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没有催妆礼(结婚时的催妆帖)

时间:2022-10-11 阅读:11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结婚没有催妆礼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结婚时的催妆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结婚催妆送什么东西

结婚催妆送什么东西?像小编一样居住在农村的朋友都知道,在农村婚礼中有一道程序叫“催妆”,我们都知道它是婚姻中一道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相信有不少年轻人并不知道“催妆”里面包含的缘由,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农村婚庆中的这项风俗。

催妆作为一种婚俗,是迎亲仪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新郎的催促行为和新娘对娘家的留恋。一方面表达了新娘对这桩婚事落户男方家的反抗情绪,这是长期历史发展一直保留到今天的一个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的婚姻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女子为中心到以男子为中心的转变。这种转变标志着母权社会的衰落,父权社会的崛起,女性就采用一切手段,来表达对现存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哪怕这种反抗只是象征性的。另一方面反映了新娘对婚后生活的恐惧,新娘通过催妆这种形式,希望可以得到新郎的重视和保护。

催妆还和古代掠夺婚习俗有关,掠夺婚就是抢亲,但掠夺婚只能在晚上进行,天一亮就失效了,所以,催促的目的是要新娘尽快化好妆,在天还没亮就上车走人,抢婚的人通过催妆来完成掠夺婚。到了现在,我国农村地区仍然流行着“催妆礼”风俗,但是不同的地区这种催妆礼也不一样。

比如山东临沂地区,在结婚的前一天,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下催妆”,意为催促女方要按时发嫁。下催妆礼一般有红、蓝袄1 对,化妆品1 套,公、母鸡1 对,鱼1 对,肉1 刀。催妆礼一般随嫁妆返回男方家,故有“催妆礼吃不起”之说。鸡称“长命鸡”。下催妆时,女方若留下“长命鸡”,说明女方发嫁时有“大盒子”。盒内有“宽心面”、“压岁馒头”、烧饼和“拜鞋”(即由新娘送给男方家的长辈和兄嫂、姐弟等的鞋)等。

史上最全的老北京结婚风俗,收藏了!

前段几天撒贝宁与女朋友李白结婚的事情可以说是刷满了整个网络,平常以为是个没什么名气的明星,可却在关键时刻收到了很多人的祝福,在北京这个地方结婚也是有着很多风俗的哦!

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地区人士说亲时,要先托媒人往女家问名,将男女生年属相相合,只要双方生肖并无相冲,即可合婚。婚约确定后,男家便要择吉日,带备红柬(婚书)举行订婚礼,男家要给女家送上衣物,首饰,洋酒及果饼等礼物,叫“过礼”,但这只是“小定礼”。

婚期前一个月,得送“大定礼”,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鹅,样样俱全。至吉日临近,男家还要给女家送上“催妆”礼,计有猪羊肉,干面,年糕等。女家在男家“催妆”后,便要立即将嫁妆送往男家,以装设新房。

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前,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之后新娘跨过火盆,方可进门。然后,新郎新娘双双拜天地,入新房“坐帐”,并一起吃“子孙饽饽”(饺子)及长寿面,并饮交杯酒等。婚后第三天,新姑爷陪伴新媳妇回门,叩拜岳父母。

北京结婚习俗之聘礼

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送彩礼往女家,表明聘定女方为妻。聘礼的一部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聘”是婚礼前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北京结婚习俗之陪嫁

女方收到男方送来的聘礼后,在出嫁前一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中等人家陪嫁一般为24抬、32抬,有的人家陪嫁有相应还礼之意,原则上以男方聘礼增一倍还礼。(嫁个女儿也不容易啊!不过现在一般都是男方准备新房,女方的陪嫁一般都是新房的家具电器,这个比较实用)

北京结婚习俗之娶亲

吉期一到,喜轿执事上门,娘家忙着打发上轿,夫家忙着迎娶进门,排场大又隆重,礼数也多,算给双方的家境来了一场大展示。“娶亲太太”扮演着重要角色,随喜轿执事上门迎亲,引导行礼。她主持婚礼仪式,另有傧相指导新郎新娘完成婚礼礼节。

北京结婚习俗之洞房坐帐

新人拜过天地后,上炕抓盖头,夫妇才算正式见了面。拜堂后要“闹新房”。新婚夫妇进行同吃子孙饽饽、喝交杯酒、撒床、上头等仪式。其中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发达兴旺的主题。

北京结婚习俗之回门

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

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到了此时,一场富有戏剧色彩的婚礼才告闭幕。虽然现在这年代已经很少有媒人拉红线也没有人信什么八字之合了,但是精简了的传统还是被流传了下来!

