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育儿经(古代育儿经典有哪些)

时间:2022-12-11 阅读:25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育儿经,以及古代育儿经典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现代人注重教育,古代人亦是如此,古人是如何教育儿女的?

不仅是我们现代人注重孩子的教育,古人同样很注重孩子的教育。那么,古人是如何教育女子的呢?我们先来看看古代的思想家吕坤是怎么做的。吕坤,字叔简,一字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士,明朝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实政录》、《夜气铭》、《招良心诗》、《呻吟语》等,其中的《呻吟语》就是关于教育的。吕坤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关于教育孩子,吕坤提出了“七不责”。

第一、对众不责,要有尊严。意思是说,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责备孩子。经常在他人面前责备孩子,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损,久而久之,还会让孩子习以为常,在无形之中强化孩子的错误行为。对众不责不代表着要姑息纵容孩子的行为,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告诉孩子是非对错。第二、愧悔不责,因其自省。如果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懊悔自责,家长就不要再责备孩子了。如果家长一直不依不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还会让孩子养成不道歉的习惯。作为家长,应该表扬孩子知错能改的行为。

第三、暮夜不责,不利入眠。在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孩子处于疲惫状态,对于家长的教育也是左耳进右耳出,教育的效果不佳。还有就是,晚上训斥孩子,会让孩子夜不能寐或者是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影响孩子睡眠和身心健康。第四、饮食不责,易致脾虚。吃饭时训斥孩子会让孩子的脾胃受到影响,而且还不利于家庭氛围的养成。第五、欢庆不责,经脉受损。在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责备孩子,会让孩子的情绪产生很大的波动。而且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第六、疾病不责。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因为孩子此时正是最虚弱,最无助的时候,过度的责骂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会让孩子更加的悲伤,不利于身体健康。第七、悲忧不责,哭泣是孩子自我愈合感情创伤的过程,如果此时责备孩子,会让孩子形成自卑心理。而且,在此时,孩子的注意力完全在自己身上,根本不会听家长的劝告,所以,是达不到教育效果的。你们认同古人的这些教育理念吗?

除了孟母三迁还有哪些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1、画荻教子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2、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的时候,宋朝当权无力,而金人又不断骚扰边境,宋朝的生死存亡命悬一线。岳母有心中有大我,不仅没有担心、阻止儿子上战场,反而鼓励他去报效国家,并且在他的后背用绣花针刺上“精忠报国”四字,鼓励岳飞。

岳飞收到鼓励后,积极投军,奋勇杀敌。因为过人的功勋受到元帅的赏识,一路升迁,也成为了一代抗金英雄,被称为志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意思是他的智勇双全,才艺国人,就算是古代的良将也不一定能比得过他。岳飞一生,也留下许多传奇故事,这一切的一切,也是来源于岳母的教育以及鼓励。

3、断机教子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4、陶母戒子

东晋陶侃之母,陶母也是单亲家庭,丈夫早年去世,家境贫寒,但是陶母却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她教导陶侃,交友一定要找比自己更有水平的人。

一次,同郡的范逵因为有名望被举为孝廉,来到陶侃家做客,天寒地冻,陶家又没什么好的东西来招待范逵的,陶母就剪下自己的头发卖给邻居,以此换来钱财。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对头发是异常重视的,范逵知道后十分感动,也看中陶侃的才华,所以举荐陶侃为郎中。陶侃也因此走上仕途。

5、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

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古代育儿七不责,最初是记载在哪部典籍?

古代育儿七不责最初是记载在《呻吟语》里,这是一本哲理著作,作者是明代晚期的著名学者吕坤。这里笔者来为大家介绍和分析,七不责的具体内容,以及这些话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对众不责。这也就是说,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因为孩子虽然小,可是他们也和大人一样,是有自尊心的,在人多的地方责备他们,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2、愧悔不责。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当孩子做错了事,或者没有取得好成绩,他已经产生悔意,感到后悔,并且在言行举止上表现出了自己的悔意,那么就不要再去责备他们。

3、暮夜不责。这就是指在孩子睡觉之前,不要去责备他们。否则孩子这晚会睡不好,睡不踏实,如果在入睡前责备孩子,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是有影响的,甚至会让他们做噩梦。

4、饮食不责。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要去责备他们,否则他们就吃不好这顿饭,容易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孩子脾胃虚弱等。

5、欢庆不责。在欢庆的日子里,在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去责备他们。因为人们在高兴的时候,身体经脉处于畅通状态,如果被责备,对身体是有影响的。这主要是从中医角度告诉大家欢庆不责的理由。

6、悲忧不责。在孩子伤心哭泣的时候,不要去责备他们,否则就会造成雪上加霜的后果。

7、疾病不责。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能去责备他们。因为生病的时候,孩子的体质较弱,需要父母的照料与呵护,而不是责备批评。

