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心里学家育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儿童心理教育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心理学家:避免孩子“蛋壳心理”,3个正确教养方式父母要学会
在妈妈群里聊天时,看到一位妈妈讲述了自己家孩子的事情:
由于家里经营一个超市,平时比较忙,孩子生下来就送到老家爷爷奶奶带着,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才接回来,孩子回来了跟父母也不亲近,这让父母感到很愧疚,于是为了弥补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几年下来,孩子由刚来时的“小绵羊”变成了“小霸王”,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
虽然父母觉得这样不好,但是想想孩子在老家几年受的委屈,就忍气吞声了,父母的溺爱,让孩子变本加厉的向父母索取更多的物质需求,父母也没有办法管束,只好由着孩子无理取闹......
所谓溺爱,即不管对错,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一味惯着孩子。
真正的爱孩子,不是毫无原则的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要星星恨不得连月亮一起给。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出现这样的疑问:“孩子怎么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他们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怎么还是不懂事呢?”这样的父母无疑是失败的,除了给孩子物质关怀,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香甜的 “心灵鸡汤”。
很多时候,当你把别人的好当做了一种习惯,也许就像这位小男孩一样,连谢谢两个字都懒得说,甚至把别人的好做为理所应当的付出。而这个 “甜饼的故事 ”最容易发生在孩子与父母之间。
在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走极端—— 溺爱教育 ,很多现代家庭的孩子从出生以来,就享受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无尽的爱与关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全家上下几口人都围绕着这一个宝贝转,小孩子就是家中“大爷”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孩子从小到大没一件事需要自己操心,大人全部帮忙打理的妥妥当当。在他们的眼里,这世上的每件事都应该有人为自己安排。
在媒体报道中,我们已经看到无数因溺爱导致的 悲剧事故 ,所以教育家提出了这样的理论:“棍棒教育伤害孩子的途径是从肉体到心灵,而溺爱伤害的途径是从心灵到肉体。”
正如卢梭所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能使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要学会正确地爱孩子,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应该 坚决拒绝 ,父母必须保持理智的头脑,找出适当的方法,走出溺爱的 误区 :
1,对于原则问题不让步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庭教育更是如此,没有原则,父母就会在爱的蒙蔽下对孩子处处让步,孩子就无法得到正确的教育,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父母 不要妥协退让 ,要斩钉截铁的给予回绝。
曾在网上看过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 分享的 育儿 之道。
有一天,李教授女儿也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购物需求,她拒绝后,女儿便大哭大闹。
冷静的她,任凭女儿怎么哭闹,也没有动摇自己的原则,坚持把女儿带回了家。
回到家后,陪着女儿待在房间里,对她的哭闹依旧不予理睬。
最多递给女儿一条热毛巾,让她擦擦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脸。
就这样静静地坐在她跟前,看着她哭,一直等到她哭得筋疲力尽。
孩子哭了好长一段时间后,见妈妈的态度丝毫不放松,便也作罢。
从那以后,孩子再也没有提出过任何无礼的要求。
李玫瑾教授的做法,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无理要求,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有着任何的改变。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无条件爱着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坚持自己的 原则, 让孩子遵守基本的规则,你的孩子将来才能 有规矩 。
2, 鼓励孩子做家务
杜绝溺爱的最有效做法,就是鼓励孩子 养成劳动 的习惯,让孩子通过家务劳动明白生活的不容易。
我家从女儿两岁左右就鼓励她参与到日常家务中:既是真实的陪伴,又能促进孩子精细动作和多感官发育,还能帮助她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比如做菜的时候会让女儿参与进来,让她帮忙摘菜洗菜,虽然有些笨拙,可能还会弄湿衣服,但是我们却能一边做菜一边看着孩子,有时候让她把菜递过来,甚至还能帮不少忙呢!
有时不小心把牛奶洒得满地都是,要求女儿自己收拾后续的工作,自己擦地板、清洗抹布,让她知道这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情,下次就会知道再拿牛奶就小心一点。
让孩子参与做家务,会好处多多。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奉献,要让孩在爱中 学会劳动、学会理解 父母与他人。
如今很多的父母工作忙、应酬多,越来越没有时间跟孩子交流,看着孤独的孩子,父母心里自然不好受,因此在经济物质上会给予孩子最好的条件,认为这样就可以弥补与孩子在 情感 上沟通的缺失,弥补内心对孩子的 愧疚 。
然而这种 物质之爱 ,真的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吗?真的是孩子想要的爱吗?
物质上的爱是一种虚无的爱,是一种“溺爱”,因为,你永远走进不了孩子的心里。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物质条件,但是最重要的是与父母 心灵上 的亲近,这种需要是物质代替不了的。
对于繁忙的父母,应该如何摆脱“物质溺爱”的教育方式呢?
