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育儿之道优酷,以及优酷育儿节目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孙俪分享育儿日常,帮儿子等等纾解“做哥哥”压力,她有哪些育儿之道?
孙俪分享育儿日常育儿之道优酷,帮儿子等等纾解“做哥哥”压力育儿之道优酷,这件事情其实给很多父母一些启发,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育儿之道优酷的事情,有的时候我们脑海里面想的太过美好,但是一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会发现到有很多阻碍,有的时候跟孩子的沟通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有一些父母的脾气比较暴躁,或者是有一些孩子的性格比较调皮捣蛋,那么下面到底应该如何做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1.关注孩子情绪。
小孩子的情绪体验是比较敏感的,所以家长在这方面也要多多留意,比如说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是困难的时候,最好去引导孩子积极的去解决问题,那么如果小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感觉到非常的悲伤或者是退缩,那么家长可以适当的去鼓励小孩子建立自信,其实在坚持的过程当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人的评价,但是我们不必把育儿之道优酷他们的评价看做的是自己人生当中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努力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出自己的独立性。那么当我们越来越长大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能够做到独当一面。
2.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是父母育儿课堂的重要一课,因为孩子由于处于弱势的一方,可能父母工作比较忙,或者是没有时间去抽出专门的时间去跟孩子沟通,很有可能导致双方亲子关系的疏远,那么学会倾听也是一个相互育儿之道优酷了解的过程,因为有的时候大人总是在教育孩子该做什么,但是孩子自身的想法不被听见很容易导致孩子对父母感觉到失望,那么想要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和谐,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学会换位思考,要学会倾听,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烦恼。
李玫瑾教授育儿之道:孩子四个阶段的家庭“育养”方式
人的心理发展路径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四个阶段首先是 情感 , 情感 是在孩子完全不能动的情况下,每一次的呼喊,你对孩子的照顾到不到位。当你照顾到位的时候,孩子会记住你的气味记住你的声音然后记住你的相貌。
当孩子从四个月到半岁开始,认人的现象出现,这个时候,“ 依恋 ”关系就形成。而这个,“ 依恋 ”就是 情感 最初的起点,也就是一对一对一个人的 情感 。当孩子的这个 情感 得到满足,Ta就对外界建立了信任,这个信任得到满足,Ta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扩展到亲情,到以后的伙伴情。
这实际上就是人性的核心问题。
3−6岁,性格是重点。
那么,什么是性格育儿之道优酷?性格是人的后天的行为方式建立的关键期。
人所有的 社会 行为都有第一次。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东西必须是父母来满足,那么,怎么去要?当一个孩子以哭闹的方式父母给了满足,那这是一种性格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能够说话了,说出来,然后父母告诉孩子,育儿之道优酷我为什么能够满足为什么不能满足你的要求。3岁上下给孩子说“不”以及我们做一系列的性格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很多十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已经拿Ta们没有办法,用父亲的话讲“我说过Ta打过Ta骂过Ta,但是孩子都不听,我拿Ta没有办法”,这是为什么?因为父母没有在孩子6岁之前对Ta说“不行”。6岁之前对Ta说不行,Ta大不了在地上打滚,可是等12岁对孩子说不行,Ta可以拔腿离家出走,Ta可以把一瓶农药喝下去,Ta可以站在楼顶告诉你你若不答应我就跳下去。
