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育儿方法(鲁迅育儿观)

时间:2022-12-08 阅读:16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鲁迅育儿方法,以及鲁迅育儿观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鲁迅: 小时候不把他当人看,长大后他就做不了人

1919年鲁迅育儿方法,39岁的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鲁迅育儿方法,标题叫做《鲁迅育儿方法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在这篇文章里,他呼吁中国人要关注“家庭改革”。鲁迅在文章中针砭时弊,指出当时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鲁迅育儿方法;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所以,改革家庭的方法,关键在于家长们要学会放眼未来,“解放子女”,而不是刻板地以自己为中心,用所谓的“孝道”逼着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1929年,49岁的鲁迅晚来得子,由于孩子是在上海出生的,所以鲁迅为他取名为周海婴,意思是上海出生的婴儿。他是鲁迅唯一的孩子。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步入中年才有了孩子,一般都会对孩子十分溺爱。但鲁迅却与众不同——他虽然对孩子十分宠爱,却并不溺爱。他对周海婴的教育,完全遵循了十年之前他所写的《我们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在鲁迅的教育下,周海婴后来成为新中国的无线电专家,长期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一直升到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

那么,鲁迅是怎样教育周海婴的呢?从鲁迅的育儿经历中,我们又能学到哪些经验呢?

鲁迅写过一首特别著名的诗,叫做《自嘲》,这首诗里面有两句话很有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但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其实还有另一层含义。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对自己的孩子非常宠爱,经常花很多时间陪伴孩子。有一次,他的小儿子晏孺子想骑到牛身上去玩耍,可是晏孺子这时候岁数还太小,齐景公哪里放心得下让他骑牛呢?所以,于是就自己趴在地上,嘴里咬着一根绳子,让儿子爬到自己身上,拽着绳子,把自己当牛骑。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结果把齐景公的牙齿给拽掉了。后来,“孺子牛”就成为了一个典故,表示父母对子女的疼爱。鲁迅在这句诗里面,把“孺子牛”的概念给升华了,但实际上,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本着“孺子牛”的精神。

大家想一想,齐景公在逗孩子玩的时候,把自己当做牛,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齐景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了工具,而不是主人。真正的主人,是牵绳子的儿子。我们刚才也说过,鲁迅认为,改革家庭的方法在于,家长们要学会放眼未来,“解放子女”,教育的核心和重心,都在孩子身上。所以,我们可以把鲁迅的教育理念归结为四个字——“以人为本”。或者说是“以孩子为本”,父母充当的只不过是“工具”的角色。

鲁迅的具体做法,包括三个部分:

首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以保存孩子的本真为第一要义,顺其自然发展,家长不得人为地改变孩子的本真。

所谓的“本真”,指的是孩子的天性,包括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处世方法,等等。那么,鲁迅是如何保持周海婴的“本真”的呢?

1936年,鲁迅去世,这一年周海婴年仅8岁。虽然鲁迅陪伴周海婴的时间很短,可就是这么短短几年时间,鲁迅却塑造了周海婴一辈子的品格。

周海婴从小时候开始,就很喜欢一种名叫“铁积”的玩具。这是英国人发明的一种益智玩具,

用各种金属零件,组装成小汽车或者起重机之类,有点像今天的乐高积木。传统的中国家长,

尤其是知识分子,一般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让孩子从小把注意力花在读书和写作上,鲁迅却对周海婴摆弄小机械的喜好十分支持。

后来,周海婴长大后,甚至还用自己积攒几年的压岁钱,报考了南洋无线电夜校。所以你看,周海婴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就跟无线电结缘了。这不得不说得益于父亲的影响。

之后,周海婴考上了北大物理系。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同学们在无聊的时候,都喜欢聚集在一起打桥牌、跳交谊舞。周海婴出于好奇,偶尔走去观看。由于周海婴的老爸鲁迅实在是太有名,结果,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什么“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之类的风凉话。这件事,后来甚至还上了报纸。

