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摩梭文化育儿,以及摩梭人生孩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云南省的摩梭人靠什么方法来绵延后代呢?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人口大国,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当初非常原始的生活方式,所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我们今天说的这个民族,他们的婚配方式非常的奇葩,男女不用结婚,如果说这个地方是现实版的“女儿国”一点都不为过,它就是“摩梭人”,这也是历史上非常特别的一个民族,不管是生活还是饮食都有自己的一套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这个奇葩的民族。
“摩梭人”生活在云南省、丽江市泸沽湖畔,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却没有文字,人口也就只有5万人左右,摩梭人现在还盛行这母系社会制度,在当地女性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摩梭人13岁就视为成年,还要举行盛大的成年礼,女性为“穿裙礼”,男性为“穿裤礼”,举行了成年礼以后就有资格“走婚”绵延后代。
“摩梭人”男女不结婚,男不婚,女不嫁,他们就是靠这种特殊的方式“走婚”来绵延后代,一般都是16岁以后就可以走婚了,走婚就是情投意合的一对男女,通过男方到女方家里走婚,为的就是生养下一代,男女双方并没有婚姻关系,他们不会生活在一起,晚上会通过一种特殊的敲门方式来到女方家里,白天就会离开,走婚的男女分手后,仍然可以自由的和其他人继续走婚,非常的随意。
有了孩子以后归女方抚养,摩梭人的男性是不需要承担抚养孩子的义务的,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由母亲或者舅舅抚养长大,所以舅舅对于那里的孩子来说更像是父亲,摩梭人以生女儿为荣,他们认为母为尊,女为贵,母亲主宰着家里的一切,有了母亲才有家。你对这里的人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吗,认同这里的婚配方式和生活习俗吗?
摩梭人的母系社会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泸沽湖畔仍保留着母权制家庭形式,被人们称之为“神秘的女儿国”,这是引起中外学者和游人最感神秘最感兴趣的摩梭文化现象之一。
母系家庭中母亲主宰一切,女性在家庭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家庭里的成员都是一个母亲或祖母的后代。家庭中无男子娶妻,无女子出嫁,女子终生生活在母亲身边。男子夜晚去女阿夏家,清早回自己母亲家生产生活,这叫摩梭人的“走婚”。而女子在家,夜晚等男阿夏来走访,家庭成员都是母性血缘的亲人,没有父亲血缘的成员。财产按母性继承,家庭成员的血统完全以母系计算,家里没有翁婿、婆媳、妯娌、姑嫂、叔侄等关系。家庭里姐妹的孩子都是自己最亲的孩子,不分彼此。母亲的姐妹也称作妈妈,对自己的生父则称为“舅舅”。
母系家庭的特点之二是“舅掌礼仪母掌财”,这是母系家庭权力分工的形式。家庭的喜庆祭典,较大的交换或买卖,除婚姻爱情以外的社会交往,都由舅舅或其他有本事的男性成员作主,家庭财产的保管使用、生产生活安排、一般家务及接待宾客则由母亲或家庭中聪明能干有威望的妇女作主。摩梭人有句格言:“天上飞的鹰最大,地上走的舅舅最大”。从格言可看出舅舅的社会地位。摩梭母系大家庭的男女成员是平等的,而且体现了家庭成员的合理分工。他们认为,整个社会的合理分工必然会使社会安定发展,一个家庭的合理分工必然促进这个家庭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
母系大家庭的第三个特点是,摩梭人认为,由于家庭全部成员都是同一母系血缘。加之摩梭人显著的道德意识,即崇母观念的流传弘扬,全部家庭成员亲切和睦,尊老爱幼、礼让为先,宽怀谦恭。摩梭人地方的社会风尚未,从纵横关系来看,都讲文明礼貌,养成了摩梭人从小就温柔热情,举止端庄规矩,男子豪爽而重义,女子多情而内向,社会团结、和睦。
其第四个特点是:母系家庭一般不分家或很少分家,母系家庭一般来说人口较多,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人多了有利于家庭劳动的分工,可以从事各方面的工作,家庭容易富裕。在摩梭人的传统观念中,分家意味着对祖辈老人的不恭,意味着争财产,这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受到世人训斥。所以,即使是几十人的母系大家庭,也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孩子们有着欢乐的童年,得到众多母亲的爱,老人们安度晚年,无愧地享受天伦之乐。
进入21世纪的文明时代,无论外国和中国,不少家庭“舌战”不断,暴力不断,充满家庭“战争”,以至老幼受虐待,生活没有保障。然而,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却仍保留着古老的美好母系大家庭,这里仍然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更无情杀和母系家庭中的暴力,一片和谐祥和的气氛,不愧赞叹是“东方母系文化家园的最后一朵红玫瑰”。
