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女方结婚敬神仪式,以及结婚前的仪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湖北宜昌结婚习俗
中国传统婚礼比较繁琐,早在先秦时代就制订出来,包括如下六个环节,通称“六礼”;“纳采”,即欲与女家结秦晋之好,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家同意后,乃使人纳其采择之礼,用雁为执,取其顺阴阳往来之义。“问名”,男方家长具书遣使者问女方姓氏,以便卜其吉凶。此礼与纳采一道进行。“纳吉”,纳采、问名后,于祖庙卜之,得其吉兆,乃使人报告女家,决定婚事。也要送雁。“纳征”,即纳聘财,行于纳吉之后,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用玄纁、束帛、俪皮为礼。“请期”,男家于纳征以后,卜婚期,得吉日,又遣使者往女家请期,表示恭谦。女家知阳唱阴和,乃辞之,使者既见女家辞,便将男家所定日期告知。“亲迎”,婿至女家迎其妻以成婚礼(交拜、合卺之礼)。由于风俗习惯的传承性,直到近现代许多地方仍仿古六礼,只不过省其仪文,变其名称而已。
拿湖北来说,在民国时期所编纂的《湖北通志》所记载的婚礼仪节为:欲缔结婚姻,先由媒人传辞,得到女家许可,乃取男女生辰八字令星土推之,审其吉利与否,谓之“合婚”;合婚后选择吉日延媒氏传庚帖为婚据,谓之“鸾书”。男家要送去钗、镯等物,名“压庚”。富裕者还赠以猪肉、酒、果、饼或现金,谓之“下聘”,婚姻定妥;于将娶之前,男家必具牲醴、茶果及饰等物致女家,谓之“过礼”;于确定婚期后,朊藉�巴��冶ǜ妫�壮啤氨ㄆ凇保患捌冢�銮子��裥械煅悖�鱿裙椋�姑磐庖拘赂荆�蚋窘话荨⒑馅?/DIV
《夏口县志》上说:“昏礼大致近古”,说明武汉地区婚礼基本上遵循以上这些仪节,只是因社区环境不同而大同小异。在汉口等地,男女结婚,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因近世文明发达,间有自由结婚者,但不多见。婚礼俗谓纳采为“行茶”,果味虽备,必主以茶和盐,而名之曰“山茗海沙”。茶即“山茗”,盐即“海沙”,取其谐音以寓意婚姻经过山盟海誓,牢不可破。俗语又云:“一片黄茶叶,定倒须弥山。”须弥山为佛教徒心目中的山,它与芥子大小相容自在,融通无碍。此处指以茶叶之微,可以将须弥山镇住,使婚事铁定不变。亲迎时,肩舆以杂色缣缀其上,曰“花花轿”,因此新娘出嫁曰“上花轿”。合卺,谓之“饮交杯酒”。古礼中有三日庙见,近现代人家多无家庙可见,只称“拜堂”,俗曰“见大小”。新妇到时,亲友群相庆贺,言人所不能言,以取笑乐,名曰“闹房”。又三日,双诣妇翁,名曰“回门”。
汉口婚礼给人的印象是“不免于奢僭”,因为大婚之时,无论何人子女,男必色顶补服,女必凤冠蟒袍,奢华程度连古人也望尘莫及。民国以后虽无冠裳品级之冒滥,但服饰奢靡更逾于从前。这恐怕是由于汉口乃明清时代天下四大聚之一,近代以降又是著名的商业大都会,经济发达,市面繁荣,居民生活竞奢侈的缘故。在这种社会风尚的影响下,汉口人嫁女,只求丰衣足食,皤皤白发也所不计。时人慨叹曰:“习俗如此,内政所以不修。”
黄陂县(今黄陂区)婚礼又有不同于别地者。儿童初生之时,即有媒人前来说媒。如双方面满意,便请媒人饮筵,名曰“呷准酒”,以表示允许之意。随即请命先生择一吉日,摆起筵席。酒足饭饱后将男女生辰书于庚帖之上,彼此各一纸,以为证据,即今之订婚。至结婚之前一二年,男家每逢年节,必须送妆饰品及鱼肉等至女家,名曰“送礼节”。等到男女年龄至二十五、六岁之时,始择期迎娶。娶亲之礼,分“迎亲”、“求亲”两种。“迎亲”为:男家迎以彩轿,除鼓吹以外,媒人须伴新郎一同至女家,先向女家祖宗之座位叩首,然后大张筵席。宴毕,始同新娘及女家媒人、送亲人等,一途而回,“求亲”为:婿偕媒同至女宅,女宅闭门,请知宾(司仪)立于大门左右迎婿。新婿下轿,鼓乐大作,鞭炮齐鸣,烟雾迷漫。