的,会有什么什么样的后果”;当大人做错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毫无困扰的向孩子道歉,也要让孩子知道,妈妈和老师(以及其他大人)都是会出错的,没人是超人,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human being,都有喜怒哀乐,会痛会累会犯错,这没什么,犯的错改了就好。
做一个诚恳的父母,生活会容易很多。
二、empathy 同理心
陈忻博士提到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同理心,我觉得同理心与情绪管理里面经常提到的“共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觉得“共情”不是让孩子情绪稳定下来的手段,而是养育着应该自己用在自己身上的一种思考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力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这才是共情的精髓,而不是那几句干巴巴的句式:“我知道你现在感觉很不好,你是不是感觉怎样怎样啊”。这类生搬硬套的句式,用不好就会变成自以为是。
陈忻博士说,同理心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事情,有了同理心,人就会宽容许多。
她提到了一个例子,国内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很多现在作业任务就很重了,抄写作业总是很多。有的小朋友写着写着字迹就开始潦草了,很多家长看到之后就会很生气,认为孩子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写字乱涂乱画、应付作业。其实,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去理解孩子,小小的孩子,力气就那么多,作业任务那么重,写着写着就没力气了啊,真的没办法保持一直字迹工整漂亮,不是孩子不认真,是真的作业负担太重了。
同样困扰家长的还有另一个问题:孩子总是丢三落四。其实丢三落四真的不是主观态度的不认真,大人同样也会忘东西啊。真想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不如帮他每次都写个list。陈忻博士发现自己孩子的班级有好多小信箱,信箱上写着班级所有同学的名字,老师会往信箱里放需要孩子带的材料,每天班里都会有一个list,写着每个小朋友需要从信箱里带回家的东西,小朋友只需要按照list从信箱里取出该带走的东西就好了,这样几乎从来不会出错和丢三落四。这个行为启发了陈忻博士,她后来就在自己孩子的书包上贴了一个list,上面写着需要带去学校的东西,孩子去学校前一晚按照list收拾好小书包,第二天一早直接把包带走就好了。刚开始时还需要对着list查看有没有忘带什么东西,时间久了,形成习惯了,孩子几乎就不会忘带东西了。
陈忻博士讲,有了同理心,还要用具体的方法去帮助孩子,一味的说教是没什么用的。比如中国学校喜欢用的标语“好好学习”,那怎么才能好好学习啊?这个标语太空洞了。提倡“团结友爱”,那怎么团结友爱呢?美国学校里的标语就具体多了:“与别人一起玩,不要排斥别的小朋友”。上面讲的列list就是一种具体的办法,抽象空洞的说教想达到目的真的挺难的,具体化之后就容易多了。
人人都会讲道理,讲道理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特别特别的正义,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但其实讲道理不如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并具体的去做一些事情帮助对方,理解、尊重对方的情绪,应该优先于讲道理。毕竟,自己做错事情的时候,本来就很难过自责了,这时候谁都不希望别人再来补一刀“你看看你看看,我之前告诉过你了,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你便要这样那样,现在好了吧balabala...” 这样的说法于事无补,除了给对方添堵、激起对方反感的情绪之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陈忻博士分享了她跟自己小儿子的一段故事。小儿子有次把书包落在自己的车上了,早晨她开着车就走了,于是儿子到学校的时候发现自己书包没带。打电话给她,她那天刚好没有什么紧急的事情,于是她不辞辛苦开车半小时去给儿子送了书包。晚上回家,陈忻博士跟孩子说,以后可别忘带包了,妈妈给你送过去很麻烦的,也没多说什么。但是没过几天,儿子又把书包落在妈妈车上了,这次妈妈真的有很要紧的事情要办,就没去给孩子送包。