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杨杰育儿全部视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杨杰育儿全部视频在线观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父母能管住自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孩子接触最多的成长方式,就是模仿自己的父母。
父母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需要先成长和完善好自己。
经常听到身边不少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就那么难管呢?
上到十几岁的青春期少年,下到只有3岁的小人儿,家长管的越多,孩子越反抗杨杰育儿全部视频;家长管得越紧,孩子越叛逆。
不禁让人困惑,到底是哪出了问题呢?
樊登老师说: “在管教孩子过程中,如果你使劲特别大,感觉特别累,孩子也特别痛苦,那么一定是方法错了。”
“要管好孩子,首先要先管好自己。”
看过这样一张图:地铁上,妈妈看书,孩子在一旁也拿起一本书看,另一个妈妈在玩手机,孩子也凑过去盯着手机看。
在教育的路上,父母若不能做好榜样,孩子很难不走歪路。
有研究发现,孩子是个全然的“感知器官”,孩子的眼睛像录音机,耳朵就像收音机。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照单全收。
然后从杨杰育儿全部视频他们的视角,将真相粗暴地展现在父母面前。
所以,一个家庭最该被教育的,是父母。
父母管不好自己,所有的教育都是无用功。
一、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问题的折射
心理学家杨杰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一个上小学的男孩,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和同学打架,不写作业,性格孤僻......
老师三天两头就找家长,有一次老师更是反映:“孩子上课瞪着老师,眼神很可怕。”
妈妈崩溃了,她觉得孩子简直无药可救。
可杨杰在了解情况后发现:孩子的问题其实在妈妈身上。
妈妈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不是吼就是揍。
日复一日,孩子也变得暴躁。
妈妈抽他一下,他还妈妈两下。
母子俩常常斗争一晚上,孩子故意不写作业,困了就躺地上睡,而妈妈也跟孩子怄气,孩子一合眼就扎一下!
杨杰建议妈妈停止打孩子,妈妈感到很委屈:“我能用的方法都用了,是因为没招数了才打孩子。”
多少父母,自己病了,却逼着孩子吃药,父母自己不反思,却逼着孩子改变。
孩子的问题只是果,因在父母身上。
就像李玫瑾教授说的:“当你发现孩子很难教育时,其实问题很早就有了。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的太多》一书中也指出:孩子的表现与父母的问题密切关联。
可悲的是,父母的眼睛只盯在了孩子身上,对自己的错误却毫无察觉。
劲都往孩子身上使,只顾大刀阔斧地砍掉孩子的毛病,只管孩子,不管自己。
这样的“双标”教育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越管越头痛,孩子越来越叛逆。
二、好的教育都是往自己身上使劲
杨澜曾说:“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父母,父母做好了,孩子自然也不会差。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在这4个方面管理好自己,父母内心充实而丰盈了,才能反过来给孩子带去更好的人格影响。
1. 管好自己的言行,培养孩子的修养
曾看到这样一幕,一个男孩随口说了一句粗话,身后的爸爸,上前就是一巴掌:“我靠,谁教你讲脏话的?”
如此不文明的方式,怎么可能教会孩子讲文明?
“忠孝礼仪,我怎么要求郭麒麟的,我就怎么对待我父亲和他人。”郭德纲说。
他在跟父亲打电话时,从来不敢坐着,对父亲永远恭恭敬敬;对长辈,也一直彬彬有礼。
因为他先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出了典范,再反过来规范孩子的言行举止时,一切就都水到渠成了。
在娱乐圈,郭麒麟一直以礼貌待人著称。
郭麒麟和父亲坐在一起时,永远挺直腰杆,毕恭毕敬。父亲说话时,永远站在身后,认真聆听,回话时都是“您”开头。
对外,也是谦卑有礼,见到长辈,赶紧弯腰打招呼,嘘寒问暖身体如何?别人帮忙时,“谢谢,麻烦您了”常挂嘴边。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标杆”。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要先行。
2. 管好自己的情绪,培养孩子的好性格
看过这样一个视频,二胎家庭里,姐姐无聊时会用手戳弟弟眼睛。
生气时会拿玩具狠狠地砸弟弟头。
姐弟起争执时,会对弟弟直接拳打脚踢。
姐姐还会没缘由的上手就打、推、抓,扇弟弟。
每每这时,妈妈都会很生气的拿出针来扎姐姐,用衣架打嘴巴。
从早到晚,家里到处充斥着妈妈的吼叫,姐姐的大哭大叫,弟弟的哭喊。
后来,育儿师问妈妈:“你小时候,妈妈也这样对你吗?”