要等好半天,女宅才开门纳婿,婿逢门必行跪叩礼,表示为“门下婿”。至堂屋,新婿行拜见岳父岳母礼,地上铺以红毡,毡下必放三角磁瓦等物让新婿跪拜,以此戏弄之;岳父母虽不想让新姑爷难堪,但诸姑伯叔不答应。新婿拜过之后,坐上酒席,喝“三元汤”,取八股时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之意。汤中三圆,即鱼圆、肉圆、汤圆。一定要用重油汤圆,内心必重糖,使新婿难于下咽而取笑之。食毕,新娘上轿,婿向花轿躬身而置封条。不论迎亲、求亲,花轿进男家之门,由人将新娘引出,同新郎先向男家之祖宗叩首,名曰拜堂。拜堂礼毕,同入洞房,有坐帐、呷交杯等礼俗。至天将晚,亲戚朋友至新房,新娘对于长辈者叩首,名曰见礼,对于幼辈,亦须送茶送烟。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女家,拜视新娘之父母。三日后,新娘入厨烧火做饭,亦循古礼。
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之谚,是说在婚礼之夜及新婚最初三天里,无论长幼均可戏弄新婚夫妇。由于闹房者多系男方亲友,戏弄对象主要是新娘,故又称“闹新婚”或“耍新妇”。“闹房”之俗,各地有之,雅俗不同,随乡而异。其“文闹”者,淫词戏语信口而出;而“武闹”者则下流动作不堪入目。闹房陋习既含有侮弄新妇的旨趣,就必然有反对这种野蛮行为的举动,故闹房启衅,甚至涉讼之事时有发生。《点石斋画报》报道,光绪年间在武昌汉阳门外筷子街,某甲娶妇,亲友来闹洞房的比较多,十分热闹。其中有位客人竟探手伸入新娘裙底,戏捉“双莲钩”,新娘被纠缠不已,一时性急,用脚一踢,将客人眼睛踢破,争吵起来,翁姑都归咎于客人的轻薄、卤莽,但是无论如何,当时的舆论方面都是偏袒观客的,因为这事被认为一种敬客之礼,越闹得凶,越显得主人的体面。
在一些地方,若办喜事,乞丐也来庆贺。他们来时燃放一挂二五小鞭,一乞丐道吉祥说恭喜,其余皆和之。必为他们设席,席中主人给以酬金,说尽好话,请求他们尽快离去。那酬金算是偿付鞭钱,其数目实际上是乞丐们买鞭钱的数百倍。少不如意,辄倾席毁具,碎碟破碗,直到主家道歉,另外为他们设席才罢休。当然他们还要看主家之境遇,贫穷之家他们是不会去吵闹的。
民国时期有关方面对武汉民事习惯进行了调查,关于婚姻习惯有这样一些情况,顺便介绍如下。
一般订婚习惯,须婚书和聘礼两者俱备。婚书有“草八字”和“庚书”两种。草八字是媒人得到男女两家同意后,先书立八字单,作为彼此允许订婚的凭证。庚书是在订立草八字后或到完婚时,或在某个适当的年节书立的正式庚贴。武汉地区婚姻方式,两家若有了缔结婚姻的意向后,由女家先将草八字送至男家,这个草八字的效力比较薄弱,不足以作为婚约成立的依据,必须定期再另立正式庚书,称为“红庚”,婚约才算完全成立。所以在民事诉讼中,仅有草八字不能作为要求履行婚约的证据。但如果草八字由媒妁书立,并已送了聘礼,亦应认为有效婚书。
有因订婚时男女双方均未成年,而预先迎娶,仅举行“便礼”(一种最简省的结婚仪式),并未“圆房”(同宿),嗣后或住夫家或住娘家,没有一定。也有举行便礼后仍由娘家抚养,等成年后再定期圆房者。这种情况与不合婚龄而结婚的童养媳又一定区别。
至于童养媳结婚的仪式,在汉阳县是这样的:如果童养媳年龄在十岁以下,就只能童养媳一人敬神跪拜;若年龄在十岁以上而又尚未及笄者,则由童养媳及其夫双双行敬神跪拜礼。嗣后圆房没有一定年限,最迟不得超过二十岁,但仍要举行如下仪式:先期让童养媳归宁(回娘家),届时乘轿迎回夫家,傍晚由傧相牵至神前双拜,随至洞房行合卺礼。
关于孀妇再醮,一般由夫家父母主持,无夫家父母,则由娘家父母主持,如夫家、娘家均无父母在,则由孀妇自主改嫁。但也有这样的说法:“娘家择人,婆家得钱”,因为娘家对于女儿的利害关系比婆家要关切些,选择后面女婿也比原夫家要周密,所以孀妇再醮有时由娘家主持,夫家得财礼。这有利于妇女的前途和将来家庭的安宁,应视为一种善良的习惯。
送亲迎亲、婚礼有哪些习俗规范和禁忌?