那天儿子包里刚好有要上交的作业,美国的学校是每次作业、小测验、日常表现都要记录到孩子的总分里的,这次作业如果老师判定不合格的话,孩子接下来好多次都要做到最完美才能挽回最后的成绩,所以孩子也挺怕的。回家后跟妈妈说了这个,妈妈第一反应是想了想,安慰了孩子,问孩子有没有向老师解释一下啊,也许老师不算他这次成绩不合格呢。孩子说跟老师沟通过了,不知道老师怎么处理。陈忻博士这里就做的很好,没有一上来就习惯性的指责孩子“你看吧你看吧,上次跟你说了不要忘带包,你又忘带了,成绩不行了吧”之类的,如果这样说的话,孩子除了反感,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所幸后来宽容的老师并没有给孩子扣掉这次的分数,孩子很开心,感恩之下记住了这些事情,从此之后基本没有再把包落在妈妈车上了。
有时候父母和老师的宽容反而能激发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同理心时时刻刻要有。
三、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
不轻易去评判别人,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立场,站在自己立场上,所有的行为都是合理的,所有人都应该加强边界感。
面对孩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不能把自己认为的事情就强加给孩子。
陈忻博士说自己的二宝是个比较敏感内向的宝宝,小时候放弃了学足球,因为足球需要冲撞、与别人有接触,这让他觉得很不舒服,改学了棒球。有一次学校的棒球比赛,他帽子上面的扣子松了,而这时候妈妈在比赛的保护栏后面,没办法帮他把扣子扣上。妈妈就直接跟孩子说:“你去找一下教练,让他帮你扣上呗。”儿子没反应,妈妈有点着急了,就有催促了他一次。然而这次陈忻博士发现了儿子表情和身体都有些僵硬--孩子很紧张,这时候妈妈就知道,是自己唐突了。自己觉得“没什么的事情”,孩子并不这样认为,又想了想自己小时候,还没有儿子现在做得好呢,现在不也好好的吗。于是陈忻博士悄悄走开了,把空间留给孩子自己。过了一会儿,教练过来孩子这边了,发现孩子的帽子扣子松了,顺手给扣上了,这才解决了问题。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这有什么呀”之类的语气是很唐突的,孩子的性格就是如此,并不是内向就有什么不好的,内向的人也不会没朋友,没必要过分去强调某种性格。
中国人有个特点,从大到小都一样的,就是行为上无法无天,而思想上却束手束脚。而美国人是刚好相反的,从小就不束缚孩子的思想,行为上却规矩的多,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讲规矩多了,很多事情有很多规定,行为上没中国孩子自由自在,思想上却天马行空,这点很值得深思。
上海为了让男性同胞有育儿经验,提出了男性育儿假的想法,对此你怎么看?
上海提出了男性育儿假的想法,我觉得这样的想法非常棒,能够让男性同胞拥有育儿经验,同时也能够减轻年轻妈妈的负担,这样的提议也有助于减轻职场的性别歧视的现象,可谓是一举多得。
一、让男性同胞拥有育儿经验
很多男性同胞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育儿经验,孩子基本上都是妈妈带大的,因为男性没有育儿假,所以为了家庭他们只能忙于工作。男性育儿假的存在能够让男同胞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样男性同胞们也能拥有育儿经验,还能够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成长。
二、减轻年轻妈妈的负担
男性育儿假的成长也能够减轻年轻妈妈的负担,生孩子本来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在生完孩子后还要自己照顾孩子,那些没有公公婆婆帮忙的宝妈更惨,自己在带孩子的时候负担非常大。男性育儿假的推出也能够减轻这些年轻妈妈的负担,让丈夫也分担一下照顾家庭的责任。
三、减少职场的性别歧视
男性育儿假还能够减轻职场性别歧视的现象,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女员工就是因为女员工生完孩子需要休产假,这也让他们觉得不如找男员工比较实用。一旦男性需要休育儿假,那么相信职场的性别歧视也会有所缓解,这样的措施也能够让各位女同胞们在职场上不受那么多歧视。
各位读者,你们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一下。
上海育儿经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上海育儿中心、上海育儿经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