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雯谈育儿(对于四岁雯雯的教育)

时间:2022-12-15 阅读:20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雯雯谈育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对于四岁雯雯的教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成为母亲,就是用生命去保护生命

记者 郭春雨

千百年来,“母亲”这一角色总是被歌颂。

我们在歌颂母亲,实际上是在歌颂付出——一种倾其所有、不计回报的付出。

我们对“母亲”的角色倾注了太多的期望和要求,因为“母亲”和“奉献”往往紧紧捆绑在一起。实际上,当一个女孩成为女人、成为妈妈,角色的转变意味着压力的增加,这些压力有些来自于 社会 ,有些来自于家庭,但更多的是来自于自身——一个女孩成为母亲,并不是顺理成章,这像是一条铺满鲜花的荆棘之路,之所以能够勇敢走下去,是因为妈妈对孩子有着发自肺腑的、天然的爱。

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跟几位年轻的妈妈谈了谈。不仅仅是聊“母亲”这一身份,更多的是女性身份转变后,对她们自身带来的转变。

体重只有90斤的雯雯,在女儿面前是“大力士”

见到孩子第一眼

和想象的不同,很多妈妈见到孩子的第一眼,并没有感觉到多么喜爱。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疼”。

在生宝宝的时候,雯雯在产房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挣扎——没有什么词能够复述出当时的“疼”,只能形容为“挣扎”。

孩子出生前产妇子宫收缩会产生剧痛,医学上把这种疼痛定义为仅次于烧伤痛的9级。在雯雯宫口开了十指之后,剧烈的疼痛让人麻木。按照预期,孩子将在两个小时内出生,但因为胎儿过大、胎位不正,医生建议顺改剖。

在麻醉之后,雯雯陷入到昏迷,醒来时手术已经结束,她在迷迷糊糊中听到有婴儿的啼哭声。

“我当时不知道这是我的孩子,还在想病房里不是只有我一个产妇吗?”雯雯说,随后医生把孩子抱到她身边,贴近她的脸颊,让妈妈亲亲自己的宝宝。

“太疼了、太累了,我当时都没有劲能看她一眼。”雯雯说,跟电视剧等演出的温馨画面不同,和孩子的初次见面,自己根本没有精力去看孩子的样子,也没有“这是我的孩子”那种牵绊的心情。

对于产妇来说,疼痛是持续的,并没有因为生完而结束。和顺产的生产时疼痛不同,剖宫产的疼痛则主要在生产后袭来。除了伤口疼,生完第二天产妇必须得下床走动,这样能促进恶露排出,也能够促进子宫收缩。

“我当时记得特别清楚,我爸妈站在我床的两侧,想要扶着我站起来。但是我太疼了,疼得直冒冷汗,屏住呼吸也没有办法坐起来。”雯雯说,和宫缩的痛比起来,当时的痛简直无法形容。

同样是经历了剧烈的疼痛,张蔷觉得,最疼的是婴儿的哺育。

“当时没有奶水,找了催乳师按摩,按得太疼了,当时感觉疼的人都蜷缩了。”张蔷说,在有了奶水之后,因为孩子嘴劲儿大,吃奶的时候咬伤了,当时还得了乳腺炎,怕吃药不好,一直硬挺着。胸部破了再结痂,穿稍微厚一点的衣服,摩擦到就是钻心的疼。

除了疼,围观的羞耻感更让人难受。催乳师为张蔷按摩时,妈妈、婆婆以及一些女性长辈们都站在旁边,一起围观、指点。包括如何排恶露、如何抱孩子、如何喂奶等,产妇的隐私在孩子的生育、养育面前变得不再重要,“生了孩子之后,感觉自己没有隐私了,我觉得我更像是一个喂孩子的工具,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孩子,被公开、被围观、被讨论,这个过程对于我来说比生育更加难熬。”

疼痛背后的难以启齿

生育,带给女性的疼痛和挑战远远不止这些。

在生育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晓晓都不敢拎重物,原因难以启齿——稍微用力,就会漏尿。

