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育儿记(博士妈妈谈育儿)

时间:2022-12-17 阅读:21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博士育儿记,以及博士妈妈谈育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养育孩子--陈忻博士上海站讲座笔记整理(一)

今天下午,期待已久的陈忻博士上海站讲座开始啦,整整3个小时,陈忻博士向我们分享了她关于育儿的诸多见解和理论,干货满满,获益匪浅。最最重要的是,一年多了,终于与美恬妈面了基,心情愉悦~~

第一个小时主要是陈忻博士的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与孩子相处。

陈忻博士提到了三个关键词:genuine,empathy,和unconditional supporting(?),即真诚的情感、同理心以及无条件的接纳支持。

一、genuine 真诚开放的情感,尊重孩子的感受

面对孩子的时候,自己的情感应该是真实的,孩子也应该活在真实的世界中。具体来讲,就是妈妈自己不必伪装成超人,妈妈也要学会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很多妈妈喜欢隐藏自己的情绪,觉得在孩子面前不发火、不生气就是好妈妈,比如在自己刚下班很累或者心情不好的情况下,面对孩子陪自己玩一会的请求经常不会直接拒绝,硬撑着陪孩子。其实,有时候你即使不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情绪也一直客观存在着,你在陪孩子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会表现出烦躁的样子,这种消极情绪往往会借着其他由头就释放出去了,比如开始恼怒孩子怎么这么简单的拼图都拼不好,怎么把玩具乱扔乱放,怎么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玩。这样往往是不太好的,不如告诉你的孩子:“妈妈累了,妈妈想休息一会再陪你玩,可以吗?” 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需求,不至于以另外的方式释放负面情绪,又给孩子体贴自己的机会

陈忻博士举了个自己孩子的例子。她有天下班,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堵车了,车停在路上无法移动,孩子就想在这时候让妈妈陪自己玩游戏。陈忻博士就试着跟孩子商量了一下:“妈妈今天真的很累了,想休息十分钟再陪你,可以吗?” 孩子同意了。十分钟过去了,孩子竟然真的安安静静的等妈妈休息好,没有打扰妈妈。陈忻博士说,她当时特别感动。为人父母,有时候会养出不懂的感恩的孩子,这时候也要反省一下自身,你有给孩子体谅你的机会吗?一直伪装成不会累不会病不需要孩子关心的超人,孩子怎么会知道你也有自己的需求啊。

当然,适当的表达需求,不等于要孩子包容自己的情绪。陈忻博士说,有次有个妈妈咨询她关于她跟自己孩子的问题,那个妈妈竟然说她因为孩子惹她生气,三天没理他了。言下之意似乎要孩子跟她道歉、哄她,她才肯跟宝宝重归于好。陈忻博士问她,宝宝几岁了,她说宝宝才三岁左右。陈忻博士简直要气笑了,你一个几十岁的成年人了,竟然要一个才几岁的娃娃去包容你的情绪!适当的表达,也不是要孩子来包容你啊。一定要在孩子的承受范围之内去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不能过头了。

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孩子的情商低,想把孩子送去什么情商训练学校,但是情商和情绪管理,是没办法突击出来的,是日常与人相处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一点一滴的经历累积出来的。孩子最初的互动就是与周围人进行的,日常可以适当的与孩子表达喜怒哀乐,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尽量做到对事不对人,比如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能说“你不是一个好孩子”,应该说“你的这个行为是不对的,会有什么什么样的后果”;当大人做错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毫无困扰的向孩子道歉,也要让孩子知道,妈妈和老师(以及其他大人)都是会出错的,没人是超人,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human being,都有喜怒哀乐,会痛会累会犯错,这没什么,犯的错改了就好。

做一个诚恳的父母,生活会容易很多。

二、empathy 同理心

陈忻博士提到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同理心,我觉得同理心与情绪管理里面经常提到的“共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觉得“共情”不是让孩子情绪稳定下来的手段,而是养育着应该自己用在自己身上的一种思考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力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这才是共情的精髓,而不是那几句干巴巴的句式:“我知道你现在感觉很不好,你是不是感觉怎样怎样啊”。这类生搬硬套的句式,用不好就会变成自以为是。

陈忻博士说,同理心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事情,有了同理心,人就会宽容许多。

她提到了一个例子,国内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很多现在作业任务就很重了,抄写作业总是很多。有的小朋友写着写着字迹就开始潦草了,很多家长看到之后就会很生气,认为孩子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写字乱涂乱画、应付作业。其实,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去理解孩子,小小的孩子,力气就那么多,作业任务那么重,写着写着就没力气了啊,真的没办法保持一直字迹工整漂亮,不是孩子不认真,是真的作业负担太重了。