因此,性格培养越早越好。在孩子6岁之前,在Ta反抗能力非常小的情况下给孩子建立行为模式。
在给孩子建立行为模式的过程中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那么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形成。
观念也是一种“养育”的心理现象,它不是“教育”的心理现象。
“ 教育 ”是说我们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它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观念不是,观念是就一件事,这件事你的反应得当,孩子就会形成这件事行还是不行,是对还是不对的观念。但是如果孩子的错误行为父母没有制止,一旦这个行为出现重复,重复三次之后,就会形成定势。
心理学上定势有“知觉定势”、“思维定势”、“行为定势”。比如“自私”就是一种 社会 行为的定势,只不过变成了思维定势。
所以3岁之前的“养”“育”,我们 随势而就 的指正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在早年父母的陪伴,极为重要。
6岁开始,孩子上学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家庭把前两个阶段的事情做好,而且父母对孩子有心理影响力,那么后面对孩子的教育会轻松许多。
人是有个性的,而个性当中最最重要的是有一部分来自遗传,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后天。
其中智力的相当一部分是取决于遗传,而技能方面的东西才是后天。所以,智力是天生的,当父母发现孩子学习不占优势的时候,就要去研究孩子有没有其育儿之道优酷他方面的优势, 天生我材必有用! 现在很多家长陷入一个误区,常常对孩子讲“别人为什么能考100分你却不能,别人为什么能学的那么好你却学不好”。这就涉及到孩子的能力问题。
对于孩子的能力问题,恰恰是需要甄别育儿之道优酷他的个性的。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Ta的能力的特长。帮孩子找到能力的特长实际上就是帮孩子找到了自我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孩子今后在 社会 中的一个定位。
当孩子的前三个阶段做好,18岁之后孩子的基本认知也成熟了,Ta可以通过认知来调整了。
“ 修养 ”很多是需要靠自己来修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也是一种在 社会 活动中对自我的修养。
人成长的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养育”和“教育”的关系,其中前两个阶段是在“养”的过程中“育”,而后两个阶段才是“教”,包括自我的实现。
结语:
养育是父母辛苦的付出,是积累教育资本的过程;
养育需要稳定的一对一关系、形成依恋亲子关系;
养育是人性被唤醒的过程,是 情感 发展的起点;
养=育,其中孩子,3岁前的陪伴极为重要。
一个人如果很不幸,Ta小的时候没有被人疼过,没有被人爱过,没有被人善待过,那么就不要指望Ta成年后善待这个 社会 。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早年,把Ta的抚养过程尤其 情感 性格培养做到位。
@
每日育儿小知识
一、生活中实用的 育儿 小常识
1.只要孩子的手脚是温的,一般暂时不会生病。每晚给孩子洗脚或洗澡时,发现孩子的小脚凉了,就可能要生病了,这种情况多数是受凉了,赶紧给孩子煮生姜红糖水:一岁前的孩子,红糖水加一小片生姜煮就可以了,2-4岁的加2片姜,5岁以上加3片姜。喝过后,让孩子赶紧上床睡觉,第二天再喝一次,一般就能及时控制住。
2.如果孩子只是小手凉,脚是热的,说明孩子衣服穿少了,要及时给孩子加衣服。
3.孩子吃东西老是呕吐或想吐,说明孩子也是受凉了,按上面第一条的方法处理。
4.只要孩子不舒服了,首先看舌苔。舌苔发白的就是受凉,在想想这一两天里都给孩子吃什么了,如有寒凉的食物,赶快停掉,再给孩子喝点姜汤水;如果孩子舌苔是 红的,只要给孩子多喝水,或煮萝卜水、梨水给孩子喝,晚上睡觉时再给孩子搓搓脚心,几十下就可以了,孩子的内热很快就会消了。
