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育儿问答技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育儿知识100问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有哪些受益无穷的好习惯?
受益无穷的好习惯有很多,比如我们传统的早睡早起,讲究卫生,勤俭节约等都是终身受益无穷的好习惯。
早起晨练
早睡早起是一个好习惯,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在身体休息最好的时间段,排出身体毒素。晚间11点到凌晨三点是肝脏系统最佳排毒时间,这时好好休息,能有效排出身体内毒素。
讲究卫生也是一个好习惯,勤洗手,洗澡理发。把住病毒口入关,可以少得病,保证身体健康。
勤俭节约也是受益无穷的好习惯,虽然生活好了,也不要铺张浪费,不要购买没有用途的东西,穿着打扮得体,干净整洁就可以。不必要追求奢华。
《教育的真谛》:与十大思想家对话,用更高的格局引领孩子走对路
文 / 魔斯妈妈 育儿 实录
刘擎教授在《奇葩说》一期节目中提到:我发现现在学生的阅读能力都下降了。资讯、笑话、段子、小视频,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年轻人的注意力,被牵着走。在这些方面他们比我们见多识广,但是教育,要求深长而缓慢的阅读。
今年,为了引导儿子 “深长而缓慢”的阅读 ,我也开始尝试一些并不畅销但很经典的书。《教育的真谛》就是其中一本。
这本书选择了2500年以来,包括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卢梭、康德在内的,对西方乃至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10位教育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深度解读,并探讨对当代教育的影响。书的作者尼古拉斯.泰特,也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家。
一次,我和朋友探讨读书心得。我说,教育类、心理学类的书籍,我还是更喜欢读国外翻译过来的。虽然有些并不是畅销书的体质,文字很冗长,也有很多专业、学术的东西。但是提炼出来的东西,能让我更新很多认知,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朋友也很认同。他说, 国内相关的书,大多是引入国外一个观点或者理念,展开了用很多热点、故事调动情绪。国外的书,相比较来说,系统性很强,也比较强调理性的论证。
《教育的真谛》的主体内容源自 历史 长河中10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因此,这本书提出的观点和思考尤为启迪人的心灵。分享我的3点感触:
现代 社会 ,很多人受功利教育的影响,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刷题、考试成绩。于是有一些被视为少数人站出来提倡“博雅教育”。大多数人觉得这些理念很创新,但实际上是千百年前智者就提出来的教育真谛。只是后来受 社会 环境和管理阶层的影响,逐渐被淡忘了。那些曾经深刻的思考,放到今天,依然有着很强的警醒作用和借鉴意义。
尼古拉斯.泰特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因为选择的是智者圣贤,就对他们的思想推崇备至。也没有过分抨击。书中处处可见理性的评述。没有结论,但可以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现实中,这种心态太难得了。我常写 育儿 文,听过形形色色父母的 育儿 观点。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就是对的。如果大家能保有一份慎思,我想,教育问题不会显得那么尖锐。
之所以被称为圣贤,是因为他们能打破世俗的观念、政治的掣肘、时代的局限,回归到人的本性上去思考教育的问题。
这让我心生敬佩之时,懂得站在站在更高的格局上反思当下的教育问题、为孩子谋一个智慧与善良并存,淡定与果敢齐驱的未来。
“权威”解读“圣贤”,让《教育的真谛》这本书不仅值得教育工作者、研究学者借鉴,也极大地帮助了像我这样并不专业却又很渴望与智者对话的父母阅读。毕竟柏拉图的《理想国》太远。
分享我的读书心得。那就从书中诸位圣贤屡屡提及,但现实中总是被人忽略的几个关键点谈起。
从苏格拉底到阿奎娜,再到蒙田、卢梭,他们都在反复地强调,让孩子拥有自我意识、自我驱动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老师的角色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帮助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亲自动手实践。
对此,蒙田曾在《论儿童教育》一书中,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一个经典的教育方法—— 提问式教育法。不告诉孩子答案,用提问的方式引出孩子的思考和 探索 能力。直到今天,西方很多教育家仍在推崇这一教育模式。
尼古拉斯.泰特说,如果你见过以苏格拉底的问答技巧为基础而组织的小学生课堂,一定会惊讶孩子也有出色的思考和推理能力。
教育家卢梭也非常强调主动学习。分享卢梭关于“主动学习”的具体衡量标准。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很多孩子学习理科,是反认知逻辑的。
老师的课堂上大多都是抽象的概念、术语和公式。老师上课大多数时间用来讲题,套用公式做各种计算。孩子很少有机会亲身感受某一个物理现象,这使得他们很难真正理解公式背后的知识。
现在很多人谈创造力的培养。如果孩子只是把这些科学知识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一个公式、一个解题思路,没有意识到这些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更不懂得拿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想,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也无从去谈创造力培养。
