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儿童观(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

时间:2022-12-17 阅读:18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教育儿童观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什么是儿童教育观

儿童教育观也称为终身教育观。

1.以终身教育观看儿童教育

2.树立新基础教育观

3.明确幼儿教育质量观

4.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

一、儿童观

※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1. 儿童是稚嫩的个体:

儿童作为人,具有和成人一样的人格和尊严、一样丰富的精神世界、一样的差异性。儿童幼稚、不成熟,这恰恰代表着人类发展的轨迹以及学习和发展的可能性。

2. 儿童是独立的个体

3. 儿童是有差异的个体

4. 儿童是完整的个体

5. 儿童是积极主动的个体

6. 儿童是正在发展的个体:儿童不同于成人,正处于发展之中。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方式、成长特点。儿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被塑造与自我塑造的潜力。儿童需要时间去成熟和发展。要提供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活,让童真、童趣、童稚得到自由伸展。

二、儿童发展观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即我们怎样看待和认识儿童;儿童发展观则包括儿童人性特点、儿童发展的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儿童发展的价值等重要内容,是人们对儿童进行培养时有关方法论方面的观点。由于不用时期人们受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同,对儿童的看法以及在处理成人与儿童关系上的方法都有所不同,因此对儿童发展观的理解必须结合实际,与时俱进。

1.迅速性

2.规律性

3.阶段性

4.差异性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三、知识观

1. 旧的知识观

2. 新的知识观

四、家园(校)合作观

1. 家长和教师是合作伙伴

2. 家长和教师要相互沟通

3. 家长和教师要形成合力

什么是儿童教育观?

一,足够的爱和足够的自由

A,给予理解的爱

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看:你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恐惧,自己的焦虑,自己的习性来“爱孩子”的。很有可能你发现其实你更“爱自己”。

一位父亲说:“我很爱我的孩子,但是一到那个时候,我就控制不住了,不打不骂,他就不听话,我急呀,又不知道怎么办,每次打骂完我都特别内疚”。

爱孩子,但是行为却是经常打骂孩子,表面上看很矛盾。其实不然,这位父亲潜意识想的就是要“图自己方便”,尽快让孩子安静,而不想去理解孩子,这种潜意识无法产生爱的行为。

要想理解孩子,我们就要了解一些关于大脑的基本知识,才能从孩子各式各样的“魔鬼时刻”中发现本质,找出应对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大脑可以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负责秩序,语言和逻辑。而右脑负责非语言和感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3岁以前,右脑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还不能用逻辑和文字来表达感受,完全活在当下。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孩子莫名其妙的发脾气,根本没办法说服,或者孩子上学迟到了,你紧张得像打仗一样,可孩子却毫不在意,完全没有内疚感。那左脑何时开始发育呢?最明显的信号就是当他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的时候,他们开始对因果感兴趣,并尝试用语言把背后的逻辑表达出来。

与孩子相比,成人的大脑就成熟得多,但是在对待孩子上,很多家长的做法并不比孩子成熟。他们任由自己的潜意识支配,他们不懂得委婉也不感到羞愧。他们对孩子占据上风,完全是因为他们嗓门更大,而孩子弱小。理解孩子的大脑发育,是父母提升自己潜意识的重要一步。理解了他们的不成熟,耐心才会随之而来,爱才不会“变味”。

B,给予自由,就是给予未来

爸爸给儿子买了一辆小汽车,儿子想拆开看看车子为什么会跑。多么可贵的探险精神!但爸爸觉得小汽车就是要跑,拆了可惜,就把车藏在冰箱顶上,任由孩子哭闹也不理会。几年后孩子长大了,家人把车子拿出来,但孩子早已不想玩。爸爸剥夺的不是车,而是孩子探索的自由。

同样,许多妈妈不容许孩子吃手,不允许玩水,不允许孩子在泥土地玩耍…一个劲地说:“要讲卫生”“听妈妈的话”。

与上面的阻止行为相比,有些限制自由的方式更隐秘。比如父母把自己刻板的知识和规则灌输给孩子,让孩子在完全不懂诗词语境的情况下去背诵,按照是否“像”的标准去画画。

父母总觉得,孩子的大脑是像白板一样,每一笔划都需要父母握着他的手来协助描绘。其实不然,他何时开始会笑,何时会翻身,何时开始吃脚,是先发展视觉还是触觉,都由他先天的程序设定。而且这个程序本身是非常主动积极的。国外把儿童比作蒲公英,就是为了强调儿童的生命力顽强。只要给他一个稍微称职的父母,他们就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这就是孩子的主动探索在起作用。