实际上,作为家庭条件优渥的新女性,晓晓在出了月子后第一时间就报名了一小时超千元的复健班,有一对一的专属私教会指导动作,还会根据身体情况制定 健康 方案。

“其实很多女性都会有产后痔疮,会漏尿。只是多数情况下,女性会回避这些问题,就好像女人忍受这些是天经地义的。”晓晓说,在生产之前,没有人告诉自己生孩子后会得痔疮,会因为打了一个喷嚏而漏尿,至于胸部下垂、肚子上的肉掉下来、妊娠纹变色这些“小毛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大家对生育的问题,了解和讨论真的太少了。”晓晓说,大家歌颂生育,但却回避了生育给产妇带来的问题。自己所遭受的疼痛和困扰并不是个例,很多人喜欢拿以前母辈那些生七八个还下地干活的女人说事儿,实际上并不是母辈不会经受这些细碎的折磨,而是她们不会去说,不会去表达。

晓晓说,很多女性就是因为在生产之后没有好的治疗,以至于落下所谓的“月子病”,甚至子宫脱垂,“我的医生告诉我一些她见过的病例,很多家庭贫困的女性在生育后很多都有妇科问题,甚至有人上厕所的时候子宫会掉出来,但她们羞于启齿。”

有数据显示,中国成年女性盆底疾病的发病率约为50%,就诊滞后约为10年,原因是许多人都认为生完孩子的女性或老年人都会有漏尿之类的问题,有的人则是对此羞于启齿。盆底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 社会 问题。不仅如此,农村女性妇科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城市女性。

“这些问题,你往往没办法开口。”晓晓说,在“无时无刻不照顾孩子”和“去上复健课程”的选项中,自己选择了去进行复健训练,这就需要提前把奶水给孩子储存在冰箱里。在孩子不到一岁,就开始计划断奶,因为自己不仅需要投入到工作中,还要制定更严格的健身计划。

“就连我妈都不理解,她觉得女人都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不可以。”晓晓说,对于女性生育后的一些感受被淡化了,有时候提出来,反而会被列为个例,会被归类于“没有锻炼好身体”、“个人体质不好”,甚至是“矫情”、“娇气”。

很多时候,即使作为女性本身,对于痛苦也是默认的。比如我们的母亲,也不会告诉我们生育后的痛苦和尊严这些问题,“我之前从来没有听我妈说过生孩子的问题。一直到我生孩子,我妈才说当时生我后去医院拆线,用凉水洗了腿上的血,自己步行了十几里路去医院。”晓晓说。

我会是一个好妈妈吗?

不仅如此,除了身体上的疼痛,很多新手妈妈的心理也承受着巨大的挫败感。有了孩子之后,雯雯曾经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差劲的妈妈。

“我不会抱,或者说我不敢抱她。”雯雯说,在成为妈妈之前,觉得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觉得成为母亲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而现实是,照顾一个小婴儿有千头万绪,她需要重新开始学习,一旦做不好,就觉得自己很差劲。

同样陷入到否定情绪的还有王蒙。她告诉记者,在生育之后,自己曾经长久地陷入到自我否定之中,看到孩子会特别的焦虑,会觉得自己照顾不好他,而丈夫当时一直在出差,主要是婆婆在照顾月子,想要发火都找不到发泄点。身体上的疼痛加上心理上的压抑,最严重的时候,自己会在半梦半醒中感觉抱着孩子从楼上跳下去——“有一次孩子哭了,我一激灵醒过来,觉得特别后怕。”王蒙说,一直到走出来后,回忆那段时间,才觉得自己是产后抑郁。

按照医学的概念,产后抑郁的发病原理复杂,医学上一般认为,产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最大诱因。此外,遗传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分娩之后产妇面临的环境都可能引发产后抑郁。

据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2017年的统计,在我国,有50% 70%的女性都会在生产后出现抑郁倾向,而最终发展成产后抑郁症的几率约在10% 15%,这意味着大约每十个产妇里就有一个会遭遇产后抑郁症。

