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阳育儿成长记(育儿阳子老师)

时间:2022-11-14 阅读:13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阳阳育儿成长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育儿阳子老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如果孩子跟你说“妈妈,没人跟我玩”,你该怎么说?

如果你的孩子跟你说:“妈妈阳阳育儿成长记,没人跟阳阳育儿成长记我玩。”做家长的你,首先要从自己和孩子身上找出不足之处。认真的思索一下是不是自己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的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合适,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受到了你的影响。所以当孩子融入集体时,才发现自己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小朋友。做家长的只有仔细的认清自己的教育方式,才能将孩子的这些问题搞清楚弄明白。

家庭式的教育是单一的,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孩子是不可能一直生长在独立的家庭环境之中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她)必须要融入孩子们的集体生活中,比如说,进幼儿园和进小学读书,这都是孩子必须要经历的。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在平时的培养和教育孩子中不能仅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去教育孩子,要充分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怎样与他人友好的相处,怎样以礼貌的语言与他人交流。如果做家长的在平时的教育中能对孩子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那么,我想你的孩子即使到了幼儿园,也是一个受欢迎的孩子。因为小朋友们的心地是善良的,他们愿意接受和接触的是与他们一样的孩子,而非是一个自私的、做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因为这种类型的孩子,即使在小朋友的圈子中也是不受欢迎的。

所以当你的孩子告诉你:“妈妈,没人跟我玩。”当你听到这句话时,你就应该冷静的、仔细的清清楚楚的分析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中是否有这样或那样的过错,不要把别的小朋友不跟你孩子玩的原因归结于其他小朋友身上。假如说一个孩子不愿意跟你的孩子玩,那是有情可原的。但当大多数的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你的孩子玩的时候,你就应该自己找原因。过错在你的身上,同时,你的孩子因你的过错导致你孩子的行为不受其他小朋友们的欢迎。这是与其他小朋友没有任何关系的,过错在于你和你教育孩子的方式。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感谢阅读。

谢谢悟空的邀请。

这个问题,我还是特别有条件回答的。我们家阳阳小的时候,平时都是带她跟姐姐一起玩,有一次姐姐去上课了,我自己带她去游乐场玩。然后呢?他自己玩了一会儿,告诉我说:“妈妈你看没有人跟我玩,小朋友们都不跟我玩,我想找姐姐,。”

这个时候,我就发现,原来他因为平时都是由姐姐带着,并不知道怎么自己找小朋友玩。

我想了一下说:“这样吧,你想跟谁玩呢,妈妈带着你去跟他一起玩,行吗?”

嗯,他看着我说:不。你陪我玩儿吧,我不想跟他们玩,他们也不跟我玩儿。我说,那好吧,然后我就陪着他搭积木、玩海洋球或者玩滑梯......这样玩了一会儿,她在滑梯旁边看到一个小朋友,倒着爬滑梯,他也想学着那样玩。我一看,好机会啊。

我先问阳阳,“你是不是也想像这个小朋友这么玩啊?”他点点头。于是我接着说,我帮你问问这个小朋友怎么玩的吧?我转身对小朋友说:“你好,这个小朋友叫阳阳,他想问问你,这个是怎么爬的啊?可以吗?”

那个小男孩点点头,热心的教起了阳阳怎么爬。一会儿,俩个小孩子就一起跑着玩去了。

这次之后,我经常带着阳阳自己去公园,去游乐园,引导他如何跟小朋友打招呼。可以先介绍自己比如“我叫阳阳,你叫什么啊?”“我想跟你一起玩,好吗?”或者出门前给孩子那个玩具“这是我的恐龙,我们一起玩好吗?”

刻意锻炼孩子的这种主动打招呼的能力,我认为让孩子主动去找小朋友玩,比等着让其他小朋友过来找他玩,更可以触发孩子的独立性。

现在阳阳上幼儿园了,我跟老师沟通,老师说,他人缘特别好,跟谁都可以玩到一块儿去。

那么下次,当孩子告诉我们说,没人跟他玩的时候,可以先试着理解孩子,陪他一起玩,然后带着他去找小朋友玩,前几次家长可以给孩子示范,不要急着让孩子自己去完成独立跟其他小朋友打招呼的过程。

只要家长示范到位,相信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棒的,过不了多久,他就可以主动找到小朋友一起玩了。

