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曾国藩教育儿媳,以及曾国藩教育子女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曾国藩教女,为何被说为是人生大败局?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曾国藩教育儿媳他曾国藩教育儿媳的家书备受后人推崇,在他的家书中,充分展示了他的家庭教育理念。也正是他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造就了曾氏良好家风。曾家后代人数众多,但没有一个坏人,这已是很不容易的事。而且,据统计,曾家至今有突出成就的已达240多人。因此,曾国藩家教被后人共认为是家庭教育典范。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曾国藩在教育女儿方面却极其失败,以至于他女儿大都命运多舛,生活凄惨。是什么样的教育造成这样结果呢曾国藩教育儿媳?
对儿子教育开明,但对女儿教育刻板
曾国藩的大儿子曾纪泽是中国最早也是最著名外交家,在他的斡旋下签订了《中俄伊利条约》,为中国挽回了巨大损失。曾国藩的二儿子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他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100位,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而在曾国藩那个年代,只有参加科举,考取功名才是正道,外交、数学都不入流。曾国藩不但没有阻止他们,反而非常支持鼓励他们。在曾国藩的周围,有很多洋务运动人才,在曾国藩授意下,帮助曾纪泽曾纪鸿学习外交和数学,这为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起到了非常大作用。
和对儿子教育比,对女儿教育就相对保守得多,死板得多。他对女儿教育除了儒家三从四德,就是勤俭持家那一套。勤俭持家没什么问题,三从四德就带来很大麻烦。这也他女儿们婚姻多不幸的前提。
曾国藩对女儿的教育非常严苛,他最小的女儿曾纪芬活泼可爱,最讨曾国藩喜爱。小女儿到总督府看他时穿得好一些、鲜亮一些都让曾国藩觉得太华贵了,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成这个样子,让她赶快换掉。
曾国藩三从四德的教育思想,再加上严苛的教育方法,他的女儿们一个个老实、古板、无趣、逆来顺受,为她们凄凉人生奠定了基础。
择偶讲究门当户对,但只看爹不看妈
曾国藩在子女择偶上讲究门当户对。因此,他为子女选的伴侣都是老熟人老同事的孩子,而且他们的父亲都人品很好。
曾国藩为大儿子曾纪泽娶的媳妇刘氏,其父是曾国藩同乡密友湘军主要将领刘蓉,也是清桐城派古文家,学识渊博,视野开阔。 刘氏自幼聪慧好学,很得父亲喜爱,她在父亲的影响下,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不但熟读诗书,知书达理,还养成了一种勤劳节俭习性。
曾国藩为二儿子曾纪鸿娶的媳妇,是曾国藩同年进士郭沛霖的女儿郭筠曾国藩教育儿媳;郭沛霖任职于江苏淮扬道道台,被太平军杀害,家属托曾国藩照护,因此成亲;育有四子一女,因纪鸿本人33岁便去世了,夫人郭氏时年34岁,其子女都未成年,全赖郭氏一手将子女培养成人。
可以说曾国藩两个儿子婚姻都是幸福的。曾国藩门当户对的择偶标准似乎是可行的,但是,这一标准用到儿子身上好使,用到女儿身上却完全走了样。
曾国藩一共有五个女儿,他的长女叫曾纪静,丈夫袁榆生,是曾国藩给她定的“娃娃亲”。
袁榆生父亲是个藏书家,人品非常好,可是他儿子袁榆生性格浮躁、游手好闲,结婚之前就瞒着岳父先娶妾。婚后不久就在外面花天酒地。曾纪静嫁给他简直就是跳进了火坑。
曾国藩的次女曾纪耀嫁给曾国藩的养子陈松年。陈松年的爹,曾经是曾国藩的手下,人也很不错,因兵败太平军而自杀。陈松年没什么本事,但脾气很坏,对曾纪耀非打即骂。曾纪耀逆来顺受,毫无人生之欢。
曾国藩三女儿曾纪琛,性格比较老实。她被曾国藩许配给他好友、湘军将领罗泽南之子罗兆升。两亲家曾经共创湘军,私交甚好,曾纪琛幼时,就定下了这门亲事。可是,这位三女婿是纨绔子弟,整日醉生梦死,流连于花街柳巷。有这样一个纨绔子弟,一般背后都有一个对儿子宠溺无度、没见识也没格局的妈。曾纪琛的婆婆,泼悍乖戾,尖酸刻薄,她手下婢女都敢辱骂这个儿媳。
曾国藩四女儿曾纪纯,被曾国藩许配给好友郭嵩焘长子郭依永。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任驻外大使,他的儿子倒是人品端正。其料丈夫早亡,曾纪纯的婆婆是郭嵩焘的侧室,性格刻薄,对曾纪纯充满敌意,据称“日食至粗之米,唯以菜菔为肴,月费一银亦吝而不与。其境遇艰苦可知矣。”曾纪纯抚养两个幼子,积劳成疾,35岁就去世了。
儿子娶来的媳妇是一个人,只要人好就行了。女儿嫁出去面对的是一个家,只有家风好才行曾国藩教育儿媳!曾国藩以家长代家风的选择标准失之偏颇,才造成了四个女儿这样的婚姻结果。曾国藩看到四个女儿不幸的婚姻,痛定思痛,将小女儿曾纪芬嫁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但家风好的人家,所以曾纪芬一生幸福。
“夫虽不贤,妻不可不顺。”害惨女儿们
曾国藩是程朱理学忠实信徒,相信三从四德,他坚定的认为,君可以不仁,臣不可以不义。夫可以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为改造大女婿 ,曾国藩把大女儿曾纪静的丈夫袁榆生弄到军队。而袁榆生欺骗岳父,甚至仗着老丈人的“保护伞”,大肆招嫖,曾国藩不好直接收拾他,只好拿女婿的家丁和妓女出气,这让袁榆生觉得失了面子,吞服鸦片试图自尽,造成一时轰动,曾国藩颜面尽失。之后,袁榆生贪污军饷被发现,曾国藩愤怒得直接跟他断了关系。这让曾纪静更受冷落。她几次想回到娘家生活,但曾国藩坚决不许。曾国藩说,我可以和他断绝关系,但你不能回来。
三女儿曾纪琛在婆家处境艰难。她也曾想回到娘家生活,但也被曾国藩拒绝了。曾国藩还在家书中嘱咐,“尔当谆嘱三妹柔顺恭谨,不可有片语违忤。”“尔谆劝诸妹,以能耐劳忍气为要。”
