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晓晓育儿驿站的信息

时间:2022-11-15 阅读:11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晓晓育儿驿站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家长应该怎样做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家长的正确处理原则是:

应该尽量不干预,除非发生肢体冲撞,以及潜在的身体伤害。

1.孩子之间所谓的“矛盾”,有时候可能是成人带着固化思维和世俗视角从而产生的评判。

孩子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往往比较单纯,也很容易解决。

孩子们都是深谙“活在当下”的,当他们握手言和,就真的可以一秒钟和好,不会心存芥蒂。

如果大人贸然干预的话,反而可能会把事情搞复杂。

2.孩子有矛盾,正是他们发展社交能力的好机会,孩子们就是在冲突中成长的。

作为家长,该放手时就要勇敢放手,信任孩子自身的智慧,允许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来成长,那么孩子就有了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作为一个观察者就可以了,静静地看看孩子会怎么做,同时兼顾孩子的安全问题。

3.在双方僵持不下的“胶着”状态,可以适当介入,但是原则是:

1)先处理情绪、回应孩子的感受,再来说事情;

2)充当引导者而非说教者,可以用开放式的引导问题,鼓励孩子讲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引导孩子理解别人的处境跟感受,询问孩子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双赢”地解决问题?

4.家长在事后跟孩子进行讨论和复盘很有必要,不用生硬地讲什么道理,因为你讲的东西还是你自己的价值体系;

可以倾听孩子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他一起讨论每一种方案的利弊;

如果孩子在有些事情上确实有改进的空间,也不要直接纠正他,可以跟孩子分享你小时候的故事,引发孩子的思考,多给孩子一条出路。

(喜欢我的回答,请随时点个赞哦~ 我的微信公众号:思思说育儿,等你来撩~)

幼儿园小班育儿小知识

作为小班教师要调整好心态,要有足够的耐心。小班的孩子小,他们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教师的帮助,这些琐碎的事,老师绝对不能视而不见,这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下面我整理了幼儿园小班育儿小知识,供你参考。

幼儿园小班育儿小知识一

正确看待孩子的虚荣心

前两天,接到XXX小朋友妈妈的电话,电话中传来XX妈妈焦急的声音:“老师,拜托你了,请你一定要好好教育XXX,老师的话他是最听的——-”“什么事呀?您别着急,慢慢说,我听着。”我握着话筒,“哦,是这样,我孩子经常偷拿家里的钱去买玩具,买了玩具还藏起来不让我们看到————”哦,原来是这样。

这是一件教棘手的事情,放下电话,我反复的思考:怎么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情况下,让他知道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拿家里的钱买玩具是不对的!

下午的区域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在整理游戏材料,我看到XX小朋友也在一边认真、安静地整理积木并一一归类、摆放,我走过去,一边和他整理一边和他轻声的聊:“XXX小朋友,看来你很喜欢搭积木的哦!”“恩,还可以。”“家里有玩具吗?”“很多,变形金刚、小汽车、欧特曼————”他一下说了很多,“这么多玩具,你一个人玩的了吗?”“不玩的。”“怎么不玩呢?买了就应该玩呀,难道你不喜欢玩?”我故意问,“恩,我不喜欢玩的。”“什么?”我大吃一惊“那你还让爸爸妈妈给你买那么多干嘛?”他不吱声,“说给老师听听嘛,爸爸妈妈不说你吗?”我故意这么说,过了很长时间,他才说:“不是他们给我买的,是我自己买了。”“哦?为什么呢?”“爸爸妈妈不给我买,我看到别的小朋友有,我就想自己也要有。”哦,事情出现了端倪,根据他母亲的讲述,我知道,一定是孩子强烈的虚荣心在蛊惑着他。于是,我就告诉他“自己一个人买玩具是不对的,特别是当你看到别人有,你没有,而你不需要的东西,你还去买,是很不好的。这是浪费!知道吗?”当我说到这时他有丝不安,我又说:“你看,爸爸妈妈赚钱多不容易啊,你经常那些不喜欢的玩具,多浪费钱呀!”他又似懂非懂地看着我,接着我又说:“哦,下次再买时不要一个人去买了,请你的爸爸妈妈陪你一起去参考一下,看看是否需要。——-”

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我一直没有提他“偷”钱去买玩具,只是婉转地告诉他下次请爸爸妈妈一起去买,在得到他的“肯定”后,我又把这个谈话情况反馈给了他母亲,并告诉她,以后孩子买东西时,不要一味的拒绝,有时也需要满足一下他的虚荣心——

在这次谈话中,我始终以促进孩子真性成长为教育宗旨,通过有效的沟通,解除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并从内心深处去关心、爱护、引导他们,让他们真性成长!