教育一定要与生活相结合。关于这一点,蒙田、康德、尼采、卢梭……很多教育思想家都提出类似的观点。
卢梭曾在《爱弥儿》中提到“到真正的世界中去。研究夜空,在树林中寻找方向。和当地的农夫、商贩交谈,实践科学,学习一门手艺,而不是困在书桌后面。”
16世纪,法国思想家蒙田把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形容为“驮书的驴子”。
他强烈抨击把孩子圈囿于教室,与外面的生活毫无关联的教育方式。认为这样做学问,只会给孩子一种虚假的成就感。
相比较卢梭强调在生活中学习,蒙田更强调教育在生活中的运用。
他认为,生活是检验知识和能力最好的场所。比如,决策是否明智,行动是否良善,言语是否亲切稳健,困境中是否足够坚韧,享乐时是否节制,等等。
教育家卢梭非常强调 儿童期的习惯培养和青春期的人格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焦点应该在于培养那些“持久的品质”,而不是“具备多少知识”。他在很多场合呼吁, 不要过早地让孩子学习那些有悖于孩子自然成长的事物。
就像他谈如何用拉封丹的《寓言集》来教育孩子时说,
“只有非用不可的时候再使用,只有当孩子的理解力发展到恰当水平的时候再使用。而且要加以编辑,避免每个寓言故事结尾的说教部分,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其中蕴含的道理。”
与卢梭有类似观点的还有亚里士多德和英国思想家洛克。
亚里士多德有一个著名的三阶段论。他说, 一个人应该首先进行身体训练,然后学习约束各种欲求,例如欲望、愤怒、自我意志等等,最后进行思维训练。这个过程贯穿整个一生,终身学习是教育应有的态度。
洛克说:“学问是必不可少的,但只是第二位。对于那些伟大的品质来说,它只是辅助性的。拥有伟大的品质,才有养成学问的条件。
圣贤的话,其实不难理解。只是在应试的指挥棒下,很多父母都忽略了。
可如果你深入探讨这个话题,就很容易明白:良好的品格、态度,以及道德倾向,才会让一个人走得更长远。即便他一时没有在头脑中储备大量的知识,但心智已经具备了学习的能力。未来走上 社会 ,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
读《教育的真谛》,是我不断反思的过程。
现代 社会 ,我们拥有更开明的观念,更强的经济实力,更专业的帮手,更丰富的教育资料,还有更多元的平台和机会。但这一切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加笃定和自信,反而陷入了空前的焦虑之中。
为此,我不断地 探索 更从容的 育儿 之路,写很多 育儿 文分享我的观点,希望能缓解父母的焦虑心态。
其实我深知,父母并不是教育症结的源头。一个 社会 的教育问题,与当时当下的 社会 环境、 社会 导向息息相关。
既然不是症结的关键,我为什么还要盯着父母的自我提升不放,不停地写呢?只是因为, 想把孩子培养得更好,父母提升自己是唯一的方法,这也是父母对抗焦虑的根本方法。
或许,你也需要静下心来读一读《教育的真谛》。
隔代祖孙两怎么才能很好沟通啊?
01 和孩子唱歌
适合年龄:0岁以上
相信每个爷爷奶奶们一定都藏有很多属于自己的年代,好听又朗朗上口的歌吧?
不如将这些歌曲唱给宝宝听,期间可以转换一些夸张、不同的语调和表情。
观察宝宝的面部表情以及他对不同音调的反应。
这些陌生的歌曲和曲调可以锻炼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发展能力。
02 模仿长辈的动作
通过变化和增加新的动作来加强游戏难度。
不过长辈们需要多注意宝宝的反应,过于复杂的动作可能会使孩子失去兴趣或感到沮丧。
适当的让孩子模仿动作,不仅能加强互动,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以及模仿能力哦。
03 一起做手印手工
适合年龄:1岁以上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张白纸以及不同颜色的颜料。
然后可以在白纸上印上孩子的手印,再在孩子的手印上盖上爷爷奶奶的手印轮廓。
看上去就像孩子正在被包围和保护着一般。
这样的手印手工可以做成一幅画用相框裱起来,也可以做成桌布或T恤等。
创意十足而且给了孩子自己创作的机会,是一个很有趣的手工过程。
04 讲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故事
适合年龄:2岁以上
没有什么比把父母看作同龄人更让孩子高兴的了。
长辈们还可以把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相册拿出来,告诉儿孙们爸爸妈妈以前做过的趣事,来引发孩子的兴趣与共鸣。
这些分享不仅会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也会使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更加紧密和亲切。
还可以告诉孩子,正是这些经历成就了现在的爸爸妈妈。有时候缅怀一下过去,只会让我们更感恩、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05 猜猜谁是谁
适合年龄:2岁以上
曾经有一段时间,网上很流行贴出自己祖父母和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很多网友惊讶地发现,除了时代不同以外,祖父母和自己简直长得一模一样。
其实在平日里,长辈们也可以拿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孩子的照片放在一起,和孩子们玩“猜猜谁是谁”的小游戏。
通过比对照片当中的容貌、神情、动作等,找到在命运和血脉的长流中,彼此神奇的共通性。
06 一起来玩“寻宝”游戏
适合年龄:2岁以上
几乎没有孩子不喜欢寻宝游戏。
长辈们可以和孩子将平常的散步时间“改造”成寻宝游戏。
首先,先给孩子列一个清单——
在散步中需要找到一片红叶,一根y形的小树枝,一根羽毛等。
如果孩子比较大,还可以给他们一些隐喻的线索。如:
收集羽绒服中需要用到的东西;
收集我们每天吃饭用的筷子的原料等。
这些线索能够增长孩子的见识,并且让他们感受到如同推理游戏般的乐趣!