5.晚上睡觉是关键,只要不受凉,再注意饮食上少吃寒凉的食物,孩子一般是不容易生病的。
6.如果孩子只是鼻塞,就看他的舌苔,如果舌苔发白,就按风寒感冒的食疗方吃;同时可以给孩子搓搓背部,将背部搓热,孩子的鼻子就通了。
7.感冒期间鸡蛋可以吃,鱼虾不可以吃,但鳝鱼可以吃。
8.冬天可以常吃橘子。
9.小儿流口水是脾胃虚寒的的表现,治疗方法很简单,只要将山药、适量的水一起放入粉碎机里打碎,再将泥状的山药糊倒入锅中,用中火煮,一边煮一边搅和,煮开后就可以了。每天给孩子喂上小半碗,几天后就不会流口水了。
10.姜糖水冲鸡蛋是祛胃肠寒的方法,只需在舌苔发白、胃肠有寒的时候喝;舌苔不白了,就不需要喝了。胃肠不好的人,祛了寒后,可以长年只用开水冲鸡蛋,而不加生姜,能够滋养胃肠的黏膜。
11.自古就有一句话:“久病必虚。”孩子经常发哮喘,那肯定是体内虚寒,偶尔发作的哮喘才有可能是热喘。另外提醒家长朋友们一句:容易患扁桃体炎的孩子一定要少吃白果。药房里的白果是干的,不容易煮烂,最好还是用新鲜的。
二、易被爸妈误解的 育儿 常识
一、母乳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因此哺乳期越长越好。
母乳喂养确实是对孩子尤其是六个月以内的婴儿的生长发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哺乳期过长对小儿的生长发育不利。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日渐长大,对营养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原本母乳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糖以及其它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已远远不能满足小儿的营养需要。同时母乳的分泌量以及营养价值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减低。加外,哺乳期过长而不添加其它辅助食物,易导致小儿“唯奶是食、非奶不吃”,结果造成营养不良。一般来说,哺乳期最短不能少于六个月,而以十至十二个月为合适,最长不应超过一岁半。
二、小儿体温高于或低于37 则表示小儿生病了。
婴幼儿由于其体温调节机制尚未建立或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体温较成人变化大。通常小儿在清晨的体温会低一些,傍晚的体温会高一些。另外,在哺乳、喂食后,哭闹、玩耍或被拥抱时间过长时,体温都会有所升高,有时甚至高达38.3 ,这些都可以是正常的。测体温时,肛门36至37.7 ,口含35.5至37.2 仍然属于正常的范围。由此可见,不能一概认为体温高于或低于37 就是生病了。当然,如果是体温持续上升,同时伴有其它症状出现,则应就诊。
三、小儿肥胖意味着强壮,因此小儿吃得越多越好。
其实,肥胖和强壮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强壮是指在合理营养情况下小儿长得精神饱满、红润结实,而肥胖则是营养过剩的一种表现。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对小儿的 健康 是一种潜伏的危机。一醒即吃,吃饱即睡,卧床多于活动,动辄进补,小儿稍不愉快则巧克力、宝宝康、赖氨酸、人参蜂王浆等等侍候,导致小儿自身生理节律和免疫功能得不到合理调节,虚而胖之,抵抗力减弱,疾病也就接踵而至。小儿从小就开始发胖,成年后患糖尿并高血压、冠心病的机会比健壮小儿大得多。因此合理的饮食、合理的膳食结构、合理的营养是小儿 健康 成长的保证。
四、小孩活动过多就是患了“多动症”。
现代某些家庭对小孩的重视甚至溺爱,往往使小孩较活泼天真。但是有些父母见到小孩活泼好动说认为患了“小儿多动症”,这是错误的。应该提出的是,“多动症”也叫“注意力不集中症”,这是需要通过小儿科医生或小儿精神科医生检查才能确诊的,而不能简单认为活动过多就是“多动症”。“多动症”多采用综合治疗,包括引导教育、药物治疗等,而一般的小孩活动过多,则不需要药物治疗,而重在引导说服。
五、儿童夜间磨牙说明肚子里有寄生虫。
许多人认为小孩夜间磨牙是因为肠道内有寄生虫,因此吃药驱虫,其结果却往往是徙劳无益,有时甚至导致药物反应和营养不良。事实上,夜间磨牙是由于儿童处在乳恒牙更替阶须,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颌畸形、上下牙齿咬合关系不顺所致。有时也由于情绪不稳或精神受刺激所致,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尝尝与寄生虫病无关。