古代育儿七不责,是富有哲理的语录,是古代人在教育子女方面,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心得,对现代教育可以起到示范与警示作用。

古人教育孩子的书籍有哪些

《幼学琼林》

混沌初开古代育儿经,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古代育儿经;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虹名螮,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声律启蒙》

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古代育儿经的礼仪与规范,为人处世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训练儿童掌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幼学琼林 · 千家诗 · 人间词话 · 诗品》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而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而下凝者为地。(混沌)赤作浑沌、浑敦、混沌,元气未分的样子,《太始经》上说,当天地尚未分别时,称为洪源,迷迷糊糊混合成一处,好像尚未成形的鸡蛋一样,黄白不分。(乾坤)易经卦名,乾为天,坤为地。(奠)是“定”字的意思。(凝)是冻结的意思。

《百家姓 · 千家名》

讲述的是古代育儿经我们每个人都有姓名,而且无论是在社会交往中还是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都要使用自己的名字。如填履历表时,要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在名片上要印上自己的名字,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要“自报家门”,在与朋友打电话时也要说出自己的名字。由此可见,名字对我们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

《三字经》

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弟子规》《孝经》解读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博大而精深,传统文化犹如蕴涵丰富的宝藏深植于这块文明的厚土。而那一部部宏伟的典籍,一页页光辉的篇章,犹如群星璀璨、光华四射。

《大学》、《中庸》

本是《礼记》中的二篇,《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

《六韬》

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孟子》

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论语》

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孔子,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贤母育儿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很多贤明母亲教育儿子的故事,@历史沧澜在这里挑几个来讲,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关注留言,

一、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他三岁丧父,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最初,孟子的家在坟地附近,他常常和小伙伴一起模仿筑出殡和哭坟,母亲看了非常焦心,就决定搬家。于是把家搬到集市附近,没想到孟子和一些小朋友玩模仿货物买卖,甚至模仿别人杀猪的游戏。孟母看了依然焦心,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又一次搬家,这次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学着学堂的学生读书,孟母看了终于欣慰了。

有一天,孟子逃学,正在织布的孟母很生气,就用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也)。责备孟子说:“读书就像织布一样,由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丶一丈、一匹。学问也是靠日积月累而来的。你如果偷懒,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专心读书,发愤用功,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古人讲究安土重迁,而且农耕经济下,搬家是个很费事,很麻烦的事,孟母为了孟子有个好的环境,不惜三次搬家,终于找到了对孩子成长有利的环境,说明孟母本身就是很有思想,也很有魄力的母亲,同时也能看出对孩子深沉的爱。

另外,男耕女织,织布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经济支柱。尤其对孟母而言,丈夫去世,全靠自己织布维持家境,用断机杼的方式教育孟子,也说明对孩子寄予的厚望。

孟子教子给后人留下了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二、田母拒金

战国时期,田稷子曾任齐国宰相,三年任满从相位上退下来时,他的下属送给他百两黄金(战国时所谓金就是黄铜)田稷子收下后,将它拿回家去原封不动地献给了母亲。

田母问明原因后,十分严肃地说:“为官应该做到廉洁自律,品行高洁,不取分外之财,否则就是不义;如果你要孝敬长辈,就应该尽心诚意地为国办事,否则就是不孝.不义之财,不是我应有的东西。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儿子!”田稷子受到母亲训斥后,感到很惭愧,赶紧将那些金子退还给下属,又主动到朝廷请罪.齐王很是钦佩田母的高尚情操,就从朝廷拿出一百两黄金赏赐给田母,同时也没计较田稷子收受百金之事。

田母不贪慕虚荣,不爱慕钱财,同时对儿子为官之道有清醒的认识,在儿子犯错时及时当头棒喝,避免了儿子犯更大的错。试想如果当时田母欣然接受那百金,就等于鼓励田稷子贪污受贿,可能将来会身败名裂。田母此举,等于是在救儿子。

三、寇母遗诗

北宋著名宰相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为人织布度日.但在寇准做官后不久,寇母就病逝了.临终前,寇母亲手绘制了一幅《寒窗课子图》,并在上面题诗一首:“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儿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让仆人刘妈在适当的时候交给寇准.寇准仕途顺利一直做到了宰相.有一次,他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请来了两台戏班子,准备大宴群僚.刘妈见时机已到,就将这幅《寒窗课子图》交给了寇准。

寇准边看图边读诗,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了寿宴,辞掉了寿礼,从此清正廉洁,勤于政事,终成一代名相,名留青史。

寇准母亲,在临终之前还能为儿子想到未来会遇到的事,并能找准时机,让人及时提醒,当头棒喝,避免儿子春风得意就忘记初衷,是一直以来家风家教甚严的反应。

关于古代育儿经和古代育儿经典有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41902.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