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桐桐妈的育儿手记,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如何对孩子实施双语教育.教育学博士
自从小家伙开始对英文表现出敏感,我便开始思索着是不是要介入英语教育,但想归想,行动上却一直没有跟上,一方面就像我在《冯教授早教革命学习有感》一文中所说的,关于是否应该给孩子实施外语教育,我的内心一直在纠结,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自己能力的担心,因为我英语学的还不错,但口语发音却比较差,怕误导孩子,想改变又非朝夕之功。桐桐爸虽然发音很标准,但这个老顽固是个“早教无用论”患者,在这件事情上根本不帮忙,没办法,我只好四处打听、八方求教,耐心探究双语教育的现实之路。
在这期间,我先后请教了哈哈妈、查阅了其它双语教育资料、阅读了双语小天才笑笑妈的育儿手记,这个周末还有幸在冯徳全教授的著作里找到更让人振奋的教育依据……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月来的求索终于让我的外语教育思路日渐明晰,适逢丛丛妈等关注我博客的妈妈跟我交流这个问题,随趁机把学习心得整理如下:
一、婴幼期的外语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关于孩子的外语教育,首先要面对的当然是观念问题,因为在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可行这个问题上大家的争议太大了,而且主流的理论似乎都在否认双语教育的必要性。对于这个问题,我到目前为止的认识是:婴幼期的外语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详见我在《冯教授早教革命学习有感》一文中的相关论述。
二、外语教育需要孩子具备了相应的语言敏感,但这种敏感是可以培养的
稍微有点敏感期知识的妈妈都可以得出这个推论,因为相应敏感的出现会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冯教授关于外语教育可行性的论述也是基于孩子可以形成语言敏感这个假设之上的。
幸运的是,根据冯教授的理论,这种敏感是可以培养的,而且方法特别简单,那就是尽早甚至在胎教期便布置这样的语言环境,以便形成快乐敏感。之所以我发现了桐桐的英语敏感,大概也跟这种情景的创设有关。因为怀她的时候我正在做博士论文,而且做的是比较研究,整天需要阅读英文资料,休息的时候则喜欢和她爸爸一起看英文大片,小家伙出生之后又经常在家里放英文歌曲,大约这些无意识的努力造就了她的敏感吧。
三、外语教育的途径可以是多元的,“哑巴”妈妈也可以培养出双语小天才
最理想的外语教育途径当然是把孩子放到讲该门外语的社会环境中去,次优选择则是像小巫家里的那种双语环境,爸爸讲英语,妈妈讲汉语,再次的选择则是父母一方能够跟孩子进行必要的英语口语互动,可惜的是,这些条件我都不具备,一度遗憾。
但“哑巴英语”笑笑妈将孩子培养成双语小天才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希望,看了她的经历分享我才知道可以通过让孩子听读教材的方式习得外语。真是太妙了,这样的话,我等“哑巴”妈妈也可以实施外语教育了!
