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专家痛哭(超级育儿师3岁女儿嚎啕大哭起床成难题)

时间:2022-12-06 阅读:17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育儿专家痛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超级育儿师3岁女儿嚎啕大哭起床成难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养儿最忌讳哪几点,育儿专家李玫瑾指出:了解孩子才能少走弯路?

养儿最忌讳哪几点,育儿专家李玫瑾指出:了解孩子才能少走弯路?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自身的教学方式完全准确无误,在抚养儿女不正确道路上浑然不觉,乃至因而更改孩子的生活,确实可悲。本来初心是为了能孩子好,但是因为对育儿经验的缺乏而深深地伤透了孩子。例如有一个富裕的家庭里,父母为了能锻练儿子的艰苦努力的奋斗精神,坚持不懈并对富养。一次孩子班里有些人污蔑他偷走了腕表,老师让他明日赔付,这一孩子非常害怕,回家了也不敢说,只能私拿了50块钱,之后被父母知道后一顿经验教训,此后给孩子留下比较严重的阴影,随着其一生。

着位的育儿教育专家教授李玫瑾强调,养儿要牢记三点,文化教育孩子一定要与此沟通交流,深刻理解,那样才能做到真正让孩子事半功倍,培育出出色的孩子。最先,不能对儿子全斩获。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父母娇惯孩子的现象更为广泛,特别是独子,或者有重男轻女思想家中。男孩长至7,8岁,很多事还无法自己做,什么都要依靠父母,长成了“妈宝男”。长大以后这种孩子会出现变成“宝妈男”的趋势,不可以非常好融入社会,迈向单独,到点父母是后悔莫及也晚了。

次之,不必严禁男孩哭。有的家庭期待儿子有阳刚之气一点,变成小男子汉,再加上俗话“男生有泪不轻弹”、“男人哭是懦弱的表现”扶持,会严禁男孩哭,假如痛哭就需要严格训斥回家。可事实上哭是我们正常的释放情绪的路径,如果长时间得到过多委屈和怨恨闷在心里,时间一长对孩子性格和人格的营造都没有好处。并且孩子痛哭,成年人才可以及早发现孩子碰见了难题,利用了解知道他在外面得到了什么伤害,或遇到什么难点,及时处理和牵正,以防让毒芽留在心里长根。

最终,忌不和孩子沟通交流。当今社会成人一般都很忙,每日对待工作就已精疲力竭了,无论是从时长或是时间精力上,都很难分到孩子一部分。即便如此,做为父母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多给些守候都是应该的。孩子看待全球的认识是不完善的,有时候发出困惑或是受到的伤害要是没有被非常好开导和平复,就很容易留有心灵创伤,对发展不好。所付出的努力不会白费,父母看待孩子的认真程度上,全是也会得到正向反馈的,在孩子的身上花的小心思与时间越大,孩子之后也会更加出色。

儿童教育专家请帮我 5周岁女儿特别爱哭,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大哭 没事有事发脾气都大哭

看得出,你很痛苦,全家也都因为这个孩子而痛苦.而这个孩子的痛苦并不亚于你,你是成人,可以向很多人倾诉,可她既不会表达内心感受,又不会找人倾诉,我可以想象这个孩子也一定"生不如死".如果她是你亲生的,可否先深深心疼她?再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仅仅从你诉述的事实看,最初,孩子只是因为哭可以得到你的关心(你说抱着她的时候不哭,很小的时候),而后来,她的哭里就包含了父母对她的不理解/指责/委屈.她越哭你越心烦,你就会不由自主地会去打她吵她(也有哄),接着她就更加想哭,(她现在还没有太多的语言词汇和你吵,她太小),再接着你就更心烦.如此循环,你为她痛苦万分,她为你生不如死.连你都想死了,她呢?

我也有孩子,每当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我第一个反应是,是不是我说话方式或者处理方式不对,怎么样才能让她开心接受?观察得多了,还真的发现,不管你信不信,孩子出现问题,第一个该检讨的,真的应该是我们做父母的.针对你的情况,建议如下:

1.无论什么情况,哪怕是她出言不逊,也绝不打孩子一下.打,第一会给孩子造成伤害,第二,只有无计可施的人才会用这招,第三,恶化你和孩子的关系.

2.在孩子不哭的时候,事先和孩子说明:孩子,你如果觉得委屈或难受,你有权力哭,你也可以放开哭,我不拦着你了,我尽量不打搅你,我会做我自己的事,直到你跑来告诉我,妈妈,我不哭了.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妈妈永远爱你.