我是小杨,80后宝妈,有十年的 育儿 实践经验愿意分享给大家,欢迎点击关注。

这个问题相信几乎每个带娃的妈妈都遇到过,这样的话会出现在很多场所,我把自己遇到过的跟大家分享下:

在家

因为我是个全职妈妈,所以多数时候我会陪孩子 游戏 或者看书。有时我需要做家务或者处理一些事情,她就会站在我旁边说“妈妈,没人跟我玩”, 她的潜台词其实就是“妈妈,你别干了,陪我玩吧。”

每当这时我都会很认真的告诉她“亲爱的,我知道你有点孤单,我很想陪你玩,但是现在不行,我必须要处理完更紧急的事情才能陪你。这样我才不会在 游戏 中突然离开,我们才有充足的时间一起玩。你愿意等我一会吗?”一般我女儿就会搬把凳子坐我旁边看书。

要点解读:虽然话术不一定相同,但是必须让孩子学会等待。

在外玩耍

这样的情况我只遇到过一次,因为一般情况下小丫头的人缘还是不错的。就在不久前,我带孩子在公园里玩,难得的小丫头主动去找人家玩,可惜失败了,于是她伤心的告诉我“妈妈,她不跟我玩。”

其实 她的潜台词是“妈妈,你能让他跟我玩吗?” 这个我肯定是不能帮忙的,那我就会告诉她“我们并不是每一个时刻都想和人一起玩,有些时候我们可能需要独处,那也许这个小朋友现在更希望自己安静一会儿,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是吧?”同时我也会给她提出建议,“你可以先到旁边去玩你的玩具,如果这个小朋友或者说其他的小朋友觉得有趣,可能他们非常乐意主动地加入你。”

解读要点:这个时候孩子应当学会的是尊重他人的选择。

在学校

冬天的时候我女儿因为要到南方去过冬,休了一个长长的寒假。四月份回来,到幼儿园第一天回家告诉我“妈妈,没人和我玩儿。”她当时情绪是非常失落的,因为原先她的人缘很好,在班里也有很多好朋友,所以现在形成了明显的落差。这个时候 她的潜台词是“妈妈,他们都把我忘了。”

我会先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告诉她“亲爱的,我知道你很难过,但分离之后的重聚,相互适应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那你告诉我,你今天都做了什么?”她说“我今天就一个人玩儿。”那我就会告诉她“看来你并没有尝试着去和小朋友交流,你并没有告诉他们你还和以前一样,希望加入到他们当中。你不说他们怎么会知道呢?也许他们还认为你不愿意和他们玩儿,不敢主动找你。”

之后第二天她就主动的去和小朋友玩儿,当天回家就很开心。

解读要点: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孩子应当尝试去努力获得友情。

我对孩子说的是,只要你足够优秀,成绩好,有礼貌,言行举止大方得体,干净清爽,不骄不躁不卑不亢,懂拒绝,自然有小朋友和你一起玩,真的有成效,简单一句话,胜过说一篇大道理,以前我儿子一二年级的时候,没什么小朋友愿意和他玩,因为他不爱干净,他每次问我,为什么没小朋友愿意跟我玩,我慢慢套出他话以后,就一直这样教他,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以前他小,不懂,说了又忘,忘了又说,现在四年级了,基本和班上的男生打成一片,称兄道弟了,成绩还不错,女生也乐意和他玩,现在问他,和班上的同学相处得怎么样,有人和你玩吗?他总是满脸开心的说,相处的还不错,还说基本上都是好朋友!

我孩子小时候说没说过这样的话,我都不记得了,印象中,孩子都很独立,都喜欢自己玩,而我也常抽空带他们到郊外的农村玩,讲故事,教他们认菜、认树……

如果我遇到孩子对我说”妈妈,没有人和我玩。”我会对他说你是不是欺负别人了?或者说别人不和你玩,自己玩一会,妈妈忙完了,带你找小朋友们。但你要听话,要乖,不能与小朋友们吵架,与他们要友好,你对别人好了,别人才对你好……

总之,从小培养孩子团结友爱是很重要,另外,也要教会孩子独处,不能过早过份地依赖人。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孩子如果说:“妈妈!没人跟我玩!”一般有两种情况:

1、孩子现在有些孤单,需要你的陪伴

如果是这种情况,就放下手中的事情,陪陪孩子,陪他做做 游戏 ,做做橡皮泥……实在暂时太忙顾不过来,就拥抱下孩子,答应等下带他玩。

珍惜陪孩子这种待遇,毕竟等孩子稍大点,他有了自己的空间,你想陪他,他也不让你陪啦!

