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育儿实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关于婴儿的实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用心理学实验告诉你"曾子杀猪"是多么有效的育儿方法
曾子杀猪这个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详。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孩子想要跟着,妻子为了哄骗孩子不去,就说:“你乖乖在家等着,妈妈回来给你杀猪吃肉!”
结果是孩子不哭闹要跟着妈妈继续去了,可是当曾子的妻子回来之后,发现曾子居然在家磨刀霍霍,真的要向自家半大的猪下手了,非常不解的说:“我只是欺骗小孩子的,你怎么能真这么干呢?”
曾子反驳:“父母必须言而有信,否则孩子将来长大了也会骗人的!”
最终猪被杀掉,这个故事也成了一个经典的育儿故事。
故事很经典,但是在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以听故事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情,真的到了自己孩子身上,那是继续的谎言无数。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在这样的父母培养之下,孩子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很多父母奇怪,怎么我家孩子的自制力这么差,说过的话都不算数呢?那就要父母自己反思了!
说完了曾子和一些父母的反应,我们现在来说说心理学中的棉花糖实验,这个实验也早了,不过出新版本了!
我们先来看斯坦福大学WalterMischel博士的棉花糖实验(第一版):
斯坦福大学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一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 得到相同的两个奖励。
学者发现愿意等待和延迟享乐的孩子,将来考试成绩和成就就会较高, 可是什么让小朋友愿意忍得住口?自制能力是否是天生?
学术界也有人有同样疑问,于是就有人做了一次棉花糖实验2.,0(新版),
在2012年,当时想了解小朋友的自制能力及心态,于是在棉花糖实验中加插了一段与环境有关的情节,研究人员先将28位3-5岁的小朋友分成2组,逐个进入画室,但画室里面只有一包很难打开的画笔,而且又旧又短,研究人员就跟小朋友说"你等我一下,等我去拿全新的画笔过来”期间两组小朋友都等了2分半钟左右,但只有A组的研究员拿着新画笔回来,B组的研究员却空手而回,更告诉小朋友原来他记错,根本没有新画笔。
类似的情景再重复了一次,这次A组研究员在小朋友等待后带着又新又大的贴纸回来,而B组研究员再次食言,小朋友再次等了2分半钟但什么也没有,最后等小朋友画完画,研究人员再给小朋友逐一进行棉花糖测试,研究员将棉花糖放在桌上,再跟小朋友说“你们可以即时享用棉花糖或者等我从另一件房间回来再吃,那我就会多给你一颗”,结果之前曾等待新画笔,新贴纸但又期望落空的B组小朋友平均只等待了3分钟左右便抵不住诱惑吃了棉花糖,但A组的小朋友平均等了12分钟才吃,14个组员当中,还有9个足足等了15分钟。
对比经典棉花糖实验之中的小朋友只能等到6分钟左右,这次实验结果令研究团队很意外,他们认为等待画笔和贴纸的经验对两组小朋友的自制力有很大影响力,反映出 小朋友对于未来是否可以预期,其实很敏感,当研究员言出必行,小朋友便会认为他们所身处的环境既安定又可信,因而令小朋友选择等待,因为他们所经验过的等待有正面回报。 但另一组小朋友所经验的正好相反,等待并未带来预期的好结果,所以他们选择及时享乐。
换言之,可信的环境和经验,会帮助孩子建立自制能力,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的环境和经验可以说是由父母创造,那身为父母的我们是否言出必行?还是经常信口开河就变得很关键了。当然有时父母都会受环境所限,例如答应了去公园玩,但因大风无法兑现承诺,学者认为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都尽力言出必行,建立了小朋友信任身边环境的世界观,那父母偶尔因交通情况迟了回家,或因生病未能陪伴孩子,他们都会理解,也不会感到环境不安全。
相反,如果父母经常信口开河,言而无信,孩子经常处于充满谎言与不守承诺的环境中,就会养成一种世界并不可靠的世界观,认为等待和忍耐不会有好结果,反而不守承诺和说谎就可以得到即时的好处。其实无论初生婴儿或者是几岁大的小朋友,都一样是从日常生活中认识世界,单单是有没有按时喂奶或定时作息都会影响带他们的安全感。
我们与其责怪孩子说谎,意志力不足,不如反思自己,认真践行老祖宗的育儿智慧,力争做个言出必行的父母吧!