哈哈妈进一步给我建议到,如果我担心让机器的介入影响效果,还可以自己先听碟片的发音,学好后就可以跟孩子互动了。听起来真是个不错的注意,打算把《机灵狗》买回家后先自己听读哈哈。
四、外语教育的几个注意事项
尽管理论和实践方面不失可行性,还是想在这里多嘴提醒一下,各位有意引入外语教育的妈妈们,一定注意几个问题:
1、不要本末倒置,以学好母语为根本,个中原由我就不用说了吧。
2、要有宽容的心态,尊重孩子的发展进度,不要攀比,“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
3、尽管可以借助碟片,最可取的还是自然的语言环境,如果有条件把孩子放到真实的社会环境里,就让孩子享受这个便利吧。
4、重在巩固孩子的语感,千万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除非孩子自己要,那种以考级为目的的教育无异于对学习乐趣的慢性剥夺。
《让孩子做主母乳妈妈育儿手记》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让孩子做主母乳妈妈育儿手记》小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 1234
书名:让孩子做主 白领妈妈育儿手记
作者名:小巫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5-1
内容介绍:
这是一位母亲关于孩子出生之后到一岁之间所经历的一切真实记录。不仅记录了身为人母在情感方面的细腻感受,更反映出中西方文化在育儿理念上冲突。作者旅美多年,身为教育学硕士,在怎样科学地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婴儿方面,有着精辟独到的见地。
作者介绍:
小巫,生长于北京,成熟于纽约。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获美国教育学硕士学位,在两所美国大学任中高级管理职务。
孩子生病,妈妈心安就是给孩子能量(育儿手记1)
一、生病
阿布生病九天,期间反复发烧,前天晚上,烧到三十九度,直到今晚,还有粘痰没能吐出来,咳嗽时有痰音。
第一天发烧,是在九月底的周六。室外下着濛濛细雨,他要求出去看 汽车 。
我哄他等队友回来,因为他爸顺着他,结果我失算了,他爸只允许在楼宇门口看雨,达不到看车的目的,阿布自然不乐意,最终,队友打着伞带他出去,但是嘴里没停下数落和唠叨,阿布性子倔强,哭闹一番。
下午,摸着头热,量体温,三十八度多。
我对他的抵抗力很有信心,不怎么放在心上,于是,没吃药。
第二天还烧,我判断是积食,因为刚上幼儿园,他总是在晚上回来后吃很多,甚至上床后还要吃个点心。吃了葆通茶。
数日反反复复发烧,我无法淡定,开始着急,请假在家陪着,用藿香正气水贴肚脐等等。
九月三十日,他一大早就要求睡觉,主要是晚上哭闹一番,因为我白天不耐烦,想改造他,希望他能分享玩具,故意不理他。原本体温恢复正常的他,再次热腾腾地度过一夜。
国庆假期的第一天,本着对他身体的信任,我抱着他到田地里玩,去晒太阳,去接触大自然的植物。
结果第二天,第三天,出门基本得抱着,动辄说累,特别能睡觉。队友多次担忧地说:“阿布这么能睡?”我知道他担心什么,但是我不接茬。
队友看到阿布的样子,特别着急,他很想让孩子立即吃上抗生素,退烧药,立即退烧,瞬间恢复体温才好,可是我知道,后续会影响小孩的抵抗力。一直不让喂药,实在烧得高了,才喂退烧药和抗生素。阿布吃药也不顺利,威逼利诱,都不起作用,浪费一盆口水,气得队友唉声叹气,不搭理阿布,阿布想让他抱抱,他不仅不抱,还说,我让你吃药,你都不吃……
当晚,我的好友晓黎提醒我,要替孩子感谢,自己要放松,内心安定,才能给孩子能量,她是阿布的干妈,很疼阿布和姐姐。她的提醒很及时,我最近有些疯癫,嫌弃阿布能哭闹,爱哼唧,不分享,说话不完整……我表现出来的嫌弃是暴躁的。这吓到孩子了,我躺床上睡不着,想着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不要总和姐姐小时候对比,这孩子就是这样敏感,只能顺应他……
晚上,我反思自己对孩子犯下的恶性,恨不能敲自己脑壳,计划写一个大大的条幅,贴在墙上,以便提醒自己。
二、提醒自己接纳,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
今天,阿布精神多了。感觉与昨天用心喂饭有关,一两个小时,就喂一回小米粥。之前,完全依靠他自己的需要,想吃就吃,看来,有些话不能完全按照别人的理念,还是尽量多尝试。
上午,我还是谜一般的操作,因为他凡事说不,极度恼火,你说:“有痰就吐出来。”很明显,已经咳到嗓子眼了,他急躁地扯着长腔:“没……有!”你给他馒头,他:“不!”让他自己吃米:“不!”哄着他吃了,给他竖个大拇指,他还是:“不!”
……
不想理他,不可理喻。
我刷一会儿手机,看向他,他沉默地坐着。
我想起昨晚的愧疚,不生气了:“你想什么呢?”
他说:“妈妈抱抱。”
我抱起他,他就那样躺在我怀里,睡了。
下午,他睡醒了,我不想起床,他翻来覆去,希望我能起来,我却暗暗盼着他可以自己起来,去客厅玩一会。
我的建议,当然收到了:“不!”
