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育儿经(教授 育儿)

时间:2022-12-12 阅读:17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教授育儿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教授 育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别片面地跟专家学育儿,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这是澄彤之家第33篇文章--

有时候在想,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越来越娇贵了,是我们抚养的方式不对,还是因为其他什么缘由呢?

想想我们的爸爸妈妈是怎么长的的,爷爷奶奶是如何带孩子的?作为80年后的父母那一辈,一般家里都是4个孩子以上,以前听奶奶讲,孩子都是大的带小的,她们在田里干活之类的,都没有时间管孩子,基本上都是自生自灭,饭都吃不饱,更不谈任何的教育。

那80后的我们,又是怎么带大的呢?像比我大一点的姐姐们,都是由我姑妈他们带大的,而我是由奶奶带大的,当时连奶粉都没有,都是吃米糊长大的。

等80后做父母了,养育孩子,物质条件不必说,基本上都是挑最好的。至于情感和教育有什么问题,都是会去问百度查相关的资料来解决疑惑。

如果说,现在最容易撩动父母人群的是什么?那一定是育儿经验。因为现在的父母都期望科学育儿,都不喜欢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且对于关于如何育儿,都充满了疑惑,毕竟所有的父母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从小到大,也没有人教过我们,应该如何带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因此更多的80后,开始听各种专家的育儿经。

比如火爆网络的李玫瑾教授,可是最近网上有篇阅读量在10万+的文章《李玫瑾教授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拨动了父母的心弦,网上讨论一片,因而针对育儿,我也聊聊我的个人的一些想法。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01专家的话不可全信

首先有一点,李玫瑾老师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而不是育儿专家。网上有关李玫瑾老师演讲的视频很多很多,讲述的案例基本上都是很特别的案例,只是在研究犯罪心理学的过程中,顺带分析了育儿方面的经验。

李玫瑾老师的视频,我也偶尔看过一些,听到她的一些分析,有的时候,也会让你感觉好像很有效,要不要试一试呢。但是实际上却没有按照那样做,因为按照她的理论,孩子就好像是父母的附属品,要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的。

市面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育儿经,那我们是不是都不需要看,不需要学习了呢?

我的观点是,对于专家的育儿经,我们还是需要看,需要学习的,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育儿经验,也不知道如何科学的教育孩子。

但是对于所看到或者学习到的育儿经,我们需要独立的思考,需要看专家所说的育儿经,是否适合我们家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会存在对所有孩子都适合的育儿经。

谨慎尝试,如果看到觉得很适合自己家孩子的育儿经,可以选择某几条原则来进行尝试,看看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是否合适。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02 父母的选择

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在未成年之前,基本上都是父母在帮孩子在做选择,而至于孩子在面对社会的时候,最终会长成什么样的孩子,就在父母的一次次选择的过程中注定的。

我们家老二,一点都不好带,每天都是哼哼唧唧的,不管是抱着,还是出去玩,都会哼个不停。有的时候,其他的父母会跟我们说,是不是欲求不满啊, 没有满足到她的要求。

一岁不到的宝宝,有多大的需求?主要的需求是黏妈妈,饥饿了想吃奶、想玩耍,想要抱着不想坐推车上,还有就是长牙期间需要磨牙齿等等这些。

想我们家老二主要的不满的地方,应该是我们不允许她随便咬东西,她的口欲期特别强,遇到什么东西就想放在嘴里。也许你会说是在通过嘴巴探索这个时间,可是每次她咬了不干净的东西就会闹肚子。

在带孩子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不同的人带孩子的方式千差万别。有的父母就是属于放养类型的,自己一个人去小区里玩,至于玩什么和谁玩,有没有摔倒也不管的;有的父母就是精雕细琢型,孩子已经很大了,还舍不得放手,这也担心,那也担心的。

孩子最终会长大,最终会离开父母,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庭,等他为人父母的时候,他才会了解为人父母,是一场修炼,不仅要渡己,还要渡人。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03 个人感受

带娃辛不辛苦,累不累?带娃的人肯定会说累,说辛苦;不带娃的人也就看看,不就是带孩子玩吗,无法做到感同身受的。

关于如何带好孩子,我也是在不断的摸索、探寻和反思,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带娃的方式。

