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当天迎亲队(结婚迎亲车队有什么讲究?)

时间:2022-10-18 阅读:15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结婚当天迎亲队,以及结婚迎亲车队有什么讲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婚礼当天迎亲的流程 结婚迎亲男方去几个人

迎亲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一般迎亲的流程分为出发、堵门、求婚、敬茶、找鞋、出门六个部分,结婚迎亲男方接亲的人员最好是单数,这样有单去双回的美好寓意。下面就让我来详细给答主说一说。

一、婚礼当天迎亲流程

1、出发

新郎在吉时出发,出发前要祭祖,还要给随车人员发红包。而且迎亲的路线需要提前规划好,因为迎亲有不走回头路的说法,而且还要避开行车高峰期,考虑路程的远近、路况等问题。

2、堵门

堵门可是对新郎的一种考验,只有经得住考验的新郎,才能顺序拿到新娘房间门的钥匙。首先堵门要哄新娘,不仅要哄新娘,新娘的亲友也要哄,这样更容易通关成功,是在不行就只能用红包啦。而且新郎要能忍,不能红脸,玩堵门游戏可是要过五关斩六将的。

3、求婚

进门之后记得用手上的手捧花向新娘求婚,新娘一定倍感幸福,这也是迎亲流程中的一项习俗哦。

4、敬茶

求婚完毕之后就要向长辈敬茶啦,还要改口哦,敬茶的顺序是先敬父母,后敬爷爷奶奶。

5、找鞋

准备出门了,可是新娘的鞋子不见了,这是就需要新郎上演找谢的戏码啦,不过这里小编给新郎支个招,要是找不到婚鞋,可以用红包买通伴娘,让伴娘透露你鞋子的位置。

6、出门

出门时,新郎需要公主抱新娘哦,直到把新娘抱到婚车上。新娘们还要注意,被抱下楼时要防止走光。

二、结婚迎亲男方去几个人

1、首先是会带上家里面的直系亲属

男方会带着自己的伯伯或者是舅舅。一般是家里非常有地位的人去接亲,以表重视,另外在接亲的时候尽量不要找姑父姨夫之类的人,因为有些地方会觉得发音不是很好听,也会觉得不太吉利。

2、带上伴郎团也是很重要的

在接近的时候男方都会带上自己的伴郎团,可以是几个人,伴郎对于接亲的时候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伴郎都应该要能言善道,性格活泼,有一些技能的。

3、带上家中兄弟

一般人都会带着自己的表兄弟或者是堂兄弟,当然也可以带着自己的亲兄弟一起去接亲,这也代表了人多力量大,多一些人去接亲,也会显得非常的热闹。

马上要结婚了,当天迎亲的几点去合适啊,有什么说法吗?

按照我国大部分地区风俗,迎亲时间一般是在举行婚礼当天的上午。受古时抢婚遗俗(抢婚多是在晚上进行)的影响,过去许多地方流行在天亮或日出之前将新娘迎娶回家的习俗,由于这种做法不合理,目前此种习俗已基本不存在。迎亲队伍多是在早饭后出发,具体时间视路途远近和迎亲交通工具的快慢而定,只要在中午以前(一般是在10.11点之间)将新娘迎娶到家就行。

关于迎亲队伍的组成,各地大同小异,一般包括:新郎、司仪、男宾相、女迎娶、押车男童、乐队(现多为用录音机放音)及摄影、录音、录像人员。

关于迎亲队伍的排列形式.不论迎亲工具是自行车还是小汽车,一般都应为“一”字型,避免双车或多车并行(如此排列,一为方便交通,但主要的是为显示迎亲队伍庞大、壮观).排列顺序,去回时大体相同,以合理、方便为准。迎亲车队的排列顺序可作如下安排:

1、去时

第一辆:内坐放音、录音、摄影、摄像人员,以方便操作。新郎也可乘座这辆车,以便领路。如人员较多,可用面包车。

第二辆:新郎、司仪。

第三辆:男滨相、押车男童。第四辆:女迎娶。

2、回时

第一辆:司仪、放音、录音、摄影、录像人员。

第二辆:新郎、新娘。

第三辆:男女滨相。

第四辆:女迎娶、押车男童.

