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育儿经陈美玲讲座,以及陈美龄育儿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陈美龄的育儿经验
"知识才是旁人无法夺走的财富"。
父亲的这句话一直鞭策着陈美玲。
当然了,父母并不总是正确的。但希望孩子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始终都在努力做到最好,保护家人万一有什么突发事件,父母都是值得依靠的。
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一定会保护我,给我忠恳的意见。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想法,每天都端正自己的姿态过日子。即便无法成为让孩子崇拜的家长,也至少能让孩子信任,依赖,所以每天我都很努力。
对父母毫无敬意和感谢的孩子,是不会受任何人信赖的。
拥有梦想。我一直对儿子们说小孩唯一的工作就是做梦。希望你们拥有爸爸妈妈想都不敢想的伟大梦想。
以上是陈美龄在《50个教育》这本书中所谈的部分内容。她说的这些观点引起我共鸣,并且还有一个小动作记在了心底,她在文章中谈到孩子小时经常与孩子玩“亲亲雨”的游戏,妈妈的的亲亲雨,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及心里营养。
想着女儿小时没有关注这类育儿书籍,很多有趣的事情都没有发生,并且那时对女儿挺凶,与女儿关系也不太友好。女儿四年级后自己也开始读些育儿书籍,改善了与女儿的关系。
现在女儿上初中了,她每天的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习上。我们有时会聊聊,有时会抱抱,有时还要吵吵,当然有时也会亲亲,她亲我时我很甜蜜。
四十多也不晚,继续阅读学习,跟着爱学习的队伍一起前行。
李玫瑾:自信的孩子,都来自什么样的家庭
自信,是一个孩子朝着未来前进的资本。
而自信的孩子背后也一定是站着懂得欣赏孩子,懂得付出爱的父母。
——虎妈
作者 | 张可 粒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问题育儿经陈美玲讲座:“从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一种什么感受?”
一条 @Hello何耀 的高赞回答,是这样写的育儿经陈美玲讲座: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根本,要让孩子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孩子的学习成绩的确很重要,但成绩不是一切,家长应该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不能唯分数论成败,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特别是注重培养孩子这4个方面的家庭,会更容易养出优秀且乐观自信的孩子。
善于鼓励孩子的家庭
李玫瑾教授曾经在讲座中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13岁少年张潇艺跳楼自杀,留下一纸遗书:
话语中满是挫败感,他是以一种深深的自责和自弃,来向父母告别的。
李玫瑾认为:
是啊,盲目地嘲讽、批评、贴标签只会让孩子看低自己的能力,消耗内在能量,甚至还会产生被这个世界所抛弃的感觉。
知名主持人杨迪,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一次,小S故意质问杨迪在主持界的地位。
杨迪嬉笑之间回答:“不可或缺”。
他还自信地表示“主持界少了我,就会失掉一些快乐”。
其实,杨迪的这份自信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他经常受打击,自己上电视的时候老被人说不好看。
那他为什么又拥有这份自信呢?
杨迪在另一档节目中的轰动一跪,揭露了谜底:
正是杨迪父母的鼓励和赞赏,给予外貌并不出众的杨迪储蓄了满满的自信,才支撑他从默默无名的小角色变成如今大众喜闻乐见、国民度超高的 搞笑 艺人、主持人。
父母的鼓励给予孩子无穷的精神力量,锻造孩子强大的内心。
就犹如铠甲一般,保护着孩子不受外界影响,站在自己的舞台中央闪闪发光。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在制造无限的可能性。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信任和鼓励,才是督促孩子不断实现自我梦想的动力。
懂得尊重孩子的家庭
素有“人间清醒”之称的傅首尔在节目上分享过这么一个故事,某次家庭聚会,在饭桌上,儿子的姑姑让他给大家背首诗听。
她听到后,立刻站起来大声喊:“我来背,我背给你听,我给大家唱首歌都行!”