幼儿园小班育儿小知识二

爱发脾气的晓晓

晓晓是我们班一个特别活泼,爱说、爱笑的小男孩,动手能力很强,学东西也很认真,就是有一个毛病,特别爱发脾气。玩积木时,小朋友将它的积木碰了一下,就要生气,发一阵脾气,严重时把手里的积木都要扔到地上;涂颜色时,涂得没有别人快,也会生气,发脾气,将彩笔都扔了,还要大声哇哇的哭。今天,因为和小朋友抢积木又哭起来了。原来,玉玉用积木排了一个高楼,特别漂亮,他心里很喜欢,就去和玉玉抢,玉玉没给他,自己就生气了,发起脾气,一会儿大声地哭,一会儿大声的喊。

针对晓晓这种情况,我们向家长进行了沟通,原来晓晓一直都由奶奶带着,爸爸妈妈只在周末的时候把他带回家。这种情况造成了奶奶的溺爱,爸爸妈妈觉得自己一周都没和孩子在一起亏欠孩子,过分的迁就孩子,放纵孩子,使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

了解了这些,在班里针对晓晓的情况,我们一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教育幼儿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才能交到朋友;另一方面,对晓晓乱发的脾气,区分情况,分类对待。对和小朋友之间的争抢现象,严肃批评,不迁就;对因完不成任务而发的脾气,适当降低难度,并及时鼓励,经过一段时间,晓晓在班里乱发脾气的现象减少了。

帮助幼儿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既有利于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环境,也有利于幼儿自己的心理健康。

幼儿园小班育儿小知识三

幼儿园小班教师心得体会

作为小班教师要调整好心态,要有足够的耐心。小班的孩子小,他们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教师的帮助,这些琐碎的事,老师绝对不能视而不见,这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小班孩子理解能力较差,好奇心又特别强,什么东西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有时候孩子之间为了抢玩具要动手打人、闹矛盾。而老师要热心的帮助他们,并妥善的解决问题,不能冷落了某个孩子,要把温暖送给每一位宝宝。特别是对于刚入园哭闹的孩子,老师没有耐心是不行的,新生对陌生环境需要适应,老师要耐心安慰他,多和他们交流,多带他们熟悉环境和周围的小朋友。还要很快了解孩子的性格、爱好,先和他们交上朋友,让孩子喜欢和老师一起玩,让自己在孩子心中有地位,而且能玩得开心,这样,他们会很快适应的。哭闹幼儿情绪安定下来,再慢慢引导幼儿培养其规矩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多以鼓励和表扬去激励每一个孩子,无论孩子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还要及时的拥抱,亲吻孩子,或送给孩子小礼物,要让孩子从老师的身上感受到妈妈的温暖与和蔼可亲。同时还要细心观察每一位幼儿的表现,如:宝宝的饭量,挑食情况;宝宝的大小便习惯;睡觉规律等等。小班老师不但要多和孩子沟通,还要与家长交流,孩子一天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表现情况等,都要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通过交流,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老师是值得信任的。通过交流,教师也可以获取更多的意见的建议,让家长很好的理解、支持并配合教师进行家园共育工作。

总之,作为小班教师必须从自己的点滴做起,谦虚谨慎,耐心细致,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把每件事情,每项工作做的更好,让每个宝宝得到更周到、更细心的照顾,让每位宝宝更聪明、更可爱、更健康。

猜你喜欢

1. 幼儿园小班育儿知识

2. 幼儿园小班育儿保健知识

3. 小班幼儿的育儿知识

4. 幼儿园小班科学育儿知识

5. 幼儿园小班健康育儿知识

6. 幼儿园小班家长育儿知识

7. 幼儿园小班育儿小知识

成为母亲,就是用生命去保护生命

记者 郭春雨

千百年来,“母亲”这一角色总是被歌颂。

我们在歌颂母亲,实际上是在歌颂付出——一种倾其所有、不计回报的付出。

我们对“母亲”的角色倾注了太多的期望和要求,因为“母亲”和“奉献”往往紧紧捆绑在一起。实际上,当一个女孩成为女人、成为妈妈,角色的转变意味着压力的增加,这些压力有些来自于 社会 ,有些来自于家庭,但更多的是来自于自身——一个女孩成为母亲,并不是顺理成章,这像是一条铺满鲜花的荆棘之路,之所以能够勇敢走下去,是因为妈妈对孩子有着发自肺腑的、天然的爱。

