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欢欢说育儿,以及欢欢妈育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两周八个月的宝宝终于开口喊出妈妈,所有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当两周八个月的宝宝欢欢一句妈妈喊出,在场所有人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呢?
我接受了宝爸的邀请,去他家带几天宝宝,去了才发现,宝爸朱总开着个大公司,一天到晚不在家,全由宝宝姨奶带娃,姨奶没什么文化,每天只给宝宝喝牛奶,吃旺仔小馒头和饼干,不给宝宝加辅食,孩子连AD也没补充过。宝妈抑郁症反复复发,家里的保姆用一个赶走一个,发病时大喊大叫,都把宝宝吓得到处躲,宝宝极度依恋姨奶,不能看见妈妈,妈妈一靠近,宝宝就又抓又挠抗拒妈妈。我试着拿出绘本,读儿歌《小兔子乖乖》吸引宝宝,果然宝宝有点好奇,慢慢向我靠近。我接着读小老鼠上灯台,小燕子穿花衣,这些有趣的儿歌。宝宝慢慢地走过来看绘本,对我发出友好的笑,我不停地和她说话,陪她玩,引导她开口说话。宝宝能听懂,就是不开口。我又教宝宝姨奶给宝宝做辅食,宝宝特别爱吃,又给宝宝买了鱼肝油和AD滴剂。
宝妈看到我跟宝宝玩的这么好,对我也很友好,我就抓住机会和宝妈沟通,夸她的女儿聪明可爱。宝妈对我放下了戒心,开始向我倾诉。我开始试着让宝妈和宝宝靠近,想拉近母女之间的距离。
经过一周的努力,欢欢终于开口喊了:妈妈。宝爸再三感谢我,想要挽留我帮着教宝宝,被我婉拒。我写了封信交待以后的注意事项,内容如下:
欢欢爸,通过这些天的观察和与欢欢妈的深入聊天,我终于知道了欢欢妈疾病复发的根源。下面我就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你点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欢欢妈告诉我,一看到自己的女儿要姨奶抱而抗拒她,对她又抓又挠,她很伤心,心里很烦,就会犯病。她这是一个正常的母亲应该有的心态,你想哪一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亲生女儿和自己亲密无间?母爱是排他的,不允许有第三者。欢欢妈和我说了很多的话,她说你们大家都看不起她,不让她碰欢欢,她很伤心,因为那是她自己的女儿,为什么不允许她和女儿亲近?我说是的,你和女儿是最亲的。我和欢欢妈说了很多,她不停地点头说是,还说我的话都说到了她心里去了。欢欢妈开始和我这样一个陌生人倾诉自己内心的委屈,说明她的病就已经好了一大半了!
昨天欢欢刚醒的时候,看到我和她妈妈非常抗拒妈妈,还抓了她,选择让我抱。当时欢欢妈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又开始烦躁了起来。我就赶快安慰她,我说:这是暂时的,放心,阿姨会帮你修复好你和女儿的亲子关系,只是需要点实际时间。然后我就抱着欢欢不停地告诉他:那是妈妈,妈妈是最疼你,最爱你的人。你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你是妈妈最爱的宝贝儿,小时候妈妈天天照顾你。然后我就鼓励欢欢一步一步的去接近妈妈,同时,我让欢欢妈慢慢地拿好吃的拿玩具去靠近女儿,欢欢看妈妈的眼光,已经从抗拒变成了笑意,两个人在一步一步地靠近。当终于她们两个人抱在一起,亲了又亲的时候,我的眼泪都下来了。那一幕很感人,宝姥,姨奶,爷爷也看到了,可惜我没有用镜头把他拍下来。欢欢妈不停地说:今天我真开心。我看到了她发自肺腑的笑,我看到了从她眼中流露出的母爱的光泽。
欢欢爸,我的任务已经完成,明天我就不过来了。有几点注意事项,我想交代一下:
一,我建议以后尽量不要让姨奶再带宝宝了。因为你妻子一看到她就会抗拒妈妈的怀抱,欢欢妈为此很烦,觉得自己无用,这样会刺激她疾病反复复发,也不利于修复她们母女之间的关系。而且姨奶带宝宝一不利于宝宝的 健康 ,二不利于宝宝的教育。而且姨奶说以后不让欢欢妈再带宝宝了,其实这是害了她。哪有生生地把亲生母女分开的道理?哪个做母亲的受得了。事实是她们的母女关系不恢复,你妻子的病就好不了。