听起来颇为 搞笑 ,但她接下来的一番话,却不禁让人沉思:
热闹都是大人的,孩子们的心里只剩局促,吃顿饭还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道关乎学习与艺术表演的难关。
很多父母为了顾及自身脸面,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表演,只会让原本内向的孩子变得更自卑,原本自信的孩子变得更敏感。
孩子不是父母的面子工程,就像李玫瑾教授说的:
尊重,意味着将孩子当作一个有思想的个体,不要居高临下地去否定孩子、差遣孩子。
尊重使人有底气,孩子最大的福气,就是拥有懂得尊重自己的父母,事事有商量,选择有余地,自信的种子也会在心中悄然生根。
高质量陪伴孩子的家庭
关于如何培养出一个幸福自信的孩子,李玫瑾教授认为“ 父母亲自陪伴比丰富物质更重要 ”。
著名主持人、企业家杨澜在繁忙工作的间隙,依旧成为了孩子钢琴学校里出勤最高的家长之一。
回到家中,即使再忙再累,她也会抽出时间与孩子专心交流,耐心听他说话、听他倾诉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全心地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与孩子产生 情感 链接。
其实,父母给予孩子爱的奥秘不能只是身体的陪伴,更要 情感 的长久“抱持”。
倘若父母缺位,长期被忽视的孩子,因为缺乏安全感,长大后会变得性格孤僻、暴躁易怒、自卑敏感,甚至连交流都会存在障碍。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是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有时候给予孩子安全感其实也很简单,从每天早上的餐桌吃饭开始,无须多言,只需静静陪伴即可。
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抛弃电子设备,多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小事,比如亲子阅读、搭积木、涂鸦等,孩子也能从中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所以,父母要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的想法,看见孩子的需求,为孩子积累自信的底气和将来乘风破浪的勇气。
给孩子自主选择权的家庭
《自驱型成长》中有一段话告诉我们,孩子的大部分信心都是源自独立:
真正自信的孩子,一定是拥有着自主选择权的孩子。
将3个孩子都送入顶尖名校“斯坦福大学”的陈美玲妈妈,就特别懂得及时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策。
大儿子在美国选高中的时候,妈妈也很希望他能选一所不错的学校,但儿子只选了一所普通的学校,因为该校会给新生配一匹马。
陈美玲尊重孩子的选择,儿子也身体力行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成绩优秀和活得开心自信,是可以两者兼得的。
而如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总是包办孩子的一切,小到每天吃啥、穿啥、用啥,大到培养什么爱好,选择什么专业,甚至连能不能接受朋友的邀约都要严格掌控。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连要找什么的对象,都得依照父母的标准来执行,自己完全没有做决定的空间。
如此一来,孩子的自主意识被抑制,自信心受到打击,缺乏责任感,凡事依赖他人,只会养成讨好型人格。
控制孩子,事事替孩子操办真的很容易,但也是最无用、最有毒的教育。
敢于放手,才是切实地考验父母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判断。
爱到深处,无言最真。
懂得放手的父母,付出了比限制孩子,更多千倍的深情,更多万倍的努力,自然也值得收获更为自信、更优秀独立的孩子。
教育学家张文质曾经在《奶蜜盐》中提及:“每个孩子的一生,都需要‘奶、蜜、盐’这三种营养。”
奶 ,以母爱为核心的“奶”,父母充分的爱,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永远不会缺乏安全感;
蜜 ,以鼓励与赞赏为主的“蜜”,让孩子永远肯定自我的价值,奠定一生的自信;
盐 ,帮助孩子在锤炼中成长的“盐”,勇于放手让孩子去决策,去承担,去把控自我的生命节奏。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礼物,但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全倚仗于父母如何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中,“奶、蜜、盐”缺一不可,是年幼时的亲密无间,亦是长大后的得体退出。
父母要多给孩子添加一些鼓励,减少一些打击,赋予足够的爱,以欣赏的眼光支持孩子奋进,孩子便能在未来的成长之路上走得更潇洒自信。
因为心有光芒,必有远方。
家长经常说“等一等”,这3个字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比吼孩子还大
生活中,你会常常跟孩子说"等一等"吗?
上午,我在一个妈妈群里问大家有没有说过,她们几乎都表示常常说。
"妈妈,快来看我搭建的城堡",正在做饭的妈妈会回一句"宝贝,等一等"。
"妈妈,你看看我画了一个小乌龟",正在忙工作的妈妈回一句"宝贝,等一等"。
好几个妈妈反应,这不是很正常的一句话吗?