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跟几位年轻的妈妈谈了谈。不仅仅是聊“母亲”这一身份,更多的是女性身份转变后,对她们自身带来的转变。

体重只有90斤的雯雯,在女儿面前是“大力士”

见到孩子第一眼

和想象的不同,很多妈妈见到孩子的第一眼,并没有感觉到多么喜爱。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疼”。

在生宝宝的时候,雯雯在产房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挣扎——没有什么词能够复述出当时的“疼”,只能形容为“挣扎”。

孩子出生前产妇子宫收缩会产生剧痛,医学上把这种疼痛定义为仅次于烧伤痛的9级。在雯雯宫口开了十指之后,剧烈的疼痛让人麻木。按照预期,孩子将在两个小时内出生,但因为胎儿过大、胎位不正,医生建议顺改剖。

在麻醉之后,雯雯陷入到昏迷,醒来时手术已经结束,她在迷迷糊糊中听到有婴儿的啼哭声。

“我当时不知道这是我的孩子,还在想病房里不是只有我一个产妇吗?”雯雯说,随后医生把孩子抱到她身边,贴近她的脸颊,让妈妈亲亲自己的宝宝。

“太疼了、太累了,我当时都没有劲能看她一眼。”雯雯说,跟电视剧等演出的温馨画面不同,和孩子的初次见面,自己根本没有精力去看孩子的样子,也没有“这是我的孩子”那种牵绊的心情。

对于产妇来说,疼痛是持续的,并没有因为生完而结束。和顺产的生产时疼痛不同,剖宫产的疼痛则主要在生产后袭来。除了伤口疼,生完第二天产妇必须得下床走动,这样能促进恶露排出,也能够促进子宫收缩。

“我当时记得特别清楚,我爸妈站在我床的两侧,想要扶着我站起来。但是我太疼了,疼得直冒冷汗,屏住呼吸也没有办法坐起来。”雯雯说,和宫缩的痛比起来,当时的痛简直无法形容。

同样是经历了剧烈的疼痛,张蔷觉得,最疼的是婴儿的哺育。

“当时没有奶水,找了催乳师按摩,按得太疼了,当时感觉疼的人都蜷缩了。”张蔷说,在有了奶水之后,因为孩子嘴劲儿大,吃奶的时候咬伤了,当时还得了乳腺炎,怕吃药不好,一直硬挺着。胸部破了再结痂,穿稍微厚一点的衣服,摩擦到就是钻心的疼。

除了疼,围观的羞耻感更让人难受。催乳师为张蔷按摩时,妈妈、婆婆以及一些女性长辈们都站在旁边,一起围观、指点。包括如何排恶露、如何抱孩子、如何喂奶等,产妇的隐私在孩子的生育、养育面前变得不再重要,“生了孩子之后,感觉自己没有隐私了,我觉得我更像是一个喂孩子的工具,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孩子,被公开、被围观、被讨论,这个过程对于我来说比生育更加难熬。”

疼痛背后的难以启齿

生育,带给女性的疼痛和挑战远远不止这些。

在生育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晓晓都不敢拎重物,原因难以启齿——稍微用力,就会漏尿。

实际上,作为家庭条件优渥的新女性,晓晓在出了月子后第一时间就报名了一小时超千元的复健班,有一对一的专属私教会指导动作,还会根据身体情况制定 健康 方案。

“其实很多女性都会有产后痔疮,会漏尿。只是多数情况下,女性会回避这些问题,就好像女人忍受这些是天经地义的。”晓晓说,在生产之前,没有人告诉自己生孩子后会得痔疮,会因为打了一个喷嚏而漏尿,至于胸部下垂、肚子上的肉掉下来、妊娠纹变色这些“小毛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大家对生育的问题,了解和讨论真的太少了。”晓晓说,大家歌颂生育,但却回避了生育给产妇带来的问题。自己所遭受的疼痛和困扰并不是个例,很多人喜欢拿以前母辈那些生七八个还下地干活的女人说事儿,实际上并不是母辈不会经受这些细碎的折磨,而是她们不会去说,不会去表达。