习俗规范:
一:新婚当天男方来接亲一般来的车的数量为单数,娘家凑成双数,而且不能走回头路。也就是说接亲的人要单数,送亲的也要单数,这样就可以单数来双数回。俗话说“夫妻双双把家还”嘛,中国人一般都认为双数是很吉利的,成双成对,比翼双飞都是很好的寓意呢,所以车凑双数是首先要注意的哟!
二:在古代,女子出嫁都是用轿子抬去夫家,这一路上轿子的四角都会有娘家的人来送新娘子,这四个人均为男士,可以是自家的长辈,叔叔,大伯等都可以;也可以是和新娘子平辈的弟弟,堂兄弟等。男士们护送新娘子既显得女方对这桩婚礼的重视又显得女方家庭很懂得礼节。四个男性亲属护送新娘子到婆家,这可是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的传统呢,所以这个小讲究大家很有必要注意呢!
三:关于伴娘的人选问题,也是特别有讲究的。一般伴娘是四女孩,而且女孩都要是未婚的姑娘。伴娘可以是新娘的好朋友,也可以是新娘的亲戚,但如果是亲戚,一般都要是和新娘同一辈的人,最好不要是晚辈或长辈。还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很多地方,新娘子的亲姐姐亲妹妹是不能去送亲的,这些都是结婚送亲有啥讲究的小讲究哦!
四:很多地方送亲还有个特别好玩习俗——在新郎来接亲把新娘的鞋穿好后,新娘不能自己走上前来迎亲的花车,而是要弟弟或者哥哥抱上花车或者是背上花车;也有很多地方是让新娘坐在椅子上,哥哥弟弟们将新娘子一起抬上花车。
婚俗禁忌之送亲禁忌
一、送亲是指女方亲友送新娘出嫁。送亲的人也要是“全活人”,忌寡妇、孕妇送亲。这在中原一带极为讲究。在渤海湾一带,送亲的人有“爹送妈不送”、“姑不娶,姨不送,舅妈送一场病”的禁忌习俗。都是关于女人的禁忌。禁忌女人在迎娶中出面,一方面是对女人的蔑视,另一方面也因女人心肠软,感情脆弱。看见亲人出嫁会生出一些悲伤的情感来,说不定还会流泪失声,其与婚娶不吉,因而有些禁忌。
二、迎亲、送亲的人还有属相禁忌。山东流行的忌讳歌谣为:“辰子申忌蛇鸡牛;巳酉丑忌虎马狗;寅午戌忌猪兔羊;亥卯未忌龙鼠猴。”许多地方是不亲迎的。由女方直接把新娘送往男家。也有一些地方女方不送亲到男家,只送上轿(车、马)。富贵人家还有随新娘“嫁”过去的“陪嫁丫鬟”,这样的送亲人便一送而不返了。
三、古代有嫁女之家三日不举火之禁忌。《礼记》有记载,说是为示伤离。送亲禁忌中以孕妇送亲为最忌。大概是怕“触染”得新娘也有了身孕,从而成为一个不贞的新妇吧。其实,新娘的贞洁与否,与送亲的孕妇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种联想乃是原始思维中“同类相生”观念的反映,是对“交感巫术”力量的畏惧才实施的禁忌习俗。
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或法律公证仪式,其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防止重婚,帮助新婚夫妇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要求,准备承担社会责任。
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仪式。婚礼也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世界上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婚礼是儒教婚礼、印度教婚礼、基督教婚礼,即三大文明圈的婚礼。在大部分的文化里,通常都会发展出一些结婚上的传统与习俗,其中有许多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其原始所象征的意义,逐渐演变为世俗婚礼。
榆林婚庆都有哪些习俗?大神们帮帮忙
榆林婚俗作者:百家公 来源:亿发起 发布时间:2009-12-15 榆林婚俗 婚俗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婚姻形态。人类婚姻史经过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而进入一夫一妻制。婚俗习惯是伴随着婚姻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全体共同创造的一笔精神财富,与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周代形成了“六礼”定制,“六礼”的婚俗制度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古代榆林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很少。