3.等到她再次哭的时候,你告诉她你之前告诉过她的话,然后真的不理她了,去做自己的事,只要她没有意图伤害自己的身体就行.接下来,她会千方百计引起你的注意,你都要一言不发,面无表情.如果你能坚持到她不哭才和她说话,你就赢了这一局,接下来就好办多了.

4.自己和爱人对孩子说话,避免讽刺挖苦嘲笑侮辱的字眼.先从尊重她开始吧.

5.经过以上几个步骤,你们的家庭会少了阴云密布.

6.以上只是缓和,接下来,空闲的时间买几本育儿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不打不奖管孩子/如何说孩子才肯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让孩子心悦诚服(杨杰著). 读完之后,你就会知道如何和自己的孩子沟通了,而且也会知道自己哪做得不够好.

看得出,你是位特别善良和爱孩子的妈妈,因为你在认真和网友探讨.你特别想找出一些方法,所以我提出的建议尽可能切实可行.我担心你不会去做和去买书读,因为改变自己远比改变孩子难得多,但如果你是真心想为孩子和这个家好,何不试一试呢?想想吧,如果你解救不了自己,你才五岁的孩子会不会有天做出傻事呢?无论如何,我说的话值得一试.

其他网友如果看到我的这段文字,也希望尽你们的所能帮助这位妈妈!

李玫瑾教授:孩子遇到事情就哭,家长要第一时间说这句话

然而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爱哭的孩子却是很烦人的,尤其是那些一遇事就哭的孩子,不仅烦人,还让父母很操心。

身边有个5岁的男孩就是这样,他的小名叫乐乐,长得可爱,性格也外向,很招人喜,但就是有爱哭的毛病。

在常人的印象里,女孩子才爱哭,所以就经常有人嘲笑乐乐是男孩子的外表下长了一颗女孩子的心。 虽然说这些话的人并无恶意,但乐乐妈听着却很不舒服。

记得有一次,乐乐妈带着乐乐参加朋友聚会,当时一共来了三个小朋友,除乐乐外,还有两个比他小半岁的宝宝,一男一女。

三个娃娃很快玩到了一起,大人们看到孩子们玩得开心,也就放心地去做自己的事了。

然而没过多久,就传来了乐乐的哭声,大家走过去一看,发现是孩子们玩的过程中, 不小心把桌上的一杯水碰洒了,刚好洒在了乐乐的身上。

乐乐妈很尴尬,赶紧叫儿子别哭,结果儿子非但不听,反而哭得更响了。大家看到后也纷纷过去安慰,你一言我一语,花了很长时间才让乐乐安静下来。

仅仅是一杯水撒在了身上,对于一个5岁的小男孩来说,这根本算不得什么大事,然而乐乐却哭了很久,足见他确实有“爱哭”的毛病。

不过话说回来,孩子爱哭多半也是父母惯的,或者是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来管教。

按照李玫瑾教授的说法,孩子遇事就哭,只需家长第一时间说出正确的话就可以解决问题,可惜乐乐的父母都没有这般见识。

著名 育儿 专家李玫瑾教授就曾专门谈论过“爱哭孩子”的管教问题。她认为孩子爱哭跟控制情绪能力差有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让孩子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而这则离不开父母的引导。

根据李玫瑾教授的建议,当孩子遇事哭泣时,父母应该第一时间对他说:你需要冷静!

可别小看这五个字,虽然平平无奇,却是直接指出了孩子当下面临的本质问题——情绪化。

如果父母总能在第一时间做出这样的提醒,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出了问题,从而下意识地去排解 。

一旦进入这种意识,负面情绪就会很快消解,就算一时半会消解不了,至少也不会恶化,从而不至于让父母尴尬地下不来台面。

可惜的是,上面这个道理,有的父母却还不懂,甚至反而因为孩子的哭泣而被调动起负面情绪, 导致自己受情绪主导,从而对孩子采取了不当的措施 ,使得情况进一步恶化,这正是值得每一位父母反思的。

1、不骂孩子

首先是不能责骂或者辱骂孩子。 不管怎么说,骂人都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如果父母这样做了,就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示范,对提升他的道德休养很不利。而且骂孩子也会激发他的逆反情绪,使得后续管教难度变高。