同样困扰家长的还有另一个问题:孩子总是丢三落四。其实丢三落四真的不是主观态度的不认真,大人同样也会忘东西啊。真想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不如帮他每次都写个list。陈忻博士发现自己孩子的班级有好多小信箱,信箱上写着班级所有同学的名字,老师会往信箱里放需要孩子带的材料,每天班里都会有一个list,写着每个小朋友需要从信箱里带回家的东西,小朋友只需要按照list从信箱里取出该带走的东西就好了,这样几乎从来不会出错和丢三落四。这个行为启发了陈忻博士,她后来就在自己孩子的书包上贴了一个list,上面写着需要带去学校的东西,孩子去学校前一晚按照list收拾好小书包,第二天一早直接把包带走就好了。刚开始时还需要对着list查看有没有忘带什么东西,时间久了,形成习惯了,孩子几乎就不会忘带东西了。

陈忻博士讲,有了同理心,还要用具体的方法去帮助孩子,一味的说教是没什么用的。比如中国学校喜欢用的标语“好好学习”,那怎么才能好好学习啊?这个标语太空洞了。提倡“团结友爱”,那怎么团结友爱呢?美国学校里的标语就具体多了:“与别人一起玩,不要排斥别的小朋友”。上面讲的列list就是一种具体的办法,抽象空洞的说教想达到目的真的挺难的,具体化之后就容易多了。

人人都会讲道理,讲道理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特别特别的正义,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但其实讲道理不如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并具体的去做一些事情帮助对方,理解、尊重对方的情绪,应该优先于讲道理。毕竟,自己做错事情的时候,本来就很难过自责了,这时候谁都不希望别人再来补一刀“你看看你看看,我之前告诉过你了,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你便要这样那样,现在好了吧balabala...” 这样的说法于事无补,除了给对方添堵、激起对方反感的情绪之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陈忻博士分享了她跟自己小儿子的一段故事。小儿子有次把书包落在自己的车上了,早晨她开着车就走了,于是儿子到学校的时候发现自己书包没带。打电话给她,她那天刚好没有什么紧急的事情,于是她不辞辛苦开车半小时去给儿子送了书包。晚上回家,陈忻博士跟孩子说,以后可别忘带包了,妈妈给你送过去很麻烦的,也没多说什么。但是没过几天,儿子又把书包落在妈妈车上了,这次妈妈真的有很要紧的事情要办,就没去给孩子送包。那天儿子包里刚好有要上交的作业,美国的学校是每次作业、小测验、日常表现都要记录到孩子的总分里的,这次作业如果老师判定不合格的话,孩子接下来好多次都要做到最完美才能挽回最后的成绩,所以孩子也挺怕的。回家后跟妈妈说了这个,妈妈第一反应是想了想,安慰了孩子,问孩子有没有向老师解释一下啊,也许老师不算他这次成绩不合格呢。孩子说跟老师沟通过了,不知道老师怎么处理。陈忻博士这里就做的很好,没有一上来就习惯性的指责孩子“你看吧你看吧,上次跟你说了不要忘带包,你又忘带了,成绩不行了吧”之类的,如果这样说的话,孩子除了反感,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所幸后来宽容的老师并没有给孩子扣掉这次的分数,孩子很开心,感恩之下记住了这些事情,从此之后基本没有再把包落在妈妈车上了。

有时候父母和老师的宽容反而能激发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同理心时时刻刻要有。

三、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

不轻易去评判别人,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立场,站在自己立场上,所有的行为都是合理的,所有人都应该加强边界感。

面对孩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不能把自己认为的事情就强加给孩子。

陈忻博士说自己的二宝是个比较敏感内向的宝宝,小时候放弃了学足球,因为足球需要冲撞、与别人有接触,这让他觉得很不舒服,改学了棒球。有一次学校的棒球比赛,他帽子上面的扣子松了,而这时候妈妈在比赛的保护栏后面,没办法帮他把扣子扣上。妈妈就直接跟孩子说:“你去找一下教练,让他帮你扣上呗。”儿子没反应,妈妈有点着急了,就有催促了他一次。然而这次陈忻博士发现了儿子表情和身体都有些僵硬--孩子很紧张,这时候妈妈就知道,是自己唐突了。自己觉得“没什么的事情”,孩子并不这样认为,又想了想自己小时候,还没有儿子现在做得好呢,现在不也好好的吗。于是陈忻博士悄悄走开了,把空间留给孩子自己。过了一会儿,教练过来孩子这边了,发现孩子的帽子扣子松了,顺手给扣上了,这才解决了问题。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这有什么呀”之类的语气是很唐突的,孩子的性格就是如此,并不是内向就有什么不好的,内向的人也不会没朋友,没必要过分去强调某种性格。