育儿法则之“飞镖实验”
教育不是限制个性发展,而是创造出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其个性继续拓展。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孩子拓展想象的空间——飞镖实验。
心理学家做实验,把实验者分为三组,练习投掷飞镖。
第一组的人连续20天。每天不停的练习飞镖指向标靶。然后把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得分记录下来。
第二组的人只在第一天与最后一天进行飞镖练习,其余时间每天用20分钟想象——假想自己瞄准、投掷及修正等动作。
第三组的人只在第一天与最后一天进行实际的飞镖练习,此外未作任何练习。
最终结果第一组成绩提高了30%,第三组没有任何提高!但令人啧啧惊奇的是,第二组竟然也提高了30%!
以上可以看出,练习的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学习起来很轻松,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有时候担心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所以我们就为他们包办了一切。这样,反而使得孩子丧失了锻炼的机会,养成不自信,胆小,依赖的性格,缺少了独立性。
给他机会让他试错,这样他就能够去思考和想象为什么会出现错误,从而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独立自主的能力也就提升了!就像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谈到父母之爱时说道:“父母对孩子的爱并不是简单地给予,而应是理智的给予和不给予。”
那么,具体的,父母该怎么做呢?
第一,父母要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马上付诸行动——将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孩子去思考,而不应天天在孩子身边督促。这样不利于其养成自觉自律的习惯。
第二,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把课堂外的时间留给孩子,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他身心愉悦了,那么,学习就会与快乐(正向反馈)联系在一起。他的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第三,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父母在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时候,要和孩子站在平等的角度,遵循“尊重”和“信任”的原则。以商量的口气,或者进行讨论式的协商,启发诱导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孩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他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我们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认真反思,学会倾听,尊重和信任。做到真真切切的爱孩子,懂孩子!
恒河猴实验,颠覆了人类的育儿方法,拯救了无数的孩子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认为这种 育儿 方式是在伤害孩子,对孩子的心理以及 情感 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打破这一 育儿 观念,他做了一项轰动世界的恒河猴实验,也是被称为世界最残忍的实验之一。他将一部分新生的婴猴进行了产妇分离,小猴子出生之后就独自生活在笼子里,并在笼子里给刚出生的婴猴提供了两个假的“猴妈妈”,一个是由铁丝网做成的,胸前挂着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奶瓶,“铁丝妈妈”只能提供食物,但无法拥抱;另一个是绒物做成的“绒布妈妈”抱起来很柔软,但是却无法提供食物,如果按照华生的 育儿 理论,应该是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会更受欢迎。
然而,实验的结果却令人难以置信,那个摸起来很舒服的“绒布妈妈”居然打败了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
在实验最初的几天里,小猴子大部分是围着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因为它24小时可以提供食物。然而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哈洛发现,笼子里所有的小猴子只有在饥饿时才会去找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其它大部分时间都会黏着这个绒布妈妈,小猴子一吃完立马会离开回到绒布妈妈身边,有些小猴子甚至一刻都不愿意离开绒布妈妈即便吃奶也要挂在绒布妈妈身上。
几个月后,实验的结果出来了,如果按照当时华生 育儿 的观念,这部分从小被分离的小猴子应该是比在猴妈妈呵护下的小猴子更加聪明、更加独立、更加强壮才对,但是结果却是相反的。这些从小就被分离出来的猴子和正常成长的猴子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它们明显比正常成长的猴子们胆小、目光呆滞、手足无措、也不懂得和同类相处。
洛河为了进一步做实验,他又在笼子里放入一些猴子们会害怕的东西,比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当小猴宝宝一看到这些东西,会跑到绒布妈妈怀里钻紧紧的抱住它,似乎这样可以给它更多的安全感,而铁丝妈妈被晾在一边,甚至连看一眼都不看。最后洛河干脆把绒布妈妈拿走,只留下挂着这个奶瓶的铁丝妈妈,然后再拿玩具吓小猴子,可即便是被吓得瑟瑟发抖,小猴子也不靠近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没有绒布妈妈的怀抱它就蹲在角落里缩成一团,一边颤抖一边尖叫。