好朋友要嫁到山东了,临沂结婚风俗习惯有哪些呢?

临沂结婚风俗是指的山东临沂地方的人们结婚的风俗习惯。山东临沂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地理位置非常近于黄海,东面于日照相连,西边则是枣庄、济宁等地。临沂地区可以说是海洋产业带,因此经济条件是非常不错的。那么临沂地区的人结婚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呢?

山东临沂这个地方还是比较富裕的,虽然城市的知名度不是特别的高,但是这个地方的很多风俗习惯都被全国各地的很多人所熟悉。临沂结婚风俗其实也是由过去的复杂的传统婚俗简化成为了如今的简单婚俗,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一:订婚,青年男女经过人介绍要相处一段时间,时间大概在半年到一年左右,然后两个人商量要结婚,就要提前的订婚。订婚是女方带上亲人陪同一起到男方家中去,男方要置办酒席来招待,同时邀请介绍人和亲朋好友作陪。男方要送订婚礼物给女方,一般都是现金和衣物,有些还送金银首饰,礼物的多少两方商定。

二:送书子,这个书子其实就是请柬,联姻的依据,男方要送给女方定亲礼物,除了衣服、钱、首饰和扎腿带子、袜子外,还要送盐两包,大米两包,针一对,葱一对。这里的盐和米都是说缘分到了,针则是联姻,从则是从约。女方也要回赠男方书子以及礼物,包括帽子一个、腰带一条、衣服一身、手巾一对、袜子和鞋子各一双,烟袋包一对。

三:送日子,男方请算命先生测算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在确定结婚良辰吉日,然后就要通知女方家。同时还要送四色礼,包括馒头或者鸡,肉,大白鲢鱼,粉皮。如今的话送的都是衣服。两方要将结婚的日期告知亲朋好友,亲友们会在结婚前来送礼。

当然了,临沂结婚风俗还有下催妆一说的,也就是结婚的前一天男方带上红蓝袄一对、化妆品一套、公母鸡一对、鱼一对、、肉一刀来下催妆,而女方会将嫁妆连同催妆礼一起返回给男方家。现在大家了解山东临沂地区的婚俗了吗?

请问结婚前双方家庭间有些什么礼仪?

婚姻礼仪(一)

--------------------------------------------------------------------------------

六礼

古代结婚没有催妆礼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结婚没有催妆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结婚没有催妆礼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纳采

婚姻礼仪。为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清代的纳采多为定婚礼,与历代不同。

问名

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结婚没有催妆礼;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纳吉

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宋代民间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婚。至明代,以媒氏通书、合婚代之。清代,纳吉一仪已融于问名和合婚的过程中。民国时期,无纳吉仪,只有简单的卜吉习仪,多将女方庚贴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内无发生异事,则认为顺利,就拿男女庚贴去合婚。��

纳征

亦称纳成、纳币。婚姻礼仪。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请期

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至清代,请期多称通信,即男家用红笺,将过礼日、迎娶日等有关事项一一写明,由媒人或亲自送到女家,并与女家商议婚礼事宜。

亲迎

又称迎亲。婚姻礼仪。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 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带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

婚姻礼仪(二)

--------------------------------------------------------------------------------

奠雁礼

婚姻礼仪。从周代至清末,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纳征(下聘)礼以外,其余五礼均需男方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因为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后来因雁越来越难得,人们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鹅、鸭、鸡三种活禽代替行奠雁礼,以定婚姻的和顺。用雁之礼,朝鲜等国也袭用。

议婚

亦称议亲。商议婚娶的最初阶段,即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三阶段。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提亲开始,经过换帖、卜吉、合婚、相亲等程序,到订婚为止。《聊斋志异·青蛙神》:“虽故却之,而亦未敢议婚他姓。”

