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育儿倦怠期,以及进入倦怠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全职妈妈科学育娃——礼物,帮娃顺利度过舞蹈倦怠期
全职带娃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充足的时间在家阅读大量的育儿书籍,辣妈可以在阅读中反省自己的育儿行为,在反思中继续实践。没有阅读老母亲就只会像管学生一样严厉的对待女儿,不懂得尊重女儿,不会注意育儿技巧。只会一味模仿传统的育儿方式,简单粗暴!即不听就骂,骂了不改就打。迷信“棍棒底下出好儿”但通过阅读我明白,简单粗暴可以达到短期的教育效果,但打骂不利于孩子长期发展,甚至会埋下心理隐患,导致孩子缺少归属感,价值感,会叛逆,畏缩...
在琪琪学舞蹈这件事情上我就运用了我所学到的教育学知识,循循善诱教育孩子。(周三,周日下午孩子学舞蹈)星期三下午孩子有舞蹈课,我去接她,她说不想上舞蹈课了!问原因,因为她觉得累了。以前我肯定会拿出家长的“威信”命令孩子,强迫她去。即使她哭得撕心裂肺,我也会让她去学跳舞。但是当我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时,我没有去强迫孩子。我首先蹲下身子和孩子进行了沟通,问琪琪为什么不愿意去上舞蹈班。琪琪回答说:“因为太累了。”接下来我冷静的分析原因,原来上午孩子参加了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体能消耗大,身体已经很累。加上孩子有轻微感冒,就更加不愿意去了!有了对孩子的尊重和了解,我立马笑着答应孩子今天不去跳舞了。可接下来孩子又提出要求,“妈妈,我以后也不去跳舞了。”我也没有生气,只是语气平和的询问了女儿不去的原因。女儿回答还是因为累。我又冷静的分析了原因,因为女儿舞蹈学习由兴趣期进入了疲惫期,我如果一味斥责“当初是你死活要学,怎么学费交了又不学了”,这样可能伤害女儿的自尊心,更可能引发女儿的叛逆,几天过后女儿还是不愿意去跳舞。我还是没有斥责她!于是我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来引导女儿克服困难。周末我带女儿去玩具店买玩具,让女儿挑选两个礼物,买下了其中一个,另一个我故意没买。女儿问我为什么不买。我告诉女儿:”舞蹈刘老师,很喜欢琪琪,星期日舞蹈课后要送一个礼物给琪琪!”女儿特别高兴,星期天开心的去学舞蹈了!上课的时候也特别认真。因为我相信“亲其师信其道。”女儿喜欢上刘老师了,就会又克服学技能过程的艰辛重新爱上舞蹈!从平时的观察我知道女儿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舞蹈,但懒惰又是人的天性,如何教女儿克服懒惰坚持追求自己的爱好?我进行了引导而非简单的说教。
时常会后悔生孩子,即使现在孩子二岁了,这种心理正常吗?
自从有了孩子时间就不再是自己了育儿倦怠期你累了想躲起来休息一下但你不能带孩子去。你在微信姐妹群中渐渐消育儿倦怠期,喝茶都成了奢侈。你觉得不是每天上班或带孩子而是轴转让,想呼吸。这么多无奈和苦涩的瞬间,纠缠不清,让某个瞬间发生,真后悔为什么我要生孩子育儿倦怠期?我不是在为自己找罪吗?但是心里还有另一个善良的声音在反驳你。你怎么能这样母爱不是最无私最伟大吗?这其实是很多女人成为妈妈后最真实的照片!受带孩子的压力所束缚,想摆脱这种束缚,不能逃脱,矛盾又悲伤的心态。而且这种苦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不能说。否则很容易被贴上“不负责任的妈妈”的标签。在旁人眼里,妈妈应该是超人,怎么能后悔生了孩子呢?
