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哈萨克结婚双人舞蹈,以及哈萨克结婚双人舞蹈视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黑走马是哪个民族的
黑走马,蒙语“交拉哈尔”(Joraa Khar),是卫拉特蒙古族托布秀尔曲十二调舞蹈(毕)之一,它广泛流传于新疆蒙古族地区和蒙古国西部地区等卫拉特蒙古居住地区,也属于卫拉特蒙古群众游牧生活当中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之一。
中文名
黑走马
外文名
Joraa Khar
别称
黑走马(Joraa Khar)
所属类型
舞蹈
流传地区
新疆蒙古族和蒙古国西部等地区
蒙古族黑走马(Joraa Khar)舞蹈的简介
听语音
交拉哈热舞蹈一般男性跳为主,刚健苍劲,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女性的动作优美舒展、活泼含蓄。
交拉哈热既可以在欢乐的大型集会中,也可以在小小的毡房里和婚礼上进行表演。可以由一人单独跳,也可以双人对跳或多人集体表演。舞法亦可以因人、因地而异。视当时的气氛和环境,有轻松愉快的表演,有刚强有力的表演,也有幽默滑稽的表演,从而得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蒙古族人在放牧、劳动之余和庆祝打胜仗时常常伴着托布秀尔的琴声跳交拉哈热,高歌欢舞展现蒙古族勇敢精神和豪放性格。
交拉哈热以同名乐曲伴奏。这种乐曲的节奏感极强,明快活泼,旋律宛如骏马在草原上驰骋。它由蒙古族的传统乐器托布秀尔弹奏,按照舞蹈的快慢来变换节奏,并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地方特点和个人演奏技巧。
交拉哈热可以随时随地即兴起舞表演,即兴表演时不需要专门的服饰和道具。
一、“交拉哈尔”是新疆蒙古族传统乐器托布秀尔的十二旋律之一,托布秀尔的十二旋律曲“萨吾尔丁”、“交拉哈尔”、“发情的北山羊”、“夜野宿”、“左撇子萨乌尔”、“枣骝马的阿尔拉甲”、“巴拉金凯尔”、“阿哥苏尔萨乌尔”、“门帘沙萨乌尔”、“盲叟”(坡脚老妪)、“萨乌尔”、“额吉尊呼儿子”等十二种节拍构成。随着托布秀尔的节拍,人的舞姿也不断变化。表演者要配合托布秀尔的旋律踏步子,双手的动作要模拟大自然的万物,舞者的情态也随着乐器声调不断变化。而“交拉哈尔之舞”不同于其它十一种舞蹈之处在于它只能由男性来表演,因为“交拉哈尔之舞”与骏马息息相关。我的童年就是在亲人的引领下,在欢歌曼舞的热闹气氛中度过的。
二、新疆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之一的“交拉哈尔之舞”被误说成哈萨克舞蹈的缘由如下:十五年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工团的著名舞蹈家阿加尔(女,蒙古族,与哈萨克族结婚,今昭苏县人),因当初演出之需,直接把蒙古族“交拉哈尔之舞”改编成名为“黑走马”的舞蹈并教给了哈萨克族演员们。“黑走马”上演之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在哈萨克族民间迅速地流传。蒙古舞蹈家怎么会料到有如此结果呢?距今二十年前在哈萨克族民间根本不存在名为“黑走马”的舞蹈。有人曾访问哈萨克族六七十岁的老人有关“交拉哈尔之舞”归属何族,他们都坦然回答道:“该舞蹈是蒙古族民间舞蹈”。
三、在近二十年前哈萨克斯坦没有交拉哈尔的舞蹈,蒙古国的哈萨克族也没有黑走马舞蹈,在新疆的哈萨克族学到蒙古族黑走马舞蹈后以文化交流形式传到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哈萨克族,但哈国的学者们否认该舞蹈是哈萨克传统舞蹈!