1,物质与 情感 的相结合
物质之爱,只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 情感 之爱,这才是爱孩子的 核心 。所以,只有物质与 情感 相结合,才能让孩子得到最完美的父母之爱。
这种物质和 情感 相结合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父母善于利用 外物 ,自然就能与孩子搭建起 交流 的平台。
2,睡前跟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虽然父母平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但是在孩子晚上睡前,可以抽出时间给孩子讲睡前故事,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 阅读习惯 ,还增进了 亲子关系 ,倘若父母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跟孩子交流,那么孩子一定会抱着遗憾的心情入睡,时间久之,孩子的 情感 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对父母有 芥蒂之心 。
所以哪怕再忙,父母也要在孩子临睡之前,跟孩子读上一本他喜欢的绘本故事,抱着孩子 亲昵 一番,让孩子枕着甜甜的梦入睡,孩子自然会 健康 快乐的成长。
看到“蛋壳心理”四个字,很多父母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蛋壳心理?它非常严重吗?
无数儿童心理学家们也常常警告父母:“蛋壳孩子越来越多,跟父母的 养育方式 脱不了关系。”直白地说,蛋壳孩子背后的根源,除了小部分是天生性格使然外,大部分原因,是如今父母们 过度地保护孩子 ,把孩子养在了一个安全又无聊的环境中。
有的父母因为吃过太多的苦,受过太多的累,因此绝不让孩子经历一点点磨难,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不舍得批评和管教,还有过分 娇纵 和百般 溺爱 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
所以想要避免孩子的“蛋壳心理”,我们必须杜绝溺爱,并从这几个方面锻炼孩子:
1,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父母要利用这个机会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在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时,要尊重孩子为 有能力 的个体,需要孩子自己动手的,不要越俎代庖,需要孩子决定的,不要包办,父母应该放心让孩子学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样既能促进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提高,还能养成独立的好习惯。
2,让孩子体验挫折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故事:
加州大学心理学马丁.沙里曼曾说:“预测一个人的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是否能越挫越勇。”
而越挫越勇的先决条件就是: 输得起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挫折无处不在,每一个挫折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我们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引导孩子输得起, 越挫越勇 ,这样孩子才能泰然自若地面对以后生活中的挑战,享受努力之后战胜挫折的喜悦!
3,为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榜样
榜样 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树立不怕困难、敢于克服困难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给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的故事,比如张海迪的故事,让孩子进一步感受榜样的力量。
也可以给孩子多看 励志 的动画片,比如我女儿看过 《狮子王》, 可以让孩子学习里面主人公敢于挑战的精神,并鼓励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坚强面对。
总之,只有 不溺爱 ,孩子才能 敲碎 那层脆弱的“蛋壳”。在杜绝溺爱的同时,让孩子学着 坚强, 那么自然不会染上所谓的“蛋壳心理”。
要温柔爱孩子,但一定不能溺爱娇惯孩子。我们不会一辈子都守护着孩子,我们总有一天会老去,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不溺爱不娇惯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精彩的人生。
儿童发展有四大规律?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教你这样育儿更科学
作为父母,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小孩子你跟他讲道理,他们怎么也听不进去?为什么小孩子喜欢跟玩具说话,自言自语?为什么孩子特听老师的,老师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其实这些问题主要是孩子认知发展水平发展不一致导致的。
从一个无助的婴儿变成一个顽皮的学龄前儿童,你的孩子脑子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在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孩子刚出生的那几年是提高孩子认知能力的最佳时间,家长们不要忽视哦。
提到认知发展,我们就不得不先介绍一个人:让·皮亚杰。让·皮亚杰是迄今为止儿童心理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认知发展理论就是由他提出的,而认知发展理论也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所有的儿童都会按照这样的顺序发展,并且每一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完成的基础上。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孩子,他们主要通过先天的条件反射和动作来感知世界,通过 探索 感知觉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认知。比如孩子吮吸乳头这种本能,他们会把这种动作经验运用到其它场景,吮吸指头、玩具等等,然后他们会意识到指头、玩具等没有奶水,这样一步步的提高自己的认知。
孩子在在9-12个月左右获得客体永久性的认知是感知运动阶段最重要的进步。所谓的客体永久性是指当物体不在眼前时,仍然知道物体是继续存在的。
皮亚杰在研究中就发现,对于8个月以下的孩子,当你把一个玩具藏在木板后面,他就不会再去寻找了,在他们的意识里,看不见就等于没有了。而当年龄大点后,你藏起来后,孩子会扒开木板,把玩具找出来。
而在现实中,相信父母都跟孩子玩过一种躲猫猫的 游戏 。我们用手遮住脸,然后再拿开,孩子就会哈哈大笑,这其实就是跟孩子客体永久性认知有关,在他们看来,消失的东西又出现,很神奇。抖音上还有人玩这种用床单躲猫猫的 游戏 ,孩子以为爸爸不见了,哇哇大哭。
前运算阶段的标志是符号功能的出现。符号功能是指用某一种事物,比如词汇,来表征其它事物的功能。2岁前孩子没有形成符号认知,他们对于物体的操作必须建立在眼前实物的基础上,而2岁后的孩子开始形成了语言,拥有了用符号代替实物的能力,可以在头脑中进行思维加工,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前运算阶段的孩子认知特点:
1、自我为中心
2岁左右的孩子产生了自我认知,他们的最大的特点也是“自我为中心”,这是该阶段其它特点基础。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而意识不到别人的观点。
皮亚杰通过一个经典的心理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他让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观察一个沙盘模型,然后给孩子四张照片,从中指出哪一张是对面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这一阶段的孩子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不具备守恒概念
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另一个特点是不具备守恒概念。
皮亚杰设置了一个经典实验来测试孩子对守恒概念的理解。