妈妈几度哽咽,不愿再回忆,虽然不记得犯了什么错,但父母愤怒的表情和那一句句“你怎么不去死”,一直刻在了她脑海里。
很多时候,她也知道发脾气不好,可就是忍不住对孩子发怒。
暴力情绪就这样在亲子间代代相传。
父母管不好自己的情绪,孩子遇事也控制不住自己,只会复制父母发怒的样子。
胡适曾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父母遇事时只有先控制好自己的脾气,才能看见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引导孩子感知,管理自己的情绪。
如此,孩子才能在父母的理解和接纳中学会共情。
3. 管好自己的欲望,培养孩子的自律
前两天在朋友家,刚好碰见她母女俩互怼:
“看了多久的电视了,还不去写作业?”
“爸爸玩了一上午游戏了,你怎么不说他?”
说完,女儿一脸不情愿地拿出了作业本,眼睛却一直盯着电视。
“像什么话?哪有边写作业,边看电视的?”
“呵,就刚刚,是谁一边做饭,一边手机不离手的?”
朋友生气了,吼道:“我是你妈,小孩能和大人比吗?”
“你自己都管不好,凭什么管我?”女儿把笔一丢,站起来就进了房间,把门狠狠一甩。
白岩松说:“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我认为在中国的教育里面,最值得吐槽的是家长。”
一个放纵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管好孩子?
浙江宁波,一位爸爸为了培养孩子对文言文的兴趣,每天连电视都不看了,下班就坐在书桌前,将父女俩最爱看的动画片《千与千寻》改写成文言文。
从小到大,只要孩子在学习,爸爸就会放下手头上的事,安静的坐在边上看书。
如今,女儿每天放学后就自觉完成作业,学习上的事从不需要父母督促。
而且在爸爸的感染下,女儿也爱上了文言文,六年级的她,甚至也学着父亲用文言文写日记。
父母“管好自己”,比管孩子100次都有效。
父母只有先管好自己想玩游戏的冲动,管好自己想玩手机的欲望,孩子才能在父母严于律己的熏陶下习得自律。
4. 管好自己的习惯,培养孩子的坚持
知乎有个问题:父母有哪些习惯影响了你一生?
一位网友回答:“十几年来,我的爸爸坚持每天6点半起床,看书充电。
而我的妈妈,只要有空闲,也会拿起书本认真阅读。
每天晚饭后,父母总是相约在楼下空地打打球,或是跑跑步,回家后总是乐此不疲地交流运动的好处。
多年以后,我才惊觉这些是父母“刻意为之”的教育。
曾经的我,早上起不来,一看书就发困,一运动就犯懒,可当我看到父母都还在坚持,就突然觉得早起也没有那么痛苦了,读书好像也没有那么难,运动也成了每天的习惯。”
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者,培养孩子坚持力很难,但父母自身不放弃,孩子便会在跟随父母的脚步中成长。
教诲是条漫长的路,唯有榜样是条捷径。
三、父母不放弃自我成长孩子不断努力成长
上海光华剑桥校长雷冬冬就说:“与其每天都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试图掌控孩子成长的每一秒钟,做父母的不如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她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工作和责任,她是一位妈妈,更是一位教育者。
她一直致力于自我成长,女儿也学着母亲不断努力成长。
女儿初三毕业后,就独自前往英国求学,最后考上了牛津大学。
女儿感谢道:“我成长的过程中,妈妈给我的时间不多,却做足了榜样。”
很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就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很多,孩子却不买账。
这是因为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很难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孩子也因此缺乏向上的动力。
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孩子最有可能的成长方式,就是复制现在的父母。
教育,就是先自教,而后教人。先自管,而后管子。
只有我们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引导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孩子,是天使也是魔鬼。有时他会让你觉得幸福无比,有时又让你气得跺手跺脚,却无可奈何。自从有了娃后,不间断地看了一些育儿书籍。比如西尔斯的《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伊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最近又看完了杨杰的《让孩子心悦诚服》。每本书侧重点不同,但基本上有一个核心理念:要无条件的爱孩子。
《让孩子心悦诚服》的作者杨杰,最早接触到她是在微信公众号里。有过一段时间,作者发了每天60秒的育儿语音。后来可能因为太忙而终止了,但是会不定期的发布一些育儿文章。这些文章,让人感觉很亲切,又很在理。但文章也渐渐减少了。庆幸的是作者把所有的育儿文章集结成册了。