这个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儿女。这辈子能够成为你的儿女,也是因缘际会。儿女会陪伴你的人生路走一半,但不会一直走下去。在成年之前的这段岁月里,肯定会彼此带来快乐,也会带来痛苦,重要的是,能够互相尊重,能够坦然地面对,能够带着爱,带着包容的去沟通,也许这样才不会因为青春期的到来而变成仇家。

有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是不是对于老大过于的严厉,从而使得他现在过于脆弱和敏感。在做多领国每天的练习的时候,如果每天的5颗心,因为错误而丢失的时候,他会哭,他会责怪你,会觉得你没有帮助他,没有帮他完成每天的任务。

还有的时候,遇到不如他意的时候,他总是会说我不想跟你玩了,会用哼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最近这段时间,看到他哭的频率有些频繁,也在想他为什么总是会哭,他哭的点到底在哪里。

有的时候,我也会打老大,也会去吼他。前几天就在外面吼他,那是因为他把妹妹的饼干拿了出来,妹妹到处乱摸手很脏不能吃,让他收好放进去,可是没过多久,他又拿了出来。当时就没有忍住怒火,直接吼了他,问他为什么不听,说了的事情没有听到吗?又拿出来挑逗妹妹玩,妹妹不能吃,又让妹妹哭。吼完后,自己也后悔,没有忍住脾气,没有好好说。

想和孩子们保持一种平等的关系,能够和他们成为朋友,让他们和我无话不谈。但是就现在的父子关系看来,还没有做到。

可能是因为我给孩子制定的日常生活表,很多时候会督促他阅读、写字。

我的经验是,孩子还是需要多花一点时间,多一点陪伴和思考。

04 结尾

专家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专家育儿经验,值得思考,不可盲从!

与你一起探讨孩子教育的85后老爸,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你喜欢的话,请点下“在看”,支持澄彤之家

如何让孩子克制任性,建议家长们学学李玫瑾的“狠心育儿经”

孩子自私任性无理取闹怎么办?

这是很多家长都在头疼教授育儿经的问题,有些孩子经常对家长提出无理的要求, 一旦达不到教授育儿经他们的目的就会哭闹,家长拒绝的话,孩子甚至还会在私下里一意孤行 。遇到这样的问题,家长们似乎却也并没有什么良好的解决办法。

但李玫瑾教授给出了不一样的思路教授育儿经:李教授认为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是在小的时候就没有做好 “克制任性” 的教育,而想要对孩子做好克制任性的教育,就要进行一次 “狠心”的训练 。

李教授认为面对这种问题,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 “不要被孩子的哭吓到,不要一哭就哄” 。孩子的哭在小的时候一般在三岁之前,是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向家长求助的一种本能反应,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个时候孩子如果开始哭,家长去哄是没问题的。

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孩子对于各种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并且有了初步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如果真的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会向家长进行求助 。到了 大概3~5岁的年龄,孩子就已经学会使用“哭闹”作为一种手段了 。比如:孩子可能会为了想买某样玩具而向家长哭闹,如果家长不给教授育儿经他买,他就一直哭。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如果因为屈服于孩子的哭闹造成的影响,而答应了孩子的要求,那 孩子很可能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我越哭越容易获得” ,有了这种认知,孩子的任性和哭闹就会越加强烈。 家长的这种哄就会在客观上造成鼓励孩子去哭去任性,最后造成“越哄越哭”的负面效应 。

李教授也因此建议 在3~5岁对孩子进行一次“克制任性”的狠心训练 。这种克制任性的训练的 训练契机是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并以哭作为手段来威胁家长的时候 。家长在对孩子的训练时,可可以把握以下这 4个不要 的原则:

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时,首先不要答应孩子的要求, 直接拒绝孩子 。如果孩子继续哭闹就把孩子带回家或者 带到一个安全的房间中,与孩子进行1对1的相处 。

对孩子进行克制任性的训练,其 目的是教育而不是惩罚 。孩子虽然向家长提出了无理要求犯了错误,但这并不是家长可以打骂孩子的理由。如果家长对孩子使用家庭暴力,那很可能会让孩子因此而 生出逆反心理,在以后更加难以教育 。而且从感情上也会让孩子因此对家长产生不信任心态, 影响亲子间的关系,让孩子对家长疏离 。

