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名人上电视(讲育儿的名人)

时间:2022-12-08 阅读:8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育儿名人上电视,以及讲育儿的名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国内有哪些比较著名的幼教的专家,教授领军人物

1、李跃儿育儿名人上电视,原名李跃春,1958年4月1日生,来自宁夏银川,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美术教育家、油画家,曾入围“中国油画三百家”育儿名人上电视;后由美术教育转入幼儿教育,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特聘教授;曾为《父母》杂志教育答疑专家、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创办“李跃儿芭学园”。

2、孙瑞雪,儿童教育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育儿名人上电视的研究,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近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应邀到许多城市做公益讲座,改变了许多家长的育儿观,也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人生。

3、张雅莲,中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中国教育电视台《孕婴专家》栏目主讲,教育部成教协会学前培训基地主任,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育婴职业师培训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指定亲子教育讲师。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李跃儿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孙瑞雪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张雅莲

从犯罪心理转行育儿,被家长“奉若神明”的李玫瑾语录,管用吗?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家长们的朋友圈内都流传着各种标着“李玫瑾”的育儿公众号育儿名人上电视,每篇文章阅读人数轻轻松松10W+育儿名人上电视,视频的播放量也高得吓人。随便一个平台都有以搬运李玫瑾的育儿观点吸引流量的账号。大家也对李玫瑾的育儿观点不能再赞同,甚至认为“先学过李玫瑾教授育儿的课才有资格做父母。”

可就是这样一个被广大父母誉为育儿宝典的一条条视频现在却被越来越多的人喊停,李玫瑾语录遭到了质疑。

李玫瑾是谁?

说起李玫瑾,人们大都是通过三起案件认识的这位教授,分别是2004年的马加爵案,2009年的北京大兴灭门案和2010年的药家鑫案,通过做客央视并点评这三件轰动全国的犯罪案件,李玫瑾教授成为家喻户晓的社会名人。

李玫瑾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担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对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颇深,这也是她被邀请点评这三个案子的重要原因。

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的教授,李玫瑾在青少年犯罪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誉为“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第一人”,出版的著作《犯罪心理学》也得到业界的深度肯定。连李玫瑾本人也没想到因为做客央视点评了这三桩著名案件,各大电视台邀请自己去做关于育儿方面的讲座,更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育儿观念竟被如此多的人追捧。

育儿宝典初形成

由于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有着透彻的研究,李玫瑾教授对育儿方面有着一套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在不同的讲座上,她也很乐意向父母们分享自己的育儿方法,将自己多年研究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实际相结合给那些对育儿无从下手的父母们最真挚的建议。

比如:孩子不听话时到底要不要打?李玫瑾教授会说:该打还是要打的。要让孩子吃苦,早年吃的苦越多,承受力越好。不打不骂克制任性”的方法论。

这些观点,家长乍听起来,会觉得特别有道理,一下子戳中了自己多年的育儿痛点,很有共鸣,甚至被一些学校领导追捧,纷纷转发至家长群。一时间李玫瑾语录风靡家长们的朋友圈,家长们都视若珍宝,恨不得每天三遍的学习,希望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李玫瑾在不同讲座中的录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流量。更有甚者甚至试图将李玫瑾语录做成一个品牌,且不说这一切是不是李玫瑾教授自己的意愿,有没有侵犯李玫瑾教授的个人权利,仅凭短短几十秒、几分钟的只言片语就给家长营造出看完就能教育好下一代的氛围,李玫瑾语录逐渐被传奇化。

育儿宝典跌下神坛

广受中国父母追捧的李玫瑾式育儿法在近期却接连被网友抨击,舆论风向也是一股脑的倒向对立面,昔日李玫瑾语录有多受追捧,如今就有多少人反戈。

其中最饱受争议的就是李玫瑾经常提到的要在孩子小的时候训练出种种能力。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家长要是真的实施起来,结果却是治标不治本,这些方法对儿童的影响也被质疑。

育儿本应是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李玫瑾教授的种种理论都在将孩子变为一个为家长所控制、利用的工具和附庸。这也是现在她的育儿方法最令人诟病的一点。

李玫瑾教授出生、成长在那个艰苦、动荡的环境里,很容易将苦难正常化,甚至美化苦难,对于在那个年代里的人来说,苦难是无法避免的,只能接受。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几十年的发展让出生在新时代的孩子无法想象曾经的苦难。

在历经苦难成长起来的老一辈眼里,认为苦难锻炼了自己,成就了自己,从而认为年轻一辈也要向他们一样吃苦才能获得成功。

带着这样的成长背景,李玫瑾的教育思想不免呈现出一种刻意的给孩子“制造苦难”的特征。虽然她在很久以前就提出了“只重视智力教育是种误区”“抓教育的关键是要教育父母”类的教育口号,这在当时的教环境中是很先进并且十分难得的一种教育新观点,可惜与之配合的教育方法却还是原来那套。