如何保护、研究、弘扬摩梭文化
摩梭文化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完整性地域范围文化摩梭文化育儿,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弥足珍贵摩梭文化育儿的历史文化见证,是泸沽湖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保护好摩梭文化,使其在时代演进中,放大自身优势,尤其显得重要。结合泸沽湖摩梭文化保护实际,具体可实施如下保护对策:
1、加快教育传承与发展,夯实摩梭文化保护与传承生长土壤。在借鉴《社会》、《劳动》等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在不改变教学体制、不影响常规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师生参与研究的主动性,有效地探索和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和实施的基本模式,让摩梭文化与启蒙教育互相渗透,使摩梭文化保护与传承变成下一代自觉行为,为摩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肥沃土壤。
2、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控制摩梭女性的外流。在泸沽湖,摩梭女童教育一直是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女生中途辍学外出打工,受教育程度低下的外出女性从事的基本上是简单劳动,经济收入又低,制约摩梭文化育儿了个人的发展,也难以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另外,摩梭文化的标志是母系大家庭,其核心是摩梭女人,作为摩梭文化载体的摩梭女人的外流,将会给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冲击。因此,泸沽湖地区基础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切实解决女生升学难的问题上。同时,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应重视职业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可利用县职业中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为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开设旅游管理、传统歌舞、民族工艺等培训,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各种项目,鼓励妇女学习新知识,主动参与社区管理,参与经济建设,不断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因为只有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改变摩梭大家庭的贫困状况,才能逐渐控制摩梭女性的外流。
3、强化政府工作行为,建立摩梭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机制。当前在制定和实施好“先抢救、后保护”、“政府牵头、部门承办、群众参与”等措施的前提下,必须要加快建立“四个保护机制”:一要建立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法律法规手段,积极探索摩梭文化在现代环境下的传承办法与经验。二要建立规划管理机制。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各村组普查摩梭文化资源底蕴,建立摩梭文化信息库,实现摩梭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三要建立摩梭文化传承机制。利用民族节庆以及政府组织各类活动,如转山转海节等,加大摩梭文化宣传,全面提升摩梭文化品牌,巩固其在本民族群众中的影响力,增强摩梭文化育儿他们的保护和承续意识。
4、制定和规范村规民约,保护母系大家庭和母系氏族婚姻制度。摩梭文化保护的重点是防止摩梭大家庭的分裂和夫妻结婚情况的出现。据泸沽湖镇博树村村主任介绍,以往泸沽湖景区的划船、骑马项目由村民集体进行,收入集体分配,但是划船、骑马的次数是按家庭轮流分配。十四五个人的大家庭一年分配到的划船、骑马的次数和四五人的小家庭分配到的次数一样多。因为这样的分配方式,个别家庭为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分成摩梭文化育儿了两个小家庭,同时为获得更多利益而分家的想法也在村民中蔓延。因此,可以通过村规民约对划船、骑马的分配方式进行改革:不再由家庭轮流划船、骑马,而以全村的总人口为统计口径,不分家庭,无论男女老幼,每几个人(比如5—6人)分为一组,一组一组地轮流安排划船、骑马,同时收入也分到全村每一个人的头上。如果利益在全村以最平均的方式进行分配,大家庭不觉得比小家庭吃亏,分家的思潮便会在全村暂时平息下来。
中国的摩梭人的族人千年来不结婚,靠什么方式繁衍后代?