“这时候家人的帮助至关重要,我觉得理解最重要。有些时候真的不是矫情,不是娇气,我后来看新闻,看有产妇产后抑郁跳楼的,我一点都不吃惊。”王蒙说,“我感谢我几位闺蜜。我们当时组建了一个群,她们每天都会在里面和我交流,安慰我,告诉我这些很正常,指导我照顾孩子,陪着我走出来。”

是妈妈离不开孩子

有媒体在母亲节做了一项调查,在700多人中,选择“如果再选一次不会做妈妈”的人超过40%。

“为什么会后悔呢?我不后悔。”文平觉得孩子是比她生命更珍贵的存在,她觉得母亲这个身份给她带来无尽的幸福,但她坚决不再要二胎了。

文平本来期待是有一个女儿,但是儿子到来之后,她很快发现自己对这个软软的、暖暖的小生命有了澎湃的爱意:和孩子在一起,几乎每一个瞬间都有了新的意义。看他吃东西、陪着他走路、玩玩具,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为他手洗小衣服等等,听他软软糯糯地喊着“妈妈”……在文平看来,孩子带来的幸福,是一种付出也满足的幸福。

孩子也有调皮的时候。有时候孩子生病,她要带着儿子看病、喂药,晚上要一直抱、量体温,小孩有时还不配合,她觉得自己快绷不住了,常常是把孩子照顾康复了,自己累病倒了,“有孩子也挺好,但有孩子也挺难的。”

刚有孩子的时候,孩子晚上要吃奶,睡眠被零碎的切割成了无数块,现在孩子已经不需要晚上再多次醒来照顾了,但是即使有长辈帮忙,她还是很多事要操心:儿子穿的衣服够不够,出去玩有没有出汗,出汗后有没有喝水……

在生孩子之前,她是一名化妆师,也是工作狂,开了一家工作室。服务的对象有结婚的新人,也有演员、主持人等,经常需要黑白颠倒地各地跑。怀着孕的时候,还会为了工作爬山,甚至从一米多的风景船上往下跳。

有了孩子之后,一切都改变了。离开孩子超过两个小时,文平就觉得自己受不了,总是忍不住会去想孩子,总在想孩子会不会同样在想她,会不会闹着找妈妈。

文平觉得,孩子依偎,是妈妈最幸福时刻

“我现在会刻意控制我离开他的时间,从一两个小时,慢慢过渡到三四个小时,再到五六个小时,让孩子逐渐适应。”文平说,她觉得不是孩子离不开自己,是自己离不开孩子。

生育率降低她能理解,“现在养个孩子真的不像咱们小时候那么简单”。教育上的压力太大了,作为母亲的付出也太多了。她觉得等孩子上幼儿园,自己还是要拼事业,“为了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在记者采访的多位母亲中,所有的母亲都说了很多 育儿 过程中的崩溃瞬间:孩子生病了,孩子不听话了,和长辈的教育理念不一致,丈夫作为“队友”不够给力等等,但是说起幸福的瞬间,则是有了孩子之后的每一个时刻。

“孩子越大,我越觉得爱她。她现在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牵挂。”雯雯回忆,从什么时候爱上自己的孩子呢?可能是给孩子喂奶的时候吧,“你拥有着她,她拥有着你。”

不仅如此,女儿还是她勇气的来源。做姑娘的时候,雯雯以前常常爱哭,但是当了妈妈之后,她觉得没有什么是困难的,没有什么是一个妈妈不能承受的,“有时候工作特别累了,我就想想我女儿,觉得自己又充满了劲,觉得自己要为了她好好努力。”

成为母亲之后,我理解了母亲

在成为母亲之后,很多家庭的关系,也重新被定义。

文平觉得,孩子爸爸算得上一个“好队友”,虽然工作忙,也经常出差,但是只要他回家,就会陪着孩子一起玩耍,给孩子喂饭、洗澡、哄睡。

文平说,每年母亲节,丈夫都会给自己买一朵花,虽然只有一朵,但是她已经很知足,“尽量不去计较太多,别比较太多,家庭就能和谐。”