大量限制主动探索,也早早地扼杀了一项在未来至关重要的能力-创造力。如果说19世纪的发展取决于工业革命和物质资本提供的能量,20世纪的发展取决于教育的进步和人力资本提供的能量,那么21世纪的发展取决于创新和这种创新成果能被他人快速复制和分享。创造力在未来,也将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迅速拉大。其实这种趋势在现在很多知名大学已经发生了,他们在前所未有地重视着学生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所以,给孩子自由,保持他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精神,就是给他未来打下的最好基础。

学前教育儿童观是什么

学前教育儿童观是指社会看待与对待儿童的看法或观点。其中包括儿童的特性、儿童期的意义、权利与地位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学前教育儿童观是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观可分为三个形态: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和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从字面意义上来看,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是占主导地位的人们所持有的儿童观;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是学术界人士所持有的儿童观;而大众识形态的儿童观则是普通大众对儿童的看法。

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和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要通过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直接作用于儿童。同时,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在三者之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可以对其他两种儿童观有一定的引导、支持和纠正等作用。

幼儿教育者对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的体悟是非常有必要的。换句话说,幼儿教育者(从其广义上来讲)需要现代化的儿童观。与其说现代化的儿童观是从否定前人的历史中得来的,不如说它和前人的思想具有一脉相承之处。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能够很优秀,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注意些什么呢?怎么才能把孩子教育的更好呢?

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涯都要经历,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父母往往在这些阶段做好了完全准备,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报名各种班级,而交了昂贵学费之后却抱怨自己孩子怎么没有别人家的孩子优秀。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是中国家长太重视面子教育,却忘记孩子真正大脑开发的年纪是越小开始越好。0-3岁的教育却往往不被重视,而最近二十多年的科研成果显示:在0-3岁的教育所获得的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那要怎样才能把3岁内的孩子教育得更好?

1、通过游戏教会孩子新本领,多让宝宝参与实践活动

不要认为小孩子只会吃喝拉撒睡玩哭,0~3岁的宝宝其实非常喜欢游戏,通过游戏教育孩子,往往能让孩子更有兴趣地学习,比如通过模拟厨房游戏,让宝宝学会做家务。在平常的生活中多让宝宝参与进来,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体会到动手的乐趣。多鼓励孩子,多肯定他们。

2、培养好习惯,形成好性格

培养好习惯,形成好性格是宝宝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事。对于已经出现自私任性、脾气暴躁、不爱吃饭、不爱表达、粘人闹人、自理能力差,不爱学习等等坏毛病的宝宝,通过父母的正确引导,可以让宝宝变得越来越优秀。因为孩子,让我们重新对世界产生了好奇。因为孩子,让我们已经坚硬起来的心,慢慢温柔了。做孩子的教育引导者,一切都值得。而我们,也想让孩子满意。

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正确的儿童观:

(1)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多层次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

(2)发展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由于某一因素的作用而发展,而是由多种因素参与其中的动态发展过程;

(3)儿童是发展的主体,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发展的,而不是被动地发展;

(4)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在与适当的教育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

(5)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不可能以年龄或班级为标准来武断地划一;

(6)儿童通过活动而发展,在对物体的操作和与人的交往中发展知识,能力和个性,而不是坐着,只通过听或看教师的说和做而发展;

(7)儿童身心各方面是一个整体,对他们进行的体,智,德,美几方面教育也是互相联系的,应使儿童从小获得初步的全面的发展,不要孤立地只偏重某一方面的发展;

(8)每个儿童都拥有发展权,受教育权等,这些权力应当受到尊重和爱护。

正确的教育观:

明确对孩子的培育目标;明确自己对孩子需要履行的培育责任;了解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成长特点;了解人类三次环境转换和三次逆反;了解科学的培育规律、法则与公式;站在孩子的角度,以理解孩子的外在行为表现本质为前提,在父母为孩子创建的客观生存环境的基础上,正确的培养和调整孩子的外在行为。具体说就是:

(一)培育目标

最终实现目标: 帮助孩子实现获得未来更多幸福和快乐的能力!