因此,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小,形成“少诗礼,尊卑相见不知坐作之仪”的浓厚古风。榆林自古以来就是汉族与匈奴、党项、契丹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至近代,受蒙回等少数民族影响很大,在婚嫁上,更多的受到游牧民族婚嫁习俗的影响。因此,榆林地区的婚俗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独特的迎娶风格。 一、榆林各地婚姻缔结过程及其差异榆林各地的婚姻关系是以择亲至新婚夫妇回门结束为全过程而形成的。民间成婚步骤,既有传统“六礼”的一般特征,也有当地习俗与时代特色。 (一)结婚前的准备1、择亲———揭开婚姻的序幕择亲,也称“相亲”、“提亲”,也是“六礼”的“纳彩”,其中各地关注的内容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民间结亲,讲究门当户对,其一般条件为身分即门风、血统、辈分、八字等。在清涧、米脂、神府等县对社会声誉、人缘、双方老人的品德与威望也很讲究。在靖边、横山特别注意属相和“生辰八字”,防止犯月和“生肖冲克”。 如果择亲的条件双方父母都比较满意,并愿意结亲时,必须互换儿女庚帖(书写生辰八字),讲定聘礼,择日定亲。其中“聘礼”是榆林婚俗最主要的特点,即缔约习俗中强调经济交往关系。据光绪《靖边志稿》载,由于“地荒人稀,土民多占地产,然力不能垦,东路客民携眷迁居,并有以女易地者。”有些地区虽不是这种明显的买卖婚姻,但是在婚前仍须以多种形式对女家进行酬偿。民国《横山县志》称,婚姻议定后,“男家遣媒送酒盈樽,以枣为塞,俗呼‘定婚’。男家备财礼若干,脂粉、布匹、羔礼送之女家,名为‘纳采’”。这种形式在今天仍有,但已不是昨日的意图而是一种形式。 2、订亲———确定婚姻关系订亲,也称“订婚”,就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提亲,并由男方家带礼送于女方家,送过礼物,婚姻才算成立。各地订亲方式大致相同,只是在礼物的品种,类别,交接方式以及在谁家举行订亲仪式上,据当地特点有所不同。 在清涧,男方择吉日送彩礼钱,“过亲布”、手镯、耳环等。订婚后,男方的人若遇见未婚新娘,必须赠“肚肚”(肚褡)等物。 在靖边,订亲时,男方父亲、舅父、媒人带彩礼、酒肉饭食及衣物,到女方家,称“喝酒”,女方要请族长,娘舅来吃喜酒。所备东西需双。 在米脂,订亲时男方送女家酒、肉、果馅、头簪、耳环、兜肚、裤子等“订亲礼”,聚会说定;女方送男方鞋、帽、点心、食盐、所谓“稳跟鞋”,“铁头帽”,“喜结良缘”,订亲后一段时间若逢节日男方因时按分给女方送节令食品、项圈、手镯,谓之“添精神”。 在横山,订亲时男方准备酒、肉、烟、糖、枣等食品。有的地方还拿 18-72(凑成双数)个大果馅,以及女方本人的衣服、鞋袜,由介绍人、房头、娘舅到女家设宴订亲。神木、府谷、佳县,男方择定吉日,通过媒人向女方告知,并送一定的衣物、喜钱、米麦等作为彩礼。 各县订亲程序多为男家到女家进行,但在神府等个别县订亲仪式在男方家举行。横山县择定吉日选择双月双日,子洲、米脂、清涧、绥德等地订亲时必有 12-72(凑成双数)个果馅,其他地方无此俗。 (二)结婚仪式迎娶--最繁缛琐细的仪式迎娶,也有称为“嫁娶”、“结婚”的,实是“六礼”的“亲迎”,迎娶是男女婚姻关系形成步骤中最繁缛琐细的环节。成婚之日,把新婚夫妇婚姻关系形成过程推向了高潮。 在靖边,迎娶前一天,男方要到女方家送“妆穿”。及期,由伯父、娘舅、2位女傧以及乐队组成迎亲队伍(人数为单),带上“催妆馍馍”、“离母糕”,拉上供新娘骑乘的“硬马”(富有人家抬花轿)前往女家亲迎。新娘离家前,先由新郎姐夫赶毛驴将新娘的嫁妆箱子运走,叫“赶箱”,女方也要去一名女婿客“押箱”。新娘不论冬夏都要穿“硬衣”,背束“照妖镜”。迎亲队伍到村时,新郎要骑牲口到村头迎接。 在米脂,群众极重视迎亲仪式,方言称“引(迎)媳子(音 xiouzi)”,极为隆重。事前尽力准备,选定吉日后约请爷、叔、姥、舅、姑、姨等主要亲朋好友前来做客,办喜事。吉日黎明,男家早早起床,熬红豆米汤(取红色为吉),打发“引(迎)人的”前往女家。唢呐班子(吹鼓手)放炮鸣号,响吹细打,出村上路。备花轿或毛驴相随,由“引人的”携“催妆馍馍”,“离母糕”去迎亲。女家事前也按规矩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选择“送人的”。当日早起,为女儿梳妆打扮,等候迎娶。