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量杯,到满水,然后把其中的一个量杯里的水倒入一个细而窄的量杯中,问孩子,现在两个量杯里的水哪个多,还是一样多。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会认为细而窄的杯子的水多,因为它的高度更高。
守恒概念其实与孩子思维“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因为他们大脑发育不完善,处理能力有限,他们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运用一个明显的标准或维度来思考问题,因而容易被表象所迷惑。
3、思维单一化,不可逆
思维可逆是指改变思维方向,思维还可以回到原点。而前运算阶段逗孩子具有思维不可逆性。
其实从守恒实验就可以看出孩子的这个思维特点,他们只看到了水倒进细杯子里变高了,但是无法逆思维,看不到水的本质没变。
思维不可逆同样与孩子的“自我为中心”特点密切相关,因为他们只能处理从自己角度出发的问题,而不能换位思考的,站在更高的角度、全方面的思考问题。
4、万物有灵论
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因为自我中心和思维局限性的原因,他们认为别的物体跟自己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有感知的。所以我们会看到他们经常跟玩具娃娃自言自语,说话交流。
可以看到前运算阶段孩子的最本质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该阶段孩子的大脑处理能力有限,孩子就在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上,产生了各种局限性,他们更擅长运用直觉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他们获得了认知操作能力,它使得孩子们可以加工和分析已有的表象和符号,从而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由于具备了这种认知运算能力,前运算阶段的孩子跨越了僵化刻板、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进入了新的阶段。去中心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孩子的最本质特点,其根本原因是大脑的进一步发育,为孩子多角度的思维提供了可能,从而引起了其它的思维方式变化。
1、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具体运算阶段的根本。大脑的发育,处理能力的增强,让他们可以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开始学会了换位思考,照顾别人的感受。
2、具备了守恒概念
孩子开始掌握了长度、体积、重量等守恒概念,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比如上面的守恒实验,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会同时考虑到量杯的高度和宽度。
3、思维具有可逆性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因为去中心化,能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因此思维具有了可逆性。比如上面的守恒实验,他们会在头脑中反向思考转换量杯的过程,想象把水倒回原来量杯的的情形。
4、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虽然缺乏逻辑推理能力,但他们却能对具体形象的知识进行具体逻辑推理。比如,问孩子“假如A>B,B>C,那么A与C哪个大”,他们可能很难回答,但是换一种说法“小明比小李胖,小李比小王胖,小明和小王哪个胖”,他们却能回答正确。
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孩子的思维不再局限于真实的或可观察到的事物,而是开始对观念和命题开始思维加工,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能力已经跟成人类似了。
1、假设-演绎推理
皮亚杰认为,形式运算的标志是假设演绎推理。对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来说,如果给他们提供恰当而具体的事实,他们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形式运算阶段的孩子不在局限于思考先前得到的事实,而是能生成假设,再从假设中演绎推理出这样或那样的现象或理论是否正确。
2、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本阶段的孩子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等,能对事物做出一定的概括。
3、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本阶段的孩子不仅具备了思维可逆性,而且还具备了补偿性和灵活性,因此这阶段的孩子不再恪守成归,常常做出违反规则的事情。
由此可见,童年期逻辑思维发展迅速,开始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再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10岁左右则是其过渡的转折期,所以我们教育孩子,应顺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发掘他们的巨大潜在能力,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尽管现在的研究表明,皮亚杰过低的估计了儿童的能力,在一些细节上有些错误,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他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的判断是准确的,为我们观察思考儿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父母,我们要想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就必须掌握这些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
心理学家都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让孩子吃的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经常拥抱孩子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宝宝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给孩子自己玩耍的时间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课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唯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想像力无拘无束的发挥,让他们可以悠闲的看蜘蛛织网、研究萤火虫如何发光……以他们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们所好奇的世界。也许,有时你也该放慢你的脚步,抛开你的行程表,跟着孩子的节奏享受生活。
鼓励孩子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舒缓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用心聆听孩子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教导孩子解决问题
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就能带给他们快乐与成就感。当他遇到阻碍时,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无法拼好一块拼图时,你可有几个步骤来帮助他:1.确认他的问题。2.让他描述他想到的解决方式。3.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4.决定让他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5.确定他能获得需要的协助。
教导孩子关怀他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激发孩子内在的艺术天份
关于心里学家育儿和儿童心理教育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