三、家长 育儿 三境界
第一种境界——长于 育儿 之术
长于 育儿 之术的家长多长了一双眼睛,发现自己的宝宝原来不是个机器,而是那么生动和多变的一个生命。家长知道是生命就有个性,就不能照本宣科的对待,于是认真学习各种 育儿 的方法和技巧。
这个圈子中,有自信的家长,但这时自信不再盲目,他们知道随机应变,懂得举一反三,只是容易陶醉于眼前的成绩,而可能忘记经常抬头望望远方以保护视力。有些时候家长也会丧失自信,因为宝宝变的太快了,昨天还很灵验的妙方可能突然间毫无功效了,但问题还必须解决,于是挖空心思变招儿,这一变也许就成了,也许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真正长于 育儿 之术的家长是个“ 育儿 匠”,追求雕琢出精妙的作品,他们也有这个本事,于是不小心就会被戴上漂亮的荣誉桂冠成为别人的榜样,对于家长来说得了荣誉只要不沾沾自喜,仍然知道进取的话也不是坏事,但若一门心思维护名誉那就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这种情况如果不是落在家长而是落在专家头上,即便称得上“ 育儿 大匠”,因为太怕有辱英明而追求立竿见影,相对考虑孩子长远发展就少,这样就难免落入误人子弟的泥潭。
第二种境界——忙于 育儿 之事
忙于 育儿 之事的家长埋头于具体的事物,但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只管自己努力做事,很少顾及宝宝的真正需要和体验,常常犯下过度保护或给宝宝施压的错误,不遇到问题还好,真的遭遇麻烦就大有一招走错功亏一篑的危险。
这个圈子中,有些家长很自信,因为他们熟练的象个“八级工”,饮食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条,吃喝拉撒照顾的得心应手,书桌上摆着 育儿 条例一二三,身后还站着头戴各种专家高帽的人士担当后盾,以至于自信得四处传播自己的 育儿 “条例”,自信到听不进任何逆耳的忠告,直到孩子被判定有情绪行为问题、缺乏创造力、交往困难,甚至智力发育迟缓或存在各种 健康 问题时才大梦初醒。
还有的家长正相反,他们常常满腹狐疑,因为自己潜心学来的招数在宝宝那里总是碰壁,明明书上写着向东,可宝宝偏偏就要向西,而且那么多的现象都跟宝宝有“毛病”似的,于是难免有病乱投医,东家的膏药西家的汤、南家的法宝北家的秘方,一股脑灌到孩子身上,结果只见东边日出西边雨,问题去了还复来。
整天埋头 育儿 之事的家长是个“ 育儿 工”,发达了四肢简单了头脑。这本也无可厚非,带孩子就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嘛,可怕的是假如他们的“专家顾问”也是个“ 育儿 大工”,不管张三李四青红皂白,就是甲乙丙丁那么一套方子。结果受牵连的只能是孩子——不在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消亡”。
第三种境界——精于 育儿 之道
精于 育儿 之道的家长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先后天合力发展的成果。他们 育儿 不仅动手、用眼看,更会用头脑思考,更懂得用心感悟。他们能够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理解宝宝的需求,懂得引导的办法,明确发展的方向。对这些称得上“ 育儿 师”的家长来说,做每一件事情都不仅仅为了这件事情本身,他们的每件工作既顾及到昨天,适应于今天,又服务于明天,因为他们更懂得从全局的角度,从长远的目标去看待和对待孩子的发展,对待现实问题最大的优势在于不求完美又懂得取舍。
育儿 师领悟了 育儿 的真谛,再游刃于 育儿 的技巧,周到于 育儿 的事物,就成为“ 育儿 大师”,家长成为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专家成为家长 育儿 的指路明灯。
四、学习英国人的超实用 育儿 经
4个月开始独立睡眠
英国人主张宝宝和父母分开睡。只不过半岁前,宝宝的摇篮在妈妈的床边,方便喂奶和照看。半岁后宝宝就可以单独睡在自己的小床里了。
英国提倡培养孩子(从4个月开始)正常的睡眠习惯,就是要让孩子定时上床睡觉和整夜睡眠。父母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告诉宝宝“现在是睡觉的时间了”。例如:一到时间就给宝宝穿上睡衣,唱催眠曲,讲故事,或者给一个亲吻。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宝宝的独立性,而是认为“孩子很重要,父母也一样”。保证父母的正常休息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照顾宝宝。