但是科学也告诉你,当你诚实地对待自己的时候,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甚至所有的妈妈都会见面。妈妈们也可以对自己产生怀疑,但育儿倦怠期他是我的孩子,我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我生病了吗?我很爱我的孩子,但我真后悔生了他!你经历过育儿倦怠期吗?让我们来看看新生儿父母催产素变化的示意图。从三条曲线的趋势可以看出,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催产素会发生变化,父母双方会相互影响。对母亲来说,孩子出生后,受生育行为的影响,催产素水平不断上升,但上升后,只有依靠母乳喂养的刺激,才能保持较高水平。母乳喂养结束后,催产素水平开始急剧下降。催产是一种肽类激素,具有刺激乳房分泌汁液、促进分娩时子宫平滑肌收缩、促进母爱的作用。
因此,催产素对母亲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形成和降低母亲压力反应具有重要作用。母亲看到孩子的第一眼就莫名其妙地流泪,照顾孩子几个月后很容易出现育儿倦怠期,催产素似乎在起作用。特别是现在有很多家庭进行“丧偶式育儿”。很多丈夫习惯了生孩子前的自由,不愿意放下手机陪孩子,养孩子的重担基本落到妈妈身上,进一步加剧了妈妈的养育倦怠感。因为催产素的另一个来源是丈夫。当丈夫不愿意和你一起带孩子的时候,母亲的失落感会更加严重,催产素会减少,对孩子的爱似乎会减少一些。再加上妈妈的负担,可以成为妈妈,可以成为爸爸,如果休息不足,妈妈的力量可能会变弱。
所以亲爱的宝妈,如果出现后悔生孩子的状态,请不要害怕这是正常的心理状态。只要我们理解这个道理朝正确的方向努力,我们就会慢慢恢复到理想的状态。
朋友圈晒娃从热情满满到逐渐倦怠 为何四年级后频“蒸发”
朋友圈晒娃 为何四年级后频频“蒸发”
0-6岁天天晒,孩子干啥都可爱;
一二年级经常晒,孩子得表扬了、戴红领巾了、当上卫生委员了;
三年级偶尔晒,晒孩子写的作文画的画,开始抱怨辅导不了了;
四年级开始消失,几个月晒一次;
五年级不晒了,抱怨陪着写作业折寿,为心脏支架降价欢呼;
六年级完全消失,什么话都不说了,就像没生过孩子一样……
前不久,亲子 育儿 专家杨樾的一段文字引发不少家长的共鸣,在新浪微博上 “#朋友圈不再晒娃的原因#”话题迅速登上热搜,阅读量达1.9亿,讨论数达2.9万。
杨樾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超七成的孩子在四年级之后,在父母的朋友圈中“消失”了,等你下一次看到这些蒸发的孩子,也许他们已上大学了。
为什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在社交平台上晒娃的热情越来越低?是“神兽”进入青春叛逆期,让头疼的父母没有了想晒的欲望;还是孩子的学习从让人操心到让人灰心,让部分原本‘嘚瑟’的家长失去了晒娃的底气?
从热情满满到逐渐倦怠的朋友圈晒娃
广西百色覃岚女士的朋友圈里,儿子已经“失踪”快两年了。
随着孩子升入小学高年级,覃岚每天面对儿子时的心情,渐渐从百看不厌转变为看见就烦。身为辅警的她平时上班雷厉风行惯了,可每天辅导孩子作业,儿子边玩边写的拖拉劲儿把她折磨得没了脾气。“目测两个半小时就能完成的家庭作业,有时我晚上加班到10点回家他还没写完,过了1个小时再去检查还没写完!服得透透的!”
