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新旧育儿观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新鲜育儿观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婆婆坚持为宝宝用尿布,儿媳准备了尿不湿,新旧育儿观念是
这个问题新旧育儿观我也遇到过,一模一样新旧育儿观的场景,但是我觉得这不是问题啊,说说我当时是怎么处理的。
1、孩子还没有出生,老人就剪了一堆旧衣服和旧床单,自制了一批尿布,而且还柔软舒服,无甲醛污染,很好啊,我看着他们忙的不亦乐乎。
等到孩子出生了,在医院都是用尿不湿的,而且当时不懂,浪费了好多了,孩子尿了几滴也会换一个,其他妈妈有相同经历的,点赞示意一下。
2、等到回到家里,这时候尿布就出来啦,怎么用呢?我觉得尿不湿和尿布各有各有的好,那就根据场景不同,适合用哪个就用哪个了。
比如,孩子睡觉、外出等这种时候,肯定是尿不湿方便,好带,无后患。
而在家洗澡后抚触,逗宝宝玩的时候,老人愿意用尿布就用尿布吧,只要他们愿意洗(捂脸)。孩子尿勤,有时候半天就出一小盆脏尿布了。一开始都会及时洗,后面有时候没空洗的话,都用尿不湿了。
3、渐渐的,尿不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了,而且孩子大一些之后,小屁屁也不红,用尿不湿也没有什么不适应的,老人也接受了。
直到用到1岁半,孩子能自己憋尿、自己说想尿,而且一晚上也不起夜了,孩子自己不想用,就自然而然就停了。
以上,就是我家关于尿布与尿不湿的故事,而且我觉得这点育儿观念的差异简直太小了,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你家是老人和妈妈共同带孩子,越到后面,到了培养孩子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的时候,那时候才会真正体现出差异来呢。
我是知心妈妈燕燕,将论语、三字经等融入育儿实践,关注公众号:两位妈妈
对比现在和以往的育儿观念,新旧观念都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一、隔代教育的优势:
祖父母具有抚育孩子的实际经验,可以弥补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知识空白,发挥祖父母的经验优势。
·由于不再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拖累,祖父母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所以会比较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俗话说得好“老小孩,小小孩”,也就是说老人自身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与孩子玩乐,极易与孙子女建立融洽的感情,因此也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孩子由祖父母接去教养,年轻父母便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事业、工作上。
·隔代教育也可以缓解老人家的孤寂,使其从孙子女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
二、隔代教育的劣势
溺爱
许多老人家常会存在着一种补偿心理,将自己年轻时无 法给予子女的优渥生活照顾,全数转移投射在孙子女身上,而这种宠爱往往很容易变成毫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什么事都一手包办代劳,以致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结果。还有的祖父母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缺点因长期得不到矫正,遂养成不良的行为和性格。在祖父母庇护下的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胆小怕事、不合群、寡言少语、应变能力差、性格内向;另一个极端则是放纵欲强、专横跋扈、难以管理、性格外向,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到了外面却毫无独立能力,碰到问题,只知道躲到大人的身后寻求保护。
观念陈旧
许多老一辈的观念比较陈旧,与社会的联系开始减少,所以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不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对科学的育儿观念也不够了解,仍沿用老观念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这可能不利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一些老人家的文化较低、思想陈旧,常会不知不觉地灌输给孩子一些封建迷信的观念,也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三、“新型隔代教育”需要父母和祖辈相互配合
抚育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忙碌,不能作为把孩子丢给老人家的借口。所以:一方面,父母不管多么忙,都要抽点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别完全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交给老人。另一方面,老人该给自己定好位,既不越位,也不做摆设;做好亲子之爱的润滑剂;喜欢孩子,但不溺爱;把知识和经验浇灌孩子时,但别把旧习惯、坏德性影响到孩子。这样,祖辈在隔代教育中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新旧育儿观念一直在互相冲击,你觉得哪种更靠谱?