家长在这个时候对孩子进行说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 孩子既然以哭作为手段,那就是证明孩子在内心知道这件事情本身是没有道理的 。以哭作为手段,就是为了达成这种没有道理的目的。而家长在这个时候对孩子讲道理说,“家里已经有了很多玩具了”,“这个玩具太贵了”之类的, 孩子其实是懂的,重复孩子已经懂的东西,对教育孩子并没有意义 ,反而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开始与我交流了,那我的目的就快达成了”,影响训练的结果。

孩子 哭闹任性是为了向家长提出要求 ,都是表演给家长看的,这个时候家长走开, 孩子虽然会停止哭泣,但原因却不是因为孩子克制了任性,而是因为孩子没了任性的目标,虽然解决了当时的问题,但却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帮助。

遵守以上4个不要的原则,家长就可以对孩子进行继续的训练了: 家长应该保持“狠心”,一直陪着孩子,等孩子哭的累了停下来了,再开始对孩子正式的教育 。首先家长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程度的关心,比如拿一个热毛巾给孩子擦擦脸, 让孩子意识到家长还是爱自己的 ,这时候孩子可能会以为家长回心转意,但家长依然要明确的拒绝孩子, 让孩子明白到任性是没有用的 ,

接下来家长则可以 鼓励孩子对自己提出正当的要求 ,比如说:“虽然教授育儿经你用哭闹的方式向我提要求,我不会给你买,但是你可以试图说服我,如果你可以做到的话,我就会答应你的要求”。然后 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用正常沟通的方式而不是任性的无理取闹与家长交流 。

这种交流 家长要及时的反馈 , 既不要每一次孩子说理由就给孩子买,也不要孩子的要求每一次都不被应允 , 李教授的建议频率是: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一次的比例 。让孩子明白, 如果我与家长进行了适当的有益的沟通,而不是任性的胡闹,那家长会对我的要求进行满足,这样下来孩子就会更喜欢合理的沟通而不是任性。

# 育儿 有方法#

李玫瑾“育儿经”受追捧,但她女儿却是普通人,网友:人设翻车了

相信大家对于李玫瑾教授并不是很陌生。李玫瑾教授任教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育儿经,是很多人公认的 育儿 专家。许多家长都非常认可她的 育儿 观念。

在大家看来,李玫瑾教授 育儿 经那么受追捧,那么其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一定很优秀。但是,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李玫瑾教授的女儿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优秀,她只是一位普通人,只是一名小学教师,跟许多人一样,她从事着很平凡的工作,过着很简单的生活。

其实李玫瑾的女儿在小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差,常常考试不及格。但是即使这样,李玫瑾并没有像大多数父母一样责怪自己的女儿。她知道自己的女儿已经付出教授育儿经了很大的努力。在李玫瑾看来,成绩并不重要,孩子的身体和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正是在这样开明的家庭教育下,李玫瑾女儿的生活现在过的很幸福和满足,她的女儿也曾亲口说过她很快乐。

看到李玫瑾的女儿如今的现状,很多网友都质疑李玫瑾教授的 育儿 观,并吐槽其人设翻车。

虽然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道路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孩子是普通人就意味着父母教育方式失败了吗?

其实只不过是很多父母不肯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名不同人,她们会理所当然把其归结为父母教育的失败。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别的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时拥有高智商和好的发展机遇。

有些孩子很努力,但是他们却很难成功,因为他们没有拥有一个好的智商;有些孩子即使拥有高智商,也很努力,但是缺乏运气和好的发展环境,其也不可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所以导致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的因素有很多,父母的教育并不是其唯一的影响因素。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的那样,任何东西都没有孩子的快乐重要。教授育儿经我们也曾说快乐是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连快乐都失去了,那么就意味着其失去了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在孩子阶段,一个人的快乐能力是父母给予的。但是反观 社会 ,许多父母却剥夺了孩子的快乐能力。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在孩子本该享受快乐的时候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在巨大压力下,许多孩子都没有达到父母预期的结果。所以,在孩子童年的时候,教授育儿经我们一定要小心保护好孩子的快乐。

当孩子成年之后,孩子的快乐需要自己去创造,孩子需要用他们的努力去提高他们的快乐能力。

结语:孩子的快乐是最宝贵的财富。对于父母来说,要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优点,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同时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和发展!

属于你的独特育儿经由你自己打造

属于你的独特育儿经由你自己打造

属于你的独特育儿经由你自己打造,每个父母的育儿经是不一样的,有些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好的发展,会针对孩子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下面是属于你的独特育儿经由你自己打造!