四、很早以前新疆蒙古族老一代人一般都会跳传统黑走马舞蹈,因为文革时期消除“四旧”等种种社会该传统舞蹈逐渐被遗忘,托布秀尔的十二旋律曲之一“萨吾尔丁”是由巴州地区的蒙古族群众完好无损的传承下来, 但部分地区蒙古族有幸以原始的状态传承下来了黑走马曲和黑走马舞蹈。
五、哈萨克族老一代人不会跳该舞蹈,新学的年轻人会跳,反而蒙古族老一代人基本上都会跳并原始的形式传下来。
哈萨克族婚俗
哈萨克族婚俗上实行一夫一妻制、氏族外婚制,同一部落的人七代之内禁止通婚,通常可与周围的维吾尔、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回、蒙古等通婚。哈萨克族的婚姻是终身的,一经缔结婚约,便不能随便解除。结婚之后是不允许离婚的,尤其是女方,没有毁约和离婚的权利。
哈萨克族婚俗简介:
哈萨克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氏族外婚制,同一部落的人七代之内禁止通婚,通常可与周围的维吾尔、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回、蒙古等通婚。哈萨克族的婚姻是终身的,一经缔结婚约,便不能随便解除。结婚之后是不允许离婚的,尤其是女方,没有毁约和离婚的权利。
哈萨克族人的婚礼有许多礼仪,其中最隆重的要数婚典。整个婚典包括女方家举行的“戴鹰羽仪式”、“订婚仪式”、“出嫁仪式”和男方家举行的“吉尔特斯”仪式、“迎亲礼仪式”。
在过去的哈萨克家庭保持着父系家长制,男性家长在家庭内享有最大权威,而现在基本上实现了夫妻平等。男子长大成婚后一般另立毡房独立生活,但还存在着“还子”的习俗,即每对新婚夫妇,要把婚后自己所生的第一个孩子送给男方的父母扶养。祖父母与孙儿女的关系视父母与儿女的关系,孙儿女称祖父母用父母的称谓,祖父母称孙儿女用儿女的称谓。
旧时,哈萨克族买卖婚姻比较普遍,一旦成婚,终身难以离婚。新中国成立前,妇女死了丈夫,如果改嫁,只能嫁给死者的兄弟或近亲,或者本家庭其他成员,如本家庭无人娶时,才能嫁给本氏族其他成员。如果亡夫的妻子愿意终生守寡,也会受到尊敬。哈萨克人注重部落外通婚,如果本部落的人通婚,必须超过7代人以上,还要征得部落头目的同意。不管是否同父或同母所生,只要吃过一个妇女的奶水,便视为亲兄妹,不能结婚。
哈萨克人的婚事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哈萨克族称为“托依”。主要有说亲、订婚、吉尔提斯礼、送彩礼、出嫁、迎亲等仪式,这些仪式的规模大小,主要根据双方家庭的经济情况而定。哈萨克人把结婚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因此举行婚礼非常隆重,在这期间要举行赛马、刁羊、姑娘追、阿肯弹唱等活动。伊犁哈萨克族的婚礼有其独特的情趣,婚礼是在歌海中进行。婚礼上的歌只有曲调,没有固定的歌词,即兴编唱。
哈萨克族十分重视女儿的出嫁。在举行出嫁仪式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宰杀准备好的羊只,招待宾客。然后开始对唱活动,对唱者一般是青年男女。这种场面非常热闹,有时通宵达旦歌唱不停。举行婚礼的第一天,新郎和伴郎们穿戴一新,骑着骏马,簇拥着向女方家娶亲,这一行娶亲队伍边走边唱“萨仁”曲子。
听到歌声,新娘就坐进床上的帐幔里,并搭上红色盖头,哭起嫁来。同时伴娘们也头顶盖头团团围坐在床帐下的花毡上,准备对歌。当娶亲队伍来到新娘的毡房跟前时,女方的主人们立即把新娘的毡房一侧掀起个口,伴郎们就在开口处对着新娘的床幔欢唱“加尔”曲调的劝嫁歌。
当伴郎们唱到这时,簇拥在新娘毡房前的老年长辈们就会不约而同地齐道“万福”。唱罢劝嫁歌 ,紧接着伴郎们和伴娘们对歌 ,对歌的形式多样,男女互相对唱,互相盘问,诙谐逗趣,一直到一方无歌以答,无词以对,才算对方赢了。上述对歌完毕后,新娘唱“森斯玛”(辞别歌 ),以哭嫁的形式辞别父母、家人。
新娘唱罢歌曲后,由两位年轻媳妇搀扶新娘去父母兄弟姐妹跟前,一一施礼哭别,同时也以哭声向送行的众亲友告别,唱完“阿吾加尔闹尔斯”(哭别歌 )这支歌后,哥哥或弟弟就将新娘扶上银鞍坐骑 ,缓缓送往婆家。
当送亲队伍来到婆家,几位受尊敬的大娘把新娘搀扶下马,在亲威、朋友、邻里的簇拥下举行结婚仪式。先是揭面纱,主持婚礼的人(一位能歌善言的年青人)腕缠五彩缤纷的布条,手执彩色马鞭,唱揭面纱仪式的开场白,歌词即兴而发,随编随唱,曲调欢快,词意含蓄、幽默、滑稽,目的是逗人发笑,营造热烈欢乐的气氛。
歌词大意是:
百花齐放,多么芳香,
百灵鸟歌唱,多么欢畅,
新嫁娘来啦,多么漂亮!
