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育儿中的问题案例,以及育儿案例怎么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跃儿育儿经历:惊天大案惊醒梦中人,果断让13岁儿子休学一年!
作为芭学园的创始人,李跃儿老师的育儿经历,着实让我倍感惊讶。
如果,此刻的你觉得自己孩子问题一大堆,那是因为你的样本案例太少。
看过李跃儿老师曾经走过的弯路,你会发现,育儿路漫漫,只要你学习和不断摸索,曙光就在前方。
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中,李跃儿记录了她和先生曾经对孩子的种种折磨,以及后面的“拯救”之路。
其中错误的做法的确让人有点胆战心惊,但改变后的决心和方法更值得我们借鉴。
李跃儿说,对儿子而言,她曾经是位糟糕的母亲,她把所有老师、父母能犯的错误都犯了。
她兢兢业业地爱孩子,但从孩子眼里发出的,不是受到爱的光芒,而是摧残过的黑暗。
因为不懂儿童的世界,不懂教育,她和学校的老师一起对孩子实行折磨。
孩子在幼儿园时,经常被老师告状,比如午睡起来不穿衣服等,她觉得丢人,就冲孩子大喊大叫:“你为什么不穿衣服,为什么?”孩子被吓坏了,瑟瑟发抖,两只眼睛瞪着她……
还有一次,幼儿园老师说孩子上课不看黑板,怎么说也不听,让她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脑子是不是有问题。那时她绝望得不得了,回到家就抓住孩子的胳膊边摇边喊:”为什么上课不看黑板!”并打孩子一顿……
事实是那个老师不懂儿童的成长规律,给孩子糖放桌上不让吃,孩子因为看黑板就得背靠桌子,他不想糖被其他同学拿了,所以死盯着糖不看黑板……
但李跃儿当时完全不看这些,只会对孩子动手,一顿吼叫。
孩子上小学以后,老师告状更厉害,有次因为学习不好,她和先生被叫到学校去训斥。
回来后她生气地说不要这个孩子了。夫妻俩一起把儿子赶出家门。她至今还记得当时儿子两手死死拉着门把,那种绝望的眼神。她和先生一个人拉着孩子,另外一个把他的手往外抠,直到把他推到门外为止……
她每天陪孩子写作业,在旁边盯着,越盯毛病越多;书包杂乱无章,没有一个本子是好的;考试成绩老是全班倒数第一。
她接孩子时,班上同学经常说:阿姨,你家徐冰可又被老师打了,或者,我没打你家徐冰可,最好的是,今天老师没有骂徐冰可……
有一次,她彻底失去了控制就喊道:"干脆用钢筋把你我都捅死了,我们都不要活了"……
后面,看到孩子的学习状态实在太差,就把孩子送到了熟人开的小饭馆去打工,那年孩子才8岁。但孩子依然没有想着要学习,于是又把孩子领到捡垃圾的人住的破屋子里,说以后他就住在这里,捡垃圾。她希望儿子知难而退,然而乖顺的儿子却问“能否带上自己的被子,因为他们的被子太脏了”……
李跃儿说,她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是爱儿子的,但她的柔情却用一种钢铁一样的形式显示出来。她以为这样能把儿子教育得很优秀,却没想到把儿子折磨成小木头人……
李跃儿说,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她先生的做法更过分。
动辄打骂不说,而且他的打骂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折磨。
比如让儿子解开裤子把屁股露出来,他再用苍蝇拍打,打得又红又肿。所以他儿子对他一点感情也没有,离家多少天都不想他,两个人像仇人似的。
转机发生在他先生调查的一个轰动全国的大案。
1999年4月20日,银川宁夏,几个罪犯想抢劫运钞车,因无武器,故打110谎称报警,把4位民警引来后炸死,其中一个没死,也被连捅22刀。
其实主犯杨杰从小非常优秀,有天赋爱唱歌,爱写诗,会拉小提琴。然而,最终他和他的大弟都成了杀人狂魔,两人被判处死刑,小弟杨辉和他的父亲因包庇罪也被判刑。
为什么三个孩子变成这个样子?