文平和儿子,儿子已经长成了“小暖男”

还有的年轻妈妈,在生孩子之前,对老公有诸多不满,但是有了宝宝之后,反而看到了老公“隐藏”的闪光点。

“晚上孩子醒了,他会马上起来抱着,还会给孩子换尿布,孩子生病的时候,为了安抚孩子,几乎整宿抱着孩子。”裴珺说,丈夫比她小三岁,之前她一直觉得丈夫太爱玩,还有点“妈宝”,但是有了孩子之后,丈夫的种种表现,让她觉得“没有嫁错人”。

同样重新定义的还有母女关系。

“生完孩子,我被护士推回病房,当时觉得特别冷,冷得我浑身都在打颤。当时病房里乱糟糟的,有的在看宝宝,还有的在忙着招呼来的亲戚。只有我妈一直拉着我的手陪着我,调空调温度,去找护士要棉被给我盖上。”雯雯说,在生孩子之前,作为家里的独女,自己常常跟母亲吵架,但是经历了生育之后,才深刻地理解了作为母亲的付出和牺牲。

在身体好转一些后,雯雯发送了这样一条朋友圈:“等待了漫长的286天,千呼万唤等到了我的女儿,我的小仙女。直到我生孩子的那一刻,我才明白,母亲就是那个,能够用生命去保护生命的人。”

雯雯和可爱的女儿

宝宝的配方奶要喝到几岁?专家给你的答案,不仅省钱还对孩子好

虽然一般提倡母乳喂养至少到1岁左右雯雯谈育儿,但由于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雯雯谈育儿, 母乳中所含营养已经无法满足宝宝的成长需求。

因而便需要辅食与配方奶粉的加入。宝妈们的另一个困扰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宝宝的配方奶需要喝到几岁呢?

有人说是2岁,也有人认为要到3岁,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令宝妈们困惑不已。

闺蜜雯雯最近在微信群里跟我们大倒苦水,起因便是儿子喝配方奶的问题。

雯雯自从生下儿子后,由于家里老人们的身体并不是很好,无法帮忙照顾,于是雯雯便只能辞职在家专心带孩子。

雯雯与丈夫的计划是等儿子3岁左右可以进入幼儿园之后,雯雯再重新工作,这也意味着这3年里,家里的经济重担便放到雯雯谈育儿了丈夫一个人的身上。

虽然经济压力比较大,但雯雯和丈夫也都按照 育儿 书的方法, 哪怕如今儿子已经2岁,能吃米饭、瘦肉、鱼等食物,不过他们还是继续给儿子喝配方奶。

雯雯的婆婆知道后,便亲自上门劝说雯雯小两口不要再给孩子喝配方奶雯雯谈育儿了,日常的饭菜营养已经足够。

婆婆说如今每个月光给孩子喝的配方奶就需要花费1000元左右,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花销。

雯雯则听认识的宝妈们说,至少要给孩子坚持喝配方奶到3岁左右比较好。

雯雯看到自己无法说服婆婆,便带着她一起咨询儿保医生, 直到医生对婆婆说明了配方奶的好处且最好至3岁再停止后,婆婆才没有再阻止。

1、宝宝的配方奶要喝到几岁

专家通常建议是未满3岁的孩子最好能每天保持喝一些配方奶,这样可以给孩子补充足够的营养,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

当然,有些孩子到了2岁后便开始对配方奶表现出排斥, 这时家长也不用再强求孩子继续喝,尊重孩子的选择,只要在日常饮食中注意营养的补充与平衡便可。

值得注意的是,未满2岁前的孩子,还是应坚持喝配方奶,因为那时候孩子的肠胃消化系统及吸收功能还没有如3岁这般完善,未必能通过日常饮食中获取足够的营养。

2、4段奶粉是否一定要喝

我们都知道,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所喝的配方奶也不一样。一般0至6个月的宝宝是喝1段奶粉,1岁以前是喝2段奶粉,3岁以前是喝3段奶粉。