2、孩子处在的环境中找不到玩伴或者是还没学会和别人交朋友或被孤立。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让孩子拿着自己的玩具邀请小朋友和自己一起玩,不管是玩具 汽车 或者打卡的卡片呀!小女生可以邀请别人给自己的芭比娃娃换衣服……都可以。这样很快就可以拉近小朋友之间的距离,交到新朋友!

还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加入别的小朋友的阵营,让孩子自己观察,看哪个比自己稍大点的,哥哥或姐姐看起来是领头的,可以请哥哥姐姐带自己一起玩。

如果还是不行,大人可以尝试带上孩子,让别的小朋友带他一起玩,一般大人出马,小孩子都会同意,这样几次,孩子自己的胆子就大了,也会主动去找朋友啦!

多带孩子融入生活,接触 社会 ,让他学会和别人交流沟通,是孩子将来必备的 社会 技能。以后孩子终将进入 社会 ,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如何和人相处?如何成为朋友?需要从小时开始学习……

我是“拿着望远镜的洋宝妈”,欢迎关注评论!我们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那就不停地跟他讲道理、讲道理、讲道理

文/园园妈 育儿 日记

很多家长遇到过一个难题:孩子不听话。有些孩子不仅听不进去父母说的话,甚至还和父母反着来。其实孩子这样的表现就是家长经常跟孩子讲道理,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那么不停地跟他讲道理就够了。

1、孩子根本听不懂

邻居家孩子非常喜欢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经常蹲在旁边一看就是大半天,邻居看到儿子蹲在花坛边虽然比较生气但是也忍住了,很有耐心的和孩子讲:“喜欢的东西看一会就行了,不要耽误学习的时间,学习比较重要,不然以后学习不好连花都种不上。”一两次孩子还是能听进去的,后来每次孩子看见邻居走过来,就赶紧跑开了。

还有邻居发现儿子不喜欢吃蔬菜,每次在饭桌上都跟孩子讲:“吃蔬菜对身体好,不吃就长不高。”每次都逼着孩子吃不喜欢的食物,孩子就开始厌食了,身体也逐渐消瘦了。邻居为此感到十分疑惑。

所以通过这两件事能够发现,以前孩子很喜欢和邻居分享心情,可是长大后却越来越少,邻居想经常和孩子沟通,孩子却很少有回应,甚至不跟家长沟通了,其实不是孩子变得内向不爱说话,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了隔阂。

其实是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总是一副“过来人”和“为你好”的状态在和孩子讲道理,可是家长不知道有些道理孩子根本听不懂,孩子的认知和大人完全不同,就像在家长眼里,吃青菜有助于身体成长,但在孩子眼中却不是这样。

2、孩子没有被认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兴趣爱好。阳阳在上小学时特别喜欢画画,虽然成绩一般,但是父母觉得画画还不太会耽误学习,所以一开始阳阳拿着画给妈妈看,妈妈会说:“画画可以,但是时间长了多耽误学习,可以放松的时候去画,其他时间多学学英语。”

后来阳阳长大了在给妈妈看自己的画时,妈妈就会直接说:“别总想着画画了,多学学习,跟那些专业的比差远了,浪费时间。”可是阳阳的成绩还是没有提升,妈妈经常在耳边说要多下功夫,但越说阳阳越焦虑,成绩越来越不好。

其实父母太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了,却忽略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天赋,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能出人头地,可是别忘了孩子有个一技之长将来在 社会 上也能立足,学习不好就去否定孩子其他的爱好。

学习不仅是在学校学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各个方面都是需要学习的,如果阳阳的家长一开始给了她鼓励,后来依旧支持她,也许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成绩没有提升的原因,不单单是因为画画,父母不要全怪在画画这件事上。

3、孩子没有被理解

表姐家的孩子不是在打 游戏 ,就是在看漫画,说了好几次也听不进去,一开始孩子只是写完作业再去玩 游戏 ,表姐想让他多学学习,就总是在孩子玩 游戏 的时候说一两句,时间久了,不但没有让孩子花时间去学习,反而变本加厉,一回家就开始玩 游戏 看漫画。