晓晓说,很多女性就是因为在生产之后没有好的治疗,以至于落下所谓的“月子病”,甚至子宫脱垂,“我的医生告诉我一些她见过的病例,很多家庭贫困的女性在生育后很多都有妇科问题,甚至有人上厕所的时候子宫会掉出来,但她们羞于启齿。”

有数据显示,中国成年女性盆底疾病的发病率约为50%,就诊滞后约为10年,原因是许多人都认为生完孩子的女性或老年人都会有漏尿之类的问题,有的人则是对此羞于启齿。盆底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 社会 问题。不仅如此,农村女性妇科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城市女性。

“这些问题,你往往没办法开口。”晓晓说,在“无时无刻不照顾孩子”和“去上复健课程”的选项中,自己选择了去进行复健训练,这就需要提前把奶水给孩子储存在冰箱里。在孩子不到一岁,就开始计划断奶,因为自己不仅需要投入到工作中,还要制定更严格的健身计划。

“就连我妈都不理解,她觉得女人都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不可以。”晓晓说,对于女性生育后的一些感受被淡化了,有时候提出来,反而会被列为个例,会被归类于“没有锻炼好身体”、“个人体质不好”,甚至是“矫情”、“娇气”。

很多时候,即使作为女性本身,对于痛苦也是默认的。比如我们的母亲,也不会告诉我们生育后的痛苦和尊严这些问题,“我之前从来没有听我妈说过生孩子的问题。一直到我生孩子,我妈才说当时生我后去医院拆线,用凉水洗了腿上的血,自己步行了十几里路去医院。”晓晓说。

我会是一个好妈妈吗?

不仅如此,除了身体上的疼痛,很多新手妈妈的心理也承受着巨大的挫败感。有了孩子之后,雯雯曾经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差劲的妈妈。

“我不会抱,或者说我不敢抱她。”雯雯说,在成为妈妈之前,觉得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觉得成为母亲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而现实是,照顾一个小婴儿有千头万绪,她需要重新开始学习,一旦做不好,就觉得自己很差劲。

同样陷入到否定情绪的还有王蒙。她告诉记者,在生育之后,自己曾经长久地陷入到自我否定之中,看到孩子会特别的焦虑,会觉得自己照顾不好他,而丈夫当时一直在出差,主要是婆婆在照顾月子,想要发火都找不到发泄点。身体上的疼痛加上心理上的压抑,最严重的时候,自己会在半梦半醒中感觉抱着孩子从楼上跳下去——“有一次孩子哭了,我一激灵醒过来,觉得特别后怕。”王蒙说,一直到走出来后,回忆那段时间,才觉得自己是产后抑郁。

按照医学的概念,产后抑郁的发病原理复杂,医学上一般认为,产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最大诱因。此外,遗传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分娩之后产妇面临的环境都可能引发产后抑郁。

据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2017年的统计,在我国,有50% 70%的女性都会在生产后出现抑郁倾向,而最终发展成产后抑郁症的几率约在10% 15%,这意味着大约每十个产妇里就有一个会遭遇产后抑郁症。

“这时候家人的帮助至关重要,我觉得理解最重要。有些时候真的不是矫情,不是娇气,我后来看新闻,看有产妇产后抑郁跳楼的,我一点都不吃惊。”王蒙说,“我感谢我几位闺蜜。我们当时组建了一个群,她们每天都会在里面和我交流,安慰我,告诉我这些很正常,指导我照顾孩子,陪着我走出来。”

是妈妈离不开孩子

有媒体在母亲节做了一项调查,在700多人中,选择“如果再选一次不会做妈妈”的人超过40%。

“为什么会后悔呢?我不后悔。”文平觉得孩子是比她生命更珍贵的存在,她觉得母亲这个身份给她带来无尽的幸福,但她坚决不再要二胎了。

文平本来期待是有一个女儿,但是儿子到来之后,她很快发现自己对这个软软的、暖暖的小生命有了澎湃的爱意:和孩子在一起,几乎每一个瞬间都有了新的意义。看他吃东西、陪着他走路、玩玩具,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为他手洗小衣服等等,听他软软糯糯地喊着“妈妈”……在文平看来,孩子带来的幸福,是一种付出也满足的幸福。