新旧育儿观念一直在互相冲击,新旧育儿观你觉得哪种更靠谱?其实没有靠谱不靠谱这一说法,大家都是为了孩子好,最好新旧育儿观的教育方法就是大家一起坐下来商量一下,这样就没什么问题了。
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老人在一旁干涉,反而会适得其反,孩子觉得有人为新旧育儿观他撑腰,更可能导致他继续犯同类问题而无所顾忌。
但是作为爷爷奶奶,他们对孩子的爱不会比我们少,俗话说隔辈人更亲,他们的爱和心疼确实很难接受我们对孩子的批评和关键,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和长辈们有个好的沟通,达成共识,才能改善这样的状况。
讲个我们家的情况,由于疫情原因,幼儿园都没有开学,孩子的奶奶就来到我们家帮我们带孩子,孩子奶奶把孩子照顾的特别好,但是却也十分的溺爱,基本上孩子提出的要求都会满足,导致孩子的脾气都变得比较大,和大人说话也没有以前有礼貌,我们因此管教孩子的时候,孩子奶奶又会在旁边说,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拉上老公,一起找婆婆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谈了谈,我们对老人家的辛苦和对孩子的疼爱表示肯定,即使她舍不得管教孩子也可以,教育的问题确实应该父母来做,孩子如果自己不管教,以后在外面也会被别人管教,从孩子的成长角度来讲,我们做法是为了他能有个良好的教养,如果您做不到,我们只请求在我们管教孩子的时候给与一丝理解,只要不说话就可以了。达成共识后,确实减少了很多麻烦。
所以说解决隔代育儿观念的分歧,还是需要我们和长辈在教育孩子方面,事先能有个良好的沟通。
新旧育儿观念的冲突不过是一场权利的斗争,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1)
陪儿子在早教中心玩。
他捧着一本书,嘴巴念念有词的说:“蚂蚁。。。。蘑菇伞。。妈妈看,下雨了。。”。
我接过他的书,点头说:“哦,真的下雨了,蘑菇伞下有什么啊?”
“兔兔,妈妈,蘑菇下面有兔兔”,说完一个人就咯咯咯的笑起来了。
旁边坐了个妈妈,突然发话问我:“你们家宝宝多大了?”
“一岁10个月了。”
“哇,都可以说这么多话了”
“呵呵,还好啦。你们宝宝呢?在上课吗?”
“嗯,上课呢。”她指着墙上监控视频一个教室里面有个小孩和一个老师在里面,“哎,都2岁8个月了还不会讲话新旧育儿观!”
“怎么回事呢?”
“哎,医院都跑了好多次了,医生说发育是正常的,估计是心理上的问题,我看这里面1岁多的小朋友会讲话的太多了,你看你儿子都会说句子了。”
因为习惯,我大致问了下他们家带孩子的情况,家里基本上是4个大人带一个孩子,每个人的教育理念还都不一样,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经常就是家里矛盾爆发的根源。这个妈妈搞得筋疲力尽,虽然全职带娃,但还是觉得太累,现在孩子不会说话,大家都很着急,到早教中心来,跟老师沟通后觉得可以到这里来试试看,没想到上了半个月的课,也开始会开口叫人了,现在家里人开心得不得了。
我问妈妈:“你怎么不早点让他来读早教呢。”
妈妈很无奈的说:“我之前就说带他上早教,可家里老人都不同意啊。这次不是逼到这样的情况,他们估计也不会答应吧新旧育儿观!”
(2)
想起前几天见面的一个朋友。
我这朋友前两年因为生孩子,辞职在家全职带孩子。
朋友的老公还挺能赚钱的,一个人挣的养她母子两人完全没有问题,两人感情一直都还不错,孩子也被带得很乖。
可最近她特别焦虑,因为她婆婆要到他们家来住。
她说婆婆是北方人,很强势,之前他婆婆也和他们住过一段时间。她让孩子自己吃饭,婆婆就说孩子吃不饱,拿个玩具给小孩,自己在旁边喂着。孩子躺在沙发上吃东西搞得到处都是,刚准备批评孩子,婆婆又出来说她太严厉了,小孩子还小不懂事。总之在管教孩子的路上,只要她做什么,她婆婆总能跟她对着干。她一出口反驳,婆婆一句他儿子就是这么带大的,就活生生把她的话堵了回去。
后来好不容易老公出面想办法把婆婆回老家了,这才消停了几个月,据说这次有可能不回去了。
我问了她,她老公怎么说呢?她说他老公经常说他妈不容易,让她让着点,但孩子教育的事,她真的让不了。她这次一定要抗争到底。
(3)
现在传统教育观念和新育儿观念真的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有矛盾也算正常,要去说服我们的长辈的确很不容易。可是我们想想其实这个争执的背后不就是一场权利的斗争吗?那到底谁才是这场战争中的牺牲者呢?我认为是我们最爱的孩子。
不管新观念还是老传统,两辈人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当我们带养过程中理念不一致,作为年轻人不管是恶言相向还是委曲求全,表面上看起来有一方会吃亏,但其实最受伤的还是孩子,很多人觉得孩子还小他什么也不懂,但第一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拒绝说话来表达了他的意见。怎么可能不懂?也许他们只是不懂得怎么表达吧了。
其实冷静下来想一想,既然大家目的是一致的,那么就一定能有办法和睦相处,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那件事不是大家协商后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吗?既然孩子是大事,那就先不要打着为母则刚的口号,跟老一辈人对着闹,毕竟这样最后都是得不偿失的,何必如此?
