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小可育儿经验,以及分享一下育儿经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观察孩子在淘气堡的表现,宝宝是什么性格,一目了然
朋友小可带两岁的宝宝来家里做客,我家俩娃在一旁玩奥特曼的卡片不亦乐乎,小可家女儿则怯生生地躲在妈妈怀里。我说:“ 小女孩就是文静 ,多乖呢。”小可看了一眼女儿,说:“这哪里是乖, 她是不敢过去。 ”看着我疑惑的眼神,小可继续说道:“别人都以为这孩子是胆小,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其实不是,哪个孩子不喜欢和别人玩呢小可育儿经验?”
听完小可的讲述,原来她平常上班忙,就把孩子 留给奶奶带 ,谁知道孩子奶奶却 从来不带小孙女下楼玩 ,说是 怕被别的孩子欺负 。
小可发现问题后,和婆婆沟通过好几次,但是丝毫没有改变,她为此也很发愁。小可女儿的眼睛一直在看向两个哥哥的方向,我就给小可 出了个主意 ,看能否改变婆婆的行为。
没过来两天,小可就打电话来说:“我婆婆 破天荒地带 娃到小区儿童乐园玩了,小可育儿经验你这办法真不错, 真心感谢 !”
人是社交动物,孩子自然也不例外。一味地把娃封锁在安全区域内,你以为的保护实则是一种伤害。
利用淘气堡化解婆婆心结
有朋友好奇,我给小可的方法是什么。很简单,就是让小可带着女儿和婆婆一起去趟淘气堡。 两岁的宝宝 ,也许语言表达能力尚有欠缺,但是 对于儿童乐园的兴趣 却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可回家后告诉婆婆,女儿想去淘气堡玩,她怕一个人照顾不过来,让婆婆跟着一起去。婆婆欣然答应了。孩子 一路上都很兴奋 ,买票、换鞋之后,宝宝却一直 不肯进去 玩。
看到这一幕, 婆婆有点着急地说 :“带你就是来玩的,你怎么不进去呢?”小可能看出来 孩子眼中 对海洋球、滑滑梯的 渴望 ,但是看着淘气堡里跑来跳去的小朋友们,女儿 紧紧地拉住妈妈的衣角 。
小可蹲下来和女儿说: “宝宝,你 有点害怕 是吗?妈妈明白你的感受, 我和你一起进去。 ” 女儿这才踏出了玩耍的第一步,小可形影不离的陪伴了半个小时之后,终于有机会休息一会儿。
婆婆说:“你这陪着也够累的,快喝口水。”
小可说:“妈妈, 其实我并不需要这么累, 小可已经两岁了,你看这里的大部分孩子都是她这么大的,家长都是 坐在一旁看着 就好。”
婆婆问:“难道是咱家孩子胆子太小了?”
小可笑笑说:“她一点都不胆小,您看,她现在不是别的小朋友玩得很好吗?她就是 平时和小朋友玩得太少了 。”
婆婆若有所思地说: “我不带她下楼,是想保护她不被别的孩子欺负, 谁知道却把孩子弄胆小了 。”
看着婆婆 自责 的样子,小可赶忙说:“没事的妈妈,现在还来得及改。”
从淘气堡出来以后,女儿累得睡着了, 婆婆说:“ 从来没见过 她玩得这么开心。”
这不,周一小可刚到单位,婆婆就发来她带娃下楼玩的视频,小可开心得赶忙通知我 胜利成果 。
孩子生活在人为制造的安全区域,情况让人担忧
其实像小可婆婆这样的奶奶 并不是少数 ,她们肩负着照顾宝宝的重任,生怕一个不小心孩子磕了碰了, 无法向儿子儿媳交代。 更别提万一在外面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若是受伤了更不好交差。
为了 避免这些麻烦 , 她们所选择的方法就是带娃到安全的地方独自玩耍,要么就是自己陪着玩。这样做,大人的麻烦是避免了,对于生活在人为制造安全区域的 孩子 来说,就会像小可女儿一样, 出现奇怪的表现 。
比如: 看起来很胆小 、缺乏自信、家里横外面怂、不会正常表达自己的需求等问题。
虽说每个宝宝的性格都不太一样,但是想要和小伙伴玩耍的心情是一样的。小可婆婆给娃制造的是一种安全区域,还有的家长会带孩子出去玩耍,但是却一直在 "直升机"遥控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
“不要跑!慢点!”
