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育儿的书(李玫瑾育儿书籍儿童成长心理学)

时间:2022-12-10 阅读:25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李玫瑾育儿的书,以及李玫瑾育儿书籍儿童成长心理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个自我检讨——李玫瑾教授《心理抚养》摘录有感

孩子如今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那天同学聚会,不觉又聊起了孩子小时候的糗事,说起了孩子从小到大任性的毛病。我坦率地承认,以前不懂科学的育儿方法,如果能早一些接触到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观点,那么孩子的发展应当会比现在好很多。

孩子四岁多时失去爸爸,我曾经历过六年独自抚育孩子的艰难时光。虽然时时有家人、朋友的关心帮扶,我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两个方面特别欠缺:一是李玫瑾教授所说“和善而坚定”。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显示坚定的一面,即对一些重要的事情提出要求后,必须坚持到孩子接受,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但态度要温和。母亲的这种严格就叫做“和善而坚定”。

而我当时首先这方面意识不足,其次常常会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去刻意训练他,而总是想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以求得暂时“解脱”。

而按照李玫瑾教授的观点:孩子的成长需要阵痛,家长在爱孩子时也需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阵痛。当你对他狠一次心,以后你会省很多心,这就是育儿的辩证法。

二是要教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诚如李玫瑾教授所言,这是一个人能否将自己的价值提升到最大化的重要性格品质。

比如孩子小时候在超市里想要玩具而得不到满足时,他会打滚,或跪在地上抱着我的腿不让挪步,类似的情况会时有发生。

那么,按照李玫瑾教授的指导就应该这样做——

当孩子挑选了一个中意的玩具后,我应该蹲下来与他共同面对随后的局面:先考察一下这玩具的优点,肯定一下孩子的眼光。然后进入实际问题:“这玩具多少钱一个呀?”

当着孩子的面,要把玩具的价签大声念出来,然后犹豫一下,跟孩子说,“这个有些贵呀,超出了妈妈事先的计划。”

紧接着要轻声地跟他讲:“你知道妈妈每天为什么去上班吗?我每天其实特别不想离开你,想在家陪你,但我必须去挣钱。我要去上一个月的班,单位才能给我发一次工资,就是钱。然后拿到这些钱我们要计划,我们家这一个月每天需要花多少钱。”

然后接着告诉他:“我们每天要买菜,要做饭,要买水果都需要花钱。不仅吃的,还有用的东西。我们每天开灯、看电视要交电费,打开煤气做饭要交煤气费,我们每天喝水要交水费,你去幼儿园还要交托儿费,所有的事情都要花钱。所以买你的文具也需要有计划。如果买玩具花的钱太多,超出计划,那其他的事情就会受影响,比如下星期买菜的钱就不够了。”

(在超市给孩子讲过挣钱与计划的事后,他肯定心情沮丧,情绪低落。但是如果之前已经做过说“不”的训练,他应该就不会打滚放开哭闹。最重要的是,你不要不忍心。因为孩子长大后不顺心的事情多了,人必须学会接受,这种心理接受的能力需要慢慢练就。)

紧接着要给孩子希望,可以告诉他:“我有时下班很晚,有时还要加班。我们加班虽然很辛苦,但可以额外的挣些加班费。加班费是工资之外的钱,不在工资计划内。我这周肯定会加班,我争取拿加班费后,咱们下周休息日来这里,把你喜欢的玩具带回家。就一周的时间,这样好吗?”