孩子也有调皮的时候。有时候孩子生病,她要带着儿子看病、喂药,晚上要一直抱、量体温,小孩有时还不配合,她觉得自己快绷不住了,常常是把孩子照顾康复了,自己累病倒了,“有孩子也挺好,但有孩子也挺难的。”

刚有孩子的时候,孩子晚上要吃奶,睡眠被零碎的切割成了无数块,现在孩子已经不需要晚上再多次醒来照顾了,但是即使有长辈帮忙,她还是很多事要操心:儿子穿的衣服够不够,出去玩有没有出汗,出汗后有没有喝水……

在生孩子之前,她是一名化妆师,也是工作狂,开了一家工作室。服务的对象有结婚的新人,也有演员、主持人等,经常需要黑白颠倒地各地跑。怀着孕的时候,还会为了工作爬山,甚至从一米多的风景船上往下跳。

有了孩子之后,一切都改变了。离开孩子超过两个小时,文平就觉得自己受不了,总是忍不住会去想孩子,总在想孩子会不会同样在想她,会不会闹着找妈妈。

文平觉得,孩子依偎,是妈妈最幸福时刻

“我现在会刻意控制我离开他的时间,从一两个小时,慢慢过渡到三四个小时,再到五六个小时,让孩子逐渐适应。”文平说,她觉得不是孩子离不开自己,是自己离不开孩子。

生育率降低她能理解,“现在养个孩子真的不像咱们小时候那么简单”。教育上的压力太大了,作为母亲的付出也太多了。她觉得等孩子上幼儿园,自己还是要拼事业,“为了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在记者采访的多位母亲中,所有的母亲都说了很多 育儿 过程中的崩溃瞬间:孩子生病了,孩子不听话了,和长辈的教育理念不一致,丈夫作为“队友”不够给力等等,但是说起幸福的瞬间,则是有了孩子之后的每一个时刻。

“孩子越大,我越觉得爱她。她现在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牵挂。”雯雯回忆,从什么时候爱上自己的孩子呢?可能是给孩子喂奶的时候吧,“你拥有着她,她拥有着你。”

不仅如此,女儿还是她勇气的来源。做姑娘的时候,雯雯以前常常爱哭,但是当了妈妈之后,她觉得没有什么是困难的,没有什么是一个妈妈不能承受的,“有时候工作特别累了,我就想想我女儿,觉得自己又充满了劲,觉得自己要为了她好好努力。”

成为母亲之后,我理解了母亲

在成为母亲之后,很多家庭的关系,也重新被定义。

文平觉得,孩子爸爸算得上一个“好队友”,虽然工作忙,也经常出差,但是只要他回家,就会陪着孩子一起玩耍,给孩子喂饭、洗澡、哄睡。

文平说,每年母亲节,丈夫都会给自己买一朵花,虽然只有一朵,但是她已经很知足,“尽量不去计较太多,别比较太多,家庭就能和谐。”

文平和儿子,儿子已经长成了“小暖男”

还有的年轻妈妈,在生孩子之前,对老公有诸多不满,但是有了宝宝之后,反而看到了老公“隐藏”的闪光点。

“晚上孩子醒了,他会马上起来抱着,还会给孩子换尿布,孩子生病的时候,为了安抚孩子,几乎整宿抱着孩子。”裴珺说,丈夫比她小三岁,之前她一直觉得丈夫太爱玩,还有点“妈宝”,但是有了孩子之后,丈夫的种种表现,让她觉得“没有嫁错人”。

同样重新定义的还有母女关系。

“生完孩子,我被护士推回病房,当时觉得特别冷,冷得我浑身都在打颤。当时病房里乱糟糟的,有的在看宝宝,还有的在忙着招呼来的亲戚。只有我妈一直拉着我的手陪着我,调空调温度,去找护士要棉被给我盖上。”雯雯说,在生孩子之前,作为家里的独女,自己常常跟母亲吵架,但是经历了生育之后,才深刻地理解了作为母亲的付出和牺牲。

在身体好转一些后,雯雯发送了这样一条朋友圈:“等待了漫长的286天,千呼万唤等到了我的女儿,我的小仙女。直到我生孩子的那一刻,我才明白,母亲就是那个,能够用生命去保护生命的人。”

雯雯和可爱的女儿

晓晓育儿驿站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晓晓育儿驿站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04910.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