二,你女儿欢欢遗传了朱总身上的基因,她是我见到的最聪明,情商最高,智商也最高的孩子,你一定要和欢欢妈一起好好的培养他,把她培养好了,把她们之间母女关系修复好,欢欢妈的病也好了,你们这个家族后继也有人了,会越来越强大的。
三,以后你要慢慢的过渡成,把女儿交给妈妈来带,妈妈在女儿心中应该是第一位的。以后让欢欢妈把心思花在女儿身上,尽到一个母亲应该尽的责任,这样利于欢欢妈疾病的恢复好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你女儿的成长,心理 健康 也很有利。我已经跟欢欢妈说了,让她好好的教育孩子,以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咨询我,我已经帮过无数家庭解决过 育儿 问题。欢欢妈已经答应了,一是给她好的营养,改善她的身体状况,二是教她早教,让她早日开口说话,帮助她长大成材。我告诉欢欢妈,以后她的任务就是教育孩子成长,把她的女儿培养成名校博士生,她会以女儿为荣,子尊母贵,这样就不会有任何人看不起她了。这还能利于她的疾病恢复,这是双赢的事。
三,欢欢妈现在刚刚情绪上有点好转,千万不要再刺激他了,也要修复你们夫妻之间的关系。昨天欢欢妈也跟我说了,你对她的种种言语伤害,在她心里的伤害,她是个病人,你要善待她,不能象正常人那样要求她,温馨的家庭氛围才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朱总,为了能早日帮助你病中的妻子走出来,这几天我的话太多了,我太罗嗦了,但是我是看朱总在做慈善,我很钦佩。我钦佩所有愿意做慈善的人,所以我想帮助朱总解决一点家庭问题,尽自己所能。这两天,我突发奇想,想无偿帮助那些患有抑郁和精神疾病的人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去,帮无数被疾病困扰的家庭重回幸福的生活。
最后,祝朱总生意越做越大,祝欢欢妈早点康复,祝欢欢 健康 成长!有幸遇到你们这么好的一家人,真好!
敏姐于深夜
《小舍得》夏君山把欢欢骂吐了,父母都有哪些让人窒息的育儿方式?
《小舍得》这部电视剧已经播出了,效果还是挺不错的,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电视剧,这是一部关于教育题材的电视剧,它主要讲述了家长面对小升初的孩子内心的焦虑,由焦虑引发出来的一系列举动,还有再者这个过程中亲子关系的变化,宋佳和佟大为饰演一对夫妻,他们是一对比较开明的夫妻,在其他家长都在给孩子报辅导班的时候,他们为了不让孩子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夏君山就在家辅导孩子,可是,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平常宠爱孩子的他竟然把孩子给骂哭了,孩子哭到都吐了,真的是太让人心疼了。
一、面对写不完作业的孩子,大发雷霆
夏君山平常对孩子很好,可是,面对不爱学习的孩子,本身压力就很大的夏君山真的发脾气了,其实,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 看到他们那么地调皮、不思进取,家长也会很着急的,夏君山的心可以理解,但是,做法确实有点过分了,毕竟孩子还很小,那么大声地说话,会吓到孩子,也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是好好地跟孩子沟通,最好不要发脾气。
二、把自己的期望全都强加在孩子身上
夏君山平常对孩子还是比较温柔的,但是,他的小姨子田雨岚对孩子的教育简直是让人不忍直视,田雨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她要求儿子“班级前二,年级前四”,还给孩子报了很多的辅导班,孩子根本没有自己的空间,每天都处在上课的过程中,已经还很快乐的一个男孩子变得郁郁寡欢,这种让人窒息的教育真的是太可怕了,这样搞强度的作业成年人估计都承受不住,更别提是那么小的一个孩子了。