本书共有四部分五十个章节,每一章节都是通过具体实际案例来分析,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甚至具体到话应该怎么说。如果您家里有个您认为是“问题小孩”的孩子,可以在床头备这本书。为了提升自己的育儿水平,我也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深深体会到其实育儿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很多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都是父母身上问题的投射。透过孩子,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问题,通过改变自己,再来影响孩子。
爱孩子,不是对孩子无原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真正的爱,是在他成长的道路上,信任孩子。在他需要帮助时,协助下,而不是控制。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父母既是参与者又是裁判员,因此要保持中立的态度比较难。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在过去社会中,父母的意见就是命令,作为子女只能服从,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这样可能会教育出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也可能教育出一个特别反叛的孩子。因为孩子的需求在幼年期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在另一个成长时期通过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书中,作者从细节处入手来分析。比如很多急性子家长,看到孩子动作很慢,就会满肚子的怒火,想要训斥孩子。仔细一想,这是父母情绪上的问题,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行动。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行动方式和行动进度。在同一个公司,同一个部门的人,做同样的事情,有些人动作快,有些人动作慢,但都不妨碍大家能做好自己的工作。领导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快,而要求所有人都快。为什么我们看到孩子慢,就会发火呢?潜意识里,我们还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觉得自己有权利来管束他符合自己的要求。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当自己出现一个念头时,要问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我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真的吗?当我相信这个判断时,我有什么反应?没有这个念头,我会怎样呢?当你对自己问了这几个问题后,你应该会冷静很多。我们需要学会把孩子平等地当做一个“人”来看待,在你与孩子的沟通和相处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极有可能也发生在你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这就是人际交往的问题。常说孩子是天使下凡来教育父母的,也有点道理的。
再联想到自己,即便是现在,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母亲总是会说:“我是你妈妈,你就应该听我的!”不容置疑的肯定语气,我是从内心里反感这样的话。当然父辈也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甚至比我们这一代等级关系更严厉。我只希望自己能改变思想,不再将父母的这种思想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从内心里相信孩子是有自我成长的能力
性善论和性恶论,常常会引起很多争论。本书的作者应该是性善论者。作者认为只要父母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空间,孩子是有自我成长的能力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与孩子相处中出现问题,是因为我们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他们。比如,当两岁的孩子,笨拙地尝试用钥匙开门,总是打不开,急性子的家长就会立刻奔上去说:“你不行的,快让我来!”最为一个孩子,愿意尝试,是很好的一件事。但却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他,希望他能熟练地把钥匙插进去再开门,是不现实的。再从言语上打击他,长此以往,他就会不再愿意尝试,他脑子理总会响起,你不行的。当渐渐长大的孩子不愿意做任何尝试时,父母又会责备为什么会这样,却不自知自己对孩子的一个细小行为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学会倾听,捕捉当下的积极体验
在人际交往中,倾听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因素。斋藤孝先生在《如何有效提问》一书中提到,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如果能使用基本的点头附和和换句话说的技巧,会很快地赢得说话者的认可,缩短双方的距离。对于孩子也是一样,在与孩子对话时,我们需要学会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地看着孩子的眼睛,倾听他的话语,并即使的给予回应。孩子会有一种得到尊重的感觉。