然后认真地嘱咐店里的工作人员,说下周我们一定来买这个玩具,请给我们留好。

孩子回家后,他肯定会经常惦记这玩具的事儿,但他不得不等待。这就是有意而为让他学会等待与克制。这种“等待”还有另一层意义:在等待过程中,你可以提出让他配合你的要求,你可以告诉他,“妈妈加班很辛苦,晚上要早点睡,你能不能早点上床?你不上床我也没法睡觉,我不睡觉怎么加班?”还可以告诉他:“妈妈上班很辛苦,你能否帮妈妈做些事情?先把你自己的事情做好,把你的玩具收拾好……”

以后,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你的要求,比如:“你想要什么东西,可以早点告诉我,与我商量,然后早点制定计划。”

这就是在孩子三到六岁时,通过有意的延迟满足对他进行的性格培养。

因为我之前没有很好地进行用心说“不”的训练,所以会在沟通的环节上出问题,所以他会经常在人多(其他家人或好朋友在场)的时候跟我闹,“企图”逼我“就范”,达到他期望的目的。因为我常常在关键的时候没有做到“态度明确且坚决”,所以孩子对我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所以,好朋友琴当年的及时“强硬”“出手”帮了我不少忙。想想当年好难啊……

在这里,强烈推荐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一书,尤其《用心说“不”,无言自威》和《延迟满足练就耐性》两篇。

《心理抚养》作者: 李玫瑾

。。ISBN: 9787542674227

。。内容简介。。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李玫瑾育儿的书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李玫瑾育儿的书的过程中李玫瑾育儿的书,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作者简介 。。

李玫瑾,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代表作有《谁在犯罪》。她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由此提出了人的养育要关注早年心理抚养,尤其要关注与人性相关的情感、与命运相关的性格等观点。她的相关讲座被广泛传播,以其内容为主的著作《幽微的人性》也因此广受好评。

。。短评。。

#

提高自我是最好的修养与教育

#

有孩子之前一定要拉着孩子爸爸也看下,不用七七八八,有时候把握几个关键点就够了,把地基打好一点。我们看到的现象,李老师三言两句就说到了本质。

#

阐述了父母之于孩子的重要性和家庭之于社会的重要性,学到了。好书得读10遍。

#

我在研究犯罪心理现象时发现,一些行为态的犯罪人大多表现出言语木讷的情况。他们说话不流畅,在对话时,他们经常为选择某些词语而在那里半天不吭声。若要求他们与人讲理,他们肯定发怵。正因为在言语表达上有困难,他们更倾向于动手,甚至也不愿别人动嘴,因为他说不过别人。 言语木讷的男性如果犯罪,多为突然袭击式的硬暴力;而同样言语木讷的女性假如犯罪,则多呈隐蔽的软暴力,如投毒。 为什么容易发生攻击行为的人不善言谈呢李玫瑾育儿的书?显然,他们在言语形成的关键期(三岁之内)耳边缺少话语的声音。这种声音缺乏意味着他们身边的人情感不丰富、心理抚养不到位。 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话的。女性与男性相比更爱说话,想必这也是老天的一种用意,因为母亲在心理抚养中担负看最重要的角色。 人类的爱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说话来表达的。比如家里养宠物,李玫瑾育儿的书你一进门,那狗那猫摇头摆尾迎上来了,又蹦又跳、又贴又,你怎么回应呢?你一会下来,摸它的脑袋,或抱起它,跟它说话:“你是不是想我啦?” 养孩子也是这样,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爱语绵绵。拿日常的换尿布来说,妈妈见孩子睡醒了,闻着味道不对,马上会弄盆热水,拿上卫生纸和新尿布,再拿一块毛巾,弄不好还有盒痱子粉放在旁边。当妈妈把孩子的襁褓打开,把小腿一提溜话就来了:“啊,我说咋这么臭?哎哟,拉了这么多,臭死了……” 妈妈先用纸擦,再用水洗,然后拿毛巾擦干,再扑点子粉,垫上干净的尿不湿,一边干一边唠叨,最后一定会拍拍小屁屁,温柔地问:“宝宝,现在舒服了吗?” 你说孩子那么小,他能听懂妈妈说的每句话吗?我们猜,这就像初学外语的人听外语,能听到声音,却不知所云。所以,妈妈这时的所有话语对孩子来说都像“废话”,可是,这种连篇的“废话”传递的正是绵绵不断的爱意。这种爱的唠叨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营养素。孩子除了吃喝拉撒睡,特别需要这种心理刺激。 虽然妈妈并不知道唠叨对孩子有什么意义,只是脱口而出地表达自己浓浓的爱意,但这就是一种有情感的抚养。