属于你的独特育儿经由你自己打造1

养育孩子的过程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难忘的经历,当然也有对宝宝转眼间变成少年的感慨。

父母可以查找许多关于育儿的书籍和信息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发育。很自然的,在孩子成长中的不同阶段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新生儿阶段

一个新生儿通常很需要父母的大量护理。此时正是母乳喂养最重要的时期,同时也要照顾好婴儿,让婴儿处于一种身体健康的状态。

大概在这个阶段,母亲可以很方便的监测到婴儿的一些基本发育状况,像宝宝的运动技能、睡眠模式、语言和情感的发展情况等。

在这里,如果母亲是用母乳喂养的话,有一件重要的、值得一提的事,那就是母亲的饮食需要合适。

若母亲采用专家高度赞同的母乳喂养的话,母亲的饮食一定要很有营养,像肉类、豆类、水果、蔬粗粮杂粮等食物应该常吃。

此外推荐哺乳期间母亲多摄入液体物质,避免辛辣食品,因为辛辣食品可以改变母乳的味道。

蹒跚学步阶段

到了孩子蹒跚学步的阶段,父母照顾孩子的方式应有所改变。这是婴儿应该由喂食母乳转变为开始吃固体食品了,如粥和一些捣碎的食物。

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孩子的认知功能正在快速发展,使的这段期间成为孩子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沟通能力的最佳时机。

要想达到一个理想的目标和效果,父母可以有意的让孩子做一些事情,例如:让孩子学着看书;让孩子玩拼图和记数的`游戏、玩堆叠积木等等。

学前班阶段

学步阶段过后,随之而来的是学前班。也就是孩子3—5岁的时候,孩子已经从婴儿阶段脱离,正步入童年的阶段。

这个阶段是育儿阶段中最具有挑战性的时期之一。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发展他们性格、个性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可能发育成拥有坚强意志、独立自强的人。

如果我们正面的去思考,容易知道,在养育孩子上,每个妈妈和爸爸因为他们的情况不同,得出的经验都是不一样的。

根据我自己的情况,虽然我和妻子经历了很多次这种阶段,但有趣的是,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教会了我们一些新的东西。

所以,好好享受育儿的过程,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因为育儿的每个阶段都会刹那而逝。最后,送上一句名言来结束这篇文章:一个新生儿就像是所有事情的开始——奇迹、希望,甚至是梦想的开始。

属于你的独特育儿经由你自己打造2

邻居孩子刚刚小学毕业,市里好几所名校就打电话来抢人。这个孩子真的很优秀,是大家眼里的神童。大家纷纷向孩子父母讨教经验,孩子父母却淡然一笑:哪有什么神童,不过是教育的结果。

教育孩子是每个父母的使命。那些聪明伶俐,多才多艺,懂事明理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优秀的父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优秀父母都掌握这些育儿经,赶紧收藏起来吧。

1、示范胜过说教。

浩浩在穿鞋,怎么也穿不进。妈妈在一旁着急了:“不是那样穿,错了错了!我说你怎么不听呢?”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场景,很多人在孩子做事时总是免不了唠叨,说孩子错了。其实,这样唠叨的后果是,孩子越来越没自信,觉得自己很失败,这点事情都做不好。

父母长辈的说教对孩子来说除了反作用没有任何好处,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示范,不批评不指责。

如果孩子鞋穿反了,你只需要告诉他:两只鞋换一下位置。

孩子会从父母的言语中得到正确的指示,知道怎样去做,这给孩子巨大的信心。

教育,很多时候示范就可以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俗话说:言传身教。

有些父母自己坐着刷手机打游戏,然后责骂孩子怎么那么懒不去做作业;有些父母言语恶劣,却责怪孩子不懂礼貌;有些父母沉迷刷剧,却责怪孩子学习只有三分钟热度……

其实,这些问题不在孩子,而在父母本身的行为。

对孩子的教育,多示范,少说教。你的教育会更有成效。

2、学会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给予孩子积极期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做了一个实验。

1968年他和雅各布森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他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

然后把名单提供给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注意长期观察。

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等各方面都表现优异。这一现象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就是“期望效应”。

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给予孩子积极的期待。学会运用积极期待,养育出优秀的孩子。

好爸爸黄磊对女儿多多的教育一直令我们很赞赏,黄磊在教育女儿过程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和期待,女儿各方面也特别优秀。黄磊是典型的好爸爸。