07 制作家庭成员树
适合年龄:3岁以上
首先,我们可以准备两张大纸、剪刀、胶水、蜡笔、马克笔。
让孩子在一张大纸上画一棵树,并且给树加上很多树枝。
然后长辈们可以和孩子描述和分享家族成员,让孩子根据每个人在心目中的印象和感觉,用另一张纸剪出相应不同形状的纸片。
将名字和身份一个个写在这些形状并贴在树干上。最终就得到了一个简易版的家族简谱。
这样一棵“家庭树”,会使得孩子对整个家族有更深入地了解和情感。
08 采访爷爷奶奶
适合年龄:3岁以上
孩子对于爷爷奶奶以前的故事一定也感到非常好奇。那么为什么不做一个“小型采访”呢?
首先,我们可以让孩子将心中的问题列出来。例如:
爷爷奶奶是哪一年出生,又是在哪里长大的?
他们有多少兄弟姐妹?
他们小时候发生过最尴尬的时刻是什么?
他们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等。
相信爷爷奶奶的故事一定像关不上的水龙头一样,趣事讲都讲不完!
在采访结束后,孩子们可以将爷爷奶奶的问答记录下来。用写故事或者新闻报道的形式写出来,当一回家中的“小小记者”。
09 一起去图书馆
适合年龄:3岁以上
找一个空闲的一天,让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去图书馆吧!
这一天,长辈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在儿童区挑选书籍。
推荐彼此喜欢的图书,并介绍为什么喜欢这本书的理由。组建一个迷你图书角。
这样的时光不仅可以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还会使得祖孙之间拥有彼此专属的默契,增长孩子的见闻。
10 和孩子一起玩电子游戏
适合年龄:4岁以上
在孩子感兴趣的电子游戏面前,爷爷奶奶不再是经验老到的高手,而是一个崭新的新手小白。
孩子化身为一个无所不晓的“老师”,毫无保留地展示游戏的规则以及操作。
而长辈也无需担忧自己理解不了游戏的玩法。因为这种愿意接近孩子的兴趣,愿意聆听和虚心接受新知识的态度早已极大的改善了祖孙之间的关系。
这种主动靠近会使孩子对长辈的距离有一个跨度的提升,向爷爷奶奶敞开心扉。
写在最后
几个世纪以来,有无数的谚语表达了祖父母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歌颂他们的智慧、经验和爱。
贴近祖孙之间的关系,需要循序渐进地缓慢前行。让隔代的光芒彼此照亮,要学会更积极地表达爱!
孩子叛逆怎么办?育儿问答
孩子似乎一直在挑衅父母的决定权:到底谁是头儿育儿问答技巧?这时育儿问答技巧,父母要做的就是让他明白,这件事情上,“头儿”绝对不是他。当然,有一些父母所采取的息事宁人的妥协做法,或许可以换来暂时的轻松,但是小顽固更需要的是学习对事物尺度的掌握。
第一个叛逆期:幼儿在某个阶段会表现出很强的违拗意识.
第二个叛逆期:在7-8岁的时候出现.
第三个叛逆期:在13-18的时候出现,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青春期.
通常认为的孩子叛逆期就是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很不好管,是最最懵懂的时期 ,在很多事情中,他们都是,似懂非懂,可偏偏喜欢装的什么都懂似的,因为他们老是喜欢跟别人唱反调尤其是大人(老师跟家长),大人么觉得这样 他们就那样,总觉得,按大人们的方法做就很受委屈 很不甘心 ( 觉得 凭什么 他们说怎样我们就怎样) 他们就是有这种心灵 .....所以 称之为叛逆!!!