“别碰那个东西!”
“去把你的玩具要回来!”
“... ...”
等等诸如此类的行为,背后想表达的意思,也是要 把娃困在安全区域内 。家长把一切未知的危险或者需要孩子去解决的问题, 全部都包办 ,不给孩子自我处理的机会。
不少家长觉得自己把孩子保护得很好,但孩子越大,尤其是在上幼儿园以后,就会开始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不解地问:“难道是我们 对自己的孩子不够了解吗? ”想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如何,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何,我建议带娃去趟淘气堡。
从淘气堡看孩子的表现
有宝妈说:“经常带娃去淘气堡玩啊,这能看出来什么?”确实,现在淘气堡基本上是每个孩子的游玩胜地,但不知大家是否留意过,在 没有大人干涉 的情况下,自家娃 在淘气堡是怎样的表现 ?
为何建议大家带孩子到淘气堡进行观察, 一方面, 淘气堡在封闭环境内,大人目之所及,就能看到孩子的行踪,基本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 淘气堡里的陌生孩子居多, 便于观察 宝宝的人际 交往能力和处理矛盾的能力 。
父母的措施得当,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家娃是怎样的一种性格。是 软弱任人欺负还是高情商善于变通,或者强势霸道。 无论看到孩子的哪一面,一味地斥责都并非最佳处理方式,建议父母做到以下几点:
第1、 面对孩子遇到的问题,不立刻插手。
目的是为了给孩子创造独立处理问题的时间和机会。
第2、 若孩子主动求助,也不要置之不理。
此时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遇到什么问题,想要如何解决等。
第3、 切莫不管不顾,任由孩子去解决。
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她可能会更加觉得没有安全感。而对于性格强势霸道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置之不理则是在默认他的行为。
第4、 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不过度保护,也不一味打压,让孩子明白何为社交,也是逐渐提高情商的方式之一。能够让孩子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中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
枕边 育儿 寄语:
孩子的性格有天生的因素,但主要还是靠后期的培养和引导。家家都希望拥有一个乐观开朗、敢说敢做, 有勇有谋 得孩子,切莫借口孩子年龄小,就让他们生活在“无菌”环境中。我们都清楚,遇到过问题方能学会解决的方法,孩子的社交亦如此。
相关链接一:孩子要求多、难满足?三招教养开心孩子,建议每位家长都试试
相关链接二:在家“小霸王”,出门“秒变怂”,孩子为啥“窝里横”?
相关链接三:孩子不喜欢阅读?五个维度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从孕期就开始了
给宝宝什么时候开始吃肉和鸡蛋?