想起他一岁多点,刚学会走路,他就自己从床上到客厅去玩。那时候,为啥可以?为啥不怕?
我百思不得其解。
下午,我盛饭,倒茶,好在他自己吃了一些藕片,喝了米粥。
我郑重告诉他,不要哼唧,害怕一个人,就跟紧我。
不等他哼唧,我没说一句,都先学他哼唧一下。让他也体验,有人在耳边随时哼哼唧唧,有多让人心烦气躁,遑论我已经听了半年,我不明白,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的事情都顺着他,他何来这么委屈,一听我去厕所,话音里就有接近哭腔的“哼……”
三、流泪的母子
带他去阿锦家玩。秋风很紧,凉飕飕的。他走了一半的路,大约七八米后,我就抱着他。
他好久没去,再加上生病这数日,去之后,略显拘谨,以前可是把阿锦家当自己家。
阿锦爸爸仲武说:“哥哥不吃。”
听到阿锦的问话,阿布说:“不吃。”
我猜疑其中的缘由:“肯定是听到叔叔说不吃了,他也说不吃。”
果然,他又表示要吃。
晓黎看阿锦爬沙发背,建议阿布去爬。阿布也很想尝试,只是这几日没怎么吃饭,基本没大力气,得踩着扶手上,下的时候,看着腿上没劲,跳下来时腿一软,跪在沙发上,生病前,别说这点高度,再高些,也拦不住他。
随后,他累得趴在我怀里,晓黎给两个孩子讲故事,我趁机看《儿童 健康 讲记》,这本书在我心中,圣书一般的存在。
阿锦要给阿布什么东西,阿布表示不要,动作极大,手中的书本在我眼下擦过,很疼,让我更恼火的是,他可以口头拒绝,何必甩手臂!
气得我拍了他的肩膀。
他委屈地趴在我怀里,晓黎劝说阿布,责备我没耐心,不该打他,毕竟他不是故意的。
我心头五味杂陈,心疼孩子生病,也生自己气,还觉得终于有人跟我说体己话,晓黎关心我,也关心阿布。我知道她希望我能包容生病的阿布。
几日来,孩子生病,我很煎熬,用的一些妙招没生效,不知所措,当然,我也知道是自己这段时间经常苛责孩子导致的,心中长叹:我生了个敏感的娃。
我不想让大家看见自己流泪,想找个机会擦拭干净,可是,泪水止不住,也不好转过脸拿纸巾,只好装作看书。
晓黎发现我在哭,她抱住我的脑袋,我忍不住哭出声,也是很委屈的样子,可是,理智告诉我,这不是我——一个大人哭的时候,我不能哭。
仲武给俩娃吃火龙果,虽然我不想让阿布吃,但是,他想吃,想吃就吃吧,我看到《儿童 健康 讲记》一书上说,不要用抗生素,于中焦有损,需要吃点小柴胡,开中焦,还看到可以艾灸中脘。
回到家,阿布就拉大便,这是大喜事,已经是第六天没拉了,估计是火龙果的效力。
我也有大嘴球为诱惑,让阿布吃了培土和葆通,他再次闹一阵,我感慨:现在的孩子没吃过以前的大药片,那毫不掩饰的苦味,才值得闹呢,那时候,大人黑着脸凶一句,用什么撬开嘴,哭也灌下去,就吓得赶紧喝了,为嘛这么甜的药,小孩还要闹呢?
