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育儿专家(孩子心里学专家)

时间:2022-12-06 阅读:15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心里育儿专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孩子心里学专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从犯罪心理转行育儿,被家长“奉若神明”的李玫瑾语录,管用吗?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家长们的朋友圈内都流传着各种标着“李玫瑾”的育儿公众号,每篇文章阅读人数轻轻松松10W+,视频的播放量也高得吓人。随便一个平台都有以搬运李玫瑾的育儿观点吸引流量的账号。大家也对李玫瑾的育儿观点不能再赞同,甚至认为“先学过李玫瑾教授育儿的课才有资格做父母。”

可就是这样一个被广大父母誉为育儿宝典的一条条视频现在却被越来越多的人喊停,李玫瑾语录遭到了质疑。

李玫瑾是谁?

说起李玫瑾,人们大都是通过三起案件认识的这位教授,分别是2004年的马加爵案,2009年的北京大兴灭门案和2010年的药家鑫案,通过做客央视并点评这三件轰动全国的犯罪案件,李玫瑾教授成为家喻户晓的社会名人。

李玫瑾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担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对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颇深,这也是她被邀请点评这三个案子的重要原因。

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的教授,李玫瑾在青少年犯罪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誉为“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第一人”,出版的著作《犯罪心理学》也得到业界的深度肯定。连李玫瑾本人也没想到因为做客央视点评了这三桩著名案件,各大电视台邀请自己去做关于育儿方面的讲座,更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育儿观念竟被如此多的人追捧。

育儿宝典初形成

由于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有着透彻的研究,李玫瑾教授对育儿方面有着一套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在不同的讲座上,她也很乐意向父母们分享自己的育儿方法,将自己多年研究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实际相结合给那些对育儿无从下手的父母们最真挚的建议。

比如:孩子不听话时到底要不要打?李玫瑾教授会说:该打还是要打的。要让孩子吃苦,早年吃的苦越多,承受力越好。不打不骂克制任性”的方法论。

这些观点,家长乍听起来,会觉得特别有道理,一下子戳中了自己多年的育儿痛点,很有共鸣,甚至被一些学校领导追捧,纷纷转发至家长群。一时间李玫瑾语录风靡家长们的朋友圈,家长们都视若珍宝,恨不得每天三遍的学习,希望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李玫瑾在不同讲座中的录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流量。更有甚者甚至试图将李玫瑾语录做成一个品牌,且不说这一切是不是李玫瑾教授自己的意愿,有没有侵犯李玫瑾教授的个人权利,仅凭短短几十秒、几分钟的只言片语就给家长营造出看完就能教育好下一代的氛围,李玫瑾语录逐渐被传奇化。

育儿宝典跌下神坛

广受中国父母追捧的李玫瑾式育儿法在近期却接连被网友抨击,舆论风向也是一股脑的倒向对立面,昔日李玫瑾语录有多受追捧,如今就有多少人反戈。

其中最饱受争议的就是李玫瑾经常提到的要在孩子小的时候训练出种种能力。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家长要是真的实施起来,结果却是治标不治本,这些方法对儿童的影响也被质疑。

育儿本应是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李玫瑾教授的种种理论都在将孩子变为一个为家长所控制、利用的工具和附庸。这也是现在她的育儿方法最令人诟病的一点。

李玫瑾教授出生、成长在那个艰苦、动荡的环境里,很容易将苦难正常化,甚至美化苦难,对于在那个年代里的人来说,苦难是无法避免的,只能接受。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几十年的发展让出生在新时代的孩子无法想象曾经的苦难。

在历经苦难成长起来的老一辈眼里,认为苦难锻炼了自己,成就了自己,从而认为年轻一辈也要向他们一样吃苦才能获得成功。

带着这样的成长背景,李玫瑾的教育思想不免呈现出一种刻意的给孩子“制造苦难”的特征。虽然她在很久以前就提出了“只重视智力教育是种误区”“抓教育的关键是要教育父母”类的教育口号,这在当时的教环境中是很先进并且十分难得的一种教育新观点,可惜与之配合的教育方法却还是原来那套。

如果仔细看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观,我们很容易发现李玫瑾育儿宝典受到广大家长追捧的原因离不开她站在家长角度看问题的育儿观念,一下就抓住了家长们教育孩子时的痛点。

可怕的是,在家长们一边利用制造恐惧来把孩子塑造成顺从、听话、毫无主见、讨好父母的样子时,却一边又斥责孩子不独立、不勇敢、没有创造力、不成“人”样,而家长们还浑然不自知,沉浸在自我感动里久久不愿醒来。