2、不打孩子

骂孩子都不行,就更别提打了。真正讲文明的家长,是从来不会打孩子的。

因为大人和小孩在体力上存在巨大差距,打孩子本身就是一件极不公平的事。

所以很多发达国家都严格立法禁止体罚儿童,我国在这方面虽然没有那么严格,立法方面却也正在向着这个方向进步。

3、不要尝试说教

当孩子正在哭泣时,不要尝试给他讲大道理、去说教孩子。因为孩子这个时候很难听进大人的话,你越说教,他就越反感,负面情绪也就越重,相当于火上浇油。

4、不要逃避

有的家长遇到这种情况直接走开,眼不见为净,觉得反正孩子闹一阵就会自己消停。

这种想法也是极其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看着孩子哭闹,而不是走开。

这样才能让孩子意识到哭闹是没有用的,以后自然就会收敛很多。如果你走开了,孩子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意识,以后该哭还是会哭。

爱哭的孩子有奶吃,但现在已经是个不缺吃喝的时代了,爱哭也不再是孩子的优点,反而是一大缺点。

所以家长一定要趁早把孩子爱哭的性格编排过来,可别等到长大了再去干涉,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可塑性也会变弱,越晚管教,效果也就越差。

超人回来了让智蕴一直哭的育儿专家是谁

那是韩国一个很有名育儿专家痛哭的医学博士育儿专家痛哭,叫 吴恩英 오은영

150307 无限挑战育儿专家痛哭,她也有参与录制。她有一本书叫 《孩子育儿专家痛哭的压力》

马伊琍发长微博感叹–宝宝哭了到底要不要抱?育儿专家这样说

朋友林子说,她家楼上邻居刚生完宝宝几个月,可是每天夜里都会听到她家宝宝歇斯底里的哭声。有一天,林子和楼上邻居同时在小区里遛娃,无意间提起来,邻居表示,自己是在训练自己的孩子,在她哭的时候不抱,不哭的时候再抱,这样不会"惯"着孩子。

邻居的做法让林子陷入了沉思, 宝宝哭了,究竟到底要不要抱呢? 一个声音说,当然要抱了,不然宝宝哭坏了怎么办;另一个声音却说,不能抱,不然抱习惯了以后有你累的。

关于这个问题,当年生完二胎的马伊琍发了一篇长长的微博感叹,平时不怎么要抱的妹妹突然要赖着妈妈抱睡,而自己也感受到被需要的快乐。反观姐姐当时听信了训练独立性的育儿理念,在最需要安抚和怀抱的年龄,反而原离了妈妈温暖的怀抱,一个人睡小床,现在看来全是满满的遗憾,分明是满足依赖感越是从婴儿时期就得得到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才会有安全感才能真正独立。

诚然,每个宝宝的情况不一样,我们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生养育了八个子女的育儿专家威廉.西尔斯博士给出了我们答案。

宝宝哭了,定然有一定的原因,首先我们要学会分辨,他是闹觉还是饿了,是尿了还是拉便便了,是不是肠绞痛或者哪里不舒服。

一般来说,通过宝宝的哭声可以分辨出原因。

宝宝饿的时候,声音一般是时高时低,哭声是短而低沉的,把手放到嘴巴的旁边,小嘴巴会立刻张开来。

宝宝疼痛和不舒服的时候,会突然尖声哭泣,然后有长时间的停顿和比较稳定的哭声,而且声音有时会叠加在一起。

宝宝闹觉的时候,一般会哭一会儿,声音渐渐减小,慢慢地眼睛闭上睡着了。

宝宝生气的时候,他的哭声会很激烈和强烈。

妈妈跟宝宝有着天然的心理感应,这些哭声比较容易分辨出了来。

分辨出宝宝的哭声以后,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对宝宝的哭声做出一定要去回应。

威廉.西尔斯在他的畅销书《西尔斯育儿宝典》中说, "宝宝一哭,就把他抱起来。这方法听起来简单,但很多父母都不这样做,而是让宝宝一直哭下去,他们认为不能纵容宝宝的“坏”习惯。但是婴儿不会有“坏”习惯,他们只是在用唯一的方式与你交流"。

这里提出一个"交流"的概念,其实是重视和尊重宝宝的表现,不管多么小的宝宝,他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会有自己的需求和表达方式,大人不应该对比熟视无睹,而是要去及时回应和满足。