答案是: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然而,他的父亲并不觉得他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他说他花了很多心血教育孩子,可惜全部都用错误的方法。比如:
孩子不听话,他就会把半盆洗脚水连同脚盆一起扣在孩子头上;
觉得游泳太危险,孩子不听话一定要去,他就跟在后面,然后扑上去把孩子的头摁在水里使劲淹他;
上学,孩子挨打是家常便饭,字写不好,分数不高,通通都挨打;
甚至,擀面皮把两张皮放在一起干擀,也挨打……
被赶出家门的时候,面对盛夏天空中的星星,小弟杨辉都不敢看,他说那是被冻住的星星……
孩子们说小时候爸爸不在家就快乐得跟过年一样,一听见“爸回来了”,就像听见“狼来了”似的……
而他们的母亲,在丈夫凶爆的教育方式下,让她的爱变了形,就像身处危境中的母鸡一样,一边护着小鸡,一边盯着天上的老鹰,时时提心吊胆,准备最后一搏。
最后把母爱变成了溺爱、愚昧的爱,是非不分,听任放纵。 比如杨杰好吃懒做,贪图享受,6岁还在吃奶等行为,都是妈妈惯出来的。
孩子们在慈母和凶父的夹缝中残喘着,在火与冰的对峙中蜕变……
这个惊天大案惊醒了李跃儿夫妇,让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
他们从孩子3岁开始,10年间一直在折磨他。认识到儿子心灵伤害太深,得彻底治疗,李跃儿当机立断,决定让孩子休学一年,调整好了再上学。
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孩子重返童年,回到3岁那个时候。
他们夫妻专门腾出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一起疯玩,一起打闹,孩子需要的都满足他,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尊重,孩子一下幸福得不得了。
不过,这个过程真的需要父母有智慧,如果父母没有足够力量支撑孩子表现出来的那些过于反常的行为,也有可能中断,打回原形。幸好,李跃儿那时已经开始接触教育了。
有位搞蒙氏教育的朋友告诉她,受过伤害的孩子如果重新得到爱和自由后,就会出现一个胡闹期,比如把蛋糕砸到天花板上,把沙发拉倒,总之就是闹到你简直无法忍受,出现这种症状就说明她儿子有救了。
李跃儿说,只要不杀人不放火,任何事情都可以忍受,为此她已做好准备。
但她左等右等,儿子并没有出现这种非常强烈的破坏性行为,而只是撒娇,没完没了的撒娇,腻得让李跃儿有点难以忍受。
比如,孩子个头快跟她一样高了,但两只手耷拉着学小狗,问他话从不用语言回答,用狗的叫声回答,旺旺表示高兴,拐几个弯就是不满意,要是发出”吱吱“的声音表示心里很难受,就像小狗挨了打一样,到最后干脆坐在地上爬,不用腿走路,完全退化到婴儿的状态。
刚开始李跃儿还强忍着,后来就有些担心,孩子继续这样下去,会不会变成娘娘腔。
李跃儿恍然大悟,当年3岁的孩子往她身上贴她就把孩子推开,现在孩子正是用撒娇的方式来赢得她的爱,进行心灵创伤的修复。
她马上采取应对措施,每当孩子撒娇时,她就把他揽在怀里,亲他,抚摸他的脊背,边抚摸边跟他说话,直到他安全为止。
通过努力,一年之后,孩子基本上恢复到10岁左右的状态。因为不想孩子继续停学,只好让孩子入学了。但她和先生努力的步伐并没有停止。
他先生有3、4个月什么也不干,一心扑在孩子的教育上。 儿子从学校回来就跟他一起玩、一起聊天,并把这些事情都详细的记录下来,一边记一边反思,常常写到半夜,最长一次是凌晨4:00多。
而且那些天每天早晨爬起来给儿子做早餐。结婚20年,李跃儿都没有享受过这个待遇。
吃完早餐把孩子送到门口,拥抱告别,儿子娇娇地用脚后跟倒着,假装不会走路了,一摇一摆的下到楼道中间还要再喊一声”娇“,他的爸爸在上面等着,也回应一声,有时候干脆就送儿子到楼下或者小区门口再送过马路。
孩子走后,爸爸喊一声,孩子立马就会掉过头来看爸爸,然后再撒腿往学校跑去。
整个过程两人情意绵绵,似乎有点煽情,但在修复和孩子关系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必然过程。父母需要真正能够融入到孩子的心里去,才能和孩子建立心与心的亲密连接。
当然,这个用心陪伴的过程,不光是跟儿子玩,也包括很多内容:
比如每天创意比赛,一起读书讨论,一起讨论儿子喜欢的话题等。
对于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语言对他们已经没有太多作用,甚至会让他们反感。但如果父母和他们一起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就比较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
除此外,李跃儿的先生也会想办法和孩子做他不喜欢的数学。
儿子数学很差,没一点兴趣,她先生就跟儿子一起做题,做的时候故意做错让儿子做对,然后当马给儿子骑上一场。下一次找一道难题他做对,他就把儿子当马骑一圈。这是在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有平等,有竞争的状态让他儿子逐渐坚强起来。
当然,这个度,要根据父母和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定,切忌生搬硬套。
再后来,她先生也会朝儿子喊,但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是胡乱发火的喊叫,现在的喊叫是坚持原则;以前喊时儿子也会冲着爸爸喊,现在孩子十分顺从,性质完全变了。
儿子小时很恨他爸爸,看电视有人长得像他爸,都要赶紧关掉;现在孩子放学回来,如果爸爸不在家就心慌意乱,在屋里转来转去,直到爸爸回来。
妥妥的铁哥们的关系,父子的心完全融到了一起。
李跃儿夫妇对于孩子“拯救”的系列背后,有个强大的支撑点,那就是强大的有智慧的爱,而不是愚昧的爱。