五大基本培育目标:逻辑思维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自控自抑能力、社会沟通能力、主动思维能力和责任感。

(二)教育机构与教育者所应履行的培育责任

即“身体的健康成长和保持过程——保育”和“逻辑思维的基本结构创建、丰富成长和使用过程——培育”两个范畴。其中“培育”有包括了两个方面,即“逻辑思维的创建和成长过程”和“心理健康的形成和成长过程”。它们是共同成长,不分先后次序的。

(三)教育机构与教育者所应认识和合理并帮助孩子过渡人类三次环境转换和“三次逆反期”,这是对孩子成功教育的保证。

三次环境转换

载体培育从逻辑思维学出发认识到:人类的成长过程中,一共会经历三次环境转换,即从非约束环境到相对约束环境的转换——从家到幼儿园;从相对约束环境到约束环境的转换——从幼儿园到上学;从约束环境到选择环境的转换——从结束学业到职业选择。

“三次逆反期”

正确理解和注意孩子成长过程中“三次逆反期”的本质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在一个逆反期到下一个逆反期的成长过程中实施合理的教育。这三次“逆反期”的普遍年龄分布分别是,第一次逆反期是从三岁左右到五、六岁;第二次逆反期是从二、三岁到十五、六岁;第三次逆反期是从十八岁左右到二十二三岁。它们的基本概念分别是从“复制性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到“具有自主编织的纯洁性目的逻辑思维”,又逐步过渡到“具有自主编织的非纯洁性目的逻辑思维”,最终会逐步过渡到“具有自主编织的固始化目的性逻辑思维”。

(四)了解科学的培育规律法则与公式

法则

法则(一):1:1法则

在孩子逻辑思维外在表现过程中,其“利、弊”因素所占的比例的一般规律是“相对平均”的。

父母通过这个法则需要了解的是,对学前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外在表现行为对孩子未来来说,都有50%的利,同时也存在50%弊。如:打人的孩子与被打的孩子、内向与外向的孩子等。父母要做的就是,在理解分析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的利弊之后,通过培育手段,尽可能去调整利与弊比重,让利于孩子未来成长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法则(二):3:3:3:1兴趣规律法则

孩子们对某种独采兴趣源的兴趣分配比例一般规律为,30%痴迷;30%即兴;30%不感兴趣:10%不但不感兴趣还抵触。例如孩子们对某种玩具的喜好。

以100个孩子对玩具车喜好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结果:30%的孩子非常喜欢,只要是有机会获得礼物,就会选择玩具车;还有30%的孩子觉得玩具车还不错,不过其他的玩具也愿意选择;还有30%的孩子是不喜欢的,在有机会获得礼物的时候,是坚决不会选择的;剩下的10%左右的孩子不但不喜欢,还会厌弃,一拿到玩具车就会让父母拿走扔掉。

父母通过这个法则应该了解,孩子一定存在着对某种事物自己的兴趣喜好。而孩子的这种兴趣喜好程度对最终的培育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法则(三):共鸣实现法则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欲取之必先屈之”。也就是说,要想改变一个孩子的不良习惯性外在表现(不良“习惯性逻辑思维”),首先就要用合理的方法对孩子这个不良的“习惯性逻辑思维”是如何编织的进行理解,并尝试和孩子一起编织出这种不良的“习惯性逻辑思维”,然后,再与孩子共同编织这个不良逻辑性思维的过程中(首先实现“共鸣”),依据客观的信息环境对编织逻辑思维的信息进行更换,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对孩子不良“习惯性逻辑思维”进行改变的目的。反之,不仅不能达到改变孩子不良逻辑思维的目的,甚至会因为改变孩子不良逻辑思维目的的这个逻辑思维行为过程而导致和孩子矛盾的加深,甚至,会加剧孩子对这个不良行为逻辑思维的习惯性。

关于教育儿童观和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51048.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