我们好像已经习以为常了,却忽略了"等一等"背后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女儿有段时间特别喜欢读《大卫,不可以》这本书,总是缠着我跟她一起读。
记得有次我在书房赶一篇稿子,女儿跑过来说:"妈妈,我们一起看大卫吧",我跟她说"宝贝,等一等,妈妈现在有点忙"。
过了一会儿,她又跑过来喊我一起读绘本,还很开心地说:"妈妈,我给你讲大卫的故事吧"。
我只能再次跟她说:"妈妈还没写好,等一下写好就过来"。
后来,写好稿子以后,接了个朋友的电话,就把读绘本这件事给忘了。
晚上睡觉前,我们一起读绘本的时候,女儿吵着"不要看大卫,不要看大卫"。
我才意识到,女儿下午感觉被冷落了,即使我跟女儿道歉了,女儿也真的好几天没有读那本绘本。
孩子小的时候,特别需要父母的认可、赞同、尊重,我们的无视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热情和兴趣。
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是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经做过得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名叫"静止脸实验"。
孩子对妈妈的表情、语音、情绪都非常敏感,刚开始,孩子跟妈妈进行亲密的互动,情绪非常好。
实验开始以后,妈妈对孩子的任何互动都表现得很漠然,不给予任何的回应,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宝宝开始变得焦躁,情绪很糟糕。
而当妈妈再次开心地回应孩子,跟孩子互动时,孩子的情绪才稳定下来。
埃德·特洛尼克指出, 如果孩子继续被漠视,没有机会回到一种好的情景中的话,会持续卡在那个糟糕的情境中,未来也很难修复。
当我们不能及时回应孩子,经常跟孩子说"等一等"的时候,常常是一种很机械的回应,可能很快就会把这件事给忘了,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重要""妈妈不爱我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及时回应孩子呢?倘若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真的无法第一时间满足孩子,又该如何回应呢?
(1)不要总是"延迟满足"
很多爸爸妈妈信奉所谓的"延迟满足",在孩子提出需求的时候,刻意得等一等。
当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刻意延缓一会儿再给。
当孩子大哭着想要抱抱的时候,都会强忍着等一等再抱。
其实, "延迟满足"的能力是在四五岁左右发展起来的,应该建立在3岁前父母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基础上的。
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3岁以前,需要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和爱,需要的是及时的满足。
(2)如果可以,第一时间回应孩子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陈美玲的三个儿子都相继考入斯坦福大学,在分享过10条 育儿 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孩子问你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让他等一等。
她说即使自己在烧菜,儿子走过来问她"妈妈,为什么天是蓝的",即使自己并不知道答案,也会第一时间把火关掉,及时回应儿子"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
这种"及时回应"不仅呵护了孩子 探索 的热情,还让孩子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重视和爱。
(3)如果无法第一时间满足,多共情,换一种回应的方式
所谓的及时回应,也不是一定要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放下手中的事情,第一时间去回应和满足孩子。
及时回应的核心,是让孩子随时感受到自己在妈妈心中的重要性,感受到你的无条件接纳、尊重和爱。
如果真的无法第一时间满足,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代替"等一等"。
比如你现在真的在忙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无法陪着孩子,在他要求跟你一起搭积木的时候,可以跟他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想妈妈跟你一起搭积木,可是,妈妈现在真的有点忙,你把这些积木搭起来,妈妈就过来好不好"。
在这种尊重和共情下,孩子多半会理解你,并自己一边搭积木,一边等着你的约定。
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记得,不能忘记跟孩子的约定喔。
-END-
#0-6岁 育儿 经#
#聪明孩子养成记#
《50个教育法》- 陈美龄
一本很小巧的书,内容很棒,一口气读完了!!
陈美龄从一个教育妈妈,从一个教育博士的角度给我们讲诉了50个教育法。和之前看过的教育类的书籍有点不同,一个是陈美龄是教育博士的背景,在教育领域有深入的理解;另外一个是本书提到的教育法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也就是非常的practical,非常适合于实作的。
自己的很多想法都和书中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哈哈,皮一下,人家可是教育博士哈,我还是“小学生”,还是很赞同书中的很多观点的。
举几个例子来谈谈读完的感受吧。
不知道现在大众对于这个观点的看法是怎样。对我个人而言,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学校的老师负责传授的课业无法代替家庭教育,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性格上的,包括整个人生观、价值观。当然,我们说很多事情不能太过于绝对,要多用几个角度看看。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幼年时期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的。作为父母亲,应该重视幼年时期的教育,多花点时间和孩子交流。
这个对于所有的年轻人都是一个参考,我不清楚现在整个社会中年轻人的想法是怎样的。但是对于社会的发展,如何在社会中立足,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往往会让我感到不知所措,需要自己有一个指引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看起来很抽象,但是结合生活,就很容易验证。比如清晨早起的问题,那肯定是多睡一会是舒服的,相反从被窝中爬起来就是最难走的那条路了。