李跃儿说:“我们说爱是教育的前提,指的是不管父母对孩子付出如何多,要是没有爱,或者说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那么他所有的努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效。但这只说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只有爱是不够的,他的爱必须是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
智慧的爱能使孩子优秀,愚昧的爱只能毁灭孩子,比如前面大案中杨威父亲和母亲一样的爱。
李跃儿老师的育儿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第一时间把相关信息发家长班上的一个学员。
之前她说,这次疫情完全让她崩溃了,孩子根本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每天上午睡觉,下午追剧,完成作业拖到最后胡乱做一下,晚上12点左右睡觉,没有阅读和画画。
如果她说“能不能早一点完成作业再好好玩”,或是“能不能早点睡觉”之类的话,孩子就会很烦躁,说“你不要再说了”,然后就不理人了。
在家的这一个月,她多次心力憔悴痛哭到不行,她甚至怀疑还会再好起来吗?感觉一切都晚了。
看了李跃儿老师的案例后她感同身受,才发现原来也有人是这样。她女儿现在也是每天都要爱,11岁了还老撒娇。
还记得之前一个讲家族序列的老师讲过一句话, 大意是家族当中所有人表现出来的各种所谓“问题行为”,他们心心念念的其实都是在呼唤爱呀!孩子又何尝不是呢!
李跃儿老师说:“为什么我要把教育家长看得比教育孩子还重,就因为这个体会我是从那个误区里走出来的,我知道孩子的状态就是父母的状态,孩子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原因。”
这个经历和我的何其相似!因为深感只有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的道理,所以决定从事家庭教育工作,致力于父母们的成长。
通过李跃儿夫妇陪伴孩子的方式,也让我意识到目前自己做的还有太多不足。
在和孩子修复关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揉到孩子的世界里去,没有完全从她的兴趣点出发,很多时候还是以自己想法为主。
比如希望她做这件事情,希望她读这本书,希望她做这种运动……孩子感兴趣自己不懂或者不感兴趣的,就比较敷衍……
看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谢谢李跃儿老师把她的育儿经历分享出来,让我们看到育儿专家曾经也走过那么多弯路, 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即使孩子13岁了,即使曾经受过那么多的伤害,但只要父母愿意改,孩子就一定可以改变!
这篇文章有点长,因为不想把李跃儿育儿的过程精简,希望你能更清楚了解细节,因为很多改变都在细节里……
此外,我非常推荐这本书。
里面非常多让人心惊胆战的案例,会让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清楚,父母愚昧的教育方式是怎样一点点毒害孩子,而孩子又是怎样在这样的毒害中,去反控制父母的。而且,李跃儿老师的很多观点,也值得一读。
这是一种学习,也算是敲警钟吧。
有哪些育儿观念不同造成的问题?
1.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永远是父母心中的第一,父母也总喜欢为孩子做决定。当父母与孩子的观点有摩擦时,父母总是武断地否定孩子,肯定自己,深不知这样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父母应该要尊重自己的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用客观的态度来协商两者的矛盾,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敢于思考以及表达自己的想法。
2.激发孩子的兴趣特长
兴趣是孩子成长的导师。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不要果断地去批评孩子的一切,去随意扼杀孩子的兴趣,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正确引导孩子。
3.正确引导孩子
孩子会有犯错、失败的时刻,这个时候作为家长不要打击数落,而是要引导孩子如何知错能改,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鼓励肯定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回来了,自然可以变得更加优秀。这种锻炼机会对于孩子的进步是很有效果。
4.拒绝溺爱,自由成长
家长溺爱孩子是很多家庭教育问题。溺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我是最重要的”的想法,事实上,为了孩子可以变得更优秀,家长是绝对不可以溺爱孩子,否则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任性妄为。一旦孩子无理取闹,家长最好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付孩子。
5.尊重孩子,学会放手
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权,家长要学会去尊重孩子,只要孩子的选择正确、合理,或者不会造成损失损害。那么,何不放养孩子?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从小就做一个有主见的人,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3d97 提取码: 3d97
令家长抓狂的育儿问题,有哪些呢?