问肯

即求亲。婚姻礼仪,即六礼中的第一礼纳采。元代王晔《折桂令·答》曲:“一个将百十引江茶问肯,一个将数十联诗句求亲。”

合婚

亦称合八字,古称卜吉。婚姻礼仪。是问名礼中的程序之一。双方议婚之初,在开出八字后,审合男女双方名号及生辰八字。古代是各自行卜,问鬼神,告家庙。近代则是请阴阳先生卜占男女命是否相合,相合则婚,相克则婚不成,要将双方的生辰八字退还。

压庚

又称压帖。婚姻礼仪。是六礼之纳吉中的一项内容。经过对合双方的八字帖后,男家用礼盒装上庚帖,上压钗钏和如意送往女家。又,将对方的八字帖压于家庙或祖先牌位下或供案香炉下,意请先人鉴之,如三日内家中平安者,可行婚姻,亦称压庚。

相亲

亦称相门户、对看。婚姻礼仪。即在议婚阶段换过庚帖后,由媒人联系安排,双方长亲见面议亲。历代相亲仪式大同小异。旧时男女当事人并不相见,而由父母长亲包办。

订婚

婚姻礼仪。即订立婚约的仪式。通过这个仪式,表示正式定下双方的婚事。古代,男方以雁为礼,去女家商定婚事,雁成为婚姻的信物。近代多用饰物、衣物、食物为礼,送往女家,送礼之后,婚约即成。订婚的表现形式 为婚书及财礼。封建社会,订婚是结婚的必经程序,双方均不得反悔。新中国成立后,订婚已不是法定程序,男女双方只要出于自愿,合乎婚姻法的条件还要进行登记注册。

尝汤献花

婚姻礼仪。订婚后,男家长者赴女家,与女家长者一道焚香祷祝上天保佑。礼毕,女家设宴。席上先尝汤,上清汤四碗,碗口上以红线作十字交叉,线头坠铜钱,以示姻缘开头。尝过汤后,上盘装四个猪蹄,每个上插红花,盘中置刀一把,刀柄上缠红绸,此谓献花,含缔结婚约之意。尝汤献花后,订婚礼为正式完成。

婚姻礼仪(三)

--------------------------------------------------------------------------------

议聘

婚姻礼仪。是男女双方同意结婚后,由媒人往来商议男家聘金和女家嫁妆的种类、数量的程序。一般根据双方的家庭地位和财产的多少及当婚男女 的人品而确定,明显带有买卖婚姻的痕迹。

下插定

婚姻礼仪。是专门送约定婚姻信物的仪式。男家向女家提出订婚,将女子插戴的首饰送到女家,作为婚约信物。《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但我说明了他家是没有公婆的,不要叫鲍老太自己来下插定。”

下财礼

亦称下彩礼、下财、下礼、过礼、过彩礼、放定、下定、行大盘、行聘、行聘礼等。婚姻礼仪。即完婚前男家向女家送财礼。财礼的数量品质,各地不同,主要视家境的贫富而定。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且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 、金帔坠者是也。若铺席宅舍,或无金器,以银镀代之。否则贫富不同,亦从其便,此无定法耳。”下财礼即依礼制,也要征得女方同意,实质是送和要结合。行聘前,先由媒人执彩礼帖(礼品清单)与女家商议,往往双方对数量品质多存争议,需商议多次方能定下。行聘时,男家备礼书,置于红漆木盘上,排队手捧肩挑礼品,伴以鼓乐送至女家,女家协助将礼品摆开,供女家亲友邻人观赏过目。女方收下,下财礼毕,婚约正式成立。

回盘

亦称回礼、回情、答回。婚姻礼仪。婚娶前,男方行聘礼,女方收下后,视情给一定回礼。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男择日下聘,(女方)亦以礼物答回。”因回礼多用盘捧上,故称回盘。

良辰

亦称良辰吉日。即选择的宜于成婚的日子。要按黄道推算或由阴阳先生选择,或依皇历所载而选。唐代李商隐《流莺》:“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水浒传》:“今日是个良辰吉日,贤妹与王英结为夫妇。”对良辰的选择大多注重日子、季节、月份,以求吉利。