美丽动人的新娘啊,快把心扉敞开,
让香甜的“夏什吾”为你撒下吉祥。
后再唱“别它霞尔”(揭面纱歌),之后主持人用彩色马鞭挑起新娘的面纱,新娘向公婆和长辈们一一行礼。至此婚礼仪式结束,主人端上各种食品佳肴盛情款待宾客。
哈萨克族婚嫁流程:
定婚仪式
哈萨克族的婚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男女方订亲以后,男方要给女方扎“持特”(三角巾、方巾)或戴“乌克”(毛头鹰羽毛),举行订婚仪式,只选择吉日交送聘礼时,女婿方可正式登女方家的门,订婚仪式在女方家举行。女方的父母在这天要给女婿吃羊胸部肉,以表示双方已正式订亲。附近的青年男女在这一天可以跟女婿打闹玩耍,如把女婿投到水池里或泼水,或者将衣服缀缝到花毡上,让女婿出丑等。订婚后,男方就可公开去女方家。
娶亲仪式
婚礼一般分为两个步骤举行,即女方家送亲礼和婆家迎新礼。大部分仪式均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举行,也掺杂一些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古老习俗。
典礼仪式
举行结婚典礼时,新娘由伴娘陪同进入父母毡房,举行“拜火”仪式,即由两个妇女将新娘搀扶在火堆前,一个妇女伸出双手在火焰上烤烤,在自己脸上虚擦几下,再伸进新娘的面纱里,在新娘的脸上擦几下。这时。来参加婚礼的女人们都祝颂“新婚幸福”、“让祖先的灵魂保佑新娘”等吉利的贺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哈萨克族的婚姻风俗和习惯均有所改进。解放前,妇女受各种旧思想和封建论理道德的束缚,社会上没有地位,家庭中没有自由。解放以后,哈萨克家庭里男女平等,妇女享受着平等自由的权利,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自己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一些带有封建色彩的习俗在逐步克服。
哈萨克族婚俗特色:
哈萨克姑娘手下有“情”
“姑娘追”是哈萨克姑娘、小伙最喜欢的一种传统民间游戏,也是他们寻求恋人,表白爱情的特殊方式。游戏开始时,一对对男女青年并辔向指定的目标徐徐进发,途中,小伙子可以任意向姑娘表白爱慕之情,姑娘不得有任何反对的表示,只能默默倾听。但在返回的路上,姑娘可用鞭子追打小伙。如果姑娘对小伙有意,那鞭子只是在小伙头上晃几下,或是象徵性地打两下。如果姑娘不中意,小伙子就难免要吃苦头。
涉河定婚不反悔
订婚时,按照习惯,由新郎的父母或嫂子前往,仪式过程很独特风趣。公婆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儿媳,要由婆婆取一块白色细碎花布料送给姑娘,作为见面礼,然后,上前亲一下,把一件带有几束猫头鹰毛的白色三角巾扎在新娘头上。接着,四五个妇女围过来争抢布料,作为订亲的喜果,大家都抢一点,是为了讨个喜庆吉利。这个仪式过后,还要举行一次“踏水礼”,由男方家来的人同女方的哥哥或嫂子同时涉过一条河或溪流,以示双方都不能反悔。
伴郎对歌接新娘
哈萨克族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带领伴郎前去娶亲,女方会以哈萨克族习惯招待他们。接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贺喜。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但调皮的伴娘会把新娘藏起来,伴郎要揭开毡房一角骑在马上,与伴娘逗趣对歌,蠃了方能进门接新娘。有时,其中的伴郎会乘其不备,从马背上跃进毡房,并从众伴娘围攻下夺门而出,如果跑不出来,就会招来嘲讽,没脸见人,还要向伴娘送礼。
酥油烟驱鬼祝福
新娘到男家时,几个女宾会拿红帐帏把新娘围起来,盖上一面面纱,由两个伴娘簇拥着走进毡房。新郎的父母坐在毡房的上首,前面点一堆火。新娘到火堆前,一个女宾把酥油倒进火里,并用冒起的烟烤手,在新娘脸上虚擦一下,意为替新娘驱鬼,祝她幸福。随后,一个小伙子手持系有红白布的鞭子,对着新娘逗趣,唱揭面纱歌。唱完歌,小伙子用鞭杆轻轻挑开新娘面纱,大家会一起拥上去看新娘或去抢鞭杆上的布,气氛会顿时沸腾起来。婚礼的夜晚会达到热闹的顶点,常常会一直歌舞到天亮。新娘的车路经之处,常常有人用绳子拦车,以此索要喜果,图个喜庆。娶亲队伍只要给他们一块布料或者一条毛巾,一些炸果,拦车人就放行了,这也是哈萨克人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的民族风俗?有知道的速度在线等