在被问及女儿的教育时,黄磊也特别谦虚,但我们从他的言语中看到,父母对孩子充满爱的期待是至关重要的。

期待就是对孩子正向的积极暗示,暗示会产生巨大的心理作用,引导孩子向更好的方面发展。父母一定要正向积极暗示孩子,孩子的表现会朝着父母的期待发展。

父母要学会正向期待孩子,正向教育,孩子会更出色。

3、学会放手,孩子的能力在放手中得到锻炼。

朋友从小对孩子保护很好,样样都帮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孩子初中毕业,才意识到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情急之下向在国外工作的姑姑求教。姑姑直接说,那你把孩子放到我身边来一个月,保证他各方面能力增强。

朋友在万般无奈又万般担心中,把孩子送到了美国,交给姑姑。 第一天,姑姑带孩子了解了周边的环境,告诉他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注意事项,然后给他一张城市地图,跟他说明天你就可以自己出去游玩。

一个月后,孩子回到父母身边,父母惊奇地发现,孩子在外面一个月,学会做饭了,学会洗衣服了,学会与人沟通了,英语口语变得流利了。

孩子的潜能是非常巨大的,他一个人生活要靠自己,自己会摸索出办法。凡事父母包办,把孩子束缚起来,才不利于孩子能力的养成。

如果我们把孩子养育在鱼缸里,自然培育不出搏击风浪的雄鹰。适当放手,孩子的能力会得到很大提升。

著名的鱼缸效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群可爱的小金鱼被养在鱼缸里,几个月来都是那么点大,有一天鱼缸被打破了,主人无奈把这些小金鱼放到了池塘了,一个多月过去,这些小金鱼个头大了好几倍,变成了大金鱼。

因为环境改变了,小金鱼不受小鱼缸的束缚,自由自在生长,长成了大金鱼。

养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给孩子很多条条框框束缚,孩子的很多潜能没有得到发挥,成了没有出息的孩子。如果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他一定给你巨大的惊喜。

4、信任和赞赏激发出孩子自我完善的优秀品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渴望是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赏。”

一个经常得到赞赏的孩子,会激发他身体巨大的潜能,他会向更好方向发展。哪怕是犯了错误的孩子,对他的教育不是简单的批评和指责,而是看到他的优点,相信他能改正错误,将会促使他成为更优秀的孩子。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四颗糖”的教育故事给我们很大启发。

叶圣陶早年在学校教书,看到一个男孩动手打了另一个男孩,制止后,叫打人的小男孩到办公室去等他。

等叶圣陶回到办公室,看到小男孩已经在等他了。看到被吓得胆战心惊的小男孩,叶圣陶掏出了第一颗糖,说:“你来得很准时,说明你很守时,这颗糖奖励你的守时。”

然后叶圣陶先生又递给了男孩第二颗糖, 说:“在你砸那个男孩时,我让你把砖头放下你就放下,这是你对我的尊重,因此我要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已经很不好意思了,从来没有人这么表扬他。

叶圣陶先生又递给了孩子第三颗糖,说:“我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你要打的那人欺负了别人。

所以你才动手教训他,从小就这么有正义感,所以我要奖励你第三颗糖。”听完叶圣陶先生的话,男孩已经泪流满面了。这是被理解和信任的眼泪。

叶圣陶先生接着拿出了第四颗糖,说:“我相信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不需要我再说了。因此我再奖励你一颗糖,奖励你知错就改的优良品质。”

孩子犯错,一般我们都会严厉制止。其实严厉制止反而不利于孩子自己去反观自己的行为。

叶圣陶先生巧妙智慧地指出小男孩的不足,又肯定男孩优良的品质。小男孩一定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一定会做得更好,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上有优秀的品质:守时、 尊重他人、有正义感、知错就改。

这就是高效肯定的作用,孩子会从我们的语言中得到正向的激励和能量。孩子犯错,父母依然信任,这将会大大激发出孩子的自我完善意识,走向更优秀的自己。

积极示范,正向期待,大胆放手,信任赞赏,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学会运用这些教育方法,想让孩子不优秀都难。