曾国藩教女儿逆来顺受使得女婿们得寸进尺,也使女儿们处境雪上加霜。
人们常说,中国有两个半圣人,曾国藩就是那半个。曾国藩立志做圣人,但他毕竟不是圣人,他信仰程朱理学,也正是程朱理学三从四德糟粕影响了他,使他用错误理念教育女儿,才害了他的女儿们。
读书可以让你气质提升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不仅表达了读书改变一个人情操和价值观的道理,也指明了要读经典、要读懂读透的读书方法。
书,要怎么读才对呢?
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3条。
第一,要读经典。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
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得多,忘得也多。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事实上就读书而言,有很多人有这种毛病,一下弄好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其实一本都没读完,一本都没读通、读透。而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读书更是这样,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不过,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但这不代表像看闲书那样就行。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作札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手,边看边写,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后来,胡适先生就对曾国藩这种读书作札记的方法最为推崇。
第三,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对于曾纪泽感兴趣的这些所谓的西学,曾国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书。后来,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这两本书出版,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
对于老二曾纪鸿,曾国藩就更是这样了,不仅鼓励曾纪鸿培养出数学研究的兴趣,难能可贵的是,曾纪鸿结婚之后,他的老婆郭筠是个喜欢读书的女性,曾国藩觉得在那种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儿媳妇能喜欢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儿子的时候,还顺便教儿媳。郭筠不像曾纪鸿一样喜欢数学,她只喜欢文学与历史,这一方面曾国藩绝对是大家。所以在曾国藩的引导下,郭筠通读《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鉴》,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才女。
后来,他还主张从年幼的孩子中选拔一些聪明的、对西学感兴趣的,由政府出资送他们出国去学习。正因为有他的大力提倡,于是近代历史上,有了第一批出国的留学学生,这第一批30多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名叫詹天佑的学生,后来成为了中国铁路工程学的奠基人。
曾国藩如何教育孩子
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者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然而他教育子女的方法却远比我们现在的溺爱式、呵护式的家长要高明得多。曾国藩如何教育孩子呢?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曾国藩如何教育孩子
一:身教先于言教。
他要求长子每天早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起床洒扫庭院,然后回房练字一千,其中第一个字就是“俭”。吃饭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带壳的谷物,儿子便挑出来放在桌上。曾国藩看见了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捡起来剥开外壳把里面的米吃掉。身教的影响力自然优于言传,一个简单的动作,不需要长篇大论甚至一语不发便让孩子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与此相对应的,又想起《唐语林》中两则吃饼的故事。唐太宗大宴群臣,宇文士割肉之后用面饼去擦手上的肉汁,唐太宗也不说话,只是用眼睛看着他。宇文士如芒刺在身,便将擦过肉汁的面饼吃了下去。到了唐玄宗这一辈,故事又重新上演,这一次用面饼擦手的是太子李亨,不知李亨心中如何想法,在唐玄宗的龙目注视之下,竟也大口大口将擦过手的面饼吃了下去。
看到这个故事,内心并没有太多的触动。因为太宗也好、玄宗也罢,他们是用皇威龙尊在威慑臣子,让他们不得不吃下擦了汤汁的饼子,但是皇上为什么不想想,臣子和儿子为什么要用饼去擦手呢?是唐朝皇宫宴席上没有人侍候他们洗手,还是太监宫女很没有眼色不知道该给主子们递手巾吗?是他们心底的不在乎、不珍惜,所以便自然而然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只是慑于龙颜威吓,便改了初衷勉强吃了当作“手巾”的饼子,心里不定是多么的不乐意。更何况高高在上的天子,唐玄宗自己奢华无限,用宝马良驹不远万里为贵妃运送荔枝,所费又何止千金,得值多少面饼,解决多少老百姓的温饱呢?