1、家庭与婚姻:
哈萨克族的家庭组织,是以夫妇为基础的小家庭制。哈萨克族的结婚仪式,一般要经过四个程序:第一步,订婚礼,在女家举行,双方协商有关事宜;第二步,确定“吉尔特”期的婚礼,在男家举行,从而确定正式的亲属关系;第三步,又在女家举行,男方要将协商的财礼的半数送到女家,此后,新郎就可以住在女家,与姑娘同居,叫做“看门”;第四步,又在男家举行,这是正式结婚仪式。
2、日常生活服饰:
明显地反映了牧区生活的特点。为了骑马方便,服装一般都比较宽大结实。男性喜在腰间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随时切肉食用。男性内衣衣领较高,多绣花边,套西式背心。妇女喜着鲜艳花布,胸前绣纹花,多穿连衣裙。 饮食:由于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牧业生产,因此,在饮食方面带有强烈的特区特点。主食主要地牛、羊、马肉,其次是用面粉制成的馕和面条以及抓饭等。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有“金特”:用奶油混合幼畜的肉,装进马肠里,蒸熟后食用。喝的主要是牛奶、马奶、奶茶、更喜马奶酒。居住:哈萨克族人民多数从事畜牧业。为了迁移方便,他们居住是轻便而简易的毡房,牧民在春、夏、秋三季居住。冬季则居住土房和木屋。
3、喜庆日与游艺:
哈萨克族的喜庆日,有“肉孜节”(通称小年)、“古尔邦节”(通称大年) 以及带有浓厚民族风味的“拿吾鲁孜节”等。 在游艺方面,他们最喜爱唱歌。青年男子喜欢摔跤、赛马、刁羊,还有青年男女共同取乐的“姑娘追”。舞蹈比较盛行,多和游牧生活有关,如挤奶舞、剪羊毛舞 、绣巾舞、制毡舞、走马舞、斗熊舞以及婚礼舞等
在新疆北部和东北部森林茂密的丛山峻岭间,土壤肥沃的盆地绿洲里,水草丰茂的草原平川上,瑰丽秀美的湖泊河流旁,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共有11.1万多人。
民俗风情(服饰、礼仪、生活习俗、禁忌等) 与游牧经济活动相适应,哈萨克族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他们的吃、穿、住、行都有浓厚的游牧生活特点。
饮食:奶类和肉类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也吃面食。肉食主要有绵羊肉、山羊肉、牛肉、骆驼肉。奶类主要有羊奶、牛奶和骆驼奶。奶茶是牧民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其他奶制品还有奶油、奶豆腐、奶疙瘩等。
服饰:哈萨克族的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男人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的"吐马克",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冬季,哈萨克族男于的外衣多为羊皮大氅,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夏季喜穿一种皮面布里、内夹驼毛的大衣(还可兼做雨衣)"库普"。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多姿多彩。哈萨克族妇女爱穿连衣裙,但最讲究的是头饰。未出嫁的姑娘戴"塔合亚"、"标尔克"等类型的帽子和"包巾"。"塔合亚"是下沿大、上沿小,呈圆斗型的帽子,一般用红色和绿色的绒布制作,用金丝绒线绣花,并用珠子镶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帽顶上插一撮猫头鹰的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高顶的"沙吾克烈"帽,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戴绣有"颊克"花纹的"克衣米谢克"套头巾,老年妇女戴白色披巾。
