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育儿评价(林徽因家庭教育)

时间:2022-10-04 阅读:17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林徽因育儿评价,以及林徽因家庭教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怎么评价林徽因?

一次偶然的机会去到杭州旅游,位于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的一座纪念碑就是当地人称的杭州第一美女林徽因。

在这块新颖别致的纪念碑上,人物和文字全部镂空,纪念碑由杭州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建造。

纪念碑上的碑文是这样写的:

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村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学者和诗人。纪念碑建于2006年8月23日。

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1904~1955,出生于杭州,女建筑家,诗人,在中国古建筑研究,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中有重要贡献。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一位女婴在西子湖畔呱呱坠地,她就是一代才女,出生豪门的林徽因(音),在8岁时,因父亲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宣传辛亥革命,全家从杭州迁往上海。此碑的建立,让林徽因“魂归故里”,杭州也多了一处人文景观。

收获最美爱情......

1920年4月,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并与徐志摩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1921年,随父回国,在双方家长的安排下,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定亲,并于1924年6月一起赴美攻读建筑学。两人于1928年春,结婚。

林徽因浑身散发着浪漫的文学气息,但却非常理智,而且善于控制情感。她没有盲目跟从诗人徐志摩,而选择了志同道合的梁思成,与金岳霖产生婚外情却能妥善处理,使之成为一段佳话,而不是八卦狗血肥皂剧,足以见得林徽因的情商极高,充满智慧。

多才多艺气质独特

虽然所有男人都倾慕她,围绕着她转,但她绝不是现在肥皂剧里的傻白甜玛丽苏。她多才多艺,出身名门,复杂的家庭关系,培养了她独特的气质,也教会了她做人的智慧。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走完了她的人生,享年51岁。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著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在杭州的花港公园里,同样一块碑,记录着她与杭州。

名人眼中的她

卞之琳慨言:“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印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著她转”。----(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貌美、有才华、理性、坚毅、果敢、独立,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自己醉心的事业,从不掩饰自己的欲望??这样的林徽因,也许才是最值得纪念并且最应该为后人所记住的。

她曾在诗中写过: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如何评价林徽因

人间四月天,这是形容林徽因最好的字眼,虽然这是林徽因写给儿子梁从诫的诗。“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金岳霖和邓以蜇为林徽因写的挽联,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在那个昏暗的年代,林徽因无疑满足了所有女性的幻想,明明能在乱世之中躲避在一个稳固避风港,林徽因却偏偏要自己筑成一副盔甲,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保护自己心中所想、所愿、所爱。

林徽因骨子里的坚毅与家族长辈们离不开关系,这种刚强是整个家族一脉相承的本质。要品林徽因,就势必要对整个林家有深刻的理解。林孝恂,林徽因的祖父,这个曾参加旧时代科考中进士、在整个封建文化体制下长大的文人,却有着难能可贵的新时代思想,他接受西方思想,肯定其先进的文化,鼓励自己的后代学习新式教育。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叔叔林尹民和林觉民都是优秀的革命志士,林觉民我们应该都熟悉,他的《与妻书》写的肝肠寸断,闻者涕泪俱下。

说起林徽因,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故事,我只能说这些都是傍身之物。林徽因真正珍贵的是她的才能。人们只知道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却看不到《中国建筑史》、《清氏营造则例》,看不到她为了测量一座楼、一座桥要走多少路,为了保存一方古迹、一段历史要费多少心思,为了发扬中国古建筑,为了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独一份的美,她做出的那么大牺牲。

你看那远处的晴朗山川是不是她,那源远流长的江水又是不是她,烈焰青烟,芳丛野迹,哪个不是她,哪个又能真正形容她。而现在在互联网上肆意谩骂她的人,鼠目寸光、贼人心肠,用最肮脏的心思和丑恶的嘴脸去污蔑一个早已远去的伟人。你能将梦做到几分,你能不远万里、不顾一切去奔赴吗?林徽因可以,林徽因用其一生为中国建筑做贡献,她远超出我们对一个美人的遐想。

如何评价林徽因?

林徽因向来是一个群体的中心,不管是远远向往著的群众,还是登堂入室加入她的沙龙的客人,我们得到的画像,总是一群男人如壁脚灯一样地抬头仰望她,用柔和的光线烘托她,愈发显得她眼波灵转,顾盼生姿。

这个中心在让人神往的同时,也让人神伤。梁思成说到林徽因因为爱上了金岳霖而痛苦地找他商量的时候,云淡风清地说了一句"我们都哭了"。哭过痛过,伤痕应该还在,只是出于矜持和自尊而不愿意提及。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穿插著许多矜持的缄默。徐志摩是嗓门最大最不知顾忌的,但是碰到林徽因也颇为委婉,并且在一个关键的时刻坠机身亡,永远沉寂。陆小曼于是也缄默了,素服终身。梁思成也是沉默的,我们只从他第二任妻子林洙那里,知道一些只字片语。林洙也是缄默的,提及林徽因的时候,她永远会想到少女时期去拜见她的情景。金岳霖面对采访者更是如此明言:"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与别人)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李健吾曾说:"林徽因的聪明和高傲隔绝了她和一般人的距离……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做仇敌。"在她生前,就有冰心写了《我们太太的客厅》讽刺她。

冰心提起林徽因,开口就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比较林徽因和陆小曼时,更以为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著打扮、举止言谈是如何地令她们倾倒。 ----(陈钟英:《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采访札记》)

在众多的赞誉中,颇值得回味的是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张邦梅:《小脚与西服》)