引自 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

#

尽管我没有大规模的统计数据,但这种相关性仍可在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中观察。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由于自然条件差别较大,也容易观察到一些与性格、脾气相关的事实。 大凡在鱼米之乡生活的人,性情多比较平和,如四川的成都、江苏的无锡等。因为自然条件好,水里有鱼虾,地里四季有青菜、野菜,吃的东西不那么匮乏,就不用所有的人天天外出劳作,女性可以留在家里做些女工,孩子一哭喊,除妈妈外,奶奶、姑姑等都可以过来搭把手,孩子的痛苦很快就会得到解除,长大后性情也就较为平和。 再看一些贫瘠的地方,天寒地冻,或沙多水少,人们的生活很艰难,往往全家都要出去活,妈妈经常喂完奶就把孩子搁在炕上,然后到门外帮忙或给全家人做饭。孩子醒了哭喊,可妈妈手里的活不能马上停下来他只能等着,有时吃了奶肚子胀,难受的孩子又不能翻身,只能哇哇大哭,大人们还找理由:哭可以长劲!是的,他们长出来的劲儿全是蛮劲,暴脾气。 其实,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相反,越是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们的力量只会表现在外部的粗鲁和蛮劲上,且人在急躁或暴躁时难以做出最好的理性判断。所以,暴躁与暴戾往往是在让别人痛苦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引自 心理发展有内在的逻辑进程

#

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给他任何的抚养接触都是他的心理营养,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 如果说哺乳给了婴儿“味觉”的满足,被亲人抱在怀中或睡在父母身边可以完成他的“嗅觉”满足,那么五种感觉中还有三觉,即视、听、触觉,这三觉有什么作用呢?它们的作用就是接收“心理营养”,这种营养直通大脑,积攒下来,成为心理成长的内容。 心理学中有个很有名的实验,即感觉剥夺实验。这个实验是加拿大的两位学者在1954年做的。有一天他们想到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让他吃饱、喝足、睡好,让他在基本的物质保障方面得到充分的满足,但与此同时,不给他任何与心理活动有关的线索,即心理刺激,这个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感觉剥夺的实验室:一个房间,里面按日常生活所需布置好了,有床可以休息,有椅子可以坐,有洗手间可以用。至于吃的,被试想吃什么都可以点,会有人从窗口递进来。也就是说,被试待在房间里,吃喝拉撒睡都没问题。条件是被试要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还要戴上手套,把所有能引起感觉的东西都降到最低限度。房间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没有文字,被试只能一个人待着,不能眼人交流,也不能看书或电视。 他们在大学里招募被试,谁来做实验就能挣钱,不仅白吃白喝,而且在房间里待的时间越长,拿到的钱就越多,超过100个小时还能翻倍。 先做一个简单的心理测试后,被试就进人房间了把门一关就在里头待着。很多人进去以后先要吃的,吃饱了就睡觉。反正无事可做,有的能睡一天,醒来接着吃,吃完又睡。到第三天,他们吃饱睡足了,觉得有点寂寞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睡不着就起来在屋里转悠,一会儿坐下会儿躺下、一会儿又起来,就这么来回折腾。真难熬啊,简直是度时如年、度分如年,最后是度秒如年! 很多人应该有过类似的体验,比如我们坐长途火车或汽车,长时间坐着,如果没有报纸杂志和书籍,没有手机或手机没电了,就会觉得旅途漫长且难熬,无聊到除睡觉外只能找人聊天或打牌了。这是什么需求?这不是物质需要,这是心理需要。20世纪80年代,新疆到北京的火车要走四天,这趟车上经常现“旅行性精神病”,也称“旅途精神病”。 当然,这项实验比乘火车自在多了,而且结束痛苦感的主动权掌握在被试自己手中,如果被试不想继续实验,可以主动停止,床头就有一个按钮,被试只要一摁,门就开了,实验就结束了。 实验的大致结果是,被试平均待76个小时就出来了,熬过100个小时的人极少。也就是说,一般人四天左右就不想再待下去了,弄不好真会憋出精神病来。 这个实验说明,人不是吃饱喝足就能满足的。

