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依然说育儿,以及宝宝育儿说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单亲妈妈说育儿
李嘉诚说:“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更是我们每一个婚姻家庭爱的结晶、生命的延续。
作为父母,我们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渴望孩子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然而,每一个“果”都对应着一个“因”。如果不肯付出足够的心力,希望也仅仅是希望,终究成不了现实。
我是一个单亲妈妈,在与孩子一同成长的路上,我们饱经风霜,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历练。
万幸,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总算淌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我的儿子患有先天眼疾,从9个月开始往返于各大医院手术室和病房。
记忆中永远抛不去那一抹扎眼的白色,那是医生的白大褂,那是病房的床单被褥,那是包裹眼睛的白纱布。
因为这种种磨难,我希望儿子能够坚强,能够扛过所有的病痛,我给他取小名为石头。
让我欣慰的是,石头的确如他的名字般坚不可摧。
孩子的成长不能从单一方面去考虑,有的父母注重孩子的学习,有的注重孩子的特长培养,有的注重孩子的外在。
而我因为孩子自身的特殊性,对育儿有了更多彻悟。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终究会长大,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孩子有他自身的向善性和创造性。
作为父母我们仅仅需要给他充足的爱,陪着他长大,在一旁做个好的观众,只要没有原则性的偏差,顺其自然发展,适时给予引导。
“无为而治”,这或许能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比较注重孩子的心理建设,尤其看到那么多中学生自杀,大学生因同学间摩擦而杀人的新闻,我深深领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我们要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
人只有一次生命,失去生命一切皆枉然。
石头上幼儿园,每天早晨我会骑车送他,途中穿越三条马路,每次到马路口总有那么一些人违犯交通规则闯红灯。
石头有时候会说:“妈妈,你也闯红灯吧,人家都过去了。”
我坚持等绿灯亮起,并跟石头说:“等红灯,最长不过一分多钟,这一分多钟对我们上学并不会造成影响,如果我们闯红灯,也许100次都没事,但只要有一次出事,命就没了。什么最重要?”
石头会回答:“生命最重要。”这是我一直以来灌输给他的思想,无论何时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记得一次给石头讲新闻故事说到一个人因为破产跳楼自杀,石头说:“这人真傻,钱没了可以再赚,生命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听他小小年纪能说出这番话我很自豪,同时仍不忘加深他的思维说:“我们一生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失败了没关系,只要活着就还可以靠自己双手取得胜利。”
石头点点头。
我们要让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这个世界没有谁是完美的,石头的眼疾让他的不完美更加显而易见。
孩子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当别人一直追问他为什么阳光下总睁不开左眼时石头会逃避,我能体味他的忧伤。
所以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我搂着石头跟他谈心。
我说:“石头,你不喜欢别人问你眼睛的事,对吗?”
石头点头说:“这是我的缺点。”
我说:“石头,你的眼睛不是你的缺点,它是你的优点,因为它证明你经历过许多次手术,比一般孩子都坚强勇敢,它是勇气的象征,是你的优点,以后别人若再问你,你就光明正大地告诉他们,这是你的骄傲呀。”
后来又有人问石头眼睛怎么了,我能看出来石头内心依然有些忐忑,但不再逃避,他轻声回答:“我的眼睛做过手术,有点怕光。”
一旁的我百感交集,为石头的自我接纳骄傲,也为石头受过的苦感到心酸。
我们要让孩子懂得责任
石头喜欢骑自行车,一天在小区里骑行时由于刹车失灵意外撞上路边汽车。
石头跑过来一脸惊慌地对我说:“妈妈,我把人家车撞坏了。”
旁边常在一起带孩子的老太太说:“快回家,反正没人看到。”
我答:“这不妥,我去看看。”
心中感谢老太太的好意,但我不能如此教育孩子。
在石头的带领下来到汽车旁,看到车灯周围呈发散状的裂纹。
我向车内查看,发现车主为方便挪车需要留下的手机号。
果断拨通电话,车主是一个中年男子,声音比较温和,我向他讲明事情经过并道歉,希望他下楼查看一下协商赔偿事宜。
岂料车主爽快地说:“没事,我在外头办事呢。你走就是了,这车本来就有些坏了。”
我听后心中大石落地,再次向男人道歉并感谢。
挂了电话,我转身对石头说:“叔叔原谅你了,这次你的确犯了错。
但是,无论犯了什么错都要第一时间告诉妈妈,你今天做的就很好,虽然妈妈会批评你,但妈妈更会与你一同承担责任,解决问题。
决不能就此逃避。那样就是更大的错误。”
石头点头应允。
我们要让孩子爱上阅读
一个不阅读的人是蒙昧的,一个不阅读的家庭是无趣的,一个不阅读的民族是浅薄的。
从石头两岁时起我便给他购买绘本故事书,刚开始侧重于漫画,后来侧重于文字内容,至今石头拥有书籍数百本,家里书柜塞得满当当。
因为适时的引导,石头很爱读书,没事时喜欢一个人捧着本书看,虽不认识多少字,但那些故事我已给他讲过无数遍,他对着画面就可以想起故事内容。
看书时石头是安静的,时光就在书籍的香气中静静流淌。
石头的语言表达能力不错。
四岁时看到天气很好,他会脱口而出:“今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
雷雨天他会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
秋天来了,他会说:“风吹叶落。”
对于一个幼儿园的孩子,能用如此生动贴切的语言来描绘环境,我想这得益于大量的阅读。
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一个人一生都没有一星半点爱好,那生活就太无趣了。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接触的世界还太狭窄,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不断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各种不同学习的乐趣。