回想起来,自己在孩子哭的时候也绷不住,除了觉得愧疚,还有就是最近没给自己加油:没有散步,没有独自安静的空间,没机会发呆……
最好的“挫折教育”是爱的教育----育儿手记(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给孩子怎样的一种教育,那是父母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父母智慧的体现。
其实,最好的“挫折教育”,是爱的教育。
在生活中让孩子遭受些困难和挫折并不是一件坏事情。但父母应该给出怎样的态度?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需要做的绝不该是打击和指责,而应该是充满“爱”的鼓励。有了“爱”的鼓励,孩子才会不惧怕失败,勇于尝试和挑战,直到战胜挫折。
嘟嘟在十个月大的时候,很喜欢玩小球,可有的时候小球会骨碌到柜子底下,这时候孩子总是趴在地上把球够出来,可是孩子太小,胳膊太短,有时候无能为力。他就会趴在地上拼命地叫人。其实这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家长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图省事而把球够出来。我的做法就是交给嘟嘟再继续加油往里爬,这样小手就够到小球了。如果实在够不到,我就拿根小棍,示范给嘟嘟看,交给孩子怎么做。俗话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总要胜过父母代劳。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家长也得沉得住气,即便费时费力,也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只要这样,才能在他小小的心灵里埋下独立的种子。甚至可以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孩子一个信号:遇到问题要想办法。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在困难面前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了。
在嘟嘟一岁零一个月开始学会站着,并开始学习迈出第一步。我们既没有学步机,也没有其他辅助工具,就是架着孩子一点一点学走路。期间儿子不断摔倒嚎啕大哭。姥姥姥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是第一时间冲上去把孩子抱进怀里。我这个当妈的看着心里好难受。看着儿子娇小的身体一次一次拍在硬邦邦的地板上,心里似乎在滴血。但理智告诉我其实对身体没有影响,除了有点疼之外。因此我开始做家人的工作:嘟嘟摔倒难免不了,但我们不要再去抱,我们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并在孩子的小伤口处亲吻几下,再把孩子抱进怀里。起初父母舍不得,慢慢看我这样做,儿子也渐渐不哭了,他们才习惯起来。后来无论儿子怎么摔,也会一骨碌爬起来,不哭不闹,俨然一副小男子汉。
这也是一种挫折训练。虽然父母很心疼,但也要狠下心来锻炼孩子。只有这样的挫折训练才能使我们的孩子不娇不孬。但也忌讳矫枉过正的“打击”教育: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严厉地教育孩子:“不就摔了一跤嘛!怎么这么娇气!自己摔跤了还有脸哭,有什么好哭的,不许哭。”
处于婴幼儿期的男孩还不是小男子汉,他们甚至根本没有男女的概念。我们没有理由不让男孩哭。他们小小年龄没有义务承受生命之痛。作为家长,无论是为了儿子还是闺女都要让孩子的情绪自然宣泄。只要将胸中的苦闷释放出去,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孩子的成长期有许多困难和挫折,我们家长应该珍惜这些挫折,因为它是孩子成长历程中最宝贵的教育财富。
但是有时候,当孩子在遇到挫败时难免会感到沮丧,这时我们的家长应该在充满爱的鼓励下,孩子才会更有信心积极面对挫折、战胜挫折。
如果孩子受挫时得到的不是鼓励和抚慰,而是嘲笑和指责,那么孩子必定会越来越不自信,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甚至很可能会变成“习得性无助”。久而久之,孩子会在遇到挫折时还没尝试就放弃,甚至对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完成,最终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好,成为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充满无助感的人。
因此学会交给孩子怎样抗拒挫折,那才是大爱,长久的爱。
所以
如果在孩子成长中受挫的节点上
家长能够积极引导
帮助孩子面对和解决问题
何尝不是最自然的挫折教育
儿子比较内向慢热。遇到小朋友既想找他们玩又不敢直说。每每总是希望我能帮他解决。我们有一套小熊的图书。其中一本叫《大声说出来》,就是想让孩子自信大胆和小伙伴交往。每每这时我都会教育嘟嘟,既然想玩,就学着小狸猫的样子自己说出来吧。
门口有个孩子叫洋洋,在他一岁多的气候学习滑板。可能是平衡读没掌握好,总是掉下来。这时候他奶奶就批评他:真是好笨。自此没再见到洋洋登滑轮车。这就是打击建议的后果。
所以
如果在孩子成长中受挫的节点上
家长能够积极引导
帮助孩子面对和解决问题
何尝不是最自然的挫折教育
日本育儿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1《育儿百科》作者:(日)松田道雄
一款可以减压、发泄的游戏!