宝宝添加辅食是一件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非常重要。但是添加辅食必须根据宝宝自身的发育来进行,一般来说足月儿4个来月就可以开始添加辅食了,而早产儿添加辅食时间相对要长一些。因为足产儿在4个来月时消化系统才慢慢发育,会产生分解食物的酶,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所以宝宝添加辅食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也是需要根据宝宝身体发育状况来进行。
据自己的经验和所学到的育儿知识,我们在给宝宝添加辅食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的规律。给宝宝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在我孩子还小的时候,一开始,我们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不求多,在宝宝吃完辅食后,也会用心观察这几天宝宝的情况,比如会不会出现腹泻、皮疹、呕吐等等,如果一切都正常那就可以继续;如果有异常那就暂时先停止,说明宝宝对某样食物可能不适应或过敏。等到过一段时间在添加这种食物,看看反应在做判断。如果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不适那就需要赶紧带宝宝就医。
我家5个月左右就开始给他们添加辅食了,一开始就是添加蛋黄。刚开始是只喂1/4个蛋黄,在每次喝奶之前会用瘦肉炖汤加入到蛋黄中和稀,然后一小勺一小勺地喂给宝宝吃。其中没有添加任何调料,就是给宝宝吃食物最原始味道。鸡蛋随着年龄增长也相应增加分量,直到1周岁就吃整个鸡蛋了
乖宝宝变身“小土匪”,孩子抢玩具别急着训,抢玩具源于自我发展
前阵子带Tim去新开的儿童乐园玩,几个小朋友很快打成了一片。妈妈们也闲聊起来,但半个小时还不到,就听到旁边传来了小孩子的哭声。跑去询问原因,原来是3岁的小可 非要从瑞瑞手里抢玩具 ,瑞瑞提议交换,小可也不同意。争抢之中,小可把瑞瑞推倒在地了。
小可妈妈带着一脸歉疚从小可手里 抢过玩具 还给瑞瑞,并且让小可道歉。这下本来就噘着嘴的 小可也哭了 出来。
安抚好孩子,小可妈妈叹气说:“ 不知道为什么,这段时间小可突然学坏了, 总是抢别人的玩具和零食 ,在幼儿园也是这样。 ”其实在私信中,也有很多妈妈向我们提出同样的问题,那么孩子为什么 突然变身“小土匪” 了,这种状况又该如何破解呢?
孩子为什么爱“抢玩具”?
在美国,家长们大多听过这样一首魔性的儿歌 《幼儿所有权法则》 ,其中有几句非常有意思,分享给大家:
“我喜欢就是我的,我先看到就是我的,我抢过来就是我的。” 这首歌恰恰反映了2-3岁孩子的物权意识,虽然很 "强盗逻辑", 但跟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息息相关。
从 发展心理学 的角度看,3岁的小可正处于 自我意识发展 的巅峰时期。经过了三年的 “我能动”“我能走”“我会自己来” 的经验积累。在3岁左右的孩子心里,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理", "他者"的概念 十分模糊。
所以对于大人而言,孩子是喜欢 “抢玩具” 。而在孩子自己眼中,则是很自然地 拿来自己喜欢的玩具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上文中的小可不但拿走了瑞瑞的玩具,还拒绝瑞瑞 交换玩具 的 请求 。
面对抢玩具的孩子,引导试试这三招
Tim班上也有过这样一位小朋友,凡是自己喜欢的玩具或零食,根本不会问别人的意见,直接拿来吃,同班小朋友看到他都会哗啦躲开。
老师特别跟那位孩子的家长做了沟通,才知道这家人认为:这是 孩子的天性 ,会随着年龄增长改善。然而,班主任直接指出:虽然 自我中心 可以理解,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就可能会 影响孩子的社交发展。 那该怎么办呢?爸爸妈妈们可以试试下面的几招。
第一招:让孩子理解“所有权”概念
在一档综艺节目上,戚薇分享了她和女儿lucky的一件趣事:lucky看上了戚薇的裙子,并且说是自己的。结果戚薇气冲冲地说: “这是我的! ”而有些爸妈却觉得: “我的就是你的。” 在 育儿 的过程中,没有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所有权”概念。
因此,想改善“抢玩具”这一行为,就先要让孩子知道:有些物品是自己的,而 有些物品是别人的 。比如有一次我带Tim去公园玩,他就一直在 “霸占” 跷跷板,沟通后我才知道,Tim觉得跷跷板是自己的。于是我趁机向他解释了“ 公共财物 ”的概念。
第二招:通过共情让孩子理解“他人”
在上文中的例子中,我们看到小可妈妈的这样处理小可的“不良”行为:她 训斥 了小可,并且 抢过小可的玩具还给瑞瑞 。但这样做其实于事无补,小可 并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也不会觉得自己对瑞瑞造成了伤害,反而 还会觉得很委屈。