从小让孩子知道对错
宝宝会走了,到处“惹是生非”,但英国的父母并不像中国的父母,赶紧把一切不利于宝宝的东西束之高阁,让他摸不到,够不着。他们认为,只要告诉宝宝,他就会知道什么东西能动,什么东西不能动。
英国主张每个家庭都设一个惩罚调皮孩子的角落,让他自己反思。可以是一个铺毯子的地方,一个小椅子等。一岁之前的宝宝还不明白为什么对、为什么错。那就用简单的“NO!”和手势制止他错误的行为,让他养成习惯,只要听见“NO”,第一反应就知道这个东西是不能动的,可以说是条件反射。等宝宝一岁,渐渐能听懂大人说的话了。这时如果宝宝做错了事,大人要用他能听懂的方式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下次再这样,就要到“反思的角落”去了。假如下次他又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毫不客气地把他放到“反思的角落”,直到他告诉父母“我错了,下次不会了!”父母鼓鼓掌,亲孩子一下,告诉他“你真是个好孩子”。
父亲的育儿之道
关于父亲的育儿之道
关于父亲的育儿之道
苛求型的父亲:多认同、多鼓励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多数苛求型的父亲都是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男人。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所以他们才会苛刻地要求儿子也要像他们一样优秀。
一位年轻的企业管理人曾这样说过:
自从儿子出生之后,我就下决心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比我还优秀的人才。因此,在他很小的时候,我就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儿子刚刚断奶不久,我就有意识地教他自己用勺子吃东西;儿子刚刚学习走路时摔倒了,我任凭他坐在地上哭,也不去扶他,因为我要让他学会自己爬起来;儿子刚刚学会说话,我就教他一遍遍地阅读古诗,我要让他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但令我伤心的是,在儿子人生的起跑线上,他没有赢,反而输了,而且输得很惨。因为现在我5岁的儿子每每见到新事物,都会表现出很强烈的恐惧感,不敢去接近、不敢去尝试……
难道我的教育方式真的出现问题了吗?我真不知道我错在了哪里!
这位父亲就可以称为是苛求型父亲的典型代表。每一位做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优秀的人才,但这位父亲却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规则,对孩子的要求有些太苛刻了。孩子刚刚断奶,就让他学习自己拿勺子吃饭;孩子刚刚学会说话,就教他阅读古诗……要知道,这些儿童期的男孩是非常脆弱的,他们喜欢尝试新事物,但他们又特别害怕失败。如果一个刚刚学习走路的男孩跌倒了,父亲不但不去扶他,还严肃地对他说:“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因为男孩是规则型的动物,他就会把父亲对他的教育态度转化成“规则”。遇到这种情况,男孩接收到的父亲的“规则”就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在这种“规则”的影响下,男孩会成为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比父亲还要优秀的人,但男孩成为这种人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任何一个人在没有鼓励和认同的环境下都不会健康成长的。
第二种人就是十分惧怕失败的人,对于这些年龄比较小的男孩来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并不是鼓励,而是一种阴影。也许他们曾多次体验过成功,但因为父亲的这种教育态度,他们对“失败”持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因为这种敏感,他们会把失败的感觉放大,会对失败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所以,在这种恐惧感的驱使下,男孩常常会拒绝尝试新事物。
如果一个男孩连尝试新事物的勇气都没有,这将会是十分可悲的一件事情。那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呢?