三、希望父母还是好好地跟孩子沟通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要给孩子一定的喘息空间,不要用那种粗暴的方式对待一个小孩子,他们的心灵还是很脆弱的,父母的这样粗暴的教育方式可能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孩子还处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的,而不是上来就朝着孩子发脾气。
二胎前,给大宝“打预防针”也有技巧,轻易承诺就是在给自己挖坑
文/兰妈谈 育儿
“有了弟弟妹妹后,爸爸妈妈还是一样爱你的”
这句话,大概很多妈妈再生二胎的时候会给大宝说,这是一种“打预防针”行为,提前向孩子承诺有了弟弟妹妹后依然爱大宝,但承诺简单、实现诺言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在生二胎前最好也不要轻易给大宝承诺,因为轻易承诺就是在给自己挖坑。
表妹欢欢最近发来了一条求助信息:“二胎前,明明大宝很友好地接受了二宝的存在,为什么弟弟出生后大宝对谁都可以很友好,偏偏对弟弟异常讨厌?”,对于此问实际并不难理解、这就是二胎家庭里常见的“争宠心”,但为什么二宝未出生之前大宝充满期待、出生后就异常讨厌呢?这就跟父母在二胎前“是如何打预防针”深有关联了。
了解欢欢的大概情况后得知,欢欢在怀孕的时候经常对大宝承诺说“有了弟弟妹妹后,爸爸妈妈一定会更爱你的”,这种承诺也让大宝放心地接纳未来弟弟妹妹的存在,还记得弟弟刚出生的时候,欢欢的大女儿经常小心翼翼地凑到床头前“偷看”弟弟,一句“来,抱抱弟弟吧”让小丫头的眸光鲜亮许多,刚出生几天女儿也经常好奇地守在床前,后来就是出院后的一年四季养娃经历了,
但为什么欢欢的女儿后来就特别讨厌弟弟呢?这还需要从以下两大原因归结:
1)时间和精力容易违背承诺
说起生二胎这件事情,在随着优生优育的大环境普及下,但凡是在计划之中的备孕都会考虑到大宝的情绪,很多爸爸妈妈在二宝没有出生之前,都会信誓旦旦地对大宝说“有了弟弟妹妹之后我们还是一样爱你”,但二宝真正出生之后发现话说出来简单、真正做起来真的很难,尤其是二宝没有言语能力就知道哇哇大哭的时候,父母的眼里和举止首先都会奔向二宝的需求。
2)不信任是对孩子最大的刺伤
二胎之争无非争的就是一个宠爱和理儿,除了父母时间和精力上的承诺无法实现之外,不信任也是对大宝最大的内心刺伤,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在弟弟妹妹出生之后大宝想亲近的时候家长总是过于紧张,想抱弟弟妹妹的时候担心大宝抱不动会把孩子扔了,想要摸一下弟弟妹妹时候又担心大宝没轻没重容易划伤脸颊。
这种对二宝过分关心会让大宝吃醋,同时对大宝想亲近的不信任也深深地刺痛了一个孩子的心,那份被信任的缺乏也会让孩子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面对爸爸妈妈对弟弟妹妹的宠爱会嫉妒地处处针对,小至争抢玩具、大至和弟弟妹妹动手打架,在这样不合的二胎家庭里兄弟姐妹关系不合影响的不仅仅是家庭的和乐,还有孩子们在缺爱不合环境下影响的人生格局。
如果兄弟姐妹从小的朝夕相处都是过着“你防我、我也防着你”的生活,那么在这样的成长环境影响下孩子缺爱的典型表现就是“防备心”较强,走入 社会 之后也有着怪异的冷淡个性,他们不会轻易对他人敞开心扉、更缺乏社交能力,这样的成长特点即便是学习成绩非常好,步入 社会 后也因为缺乏社交和自信而丢失机会。
所以说,在二胎家里面父母的教育很重要、提前给大宝“打预防针”也需要技巧,不想两个孩子都受伤害,家长们在二胎前一定要有技巧地给大宝“打预防”,比如以下两点:
1、父母提前向大宝“求助”