如果仔细看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观,育儿名人上电视我们很容易发现李玫瑾育儿宝典受到广大家长追捧的原因离不开她站在家长角度看问题的育儿观念,一下就抓住了家长们教育孩子时的痛点。

可怕的是,在家长们一边利用制造恐惧来把孩子塑造成顺从、听话、毫无主见、讨好父母的样子时,却一边又斥责孩子不独立、不勇敢、没有创造力、不成“人”样,而家长们还浑然不自知,沉浸在自我感动里久久不愿醒来。

其实李玫瑾教授的言论在一开始就存在争议。当她点评“李磊灭门案”时提到“孩子一定要自己抚养,不要交给保姆和老人,否则等到孩子青春期,你就真的管不住了。”看起来李玫瑾是在呼吁父母亲自抚养孩子,可目的不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是为了获得控制孩子的“心理资本”。如此内核的育儿宝典终究站不住脚。

育儿更是育己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李玫瑾的各类视频里,教家长们如何管教孩子类的视频播放量、热度最高,最低的则是那些李玫瑾教授告诉家长要自我反省、提升自己类的视频。无独有偶,在市场上种种类型的育儿书籍里,育儿的方法越多,销量便越高,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

出于动物自我保护的本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寻找外因而非反省自己。自我否定,会使人感到挫败、沮丧,而这种感觉会让人的身体分泌出一种“抑郁激素”,影响身体健康。所以,大脑机制会本能地让人拒绝“承认错误”,以便让人以“自以为轻松”的方式活着。

但教育孩子万不能如此,若是向从前一样,对不顺着自己心意的孩子吼几嗓子,甚至拉来打一顿,让他们能快速地顺从自己。长此以往孩子出现了更大的问题,家长们便四处寻找“名师”,寻求管孩子的妙招、最好是一次就见效的那种,更有甚者直接将孩子扔给所谓“名师”或管教孩子的学校。又有几个家长会承认是自己的原因导致孩子出现了问题呢?

说起育儿,家长们经常很早就开始给孩子规划人生,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仍有家长会陷入很多“莫须有”的焦虑。为孩子的未来充满担心,认为孩子只要怎样怎样就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因此对待孩子便愈加严格。

首先家长们应抛弃传统的投资收割心态,不能将养育孩子作为对自己的一种投资而是想要陪伴一个新的生命走一段人生的旅程育儿名人上电视;其次,“改变孩子的唯一途径就是改变自己”言传身教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是其他教育方法无法匹敌的,家长们应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最后,家长们应放弃所谓的“捷径”,捷径看似光鲜亮丽可是背后的黑暗又有谁知,只有不走捷径的教育,才未来可期。

“单亲爸爸育儿博主”上热搜:我想有人爱,但不想他的全部都是我

看到一条微博热搜: 单亲爸爸 育儿 博主 。

起初我以为是某个 育儿 博主分享了什么带娃的心得,但我没想到点进去之后是如此的沉重。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看完“单身爸爸 育儿 博主”背后的故事后,我陷入了深思,五味杂陈。

在广州有一个单亲父亲,从孩子出生之后他就辞去了某高管的职务,专门种田捡破烂全职陪娃,17年里每天做菜不重样的给娃吃,并主张“我是他儿子他是我爹”,一切都以儿子为中心,儿子聪明阳光帅气,确实很优秀,是别人家的孩子,更是妥妥的学霸。

这个父亲成了广州妈妈圈里的名人,很多人都会追着看他的 育儿 公号。一个大男人能对自己的孩子这么尽职尽责,能不圈粉吗?10年的时间里,他的故事上过广州各种电台、报刊,他的微博最后的更新是去年的11月20号,里边依然是关于儿子的内容。他的儿子很争气,刚刚考上了美国埃默里大学,父亲还为自己的儿子建了一个“博物馆”,从儿子出生的第一双鞋、第一件玩具等事无巨细分类陈列。

可是3月9日,一向优秀示人的儿子,在美国学校自杀身亡。

17年专心育娃,还把孩子给送去了常青藤学校,他拍下孩子的成长过程的照片都有二十多万张,用了五台照相机。

网友们对于“单亲爸爸 育儿 博主”是怎么评价的?