教育专家给苛求型的父亲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1.心态放平,要求放低;多认同,多鼓励。
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但并不是家长的期望越高,孩子就会按着父母所期望的那样成长。有时,父母对孩子持有过高的期望并不是好事,就像上面那位父亲所做的那样,过高的期望只会对孩子形成过大的压力,让孩子对失败产生恐惧。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不能只有压力,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动力。对于男孩来讲,他们的动力很多都是来自于家庭规则制定者的鼓励。
一位成年男士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
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当我把临摹下来的图画拿给周围人看时,大家都夸我心灵手巧。但当我把“画”拿给父亲看时,他却说:“按着别人的样子画,能有什么大出息?”我顿时觉得受到了打击,险些要放弃画画。
后来,我不再临摹,而是按着实物或凭着自己的想象去画。当我再次把画出来的画拿给父亲看时,虽然我觉得没有上次画得像样,但父亲却夸奖我说:“我觉得这次比上次好多了,至少这是你自己的作品。”听了父亲的话,我感觉自己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动力。
男人都是不善表达情感的,所以,当鼓励的话语从父亲口中说出时,男孩会觉得弥足可贵。
当然,它之所以能够起到鼓励的效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是从一个规则制定者的口中说出的,这对于讲究规则的男孩来说有着极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就像上面那位男士所讲的那样,别人的十句批评都不如父亲的一句批评重,别人的`十句鼓励都不如父亲的一句鼓励有力量。
所以,苛求型的父亲在摆正自己位置的同时,还应该多鼓励儿子,因为对于这些正在成长之中的男孩来说,来自于家庭规则制订者口中的鼓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引导男孩顺利地走出对失败的恐惧,而且还会使男孩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向儿子明确自己的“规则”
所谓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我们可以把他看成是那种不负责任、脾气暴躁,常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的父亲。
在中国古代,在“父为子纲”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很多父亲把儿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经常会打骂、虐待儿子。在现代社会,随着封建观念的逐渐消失,很多父母开始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对待、来尊重,但仍然有不在少数的父亲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们仍然还持有这样的观点:
“我是老子,你是儿子,你必须听我的!”
“我供你吃、供你穿,还供你上学,你必须要听我的话!”
其实,这些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之所以会产生这些思想,是有其深层原因的。他们要么在事业或感情上遇到了挫折,从此一蹶不振;要么是他们现实的状况与理想相距太远,他们需要发泄内心那种不得志的情绪。
在这些情况下,儿子就被他们当成了“私有财产”,变成了他们情感发泄的“出气筒”。
明智的父母一听,就知道这些父亲的做法绝对是错误的,而且父亲们的这些做法还会给孩子的生活、思想带来意想不到的恶劣影响。
一个极其叛逆的青春期男孩这样讲述他的经历:
在我小时候,我最怕父亲喝酒,因为只要一喝酒,回到家之后他肯定会“教育”我。不是嫌我做的家务不够多,就是嫌我学习成绩不够好……总之,我觉得我的童年几乎都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的。因此,我变得不爱说话,不喜欢与人接触……我知道,同学们在背地里都叫我“胆小鬼”。
后来,我上了初中,认识了一群哥们,他们从来不嘲笑我,而且还总是帮我对付那些嘲笑我的同学……从这以后,我变得“胆大”了,敢与老师顶嘴,敢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总觉得自己处于危险之中,总是渴望别人的保护。
看,这就是父亲的行为给男孩造成的影响。对于男孩来讲,如果家庭规则的制定者是这样一个不讲道理的人,他们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因为他们不知道父亲何时会拿出“规则”把他们“教育”一番……就像上面那位男孩所讲的那样,只要爸爸在家,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生活在战战兢兢之中。