后来了解到孩子就是故意的在气表姐:“总是唠叨没完,刚写完作业想玩一会 游戏 放松放松,这边就开始说不学习将来没出息,我就是想气气她。”其实孩子也知道好好学习能让表姐开心,可就是方法不对,让孩子背道而驰。

道理都懂,但是做起来难,表姐家孩子也知道,学习好了家长能少操心,可表姐却总是和孩子说学习的重要性,听不耐烦了,孩子也叛逆了,其实表姐完全可以跟孩子去沟通,询问孩子为什么喜欢玩 游戏 ,是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其实大部分的隔阂都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少,家长一味的将自己的想法压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认同自己的想法,却忘记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孩子还不知道怎么去表达,所以家长需要引导,多沟通,知道了孩子内心的想法,沟通就不成问题。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学习的过程中也少不了家长的陪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比较重要,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同,孩子的思维也和大人不一样,有些家长认为对孩子好的方式,孩子反而不接受,所以需要多沟通,懂孩子的思维,用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 健康 成长。

三个教育孩子的故事

教育孩子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它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光有理论而缺少实操,产生的只能是理论的思考和浪漫的想象,实用性不强。

在这方面,鲁迅和梁启超是两个很鲜明的例子。

鲁迅先生主张以“儿童本位”来教育孩子,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摆出父亲的尊严,谈谈我们和我们子女的事;不但将来着手实行,可以减少困难,在中国顺理成章。”鲁迅那时三十八岁,还没有做过父亲,更没有亲自带过孩子。他直到四十九岁才有了孩子,儿子不到七岁时,鲁迅先生就去世了。

但怎么实施“儿童本位”来教育孩子,教育之后又将是什么效果,鲁迅先生所能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理论和浪漫的想象,并没有行动的指南。鲁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谓是缺少实操的经验的,他没有遇到过更多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麻烦事。

梁启超就不同了,他二十岁就做了父亲,一共有九个孩子,且个个是人才,有“九子皆才俊:三院士、六专家”之称。

梁启超对青少年的早期教育有很深的认识,他感慨:“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更重要的是他一生躬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日本避难之时,都一直致力于九个孩子的教育实践活动。梁启超结合中西方教育的理论,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总结出了“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启发为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一教育思想和理念完全超越了时代,放在今天依然非常实用。

在梁启超留给孩子们的六百多封、近六十万言的家书里,有很多有关青少年教育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在今天都可以拿出来作为有效的、重要的参考,有些方法则可以直接拿来套用。

所以,有没有做过父母,有没有带过孩子,对教育的感受和理解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以下三个故事,是我亲历和躬身的事情,呈现出来仅供参考,恐怕会贻笑大方了。

1

一天我在小区里散步,无意中听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妈妈的对话:

“妈妈,你陪我走一条新的路好不好?我不想再走那条路了,我们已经走过好多次了。”小男孩骑在一辆儿童单车上,哭着央求妈妈。

“走了很多次又怎么了?要不你跟爸爸骑着去吧,妈妈也走了很多次了。”妈妈站在男孩旁边,不时地看一眼手机。

“我跟爸爸走的也是那条路。你就陪我一次呗,这条老路很无聊,一点意思都没有。我都陪你拿快递了,你为什么就不能陪我走一条新路呢?”男孩说完,又哭了起来。

“不走,那么远。”妈妈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不公平!”小男孩说完又哭了。

听到这,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看了一眼小男孩和他妈妈。小男孩有五六岁的样子,穿一件白色T恤,长得蛮壮实的。我心里挺替小男孩着急的,希望他的请求能够得到满足,更希望那位妈妈能主动带小男孩走一条新路。

小男孩说话很有逻辑,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表达出了自己的要求,并指出了妈妈的做法缺少公平。而且这位小男孩在提出要求时比较克制,并没有大哭大闹地以此要挟妈妈,只是有一声没一声地哭着请求妈妈,以此发泄自己的情绪。

多好的孩子啊!妈妈应当珍惜孩子所提出的要求,他想走一条新路,这正是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强烈表现。做为父母的,这个时候应该感到高兴才对,而不是拒绝。我只能说妈妈的这种做法真是太“大方”了,把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拱手相让”了,或许孩子今后很少会再产生这么积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了。

从母子俩的对话中可以判断,妈妈缺乏耐心,嫌远只是次要的。妈妈陪是陪了,但这不是高效的陪伴。再说了,小男孩哭着央求妈妈的这个要求并不过分,过分的反倒是妈妈,可怜的也是妈妈。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合理的要求要尽量予以满足,尤其是当孩子显示出积极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时候。

此时我恨不得摇身一变成为小男孩的妈妈,立马带着他走一条新路。但最终,那个小男孩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硬是被妈妈领回家去了。

我真为这位妈妈感到遗憾,她是真不知道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啊!