西尔斯认为,孩子必须经过一段被人照料、关爱,有人依赖的时期,才能成长为有安全感、独立的人。

如果宝宝哭了,你没有任何回应,他/她哭累了就会自己陷入绝望和灰心的境地,逐渐变成一个灰心丧气,没有交流欲望的孩子,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有时候,刚开始我们可能不了解宝宝每次哭泣的原因,不能对他的哭声做出正确回应,然而即使是这样错误的回应,也比没有回应好,只要你在回应,就是在鼓励他和你一起努力,直到你准确地理解他的意思。

一个能够得到及时回应的孩子,必定能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意,能够对这个世界产生足够的信任和依赖,能够在以后的成长中更加独立和幸福。

是的,正如威廉.西尔斯所言:

李跃儿育儿经历:惊天大案惊醒梦中人,果断让13岁儿子休学一年!

作为芭学园的创始人,李跃儿老师的育儿经历,着实让我倍感惊讶。

如果,此刻的你觉得自己孩子问题一大堆,那是因为你的样本案例太少。

看过李跃儿老师曾经走过的弯路,你会发现,育儿路漫漫,只要你学习和不断摸索,曙光就在前方。

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中,李跃儿记录了她和先生曾经对孩子的种种折磨,以及后面的“拯救”之路。

其中错误的做法的确让人有点胆战心惊,但改变后的决心和方法更值得我们借鉴。

李跃儿说,对儿子而言,她曾经是位糟糕的母亲,她把所有老师、父母能犯的错误都犯了。

她兢兢业业地爱孩子,但从孩子眼里发出的,不是受到爱的光芒,而是摧残过的黑暗。

因为不懂儿童的世界,不懂教育,她和学校的老师一起对孩子实行折磨。

孩子在幼儿园时,经常被老师告状,比如午睡起来不穿衣服等,她觉得丢人,就冲孩子大喊大叫:“你为什么不穿衣服,为什么?”孩子被吓坏了,瑟瑟发抖,两只眼睛瞪着她……

还有一次,幼儿园老师说孩子上课不看黑板,怎么说也不听,让她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脑子是不是有问题。那时她绝望得不得了,回到家就抓住孩子的胳膊边摇边喊:”为什么上课不看黑板!”并打孩子一顿……

事实是那个老师不懂儿童的成长规律,给孩子糖放桌上不让吃,孩子因为看黑板就得背靠桌子,他不想糖被其他同学拿了,所以死盯着糖不看黑板……

但李跃儿当时完全不看这些,只会对孩子动手,一顿吼叫。

孩子上小学以后,老师告状更厉害,有次因为学习不好,她和先生被叫到学校去训斥。

回来后她生气地说不要这个孩子了。夫妻俩一起把儿子赶出家门。她至今还记得当时儿子两手死死拉着门把,那种绝望的眼神。她和先生一个人拉着孩子,另外一个把他的手往外抠,直到把他推到门外为止……

她每天陪孩子写作业,在旁边盯着,越盯毛病越多;书包杂乱无章,没有一个本子是好的;考试成绩老是全班倒数第一。

她接孩子时,班上同学经常说:阿姨,你家徐冰可又被老师打了,或者,我没打你家徐冰可,最好的是,今天老师没有骂徐冰可……

有一次,她彻底失去了控制就喊道:"干脆用钢筋把你我都捅死了,我们都不要活了"……

后面,看到孩子的学习状态实在太差,就把孩子送到了熟人开的小饭馆去打工,那年孩子才8岁。但孩子依然没有想着要学习,于是又把孩子领到捡垃圾的人住的破屋子里,说以后他就住在这里,捡垃圾。她希望儿子知难而退,然而乖顺的儿子却问“能否带上自己的被子,因为他们的被子太脏了”……

李跃儿说,她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是爱儿子的,但她的柔情却用一种钢铁一样的形式显示出来。她以为这样能把儿子教育得很优秀,却没想到把儿子折磨成小木头人……

李跃儿说,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她先生的做法更过分。

动辄打骂不说,而且他的打骂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折磨。

比如让儿子解开裤子把屁股露出来,他再用苍蝇拍打,打得又红又肿。所以他儿子对他一点感情也没有,离家多少天都不想他,两个人像仇人似的。

转机发生在他先生调查的一个轰动全国的大案。

1999年4月20日,银川宁夏,几个罪犯想抢劫运钞车,因无武器,故打110谎称报警,把4位民警引来后炸死,其中一个没死,也被连捅22刀。

其实主犯杨杰从小非常优秀,有天赋爱唱歌,爱写诗,会拉小提琴。然而,最终他和他的大弟都成了杀人狂魔,两人被判处死刑,小弟杨辉和他的父亲因包庇罪也被判刑。

为什么三个孩子变成这个样子?