确切来讲,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会使男孩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成为具有极度不安全感的人。父亲不按常理订“规则”常常会使男孩处于极度紧张之中,他们总是试图寻求安全感和他人的庇护,在这种状态下,男孩很容易加入不良团伙,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二种倾向是,男孩很容易成为像他父亲那样的、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心理学常识表明,如果一个人始终处于神经紧绷的紧张状态,他迟早有一天会崩溃的。是的,每天都处在战战兢兢中的男孩总会想办法把自己解救出来,而他能想到的办法只有一个,成为一个比父亲还要不讲道理的人。这样,父亲那些不讲道理的规则就不再对他起作用了。
当然,每位父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变成上面所讲的那两种人。而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父亲要做一个合格的规则制定者。
作为一名合格的父亲,如果你坚信自己不属于那种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但就是脾气有些暴躁,那我建议你——把你的规则明确告诉儿子,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消极型的父亲:主动向儿子讲述一些关于自己的情况
在我们周围,这种类型的父亲大有人在:
不能说他们不关心儿子,但他们只关心少数的几个方面:健康、学习、分数等;
他们不是积极地去养育儿子,而是消极地等待问题的出现,例如,只有儿子病了,他们才去关心儿子的身体健康;只有儿子出现了怪异行为,他们才想起问儿子出了什么事情;
这些父亲都可以归结为一类——消极型的父亲。在与消极型父亲相处的过程中,男孩能够很快摸清父亲的“规则”:只要我不出现问题,父亲是不会找我麻烦的。因此,被消极型父亲养大的男孩没有什么具体的坏毛病,但他们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缺乏动力。
一个男孩是这样描述这种感觉的:
在与爸爸的相处中,我总结出了这样一条真理,那就是:做得越多,挨的批评越多。例如,我看到爸爸经常会把报纸翻乱,于是便帮他把报纸订了起来,没想到爸爸却怪我“多手”。
后来,我找到了一个避免挨批评的好办法,那就是:少做事情,少在爸爸面前出现。
事情做得少了,出错的几率自然会低;不在爸爸面前出现,爸爸根本就想不起来我,所以更不会挨批评。
这个男孩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因为生活中的大多数父亲对儿子所持的养育态度都是消极的。但这种消极的养育态度却很容易使男孩产生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消极地应对生活,就像上面那个男孩所说的,怕做错事情挨父亲批评,所以就干脆少做,或者根本就不去做;第二种倾向是逃避现实,为了避免挨父亲的批评,他们会故意躲避父亲,久而久之,这就会转化成男孩的一种不敢面对现实、喜欢逃避现实的特点。
当然,每位做父亲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会出现这些倾向,但要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父亲首先要了解儿子的心理需求。
大多数父亲都会这样说:“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舒服的住所,给他足够的钱花,他应该不会再有别的心理需求了。”
持有这种观点的父亲就大错特错了。男孩是讲究“规则”的动物,他希望自己多与家庭规则的制定者——父亲多接触,在他们身上学习成为规则制定者的能力。
对此,一位心理学家对男孩的这种心理做了一次调查,被调查的大多数男孩都这样表示:
我喜欢父亲讲他小时候的故事给我听;
我想见父亲的朋友;
我想知道父亲是怎样挣钱的;
我喜欢父亲教我一些知识与技能,例如,如何钓鱼、如何制作小东西、如何修理家具等;
由此可见,男孩对父亲的要求不仅仅是钱和物,他们对父亲有更深层次的心理要求,而且这些心理需求并不是用钱就可以满足的。
因此,了解了这些,父亲们就应该知道如何才能避免自己成为“消极型”的父亲了。那就是:偶尔给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带他去见自己的朋友;带他去自己的单位玩一玩,让他知道自己是如何赚钱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增进男孩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满足了男孩的心理需求,因为他正在与家庭规则的制定者——父亲,学习那些规则制定者必备的能力。
良师益友型的父亲:与男孩建立稳固而亲密的关系
所谓良师益友型的父亲,是指在与孩子相处时,父亲能够不断变化自己的角色。有时,他像老师那样为孩子指引道路;有时,他像朋友一样与孩子玩耍……总之,在不同的情况下,他总是以合适的角色出现在孩子面前。
一位很成功的父亲曾这样说过:
都说男孩不善表达情感,他们心里有事情不会轻易向我们说,但在很多时候,他们的心事会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因此,我会根据儿子的情绪变化,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
例如,当儿子放学回家后很愉快地跟我打招呼时,我就知道他今天在学校过得很开心,于是,我就像他的朋友一样跟他开玩笑,引导他把今天的快乐与我们一起分享;