大部分有孩子育儿中的问题案例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一地鸡毛。这主要是因为家长在育儿方面总会遇到一些让人抓狂的问题,比方说早上起床到出门期间磨磨蹭蹭,吃饭的时候满屋乱跑,孩子总是把东西扔得到处,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哭,甚至满地打滚。
一、磨磨蹭蹭
关于这个问题,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家长深有体会。从7点喊孩子起床开始,孩子始终磨磨蹭蹭,即便是家长喊破了喉咙,也没有任何一点效果,娃依然在磨蹭当中。90%的家长在这时候都会感觉到抓狂,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或者说育儿中的问题案例他们不喜欢去幼儿园。家长不妨多培养一下孩子的时间观念,给孩子制定关于时间的计划,让孩子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
二、吃饭太难
吃饭绝对是让很多家长倍感头疼的一件事,如果让孩子自己吃饭,孩子在桌上各种玩儿,把场面搞得十分混乱,如果家长喂孩子吃饭,又是满屋追的场景。这主要是因为孩子根本就不饿,所以家长不妨给孩子制定吃饭的规矩,让孩子在半小时之内把饭吃完,半小时之后,不管孩子吃得怎么样,直接把饭收走,中间不要给孩子任何吃的东西。孩子感觉到饿,下一顿自然就会乖乖吃饭了。
三、动不动大哭
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毛病,动不动就喜欢大哭,甚至满地打滚。例如带孩子出去逛街,孩子遇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想买,家长苦口婆心劝了半天没有任何作用,只要不给买就大哭,引来一群人围观。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几天时间造成的,主要是因为家长太过宠溺孩子,孩子一哭就满足他的所有要求,孩子自然养成了以哭来要挟家长的习惯。
有哪些是育儿常遇到的难题,看看你遇到几件?
有人说,育儿才是人生一地鸡毛的开始。孩子的“莫名其妙”,长辈的“育儿经验”,伴侣的“理所当然”,每一条都让人崩溃。一起来聊聊那些让你崩溃的事儿吧,到底应该如何做?
1、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氛围?那真是自欺欺人
孩子那么小,什么都不懂,爸妈心情不好,他哪能看得出来呀!
很多人都这么想,但很可惜,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从医学角度来说,如果孕妈妈经常心情低落,或情绪起伏过大,荷尔蒙就会不稳定,可能会影响胎宝宝的骨骼、肌肉发育,严重时可能造成胎儿体重过轻、甚至早产的情况。
腹中胎宝宝都能感受到妈妈的情绪,更何况已经出生的婴幼儿呢?有心理研究报告指出,当婴幼儿接收到负面的、不稳定的、尖锐的频率(信息)时,掌管情绪的大脑皮层出现大量活动,并传导至交感神经,产生不安、紧张、心跳加速的反应。
爸妈的焦虑情绪,会迅速传给孩子
其实,孩子对爸妈的情绪是很敏感的。情绪紧张或焦虑的妈妈抱着孩子喂奶或哄睡时,孩子会哭闹不止,不容易安抚,换个情绪轻松的人(如,妈妈心中的猪队友)来抱孩子,孩子不一会儿就好了。可见,孩子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爸妈的心情的。(芝麻酱深有感悟,哄睡时越着急越焦虑,孩子就越不容易入睡)
现在都爱说“原生家庭”,小时候的很多事我们都已经记不起来了,但那些感觉却会烙印在我们心里。我们自己在处理亲子问题的时候,也会有意无意地重复爸妈的做法。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努力让家里的氛围好起来吧。
2、老公是最没用的母婴用品??
孩子好像就是应该我照顾,老公只负责玩小孩,哭了就丢给我!哄不好还怪人!