覃岚不仅对在朋友圈晒孩子学习毫无兴趣,而且对儿子擅长的篮球、书法领域取得新进步,也渐渐失去了晒的热情。“原来觉得儿子挺有才的,后来发现他班上很多孩子都多才多艺,有弹钢琴的、跳拉丁舞的、练跆拳道的,大家现在都不怎么晒了,担心自己孩子‘三脚猫功夫’晒出来贻笑大方”。
有时候周末,覃岚带儿子去游乐场开卡丁车,或是回老家教儿子做竹筒饭、钓鱼。亲子畅游的时刻,她都会拍下大量照片,不过这些珍贵照片一般都只在家庭成员内部分享,“尽量不在朋友圈晒玩乐的内容,怕人家说我们贪玩,不求上进。而且在一群不熟的人面前,批评或炫耀孩子,对孩子心智的成长没好处。”
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刘女士儿子今年已经读小学六年级。儿子4岁那年报跆拳道兴趣班后,刘女士结识了一帮同龄孩子的妈妈。她发现还没有给孩子报兴趣班之前,妈妈们基本上以晒孩子的吃喝玩乐为主;4-6岁孩子上小学之前,以晒孩子参加各种辅导兴趣班,参加各类证书考试的成绩为主;孩子上小学后家长晒得比较多的是给孩子辅导作业、孩子考试考砸了的各种苦恼。
“期末考试后到学校放寒假之初的一段时间,必定是一年中家长们朋友圈‘晒娃’的高峰期。”刘女士说,这段时间,除了各种晒奖状、晒成绩、晒奖励的,还有类似“答应孩子考到年级前10就带他来迪士尼,来兑现承诺了”的凡尔赛体花式晒娃。
刘女士表示,大部分妈妈都会在孩子上高年级之后,逐渐进入晒娃倦怠期。因为班上孩子的成绩越拉越大,还有很多家长在孩子低年级时立的各种Flag(意指公开树立的目标)被现实打脸,进入中年危机的家长逐渐认清一个现实:晒娃有时候还不如晒晒阳台上养的花花草草——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不是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也不是每个问题都有相应正确的解答。
“四年级蒸发现象”的背后
张驰认为,与其说是“四年级人间蒸发”现象,父母“晒娃”频率降低了,不如说一方面,孩子的时间不再单纯为父母所有, 娱乐 时间被学业越来越多地挤占,也越来越“吝啬”与父母分享;另一方面,来自工作和家庭密不透风的压力让父母也越来越“难顶”,柴米油盐都管不过来,哪里顾得上和孩子吟诗作赋?哪怕是周末,她和儿子也要在英语口语、硬笔书法、篮球和画画几个特长班之间辗转,甚至每一分钟路上的时间都被掐着表计算。对亲子相处乐趣的 探索 热情,就在这样重复的每一天中被渐渐消磨。
在北京一家外企负责景观设计的胡丹女士坦言,30岁到40岁左右年纪的员工是公司的主力,大城市的工作压力和孩子学业的压力会使自己心态变老,发现生活中乐趣的敏感度也下降了,“没时间、没心思经营自己的朋友圈了”。加上白天上班晚上辅导孩子,有时候孩子闹腾不听管教会引发家庭矛盾,一天忙下来也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发朋友圈,她略带调侃地笑着说:“简直是累到脑子都不清晰,表达都不流利,更别说发朋友圈了。”
“职场内卷已经够残酷了,难道在下一代教育的问题上,还要比比谁投入多?”胡丹朋友圈“别人家的小孩”三年级就去考雅思、考托福了,口语也很流利,自己给孩子花了1.5万元去报每周两节和外教交流的英语班,该花的钱、该报的班一点没落下,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还是那么大”。眼看着下一代身上的教育内卷愈演愈烈,胡丹感到深刻焦虑,“教育内卷的问题无解,有时候只能眼不见心不烦。”在她看来,似乎只有大家彼此克制“晒娃”,尤其是晒成绩、晒才艺,才能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为彼此留些体面。
在杨樾看来,大多数四年级以上孩子的家庭都是不快乐的,即使孩子学习不用操心,家长还要为了小升初和其他各种问题而焦虑,更何况学习不用操心的孩子比大熊猫还要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问题,即便学习不用操心,还有别的问题,哪个家长也不会跟别人说自己孩子让人发愁的一面,所以不说话的成了大多数,既没什么值得炫耀的,也不愿说孩子不好,就干脆不说话了,渐渐就形成了“四年级蒸发现象”。
除此之外,随着孩子年龄渐长,步入青春期,叛逆逐渐严重,使得亲子互动不如从前那般亲密,也是孩子年龄越大,家长越少“晒娃”的原因之一。