广告

这本书强烈推荐给准备怀孕和已经怀孕的新手妈妈们。书的作者是一位日本的儿科专家,我本人虽然有些“反日”倾向,但是对日本人在育儿方面的用心程度非常之敬佩。
松田前辈在书中自始至终都在致力于减轻妈妈的育儿焦虑,而且对母亲在育儿方面的辛苦付出充满尊重和理解。虽然书中有部分内容由于年代的限制已经有些过时,比如辅食添加的一些方法,但依然还是目前为止最好的一本育儿书。
我个人认为最值得反复阅读的部分是,书中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孩子在1周岁以前最常见的疾病和症状,了解这些,会极大地降低新手妈妈面对小宝宝不正常情况时的焦虑情绪。此外,我非常欣赏书中一直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妈妈不要把时间都花在给孩子做辅食、打扫卫生等家务事上,一定要尽可能多地花时间陪孩子去户外活动,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2 《斯波克育儿经》 作者:(美)本杰明?斯波克
这是一本曾经在美国家喻户晓的育儿书,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育儿书之一。虽然因为东西方的差异,书中有些观念可能还不好接受(比如孩子一生下来就和父母分开睡觉),但是里面有非常多的观点能够给父母以极大的启发。我个人认为,如果妈妈有精力的话,可以把前面一本《育儿百科》和这本都能备在手边,因为分别是东方和西方的代表性育儿理念,对照之下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会更加客观。
此外,《亲密育儿百科》(上下册,威廉?西尔斯、玛莎?西尔斯合著),也是非常经典的一套西方育儿书,同时列在这里推荐给新手妈妈。
3 《倾听孩子》 作者:(美)帕蒂?惠芙乐
这本书指导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负面情绪,是很薄的一本小书,但是句句经典、极其实用,强烈推荐。该书在2007年再版过一次,作者加了一些新的内容,还专门给中国读者写了序言。
我感觉每次读这本书都会有新的收获,因为孩子在长大,父母的内心也在不断成熟,书中的很多理念和方法需要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去消化。如果您的孩子快2岁了,或者已经表现出“Terrible Two”的迹象,一定要赶紧学习一下这本书。
4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作者:(美)吉诺特
这也是非常非常经典的一本书,强烈推荐。这本书主要讲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但其实里面的很多观念对于成人之间的沟通也非常适用,我觉得读了会让父母和孩子都非常受益。作者吉诺特博士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的一生很短暂,全部精力都致力于儿童心理的研究和对父母老师的培训上,非常让人感动。这本书也是我经常翻看的书之一,每当我面对孩子内心烦躁不能平心静气的时候,就翻看这本书,重新找回对孩子应有的爱的感觉。
5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作者:(美)费伯,
(美)海兹立希
这本书的内容确实非常好,讲的是亲子沟通的正确方法。两位作者自己也是母亲,同时在培训家长方面非常有经验,书中用丰富的实例和插图增强理解和记忆。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作者都是前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作者吉诺特博士的学生,所以书中的观念都和《孩子,把你的手给我》非常吻合,同时更加易于理解而且有更多实用的办法。
关于这本书还有个趣事,某天好好在我桌上翻看这本书,发现里面有漫画,就让我给她讲那些画是什么意思。那些漫画都是妈妈针对一件事的正确和错误两种做法,我在讲完每组对比之后让小人选择她喜欢的那一种,结果小人全部选择了正确的做法,无一例外。看来,孩子的感觉和书中提倡的正确做法非常一致哟。
6 《过犹不及》 作者:(美)克劳德,(美)汤森德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很难划清,这本书是谈人与人之间如何保持界限、避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有这个问题,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都可能会遭遇界限不清带来的尴尬,其实比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甚至朋友关系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界限不清造成的。所以,这也是让我们自身受益的一本书。不过书中有一些涉及基督教的内容,可能读起来会有些生涩,但是依然会非常有启发,故此推荐。