中国人有个特点,从大到小都一样的,就是行为上无法无天,而思想上却束手束脚。而美国人是刚好相反的,从小就不束缚孩子的思想,行为上却规矩的多,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讲规矩多了,很多事情有很多规定,行为上没中国孩子自由自在,思想上却天马行空,这点很值得深思。

博士妈妈“奇葩”的带娃方式,把孩子养成了“小神童”,让人佩服

我和闺蜜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她家就在我家隔壁,从小就属于那种“别人家的孩子”,每次考试在班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老师都夸她天分很高,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她靠着天资聪颖加上自己刻苦学习,一路披荆斩棘,成功考上国内top3的大学,而且一路保研读博,成为了我们小镇有史以来唯一的一个女博士生,在乡亲们的眼中她将来要么就是当大官,要么就是科学家。

但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她在读完博之后,就选择嫁给了自己的同学,安心地当上了全职妈妈。

很多人都对她的选择感到不解,认为她这样完全是浪费了自己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也曾经因为这个问题问过她究竟是怎么想的,没想到她只是淡淡的说道:“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我之所以读博,就是为了能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然而,带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她婆婆眼中,一个堂堂的博士生,不出去“挣大钱”,反而在家里带娃儿,完全是在浪费“人才”。

所以她婆婆看她哪哪儿都不顺眼,特别是在看到我闺蜜的一些“奇葩”的教育方式后,她婆婆越发地认为她不务正业了。

博士妈妈“奇葩”的带娃方式,惹婆婆不满,认为是不务正业

结果却把孩子养成了“小神童”,让人佩服

在很多人的眼中,像我闺蜜这种女博士的带娃方式肯定是非常“高端”,要么就是自己手把手地教娃各类学科知识,要么就是给娃儿报各种各样的早教班。

而令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我闺蜜带娃 完全是属于放养式的教育 ,不仅没有给孩子报早教班,还买了一大堆贴纸让孩子贴着玩。

她的婆婆对此更是不满,经常跟她抱怨,说小区里同龄的孩子都已经在学珠心算、画画了,只有自家孩子整天拿着贴纸玩,婆婆为此还跟她吵了一架,关系一度闹得很僵,小区里有些好事的邻居也对此议论纷纷,开始质疑起了我闺蜜的带娃方式。

孩子入学后成为了班上的小神童,背后竟是贴纸的功劳

所幸的是,我的闺蜜并没有将他人的看法放在心上,依旧按照她的带娃方针来带孩子。

一晃一年过去了,孩子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纪了,闺蜜把孩子送到了小区附近的幼儿园上学,没想到仅仅上了一个月学,老师就在家校联系群里特别 表扬闺蜜孩子在幼儿园上课非常认真, 认识的东西很多,老师布置的任务也完成的比其他同学快,俨然一副小神童的样子,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喜欢跟他玩。

老师的夸奖,让在家长群里的小区邻居大跌眼镜,心想她家孩子不是没报早教班吗?怎么比我家报了早教班的孩子表现得还要好?难道真的有基因这么一说?

我对此也感到非常好奇,于是,便问闺蜜 带娃有什么诀窍 ,没想到她笑着跟我说: “哪有什么诀窍,都是玩贴纸玩出来的!”

最开始在听到闺蜜这么一说后,我还一脸不信,认为她只是在开玩笑,毕竟哪有玩贴纸就能培养出一个小神童的?