所以,做秀的表面功夫,是不会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的。“宁吃少来苦,不受老来贫。”做人要惜福,这“惜福”二字中的“福”在古代原是指祭神的酒肉,也泛指食物。惜福就要从爱惜粮食开始,宁在有日思无日,别到无时思有时。所以教育孩子让他们从小体味艰辛、了解疾苦、勤俭做人这是品格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二:言出必行,不当行为不仅及时批评并且要立即纠正。
“儿子穷养,女儿富养;儿子糙育、女儿精育”这是现在很流传的一种观点。而一百年前的曾国藩不仅教子严格,对于女儿的管教也很严苛。有一年,小女儿随母亲来到两江总督府探望父亲,第一次进入总督府,小女儿认为不能太过寒酸,所以便穿上了一件蓝色的绸布夹袄和一条带花边的绿色裤子。曾国藩见了,认为那裤角缀着的花边绣工精美、花纹繁复,便十分不悦,批评女儿“衣着太过奢华鲜亮了”并且立即让女儿换了一条没有花边的裤子。且不说事实上在那个时代官宦人家的小姐穿一些缀着花边的服饰实在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算不得奢侈,就说父母认为孩子哪一点儿做的不当,不仅要及时指正,还要让孩子立即执行更正过来,这一点,我们可能都未曾重视。我们更多的是“下次注意”,“以后别再犯了”,即使我们都知道“及时整改”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观点养成好习惯更有效。
三:有要求必要有检查。
在调任外埠的时候,曾国藩曾亲自为儿媳妇和女儿们订了一个功课表,分为四事。一食事: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二衣事:巳午刻,纺花或绩麻;三细工: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四粗工:酉刻后做鞋或缝衣,一直到二更收工。他怕自己离家后,女儿媳妇们不能切实执行,于是又在功课后写上一段话:“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吾已教训数年,总未做出一定规矩。吾即将北上剿捻,特定此日课,请夫人督促,亲自验功。食则每日验一次,衣事则三日验一次,粗工则每月验一次。” 此外,还要求儿媳和女儿们“每月须做成男鞋一双、女鞋一只。吾回江宁后,当作一总验。”有要求、有检查,言出必行,言传身教,这就是曾国藩的教子之道。后来,他的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很多时候,我们有了孩子以后,便真正意识到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我们自然而然地在职场、商战打拼时会付出更多的辛苦,更为竭尽全力努力奋斗以期为孩子积累下殷实的经济基础,我们苦心维护人脉与社会关系也是为孩子的成长铺平道路。我们希望自己多一些付出,孩子便少经历一些坎坷,成长地更为顺利。
然而,有的时候想法和结果往往是相悖的,付出的越多,考虑的越周详,孩子成长的空间反而受到了限制,能力也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弱化了。
对照曾国藩的那句育子名言:“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与寒士相同,庶几便可成大器。”
位极人臣的曾国藩要求自己的孩子衣食起居与寒士相同在我们看来有些苛刻,甚至是不近人情,但是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恰恰是最宝贵的。曾国藩留有十六字治家名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一提到孩子的“早教”问题,大家都习惯向国外看,向欧美先进的理论学习,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乏经典而有效的教育案例与观点,这些都值得我们深省与借鉴。
曾国藩教育儿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曾国藩教育子女、曾国藩教育儿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