2

我家对面的那栋楼,有一位奶奶带着两个孙女。

平时我在房间里常常听到那位奶奶训斥孩子的声音。孩子奶奶的声音极其尖利,仿佛是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穿透力比我家的WIFI都要强好几倍,隔着几十米远和几堵墙我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怎么啦?你在干嘛?不要动!不要动!”

类似于这样的斥责声在她们家如同家常便饭,其“饭香”时不时地就飘进了我的耳朵里。

有时会在小区里碰到这位奶奶带着两个孙女玩,有好几次我都见她拿着一个小棍子在训斥那个大一点的孙女,不知道什么原因,小孙女眼泪汪汪的站在那里不敢动,正在央求着奶奶:“我不动了,你别打我!我不动了,你别打我!”奶奶见有陌生人(我)走来,做出要打而未打的样子。我只能快步走过去,装作没有看见的样子,但我分明感觉到我心里的滋味有点不美好。

这是典型的隔代教育,这样的教育让我们深思,它的普遍存在有时候是很无奈的。

像那位奶奶这种带孩子的方式显得极端,极不可取,对孩子的心理 健康 是一种很大的伤害。老人家缺乏对儿童心理的了解,不懂得沟通,更不会沟通,只能凭借“过来人的经验”来教育孩子。

奶奶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要求,孩子弄脏了衣服,训斥;打烂了物品,训斥;不让孩子动这个,不要孩子碰那个。殊不知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 探索 世界和发现世界的不同的行为动作和心理,这个时候更应该好好地引导和鼓励孩子去进行多方面的偿试和 探索 ,而不是阻止和喝斥。

3

有一次我们全家人跟朋友及其孩子在一个餐馆吃饭,在等上菜的过程中,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就闹起了脾气。这时一位服务员阿姨好心地劝了他一句什么,儿子听了直接怼了过去:“管你什么事?”

儿子的态度很没有礼貌,这让我大吃了一惊,当即对儿子提出批评,指出他的无礼,并要求他向服务员阿姨道歉。

儿子听了不动,继续耍脾气并哭了起来。

我说:“阳阳,你这么做没有礼貌,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所以你要为你的态度和行为负责,你的嘴巴应该受到惩戒。”

随即我拿起桌子上的筷子在他的脸颊上敲了两下,这一疼,儿子哭得更厉害了。过了有两分钟,儿子的脸颊显出了两道红痕,似乎是肿了起来。我知道下手有点重了。

按说有朋友及其儿子在场,我不应该当着非家人的面惩罚、教训孩子。这是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因为孩子也有尊严,要尊重孩子,尽量不当着众人(非家人)面教训孩子。但是惩戒孩子有一个时效性,就像法律诉讼有一个时效周期一样,过了这个时效性再去惩戒,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我当时也顾不得朋友在场了,立马就对儿子实施了惩戒,以便让他更加深刻地记得他所犯下的错误。

第二天,我跟儿子说起这件事,并安慰他,问他的脸颊还疼不疼,他说不疼了,而且他对妈妈和我说他已经知道错了,并向我道歉。我也跟儿子说:爸爸也有错,不应该当着别人的面打你,且打得有点儿重。如此这般,父子之间冰释前嫌。

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惩戒是有必要的,就像教育学生一样,老师对学生进行一些适当的惩戒也是有必要的。但是惩戒要及时适当,过了那个惩戒时效,就没有必要再去惩戒了。

自从那次儿子被我用筷子敲了脸颊之后,类似的错误他再也没有犯过。

育儿 即育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在教育自己、反思自己,这条道路我还需要走很久,且行且自纠。

阳阳育儿成长记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育儿阳子老师、阳阳育儿成长记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03448.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