很多妈妈都抱怨说,队友下班回家只顾着躺在沙发玩手机,也不帮忙带孩子、做家务,真是最没用的母婴用品。非但如此,他还满腹牢骚——成天在家里,孩子也没照顾好,家里也乱糟糟,一天到底在忙啥?(全职妈妈的苦呀)
可实际情况呢,因为没有处在相同的环境下,我们都很难设身处地体会对方的心情。
妈妈不知道,也许老公今天上班被老板训斥了一顿,下班还得陪客户去应酬;而爸爸也不知道,带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其实很累,还要整理家务,就算全职妈妈也做不完。
不管现在“男女平等”的口号喊得多么响亮,生养孩子,女性付出的远比男性要多。几乎所有的妈妈都会抱怨自己婚后的牺牲,以及老公的不体贴。没生孩子之前,女性还可以拥有自己的时间,如今却必须牺牲掉很多时间和兴趣,难免会心理不平衡。
化解不平衡心态,首先要想得开
抱怨前,先想想另一半的体贴
老公肯定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不然为啥要嫁他呢?他没有如你希望的那样体贴,并不能说明他不关心你。下班后也会帮你洗衣服、周末假日也会带孩子出去玩(给你独立空间)、平常也会帮忙做家务……多这样想,你心里就会稍微平衡一点。
老公不擅长的事,就别交给他做
同事的老公会帮忙冲泡奶粉、给孩子洗澡,并不代表你老公也要这么做,或许你老公只能把做一桌好菜让你吃呢(不用羡慕别人,其他人还要羡慕你有这样好厨艺的老公呢)。有些妈妈希望老公洗奶瓶、洗了又嫌老公洗不干净,自己再洗一次。与其叫老公做不擅长的事,自己生气还要重做一次,不如别让他做,自己还开心一点。另外,用你的慧眼多找些他擅长的事安排给他咯。
这次成绩怎么倒退了,你看看隔壁的老谁家的小谁!
3、总是跟别人比,爸妈很哀怨
“你家豆豆5个月就会爬了,我家宝宝都7个月了还只会坐咧!”,“你家妞妞一次能喝240㏄啊!真好,我家宝宝根本不怎么喝!”
作为爸妈,谁都希望孩子各方面都生长发育的很好,遇到别家孩子,就着急的从头到脚比一遍,然后就哀怨“跟别人家比,我家孩子怎么差这么多呢”……虽然大家都这样,但芝麻酱还是要说,无端的比来比去其实就是自寻烦恼。
孩子不是从“生产线”里制造出来的标准产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发展的节奏,即便是双胞胎,吃喝拉撒睡也无法一模一样。
与其穷比较,不如帮孩子建立自信
在欧美,爸妈和老师经常对孩子说“Well done”,“You are so great”。而我们呢,最常对孩子说的却是“你看,别人画的多好,你怎么都乱画”,“大海怎么是红色的,你看看别人涂了什么颜色”……
小时候的喝奶量,幼儿园的表现,小学的成绩……几乎样样都被爸妈拿来跟别人比(我们都活在“别人家的孩子”这个阴影里)。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根本没自信,深怕被爸妈批评,不敢朝自己的方向往前走,只会朝爸妈指导的路亦步亦趋。
有时候,爸妈硬要孩子学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孩子喜欢的,而是爸妈自己从小欠缺的,希望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自己小时候特别想学小提琴,但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只能放弃,现在条件好了,就逼着孩子去学,却从没想过孩子是怎么想的。
“望子成龙”,这本身没什么错,但若是太过紧张,便会得不偿失。请爸妈尽量放轻松,让孩子自信地长大。
高质量陪伴,重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时间
4、夫妻都上班,没时间带孩子
夫妻俩都上班,想赶快多赚点钱,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可是又想多点时间陪孩子,真是左右无奈。
迫于经济压力,很多妈妈都选择产假结束后就重回职场。对双薪家庭来说,爸妈多花点时间陪孩子,简直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为了多挪点时间,夫妻俩人甚至还会有所争执。想赚钱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又不想缺失孩子的成长,想要多陪孩子,真是两难呀。
每天半小时,专心陪孩子
其实,爸妈不需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并不是每天24小时寸步不离孩子才叫陪伴。爸妈同时陪孩子玩,当然最好,如果实在没办法,不妨各自利用自己的时间,陪伴孩子,也是可以的。
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当然,多多益善咯),放下琐事,放下手机,专心与孩子互动,陪孩子说话、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就能增进与孩子的感情。(陪伴不在乎时间有多长,重要的是陪伴质量有多高。一直在孩子身边玩手机,并不是好的陪伴,还不如半小时的专心互动)
5、一家两制,孩子怎么选
每次孩子想吃糖,我都说不行,他就会去找爸爸或爷爷奶奶,然后就吃到嘴里了,我反而成坏人了!