其实李玫瑾教授的言论在一开始就存在争议。当她点评“李磊灭门案”时提到“孩子一定要自己抚养,不要交给保姆和老人,否则等到孩子青春期,你就真的管不住了。”看起来李玫瑾是在呼吁父母亲自抚养孩子,可目的不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是为了获得控制孩子的“心理资本”。如此内核的育儿宝典终究站不住脚。

育儿更是育己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李玫瑾的各类视频里,教家长们如何管教孩子类的视频播放量、热度最高,最低的则是那些李玫瑾教授告诉家长要自我反省、提升自己类的视频。无独有偶,在市场上种种类型的育儿书籍里,育儿的方法越多,销量便越高,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

出于动物自我保护的本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寻找外因而非反省自己。自我否定,会使人感到挫败、沮丧,而这种感觉会让人的身体分泌出一种“抑郁激素”,影响身体健康。所以,大脑机制会本能地让人拒绝“承认错误”,以便让人以“自以为轻松”的方式活着。

但教育孩子万不能如此,若是向从前一样,对不顺着自己心意的孩子吼几嗓子,甚至拉来打一顿,让他们能快速地顺从自己。长此以往孩子出现了更大的问题,家长们便四处寻找“名师”,寻求管孩子的妙招、最好是一次就见效的那种,更有甚者直接将孩子扔给所谓“名师”或管教孩子的学校。又有几个家长会承认是自己的原因导致孩子出现了问题呢?

说起育儿,家长们经常很早就开始给孩子规划人生,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仍有家长会陷入很多“莫须有”的焦虑。为孩子的未来充满担心,认为孩子只要怎样怎样就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因此对待孩子便愈加严格。

首先家长们应抛弃传统的投资收割心态,不能将养育孩子作为对自己的一种投资而是想要陪伴一个新的生命走一段人生的旅程;其次,“改变孩子的唯一途径就是改变自己”言传身教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是其他教育方法无法匹敌的,家长们应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最后,家长们应放弃所谓的“捷径”,捷径看似光鲜亮丽可是背后的黑暗又有谁知,只有不走捷径的教育,才未来可期。

微博上的育儿专家,哪个更靠谱?

崔玉涛的观点更西化些,但是如果你见到崔玉涛本人,会发现他的一些观点也与他微博上说的也不是那么吻和。因为一条微博140个字,可以表达的东西不仅少,而且容易让人把相对的误认为是绝对的。崔玉涛的微博一般是由他本人口述他妻子给写的。

张思莱医师我以前也关注过,她的观点更偏向中国传统,和鲍秀兰、郑玉巧的比较像。张思莱的年纪比崔玉涛大得多,我个人认为张思莱的观点尽管大部分还是科学的,但还是老一辈的观点。

微博上的育儿专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生理健康,一类侧重心理健康。崔玉涛和张思莱是前者,王人平、陈禾是后者。像崔玉涛,你向他咨询问题他未必会回复你,但一般向张思莱咨询都能得到回复。除了育儿专家外还有好些在育儿方面有独道见解的妈妈开的微博,比如渡渡鸟文摘。

育儿问题本身就是百家争鸣,这个领域严重缺乏统一标准,就像所有父母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人能给父母做一个完美的模具。题主不必为此纠结。专家也只是比我们懂更多的医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而已,但为人父母,你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因为只有你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育儿专家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思考,而不是给我们解决问题。

最后建议三点。

一,孩子生病了,父母没有把握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微博上的育儿专家再牛,也不敢只看你的描述不看孩子就下定论,他们能在微博上说的话一般来说都是在某个大的范围内不会错的,但是你的孩子未必在这个范围内。

二,平时多看看育儿方面的书,不要只是指望微博,原因还是那个,微博的字数太少了,就是有博客帮忙,也不会有一本书里能写到的详细。

三,如果精力更好,多读读心理学方面的书也有助于辨别育儿专家的话。

你知道的知名育儿专家有哪些?

知名育儿专家有兰海。

兰海从德国慕尼黑大学毕业心里育儿专家,拿到心里育儿专家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三个硕士学位。2003年,创办上濒教育机构,开启了家庭教育的探索之路。兰海作为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专家,曾担任中央电视台超级育儿师、新浪网、江苏卫视、湖南卫视等多家机构和网站专家顾问。

经历:

15年来,兰海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用心付出,2017年,兰海被聘为新浪早幼教研究院特聘专家;2018年,兰海被任命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所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同年还担任北京新职业技能培训产业联盟副主席等职务。

兰海作为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专家,曾担任中央电视台成长在线、新浪网、《父母》杂志等多家杂志、机构和网站专家顾问,曾接受中央电视台《人物》、《中国教育报》专访,已出版作品有《孩子需要什么》、《嘿,心里育儿专家我知道心里育儿专家你》。

李玫瑾是公认育儿专家,得知其女儿职业后,网友却直呼“失望”为什么?