我们中国人总是特别谦虚,稍微有点成绩,即使内心很开心,也不敢很放肆。骄兵必败,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地印在我们脑海里。因此一旦孩子取得什么成绩,就会立刻泼一盆冷水,不可骄傲自满之类。作者在书中提到,那些成功人士,能够成功的很大一个原因,他们有内在的自我激励本领。自我激励,就是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激励自己更努力地向前。当孩子取得一定成绩时,父母要是能够即使发现并予以肯定,孩子的自我成就感会更强一些。作者在书中也特别强调,自夸和炫耀是两回事。自夸是我们对自己要善于捕捉积极的体验,同时也体谅他人的处境,照顾他人的感受。
使用合适的说话方式
在相处中遇到冲突时,冷却情绪后。尽量不使用责备地语气问“为什么”,而尽量地与孩子商量“怎么办”。我们要自己学会用比较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清晰地表达:“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以“我”字开头。在引导孩子表达时,可以建议他们使用“我不想……我想……请求您……”的句式,把意思表达完整。
最低限度地管
“放手”是一门技术活。特别是在我们自认为对孩子负有全部管理责任时,我们也似乎有权利随时加以干预。学会放手,成了一门需要修炼的技术活。 在别处看到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开在春天,也有的开在别的季节。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急,也许你家的花是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跺他两脚,说不定你家的这棵是腊梅,开的会更动人。如果你的花到冬天还没开放,你也不要生气,没准你的花就是一棵铁树,铁树不开花,开花惊艳四方,且炫丽无比。真正的园丁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只会默默耕耘,静待花开……”。父母能做的是,静静等待花的绽放,不能拔苗助长。尊重孩子生长的规律,适当时候给予帮忙,但不能强行干预。
知行合一,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也常常是做不到的。在教育孩子时,居高临下地搬出各种大道理,实际行动时,却又是另一回事。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想办法调试,不断地尝试怎样沟通更有效,并积极地反思以后应该怎么行动。说来惭愧,每次当我在看育儿书籍时,就会遵照书中的理念,对孩子温柔些。可是看过书后,很快就会变回原来模样。孩子却得面对总是态度反复的父母。
教育,自我成长,任重而道远。我将会把本书放在床头,时时翻阅,时时学习。
有哪些比较好的育儿书籍?
你好,现在市面上和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好几个节目都报道过的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很不错,作者:尹建莉
在网上搜索尹老师的博客都能找到,尹老师还推荐一些书
杨杰:《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让孩子心悦诚服》
小巫:《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接纳孩子》《和孩子划清界限》
李跃儿:《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爱与自由》
玛兹丽施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在全美国从1989到现在一直畅销的书。
相对来说,尹老师的书可能会有些应试教育,而小巫的和李跃儿她们的书,就是以尊重孩子为教育理念,应蒙台梭利,华德福,和皮亚杰几种教育理念而进行的,她们倡导尊重孩子自身天性发展,给孩子自由,但不失规矩,注重孩子身心灵的发育,也结合一些中国传统教育,是非常好的教育。
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是成功训育三岁以上孩子自律的法宝,我宝才一岁零十个月,但为了从小给他做好规矩,为将来训育他自律打下基础,所以在某些时候也运用了书中的一些方法,感觉非常不错,孩子虽小,在某些时候却真的很自律,也是挺难得的。
还有,在网上可以搜索尹建莉老师的博客,里面有些博文和留言,也可以看一看,留言里有许多育儿群,都是非常好的,如果愿意可以加入和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和心得。
育儿是个漫长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家长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提升自己,在生活中,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有好的收获,最后,希望你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与理念,对孩子来说,是一生的幸福
李跃儿育儿经历:惊天大案惊醒梦中人,果断让13岁儿子休学一年!