英语学习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一个焦点,从高考的改革就可以看出来。我也一直认为,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在整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是必须要学会的技能。当然很多人反对这个看法,也是可以理解,觉得说都没有出国,也没有和外国人交流的场景,学习英语浪费时间,浪费教育资源。但是站在现在以及未来世界发展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不应该这样想,英语可以说是最为通用的国际语言了,掌握这门语言,世界一下子就会变得广阔,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都可以变成你的舞台。
陈美龄在书中提到她在这个方面是怎么做的,在大人的谈话中,只要孩子在场,都会询问他们的看法,让他们加入到谈话中。但是很多家庭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也就可以明白这其中的差异了。再来看到,在孩子未成年之前从未参加大人之间的宴席,突然间在孩子大学毕业后,就要求他们参加这样的宴席,还要很席间客人多多交流,简直无法理解。
再简单说说一个例子,就是和孩子的交流问题。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和他们多多沟通,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也是希望和父母多多沟通的,但是每次谈话总是不欢而散,为什么呢?我不知道大家思考过这个问题吗,我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常常会自作主张认为有些事情不该告诉孩子,很多东西他们都不知道,而当长大了,他们才来说以前看你还小不想和你说这些事,可以理解家长是处于关心爱护孩子的想法,但是这样长久以往孩子心里会认为你们什么事情都不告诉我,我为什么要把我的事情全部讲给你听。特别是在有些家庭的事情是从其他亲人朋友那边听到的,而不是自己父母亲告诉自己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
和孩子真诚的交流真的很重要。
这句话真的是撮到我的心里,现在就是面临的着第二次的身份认同危机,第45个教育法的标题是确认自我身份,回头想想,从来没有人提到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对于自我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自我身份认同,就是关于“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里?”“今后该去哪里?”的三个问题,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能够自己清晰的回答这三个问题,那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就是非常明确的。
也想请大家回想看看,自己的父母亲是否和自己认真的探讨过这样的问题,或者给出中肯的意见吗?
这两句话是陈美龄的父亲说的。指出了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当下,如果还有人觉得读书无用,那真的是不应该。很难说清教育给人带来的改变,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发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知识是整个体系的支撑。
陈美龄的三个孩子都进入的斯坦福大学读书,她自己也是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博士。也可以看出她的父亲对她产生的影响,她父亲对于教育的重视才有了陈美龄的成功。所有的家长都应该对于子女的教育,用心培育。
之前看过的非常优秀的教育类,成长类的书籍参考如下:
《我在美国做妈妈》 蔡美儿的作品,新板的应该改成《虎妈战歌》了。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凌志军的作品,书中重要讲诉的是关于微软亚洲研究院早期的30个“微软小子”他们的成长故事。
把3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母亲坦言:注重哪几个能力,少说哪几个“不”?
把3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母亲坦言:注重哪几个能力,少说哪几个“不”?
斯坦福大学建于1885年,至今已有134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着位的民办大学,在世界上高校排名中一直首屈一指,可以这么说可以考上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们,在同年龄人中考试成绩一向是引领者。
如同国内清华、北大一样,家里有一个孩子可以考上名牌大学应该算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但有一户人家,却把3个孩子都送进了斯坦福大学,这种文化教育结论,让不少人对3位高才生父母的教育之道形成了巨大的探索欲望。终究即便孩子天资非凡,但如果欠缺较好的父母具体指导,也难以成材。
三兄弟的妈妈陈美玲在一次访谈中,讲述了自己这20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她看来,需多重视3个能力的塑造,与此同时少说2个“不”,针对孩子的发展拥有至关重要的功效。
3个能力:
1、自我肯定能力:陈美玲觉得许多孩子针对接触新事物,觉得惧怕乃至排斥,根本原因是儿时接纳的生活环境,一般是否定的。每每父母拿他人进行比较,或是拿孩子不擅长的事情,一遍遍的反复或者催促时,常会让孩子造成:“我真可以不可以?”这种消极悲观。
自我肯定能力是培养大量发展潜力,可以敢拼敢冲的前提条件,让孩子充斥着对新事物的信心,一样在学习方面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
2、好奇心研究能力:“好奇心是解决问题发源”。充裕的探索欲望可以成为孩子们探索和发现处理的驱动力:天为什么下雨?雨为何大小不一?诸多和现实结合的难题,其实都可以运用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来回答,然而这不仅要获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好去提问问题,然而这必须孩子保持好奇的研究能力。
3、学会思考能力:陈美玲觉得思索是一个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不论是看待学习中的难点,或是未来步入社会后面对这些挫败,都要单独的探索能力。
许多家长喜爱直接把孩子的诸多难题,一手斩获处理,可是这样的方法会慢慢地让孩子放纵自己的探索能力,对个人发展趋势,百害而无一利。
少说2个“不”
1、“以后就不能够”:针对孩子而言,针对很多事全是一时兴起,而大多数兴趣爱好的逐渐,就来源于一开始的兴趣爱好、好奇心。可是父母有时处在各种各样顾忌,通常会得出批评的回答,而这样的回答,相当于应该是孩子的兴趣爱好的一种扼杀。
2、“说的不对”:小孩子会有很多的难题,在他的认识世界里,回答很有可能和现实相差太大。因此当孩子有一些童真童趣的答题时,父母必须的是正确引导、毫无疑问,而非一次次的看答案否认,造成对解决问题造成排斥,阻拦孩子的高速发展。
孩子三岁前的陪伴,到底有多重要?