山东青岛的王林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今年初三,小女儿才上二年级。在王林的带领下,小女儿从学前班就养成了每日背诵经典古诗词的习惯,现在已能熟练背诵高中课文《琵琶行》《将进酒》等名篇了。王林热衷于将小女儿背诵诗词的时刻拍成视频,上传到朋友圈,每日打卡。小女儿也早已将朋友圈视频打卡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偶有一日,王林忘记录制视频,她还会主动提醒。
但与小女儿的每日视频打卡不同的是,大女儿鲜少在王林的朋友圈露脸,且她似乎对王林的镜头避之唯恐不及,妹妹和爸爸一起录视频,为了避免不小心入镜,她干脆关上门躲在自己房间里。哪怕是王林带女儿们去迪士尼乐园游玩,或是为大女儿的生日精心准备了蛋糕,本该尽情开怀玩笑的时刻,爸爸的镜头一对上大女儿,她的笑容看上去也总是显得很僵硬。王林颇有些无奈地解释,现在就是要趁小女儿还愿意同他亲近的时候,多为她的成长做个记录,“不然等她也到叛逆期时,话都不愿意多说一句,更别说开开心心地一起拍照了”。
科学“晒娃”离不开尊重孩子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杭州市拱墅区青少年宫书记张敏认为,很多父母在朋友群“晒娃”乐此不疲,实际上就是把孩子当成了表现自我价值的工具,特别是当父母在朋友圈公开用立Flag的方式,来促使孩子按照其希望的方向去发展时,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两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是“晒娃”时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和精神层面的个体成长,把孩子的个体尊严弱化成有特长才艺、用来炫耀的物件,“很多人成长的力量来源于被爱,但当一个人只有成绩好才‘被看见’‘被爱’时,孩子往往看不到自我的内在、精神和情绪,从而失去自我”。
二是家长私下暗暗比较可能会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导向发生偏离,尤其父母在朋友圈等公开的条件下,试图用外部的奖励或惩罚刺激孩子成长时,会潜移默化使孩子认为自己的努力是为了父母的颜面,无法真正意义上地调动孩子成长需要的内在驱动力。
“最好的教育永远是自我教育,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实现自我觉醒和自我教育。”张敏说,他在朋友圈或公众号上“晒娃”前,一定会征得9岁儿子的同意。当孩子看到父亲所发的内容时,会主动和父亲说“爸爸我感觉您发这些东西有炫耀的感觉”,这时张敏会对儿子做价值观的引导,向儿子解释自己此举“一是为了做一个记录,二是希望把你积极正面的态度影响更多的人”。“晒娃”需因孩子而异,但科学“晒娃”离不开尊重孩子,保护孩子隐私,还有把握“晒”的度和价值导向,正如适宜的阳光对人身心有益,但过度地暴晒则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网友“浮世闲散懒人”调侃自己养娃的过程就像 游戏 练号,“家有初一狗崽子的过来人告诉你们,(不在朋友圈‘晒娃’)那是因为已经越看越嫌弃了,感觉号已练废”。从娃出生到成长的过程里,要不断输出加氪金( 游戏 用语,意为充钱),升级很慢,氪金很贵,而且并不以自我的意愿为转移。
但同时,她也表示,带娃是种历练,孩子长大,自己也会成长,是否成为“MVP”没那么重要,捡到的“锦囊”才是可喜的收获——让自己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她说,现在养的号已经小有所成了,“虽然功课一塌糊涂,但是日常生活非常棒!会做家常菜,会简单的烘焙,会自己搭公共交通出去自己浪!”她觉得家长一定要有自知之明,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过分要求孩子,顺其自然,虽然并不知道“这株小苗”会开出鲜艳的花,还是生出一根狗尾巴草,但生活总得有美好的期待。
(应受访者要求,覃岚、胡丹均为化名)
二胎妈妈如何度过职场倦怠期?
工作本来就是一件累人的事情。而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许多已经事业有成的女性,响应国家号召或者是家人的要求,或者是自己的需要,要怀第二胎了。那么怀了二胎的女性要怎么来应付职场倦怠期呢?