作为芭学园的创始人,李跃儿老师的育儿经历,着实让我倍感惊讶。
如果,此刻的你觉得自己孩子问题一大堆,那是因为你的样本案例太少。
看过李跃儿老师曾经走过的弯路,你会发现,育儿路漫漫,只要你学习和不断摸索,曙光就在前方。
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中,李跃儿记录了她和先生曾经对孩子的种种折磨,以及后面的“拯救”之路。
其中错误的做法的确让人有点胆战心惊,但改变后的决心和方法更值得我们借鉴。
李跃儿说,对儿子而言,她曾经是位糟糕的母亲,她把所有老师、父母能犯的错误都犯了。
她兢兢业业地爱孩子,但从孩子眼里发出的,不是受到爱的光芒,而是摧残过的黑暗。
因为不懂儿童的世界,不懂教育,她和学校的老师一起对孩子实行折磨。
孩子在幼儿园时,经常被老师告状,比如午睡起来不穿衣服等,她觉得丢人,就冲孩子大喊大叫:“你为什么不穿衣服,为什么?”孩子被吓坏了,瑟瑟发抖,两只眼睛瞪着她……
还有一次,幼儿园老师说孩子上课不看黑板,怎么说也不听,让她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脑子是不是有问题。那时她绝望得不得了,回到家就抓住孩子的胳膊边摇边喊:”为什么上课不看黑板!”并打孩子一顿……
事实是那个老师不懂儿童的成长规律,给孩子糖放桌上不让吃,孩子因为看黑板就得背靠桌子,他不想糖被其他同学拿了,所以死盯着糖不看黑板……
但李跃儿当时完全不看这些,只会对孩子动手,一顿吼叫。
孩子上小学以后,老师告状更厉害,有次因为学习不好,她和先生被叫到学校去训斥。
回来后她生气地说不要这个孩子了。夫妻俩一起把儿子赶出家门。她至今还记得当时儿子两手死死拉着门把,那种绝望的眼神。她和先生一个人拉着孩子,另外一个把他的手往外抠,直到把他推到门外为止……
她每天陪孩子写作业,在旁边盯着,越盯毛病越多;书包杂乱无章,没有一个本子是好的;考试成绩老是全班倒数第一。
她接孩子时,班上同学经常说:阿姨,你家徐冰可又被老师打了,或者,我没打你家徐冰可,最好的是,今天老师没有骂徐冰可……
有一次,她彻底失去了控制就喊道:"干脆用钢筋把你我都捅死了,我们都不要活了"……
后面,看到孩子的学习状态实在太差,就把孩子送到了熟人开的小饭馆去打工,那年孩子才8岁。但孩子依然没有想着要学习,于是又把孩子领到捡垃圾的人住的破屋子里,说以后他就住在这里,捡垃圾。她希望儿子知难而退,然而乖顺的儿子却问“能否带上自己的被子,因为他们的被子太脏了”……
李跃儿说,她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是爱儿子的,但她的柔情却用一种钢铁一样的形式显示出来。她以为这样能把儿子教育得很优秀,却没想到把儿子折磨成小木头人……
李跃儿说,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她先生的做法更过分。
动辄打骂不说,而且他的打骂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折磨。
比如让儿子解开裤子把屁股露出来,他再用苍蝇拍打,打得又红又肿。所以他儿子对他一点感情也没有,离家多少天都不想他,两个人像仇人似的。
转机发生在他先生调查的一个轰动全国的大案。
1999年4月20日,银川宁夏,几个罪犯想抢劫运钞车,因无武器,故打110谎称报警,把4位民警引来后炸死,其中一个没死,也被连捅22刀。
其实主犯杨杰从小非常优秀,有天赋爱唱歌,爱写诗,会拉小提琴。然而,最终他和他的大弟都成了杀人狂魔,两人被判处死刑,小弟杨辉和他的父亲因包庇罪也被判刑。
为什么三个孩子变成这个样子?