答案是: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然而,他的父亲并不觉得他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他说他花了很多心血教育孩子,可惜全部都用错误的方法。比如:

孩子不听话,他就会把半盆洗脚水连同脚盆一起扣在孩子头上;

觉得游泳太危险,孩子不听话一定要去,他就跟在后面,然后扑上去把孩子的头摁在水里使劲淹他;

上学,孩子挨打是家常便饭,字写不好,分数不高,通通都挨打;

甚至,擀面皮把两张皮放在一起干擀,也挨打……

被赶出家门的时候,面对盛夏天空中的星星,小弟杨辉都不敢看,他说那是被冻住的星星……

孩子们说小时候爸爸不在家就快乐得跟过年一样,一听见“爸回来了”,就像听见“狼来了”似的……

而他们的母亲,在丈夫凶爆的教育方式下,让她的爱变了形,就像身处危境中的母鸡一样,一边护着小鸡,一边盯着天上的老鹰,时时提心吊胆,准备最后一搏。

最后把母爱变成了溺爱、愚昧的爱,是非不分,听任放纵。 比如杨杰好吃懒做,贪图享受,6岁还在吃奶等行为,都是妈妈惯出来的。

孩子们在慈母和凶父的夹缝中残喘着,在火与冰的对峙中蜕变……

这个惊天大案惊醒了李跃儿夫妇,让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

他们从孩子3岁开始,10年间一直在折磨他。认识到儿子心灵伤害太深,得彻底治疗,李跃儿当机立断,决定让孩子休学一年,调整好了再上学。

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孩子重返童年,回到3岁那个时候。

他们夫妻专门腾出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一起疯玩,一起打闹,孩子需要的都满足他,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尊重,孩子一下幸福得不得了。

不过,这个过程真的需要父母有智慧,如果父母没有足够力量支撑孩子表现出来的那些过于反常的行为,也有可能中断,打回原形。幸好,李跃儿那时已经开始接触教育了。

有位搞蒙氏教育的朋友告诉她,受过伤害的孩子如果重新得到爱和自由后,就会出现一个胡闹期,比如把蛋糕砸到天花板上,把沙发拉倒,总之就是闹到你简直无法忍受,出现这种症状就说明她儿子有救了。

李跃儿说,只要不杀人不放火,任何事情都可以忍受,为此她已做好准备。

但她左等右等,儿子并没有出现这种非常强烈的破坏性行为,而只是撒娇,没完没了的撒娇,腻得让李跃儿有点难以忍受。

比如,孩子个头快跟她一样高了,但两只手耷拉着学小狗,问他话从不用语言回答,用狗的叫声回答,旺旺表示高兴,拐几个弯就是不满意,要是发出”吱吱“的声音表示心里很难受,就像小狗挨了打一样,到最后干脆坐在地上爬,不用腿走路,完全退化到婴儿的状态。

刚开始李跃儿还强忍着,后来就有些担心,孩子继续这样下去,会不会变成娘娘腔。

李跃儿恍然大悟,当年3岁的孩子往她身上贴她就把孩子推开,现在孩子正是用撒娇的方式来赢得她的爱,进行心灵创伤的修复。

她马上采取应对措施,每当孩子撒娇时,她就把他揽在怀里,亲他,抚摸他的脊背,边抚摸边跟他说话,直到他安全为止。

通过努力,一年之后,孩子基本上恢复到10岁左右的状态。因为不想孩子继续停学,只好让孩子入学了。但她和先生努力的步伐并没有停止。

他先生有3、4个月什么也不干,一心扑在孩子的教育上。 儿子从学校回来就跟他一起玩、一起聊天,并把这些事情都详细的记录下来,一边记一边反思,常常写到半夜,最长一次是凌晨4:00多。

而且那些天每天早晨爬起来给儿子做早餐。结婚20年,李跃儿都没有享受过这个待遇。

吃完早餐把孩子送到门口,拥抱告别,儿子娇娇地用脚后跟倒着,假装不会走路了,一摇一摆的下到楼道中间还要再喊一声”娇“,他的爸爸在上面等着,也回应一声,有时候干脆就送儿子到楼下或者小区门口再送过马路。