(一)避免两极教育误区
家长应辩证看待孩子叛逆期,该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侍机张扬;同时,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但在现实的教育中,一些家长却很容易陷入教育两极分化的误区。
误区一:全面打击。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顶嘴、不听话等,大为恼火,觉得不把孩子的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就有可能变坏。于是家长采取育儿问答技巧了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渐渐地,孩子表面上恢复到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实际上,已关上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
时间支配权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拥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家长不要自作主张,将孩子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排得满满的,要将时间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对安排的不合理处,家长再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千万不要全盘否定孩子。
表决权家中的一些大事,如搬家、买房之类的,不妨同孩子商量一下,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征求孩子的意见,有着民主氛围的家庭,孩子一般能主动向父母靠近。
阅读小提示:隐私权孩子在进入初中后,一些家长发现,以前经常跟自己说心里话的孩子变得不太爱搭理自己育儿问答技巧了,孩子开始有了自己上锁的日记本、私人信件。徐教授称,如果孩子实在不愿同家长交流,也不必过于强迫,尤其是不要偷窥孩子隐私,尊重孩子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对于叛逆较明显的孩子,家长会感觉到与之不好沟通。这里介绍几条比较实用的亲子沟通技巧。
尊重孩子: 家长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在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应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对家长的抗拒心理。
忌从学习入题: 同孩子交流,家长不要老以学习成绩入题,这样只会让孩子心有压力,怀疑家长交流的动机。交流时,家长可以从家事入手,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正事。
稳定情绪: 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会导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静后,再去同孩子交流。
允许孩子犯错: 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同时,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时孩子有一种强烈的,想要成为成年人的欲望,有一些内在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极其强烈的。由于他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摆在那里,他又没有办法成为成人,具有半独立性、又具有半依赖性,所以学生会出现强烈逆反的心理。家长不要觉得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变化这样,原来他很好,心里会有一种惊慌和害怕。当家长有了这种担心、恐惧和害怕的时候,这种心理状态会带到他和孩子的交往中。
第一,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看到孩子有逆反心理、和家长对着干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
第二,如何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去沟通。孩子们通常把自己的东西锁起来,有一些心里话也不和你说,甚至和你有强烈的情感上的冲突。当孩子有强烈的情感反应出现的时候,家长要去听,不要去讲道理,这是一种没有效果的做法,已经被无数人证明了。我们要倾听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情绪反应,是不是因为孩子渴望成为成人、渴望独立,我们没有满足孩子的这种需要。
第三,因为他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独立意识,我们要给予他们相应的信任。孩子们常常说,我爸爸、妈妈不信任我、不理解我。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给予他一定的权利、信任,一些事情可以让他独立去做,接纳他们做得不那么好的一面。因为他们处于半成人期、儿童化的状态,所以,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曾经有一位父亲和我说,他的孩子上高一,这个小孩经常旷课,一段时间妈妈经常生病,他爸爸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说妈妈病了,你到 医院看看她吧。孩子有时会去看望他妈妈,有时不去看望。有一次妈妈病情加重,他赶到医院看妈妈,然后问爸爸,说你怎么不及时告诉我,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父亲本来想说:我给你打电话你从来都没有回来过。但父亲忍住了,说,我以为你知道妈妈的病情,你会回来的。孩子什么话都不再说了,在妈妈住院期间一直陪着妈妈、照顾妈妈。所以,这时家长对孩子的信任、接纳,对孩子做得不够好的方面给予他们宽容,这是非常重要的,满足他们内在的需要,成为“独立人”的需要,满足他们被
信任、认可的需要。
一位妈妈的孩子两岁多,比较常见的方式是拿自己的头去撞墙,甚至撞出血来。这么强烈的情绪反应背后是什么呢?两岁多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有时妈妈让她去刷牙,她不去,妈妈就强迫她去。妈妈说你要把玩具收起来,我们一家人要出去了,但她不愿意,玩得正高兴。当她有不开心、负面的情绪出来,小孩子不知道怎么化解,而她又想表达她心中的不满。她最后就运用头撞墙的方式表达我内心中的生气、不满和愤怒。
1、认识情绪:
3、转化情绪:当我出现了负面情绪时,可以通过放松、想象、改变认知的方式,去调整、转化我的情绪,使消极情绪逐渐变成积极情绪。如果一时调整不到积极情绪,比如我今天还是非常焦虑,没有关系,它提醒我有一些事情需要处理,就让它存在着,没有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担心的是,我很焦虑、我怎么办?当我越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可能就越焦虑。相反地,焦虑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允许它存在,它可能是我的朋友。当我们换成这样一种方式去看待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负面情绪对我们产生的消极影响反而会减少很多。
育儿问答技巧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育儿知识100问、育儿问答技巧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