与美丽相辅相成的,自然是她过人的才气。文洁若为林徽因的美而惊叹之馀,毫不掩饰对她才华的钦佩,“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 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文洁若:《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

卞之琳慨言:“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後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 ----(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印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著她转”。----(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然而,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的是她,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的还是她;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的是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的又是她。这样的林徽因,在朋友间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种评说,李健吾抗战期间闻听林徽因虽罹患重病而不离开祖国时,激动地说:“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後,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

对林徽因的评价100字

一、关于对林徽因这位美人又兼作家林徽因育儿评价的评价概括如下林徽因育儿评价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三十年代初林徽因育儿评价,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林徽因育儿评价,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

二、关于林徽因详解如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林徽因育儿评价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晚年用哪两2句话评价家族三代,虽难听但很真实?

老话说:“贵不过三代”,可梁启超祖孙三代都是中国的名人,梁启超本人是晚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儿子梁思成、儿媳林徽因是建筑家,在战争年代保护了众多中国古建筑,孙子梁从诫投身环保中,是“自然之友”创始人。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下一子一女,儿子叫梁从诫,女儿名叫梁再冰。梁从诫1932年出生在北京,林徽因为他的到来感到非常开心,为他写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梁思成夫妇对梁从诫抱有厚望,北宋有个建筑学家叫李诫,梁思成夫妇就给他取名“梁从诫”,希望他能成为像李诫一样的建筑学家。梁从诫长大后也希望如父母所想一样,考取梁思成当系主任的清华大学建筑系,但因为离录取线只差两分,他只好改上历史系。

梁家的三代人,每一代选择的职业都跟上一代不同,梁从诫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民办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他创办这个环保组织绝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是用实际行动在证明,他出去吃饭不管是小餐馆还是高档宴会,从不用一次性用具,随身携带自己的餐具和纸巾,这样就可以减少一点白色垃圾。即使是用过的废纸,他也要充分利用起来,将废纸做成名片,大方自然地将名片交给对方。

梁从诫的出行工具是他的自行车,有一次他骑着这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开会报到,门卫愣是没认出他,以为他是哪家买菜回来的大爷,将他拒之门外,无论梁从诫怎么解释门卫都不信,直到他拿出会场发的证件,门卫才肯相信。梁从诫的办公室见不到新的东西,都是被人不要但还能用的东西,他都捡回来自己用,办公室的沙发还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他节约到连水都给客人倒半杯,不是他看不起客人,而是客人只是坐一会就走,倒多了浪费水。

梁从诫的儿子周志兵从事的职业又和他不一样,是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有人肯能会疑惑梁从诫的儿子为什么不跟他姓梁而姓周,其实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梁家和北大教务长周培源两家交好,梁从诫和周培源的女儿周如玫是青梅竹马,两家家长将他们指腹为婚,梁从诫在1955年娶了周如玫,第二年有了儿子梁鉴,而梁鉴就是周志兵的原名。梁从诫夫妇婚后感情相敬如宾,没有什么矛盾,可之后双方父亲的一件事导致他们受牵连离婚。

1953年,北京古建筑被拆除,一心扑在保护古建筑的梁思成当然是反对,而周培源却在此时主持了对梁思成的批判大会,梁周的关系破裂,这种影响带给了梁从诫夫妇,夫妻之间的感情大不如从前,被逼在1969年离婚,梁鉴被周如玫带回娘家,名字被改成了“周学兵”。

2010年10月28日,梁从诫因内脏器官衰竭病逝,享年78岁。梁家三代都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在他看来他们全都是失败者,生前曾用两句话形容他们家"我们梁家三代人都是失败者"、"我们三代人的最大悲剧,是面对的选择越来越小"。

梁家三代人,梁启超从事于变法,梁思成从事于古建筑,梁从诫从事于环保,可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以失败告终,梁思成没能保下北京的老城墙,梁从诫也没有解决好环保问题,污染还在发生,这可能就是他说他们三代人都是失败者的原因。

林徽因有几个孩

林徽因有两个孩子,分别是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

第一个孩子女儿:梁再冰

梁再冰,1929年8月生于沈阳。祖父是近代大名鼎鼎的梁启超,其父是我国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其母则是才华绝代的林徽因,丈夫是于杭,职业记者。梁再冰是林徽因在1929年生的第一个孩子,她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担任新华社记者,曾与丈夫于杭一起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工作多年,1991年退休。

适逢林徽因百年诞辰,记者采访了梁再冰,她披露了生活中的林徽因一些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1904年6月10日出生的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她既是建筑学家,又是文学家。

她早年与丈夫梁思成一起投身于中国古建筑研究,并一起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解放后,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二个孩子儿子:梁从诫

梁从诫(1932-2010),男,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北京市。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创办人、会长。

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相关评价

林徽因,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她与夫婿梁思成将一生献给挚爱的中国建筑与艺术事业,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体系,一起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两个建筑系,是中国建筑史体系研究的思想先行者与奠基人。

林徽因不仅在建筑领域成就非凡,同时具有令人惊叹的文学造诣——她的著述文章别具一格,充满诗意又不失科学严谨;她的散文充满灵性,诗歌更是脍炙人口。她一生执着于对美的追求,对美学理论体系有其深刻的解析,在工艺美术等领域开拓创新,成果卓著。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对母亲的评价是: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和才华文学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林徽因 (中国现代建筑师,诗人,作家)

关于林徽因育儿评价和林徽因家庭教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5059.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