而后洛河又继续下一个实验,将小猴子分别放在3种不同的笼子里,3个笼子里面都放了很多小猴子喜欢的小玩具。第一个笼子里有绒布妈妈和玩具,第二个笼子里有铁丝妈妈和玩具,第三个笼子里,只有玩具。
实验的结果是,当笼子里只有铁丝妈妈或只有玩具时,小猴子是非常紧张和害怕的,它不敢靠近铁丝妈妈也不碰玩具,只抱自己的头蜷缩在墙角;而当在有绒布妈妈的笼子里时,小猴子会紧紧的抱着绒布妈妈,在绒布妈妈的怀里,张望着周围的玩具,然后会小心翼翼的试着触碰那些玩具,然后大着胆子将玩具拿走,再回到绒布妈妈的怀里。
更为残忍的还在后头,哈洛将绒布妈妈变成一个变成了坏蛋,这个坏妈妈会时不时向小猴子们放铁钉、射水柱来攻击小猴子,吓得它们到处窜。可让人意外的是,不管坏妈妈对它们做了什么,无论怎么攻击或虐待它们,小猴子都会在绒布妈妈停止攻击后义无反顾回到妈妈的怀抱,紧紧的抱着绒布妈妈不放开。
这多么像人类的孩子们,即使被妈妈打骂也依然哭着要妈妈抱,小猴子的这一行为更加佐证了,婴孩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温暖和抚慰,那些从小就缺乏母爱的人,成年之后极易出现巨大的心理障碍,并且这种影响会伴随他们一生。
洛河通过实验得出了两个结论:爱源自于接触而非食物,温暖的接触才是母亲的本性,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训练出来的。按照当时风靡的华生 育儿 理论,婴儿只会对食物产生依恋,只要有充足的食物,母亲是可有可无的,并且认为这种亲情只会让孩子成年之后丧失独立自强的精神,而洛河的实验则打破了华生的 育儿 理论。
实验证明那些从小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在妈妈的怀抱里得到安全感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的怀抱去独立 探索 ,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 社会 的人。 越是得到关爱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乐观而充满自信。而越是得不到关爱的孩子,就越容易封闭自己的内心,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实验到此并没有结束,因为数年之后,当这一批从小和自己猴妈妈分离的猴子长大之后,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洛河发现,当初在绒布妈妈身边长大的猴子,在它们成年之后也出现了严重的自闭、自残、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在它们生下孩子之后,还会对自己的孩子暴力殴打,甚至残忍杀害,这个发现令洛河很是吃惊,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个现象,洛河再次做了一个实验,他给这些绒布妈妈增加了一个晃动的功能并能发出各种好玩的声音,能够让绒布妈妈和小猴子产生互动。然后奇迹出现了,小猴子有一个可以跟它一起互动玩耍的妈妈,在长大后一切正常,可以交朋友,可以正常融入 社会 。于是哈洛得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结论,爱存在在三个变量,是触摸、运动和玩耍,只要你能够提供这三个变量,就能够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紧接着,洛河又在一批小猴子出生之后做了新的实验,不给它们任何的假妈妈,让它们孤独地在笼子里生存,在八个月之后,再给它们绒布妈妈和奶瓶妈妈,然后拿玩具吓唬它们时,结果却令人泪奔了,小猴子受到惊吓后并没有奔向任何一个妈妈,而是缩成一团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并发出绝望的叫声。这些猴子在长大后,自然无法融入到正常的猴群,并伴随着自残,攻击等行为。
很多人认为哈洛的实验对于那些猴子来说太过残忍,并且很不人道,因为被实验的恒河猴有很多在实验中丧失了生命!我们要知道,恒河猴和人类有93%的DNA吻合,它们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学习能力和自我决断力,并且向人类一样拥有相似和易懂的表情表达,是 社会 化的复杂动物。它们有着有人类类似的发声系统和沟通方式,它们可以通过身体姿势和手势、面部表情、发声进行沟通。而在这个实验中,无疑对恒河猴是非常残忍的,因为它们是一群拥有 情感 的 社会 化动物!
但这残忍的实验却证明了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 健康 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及时回应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
哈洛的实验结果发表之后,一夜之间华生 育儿 法彻底被推翻,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在华生的理论被摒弃数十年之后,这套洋垃圾却漂洋过海,被中国的一群别有用心的人发现,如获至宝般疯狂的刷屏朋友圈,疯狂的推崇华生 育儿 理论。哭声免疫法、婴儿完整独立睡眠法被一些人当成了 育儿 宝典,万千中国儿童成为这套邪恶理论的牺牲品。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渐形成坚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对人友善、积极向上、乐于 探索 、具有处事能力的人。
图片来片网络,侵删!
关于关于育儿实验和关于婴儿的实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