二胎出生之后,最让父母为难的就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满足对大宝的陪伴承诺,从大宝的成长角度来分析,妈妈一天到晚总是陪着弟弟妹妹、肯定不爱我了,但是从妈妈的角度来判断就是有心无力了,从都是身上掉下来的肉这句话分析,也相信没有哪个父母会因为二宝的出生就不爱大宝了,更多的是时间和精力上的不允许,以至于在两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里出现了偏差。
既然爸爸妈妈对大宝的爱依然如旧,为什么不提前向大宝“求助”说出我们的无奈呢?告诉大宝“宝贝,妈妈生了弟弟妹妹之后好多事情都可能会忙不过来,你愿意帮妈妈一起照顾他(她)吗”?提前向大宝“求助”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大宝的存在感,一方面可以满足孩子照顾他人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在共同照顾里也是一种“陪伴”。
重要的是这份陪伴还包含了大宝对二宝的爱、也包含了大宝对爸爸妈妈的爱,相信在如此循环的陪伴下,两个孩子未来的关系不是合作伙伴、就是彼此相互依赖,就像是妈妈陪伴孩子最多、孩子就依赖妈妈的感觉一样渗入内心。
2、把二宝的“管理”交给大宝
在两个孩子的家庭里,有一种叫做“大宝治二宝,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家长可做多了解,来说说兰妈自家的两个女儿,妹妹大概从2岁左右开始就特别依赖姐姐,早上要送姐姐上幼儿园、下午还要到幼儿园去接姐姐放学,有一次因为睡懒觉没有送姐姐上学还气得大哭,往后每一次早起都是姐姐前脚起床、妹妹后脚跟着,平时到了饭点姐姐喂饭是来者不拒、哄睡觉也是秒睡,彷佛在妹妹的眼里姐姐就是她的安全感。
这种“大宝治二宝,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场面,主要成分是家长要把二宝的“管理”交给大宝,古言有语“兄如父、姐如母”,让哥哥姐姐去管理、教训弟弟妹妹合情也合理,最重要的是让大宝身居大任是父母对其的信任,也是哥哥姐姐能有用武之地的一种自信,如果我们认真观察的话会发现每一个大宝都希望“管”别人,他们回家喜欢用老师的方法去对弟弟妹妹上课,也希望用父母的口吻去对弟弟妹妹批评。
最后:
有人说,二胎教育只要把大宝教育好、二宝就自然而然跟着好了,这是因为二宝作为“后居者”,不会像大宝那样经历独宠又落魄地被分走一半爱,而大宝之所以不喜欢弟弟妹妹,除了讨厌必须要分走的那一半爱之外,他们内心还埋怨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带来弟弟妹妹跟他们争宠,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让大宝意识到二宝的到来不是争宠、而是陪伴和用武之地的展示,那么大宝内心对二宝的看法自然而然就成了期待而不是针对。
最后一点,在以上两点“打预防针”技巧里,家长们还要在二宝出生后做到言出必行,不管大宝的“帮忙”如何糟糕都要耐心去引导,大宝在“管教”二宝的时候也不要去纠结“教”的好不好,做一个守护两个小宝贝 健康 安全的旁观者,你会发现两个孩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样子和谐又有爱,这也是我们期盼已久的阖家欢乐场面。
---------------------
越无能的家长才对孩子越严厉,正确对待孩子的方法是什么?
当孩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想到家长们立马脸色一沉,很显然没有哪个家长希望孩子这样胡闹,对于节俭的家长而言,一个枕头要很多钱,怎么能这么浪费?所以无论是怕麻烦还是因为节俭,大多家长都不会同意让孩子去拆掉枕头里的羽毛,如果孩子胡闹真拆掉了,最后必然免不了一顿毒打。
其实这句话来自一本绘本——《欢欢说育儿我永远爱欢欢说育儿你》,是阿力问妈妈的一句话,欢欢说育儿你知道阿力妈妈是怎么样回答的吗?