此外,两位作者还有一本书《为孩子立界限》,也很不错,非常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的父母阅读。
7 《爱和自由》 作者:孙瑞雪
这本书目前得到越来越多的妈妈重视,其重要程度我就不多说了。在我们这一代之前,国内的传统育儿观念和做法可以说是非常缺乏爱和自由的。虽然里面的一些内容不一定是原汁原味的“蒙氏教育”,但正是因为孙瑞雪老师结合了自身的实践,才真正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中国家长的需要。
我没有推荐蒙台梭利的原著,比如《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等等,这并不是说我认为蒙氏的原著不好,而是觉得孙瑞雪老师的书更适合中国的家长来阅读,更加易于理解。
孙瑞雪不是这本书的作者,而是编者,书中的案例都是由老师和家长们记录下来的,是孙瑞雪在宁夏办学时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真实事例,孙瑞雪在每个案例后面做了点评。看了这些真实的例子和分析,我们能实实在在地了解很多孩子内在的“秘密”、了解孩子发展的规律,从而避免用成人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行为,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很可能会遏制孩子的正常发展。
8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作者:李跃儿
我是在四年多以前第一次读这本书的。很厚的一本书,用了一个通宵一口气读完,当时的感觉是非常震撼,同时也非常心痛。然后就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历程,反思身边的那些事例,反思国内的教育现状。这是一本非常能够引人深思、让人猛醒的书,我感觉李跃儿有点像目前中国教育界的鲁迅,用她犀利的文笔直击传统教育的痛处。如果作为父母你还没有下决心给孩子爱和尊重,那么最好先看看这本书,然后再去想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
9 《解放孩子的潜能》 作者:(英)Martyn Rawson
这是目前国内能看到的华德福教育方面的书中比较经典的一本,是吴蓓老师翻译的,此外还有《自由地学习》(李泽武译)、《学校是一段旅程》(吴蓓译),这两本也很好,同样推荐。因为出版日期较早,这几本书现在可能不好买到了,不过听说马上会再版。
10 《让孩子做主——母乳妈妈育儿手记》 作者:小巫
小巫这本书非常适合立志于母乳喂养的妈妈们提前阅读,我当初就是因为看了这本书,坚定了自己母乳喂养的决心,也因为本书的指导,避免了很多母乳喂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同时,这本书也对国内传统的一些育儿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抨击”,虽然言辞很犀利甚至有些“崇洋”,但是非常能够引起关注孩子成长
育儿手记184|带着女儿去做核酸检测
过两天,要带女儿去东莞参加青少年动力营课,要住酒店。
酒店举办方,要求提供核酸检测结果。
今天下午,带着女儿去医院检测核酸,一到医院,核酸检测区的人太多了,排成了一条好长的长龙。
我带着女儿在那里站了十几分钟,就觉得有点受不住了。
腿胀,脚胀的,看着长长的队伍,心里就直打鼓。
想着自己是医院里的工作人员,可以自己直接去找医生开单啊,在这排队,起码也得等两个小时以上。
这么想着,马上就带着女儿,去急诊科找医生开单。
现在疫情防控时期很严格,找医生开单并不是那么容易。
要填各种表格,要量体温,做完这些之后才能进入急诊去找医生,开单缴费。
女儿一直在旁边催,好了没有啊?快点啊,怎么要这么久啊?
我跟她说,来了医院要排队,就是要这么久,耐心一点。
交完费用后,又去排队打条码,结果登记的护士小姐姐,接过我的单子说,医生没有录入我的信息,让我重新去找医生录入。
我一听,有点火了,明明看见医生录入了,但是他这边系统看不到,不知道是结果没有保存还是怎么,又要我跑多一趟。
我挺着大肚子,又要重新经过这么多道关卡,不想去了,于是我也火了,跟她说,明明看到医生录入了,你这边看不到我怎么知道咋回事,我是本院的,你还让人跑来跑去那么多趟。
她才没吭声,低头帮我录了起来。
其实,临床一线工作繁忙,我可以理解,但是她明明看到我挺着大肚子,还要我去跑多几趟,我就真不能理解了,当我是傻的,任由她指使吗?
所以我坚持不去,还真有点生气了。
从这件事情看,医院里人群密集度高,工作强度大,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受的,只希望都包容一点吧!
病人多体谅医护人员,医护人员也要体谅一下病人才行,不然,这事儿,闹起来真没什么好下场了。
桐桐妈的育儿手记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桐桐妈的育儿手记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