001
我们小区里,有一对令人非常羡慕的夫妻。
夫妻俩都在公司里上班,妇唱夫随,感情和美,育有一子,现在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
谈起自己的儿子,林女士难掩内心的喜悦之情。她说,晚上经常会和大洋彼岸的儿子视频聊天,儿子会很开心地“转播”自己的近况,工作上的和生活中的,都会很乐于和父母分享,有时候也会说说自己的小烦恼。
作为父母,多会倾听儿子的唠叨,然后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给予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和儿子经常保持亲密的互动,让远在国内的父母很是放心。
“这不,最近谈了女朋友,过年时会带回来给老爸老妈看看。”林女士如是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林女士的儿子上学时就成绩优秀,现在更是学业精深,前途不可小觑。相比这些成功,更让我羡慕的是,林女士夫妻和儿子这种轻松自然的亲子关系。
林女士说,她当初休完产假时,就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像身边大多数家庭一样,让婆婆把儿子带回农村老家带,节假日时才抽个空去乡下看看,等孩子大一点再送回来上学。第二就是把婆婆接过来,一起照顾宝宝。
考虑再三,林女士还是选择了把婆婆接过来,大家一起带孩子。林女士说,这是她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工作虽然很忙,可是只要下班回到家,林女士就会抽时间陪孩子玩耍,游戏和学习,即使再苦再累,也乐此不疲,全程参与了孩子的成长时期。
付出总是有回报。如今,林女士拥有了一个优秀的儿子,还有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香港女博士兼歌星陈美玲,曾经成功地把自己三个儿子都送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这个了不起的母亲,在谈到孩子们的成长时,曾经这样说过:
我并不提倡把孩子交给别人带,还是在父母身边长大比较好,尤其是在三岁以前,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002
王东华教授在《发现母亲》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件事,大学里学校放假,在校同学都迫不及待地回家了,只有一个同学一直磨磨蹭蹭地在学校里,也没有特殊重要的事要办,就是不想回家。
王东华当时就随口问了一句:你小时候是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吗?
此同学很诧异:老师,你怎么知道的?
原来这个同学,恰恰就是在乡下爷爷奶奶那里长大的,七岁时才被父母接回来上学。
自小独自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父母没有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和孩子就很难建立良性的依恋关系。
和父母没能在一起的三岁前,就成了一个感情断层,这个感情的断层,是后来的岁月无论如何也弥补不回来的。
上面所说大学生放假不想回家,深层的原因就是和父母关系的疏离,是家里没有令他深深依恋的东西,源于父母错过了和孩子前三年关键期亲密关系的建立。
孩子的成长过程,最初的前三年你缺席了,后期你如果再想找回来,已经很难。许多年轻的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003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说过,孩子的养育,需要稳定的一对一关系,形成依恋的亲子关系。三年有恩于他,才可随后立威于他。
就是说,三岁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在这重要的三年里,父母和孩子的亲密相处,可以说是恩威并重,这样长大的孩子,和父母更可能成为很好的朋友关系。
三岁之前的努力,将会受益一生。
孩子一直在身边,就能及时发现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及时沟通解决。
有的青春期的孩子看起来非常乖,按时上学按时放学,可就在某一天却做了一件令大人们费解,甚至震惊的事情。原因之一就是,平时父母和孩子没有很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加以疏导情绪和正确加以引导。
和孩子前三年的陪伴,培养了深厚的亲情纽带,还能有效地缓冲孩子青春期遇上更年期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
所以我们再难也要创造条件,给孩子更多的爱,至少要做到在孩子的前三年,给予他们亲密的陪伴。
你现在所投入的每时每刻,都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给予你丰厚的回馈。
心理学博士陈美玲,在分享育儿经验时说:
永远别说没时间陪孩子,无论是十五分钟还是半个小时,可以陪伴时,一定要全心陪伴。
紧握孩子的手,多陪伴孩子吧!往往,孩子在我们不经意之间,就会忽然长大。
end
育儿经陈美玲讲座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陈美龄育儿书、育儿经陈美玲讲座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