摩梭人有个习俗叫做走婚。十六岁以后的摩梭人通过走婚的方式来繁衍后代,摩梭人的男性和女性之间是不结婚的,男女之间先确定了恋爱关系之后,就会约定走婚,男子会在晚上进入女子的房间,直到天亮才会离开,他们繁衍下来的孩子将归女方所有和抚养长大。
摩梭文化的母系家庭文化
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会的基本社会单位,许多不同的母系家庭构成了摩梭母系社会,正因为有了母系家庭,才使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的婚俗-走访婚(简称为走婚),摩梭人母系家庭的历史,也就是摩梭人走访婚的历史,什么是摩梭母系家庭呢? 整个摩梭社会的文化结构,就是母系家庭文化,母系家庭(日杜)是摩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指同一母系亲族成员组成的家庭及其居住的房屋,包含母系家庭和房屋双重概念; 摩梭人认为母为尊,女为贵,母亲是摩梭人生活中的轴心和靠山,摩梭人离不开母亲,离不开以母亲为主的家屋,女性在母系家屋中享有尊贵的地位;母系家庭中的成员,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均系一个或几个外祖母的后裔组成,在母系家庭中,男不婚女不嫁,夜间,女子在家中花楼接待来自另一家庭的男子,而男子则外出与另一家庭的女子偶居,所生子女皆属女方,血缘按母系计,财产按母系继承,男子只负责抚养自己姐妹的孩子;摩梭人以生女孩为荣, 在每个母系家庭中由一个最能干、 公正而且有威望的妇女安排生产、生活,保管财产, 称依杜达布或达布, 她是母系家庭的一家之长,负责一切内外事务,达布往往是自然产生的,不须经过任何选举或仪式,家庭成员都绝对服从达布的安排,母系家庭中的成年男性一般以舅舅的身份和名义进行活动,他们尽力协助达,参加全家的一切活动,抚养姐妹的子女,共同维系母系大家庭,当他们年老的时候,就由他们姐妹的子女照顾,由于共同的生活和劳作,们与姐妹的子女之间的关系比其生父的关系更为密切和特殊。在摩梭母系家庭中,只有同一根根(同一母系血缘)母系成员是的亲人,包括母亲,女儿,儿子,舅舅等,父亲,妻子等都是外人。摩梭母系家庭与外界社会的家庭含义不同,首先摩梭母系家庭的结构模式不一定是一夫一妻制,传统摩梭母系家庭内没有父亲,丈夫,妻,女婿或媳妇的角色,也没有父子,夫妻,妯娌,翁婿或姑嫂关系,人人都与外祖母,外祖母的姐妹兄弟,母亲,母亲的姐妹兄弟同住,男不婚女不嫁,过着走婚的生活,家庭内每一个成员都来自同一根根(母系血缘),母系家庭以母系血缘为本,以走访婚为主体;其次摩梭母系姐妹兄弟不分彼此,一个家庭内的摩梭个人基本没有私有财产的概念, 一切财产由家庭成员共分,其生活的原则是分享不是占有,生活的主导意识我们不是我;摩梭母系家庭中摩梭女人享受着高度的自主空间, 男人也轻松无压力, 摩梭母系家庭文化体现了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文化思维。摩梭人的日常称谓非常简单,用得最多的就是母亲(唉咪)和舅舅(唉乌);在同一摩梭母系家庭中与母亲同辈的女性全部被称作母亲(唉咪),男性全部被称作舅舅(唉乌),这种独特的母系文化使摩梭小孩子拥有多位母亲和舅舅,在体贴关爱与自由的氛围下成长,以至于有很多在母系大家庭长大的成年摩梭人,一直都分不清众多母亲中究竟谁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舅舅要承担起教育和 抚养自己姐妹的孩子的责任,这些与汉族家庭截然不同,这种特殊的母亲和舅舅的思想也一直扩展到了所有的摩梭家庭,不论是走婚的,还是结婚的;正是由于摩梭母系体制,摩梭人很少分家,因为没必要通过增加人口来增加劳动力,而且姐妹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一个家庭中只要有一个同辈姐妹生下女婴,根根便可延续,其他姐妹就不一定要走婚,不一定要生小孩,摩梭人口增长速度极为缓慢,数百年来摩梭人口增长速度之慢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之最,实是天然的计划生育。