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德国育儿施教,以及教育 德国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宁可少工作也要带娃,德国人究竟有多重视育儿?
我有两个学生在德国留学,对德国人的重视教育的情节非常佩服,经常给我讲,我现整理如下:
德国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致使政府出台奖励生育的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钱方面的,如果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小孩,就奖励7万多欧元,大致折合人民币60万元;其次是给生育小孩的母亲三年假期,从怀孕开始即可休假,专门照顾教育小孩。
生育了小孩的母亲就开始全职抚育教育工作,不再上班,而且对小孩的教育从小培养独立精神,比如说小孩摔倒了,中国妈妈都是跑过去抱起来哄了再哄,但是德国母亲看到小孩摔倒了,就让自己爬起来,小孩再哭也不管,小孩能做的事情大人绝不代替,而且重在引导,绝不越俎代庖。
德国人的家庭教育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异常重视习惯的教育,二是道德品质的教育。
比如说习惯培养方面,德国人从小培养小孩的阅读习惯,我的学生说,他们经常看到大人小孩都很爱读书,车上、街道的椅子上、公共区域等都是读书的人,小孩不玩耍的时候都是在读书!我的学生羡慕地说,小孩都读的是厚厚的大块头的书,自己感觉都有点残惭愧。
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德国人的异常重视团队教育,做游戏、学习、手工等都要求团队合作的内容非常多,而且每个小孩都是各司其职,不越界不越位做好自己的事情,把团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我的学生说,有了小孩的家庭,父母把陪伴孩子就放在了第一位,工作仅限于上班时间,下班时间绝不再工作,他们和孩子一起的教育有玩游戏、整理房间、冬天在公共区域铲雪等。
在学校里,小孩学习的功课都是以实践为主的,都需要上述精神。
德国的育儿方式是什么样的?
德国人认为, 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自闯一片天地, 与其让他们面对措折惶恐无助, 不如从小摔摔打打, "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因此, " 残酷教育" 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驱势。
在德国,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列入法律条款。一方面法律规定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 严禁父母"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 ,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
德国人承包了诺贝尔一半的奖,德国有哪些育儿方式呢?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后的德裔)获得诺贝尔将的人数接近诺贝尔奖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承包了诺贝尔一半的奖,全球60多亿的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另一半。
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育儿教育,看看德国的育儿方式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幼儿园重视实践
对于一个德国孩子而言,他们将在幼儿园中度过4000个小时,一般来说孩子会做很多与社会实践相关的活动,比如说参观警察局,了解如何报警,警察是做什么的,参观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从家里寄到全球各地的,去市场,拿着钱学习如何买东西,去花圃,图书馆,去商场,去采摘。
一个孩子长到了6岁,就能自己去商场,自己整理东西,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找警察,生活能力已经非常强了。
对于德国人来说,过早的开发智力是并不提倡的,提早学到的书本知识其实并不一定能用得上,很多时候,赢的意识是家长的虚荣心在起作用。
德国甚至禁止对孩子提早开发智力,留给孩子更多成长和想象的空间,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在幼儿园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画画,拼图,读书,老师会帮正在工作的同学完成自己的项目,然后让其他小朋友学会安静等待。
即使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在小学阶段也不能学习额外课程,在德国并没有补习班这样的设置,老师希望每个孩子都与其他人能够保持同步的学习进度,过多的知识会限制孩子的想象空间,将孩子的大脑变成了固定程式运行的计算机硬盘,长此以往,思想就会固化。
德国的法律还严谨父母唠叨,要维护孩子的天性,爱护儿童,如果孩子觉得父母不尊重或者冷落自己,甚至可以向法院提出自己对双亲的诉讼,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关于儿童的各种详尽权利。
对于低年龄的孩子学校主要教孩子三项内容:
1.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
2.动手能力:在幼儿园的孩子做的最多的就是手工制作,这可以让他们从小就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3.保护孩子创造力,建立孩子高情商。
其实并不是只有德国注重这三项幼儿教育,在欧洲很多国家都是如此。
欧洲人普遍认为学前教育不当会破坏想象力,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出相应的事情。
表面上看大量的学前教育基础很扎实,很充实,但是对于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的束缚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培养了很多良好的习惯。
德国幼儿园和家长更加强调的是事实与环境的教育,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来学习能够实践的知识,增强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直观体验更加能够提高孩子的兴趣。
注重培养责任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孩子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
德国也早早的就开始施行挫折教育,对于孩子的事情德国父母从来不包办,他们将孩子视作独立的个体,让他们尽早开始自己动手做事。
1岁的时候父母就鼓励孩子自己捧着奶瓶喝奶,喝完了父母就会向孩子道谢并且加以赞许。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就开始引导孩子完成更难的事情,这样他们到了社会上才不会成为低能的废物。
不仅父母对孩子有这样的要求,法律同样也明文规定了,孩子到了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定的义务,比如给家里人擦鞋,做家务等等。
德国人常说“父母的主要责任就是要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自立和自强。要自己负责自己的一切,生命中考验常有,不要把挫折归罪到命运或者是环境上。”
很多中国父母会比较忽视孩子的责任意识培养,这也是我们需要弥补和提高的,教育缺失。
比如孩子不小心磕到桌子上了,很多家长就会打桌子当着孩子的面说“这个坏桌子,磕到我们宝宝了。”但其实小孩摔跤是很正常的,这样做其实就是无意中教导孩子推卸责任,把错误强加于桌子,变相剥夺了孩子承担责任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没有责任感,不愿承受挫折,甚至是怨天尤人的性格。