给孩子报兴趣班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兴趣班给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也丰富了孩子的生活。
然而我们不少父母走入了一个误区,兴趣班已然成为不少父母逼迫孩子学习的一个战场。
见过不少孩子哭着喊着求妈妈说:“妈妈,我真的不想上。”
也见过愤怒的爸妈直接对孩子咆哮:“你不想上也得上。”甚至不惜动手打骂。
这样的做法实在不能让人苟同。
何为兴趣班?我想重要的是兴趣二字。
有了兴趣孩子才有可能学好,高压逼迫下的学习怕是适得其反,让孩子更加厌学,也难免破坏亲子关系。
兴趣班种类繁复,现在很多培训机构都会提供试听,不妨带着孩子多多参加这种试听课,让孩子自己选择一样真心喜欢的兴趣班。
学习的主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最重的份量。
当然,孩子大多没有长性,刚接触一个兴趣班或许觉得好玩,时间久了就厌倦了。这时候父母不妨事先约法三章,跟孩子讲明。
石头的爱好很多,我答应让他自己选择兴趣班,但有一个前提,一旦选择了某个兴趣班,无论中途遇到什么困难必须坚持到底,没有退路。
这世上没有哪一种学习是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学好的。我们推崇快乐学习,但绝不可否认,学习必然伴随着一系列枯燥的重复和刻意练习。
纵使天才,也需要那99%的汗水。
育儿路上我一直在摸索,其实一切的教育都离不开一个根本——爱。
唯有对孩子无私而充足的爱,才能让父母用尽心力去探索育儿方式;
唯有在爱中成长的孩子,才能感受这世界的美好与温柔。
我很幸运,如今的石头性格开朗,爱笑、阳光、乐观、自信、勇敢,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不要期待完美,没有人是完美的,孩子就是在不断的试错中成长。而错误也是为人父母在抚育孩子这个漫长过程中的一部分。
放下心中的包袱,不断去学习并改进我们的育儿方式。相信我们的孩子终能成长为他们最好的模样。
育儿的原则有哪些
育儿的原则有哪些
年轻爸妈对于育儿的原则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哪些显得非常茫然。如果父母面对常见问题都束手无策,不了解育儿的原则,常见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又怎么能带好祖国未来的花朵走向更好的明天呢?
育儿的原则有哪些1
最近,有一个育儿新概念引起了很多家长的重视,那就是“平和育儿”,是由劳拉﹒马卡姆博士所提出和倡导的。这个名词对于很多不太关注育儿方面的家长而言可能比较陌生,大家对它的了解得很少或在此之前根本没听说过。
那么,“平和育儿”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育儿方式呢?下面我们就带着种种疑问与不解,一起来了解一番。
1、尊重孩子,适当放权
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一种仰望的形式,孩子只能仰着头看自己的父母。然而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正确的方式则应该是家长们蹲下身来以孩子的高度和疼他们一起看待问题。
所以,更多的时候,父母们应学会尊重孩子,给孩子适当的发言权、选择权以及自由权,而不是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替他们做决定一切事情。为了更好的尊重孩子,父母还要多理解孩子的言行与思维方式,这对孩子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2、充分理解,深入沟通
马卡姆博士认为,父母只有先充分理解孩子,才能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他们才愿意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进而与父母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这便于父母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最新动向及内心所想,从而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而亲子之间的深入沟通与交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
3、控制情绪,允许犯错
对于不少家长而言,他们在孩子的问题上总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因为孩子犯下的一丁点错误就要大发雷霆,指责、批评孩子。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并非真的犯错,而只是由于他们分不清事物而在无形之中犯错误。所以,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们应该正确理解。
而且,孩子犯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所谓“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只要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因此,家长应允许孩子犯错,因为在不断犯错中孩子能够更加深刻的吸取经验教训,有助于孩子快速成长。
4、少做惩罚,多做鼓励
劳拉.马卡姆博士所提倡的“平和式教育法”中,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对孩子少做惩罚。马卡姆博士觉得,孩子哭泣现象是一件非常自然正常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好事,倘若家长因为像哭泣之类的事情而惩罚孩子的话,那么,这种育儿方式就是错误的,失败的。
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有需求或者需要发泄才哭泣,父母应该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且给孩子提供发泄的机会。对孩子哭泣的行为,家长不应该进行惩罚,而是应该多鼓励他们将自己内心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因为让孩子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劳拉.马卡姆博士所提倡的“平和式教育法”的要点,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家长们可以多尝试尝试。
育儿的原则有哪些2
现在家庭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如何在早期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呢?