此时鲁迅已经过世多年了,假如他还活着的话,一定也会支持自己的儿子吧。因为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极力不给他打击,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是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除了尊重孩子的“本真”,鲁迅还非常注重对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

鲁迅曾经说,教育孩子,要“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

这句话包括三个关键点,分别是,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高尚的道德,以及对新事物的包容精神。

在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方面,鲁迅给周海婴提了不少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在遗言里强调的“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他并不鼓励孩子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无所事事地过一生。

所以,周海婴从小就喜欢无线电,鲁迅不仅不反对,还很支持。鲁迅去世之后,夫人许广平也一直沿用鲁迅的育儿方式,教导周海婴找到自己的职业。

在道德方面,鲁迅时常告诫周海婴说,在外面不要以“鲁迅的儿子”自居,要懂得谦虚、淡泊。大家要知道,当时的鲁迅,那可是全国闻名,不管是国民党政府,还是各地的军阀,又或者是社会上的各界名流,都对鲁迅礼让三分。周海婴只要摆出“鲁迅之子”的名号,走到哪儿都能吃得开。可是,在鲁迅和许广平严格的教导下,周海婴从来没有这么招摇过。所以,虽然是名人的儿子,但周海婴小时候的玩伴有很多,大家都很乐意跟他交朋友,因为不知道他真实的身份,反而可以有个快乐的童年。

晚年的周海婴说过,他对名与利想得不多,看得很淡,只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而这种淡泊名利的道德水准和人生态度,是鲁迅教给他的。

此外,在对新事物的包容精神上,周海婴也受到了父亲很大的影响。比如,在10岁那一年,周海婴迷上了照相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照相机作为一种新事物,算是非常稀罕的玩意儿,绝大多数人面对这种“高科技”产品的时候,都有点望而却步。然而,当时的周海婴尽管只有10岁,可是却很快就接受了这种新事物。终其一生,周海婴都对照相机情有独钟,在之后70年的时间里,他一共拍了两万多张照片。现如今,这些照片中相当大一部分,都成为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史料。

鲁迅曾经说过,他希望儿子可以成为一个“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人”。这句话里面,也透露出了鲁迅“以人为本”的育儿观。

那么,我们从鲁迅“以人为本”的育儿观中,可以学到哪些经验呢?又可以反思些什么呢?

首先,要想做到“以人为本”,就得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未来上,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打着“为孩子着想”的幌子,实际上却是让孩子顺着自己的心意发展,甚至是为自己服务。

许多父母把家里的小男孩送去学数学,在父母看来,学数学好啊,未来可以当数学家。有一技之长,难道不好吗?但实际上,你觉得作为一名男生,他真的喜欢枯燥的数学吗?他自己喜欢还好,不喜欢的话,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痛苦。还有些家长,只要孩子稍微有一些贪玩,他们就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孝呢?我们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你怎么能这么对待我们呢?”这种做法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压迫。

所以,教育孩子,重心和关注点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而不是动不动就教训孩子“你要这样做,否则你怎么对得起我”鲁迅育儿方法;“你要那样做,否则我就会不开心”;“你必须做什么,我是在替你着想”。

“以人为本,解放孩子”,就是要真正地为孩子自己的未来着想,而不是总想让孩子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其次,在教育孩子时,要以“保证孩子的本真、顺其自然发展”为基本原则,尽量不去干扰孩子的天性。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本真。比如,周海婴从小就喜欢摆弄电线,或者是拿着照相机拍来拍去。这是他的兴趣和爱好,也是他的本真。鲁迅没有干扰周海婴的个人爱好,而是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就是这两项小时候的兴趣,一个成为了他的职业;一个成为了他坚持一生的爱好。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或者国家要员,你是不是会刻意地让孩子,从小就沿着你的发展轨迹发展呢?所以,在生活中,许多家长都在极力地干扰孩子的选择。