4段奶粉则是属于儿童奶粉的范畴,适合为3岁至7岁左右需要额外营养补充的孩子。

是否要给自家孩子喝4段奶粉,主要还是根据自家孩子的发育状况或者医生的要求,相比于1至3段奶粉的必要性,4段奶粉是有选择性的。

通过上述的专家建议,我们可以得知孩子未满3岁前, 还是有坚持喝配方奶的必要的。

当然,也并非硬性规定必须要喝到3岁,孩子满2岁后,只要出现不愿意喝配方奶,比较排斥的表现, 根据孩子发育状况,可以考虑不再强求孩子喝配方奶。

因为配方奶的重要性,使得琳琅满目的配方奶粉在商场、超市中普遍存在。

不仅有国内生产的配方奶粉,进口的配方奶粉亦占据不小的比例。配方奶粉的选择,对家长便是一项考验。

1、配方奶粉的选择

不少家长在给孩子选择配方奶粉时,喜欢选择进口的、价格最贵的。其实,为孩子选择配方奶粉时,最重要的还是以适合自家宝宝。

能贴近母乳的配方,所含营养物质包括DHA,蛋白比例适宜等才是最好的。

2、保存配方奶粉的注意事项

当开封了配方奶粉罐子后,一定要做好密封工作,切不可让剩余的奶粉长时间暴露在空气里,更要避免受潮、污染。

理论上来说,配方奶不用冷藏冷冻,只要放在干燥阴凉、干净的地方就可以了。

3、不要在配方奶中加入糖或者果汁

可能有些家长觉得配方奶的味道太清淡,怕宝宝不肯喝。于是便在冲泡配方奶时,加入一些糖或者果汁,改善口感。

殊不知,这种做法反而会增加宝宝患上龋齿的风险。

配方奶对于宝宝来说,是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必备品。 它富含的营养元素可以弥补母乳或者日常饮食中摄取营养不足的缺点。

为宝宝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并采用正确的冲泡方法,可以为孩子的 健康 成长与正常发育提供一份重要保障!

至于2岁后是否继续给自家宝宝继续喂配方奶, 主要还是根据宝宝的发育状况, 如果医院的检查结果显示可以不继续喂配方奶,孩子也不愿再喝后,家长方可停止喂宝宝配方奶!

父母要允许孩子发发小脾气教育心得

看见自己的孩子在众人面前“发作”,对父母一向是件难为情的事。在我们心中环绕的念头是什么呢?“真丢人,别人肯定会批评我没有管教好孩子。”当孩子当众有异常表现时,父母首先想的是自己的面子,却很少有人真正地去关心孩子此时的心情与情感需要。我们很快地做出结论--真是胡闹,并很快地加以压制。

这样做是不对的。作为训练有素的成人,在我们的脑海中有成套的清规戒律,什么样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应该发生的。在情感表达上我们也有明确的概念,什么样的情感是值得赞扬的,什么样的情感是不应该存在的。

而孩子却没有形成这样的概念。比如,孩子在2岁左右爱发脾气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对挫折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孩子要到外面玩,父母不允许,为什么不允许,他不明白,有可能就要通过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而4岁以上的孩子,对挫折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初步明白了一些事理,如果还频频哭闹、经常发脾气,其原因大多在父母身上。

所以,发脾气是孩子正常的情绪宣泄,要允许孩子发发小脾气,但更要找到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安抚孩子。

雯雯一向很固执,对自己认准的事情决不回头。如果不如意就发脾气,找理由哭闹,妈妈对此十分头疼,总是提防着她的坏脾气爆发。

妈妈常常对朋友说:“我的雯雯一般都很乖就是脾气一上来,就像错了一要盘,怎么说,怎么劝都不行,真是软硬不吃。”一天一位朋友说:她总是有原因的吧?不会无缘无故就哭闹。

妈妈留心观察,发现雯雯总是在父母不耐心或有恼怒表情后开始“发怒”,而且纠缠不清。妈妈翻开一些育儿书来看,其中讲到孩子对归属感的寻求,不禁有些醒悟。也许雯雯看到父母生气,会想到他们不再爱他,所以有危机感,因恐慌而暴怒?