德国妈妈会不去主动扶孩子,让他们自己站起来,然后说磕到是自己的责任和桌子没有关系,要让孩子摸摸桌子,表示道歉,然后竖起大拇指对孩子表示奖励。
有的时候输得起比赢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珍贵。
从细节培养孩子专注力
一直以来德国人都以专注严谨著称,这其实与他们从小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其实他们不太注重从形式上给孩子营造一个专注的环境。因为一生之中需要的能力是闹中取静和克服诱惑,让自己能够专注与目标与人生方向。
大部分德国孩子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做事专注,小到认真吃饭,大到认真看完一本书,或者数年如一日的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与父母的培养息息相关。
1. 不随便打断孩子
德国父母认为不管孩子做什么,都不要做过多无谓的打扰,让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中,专注做事,就连孩子吸吮手指这样的事情,也不要随便打断,可以提前或者事后再给孩子讲道理。
孩子在玩玩具不要给孩子送水送零食,孩子在看书也不要突然打断问他们问题,很多“关心”其实都属于粗鲁的打断,不利于孩子专心做事性格的培养。这样孩子还会学会粗鲁打断别人。
2. 从小学会遵守秩序
德国小朋友秩序感非常强,等待期间孩子的耐心会得到培养,轮到自己的时候就会全身心的专注投入到自己的活动中。
在德国的游乐场里,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就会排队,并且不打扰别人,德国家长会教育孩子排队的时候不要催促别人,更不能推搡。
德国父母遵守的大原则就是“有秩序就要遵守,没有秩序就要建立一个来遵守。”
3. 父母敢放手
当孩子会走路了之后,父母就会放手让孩子去体会周围的环境,不会频繁对孩子说“no”,因为每一次说不都是对孩子的打扰,做父母要敢于放手。
规矩要提前做好,预防提前做到,孩子要做的就是遵守规矩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在安全的范围内,只要孩子没有安全危险发生,家长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孩子好好玩耍。
4.培养专注力,正常环境即可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专注力,会特意给他们创造一个没有声音没有打扰的环境,其实大可不必,正常的生活环境就可以了。
不管是孩子写作业还是睡觉,父母该做什么做什么,只要不特别大声就行。德国父母一般就是不打扰孩子,让他们专注就够了。
有的时候越从形式上强调,越对孩子的专注是一种打扰和限制。
孩子在幼年阶段,家庭和幼儿园教会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独处,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承担责任,独立解决问题。
德国施行“森林幼儿园”,野外教育锻炼孩子,值得中国父母学习
“文/萌主妈咪 育儿 经(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远方的山脉,脚下的泥土,清澈的河流都是大自然的模样,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蓬勃的朝气。
生活在充满钢筋水泥的城市,人们渐渐远离了森林、河流却被繁重的学业、无尽的作业和上不完的辅导班所替代。
所有的时间都被占用,孩子们缺少了大自然的抚慰,缺失了激发才能和创造力的机会,成为了读书的机器。
反观德国,有着世界领先的 科技 ,8393万人的国家却承包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这来源于德国先进的教育,尤其是先进的幼儿园教育理念。一个国家的兴衰与他的教育密不可分,一个拥有创造力的国家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充斥德国1500所的“森林幼儿园”并不是在森林建造的幼儿园,而是他们的教学全部依附我们的森林宝库。
众所周知,森林是大自然的象征,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森林敬畏自然能够让孩子充满灵性。
在森林幼儿园中,爬树是孩子们最爱的运动,老师不会给孩子提供任何辅助,但会帮助他们下来,孩子们从中能够学到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把幼儿园搬进森林,森林中的动物便成为了孩子们的伙伴,松鼠、蜘蛛、飞鸟都会提起孩子的好奇心,老师也会在这是给孩子们提出问题:“为什么松鼠可以在树上不掉下来”?让孩子们享受 探索 的乐趣。
除了大自然的花鸟鱼虫,三到六岁的孩子们还会自己创造一些“玩具”,他们用大大小小的树枝以及石头,很快就能建起一个简易帐篷,许多人难以相信但森林幼儿园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
收集各种树叶做手工,根据羽毛识别鸟的种类,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可学之处。一棵树,一朵花甚至是微风,白云,都在给大人和孩子们启示。
他们在小小的年纪便能够开发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接触大自然也能拥有更高的专注度。
在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很少有人能想到还可以这样教学,也很少有人能领略到:大自然才是最好的学习场所。
德国幼儿教育非常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同时还会根据孩子一身的特点进行引导,让他们超擅长的领域自由发展,除此之外,德国教育还有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借鉴的地方:
第一点:走进自然开展教育
蚂蚁搬家,松鼠觅食,在大自然中,孩子们可以尽情发挥天性。其中趣闻轶事还能够开发孩子的想象力。
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应付困难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和动手能力,更能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第二点:从小培养阅读习惯
在德国,幼儿园中非常注重孩子的阅读兴趣,经常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书的海洋。
父母不能够只要求孩子读书,应当同孩子一起读书和探讨,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他们爱上读书,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
第三点:户外玩耍注重减负
在我国各类辅导班“横行”,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孩子们从起床到睡觉学个不停,天性受到束缚,除了读书不会别的。
正确的教育方式并非如此,父母何不适当给孩子减减负,让他们多到户外玩耍,不仅能够更加活泼还能够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最后,德国的教育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反省,我们太过重视成绩,让孩子们生活在了压抑与矛盾中,无法释放天性激发创造力。希望越来越多的父母能够注意到,想要教育出更加优秀的孩子,万不能忽略了孩子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培养,能够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
ps: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关于德国育儿施教和教育 德国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