独生子女往往有自私、不合群、分享意识差等缺点,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因此,幼儿时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平时,家长应做出人际交往的正面示范,使其有机会建立对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体验,同时,可为孩子创造交往机会,并鼓励他主动与同伴交往,让孩子在不断面对和解决交往冲突中认识到谦让和分享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养过程中,最好采取赏识为主的教养方式,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他,增强孩子内在的力量,培养其积极、乐观、自尊、自信、勇于承担责任等好品质,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受欢迎的交往对象。
对宝宝进行情商教育,应遵循哪些原则?
首次原则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抓好“第一次”。
浸染原则 :用良好的家庭氛围去感染孩子,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
鼓励原则 :经常对孩子进行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调动其向好心理。
随机原则 :良好的情商不是突击教育的结果,而是随机施教的产物。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情商培养。
我家宝宝特别喜欢看电视,经常看到很晚也不肯睡觉。如果把电视机给他关掉,他就会大吵大闹。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孩子看电视上瘾的毛病呢?
看电视对孩子来说,的确有许多负面影响。但孩子爱看电视,并不总是孩子的错,有可能是亲子活动不够丰富,孩子感到无聊了,家长可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户外活动或室内活动的机会,转移孩子对电视的过分关注。此外,当孩子在家或未睡觉时,家中最好不要开电视,否则等于提供诱惑孩子看电视的机会。如果家长已经养成每天看电视的习惯,也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长时间观看,避免给孩子做出不良示范。
我家宝宝3岁了,走到哪儿都要抱着她心爱的玩偶,即使晚上睡觉也不撒手。虽然现在玩偶已经很破了,但她依然不愿意扔,即使想给她买个新的她也不干。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
可以从“恋物”角度考虑孩子的'行为,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这种现象。只要不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家长不必过分紧张,也不必反应过激,可以悄悄帮缓解这种行为,一般来说,孩子恋物往往缘于缺少情感支撑,家长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足够的情感满足,从而转移对玩偶的过分依恋。
孩子胆子小,稍微说重一点儿就哭。遇到不顺心的事也只会用哭来表达。该怎么处理呢?
孩子有可能属于抑郁类的气质类型。这种气质的孩子需要家长在平时的教养中付出更多的耐心与关爱。不同的气质类型各有优长劣短,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多给孩子鼓励和赞美,增加其内心积极、正面的能量,一个内心有力量的孩子将会更自信,这有助于他勇敢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锻炼其心理承受能力。
我的儿子还有几个月就要上小学了,但是,现在他老是坐不住。我很担心他上小学后无法正常听课。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他坐得住呢?
排除孩子有疾病方面的问题。如果孩子只是因为调皮好动而坐不住的话,家长可有意识地培养其专注力。可给借鉴“韩国第一妈妈”张炳慧女士的做法,给孩子购置一套桌椅,再准备一个小闹钟,告诉他,以后可以坐在这里干他喜欢的事,妈妈不会干预,但每次必须坚持5分钟以上。由此培养孩子“坐得住”的习惯。由于这些事都是孩子喜欢的,因此,他一般不会抗拒这样的安排,而且通常很容易便能达到专注的时间要求。这时,家长应及时予以表扬,并鼓励孩子自觉延长专注时间。这种方法可让孩子获得掌控自己的信心,对于专注力差的孩子非常有效。
当然,也可与老师沟通,让其在上课时多提问孩子,并在孩子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维持和强化孩子的专注力。
我家宝宝4岁了,一生气就爱说诸如“打死你”这样的狠话,我们管教他,他会反抗得更厉害。这可怎么办呢?