第一点就是要摆正心态,积极生活和工作。你已经是个有过怀孕经历的女性了,并且你的工作也做得游刃有余。首先你要有信心你能平衡好二者,因为你已经不是第一次有这种经历了。你这次更成熟,积累的经验更多,你能比第一次做得更好。其次就是抵抗厌烦的情绪,每天无数次暗示自己要积极,要正能量,要向上。心理暗示能够有效的影响人的行为。
第二点就是多和家人沟通,让他们分担你的压力。怀孕无疑是焦虑的,尤其是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之下。感觉越烦越处理不好事情,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和家人谈谈心。这样不仅可以愉悦你的身心,他们还能够给你一些好的意见,以便你能够更好地度过这段倦怠时期。
第三点就是向领导阐明情况,让你做一些适合的工作。这样你工作起来更轻松。第四点就是要适应这种情况,要明白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孕育一个是新生命,是要有一定的付出的。要摆正心态,当你怀着孕的时候,领导是不可能给你大的案子,不会让你处理十分辛苦而重要的事情。所以在职场中你的地位可能下滑。这个时候你不要焦虑和紧张,要淡然的接受,并且平静而又喜悦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育儿篇——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大人
面对初生婴儿的软糯可爱、弱小无助,大人们总是加倍耐心呵护。当孩子一天天长大,就会渐渐被赋予各种期待,期待他能自己穿好衣服鞋袜,期待他能收好自己的玩具,期待他能自觉讲卫生勤洗手,期待他能按时好好吃饭……
这种期待有时是一种错觉,觉得好像我教会他这个技能了,他就能一直毫无差错地执行了。于是期待着他早上一起床就能麻利穿好衣服,快快吃完饭,不用担心上学迟到。但事实往往背道而驰,一旦催促无果,忍不住就要开吼甚至直接出手代办,有时他还执意要自己做却半天弄不好,忍无可忍就要一巴掌拍过去了。
以前对自己态度的逐渐转变很疑惑,很矛盾。后来渐渐发现最初一天恨不得亲个八百遍(我家专属亲亲是轻碰额头),一点也不妨碍后来耐心一点一点被消磨光。当一句话说了一遍、两遍、三遍都听不到,说了四遍、五遍、六遍之后火气就上来了,在说七遍、八遍、九遍时,总有失去耐心的时候。才发觉原来育儿也会有“倦怠期”。当耐心被长期消磨着,即使再疼爱孩子,心也是会累的。这种累是难以自知自觉的,但却清晰地体现在日常琐碎中。
回想小时候,我算是内向乖巧的孩子。但是小时候的很多记忆并不美好,比如帮家人剥花生,剥得手很疼了也还在坚持着,但是得不到一句肯定,反而被埋怨剥得太慢。农村到处都是农作物,植物多蛇也多,就是到了现在,夏天也有蛇会爬进院墙。竹叶青、雀儿蛇(方言叫法,学名不知)在田间、山林都很常见,甚至还有银环蛇。有一次帮家人在塘边打水,不知是否有人经历过,就是那种需要两人各拽住绳子一端,站在池塘出水口两侧一定距离,像甩跳绳一样把挂在中间的特制舀水桶甩进塘里,灌满水,再合力把整桶水甩到出水口那种。我站在一侧,家人站在另一侧,我看到我这边附近有条挺大的蛇从番薯叶丛里爬出来,爬到塘边,离我大概就三四米的距离。我心里怕得要死,也不敢说,分了心,一下没甩好,家人怒骂到干什么呢?我说有蛇,家人却说,那有什么。帮忙搬花生草垛,看到有条蛇在前边,家人说有那么害怕吗?