网上有人曾经发过一篇帖子,发帖人说他至今最恨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原来,从高中时代开始,他最喜欢的就是法律,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可是,高考录取通知书出来之后,他却非常困惑,因为他本来能考上一所985高校的法律专业,可结果却被一所末流一本高校的会计专业给录取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的志愿被母亲偷偷地给修改了。在母亲看来,以后做一名会计,工作稳定、收入也还不错,比做什么律师靠谱多了。大二那一年,他准备换专业,可是母亲又以自杀作为要挟,拒绝孩子换专业。就这样,在母亲的干预下,他从此之后对学习完全丧失了兴趣,渐渐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在我们身边,类似的事情也每天都在上演。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家长偏要孩子学武术;孩子喜欢看书,家长偏偏以耽误学习为由,禁止孩子看书……然而,在鲁迅看来,我们应该尽量顺其自然,让孩子们自由地发展。

当然,说到这你可能要说:这样做是不是太纵容孩子了?万一孩子贪玩怎么办,沉溺于游戏怎么办?又或者,孩子的思想道德败坏怎么办?打架、偷窃、吸毒怎么办?我们难道也不能干涉吗?孩子如果思想刻板、呆滞,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别着急哟,根据鲁迅先生的育儿经,我们还能学到第三条经验: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以及对新事物的包容精神。他把这作为一条辅助手段,拱卫孩子的本真和天性。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孩子们就不会玩物丧志。在日本,母亲会趁着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带着孩子一起整理房间,学习如何收纳。在母亲的影响下,大多数日本的小孩子,都很热衷于整理自己的卧室,把自己的物品收拾得整整齐齐。这其实就是一种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具备了这两个要素,孩子们就会发现,除了游戏等娱乐活动之外,劳动一下,也很有意义。

同理,当孩子有了高尚的品德,孩子们就不会在生活中犯一些诸如打架、偷窃、吸毒之类的严重错误。所以,你可以以身作则,比如,多帮助陌生人,多尊重老年人,在生活中谦虚、文明,给孩子当好榜样,教导孩子掌握“纯洁高尚的道德”。一个品行高尚的孩子,是不容易误入歧途的。

最后,当孩子们掌握了对新事物的包容精神之后,他们就会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与时俱进,接纳更多新东西。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多带孩子学习新知识,接触新理论、新事物、新东西,并且教给他们如何学会包容、学会接纳,这样才能把握住时代潮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多的成绩,探索出更多的可能。

我们从鲁迅“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中,可以得到三点经验:第一点是,要想做到“以人为本”,就得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未来上,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第二点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以保证孩子的本真、顺其自然发展为基本原则,尽量不去干扰孩子的天性;第三点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高尚的品德,以及对新事物的包容精神,把这作为辅助手段,拱卫孩子的本真和天性。

鲁迅说过:“小时候不把他当人看,长大后他就做不了人。”

教育孩子,还是要“以人为本”,把他当个人,以孩子为中心,解放孩子,而不是自私自利,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渴望。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是什么?

《朝花夕拾》中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是应该生动活泼,而不是枯燥刻板。

儿童教育观念有哪些?

一、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要让孩子快乐轻松的渡过学习生活,那么家长就要做出相应的牺牲和改变,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起到模范作用,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二、给孩子一片健康快乐的成长空间

解放孩子,不要总在学校生活以外给孩子增加太多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拥有自主支配时间、自由活动的权利,给孩子属于自己的空间,学习前后可以适当看看电视,玩玩电脑……这样有助于缓和学习的疲劳程度,劳逸结合,才能端正孩子对学习的态度。

三、培养孩子自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讲明白在课堂上专心认真听讲的好处,因为老师是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利用科学经验的方法在授课,老师对知识的教育才是最正规而精确的,而孩子的认真程度完全可以反映在成绩当中。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主要通过他童年时受的教育来表现。如《二十四孝图》中,鲁迅以儿童的视角、口吻进行反驳:如“卧冰求鲤”。