她说:“我永远爱欢欢说育儿你,不过你得把羽毛再收起来。”
如今家长对孩子其实越来越严厉,越来越不懂的宽容,从家长无论孩子几岁都开始与孩子讲道理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把孩子当做大人来看,却又没有给孩子相应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他们在带孩子的时候往往选择让自己更轻松、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式,当讲道理对自己有利、能省精力的时候,就和孩子讲道理,当打骂对自己更有利、更省精力的时候,就选择打骂。虽说严厉的父母能让孩子懂得规矩,让孩子能有秩序感,然而还有那么一部分父母,他们的严厉出自他们的无能,因无能而严厉。
在连续剧《儿科医生》中有这么一集,一个母亲带着孩子火急火燎地冲进来,经过了解后才知道,原来孩子一直有啃手指的习惯,导致手指都快要变形了。医生在与孩子交流之后,得知孩子母亲给他报了很多培训班,并且一定要他做到最优秀,孩子在如此压力大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啃手指的习惯。
在开药方的时候,医生在上面写上“每天拥抱孩子一下,病因压力太大”,然而孩子母亲看到药方后当即撕毁,怒斥医生什么都不懂拽着孩子就想要回去。然而孩子这时候却寸步不移,怯生生地说:“我回去又要学习,我什么都做不好。”
面对孩子的哭诉,孩子母亲不仅没有安慰孩子,反而怒骂道:“你就是什么都做不好,正是因为你什么都做不好才给我这么丢人,回去你等着!”说罢转身离去,丝毫不管孩子。
这样的家长严厉吗?严厉。这样的家长尽职吗?不尽职。在家长们看来这都是为了孩子好,然而不仅忽略了孩子的基本需求,甚至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在于他们看来,孩子优异的成绩就是自己对孩子尽职尽责的表现,却不知道这都是基于孩子心理受创的前提下,这种所谓的为了孩子,实际上就是自己虚荣心在作祟。
一个不懂得教育技巧,只是一味严厉,并自以为是地去教育孩子的家长,实质上本身就是一种无能的体现。
《放学后》曾有这么一组家庭,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反思。
这个家庭有个女儿名叫欢欢,欢欢的母亲是个“母老虎”,平时就大嗓门喝来呼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这天欢欢放学不到五分钟,正在家里吃蛋糕,母亲进来后看到欢欢在吃蛋糕而不是学习,立马严厉呵斥道:“我告诉说过你多少次,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为什么不去写!”
当欢欢起身去写作业的时候,母亲依旧不依不饶,跟着走进卧室,接下来就是一顿苦口婆心,她告诉欢欢自己有多么多么辛苦,对欢欢这么严也是为了她好,又告诉欢欢家里人的希望都在她一个人身上,希望欢欢以后能够出人头地,所以希望欢欢能够体谅一下父母。
这是大多数家长都会做的一步,当他们感觉到对孩子口吻太严厉的时候,就会开始打感情牌、讲大道理,避免孩子心里存在芥蒂。
然而欢欢妈妈这次感情牌奏效了吗?并没有,一直沉默地欢欢这次彻底爆发了:“我表现的还不够好吗你再这样逼我,我就真的反了!你上班辛苦,我上学就不辛苦吗?你要是再这么说我,以后就别回来了!”
欢欢的一番话说得欢欢母亲目瞪口呆,她怎么也想不到,一向温顺乖巧的女人居然会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纵观欢欢母亲对欢欢的教育方式而言,她做错了吗?大多数家长可能并不认为欢欢母亲做错了,毕竟每个家长几乎也是这样对待孩子的——让孩子好好学习、变优秀有什么错?
其实让孩子好好学习、变优秀并没有什么错,大错特错的地方就是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用父母的名头来绑架孩子,他们把希望强行加在孩子身上,却丝毫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接受,一步步用爱来道德绑架孩子,通过这种绑架的方式强行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方向成长。
严厉没有错,然而这些家长的爱是需要回报的,他们对孩子的爱带有目的性,从孩子小时候能考个好成绩,到后来能考个好大学,再到最后能替自己养老,这种带有明确目的性的爱会让孩子感到不适。尤其是像欢欢母亲这样的家长,他们的爱更是有条件的,孩子表现好就爱孩子,孩子表现就不爱孩子,这样的父母又怎么能说合格呢?
美国著名育儿学家、心理学家艾尔非·科恩曾说过,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应该是一种不求回报的赠予,这种爱是一种礼物,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但是现在父母对孩子的爱目的性实在过于强烈,而这种带有目的性的爱,会让孩子感到不适,让孩子想要去反抗。
怀孕早教育儿读物
怀孕早教育儿读物
智慧来源于生活欢欢说育儿,启发来源于故事。好故事可以让孕妈妈在怀孕期和胎宝宝之间更加有话可谈欢欢说育儿,同时欢欢说育儿,也会为增进胎宝宝和孕妈妈之间的情感,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怀孕早教育儿读物1
小母鸡欢欢
小母鸡欢欢很调皮,有一次它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偷偷的溜了出来,后来小母鸡欢欢发现在妈妈的怀抱里面是最温暖的。
从前有只老母鸡,一次孵出了七只小鸡,小母鸡欢欢是最调皮的。
一天,老母鸡又开始清点小鸡的数字,一查,发现小母鸡欢欢不在了。她上哪儿去了呢?