迎亲队伍到女方村庄,唢呐传讯。新娘父母笑迎来客,设筵待宾。“送人的”妇女将男家带来的新衣给新媳妇换上,名“披硬衣”。旧俗新娘出嫁穿红色上衣,取“洪福”的象征,红稠盖头。稍事片刻后,女家“打醋坛”(敬神求平安仪式)。送女儿踩红毡上轿或骑驴离家。 在清涧,男方由亲戚和族人前往女家引人。当地有“姑不引,姨不送,姐姐引的人样俊,妗子引个黑枣棍”之谓。姑娘,孕妇,再婚女子,寡妇等禁忌参与。送亲者总人数去时为单,回来时成双(含新娘)。送人妇女须为迎亲妇女的 2倍。女方外家押箱,弟弟跟箱,兄长押轿。迎亲工具,旧时为轿,继为牲口。起程前,新郎上轿一坐,抬行数步,称之压轿。新娘上马(轿)时,足忌着地,由舅父(叔父、兄)抱上,或走红色地毯(农村多以毡代之)。若距离较长用数条毡替倒,谓之倒毡(下轿入洞房同此)。 在神木,迎娶那天,男家备彩轿、骡马,选舅家 1人(称“龙头”),姑表亲 1人、少妇 1人组成迎娶队,总称“娶戚”,须凑单数,再由近房叔辈(称“老主家”)率领,同往迎娶。女家设宴招待毕,扶女上轿并以同类人选组成多于娶戚的偶数队伍送至婆家,称为“送戚”。行前,以迎亲老主家撒铜钱(俗称姊妹钱)为号,爆竹齐鸣,弟妹争相拾钱,甚是热闹。途经村庄常有道献茶敬酒以示贺意者,名曰:“种路”,或称“邀宴”。主家每以邀宴多为荣。 在子洲,婚礼当中,新人双双坐在炕头,背靠背,头发紧挨,一位年长的妇女一边给新人梳头,一边高唱“上头歌”。唱毕及上头仪式举行后,新娘的婆婆手端一个升子,内盛一个大馍馍,若干个小馍馍,也就是儿女馍馍,在上头歌声落时打开洞房门,一边念着:“手里拿个升子,我来年抱个孙子”。一边碎步向前将升子中的小馍馍抛向炕上,以此来希望新婚儿媳来年能早生贵子,自己膝下能儿孙满堂。而这些馍馍其他人又一律不得食用,成了新郎新娘的专用食品。 此外,在神木,横山,府谷一带有“背圪垴”的习俗,这种习俗是新妇抵达婿家后,由迎娶妇将新妇扶上炕,背朝吉方坐一夜,灯火彻夜不熄。清涧一带有唱《拉枣歌》,即在婚礼上有位歌手,手持一根挂满果实的枣木棍,高声吟唱赞歌。在清涧,绥德有“喜头”习俗,此处“喜头”与“洗头”谐音,显然是为讨吉利而有意写作“喜”字。 二、出现差异的原因根据以上叙述可知,榆林婚俗习惯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与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背景、移民以及行政区划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自然环境是形成差异的基本条件自然环境无疑是风俗形成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一般来讲会产生不同的风俗。榆林各地内部自然条件有差异,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地貌形态都不同,这就决定了内部风俗存在着差异。 地处黄土高原区深居大陆内部,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内,北部沿边地区内更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漠,中南部降水稀少,变率大,在地貌上具有岩石孤山,且侵蚀沟谷发达的黄土丘陵和黄土高原,区域内部地势起伏,地形破碎,流水侵蚀,沟壑纵横,坡陡谷深,土质疏松,风力强劲,暴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最南端的清涧县,境内梁峁蜿蜒起伏,沟壑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这块土地迟迟得不到开发。这一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自然灾害频繁。 最西端的定边、靖边,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地带,中部白于山将地貌分为两大类型: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北部为风沙滩区。 最北端的府谷,神木,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处黄河中游,为陕北黄土丘陵向内蒙古高原,暖温带森林草原向中温带草原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的特点使人们对婚姻的态度持有封闭的保守状态。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与条件下,其风俗自然保存了许多原始的特点。