链接:

提取码: 83h5  

李玫瑾教授最成功心里育儿专家的育儿应该就是将女儿培养成哈佛高材生心里育儿专家,这里有李玫瑾教授的全套讲座视频,希望能帮助到您。

国内具体有哪些是比较有名的育儿专家呢?

李玫瑾教授在育儿方面的立场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名犯罪心理学专家,她见过太多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研究过很多青少年罪犯的心理成因。从这个角度出发,她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并且可以将这套理论应用到家庭教育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培训中。可以说很专业,很有深度;

尹建莉先生在育儿领域也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存在。他是一位根深蒂固的教育学大师,也是一位杰出的学术人物。他的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确实是千万家庭必备的枕本。无论是如何解决问题,还是提出建议,都是非常专业有效的。

快乐爸爸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和学习,无论是李玫瑾教授的各种育儿讲座还是尹建莉的作品。而且其中一个是讨论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另一个是讨论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可以说他们的研究领域不同,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最近突然开始“打架”。

原因很简单。尹建莉在他的微信官方账号“尹建莉家长学校”的标题下发表了一篇文章,该账号名为《李玫瑾教授讲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这篇文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多家长的争议。

有人坚持认为李玫瑾教授是对的,认为他的教育理论非常适合现在被宠坏被忽视的孩子;也有人支持尹建莉老师,认为李玫瑾教授的观点相对片面;有些人觉得好像两个人都是对的,不知道听谁的。

虽然尹建莉先生又发了一篇《“不建议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惹争议:对昨日头条留言的集中答疑》,也说明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是评论区还是有很多争议。在这里,《快乐爸爸》不想简单的说谁对谁错,只想和大家聊聊,作为父母,如何看待这些育儿专家的意见,如何把这些意见变成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

关于两位老师的育儿理念

从两位老师的育儿理念来看,他们的侧重点其实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有一些“相反的方向”。

尹建莉老师更关注西方教育

从尹建莉老师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倡导西式教育和对孩子的“爱和自由”。简单来说,就是教育孩子被爱所驱使,而不是被目标所驱使;从孩子成长的规律出发,而不是父母想怎么培养孩子;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最好能看到孩子的需求,接受孩子的情绪,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受教育的孩子心理健康,懂得接受爱,就能爱别人。其实快乐爸爸很认同这一点,孩子成长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健全的心理离不开父母给予孩子的情感满足和情感认同。而且,育儿仍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家长本身也需要根据孩子的成长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从而给孩子更多合适的教育,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当然,尹建莉的教育理念是好的,问题很明显,就是不容易实现。

是的,很难实现。

仅仅是一种接受孩子的感觉,就足够很多家长学习几个月了。为什么要接受孩子的情绪,如果看到孩子的情绪,如何开导孩子的表情,如何真正接受孩子的情绪,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情绪.理论上,实际使用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很多时候父母只能陷入“明知不好,只是不知道怎么做更好”的怪圈。

李玫瑾教授更注重方法的描述

实际上,准确地说,李玫瑾教授给出的各种育儿建议不一定是严肃的教育,而是更强调解决或预防孩子的心理问题。

毕竟李玫瑾教授是犯罪心理学专家,看过无数案例,有丰富的解决方案。所以她给的育儿方式很有底气,有时候父母几乎可以照搬她的观点。

例如,李玫瑾教授认为儿童应该玩这个问题。她说:“孩子小的时候,对某些事情还是要有一些敬畏之心的,这样才能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好的引导自己的成长”;例如,在为儿童制定规则时,李玫瑾教授说:“为6岁以下的儿童制定规则真的很晚了。”.

等等。可以说,李玫瑾教授给出的案例已经被很多家长面对过,给出的方法也是可行的,换孩子的效果很好。因此,近年来,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视频变得一团糟。

但是,我们要教育孩子,不仅要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还要从更高的角度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发现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并加以纠正。这些方面很少出现在李玫瑾教授的视频中。

所以总的来说,两位老师的理论没有错,在具体的场合使用,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教育孩子的作用。虽然两者之间可能有些差异,但在教育孩子的底线上还是很一致的。例如,孩子应该推迟满足还是及时得到满足

这个题目也是文章《李玫瑾教授讲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讨论的例子之一。开心就好,爸爸看过李玫瑾教授的这段视频,看过尹建莉老师书里对这个问题的解释。

李玫瑾教授认为应该为孩子们制定一些规则

李玫瑾教授认为,当孩子超过3岁时,哭往往有很强的“目的”,要么是为了零食,要么是为了好玩的玩具。一般来说,这个时期哭更多的是想让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