迎亲队伍应有明显的外在标志.除播放欢快、热烈,充满喜庆气氛的婚札用音乐外,如迎亲工具为自行车,应在新郎、新娘的车把上饰以中间结有大花的红绷缎布,其他人员的车把则系以小块红布条;如为小汽车或拖拉机,新郎新娘乘坐的车前头也应饰以中间结有大花的红绸缎布,有的还在后车窗上贴以大红“囍”字,其他车辆则可不饰红布,此外,不论是6行车还是小汽车、拖拉机,车辆是多还是少,都宜取双数,且尽量避免中途损坏或抛锚。

九九天空分享

迎亲车队是婚礼能够正常进行的重要环节,那么该怎样安排迎亲车队?

可以通过婚庆公司来找迎新车队,也可以自己组团,首先要制定行车路线,按照一些婚俗,走一些特定的婚车路线。要制定出行车路线图,和亲朋好友先去走一遍,然后婚车驾驶者们商量好,婚礼摄像车要留下固定的位置,在行驶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古代迎亲的队伍叫什么?

古代迎亲队伍的名称叫:亲迎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东方古国。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特色的习俗,中式婚礼就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一种民俗。

八抬大轿、仪仗开道、花轿迎亲、狮舞引门,选择中式婚礼的目的,是重拾近乎丢失了的华夏民族婚俗!到中国来举行一个传统的中式婚礼,将会让你深深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中式婚礼,使普通老百姓及外国友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年轻人更加珍惜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并且,新人会在婚礼中留下最富有传奇和美好的回忆。

中式婚礼必将在短期内大行其道。

定亲:也称订婚。通过提亲、相亲后,婚事需要明确敲定了,这就有了“定亲”。一般定亲是要举行仪式的,定亲这天,女方家人众亲戚(俗成“七大姑八大姨”)集中到男方家,说是定亲也是认亲。男方同样由家人与本家兄弟等亲戚参加。饭菜一般是凉菜、热菜两种,主食是油糕(喜事席上不吃蒸馍,意喻带气的东西不吉利),席间,双方互相介绍各自亲戚。

饭毕后,男方要根据女方不同的身份送些礼物,以示认亲。由于以前流传“嫁女未娶之前不得入男方家门”,所以定亲仪式上是见不到嫁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定亲仪式多在饭店举行,既解决了嫁女不能同往问题,又能让男方早日见到未来儿媳。

送钱:也即送彩礼。定亲过后,男方根据儿女情况卜测良辰吉日,选定婚期。之后,由男方父辈及媒人带上聘礼到女方家。一是送彩礼;二是通达所定婚期,征求意见。如无异议,则轮到“娶亲”的程序了。

娶亲:俗称“引嫊子”,一般分“大引”、“小引”两种。

大引:男方备四抬花轿两乘,新郎坐轿亲迎,同去引客三人(多为新郎的叔、舅或姐夫、表哥等);女方则需派送客四人(送客辈分与引客相似),称之为“三引四送”。娶亲队伍有一班或两班八音队开道助兴。这种方式多为富贵人家所为。

小引:新郎不亲自迎娶,由姐夫或表哥等同辈长者代之,无八音队与花轿,穷苦人家多选“小引”。但事实上,多数人碍于脸面,多介于“大引、小引”间,自谓“不大不小”。一般多为备花轿一乘,引客二人,八音队或无或一班,新郎与引客或骑驴或骑马(多为骑驴)。

娶亲当天,新娘里里外外要换上新装,要盘头。迎亲队伍到之后,娘家人在招待新女婿一行的同时,也开始给出嫁女送饭,前后共送十次,种类不能重复,意喻十全十美。

娶亲走时,新娘要换上大红绸棉衣棉裤,盛夏亦然,意喻红红火火,活得厚成。出门时,由伴娘搀扶,其他同辈提拿陪嫁物品送行;男方引客则拿出准备好的红包(包有数量不等的钱币)相赠女方送行者。在新娘上轿前,娘家人要陪送一块新褥子折叠在花轿里,让女儿坐上(意喻娘家人永远是女儿的厚墩,谐音:后盾),当女儿上轿时,才由嫂子或姐们提着新鞋让新娘换鞋(意喻离别娘家水土)。

成亲:当娶亲队伍回到男方大门时,鞭炮、鼓乐齐鸣,女方送客由男方引领到大客接待处款待(一般不进男方院,多为男方向邻居借用房屋),新娘则由属水命、金命的伴娘(从嫂、姐中挑选)为其搭上红盖头,然后搀扶下轿,俗称“拖嫊子”。从下轿处到院内“天地会”(俗称“爷爷会”,传说是管天地的神,多数人家建屋时会在两孔窑洞的“中腿”上凹进一块长方体的小方格,供奉“天地会”,以求一生平安)的通道上,有钱人家铺红布,平常人家铺撒麦秸(意喻黄道。无论何种方式,都是为使新娘在进洞房前鞋不挨土),新郎新娘由此走到“天地会”前。常规是“天地会”下摆一张长桌,一边放一把木椅,在事筵总理的司仪下,新郎父母入座,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再夫妻互拜,即告成亲。