摩梭母系家庭与走婚,二者相辅相成;由于这种同一根根的母系家庭格局,生成了走婚这种特殊的婚姻形式, 因为走婚保持了一个家庭中 的成员只会是一个母亲的后代,保持了母系家庭的母系纯洁性,维护了同一根根的延续;摩梭人的走婚,是世界种种婚俗中,绝无仅有一朵奇葩,这种至今保留着唯一的、亘古独存、淳朴独特的奇俗,由21世纪外界社会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着实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的诱惑。
摩梭人走婚怎么分辨孩子是谁的
共有摩梭文化育儿的。
走婚制走婚"即走访婚摩梭文化育儿,摩梭语"色色"(或"替色色","的色色"等),是摩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外界较多宣传和关注的摩梭文化育儿;走婚的形式"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住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 是由男子走婚来维持男女双方性关系而实现种族延续的一种特殊形式,男方晚上到女方偶次晨归回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有走婚关系的男女被俗称为"阿肖"或称"肖波","阿肖",就是有性关系的亲密情侣,由于摩梭无文字,只能用汉字的"阿肖"称谓,但也不能确切表达"色色"的意思;有的书上称为"阿注",是不确切的,那只用于一般朋友之间的称呼;走婚并非杂乱无章,更不是乱婚,群婚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亲戚血缘关系的严禁走婚;不能同时结交多个阿肖;男女双方有好感就可走婚;感情破裂标志走婚关系的结束;若女方有小孩走婚关系就稳定下来。无论哪一种婚姻,它们的核心一样:基于男女自愿,感情为基础,是一种男女在性选择上平等的反映。传统摩梭在长辈姐妹兄弟前,火塘边有关性的一切话题都是害羞的;走婚纯属个人私事,有走婚关系的男女只在夜间相聚,白天装作不知此事。
特别要说明的是由于一些误导使外界认为摩梭人只有走婚,其实在摩梭地区走婚制和结婚制是并存的,但走婚占绝大部分,摩梭人可以自由选择走婚或结婚,可以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形式,但选择结婚就不能再走婚;结婚的有几种情况:以前的土司阶层实行结婚制;经调查统计,在永宁的摩梭人与摩梭人之间都是走婚的,与外族通婚或在外工作的摩梭人才结婚,还有文化大革命时政府强迫实行一夫一妻制,造成的结婚;永宁坝子及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盛行走婚,至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摩梭男女仍然实行走婚,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男女或因走婚情侣双方需要同居, 或因家中有男无女, 视女"根"的摩梭人,只好娶一个媳妇,以续香火, 其他男子仍然走婚, 有的母系家庭两种形式并存; 现在政策鼓励摩梭人的走婚风俗, 大多数摩梭人愿意走婚不愿结婚, "走婚"占70%,"同居结婚"只占30%;无论哪一种婚姻,这里从未产生
过情杀,情斗及社会,家庭的婚姻纷争,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的核心是一样的:基于男女自愿,感情为基础,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不论是走婚还是结婚的每一个摩梭人,在他们的心,只有母亲家才是自己真正和永远的家,母亲的家门对儿女永远是敞开。
关于摩梭文化育儿和摩梭人生孩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