原来,欢欢早就想到外面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今天就是趁鸡妈妈不注意,悄悄地溜出来的。
欢欢走哇走哇,她发现了一只鼹鼠。
“早上好,鼹鼠!”欢欢说欢欢说育儿:“你能陪我玩玩吗?”
“对不起,小母鸡。我今天必须要挖一条新通道。”鼹鼠说。
“那我能看看你怎样挖通道吗?”欢欢问。
“当然可以。不过,你只能跟着我,千万别影响我的工作。”
通道里黑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见。欢欢跟在鼹鼠后面,不小心撞在墙上,还摔倒了。欢欢疼得哭了。“你怎么哭啦?”鼹鼠问。
“对不起,我摔了一跤。不过,我实在不愿呆在这里面了。因为我什么也看不见,我想回去,你能送我吗?”欢欢说。
鼹鼠说欢欢说育儿:“难道这还需要送吗?你转过身,自已就能走出去。”说完,鼹鼠继续工作,根本不理欢欢了。欢欢只好自己向后转,然后摸着通道,慢慢走出来了。
“啊!太阳已挂在高高的树上,多温暖!”欢欢说着,伸了一个懒腰。欢欢继续朝前走,不一会,她来到一条小河边。他累了,渴了。准备到河边喝点水。“站住!等一等!”欢欢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原来是鸭妈妈在叫他。
鸭妈妈说:“回来,咱们排好队,一起到水里去。”欢欢只好走过去,一看,六只小鸭子整整齐齐站在鸭妈妈后面。“快站好!”鸭妈妈说:“先做准备活动,然后再下水。”“一节,活动关节。”鸭妈妈发布做操的口令“一二三……”
“对不起,鸭妈妈。”欢欢说:“我不是一只小鸭,我是一只小母鸡。”“哎呀,我的天哪!原来你是一只小母鸡?”近视眼的鸭妈妈叫起来。“你到河边来干什么?”欢欢说:“我口渴,想喝点水。不过,我主要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鸭妈妈,能答应我,让我和这些小鸭子一块玩吗?”
“当然可以!”鸭妈妈说:“我今天教他们游泳,如果你愿意的话,就一起学吧!”
“那太高兴了。”欢欢说着,和六只小鸭排成一行。
“现在继续做准备活动。”鸭妈妈又开始发布口令“一二三……”欢欢不会做操,只好跟着小鸭子们胡乱扭着身子。鸭妈妈是近视眼,她没有发现欢欢的操做得不对。
“现在可以下水了。”鸭妈妈终于发出下水的命令。“注意,一个跟着一个,别掉队。”欢欢跟着下了水,啊,水真凉。她不知道该如何划水。可是,她还是向前走了一步。
“救命啊!”欢欢感觉自己不断往下沉,紧张地叫起来了。
鸭妈妈赶紧跳到水里,把欢欢救上来。欢欢不停向外吐着水。鸭妈妈说:“你很难成为一个会游泳的孩子,也许,你永远只能呆在陆地上。”
欢欢说:“不管你怎么说,首先,我得谢谢你,因为你救了我。其次,我还是要谢谢你,因为你让我尝了尝游泳的滋味。”鸭妈妈摇了摇头,跳到水中,领着小鸭子游泳去了。
欢欢站在岸边,浑身直打哆嗦,她不敢再到水中去了。
正在这时,她听到母亲的声音:“欢欢,你在哪儿?”
“妈妈,我在这儿呢!”欢欢大声叫着,向妈妈跑去。“妈妈,见到你,我多么高兴啊!”欢欢说。“好孩子,以后别乱跑,看不见你,妈妈多担心啊!”