找到原因就好办了。有一次雯雯又闹起来,这次妈妈没有训斥或表现出厌烦,而是和颜悦色地拥抱着雯雯说:"妈妈知道你里难过,能不能告诉妈妈为什么难过呢?"这样问了一阵,儿子终于吞吞吐吐地说:"我看你刚才生气,以为你不喜欢我了。"

“傻孩子,妈妈怎么会不喜欢你,刚才妈妈情绪不好,所以对你态度也就不好了。可是妈妈是喜欢你的,你要相信妈妈。”这样以后每当雯雯有迹象要发怒时,妈妈首先向雯雯声明她喜爱雯雯。这的确使雯雯平静了许多,不再没完没了地“找麻烦”了。

脾气发作不仅严重损伤孩子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而且也使父母狼狈不堪,感到很棘手。所以你要想方设法制止孩子哭闹、发脾气。怎样制止呢?一定要根据发脾气的原因“对症下药”,方能奏效。就像案例中的雯雯妈妈,妈妈发现雯雯发脾气的原因是因为孩子担心妈妈忽视了自己,找到了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也找到了减少孩子发脾气的办法。

1)给孩子发脾气的权利

假如孩子正为某事在气头上,要允许他发脾气。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静地等待孩子,安静地看着孩子,不去打断他的话,全神贯注地倾听,不左顾右盼,停下手边的工作,这等于告诉孩子:你是被我们在意的,我们在认真地听,在注意你所说的感觉或问题。

2)父母自己不要经常发脾气

当你遭到挫折火冒三丈时,要注意孩子很可能要模仿你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你动辄勃然大怒,又怎能期望孩子控制好情绪呢?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不乱发脾气,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让孩子保持积极情绪,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3)父母的教育态度要一致

当孩子发脾气时,千万不要在成人中间形成几派,有人不理睬,有人去哄劝,有人离孩子而去,还有人跑到孩子面前讨好,更不要当着孩子争论。成人彼此之间一定要沟通好,一旦孩子发作,全家人采取一致的态度。否则他就会更加哭闹不止。

4)满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孩子处于饥饿和疲劳状态时,易发脾气。这一点父母都很清楚。但对孩子心理需要却重视不够。岁孩子有游戏和交友的需要,父母对此能否正确对待,对孩子是否发脾气有很大影响。还要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和爱好,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前提下,可引导孩子学习绘画、下棋、弹琴等,以逐步培养他豁达的性格。

5)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松弛训练

孩子生气时,父母除了表示对他理解和关怀外,还要尽量转移他的注意力,引导他做些愉快的事。对大一些的孩子可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达到其精神和身体的放松。有规律的深呼吸也有助于孩子身心松弛。

6)及早发现孩子坏脾气的苗头

鼓励孩子把心中的不快倾吐出来。一旦发现孩子的情绪有导向发怒的可能,立即提醒他。也许有些事情正在困扰他,他需要你提供帮助。

7)让孩子有适当发泄的机会

如果孩子的坏脾气已经形成,第一可以采取冷处理方式,在其发脾气时故意忽视不理,让他慢慢冷静下来。第二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让他发泄出来。如通过交谈帮助他把怒气宣泄出来。抚育孩子是一件极有风险的事情,因为父母一不当心,就会损害孩子的情感,并给他的个性带来终生的“残疾”,这比任何投资上的损失惨重得多。

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是毫无掩饰的,他们敢爱、敢恨、敢说、敢笑,这是幼小孩子心理的一种优势,一种使得孩子能及时宣泄各种情绪能量的优势。他们自然流露这些情绪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只要不扰乱别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伤及别人,就没有什么对和错之分。并且我们要鼓励孩子这样做。只有细心地观察孩子,理解他们,允许他们自由地表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才能保证他们在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关于雯雯谈育儿和对于四岁雯雯的教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47512.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