孩子走后,爸爸喊一声,孩子立马就会掉过头来看爸爸,然后再撒腿往学校跑去。

整个过程两人情意绵绵,似乎有点煽情,但在修复和孩子关系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必然过程。父母需要真正能够融入到孩子的心里去,才能和孩子建立心与心的亲密连接。

当然,这个用心陪伴的过程,不光是跟儿子玩,也包括很多内容:

比如每天创意比赛,一起读书讨论,一起讨论儿子喜欢的话题等。

对于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语言对他们已经没有太多作用,甚至会让他们反感。但如果父母和他们一起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就比较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

除此外,李跃儿的先生也会想办法和孩子做他不喜欢的数学。

儿子数学很差,没一点兴趣,她先生就跟儿子一起做题,做的时候故意做错让儿子做对,然后当马给儿子骑上一场。下一次找一道难题他做对,他就把儿子当马骑一圈。这是在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有平等,有竞争的状态让他儿子逐渐坚强起来。

当然,这个度,要根据父母和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定,切忌生搬硬套。

再后来,她先生也会朝儿子喊,但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是胡乱发火的喊叫,现在的喊叫是坚持原则;以前喊时儿子也会冲着爸爸喊,现在孩子十分顺从,性质完全变了。

儿子小时很恨他爸爸,看电视有人长得像他爸,都要赶紧关掉;现在孩子放学回来,如果爸爸不在家就心慌意乱,在屋里转来转去,直到爸爸回来。

妥妥的铁哥们的关系,父子的心完全融到了一起。

李跃儿夫妇对于孩子“拯救”的系列背后,有个强大的支撑点,那就是强大的有智慧的爱,而不是愚昧的爱。

李跃儿说:“我们说爱是教育的前提,指的是不管父母对孩子付出如何多,要是没有爱,或者说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那么他所有的努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效。但这只说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只有爱是不够的,他的爱必须是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

智慧的爱能使孩子优秀,愚昧的爱只能毁灭孩子,比如前面大案中杨威父亲和母亲一样的爱。

李跃儿老师的育儿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第一时间把相关信息发家长班上的一个学员。

之前她说,这次疫情完全让她崩溃了,孩子根本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每天上午睡觉,下午追剧,完成作业拖到最后胡乱做一下,晚上12点左右睡觉,没有阅读和画画。

如果她说“能不能早一点完成作业再好好玩”,或是“能不能早点睡觉”之类的话,孩子就会很烦躁,说“你不要再说了”,然后就不理人了。

在家的这一个月,她多次心力憔悴痛哭到不行,她甚至怀疑还会再好起来吗?感觉一切都晚了。

看了李跃儿老师的案例后她感同身受,才发现原来也有人是这样。她女儿现在也是每天都要爱,11岁了还老撒娇。

还记得之前一个讲家族序列的老师讲过一句话, 大意是家族当中所有人表现出来的各种所谓“问题行为”,他们心心念念的其实都是在呼唤爱呀!孩子又何尝不是呢!

李跃儿老师说:“为什么我要把教育家长看得比教育孩子还重,就因为这个体会我是从那个误区里走出来的,我知道孩子的状态就是父母的状态,孩子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原因。”

这个经历和我的何其相似!因为深感只有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的道理,所以决定从事家庭教育工作,致力于父母们的成长。

通过李跃儿夫妇陪伴孩子的方式,也让我意识到目前自己做的还有太多不足。

在和孩子修复关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揉到孩子的世界里去,没有完全从她的兴趣点出发,很多时候还是以自己想法为主。

比如希望她做这件事情,希望她读这本书,希望她做这种运动……孩子感兴趣自己不懂或者不感兴趣的,就比较敷衍……

看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谢谢李跃儿老师把她的育儿经历分享出来,让我们看到育儿专家曾经也走过那么多弯路, 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即使孩子13岁了,即使曾经受过那么多的伤害,但只要父母愿意改,孩子就一定可以改变!

这篇文章有点长,因为不想把李跃儿育儿的过程精简,希望你能更清楚了解细节,因为很多改变都在细节里……

此外,我非常推荐这本书。

里面非常多让人心惊胆战的案例,会让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清楚,父母愚昧的教育方式是怎样一点点毒害孩子,而孩子又是怎样在这样的毒害中,去反控制父母的。而且,李跃儿老师的很多观点,也值得一读。

这是一种学习,也算是敲警钟吧。

育儿专家痛哭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超级育儿师3岁女儿嚎啕大哭起床成难题、育儿专家痛哭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35034.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