一般来说,育儿实践中多半是妈妈对孩子的生活教育管的比较严格,爸爸都是把棘手事推给妈妈,“宝宝想吃薯条,怎么办?”,“宝宝不想睡觉,怎么办”……而好吃的、好玩的爸爸则会抢着做……这种其实还算比较好的情况,最起码,老公,你还是有办法去对付的。
比较难搞的是爷爷奶奶疼孩子(隔代那个亲呀),妈妈管得严,孩子就去告状,爷爷奶奶就出面干涉,这时就从育儿问题升级到婆媳问题啦,怎么做才能既让长辈不失面子,又让孩子听话呢?
适当放权,妥善沟通是个好办法!
在长辈面前直接训斥孩子,老人一定会站出来说话,这就让妈妈很难做。如果强硬地直接回绝,那就是挑衅公婆的权威了,觉得你质疑他们的育儿方式,这就会牵涉到面子、地位的问题,接下来可能就会有绵延很久的战争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即使说法、态度不同,但是彼此的目标是一致的,谁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呀。最好私下与老公讲好照顾孩子的原则,公婆这边由老公负责沟通,若是姥姥姥爷就由妈妈负责沟通。
对于一些不是那么原则性的问题,暂时听长辈的安排也可以,总不能长辈又帮忙带孩子又没有话语权吧?享受到了福利,就要过渡出去自己的一些权力呀。
收集100个3-6岁父母遇到的育儿问题?
家有小对
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育儿中的问题案例的正常状态育儿中的问题案例,主要表现为独立性大大增强,自我意识日益明显。当孩子和你对着干的时候,你可以试试育儿中的问题案例:
1、选择题,你是想先看电视还是先玩一会儿?
2、转移注意力,我们一起躺在床上吧,而且还可以玩玩“躲猫猫”的游戏。
3、共同约定规则,在孩子没有情绪的时候和育儿中的问题案例他一起约定规则。若违反的时候可以轻声提醒,让孩子逐步形成内在约束。
4、角色互换,父母做“不’孩子”,让“‘不’孩子”做父母,你会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种不同的处理方式。5、讲一个关于“‘不’孩子”的故事,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时候说“不”,如何与“不”再见
人来疯
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脑神经发育尚未完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看到有客人来格外兴奋造成的育儿中的问题案例;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这么做:
首先,家里来客人之前要和孩子事先沟通,帮助孩子熟悉来客并热情参与:来人是谁?你该怎么称呼?你会介绍自己吗?客人喜欢怎样的小朋友?
其次,巧妙转移,忽视“疯”行为。请孩子为客人用餐、喝茶准备物品,让孩子参与其中,增加其成就感。最后要尊重孩子,不当客人面训斥、指责、打骂孩子,不管怎样都用温和的口气提醒告知
最令家长抓狂的育儿问题有哪些?
可怜天下父母心育儿中的问题案例,天下绝大多数育儿中的问题案例的父母都是为孩子操碎了心育儿中的问题案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育儿中的问题案例,毕竟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地成长,相信众多家长都遇到过抓狂的育儿问题,我觉得最令家长抓狂的育儿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孩子的健康问题
我们经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错,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没有人比孩子的父母更加注重孩子的健康问题,孩子一个小小的伤风感冒都能让家长很担心,恨不得自己代替孩子来受这一些苦。因为小孩子的发育还未完全,免疫系统抵抗病毒病菌的能力比较弱,小孩子也经常生病,父母真的为孩子的健康操碎了心,有些父母还带着孩子四处奔波求医,只为了让孩子尽快恢复健康。
二、孩子的素质问题
除了身体健康外,我觉得最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作为,三观正的人,从小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这时候父母不仅要要求孩子那样做,而且自己也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的榜样,孩子是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下长大的话,相信这个孩子长大后也能成为有爱的人。作为大人,我们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的上的是非对错,教育儿中的问题案例他们去辨别身边发生的事,引领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三、孩子的学习问题
每个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相信孩子们的学习问题也困扰着众多的家长。孩子成绩下滑,家长彻夜未眠的事情并不少。所以家长们也纷纷制定适合孩子的学习计划,帮孩子报培训班,选学校等等。教育兴国,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家长们也十分重视孩子们的教育,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但是良好的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家长们都坚持了很多年,真的很棒。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长的引领下健康成长,希望这些令家长们抓狂的育儿问题能有所缓解。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分享!
育儿中的问题案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育儿案例怎么写、育儿中的问题案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