随礼

也称随份子、凑份子。婚姻礼俗。是在男女结婚前,亲友们按约定的数额出钱,集中之后做贺礼,交付将要结婚的男女。旧时随礼只限于男家的亲友,现代女家的亲友也从此俗。

添箱又称添房。婚姻礼仪。是接到男家请期后,女家将嫁女的吉日写成喜贴,送往各亲友家,凡接到喜贴的亲友,一般均以钱物为礼送至女家贺喜。添箱与添妆不同处是不将钱物直接给新娘,而是给女家,是家庭间的礼仪交往。

造子孙林

婚姻礼仪。嫁娶时男方聚众造林,以供新婚夫妇日后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和为老人送终之需。可依时令在婚礼前或婚礼后择日举行,此礼含造福子孙之意。

三请三邀

婚姻礼仪。婚前女家请未成礼的女婿上门宴饮,男方先是敬谢,再请,再谢,三请之后,男方才赴往,以示持重。男方在迎娶时,也要备三请三邀帖,到女家后次第投入,方能获女方同意。

婚姻礼仪(四)

--------------------------------------------------------------------------------

铺床

也称铺房。婚姻礼仪。即女家人在送嫁妆时一并布置新房。一般在婚前三日,也有前一二日举行的。此礼起源甚早,宋时十分通行。司马光《温公书议》卷三:“亲迎前一日,女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俗谓之‘铺房’。古虽无之,然今世俗所用,不可废也。”

同鞋

婚姻礼仪。把新人的鞋同放一处,祈祝新婚夫妻同偕到老。此礼源于东晋,其时,凡娶妇之家的聘礼中都备有丝麻鞋一双,合而置于新床床头上,取“和偕”之意。后世演变为准备男女鞋各一双,并将新娘的鞋套于新郎的鞋之中,以为男女同鞋(同偕)。

催妆

婚姻礼仪。谓女方出嫁须得男方多次催促,才梳妆启行。催妆要多次:婚礼前二三日,男家下催妆礼,有凤冠霞披、婚衣、镜、粉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妆冠帔花粉。”到迎亲时,女方家门紧闭,男方为催新娘启门登轿,则反复吹奏催妆曲,放催妆炮,伴以递开门封。

哭嫁

也称哭轿、叹情。婚姻礼仪。是新娘出嫁时作为告别的哭唱仪式。《周易·爻辞》:“屯如 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后世的新娘哭嫁则成为嫁娶中的一个程式,不哭反受人非议。哭的时机不一,有前一晚开始,有上头后,也有临上轿前等等。哭的内容从离家的惜别,对父母的感恩,对兄弟姊妹的嘱托到对某些委曲和婚姻不尽人意处的发泄等均可涉及。哭的技巧甚至要经学习传授,而且有陪哭烘托。

开面

亦称开脸、绞面、绞脸、择脸、升眉等。婚姻礼仪。是用绞合的双线绞去新娘脸上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修眉毛扮妆的仪式。女子一生只开一次面,作为嫁人的标志。《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三日之前,蕊珠要整容开面,郑家老儿去唤整容匠。”古代女子开面,是在上头前三日进行。近代则有在婚礼前与上头同时进行的,也有在结婚当天下午或晚上进行的,还有在婚后第二天清晨或上午进行的。多由父母儿女齐全的全福人或新娘的妯娌开面。

上头

亦称上梳。是旧时女子嫁前改变发型的礼仪。原为古代对男子加冠、女子加笄仪式的通称,以作男女成年的标志。南朝梁简文帝《和人渡水》诗:“婉娩新上头,湔裙出乐游。”后世逐渐演变为在娶、嫁前三日或一日或当日举行,男更成年装束,女改妇人衣饰,既标志成年同时标志可婚嫁。后作为女子出嫁前更改发型的专用仪式。此仪式还包括穿上婚服,梳洗,佩戴首饰等。上头多在黎明时举行,要铺席、焚香、燃烛。

新娘辞亲

婚姻礼仪。是女子出嫁时与家中亲人辞别的仪式。一般在婚礼前进行,对父母行跪拜大礼,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诉离别之情,拜哥嫂以托家事,叮咛姊妹孝敬父母。