说狠话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常见的现象。此时,他们正处于语言发展的“诅咒敏感期”,喜欢通过讲难听的话来体验语言的力量或表达自己的情绪,成人越是在意他的表达,他的反应就越激烈。如果孩子的这种行为反复出现,既可能与其自控力尚未充分发展有关,也可能是因为他的行为被后果(成人的过激反应让他成功体验到了这些语言的力量)所强化。如果希望孩子的这种行为有所改善的话,“冷”处理是最好的办法。当孩子爆发时,装作没听见,该做什么做什么。当孩子意识到这类激烈言辞无法起到期待的作用时,时间长了自然会放弃这种做法。
我家宝宝3岁了,最近变得很爱撒谎,而且,每次骗完我们之后,好像还很得意,而且,下次依然会继续骗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
孩子说谎的原因有许多种,有时候是因为分不清想象与现实,有时候是因为想迎合父母的高期待,有时候是因为想逃避某件事情,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屡教不改”的现象,通常都是被它的后果所强化,家长不妨反思一下:在发现孩子说谎后,您的反应是否过激了?是否因为觉得好玩给过了她正面的刺激?是否让他因为说谎成功逃避了什么事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孩子就容易体验到说谎这个行为的力量,自然就不愿意放弃这种好玩的做法了,“爱说谎”的行为由此产生。建议家长根据孩子说谎的不同原因对症下药,如果孩子是因为想像和现实混淆而说谎,就宽容孩子;如果孩子迫于“乖宝宝”的压力而说谎,就要检查一下是否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如果孩子说谎是想逃避必须做的事情,就支持孩子面对属于自己的责任或义务。
我家宝宝5岁了,见生人不爱说话,与小伙伴交往不够热情,上课老师提问他也不爱回答。该如何改善宝宝的这种情况呢?
孩子很可能属于粘液质或抑郁质的气质类型。家长不必过分担心,气质类型各有优长劣短,没有好坏之分。这类孩子虽然不够活泼,但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做事认真谨慎、行为稳重等。多发现孩子性格中的闪光点,多赞美他,引导他克服性格中的弱点,帮助其增强内在力量,对改变孩子目前的状态或有助益,但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且不要期望过高,因为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是天生的,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看了很多育儿文章,但依然教不好孩子?因为你底层教育理念有问题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看了很多 育儿 书籍,学了很多 育儿 经验,听了很多专家讲课,但是对他们如何教育孩子好像并没有什么影响,平常该怎么教还是怎么教,该生气还是生气,该打骂还是打骂。平时学的各种 育儿 技巧、方法,一到用的时候就全忘光了。学了等于白学,一点用也没有。
是不是很多父母都有这种感觉?
其实有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因为严格说来,大多数父母学的只是 育儿 技巧。
为父母在平常教育孩子时,都是遇到的一个个具体问题,比如说孩子不写作业怎么办,孩子爱玩手机怎么办,孩子叛逆怎么办,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针对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父母寻求具体的解决办法。这些方法当然都是一些 育儿 技巧。
那为什么看起来仿佛很有效的 育儿 技巧,在具体使用时就没有效果,或者说父母学了就忘,到用的时候就记不起来呢?
其实这并不奇怪,有3方面原因:
首先,我们更容易受情绪控制,采用最本能的教育方法
父母在学习技巧之前,往往本身就已经形成了一套习惯性的教育方法。
而当面对孩子问题时,父母往往容易情绪失控,一旦失控,人们就会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也就遵循自己的本能行事。这时候,人们就会下意识地采用自己最习惯也是最擅长的教育方式。所以父母也就把自己之前学过的 育儿 技巧和方法忘得一干二净了,当然也就用不出来。
其次,技巧是需要训练的
任何一种技巧的掌握都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训练,而父母恰恰也从来没有对自己所学的技巧进行过专门训练。
就拿共情来说吧,很多父母都知道这个 育儿 技巧,可以帮助父母跟孩子更好的建立联结,进而可以帮助父母更好的教育孩子。大多数父母即使知道这个技能,但却从来没有训练过,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使用。
越是不用,就越是不熟练,也就越是用不出来。最终技巧知道的很多,但是一到关键时候,也就用不出来了。就像那些打拳击的,哪个不是千锤百炼下才变成了身体的一种自然反应?