答案是: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然而,他的父亲并不觉得他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他说他花了很多心血教育孩子,可惜全部都用错误的方法。比如:
孩子不听话,他就会把半盆洗脚水连同脚盆一起扣在孩子头上;
觉得游泳太危险,孩子不听话一定要去,他就跟在后面,然后扑上去把孩子的头摁在水里使劲淹他;
上学,孩子挨打是家常便饭,字写不好,分数不高,通通都挨打;
甚至,擀面皮把两张皮放在一起干擀,也挨打……
被赶出家门的时候,面对盛夏天空中的星星,小弟杨辉都不敢看,他说那是被冻住的星星……
孩子们说小时候爸爸不在家就快乐得跟过年一样,一听见“爸回来了”,就像听见“狼来了”似的……
而他们的母亲,在丈夫凶爆的教育方式下,让她的爱变了形,就像身处危境中的母鸡一样,一边护着小鸡,一边盯着天上的老鹰,时时提心吊胆,准备最后一搏。
最后把母爱变成了溺爱、愚昧的爱,是非不分,听任放纵。 比如杨杰好吃懒做,贪图享受,6岁还在吃奶等行为,都是妈妈惯出来的。
孩子们在慈母和凶父的夹缝中残喘着,在火与冰的对峙中蜕变……
这个惊天大案惊醒了李跃儿夫妇,让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
他们从孩子3岁开始,10年间一直在折磨他。认识到儿子心灵伤害太深,得彻底治疗,李跃儿当机立断,决定让孩子休学一年,调整好了再上学。
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孩子重返童年,回到3岁那个时候。
他们夫妻专门腾出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一起疯玩,一起打闹,孩子需要的都满足他,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尊重,孩子一下幸福得不得了。
不过,这个过程真的需要父母有智慧,如果父母没有足够力量支撑孩子表现出来的那些过于反常的行为,也有可能中断,打回原形。幸好,李跃儿那时已经开始接触教育了。
有位搞蒙氏教育的朋友告诉她,受过伤害的孩子如果重新得到爱和自由后,就会出现一个胡闹期,比如把蛋糕砸到天花板上,把沙发拉倒,总之就是闹到你简直无法忍受,出现这种症状就说明她儿子有救了。
李跃儿说,只要不杀人不放火,任何事情都可以忍受,为此她已做好准备。
但她左等右等,儿子并没有出现这种非常强烈的破坏性行为,而只是撒娇,没完没了的撒娇,腻得让李跃儿有点难以忍受。
比如,孩子个头快跟她一样高了,但两只手耷拉着学小狗,问他话从不用语言回答,用狗的叫声回答,旺旺表示高兴,拐几个弯就是不满意,要是发出”吱吱“的声音表示心里很难受,就像小狗挨了打一样,到最后干脆坐在地上爬,不用腿走路,完全退化到婴儿的状态。
刚开始李跃儿还强忍着,后来就有些担心,孩子继续这样下去,会不会变成娘娘腔。
李跃儿恍然大悟,当年3岁的孩子往她身上贴她就把孩子推开,现在孩子正是用撒娇的方式来赢得她的爱,进行心灵创伤的修复。
她马上采取应对措施,每当孩子撒娇时,她就把他揽在怀里,亲他,抚摸他的脊背,边抚摸边跟他说话,直到他安全为止。
通过努力,一年之后,孩子基本上恢复到10岁左右的状态。因为不想孩子继续停学,只好让孩子入学了。但她和先生努力的步伐并没有停止。
他先生有3、4个月什么也不干,一心扑在孩子的教育上。 儿子从学校回来就跟他一起玩、一起聊天,并把这些事情都详细的记录下来,一边记一边反思,常常写到半夜,最长一次是凌晨4:00多。
而且那些天每天早晨爬起来给儿子做早餐。结婚20年,李跃儿都没有享受过这个待遇。
吃完早餐把孩子送到门口,拥抱告别,儿子娇娇地用脚后跟倒着,假装不会走路了,一摇一摆的下到楼道中间还要再喊一声”娇“,他的爸爸在上面等着,也回应一声,有时候干脆就送儿子到楼下或者小区门口再送过马路。
孩子走后,爸爸喊一声,孩子立马就会掉过头来看爸爸,然后再撒腿往学校跑去。
整个过程两人情意绵绵,似乎有点煽情,但在修复和孩子关系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必然过程。父母需要真正能够融入到孩子的心里去,才能和孩子建立心与心的亲密连接。
当然,这个用心陪伴的过程,不光是跟儿子玩,也包括很多内容:
比如每天创意比赛,一起读书讨论,一起讨论儿子喜欢的话题等。
对于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语言对他们已经没有太多作用,甚至会让他们反感。但如果父母和他们一起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就比较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
除此外,李跃儿的先生也会想办法和孩子做他不喜欢的数学。