请问在哪里能找到电子版

台博客网站有教授育儿经,《虎妈的战歌》

这是一个妈妈、两个女儿、两只狗的故事。这个故事原本要说的是中国父母教养小孩比西方父母高明之处。然而后来说的却是激烈的文化冲突、一闪而逝的光荣滋味,以及一个十三岁孩子是如何挫掉虎妈的锐气的。看完蔡美儿教授的经验,你将对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有更深的体悟,也将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教养之道。

所有的父母都想做对儿女最有利的事。西方父母尽可能尊重子女的个体性,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提供正面的支持与培育的环境教授育儿经;反之,中国人认为,保护子女的上上之策,就是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让他们看清楚自己能做什麼,让他们具备技能、好习惯,以及自信,因为这些是别人拿不走的。

虎妈认为,童年就是训练期。对苏菲亚和露露来说,这表示要上中文课、练习数学,每天还要练两、三小时乐器(连出门度假也不间断,周末时练习时间还要加倍)。然而得到的成果说明了一切教授育儿经:这两个女孩子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教授育儿经:有礼貌、乐於助人、成绩优异;露露赢得康乃狄克州小提琴神童奖,苏菲亚则十四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厅登台演奏。

然而在这些成就的背后,却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虎妈在一次练习中,威胁要烧掉苏菲亚的填充动物玩偶;从露露三岁起,虎妈就对这个任性的小女孩毫不留情,自此两人的战况愈演愈烈。然而虎妈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女儿的要求一样高,她的牺牲——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甘心忍受伤心痛苦,在在表现出她对女儿深深的爱。

《虎妈的战歌》显露出东、西方教养世界观的冲突,然而归根究柢,这个故事说的其实是一个母亲对两个女儿所怀抱的希望,以及她心甘情愿为投资她们的未来所做的冒险。

这是一本最坦白也最诚实的教养书

一位严厉母亲的自嘲、挣扎与反省

牵动所有华人父母的共鸣神经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幽默生动的写下她与女儿的故事

原文书出版当天,立即登上亚马逊网路书店畅销榜 热销至今,轰动全球…

蔡美儿的家庭身世

蔡美儿(Amy Chua)1962年(虎年)生于伊利诺州香槟(Champaign),八岁时搬到美国加州伯克利。

1984年以极优荣誉毕业生毕业于哈佛大学。

1987年以荣誉毕业生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在校时是《哈佛法律评论》主编。

曾供职于华尔街,并曾在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及斯坦福大学任教,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

蔡美儿的祖辈是中国福建人,大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乘船前往菲律宾,寻求更多的机会。蔡美儿的奶奶精明能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做塑料制品的买卖,主要为强生公司生产塑料容器,赚了一大笔钱。从此家族开始变得富裕。蔡美儿父亲是蔡少棠(Leon M. Chua),颇有数学天分,厌恶家族中的商业环境,反抗家人为他作出的人生安排,努力前往美国开拓人生,后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964年与蔡美儿的母亲结婚,他是著名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电机系教授 ,被称为“非线性电路理论及细胞式神经网络”之父。

蔡美儿是家中四姊妹的老大,其中二妹蔡美文获得哈佛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任教斯坦福大学,已查出患白血病正在积极治疗。

蔡美儿嫁给耶鲁法学院教授Jed Rubenfeld(美国犹太裔),住在康州纽黑文,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索菲娅(中文名:蔡思慧)现年18岁,学习钢琴并卓有成就。

小女儿路易莎(中文名:蔡思珊)14岁,自幼学习小提琴,后来兴趣转向网球,显露一定的天赋。

两位女儿都曾参加多项音乐教比赛并获得奖项,得到众多名师指导,被传为“音乐神童”。

蔡美儿以自己的育儿经验写有一本书自传体性质的书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中英文版本同步全球发行销售。

中文版译名《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又名《虎妈战歌》或《虎妈妈的战歌》,由中信出版社于2011年1月份出版。此书在亚马逊上市首日非虚构类排名第1名。《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CCTV、新华网等中外媒体相继报道转载。

书中的教育观点涉及到了“圈养”和“放养”孩子的讨论,蔡美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诉说了其中的苦与乐,失与得。其中有关严格要求女儿学习音乐的内容,引发西方的热烈讨论与关注。然而西方媒体更多是管中窥豹,没有认识到蔡美儿这本自传性书籍的良苦用心,没有注意到在书本的后半部分中她所作的深刻反思与适当改变。总之,这本书已经引起了中西方关于教育的再一次议论热潮。

关于教授育儿经和教授 育儿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43281.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