然后步入洞房,按常理,这一段路也应铺红布或撒麦秸。但有好事者想取闹新郎,故意不铺撒,新娘的新鞋又不能粘土,无奈,在众人一片“抱上走”的喊声中,新郎只好把新娘抱回洞房。入洞房后,新郎的首要任务是亲手掀起新娘的红盖头,然后拿起木梳在新娘的盘头上发辫上连梳三下,俗称“破头”。从此,新娘的发型就由发辫改梳为脑后盘发,称谓“吊头”(这就是闺女与媳妇的区别)。到这时,看新娘的人们才可以进屋。晚饭时分,新郎新娘就在洞房内吃饭,饭的主食仅一种,叫“没头子拉面”,做法是把一根拉面的两头捏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圈,意喻圆圆满满,相爱无尽头。

晚饭后,同辈的亲戚朋友陆续来到洞房,这就意味着“闹洞房”开始了,闹洞房方式多样,与亲戚朋友们的喜好、文化高低、见识多少有密切联系。在闹洞房中途,新郎新娘还要吃一顿饭,饭名叫拌汤(俗称疙瘩汤),意喻儿孙满汤(堂),大嫂在往锅里拌面疙瘩时同着新娘还要念念有词:“一搅两搅,儿多汝(指女儿)少(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三搅四搅,儿能(方言:意聪明)汝巧;五搅六搅,越活越好;七搅八搅,儿孙满堂;九搅十搅,白头到老”。

在半夜时分,新郎新娘又要吃第三顿饭了,这顿饭意味着闹洞房的结束。第三顿饭是水饺,水饺在包馅时,新郎的母亲会偷偷在馅中放一枚小铜钱,意喻“钱到福到”,新郎新娘谁吃到铜钱谁就是有福者。后有表兄弟们好事,在包饺子时,偷偷把盐、辣椒、调料面等分别包在饺子里,然后坐看新娘出洋相。饭后就寝,要好的朋友又悄悄来到洞房前守夜,即“听房”,俗称“听门子”。如真有守一夜者,清早,新郎的父母还要予以犒劳。如遇雨雪天,听门者无法上门时,新郎的母亲还得在半夜拿一把扫帚立在洞房门口,冒名“听门”者。据传说,新婚之夜,无人“听房”,有碍于后。

拜亲:俗称“见大小”,就是过门后新媳妇拜认婆家亲戚。一般拜亲仪式在婚后第二天早饭后举行,地点还是在院内“天地会”前,事筵总理先在“天地会”安排一张长桌,桌上摆放酒具一套、凉菜一盘,然后由其担任司仪,拜亲开始,司仪照单依序请被拜者,被拜者端坐正中,由新郎新娘上前满盅敬酒,再退后行礼。

行礼是有规矩的,长辈坐上,行跪拜礼;同辈坐上,行作揖礼。而受拜者都要当场给新娘赠送或钱或物的见面礼。在内亲中,见面礼给多少和婚礼上一样,也是有讲究的,一般不能超出也不能等同与舅父的见面礼。因此娘舅上礼的多少就显的特别重要,特别引人关注。拜亲结束,标志着婚礼程序亦全部完成。但结婚的全过程,还有两道程序需走:

一是回门。婚日第三天,新郎偕同新娘一起回到新娘的娘家礼拜岳父母及妻室亲戚,俗称“回门”。按传统规矩,回门这天,不管路有多远,新郎新娘须当日返回。

二是回娘家,俗称“叫几”。回门过后,娘家人要就近择日(一般取三、六、九)叫新过门女儿回娘家小住几天,这就是“叫几”。一般“叫几”的任务由娘家的叔父或大哥担当。到达新郎家院后,通常不进新郎的洞房,而是径直到新郎的父母家中,之后由父母把小夫妻唤来会面,“叫几”启程也是从父母家动身。过门女儿“叫几”回到新娘家后,一般最多不能超过九天,因此,也有称“叫九”的。“叫几”过后,整个结婚过程才算圆满完成。

结婚当天迎亲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结婚迎亲车队有什么讲究?、结婚当天迎亲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jiehun/64518.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