扣茶饭

亦称饿嫁。旧时婚礼中约束新婚的礼节之一。即在婚礼过程中不允许新娘上厕所。婚礼正日,新娘从清晨上头梳妆开始,直到闹房结束为止,都不许上厕所,以防乱了阴阳。因此,将要出嫁的女子必须节制饮食,早做防范准备。一般从婚礼前数日起,就只进食含水量少,不易消化且含蛋白质多的食物。

婚姻礼仪(五)

--------------------------------------------------------------------------------

挂彩

婚姻礼仪。有时泛称披红挂彩。旧时迎娶日前,男家将门户装饰一新,门贴红喜联,窗贴红双喜字及吉祥图案,大门悬挂结彩球的红布或红绸。此礼相沿至今。

打花烛

又称满堂红。婚姻礼仪。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新郎睡在新房里,睡前,由男方亲友选两名女童,手执大红烛,在全福人的指点下,将新房里里外外照耀一遍。以红光照耀,祝吉祥喜庆。

送介席

又称离娘席。婚姻礼仪。是男家去女家接亲时,带去一两桌专门给新娘的父母吃的酒席。送此席表示女婿把新娘与娘家人分开,以此为安慰。这种酒席是经加工的半成品或成品,有婿为半子之寓意。

送亲

婚姻礼仪。是在男家迎亲时,女家亲属送新娘到男家。送亲人多由新娘的母辈或已婚的姐、嫂担任,称送亲娘子,他们不同于喜娘傧相,主要任务不是陪伴而是护送。《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刘四妈就做大媒送亲,朱重与花魁娘子花烛洞房,欢喜无限。”

抱长命鸡

婚姻礼仪。是嫁娶中象征男女吉祥如意的婚礼仪式。临近迎娶,男方备红公鸡一只,女方备肥母鸡一只,以鸡为“吉”。女家出嫁时,一定要由自己未成年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抱着,到男家,将两鸡拴作一处,抱鸡人并不时打公鸡,直至公鸡无力伏地,象征妻征服丈夫。两只鸡不能宰杀,任其老死。

压轿

也称押轿。婚姻礼仪。去女方迎亲,男方一般准备两顶轿子:一顶花轿抬新娘,一顶呢轿新郎自乘。去时,花轿空被认为不吉利,为了不空轿,一般要选灵秀的幼童一至两名与新郎分乘于花轿和呢轿内,称为压轿。

(待续)

中国传统婚礼的礼仪习俗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7、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8、换庚谱: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晨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9、过文定,过大礼: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著一些礼品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过文定”举行後,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

10、哭嫁:据《礼记》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後,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而事实上,出嫁後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样,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说法:说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11、盖头: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红盖头。通常是男掀女的红盖头(比如说任泉和李冰冰)。对於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盖头是为了遮羞;而另一种说法是说源自於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後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12、迎亲: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著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找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13、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并不属於古“三书六礼”,这一婚俗於宋代以後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後,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其实,拜天地代表著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14、出门:出门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的时候,女须由大妗姐背著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脚著地的话就会带来恶运。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这是因为嫂字有著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是故人们相信嫂嫂於出门时相送会带来不吉利。现在的新娘出门时,由伴娘撑起红伞护著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大妗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後便不会啄新娘。最後上花车前,新娘子会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15、过门: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後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当女方步入男家後,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然後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後拜祖先。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会说一些祝福语,并送首饰及礼物给新娘。新娘收到饰物後需即时戴上,以示谢意。然後,新人会向其他长辈及亲戚奉茶。

16、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後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然後再随丈夫回到夫家;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归宁,就是回娘高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夫家是离娘家後远的话,所谓出嫁从夫,女子到夫家後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所以回门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後一次机会。亦因为如此,人们十分重视归宁这一个婚礼习俗,回门时,男家需要预备:烧猪一只 、西饼两盒、酒一对、竹庶两支、鸡一对、生菜 、生果两篮、荵、伊面两盒、鸡仔灯笼金、猪肚及猪肉各两斤。

17、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18、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19、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20、酒筵: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其最主要的意义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21、合酒: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22、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结婚没有催妆礼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结婚时的催妆帖、结婚没有催妆礼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jiehun/54329.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