叼羊:叼羊是哈萨克族青年男于普遍参加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叼羊之前,将骑手分成两组,每组各闪出一人一骑对叼。先出场者把羊压在脚与膝之间,两手抓住羊的后腿压在马鞍上。对方出场的人抓住羊的两只前腿用力拽拉,一场人力对人力、马力比马力的较量开始了。力强者先胜,对手不甘示弱,拼命争抢,又是几番对叼。这时,两组骑手一拥而上,持羊者策马飞奔,其他人拼命追赶,激烈的角逐使叼羊的紧张气氛达到了高潮,场外的欢呼声、叫好声、力咖声如山呼海啸。场内数百骑挤成一团,持羊者左冲右突,抢羊人右夺左抢。此情此景真加战场一般激烈。一会儿,持羊者冲出重重包围,一忽儿他又陷入十面埋伏,江山易主,持羊者又变成抢羊人。几经反复,终于有一勇士力挫群雄,叼羊远去......骑手们精疲力尽,望尘莫及。以勇力和韧劲获得冠军的胜利者,高举夺得的羊只,向四周鼓掌欢呼的人们挥手致意。 叼羊,哈萨克人祈求幸福的独特仪式。追求,哈萨克人对美好未来的永远追求!
宗教信仰 哈萨克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自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人哈萨克族草原后,哈萨克族的精神世界、伦理道德、各种礼仪、节庆和风俗都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准绳。
民族节日 哈萨克族的重大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都是伊斯兰教节日。
占尔邦节这大早晨,成年男子都必须到清真寺做礼拜,如牧区无清真寺,则由当地的毛拉指定一个山坡,面向沙特阿拉伯麦加方向集体做礼拜。做完礼拜后,即回家宰丰"献牲"。占尔邦节一般过三天,甚至半个月。节日朗间,不断举行各种对唱活动、舞会以及叼羊、姑娘追、赛马。摔跤等民族传统娱乐活动。其中,叼羊和姑娘追最富有民族特色和情趣。据传说,叼羊活动起源于中世纪。当时,狼对牲畜的危害很大,牧民对狼特别仇恨,一旦猎获了狼,便将它驮于马上奔跑。此时大家一拥而上,争相抢夺,以此开心娱乐。后来这种活动就发展成一种专门的娱乐形式,并由叼狼演变成叼羊。
建筑风格 为便于游牧,哈萨克族很早就创造了容易搬迁的房屋--毡房。它的主要构件是用羊毛褂成的毡、红柳木栅栏、本撑杆、圆形卷顶和毛线编织的菠哀草帘。这些构件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制作。拆或装毡房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搬迁时用骆驼或牛就可驮运。
经济活动 主要从事畜牧业,也兼营农业、狩猎业和手工业。商业等。游牧是其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所谓游牧,就是"逐水草而居",把牧场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草场,视季节变化将羊、马、牛、骆驼等牲畜迁徙到最适宜放牧的草场去。这样做,可以保持各季节牧场植被的良性循环,可以保证游牧生产在较大地域内进行。在长期的游牧生产实践中,哈萨克族牧民选育出了生长发育快,长膘能力强,体形大,肉、脂产量高,抗严寒耐粗饲的阿勒泰大尾羊;体形高大、体质健壮、耐粗饲、抗寒抗病能力强、力速兼备的伊犁马和适应性强、吃苦耐劳、善于爬山、挽乘兼用的小型马--巴里坤马。这两种马与焉眷马并列为新疆三大名马。体质结实,役力强而耐久。适应性强的哈萨克牛更是他们选育的良种。哈萨克族的羊毛、皮革、铁器、木器、食品等各种家庭手工加工业无不和游牧生产方式有关。
重大贡献 历史上,哈萨克族人民曾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反抗沙俄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沙俄以讹诈和军事威胁手段强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吞并了大片中国领土后,哈萨克族人民一直坚持反抗沙俄的侵略、压迫及殖民统治。1944年~1949年,哈萨克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在新疆建立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在甘肃建立了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
关于哈萨克结婚双人舞蹈和哈萨克结婚双人舞蹈视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