其次,技巧是建立在相应的理念基础上的
上面两个因素可以说是直接因素,而这一点我认为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所有的 育儿 技巧背后其实都是有一个教育理念,正是基于这个教育理念所以才有了这样的 育儿 技巧。比如说正是因为尊重孩子,所以父母对孩子才不打不骂;也正是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就应该听父母的,所以父母打孩子就是天经地义。
因为我们的教育理念没变,所以面对问题时我们会首先由自己原有的教育理念生成的教育方法,绝不会说从这个教育理念下,突然蹦出另一套理念下的教育方法。或者说,即使此时我们尚存理智,靠强大的自控力想起了另一套理念下的 育儿 技巧,并且用出来了,但是因为跟我们本身的教育理念不契合,父母就会感觉用着别扭,而孩子也觉得父母别扭、
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同一的,不可能说一套做一套,即使你会表演,掩饰得再好,在细节上也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暴露出来。而技巧就是具体的行为,如果教育思想不改变,那么我们就很难采用另一套教育技巧。
就好比练武,不同的武术对应着不同的使用技巧。你很难直接把另一套武术的技巧嫁接到一个截然不同的武术上,不然用出来就感觉特别别扭。
现在我们明白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看似好用的 育儿 技巧却用不出来的根本原因了,那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大多数父母都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你们发现了没,大多数父母面临的教育问题其实都差不多,比如说孩子都爱叛逆,都不愿意写作业,都不爱学习等等,这也就是说他们采用的教育理念应该是相同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大多数父母都是使用以“自我为中心”的“否定式”教育理念。
什么意思呢?
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多的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看待孩子问题,进而给出教育方法。比如说我们看到孩子磨叽,从父母的“自我”角度来看,孩子就是在磨叽。但是如果换位思考,换到孩子的角度,孩子会觉得自己“磨叽”吗?不会的。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磨叽了,早就变得积极了。所以如果换到“孩子”角度,父母就不会说孩子磨叽了。
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角度符合人的本能,毕竟每个人都是从自我角度看问题的。这看似合理的本能在教育孩子上却存在巨大的问题。因为“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们潜意识的会考虑自己的利益,争取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收获。这种本能反应在教育孩子上,我们就会习惯“否定”孩子:看到孩子的缺点不足,我们就直接指出来,否定它们,要求孩子改变。
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自己不用自己努力,只需要动动嘴皮子逼着别人努力,就可以享受胜利的果实,还有比这更好的教育方式吗?没有了,这种教育方法是最简单省力的
所以全天下的父母,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这种“否定式教育”。而“否定式教育”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孩子好,因此这种教育理念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教育问题。
因为这种教育理念是在否定孩子,而谁又喜欢被别人否定呢?孩子不喜欢被否定又怎么会配合父母,听父母的话呢?所以叛逆对抗成了“否定式教育”的必然。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很多家庭中孩子喜欢叛逆了吧?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父母采用的这种教育理念必然会导致这样的问题。
那怎么办呢?
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以父母为中心的“否定式教育”,而是采用以孩子为中心的“肯定式教育”。
当我们以孩子为中心时,我们就可以换位思考地看待孩子的问题,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当然也就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
以孩子写作业磨叽为例,如果我们用“否定式教育”,我们就只会简单地批评指责孩子的磨叽,要求孩子自己解决磨叽问题。在这过程中,父母并没有提供多少帮助,只是在讲大道理、批评指责孩子。这种批评指责,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磨叽,觉得自己无能。即使他们曾经努力过,但是却总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毕竟动嘴可比动手容易多了),所以最终他们就彻底绝望了,觉得自己不行,也就彻底的破罐子破摔,不再想解决磨叽问题了,因为努力也没用。
但是如果父母采用“肯定式教养”理念,父母就可以换位思考地看待孩子磨叽问题,认识到孩子磨叽可能是没有时间观念,于是教会孩子认识时间,帮助孩子一点点进步。而对于孩子的每一次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表扬。于是孩子就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的成长,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所以孩子就会努力做得更好。
父母可以翻看下自己学习过的各种 育儿 技巧,是不是都是建立在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要求多理解孩子,多肯定表扬孩子?
只不过一直以来父母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教育理念问题,总是试图在“否定式教育”理念下采用“肯定式教养”理念的技巧,当然就牛头不对马嘴,总感到学了没用了。
所以父母要想彻底地改变孩子叛逆不听话等问题, 育儿 技巧不是关键,关键是先改变自己的底层教育理念,采用“肯定式教养”。只要父母理解了“肯定式教养”理念,自然而然的就会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了。
关于“肯定式教养”具体理念和方法技巧,我都发布在我的《肯定式教养》专栏和同名公众号下,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关于依然说育儿和宝宝育儿说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