事实上,当发现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你可以告诉孩子:“你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会让小朋友非常伤心害怕。”并且可以引导孩子思考, 如何用更“温和”的方式 ,玩到喜欢的玩具,比如 建议交换 ,或一起分享玩具。平时在家也可以用 “过家家” 的方式情境重现,教孩子学会协商。
第三招:引导孩子发现“交换”的乐趣
事实上,也正是交换促成了“共同想象”甚至文明的发展。所以从某种角度说,让孩子们体会到 “交换”的意义, 比强迫他分享更有意义。
有次Tim的幼儿园就组织了 “玩具市集”, 让整个校区的孩子都参与进来,通过交换获得自己喜欢的玩具,也收获了友谊。在和孩子一起玩时,家长可以去 制造一些需要“交换”的环节 。比如分给他积木中所有正方形的部分,自己留下三角形。当需要拼某个图形时,大家必须交换才能成功。这样 逐步引导孩子的 “交换意识” ,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交换 和 协商 的习惯。
引导孩子莫“矫枉过正”
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在2-3岁这个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既需要用 社会 规则来约束,也需要保证其合理发展。
有些爸爸妈妈看到自家娃喜欢“抢玩具”就给孩子 扣上“坏孩子” 的帽子。或者是像小可妈妈一样, 强制孩子分享 ,试图让孩子因为父母权威 “改正” ,这些都是 矫枉过正的行 为。
也就是说,只有真正 “拥有” 物品,才会懂得尊重别人的拥有的权力。简单来讲,当父母不去强迫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他也就理解了“每个人都应该拥有 自己完全能支配的物品。 ”这样一来,他也就能去主动尊重别人,不去 擅自 抢夺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了。
小辫子妈有话说:
孩子之间互相争抢玩具,看似是一件小事儿,背后却蕴含着他们如何处理 “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物质世界” 的大学问。如果对这种行为置之不理,或反应过激,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相关链接一: 六个教育孩子的方法,你的孩子不能再溺爱下去了,不然会害了他
相关链接二: 让人无语的陋习,家长却觉得是聪明的表现?快给孩子改改吧
相关链接三: 学区房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教育家: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关键
冬季育儿需要注意什么?
冬天的育儿和夏天可是有所不同。冬天因为天气比较寒冷有比较干燥,孩子比较容易生病,所以在带宝宝的时候要注意这几点:
1.千万不要给孩子穿的太厚
很多妈妈或者老人在带孩子的时候都害怕孩子被冻着,拼命地给他多穿衣服。其实,孩子比大人运动量更加多,而且火气也会比大人要旺,所以在冬天给孩子穿衣服,只要摸摸孩子的脖子后面,不冷就可以了。有的人说孩子穿衣服比大人少一件就好,这个其实也是很难去判断的。老人带孩子还是年轻人自己带,这个标准就很难去衡量。还是要以孩子自身来做判断。孩子穿衣服千万不能穿太多,一旦出了汗即很容易感冒生病。
2.要经常带孩子去户外运动
很多家长害怕天冷冻着孩子,每天都把孩子关在家里。这样子孩子的体质就会越来弱,一出门就立马生病。所以,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只要天气不是非常的糟糕,都应该带孩子去楼下转转,运动一会,晒晒太阳。
3.千万要给孩子多喝水
很多孩子不喜欢喝水,所以上火喉咙发炎,在引起发烧。所以要给孩子多喝水,亦可以加点果汁或者蜂蜜让孩子喝。冬天十分干燥,孩子很容易上火,所以多喝水,多给孩子吃水果。
冬天到了,温差较大,在育儿上面一定要多加照顾,否则孩子很容易生病。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道理吗?你怎么看这句话?
也许这句话有道理,可是在小可看来却并不认同。
现在孩子从刚出生家长就开始想着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在孩子可能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会把孩子送到全托班,美其名曰是让孩子早点适应分离,让孩子早点适应群体生活。
现在很多大城市都有这样的全托班,费用很高,收的孩子有些可能还不到一岁。这些孩子小可不明白父母怎么就忍心让他们独自面对老师面对陌生人,怎么就忍心让他离开自己身边。
还有很多家长觉得给孩子用大品牌的东西就是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觉得只有让孩子喝最好的奶粉,用最好的尿片,孩子就会赢了一样。
孩子那么小他懂什么,他只懂父母对他的爱,只懂谁的怀抱最让他有安全感。
很多孩子在三岁就要开始上各种补习班,比如舞蹈比如画画比如英文,她们除了要上幼儿园以外,每天可能还需要去上这样那样的补习班,兴趣班。
小可很想问问,三岁多的孩子难道不是更应该无忧无虑的过着快乐的童年吗?不是更应该玩玩泥巴,跳跳皮筋,跟小伙伴一起肆意奔跑吗?