但当他一声不响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就能猜出,他要么是遇到了麻烦事,要么被老师批评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都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引导他走出这种情绪的误区;
这位父亲就属于很典型的良师益友型的父亲。其实,良师益友型的父亲并不一定很完美,但他们一般都很细心,对孩子的情感状况和情绪的变化非常敏感。就像上面那位父亲所说的,他只有通过判断儿子的情绪,才能了解儿子的处境,进而才知道用何种角色去面对儿子。
虽说男孩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们很注重父母对他们的关注程度,尤其是家庭规则制定者——父亲对他的关注程度。
每个男孩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当然,在他们还没有具备成为规则制定者的能力之前,他们希望自己与规则的制定者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学习经验,而且有利于他们培养自信心。
一位成年男士曾这样说过:
关于童年的记忆,最令我无法忘怀的是那些与父亲在一起的画面。
小时候,我觉得父亲就是一个“神人”,每当我需要他的时候,他总会及时地出现在我面前:我取得了成功,他像孩子一般为我高兴;我遇到了困难,他又耐心地引导我走出困境……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事业,然而父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但每当我的事业上出现问题时,我都会想起父亲,想起与父亲在一起的画面。
每当这时,我就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并坚信自己一定会渡过难关。我知道,这是父亲给我的力量。
其实,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男士之所以与父亲有这么深的感情,不是因为父亲帮他们处理了很多事情,而是在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与父亲所产生的情感共鸣。
是的,男孩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也是渴望他人理解的。如果父亲能够理解他的情感,并与他产生情感共鸣,那男孩就会对父亲产生很强的信任感。当然,由于这种信任感,男孩会与父亲建立很稳固的关系。
国外的很多研究机构也都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那些与父亲关系好的男孩,即使是在情绪强烈波动的青春期,或者是在自己的事业跌入低谷的时候,他们仍然坚信自己能够渡过难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对此,心理学家给出的理由是:与家庭规则的制定者所建立的亲密关系,能促使男孩产生极大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安全感能使男孩时刻都保持理智,自信心能使男孩充满力量,有了理智和力量,再大的困难也无法把他们打倒。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父亲与男孩建立亲密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它能使男孩保持理智,使男孩充满信心地向困难挑战!
那么,作为男孩的父亲,我们应该如何与男孩建立亲密关系呢?
一位父亲这样分享他的经验:
一天晚上,我发现儿子的情绪很不对劲,他从学校回到家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我摆在客厅里的新鲜水果都无动于衷。
本来,那天我有很多客户电话要打,但看到儿子这种情况,我只得先放下那些工作。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儿子终于说出了他情绪低落的原因:班上竞选班干部,他落选了。
在很长时间内,儿子都不肯接受这个事实,我只得一直陪着他,听他说出自己的不满。然后,我又把自己上学时候的事情,以及现在单位的事情讲给他听。最后,儿子终于明白了,只要他肯努力,下一次还是有很大可能会被选中的。
过了几天,儿子好像已经忘了竞选班长这件事情,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情,儿子跟我越来越亲近了。
父亲与男孩建立亲密关系,在很多时候,需要父亲处理好事业与教育儿子之间的关系。是的,大多数的父亲都在以“工作忙”为理由而忽视儿子的存在,但作为父母,我们要了解这种教育态度的后果:很多成年男士总是与权威人物,或顶头上司发生冲突,这是为什么?心理学家表示:这就是对父亲不满的一种发泄,这是对父亲教育态度的一种报复。
所以,我相信,是事业重要,还是儿子的心理健康重要,父亲们应该能够正确地做出判断。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安排得当,父亲们都能恰当地处理“忙事业”与“教育儿子”之间的关系。因为男孩的需求并不多,他们仅仅需要与父亲建立稳固而又亲密的关系即可。而这种亲密关系通过关注孩子、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就可以建立。所以,对于一个工作很忙的父亲来说,这也是很轻易就可以做到的。
关于育儿之道优酷和优酷育儿节目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