引自 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读书分享-《心理抚养》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家中都有不少好书,但是看过的可能不多。以前总是会有各种理由没有时间看书,比如,孩子太小,工作太忙,生活太累等。忙活了一天,等到把孩子哄睡了,总是想放松一下,于是看手机刷视频便成了放松的方式。

可是,有时也会觉得自己应该学习一下!无论是养育孩子,管理班级,还是自己的学科素养,也有自己觉得无能为力,或是觉得自己落伍了的时候。可是,想法如果不变成行动,那也只能是空谈。以前说,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需要有一桶水,现在,一桶水都不行了,老师得有流动的活水。所以,读书学习迫在眉睫。

最近,我一直在给家长推荐李玫瑾老师的书,大家也可以在喜马拉雅app上搜索李玫瑾,就会有很多免费的资料可以收听。这样做饭时,洗衣服时,墩地时都可以一边听,一边干活。

下面,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李玫瑾老师。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著名犯罪心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剖析,深受大家欢迎。她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由此提出了人的养育要关注早年心理抚养,尤其要关注与人性相关的情感、与命运相关的性格等观点。

作为老师和孩儿妈,在这里我也想把李玫瑾老师写的《心理抚养》推荐给大家,无论是对管自家孩子,还是管理学生都有借鉴意义。《心理抚养》和《幽微的人性》是一个系列的书。

下面给大家分享书里的一些观点:

1.孩子的问题多是身边的大人造就。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比如,孩子在幼儿园经常打人,很有可能就是父母在家老打孩子。所以,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

2. 父母亲自陪伴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他如何为人处世。

3. 谈恋爱要先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现实生活中没有孙悟空,再有能耐的人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遇到那种不想显露家庭背景的人,要小心接触。谈对象时,关键要问两个问题:“你家里老人都好吧?你爸妈关系挺好吧?”其实,与一个人结婚,就是与一个家庭结婚。如果对象的家庭不正常,你未来的婚姻生活就容易有变数。所以,你既要看这个人本身,还要看他的祖父母和父母。

4. 青春期最需要父母的智慧。人生也有转型期,青春期就是人从依恋到独立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对这个时期孩子的各种挣脱表现,养育者“不急”是唯一的破解之道。若是孩子在青春期出现敌对情绪,父母一定要耐心和坚忍,记住“和善而坚定”的原则,更要有“船急不可猛掉头”的意识。

5. 父母在意并强调的就是孩子未来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某些事情的在意,坚持和强调,都会成为孩子未来的观念,成为一个人一生中最早的观念。观念的形成,就是这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每天所见所闻留下的看法。

6. 耐挫之心越早历练越好。许多父母不明白,人的躯体抗压性差别不大,抗压性差别最大的就是人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没有一个是靠天天夸奖夸出来的。家庭内正常的严厉批评甚至训斥,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给孩子打“心理上的疫苗”,可以让孩子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情况都能坚强面对。

7. 对三到六岁的孩子说“不”。三岁之前有恩于他,从三岁开始立威于他,威就是威严。这一要求就是让孩子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可以做的事情,父母可以默许或者不表态,但不可以做的事情,父母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制止孩子,并告诉他为什么。

8. 这种说“不”的教育方式,不仅仅是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态度: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对你的爱是有原则的,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你的表现。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够坚决,他就够明白。从此之后,他将学会克制情绪,撒野般胡闹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有用的观点,我就不一一说了。我已经把书中的一些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非常明显的就是,在管理孩子方面,自己感觉无能为力,筋疲力尽的时候少了,所以我发火的次数减少了,然后家庭氛围更好了,自己也过得舒心,孩子也过得快乐。在学校处理学生问题时,更能够看透并理解学生的一些行为,解决起来也就能更容易一些。

我说了那么多,其实是想告诉大家,读书是一件有用的事,它能解决生活中的困惑;读书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一群人一起读书既能相互督促,也能提高自己。学习是一种习惯,坚持就能有收获!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大家庭,让我们一起成长。

谢谢大家!