但在听到她耐心地解释后,我才相信了,原来玩贴纸对孩子有这么多好处。

很多孩子之所以成绩差,并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他不够专注,特别是在四五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幼儿园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走神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通过玩贴纸书, 能够很好地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因为在玩贴纸书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在书上找出对应的图形,然后再小心翼翼的将贴纸对准贴上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孩子 手眼并用,还需要孩子全神贯注 ,久而久之,孩子的专注力和观察力自然而然也就提上来了。

并且,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也逐步提升了,因为需要将贴纸的图案一一进行匹配,才能完全对得上号,所以,这个过程需要非常的专注和用心观察才能完成。

另外,在玩贴纸的同时,孩子需要不停地思考、对比、观察贴纸的图案,才能找到正确的贴纸位置,无形中记忆力也得到了提升。

比如贴画书中有很多不同形状的图案,有动物的、植物的、图形的,个数不一,形状也有差异,玩着玩着,就认识很多动物、水果、图形等,认知水平也提升了。

听完闺蜜的解释我也萌生了给孩子买贴纸书的想法,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毕竟市面上的贴纸书种类实在是太多了。

闺蜜看出了我的担忧,她表示书不在于贵,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这套越玩越聪明专注贴贴画》贴纸书是由专业的 育儿 团队所编著的,能够有效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锻炼到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它 不同于传统的贴纸书,它一共分为 16个板块 ,包含了3000多张贴纸,不仅有常见的 生活常识和童话故事,还包含了语言训练和数学训练 ,让孩子能够在贴贴画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各项能力。

我在给我家孩子买了这套 《越玩越聪明贴贴画》 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变得“安静”了不少,老老实实地坐在沙发上玩上了贴画,不再像从前那样闹腾了。

然而,令我惊喜的还在后面,在买了这套书大概 两个月左右,孩子在幼儿园便拿下了一个“好宝宝”奖状, 幼儿园老师也夸我教育得好,说我家孩子不仅比其他孩子认识的东西多,上课还非常认真专注。

目前这套贴纸书正在做活动,16册不到50元就能买到,每本约3元左右,非常划算,能让孩子玩到5岁,又能给孩子一个提升专注力的机会,建议家长入手一套。

25岁博士学霸变奶爸,奶爸必知的哄娃技巧有哪些?

 一妈妈提前进行心理预导

 爸爸要独自带孩子,妈妈是一定要做好前期工作的,一方面给孩子一个心理调适,心里思量着要离开妈妈跟着爸爸了,另一方面妈妈带孩子多,孩子肯定听妈妈的话,这时候,妈妈要嘱咐好孩子,跟着爸爸一定要乖,不能乱发脾气,任性妄为。

 这样的预导会对孩子产生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跟着爸爸时,尽量避免麻烦的发生。就像我把小容小韬交给爷爷时,一些事情也一定要嘱咐好的,比如要听爷爷的话,要学会帮助爷爷等。做“熊”孩子?虽然有时可爱但也蛮招人烦的,这种情况下我不太提倡。

 二表现出友爱的诚意

 妈妈的预导工作结束后,那孩子就完全由爸爸接管了。这时候的爸爸,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和缓冷静的印象,万不可来“下马威”,想“镇”住孩子,如果孩子刚开始就有了不好的心理体验,那以后想平和相处都困难呢。

 所以,爸爸要收敛下以往的威严,表现出友爱的诚意。特别是对小孩子,是不适宜讲道理让其顺服的,学会“哄”才行,而道理也是在“哄”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渗入的。

 哄可以让孩子主动接受,而高压或威严只能让孩子被动接受,效果不好,还会影响亲子感情。很多威严的父亲等年老后,子女都喜欢离他们远远的,日常相处都成问题。

 三转移孩子注意力

 小孩子嘛,任性而为是很正常的,哪有孩子不淘气的呢?相反,太乖的孩子反而会让人担心了,所以,爸爸独自带孩子,他们哭闹起来并不希奇,这一点妈妈也是深有体会的。那么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多管齐下吧。

 可以讲道理,可以拥抱,可以软的,也可以硬的,如果孩子还是不听,那就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一般来说,虽然有时孩子会僵持一阵,但如果碰到更有趣的东西,心情马上大好而会忘记不快。孩子的脸六月天,说变就变。如果爸爸们想临时短时间内让孩子变乖,可以用其它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再来回顾刚才的任性行为,一般孩子都能认识到哪里不对,为什么不对了。

 四给孩子切实的许诺

 另外,想让孩子乖乖听话,可以给出孩子一个切实的许诺。这一招我在生活中也屡试不爽。比如我外出办事,提前许诺给小容小韬买一块雪糕,要知道,平常这可是不允许的,所以这会非常吸引孩子,他们任劳任怨陪我转悠一上午,最后一块雪糕的欢乐就让所有疲劳都消失殆尽了!

 当然,大家可能说,小孩子太好“哄”了,但其实,这个过程他们也看到碰到学到很多东西,雪糕只是结果,但成长的过程不可回避,父母跟孩子的相处也是一个愉快的生活情感体验。

博士育儿记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博士妈妈谈育儿、博士育儿记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50608.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