儿子数学很差,没一点兴趣,她先生就跟儿子一起做题,做的时候故意做错让儿子做对,然后当马给儿子骑上一场。下一次找一道难题他做对,他就把儿子当马骑一圈。这是在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有平等,有竞争的状态让他儿子逐渐坚强起来。
当然,这个度,要根据父母和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定,切忌生搬硬套。
再后来,她先生也会朝儿子喊,但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是胡乱发火的喊叫,现在的喊叫是坚持原则;以前喊时儿子也会冲着爸爸喊,现在孩子十分顺从,性质完全变了。
儿子小时很恨他爸爸,看电视有人长得像他爸,都要赶紧关掉;现在孩子放学回来,如果爸爸不在家就心慌意乱,在屋里转来转去,直到爸爸回来。
妥妥的铁哥们的关系,父子的心完全融到了一起。
李跃儿夫妇对于孩子“拯救”的系列背后,有个强大的支撑点,那就是强大的有智慧的爱,而不是愚昧的爱。
李跃儿说:“我们说爱是教育的前提,指的是不管父母对孩子付出如何多,要是没有爱,或者说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那么他所有的努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效。但这只说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只有爱是不够的,他的爱必须是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
智慧的爱能使孩子优秀,愚昧的爱只能毁灭孩子,比如前面大案中杨威父亲和母亲一样的爱。
李跃儿老师的育儿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第一时间把相关信息发家长班上的一个学员。
之前她说,这次疫情完全让她崩溃了,孩子根本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每天上午睡觉,下午追剧,完成作业拖到最后胡乱做一下,晚上12点左右睡觉,没有阅读和画画。
如果她说“能不能早一点完成作业再好好玩”,或是“能不能早点睡觉”之类的话,孩子就会很烦躁,说“你不要再说了”,然后就不理人了。
在家的这一个月,她多次心力憔悴痛哭到不行,她甚至怀疑还会再好起来吗?感觉一切都晚了。
看了李跃儿老师的案例后她感同身受,才发现原来也有人是这样。她女儿现在也是每天都要爱,11岁了还老撒娇。
还记得之前一个讲家族序列的老师讲过一句话, 大意是家族当中所有人表现出来的各种所谓“问题行为”,他们心心念念的其实都是在呼唤爱呀!孩子又何尝不是呢!
李跃儿老师说:“为什么我要把教育家长看得比教育孩子还重,就因为这个体会我是从那个误区里走出来的,我知道孩子的状态就是父母的状态,孩子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原因。”
这个经历和我的何其相似!因为深感只有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的道理,所以决定从事家庭教育工作,致力于父母们的成长。
通过李跃儿夫妇陪伴孩子的方式,也让我意识到目前自己做的还有太多不足。
在和孩子修复关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揉到孩子的世界里去,没有完全从她的兴趣点出发,很多时候还是以自己想法为主。
比如希望她做这件事情,希望她读这本书,希望她做这种运动……孩子感兴趣自己不懂或者不感兴趣的,就比较敷衍……
看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谢谢李跃儿老师把她的育儿经历分享出来,让我们看到育儿专家曾经也走过那么多弯路, 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即使孩子13岁了,即使曾经受过那么多的伤害,但只要父母愿意改,孩子就一定可以改变!
这篇文章有点长,因为不想把李跃儿育儿的过程精简,希望你能更清楚了解细节,因为很多改变都在细节里……
此外,我非常推荐这本书。
里面非常多让人心惊胆战的案例,会让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清楚,父母愚昧的教育方式是怎样一点点毒害孩子,而孩子又是怎样在这样的毒害中,去反控制父母的。而且,李跃儿老师的很多观点,也值得一读。
这是一种学习,也算是敲警钟吧。
杨杰育儿全部视频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杨杰育儿全部视频在线观看、杨杰育儿全部视频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