李玫瑾推荐的十本书都是什么名字

1.《不吼不叫培养好孩子》闻言。

2.《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方士华。

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

4.《好好说话,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杨颖。

5.《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安燕玲。

6.《哈佛家训》威廉·贝纳德。

7.《哈佛凌晨4点半》韦秀英。

8.《哈佛情商课》西武。

9.《好妈妈不娇不惯,养育完美女孩》杨颖。

10.《好妈妈不娇不惯,养育完美男孩》杨颖。

李玫瑾老师讲:养育孩子是个慢活,不要那么着急,焦虑。不要把孩子每一个表现都视为问题。

李玫瑾谈育儿:时间思维的重要性

李玫瑾《心理抚养》第一章第一节李玫瑾育儿的书的标题是“ 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惑人生 ”。在这篇文章中,李教授提到了两个概念:空间思维和时间思维。空间思维侧重于眼下,侧重于具体的事情;时间思维则突出全局和过程,是整个人生。就发展和发育来说,人生是从一个个具体事项开始的,无数个具体事项共同构成了人生。李教授通过回顾和反思两个罪犯的心理履历,解释了对孩子进行时间思维教育的重要性。

怎么理解时间思维?简单地说,人不能只顾当下爽,必须考虑到以后和将来。

李教授以20年为单位,对人生进行了分期。第一个20年,大约相当于学习和积累期,有了这个经历,一个人才能独立赚钱,经营人生。第二个20年,工作婚配生子等,这个可谓家庭、事业等各方面的爬坡期,忙忙碌碌进入第三个20年。不惑之年,人生进入新阶段,能否步入人生的高峰期?第二波冲锋和努力,然后迎来第四个20年。退休了,孙辈可能来了;身体也不大行了;有的人可能还要赡养高龄的父母。第五个20年,非常珍贵,但又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

这五个20年,基本上勾勒出了大部分人生的基本轨迹,也正是人的意义所在。具体到教育行为,就是N时间做N事,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做最重要的事情。书中选取的两个案例都是罪犯,因此答案都是否定的,即不应该如何,“人一辈子选择什么都不要选择犯罪”。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什么呢?那就是帮助孩子树立时间思维,书中是这么说的: 小聪明是对事的,具有短视性,而大智慧是对人生的。如果想问题时不仅仅停留在眼前的事情上,而以整个人生来权衡,那么,这种思维方式就非常好。

具体要怎么做呢?这个李教授没有说,大家可以去看书上讲的案例,然后自己感悟。李玫瑾育儿的书我个人觉得,可以做这些工作:

一是切忌拔苗助长。 家长很难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少家长都是从自己设想的目标来要求孩子的。自己设想的目标,可能是符合孩子发育水平的,也可能是不符合的,家长应有反思能力,及时调整不恰当的要求和期待。家长要避免急功近利,尤其要避免把这种思维传递给孩子。

二是注重延迟满足。 事情的回报有两方面:当下的和未来的。时间思维就是要有未来思维。这种思维的培养,需要延迟满足的激励。这并不是说,忽视当下满足,而是说,要有意识激活延迟满足的效用。对于某一件事情(比如坐姿问题),家长可以提前讲明它的长远意义;也可以针对已经出现的成效而溯及过去,以具体场景直观表明事件的长远意义。

三是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过失的责任。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如何教孩子面对错误,是对家长的一大考验。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过错,就大吵大骂,反而不利于孩子认识到过错的关键,从而也就难以激发其责任意识。时间思维溯及整个人生,实质上仍是对不同阶段人的关系的考量。因此,注重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发掘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帮助其树立时间思维。

关于李玫瑾育儿的书和李玫瑾育儿书籍儿童成长心理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40860.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