其中最多的一个词是: 窒息 。

“这样的爱只会让我觉得太窒息了,17年拍了照片二十多万张,而且用的还是照相机,不敢想象。他可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这种沉重的父爱会让孩子有很大的压力。以前哪像现在照相那么方便啊,再说了,现在即便是智能手机,也拍不了那么多吧。”

很多父母都喜欢记录孩子的点点滴滴,但是如果你的生活里只有孩子,全身心地围着孩子转,那么你的爱可能会对他造成一定的压力。

有一个网友的评论很让人深思: “好沉重,我想有人爱,但我不想有人的全部都是我。”

作为一个孩子,当然希望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可如果自己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给予你的爱又好像成为了你的一种压力。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优秀呢?是你比旁人多取得了什么成就吗?其实真正的优秀是孩子有一个 健康 的心智,良好的抗压能力,他想选择怎样的人生,由着他去选择,尊重他。你有你的生活,他有他的生活,而不是你的生活里全部都是他。

我自己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儿子才三岁半,女儿是刚满两个月。

女儿是我不用操心的,但是关于我儿子的教育,最近让我挺为之焦虑的。

我焦虑的原因是“闺蜜们 育儿 的攀比”,怎么说呢,我有一个朋友,她儿子现在是幼儿园大班,因为快上小学了,所以她给他报了很多的兴趣班。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白天在幼儿园更多是玩,回到家之后要学拼音、打卡数学英文语文跟思维,还得练硬笔书法、围棋,上街舞课、主持人课,另外还要每晚上英语课以及跟外教一对一课,每天睡觉之前还得练半个小时的跳绳。

我们几个姐妹在群里聊各自家孩子的时候,你看到人家时间排得这么紧,难免会感觉到焦虑。

我问她“你这样孩子不会累吗,他有没有提出过抗议”,她说:

“我跟孩子爸爸目前是分工协作,反正每天大宝放学后我们就把他的学习给安排上了,我要是陪着学习,他爸就带着二宝去玩。他已经习惯了,他在学校里都是玩,回到家就得好好学习,玩的时间已经够了。你不知道现在孩子的竞争有多激烈,不逼不行,现在不抓紧,等上了小学跟不上会自卑的。你孩子小可能觉得没什么,我这岛内的家长对孩子可上心了。”

听了她传授的经验之后,我就开始焦虑了,我孩子才三岁半,但我觉得他什么都不会。他成天就知道玩,语言能力逻辑都不错,性格也不错,但是关于学习的东西一窍不通。

我跟他爸抱怨:“你知道xx家孩子多厉害吗?画的画很好,而且英语也说得很棒。你看咱们家孩子就知道玩,这将来要是学习不好可怎么办?”

我老公关于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很佛系的人。

我希望他带着孩子读绘本上英语课,可是他就喜欢陪孩子玩,带着孩子种种花、扔扔飞机什么的。我因为刚生完二宝没多久,身体上还有二十多斤赘肉,这一段时间我也就把孩子交给他了,我主要是在空闲的时间去健身房运动。

其实先生说的也挺有道理的: 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能着急,让孩子有一个 健康 的性格比什么都重要。

也罢也罢,或许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陪伴自己的孩子。

我想起我父母对于我们几个的教育。我出生于农村,父母总共生养了四个孩子,我是最小的一个。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孩子多,挺贫困的,几个孩子上学的学费都成问题。

我们家虽然很穷,但是爸妈尽力而为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关爱。我哥是被溺爱的,比较调皮,后来他没有继续读书就去当兵了,在部队待了有12年。我们三个女孩,因为不想留在农村,不想种地,我们就死命地好好读书。

但我们也不是成绩拔尖的那种,只能说是中上,肯读书,不用父母逼着。

我妈常说的一句话是:“学习是你们自己的事,反正有不是给我学的,你们要是考不上大学,将来就种地呗,然后该嫁人嫁人。”

这句话让我们很为之惶恐,所以我们还都挺努力的。后来也都一个个从农村走了出来,没有考上特别好的大学,但也都上了本科,选择了自己所喜欢的城市定居。我从小就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然后也因为此从事了我最喜欢的职业,写作。

上什么大学,以后该从事怎样的职业,去哪个城市打拼,这些人生大事我父母更多是让我们自己做主。许是因为更多是自己的选择,你也怨不得旁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哭一哭,但还是会继续向前。

母亲不会给我们太多的压力,她很尊重我们的选择,我在结婚生子后还经常会跟她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什么的,有难过的事跟她倾诉之后总是会得到一些力量的鼓舞,也就没什么好怕的了。

我本以为母亲希望我成为一个特别有本事的人,可是她说只要你感觉自己过得挺幸福的就好了,有多少钱无妨,有没有名气也无妨,关键是你自己过得开心,你妈我也就很开心了。

所以长期以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该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

我在有女儿之后,给予了她很多厚望,希望她能代替我学习跳舞、画画、钢琴,因为我小时候根本没有机会学习这些,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跟旁的家长比较的时候感觉到很为之焦虑,可是我这样,真的是对孩子好吗?

我应该给予他们什么?爱和陪伴,以及信任,还有他们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的抗压能力。或许这些,应该比你学了多少东西更为重要。

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想法,我们有我们的生活,给予孩子应有的陪伴,但我们的生活不全是孩子,我们自己要成为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希望他们能有好的成长。父母跟孩子都需要自己的空间和人生,佛系一点,别逼得太紧,谁也别为谁而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关于成为父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和感悟,欢迎大家多聊聊自己的想法。

- END -

育儿名人上电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讲育儿的名人、育儿名人上电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37739.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