试想如果是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剥花生,任谁也一定不会期待他能帮你把十几二十斤花生在一两个小时内用手剥完吧?多剥几个可能就要问他手痛不痛,要不要休息会儿了。如果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看到不远处有条蛇,你肯定也要赶紧护住他,让他离远一点。但换成十来岁的孩子而且同龄孩子都已经是干活的一把好手时,你就会期待自己家孩子是不是也该多替自己分担一点。
若是现在看来,其实我算同龄孩子里比较安逸的了。从小爷爷奶奶疼爱,放假时只要不是农忙,常常借口让我在家写作业,没有带我去田里。要知道我们这儿一年可以种两季水稻,而我记忆中也就可能两三次帮忙插秧的经历。最常干的都算不上农活,只能算家务,类似择菜洗菜、洗碗、刷锅、扫地拖地、浇浇菜、喂养喂养家畜……。所以对我来说干农活儿是我来不及得到强化训练的技能,速度、力量、胆识都不够。而对他们来说日复一日忙作,对那些小伤小痛已习以为常,对那些蛇也早都见怪不怪了。在他们的意识里,那么点疼是应该承受的,因为劳作时比这更辛苦的更剧烈的疼都得受着。遇到蛇赶走就是,他们的经验里,蛇遇到人一般就逃走了,跑了就跑了,没什么好怕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赶紧把当天的活赶完。原本就很疲惫了,看到我帮忙做一点事情就怕这怕那,总觉得我是故意浪费时间,给他们找麻烦。
但在当时,只觉得大人不理解自己。自己更不理解,为什么大人总要呵斥怒骂?为什么总是唠唠叨叨?为什么总是严辞命令?在那时的我看来,努力剥了半天花生却被训斥只觉得委屈,看到蛇是真的很害怕,却还被骂更觉得很是冤枉,甚至觉得家人是不是对我的安危也无所谓。
当想起小时候那些经历时,开始反思,当自己作为孩子犯错的时候,最讨厌什么?最害怕什么?最希望什么?那么眼前这个犯了错的孩子呢?他期盼着什么?当我控制不住情绪大吼大叫时,他心里在想什么?
成为大人以后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想让孩子不犯错是不现实的。孩子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我们适当容许孩子犯错、合理引导、给孩子改正的机会的同时,也要明白这个发展的过程是反复的。即使是同样的错误,即使耐心教育过了,过段时间可能还是会犯。在他反复犯错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做到相信他,相信他将会做得更好了呢?现实是反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就应该按照我们的想法完美地完成每一件事。
当我们已经变得暴躁,感觉无法跟孩子有效沟通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警醒。发现自己在育儿时已经出现问题了,接着学习育儿知识,学习更多的育儿知识和技能。在育儿初期,也就是新生儿时期,一般新手爸妈都很热衷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和技能,但是当孩子大一点之后这种热情就渐渐消退了。很多育儿知识也会慢慢抛诸脑后。但孩子每一个阶段发展的特点、面临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孩子长大的同时,育儿知识和技能也需要扩充,以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
有了新技能加持,还要认真反思,合理运用。根据孩子面对的具体问题调整育儿方法,活学活用。但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学到的方法这次马上立刻就一定管用,每个孩子遇到的具体问题情境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接受能力也不一样。放平心态,多学习,多尝试。实在上火的时候,坦诚面对自己的情绪,告诉孩子你现在的感受,告诉孩子你的期待,让自己多两分钟缓一缓的时间,好好想想当下怎么处理比较合适。
学习并不一定立竿见影地让我们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好每个问题,但是多学习之后,了解了孩子的行为背后可能有哪些原因,会让我们更愿意去了解孩子,更愿意去倾听孩子。我们的心态会渐渐变得更加淡定。这其实也为我们思考解决办法争取了时间。找到了好办法,自然也就没必要着急上火了,即使没找到好办法,这一两分钟过去,心里的怒气退了,也能更温和地和孩子沟通。相当于自己心也就有了更多喘息的时间,得到休息之后我们就有了更多的耐心去学习、应对下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正循环啊!
作为父母,除了生老病死,最心痛的莫过于看着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如果可以给孩子多一些温暖的瞬间,多一些美好的回忆,何乐而不为呢?亲子关系融洽大概是全世界父母共同的期许了吧!所以,努力吧!
育儿倦怠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进入倦怠期、育儿倦怠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