比如临近长城一带,其缔约时表现出买卖婚姻色彩,与这一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方式粗放的特点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一带“地处极远,山穷水恶,天时则寒多暑少,地利则鲜膏腴。”如此恶劣的生产条件,使人们不得不在生产之外寻求一些增加收入的途径,借以维持生计。到了临近内蒙古高原的神木、府谷一带,受内蒙古地区以采集,狩猎,种植业粗放的生产方式影响,婚俗开始简单化,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繁琐。比如在“订亲”这一程序中的“彩礼”方面,在米脂、清涧这一带订亲时送的“彩礼”比较繁琐、讲究,而在以北地区的神木、府谷送的彩礼要简单的多。 (二)经济发展水平是形成差异的重要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使不同经济发展状态下的风俗各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民俗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在近代,“黄土高原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迫使人们对婚姻着重于经济交往方面,即以嫁女来换取一定的经济补偿,相反对婚礼的意义———迎娶仪式则不太注重。因此在这些地方缔结程序相对繁琐,以使男家将更多的财物转移到女家,如横山县就有 ‘订婚’,‘戴耳锥’,‘戴彩礼’,‘送衣裳’等名目繁多的缔约习俗。由于婚姻缔结注重的是双方家庭的经济交往,因此女家为了婿家对其资助的时间长,早早订婚的现象也就相应的产生了。男家在花费了大量的财物酬偿女家之后已无力再在婚礼仪式上多做文章,只愿以较小的代价娶进新娘。而女家也主要是以索要财物增加家庭收入为目的,如果迎娶仪式与礼后习俗过繁,只能空耗财物,对自家并无增益,所以双方对迎娶仪式与礼后习俗均不重视。” (三)行政区划对形成婚俗差异有显著的影响行政区划往往是某一地区自然、人文区域的综合反映,一旦政区形成后,往往会对区域的风俗、文化现象进行整合,在区域内形成相同的风俗文化。同时,不同等级的政区,其内部联系的密度不同,因此会形成不同等的风俗文化区。如清人李云生从山西进入陕北后,吟到:“我入北山来,问俗与晋异。” 从婚俗的内容来看,行政区划的影响也许更为明显。清涧处于榆林与延安的交界处,其婚俗既受绥米婚俗的影响,又与延安个别县相近。究其原因,是由于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影响到这里的婚俗。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由于辖区比较稳定,其内部的风俗,受中心城市的影响很深,较为一致。这主要由于同一区内交往频繁,而府治一般又是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方,因而人们从心理上愿意模仿中心城市的风俗。 三、结语婚俗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在演进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传承性和稳定性。这一套纷繁的婚礼程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县、地区之间婚俗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是受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区划、移民的制约而形成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榆林各地的婚俗不仅由繁趋简,而且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迷信的丑陋的陈规旧俗从婚礼 中消失了,一些健康活泼的新风尚逐渐推广开来,各地的婚俗 不管以哪种形式它都会向文明、健康、时尚、节约的轨道上而 发展。
女方结婚敬神仪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结婚前的仪式、女方结婚敬神仪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