欢欢钻进妈妈的翅膀底下,她说:“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其实,较好的地方,是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
怀孕早教育儿读物2
大夫和猴子
猴子去医院玩耍,进了大夫的房间。正好大夫不在,衣服也落在了房间内。
猴子觉得好玩,就穿上了大夫的衣服,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白大褂子。这时候有一只小熊来医院看病。小熊是第一次上医院,并不了解医院的情况。它所知道的,就是大夫们都穿着白大褂子。
小熊提着一篮桃子(这是它准备送给大夫的酬金)来到医院,正好走进猴子所在的房间。小熊不认识猴子,但是它认识那件白大褂子,于是就请猴子给它看病。
猴子本来只是玩耍,并不会看病,但是它看到小熊的篮子后,就起了贪念。于是猴子便装模作样地给小熊看了病,并且理所应当地收下了那篮桃子。至于小熊的病是否给猴子看好了,这一点不得而知。
但是猴子却尝到了甜头,以后常常潜入医院,趁大夫不在的时候,穿上大夫的衣服,给病人看病。到后来,猴子干脆给自己也做了一身那样的白大褂子。
唉!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在猴子那里看的病啊!
学会取舍,父母轻松,孩子也会摆脱选择困难症
孩子有选择困难症,总是为选择哪种颜色的衣服而哭闹,但总不能将所有颜色的衣服都买回家,这该怎么办呢?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种问题,处理的最佳方案就是让孩子学会取舍,有舍才有得。说着简单,究竟该怎么做呢?
欢欢是一个6岁的小女孩,妈妈给她报了舞蹈班,学舞蹈的时间是在周六上午。可是这一次的舞蹈课和家庭出行产生了冲突。爸爸需要出门,妈妈时间自由,欢欢是选择跟爸爸一起出行,还是选择和妈妈一起上舞蹈课。妈妈给欢欢出了一道选择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欢欢回答到:出去玩也不错,但是舞蹈课更重要,这节课老师会教更多的东西,我还是下次再和爸爸一起出去玩吧!结果舞蹈课上完了,老师奖励每个按时上课的孩子一瓶水晶泥,欢欢非常高兴。
从欢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选择的过程虽然很痛苦,但是孩子知道哪件事情重要哪件事情不重要,从而学会取舍,还收到了意外的惊喜——老师的礼物。
再来说说孩子们对于颜色的选择困难症吧:妈妈要给欢欢买玩具,欢欢很开心,走到玩具店里看着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玩具,欢欢恨不得将所有的玩具都买回家。但是妈妈说:今天只能带走一件玩具。欢欢在玩具店里转悠了很久,最后在芭比娃娃前停下来,她告诉妈妈娃娃有红色和黄色的,她都很喜欢。但是妈妈却说:只能带走其中一个,欢欢哭了起来,一直哭个不停。
妈妈俯下身子跟欢欢说:孩子,两个颜色哪个更好看,有什么不一样呢? 欢欢说:两个颜色都好看,红色的娃娃头发长,黄色的娃娃头发短。红色的娃娃有3件衣 服,黄色的娃娃只有2件衣服。 妈妈又问:你喜欢长头发还是短头发呢? 欢欢说:我也是女孩子,我喜欢长头发! 妈妈又说:那你想给长头发的娃娃穿几件衣服呢? 欢欢说:衣服越多越好,可以换着穿。妈妈,我知道了,我选择红色的娃娃!
从这个故事中知道,孩子有时候只是凭感觉在选择玩具,其实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经过妈妈的提示,孩子最后选到了自己喜欢色玩具。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早上起床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鞋子、玩滑板车还是自行车等等,父母一定要有耐心的引导,学会以下几点,轻松征服熊孩子。
一、正确面对孩子的选择困难症。当孩子出现选择困难的情况时,家长不要逃避,要坦然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当孩子的情绪有了缓解之后,再一步步解释。
二、正确的引导,学会取舍。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买东西可能会告诉孩子:这东西是坏的,不能吃、这些玩具会咬人等用一些比较过激的话来告诫孩子,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取舍。
三、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孩子终究会长大,父母不能一直陪在孩子身边帮他们做选择、做决定。让孩子自己辨别、自己做决定,父母也会很省心。
让孩子学会取舍并自己做选择是父母的责任,同时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会这几点,轻松做父母。
欢欢说育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欢欢妈育儿、欢欢说育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