作为爸爸妈妈我该怎么办?很简单,拖延满足感。

比如孩子已经有很多玩具了,但是出门之后还是让父母再买。一旦他们不满意,孩子们就会哭,甚至躺在地上。父母该怎么办?李玫瑾教授的建议是:先把孩子带走,然后做四件事,让孩子哭,不打骂,不说教,不离开。

让孩子哭,更多的是接受孩子的情绪。毕竟孩子不满足是一件坏事。哭一会儿很正常;不要打骂孩子,要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个体对待,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不说教,注意孩子情绪的正确表达,不要用一些强制的手段让孩子学会错误的表达方式;不要离开,是给孩子安全感,尤其是孩子在哭的时候,足够的安全感更重要。

有了这四点,处理类似的问题就容易多了。

尹建莉老师认为我们应该用爱和耐心来包容孩子

在尹建莉的书里,我也讲过一个类似的问题,当孩子不听话,什么都想要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办。

和上面同一个场景,孩子想买玩具,但是不被允许。这时候孩子很生气,说什么都不会留下,甚至躺在地上哭。爸爸妈妈该怎么办?

尹建莉老师的建议是用耐心和爱心去解决。

具体方式如下:爸爸妈妈不要生气,可以耐心的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买。然后看着孩子哭,表现出一种不生气不在乎孩子表现的情绪。要知道孩子的情绪是随着父母的情绪而变化的。你越在乎他们,他们就会越凶。如果你有一段时间没有看到同一个孩子哭,你会感到无聊,会停下来。

孩子不哭了,爸爸妈妈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若无其事的离开。如果孩子还在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离开。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必要批评孩子,也没有必要告诉他们太多的道理,但是效果很好。孩子们一方面知道玩具为什么不能买,另一方面也探查出爸爸妈妈的底线。只要他们说不买东西,哭久了也没用。这种教育对孩子正确观念的形成很有帮助。

两位老师给出的解决方案虽然不一样,但其实核心都是相通的。

那就是: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要满足,但是底线要温和坚定的维持,不买就不买。另外,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尊重孩子,让孩子把所有的情绪都发泄出来,这样才能更冷静的发现孩子的错误,学会以后该怎么做。

其实育儿理论有上千种,适合孩子成长的只有一种

事实上,无论是李玫瑾教授还是尹建莉,老师,按照他们的方法,虽然过程可能不同,但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他们都可以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康成长的孩子。

不管什么样的方法,归结起来只有一个,就是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

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要求父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

作为父母,你应该相信你的孩子,相信他们能做很多事情,做得很好。鼓励孩子,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内驱力,以兴趣爱好对待学习;要支持孩子的选择,增强孩子内心的力量,面对未来的生活选择要更加坦然。

当然,父母很难做到这一切。要学习很多育儿理论,要花很多功夫去摆脱“我是爸爸妈妈”的心理,花很多时间去观察孩子的行为,去理解孩子的思想,花很多时间去思考自己的方式.

但是只要做到了,对孩子很有帮助,你不觉得吗?

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要求父母不要那么焦虑

中国所有的父母都很焦虑。小时候,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不高不胖。放学后,焦虑的孩子成绩不好,作业没有按时写;长大后担心孩子的个人问题等。但是父母的焦虑往往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只影响我的情绪和行为。

比如教育孩子,如果把内心的焦虑投射到孩子的学习上,就会预设一个“孩子作业没做好”的立场。从这个位置看孩子的行为自然是各种各样的问题。更可怕的是,孩子的行为会进一步加深父母的焦虑,让这件事陷入无限循环。其实这不仅是孩子的问题,也是家长对待孩子方式的问题。孩子的学习问题更多的是父母教养方式的问题造成的。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轻松解决;否则,他们只能事半功倍。

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要求父母不要管孩子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都想规划孩子未来的生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长大。他们认为这是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的人生“最佳路径”,可以让孩子吃得少,失去很多。

对于孩子来说,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趋于独立的过程。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会逐渐有自我意识和自我选择,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是一个犯错和冒险的过程,但也是一个成长和独立的过程。

父母的控制看似是为了孩子,其实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让孩子没有独立,没有自由,没有生存、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一个孩子这样长大真可悲。

最后

其实育儿理论和读书是一样的。我们不仅要看到书上说了什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情况在这些内容之间做出有效的选择,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玫瑾教授和尹建莉老师的育儿观其实都是正确的,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来看,他们是育儿的最佳解决方案。对于父母来说,就是看这些最好的解决方案,结合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找到最适合的。

心里育儿专家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孩子心里学专家、心里育儿专家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35076.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