鲁迅从打破“黑色的染缸”、“救救孩子”的呐喊出发,质疑中国传统教育,倡导“以孩子为本位”的教育思想。针对封建社会压抑儿童、摧残儿童的旧教育体系,鲁迅从儿童自身特点出发,在创作和评论中提出了“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使儿童健康成长,成为自由、理性人的新思想。

同时,他还对儿童教育进行了冷静的观察与思考,从教育观念、教育环境、教育手段与教育材料等方面提出了革故鼎新的意见。先驱者的童年视角和启蒙呐喊。对当下乃至整个2l世纪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总结起来,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就是:不封建迷信,不学封建孝道,在自由天性中成长,而不是被约束、限制。

扩展资料:

鲁迅的影响:

1、文艺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

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

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2、学术影响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

3、精神影响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4、政治影响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朝花夕拾》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朝花夕拾》中的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朝花夕拾》中以儿童视角写就的较为典型的篇目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阿长与山海经》四篇,儿童视角的运用使叙述更富于童真、童趣,展示了他们的行为和情态,表现了有独立个性、与成年人两样的儿童,从而体现了“幼者本位”的思想。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开篇对百草园的描写,写的生趣盎然,后面对捕鸟过程的叙述,也体现着儿童的天真与天性中的活泼。

鲁迅对传统儿童教育方式的批判主要有两点:一是封建礼教对儿童的荼毒,一是旧的教育方法、书籍的使用对儿童天性的破坏。在《朝花夕拾》中,表现这类内容的典型篇章主要有《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对读书非常关注,他主张“用自己的眼镜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必须与社会现实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因此,他绝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提倡者,而是强调“乐学”的读书态度,即全出于自愿、不勉强的读书,一方面是提出了读书的兴趣爱好问题,一方面也是对“率性而为”的读书方式的提倡。《朝花夕拾》中,能够体现这一方面儿童教育观的,主要有《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这一类描写私塾学习、家庭教育的散文。

《朝花夕拾》中多篇散文进入中学语文课本,同时也是少年儿童阅读鲁迅作品最多的作品集,它虽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却被许许多多孩子所阅读、喜爱,这证明着鲁迅真正的了解孩子,贴近孩子的心理,知道孩子们的快乐所在,所以才能被接受、被喜爱。我们可以说,任何人,甚至包括孩子,都能在鲁迅娓娓道来的童年生活中品出些许自己对儿童、对儿童教育方法的新认识,这正是《朝花夕拾》的魅力所在,即在“有趣”和“有益”的简单勾勒中,便使人们对儿童教育诸多问题有了更深的感知,并产生自己的思考。这是《朝花夕拾》的独特魅力,也是鲁迅散文有别于其他散文作品的原因之一――于无声处听惊雷。

请结合朝花夕拾中一件鲁迅的教育观念

我认为朝花夕拾中鲁迅的教育观念是:观念。一: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经典文段是《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中便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在二十四孝图中孝也是虚伪的。

第二:提倡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经典文段中,鲁迅就描写了很多关于游戏的片段,在教育中成长,学中玩,玩中学才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而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便是最好的例子,他虽然有戒尺,但不常用,非常的温和,方正,质朴,让人感到非常的舒服。但是他刻板的教育方式让人感到的非常死板,所以鲁迅对于这个老师带有尊敬且非常具有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第三:鲁迅是特别提倡读书的人,但他更加提倡全出于自愿而不勉强的读书,强扭的瓜不甜,所以不勉强的读书才是最重要的经典文段《阿长与山海经》,其中包含了对儿童读书的喜爱和对阿长的尊敬,一开始,作者对阿长是不大佩服的,后来逐渐产生敬意,有憎恶,后来因为山海经又产生了新的敬意,后来到阿长去世之后他表示感激与怀念。

鲁迅育儿方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鲁迅育儿观、鲁迅育儿方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37428.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