5种育儿的新观念分别有哪些
5种育儿的新观念分别有哪些
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育儿观念也在不断嬗变。接下来我整理了5种育儿的新观念分别有哪些的相关内容,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早入幼儿园不利成长
虽然有些研究证实,那些较早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会比那些呆在家中的孩子会多出现一些行为方面的问题。但是,两种育儿方式并没有非常显著的差别。尤其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孩子更多地走出家门之后,他们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交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其实,每个家庭的环境不同,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孩子成长中所遭遇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很难用同一标准去量化不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事实证明,在任何一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只要他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鼓励,他们就会过得很开心。所以,不必太过于忧虑孩子是否过早进入幼儿园,而是哪种方式更适合你的家庭,对你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方式。
电视影响宝宝专注力
曾有不少研究项目是围绕宝宝看电视与专注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的,但是结论却大相径庭。美国的一项在3~4岁期间收看大量电视节目的宝宝中开展的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在7岁时发生了注意力问题;但另一项研究结论却持相反意见,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关联。不过尽管如此,电视所带来的其它负面影响还是存在。
因为宝宝还不能准确地区分电视里的生活和现实中的生活,看电视会占用宝宝很多用来提高身体素质和社交能力的时间。不必绝对禁止宝宝看电视,如一些动画片对孩子的成长还是有一定教益的。但是最佳方法,应花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进行一些电视以外的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等。
古典音乐可提高智商
音乐可以丰富宝宝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否多听古典音乐就能提高智商?其实这个结论是源于1993年美国的一项实验,在给学生听或不听莫扎克奏鸣曲的对比测试中,听组的考分要高于不听组而得出的结论,并且由此而被广泛传播开来。于是,专门播放给宝宝甚至胎儿听的古典音乐CD也纷纷出版。
让妈妈们都相信,那些高雅音乐是可以提升孩子智力的。一项研究显示,让4~6岁的孩子学习一些乐器,可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但究竟对孩子的智商有什么帮助,至今还没有定论。因此,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够从音乐中获益的话,还是建议在孩子年纪足够大后学习一门乐器。
手语益于孩子早说话
手语对帮助宝宝更早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是有益的。但是专家认为,当父母对宝宝使用手语的时候,同时也在用嘴直接表达。也就是说,父母与孩子之间实际上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交流的.。这样看来,手语对宝宝语言表达仅仅起到的是一些积极的辅助作用。
何况目前尚没有科学证据表明,早些说话、走路、识字对宝宝漫长的人生有多大的意义。不应把手语当作育儿的功利性手段,而应作为与宝宝进行亲子沟通的一种形式,在有时间、有精力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做更有利于父母和宝宝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交流。
学步车有助宝宝走路
一项研究证实,宝宝每使用24小时学步车,会使他独自站立的时间推迟3.3天。而且学步车还有个更大的问题,是孩子容易在移动中发生磕碰或坠楼梯的事件。
资料显示,在学步车盛行期间,美国每年有2.5万宝宝因此而发生意外伤害。由于学步车很容易成为危及幼儿安全的隐患,还是别用它,让宝宝从一开始就学习依靠自己的双脚和双腿站立和行走。
新旧育儿观念引发家庭矛盾,该如何解决这种矛盾?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老人好心来帮忙,身为晚辈需要心存感激,但是不是无理由顺从。
针对育儿观念不同,相信每个家庭都会遇到。如果有可能,建议和老人分开住,时常聚。如果不能,建议借助书本、育儿类节目等第三方声音来潜移默化的改变老人的观点。
宝妈面对这种情况时,先不要急切的和老人辩论,应该耐心的给老人解释,或假装自己也不懂,带着老人去儿科咨询医生。或是从网络或报纸中收集育儿方面知识,通过各种渠道给老人看,让她明白科学育儿的重要性。相信老人是爱孩子的,一定不会一犟到底,她也会听取你的意见。
如果觉得有时自己的育儿方法有些片面:
宝妈这时候应该认真反思,找到自己的不足,看看自己养宝宝是不是做的不够好,而婆婆有了一定的育儿经验,有时候她的话是可以听进去的,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自己的育儿方法,让宝宝健康快乐成长。
分开住独立带孩子最好,如果不能分开住,必须由我们的父母帮忙教育孩子的话,矛盾就不可能避免。化解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如同我们遇到其他棘手的问题一样的解决思路来处理,找出问题点,想应对办法,解决问题。
我们给予老人以尊重,对老人孝敬的前提下,平等的和老人沟通,耐心讲解我们认为该如何教育孩子的原因,有理有据的说服老人。回过头来想想,其实老人对我们的孩子那么将就或者顺从,感觉他们也有想到在我们小时候给予我们的太少,补偿到我们下一代的心思。
“隔代育儿”最大的问题就是“儿”,因为是牵扯到我们的下一代,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把普通的问题想得严重化了。而我们的老一辈,年纪越长,有时候越像一个老小孩,固执、偏激、叛逆且情绪不受控制。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尽量也不要伤害到“老小孩”的心。
关于新旧育儿观和新鲜育儿观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