你把她的人生排的那么满,在她三四岁的年纪就开始为以后的人生奋斗,她这一生会快乐吗,这是她想要过的人生吗?
孩子爱玩是她的天性,我们做为父母只能告诉她在什么年纪应该做什么事情,可以适当去提醒去劝说,但是不要过多的去干涉,那是她想做的事,那是她想要过的人生。如果一个人从不记事起就做着争强好胜的事情,做着非要有个优秀的成绩,那么她这一生会真心快乐吗?
在子女教育和性格培养方面你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小可有两个宝宝,所以对于孩子教育上还是有一些教训跟经验的。但是每个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都不同,期望孩子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不同,所以这只是小可教育宝宝的经验。
小可的大宝是一个胖乎乎的小女孩,在她两岁半之前,一直都是家里的宝贝儿,所有人都依着她,而小可觉得应该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对于第一个宝宝都是格外用心耐心格外娇惯的,所以小可的大宝在二岁之前都是一样不能玩土不能玩沙,特别干净的小女生,而往往大人总是觉得孩子吃的好睡的好,就是最好的。其实小可觉得我们父母都错了,因为孩子的世界里能玩才能快乐。
所以有时候你会看到一堆孩子围着泥巴或者坐在地上玩沙。这时候的小孩子总是格外的开心的。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不懂脏,他们只是知道好玩。
而那时候的小可的大宝就是只能看着别人玩的宝宝。所以她也没有怎么开心过。是那种一堆小朋友一起玩耍的开心。我们总是把她保护的太好了,害怕她与那些大的小伙伴玩耍被别人碰倒或者被大伙伴欺负哭,所以都会在一边看的紧紧的,不许那些大孩子靠她太近。小可的大宝一直都是那个站在旁边看着别的小朋友玩玩闹闹的。那时候的小可也看到了她的渴望去玩的眼神,可是小可自认为这种对她的保护更加重要。
小可不太喜欢带着大宝去楼下玩,因为总是觉得楼下很脏,外面的小朋友有些生病了,怕传染给她,总是让她一个人在家玩玩具。
后来小可发现,小可的宝宝很内向,在外面熟悉的人跟她打招呼,她都是面无表情,或者就是往小可身后躲。
后来一些邻居总是说大宝太内向了,以后上幼儿园怕是不好与小同学好好相处,到时候肯定会经常哭。小可开始考虑自己对大宝的教育是不是对的。在一次几个与大宝一样年纪的小伙伴又在玩沙子,小可看到大宝一直盯着别人玩,小可就试着鼓励了一下小宝,让她去玩,她回头特别怀疑的眼神看着小可。小可又说了一次如果你想玩,那你就去玩吧。
大宝真的那时的表情不知道怎么形容,应该是难以置信的眼神吧。她好像怕小可后悔似的,马上走到沙子堆里蹲下摸沙子。小可以前担心的小朋友会捉弄她,或者逗她完全没有出现,她的小伙伴看到她走了都围着跟她玩,她那时真的第一次笑的那么开心。
后来的小可开始试着放手,让她自己决定想吃的想穿的想玩的东西,不再替她做决定,就算小可明知道她可能做那件事情会受伤,可是一样让她去做,因为只有她试过做过,才知道下次应该怎么注意不再受伤。
现在小可的大宝是一个懂事大姐一样的存在,很多小伙伴都喜欢围着她玩,她也特别的开心。
小可觉得教育孩子,还是以孩子的天性开始。
关于小可育儿经验和分享一下育儿经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