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清朝要李秀成结婚,以及李秀成的妻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陈玉成和李秀成是什么关系?陈玉成有多少个老婆?
俗语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得就是人民百姓的力量,他们看似不起眼,但是凝聚起来就是不可抗拒的能量,永远不要小看群众,太平天国就是农村起义反抗政权的一次战争,是当今中国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但是后来发展号召大于实际行动,天下民怨沸腾,最终未能存活太久。今天我们来介绍的主人公就是太平天国政权后期的领袖陈玉成,坊间对这个人的评价很高,可惜天妒英才年纪轻轻便去世了,有过几位老婆,他与同时期的领袖李秀成又有什么关系呢?
陈玉成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孩子,从小生活凄苦,早年间父母双亡,叔父看他可怜就将他收养在家,叔父决定起义的时候,陈玉成选择了追随他,一同创下了太平天国政权。他依靠战争积累了种种军功,倒也有个一官半职,在其位谋其政,逐步升为''英王'',在朝野上和百姓上的声誉都是极好的。
他的第一任妻子姓王,原本是江南的富贾之人的女儿,与陈玉成结婚之后经历了酸甜苦辣,刚结婚的那几年陈玉成对她非常好,生下了儿子,但快乐的日子没过多久,就被清军打进来,这母女二人被人俘虏,而后让他们回到家乡,经历世事的王氏最终选择了皈依佛门,从此不再过问江湖之事。
他的第二个妻子16岁的时候便许配给他,叫做梁桂娘,历史上是能够查询到这个人的名字,她同陈玉成一样都曾参加过太平天国,也立下过战功。她不像普通姑娘喜欢绣花枕头这样的事情,反而喜欢跟别人比试,与陈玉成相识于一场比武,他喜欢她的特别,她看上了他的人品。不过最后梁桂娘成为了寡妇,抚养孩子,甚至照看孙子,到1926年才去世。
陈玉成的第三任妻子没有留下姓名,不过据说是一个漂亮的姑娘,陈玉成对这个姑娘非常疼爱,外出都在携带,他们一同被俘虏,陈玉成死了,但这个姑娘侥幸活下来了。自己的美貌被一名清朝的将领吸引了,她也没有大错,所以被释放之后这个将领就将她迎娶回家中,算是因为美貌救了自己一命。
这个政权后期遭遇很多挑战,当时李秀成与陈玉成一同克服了不少难题,这两个出生入死的兄弟本应该好好珍视彼此,可是谁知道他们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李秀成这个将领非常有头脑,不过却将聪明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当时在外树立自己善良、仁慈和宽容的大好形象,所以李秀成所到之处百姓都一片叫好声,论这样看李秀成应该是一个翩翩君子的风度形象,可是为什么他与陈玉成关系那么紧张?难道是对方有问题?
其实不是的,李秀成那些善举都是做出来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能够赢得一个好名声;另一个是为了能够与其他领袖拉开差距,特别是陈玉成,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善良反映出他为人残暴的特质。毕竟坊间人们对他的赞扬要高于自己,为了将对方拉下水便使用了这样的下三滥招数。
李秀成根本没有将国家和前途放在心上,眼光狭隘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们是同一阵营中的人,团结起来才能够战胜一切,这样互相伤害只会削弱自己的力量。他不惜用这种方式来提升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可是最终他们都没有成为拯救国家的大英雄,反而成为了清军手下的俘虏。最终国家没了,百姓也会拥立新军,而这些俘虏最终难逃一死,李秀成早知道后来的结果,是不是就不会这样恶意诽谤陈玉成?可惜没如果。
英王陈玉成有多少个老婆?陈玉成与李秀成关系如何?
陈玉成(1837年-1862年6月4日),是太平天国后期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也是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主要的军事指挥官之一。被俘就义时年仅二十六岁,而清政府阵营对其的评价就是“凶狠狡诈”“此贼不灭,两湖未能安定”,虽然都是贬义,但是也可以看出陈玉成领导的太平军对清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力,所以,能得到对手这样评价,已然足矣。
关于英王陈玉成的妻子,历史记载相对较少,寻找之后,可以发现,陈玉成在其二十六岁的生命中,一共有三位妻子。
发妻蒋桂娘(1844——1926年7月7日)
蒋桂娘是陈玉成发妻,于1860年嫁给陈玉成,是一位拳师的女儿,擅使飞刀,得名号“双刀神女”。于1861年为陈玉成生下一男婴,取名天宝,寓意“太平天国之宝”。丈夫于1862年死后,一直生活在天京,1864年,蒋桂娘在天京陷落前夕,带着三岁儿子化妆为难民,在陈玉成部下的掩护下逃出天京,但是部众在半道上纷纷逃命。
母子二人一路逃亡到了兴宁县城,地理位置十分偏僻。在这里蒋桂娘含辛茹苦将陈天宝养大,孤苦无依的蒋桂娘只得隐姓埋名过着砍柴、开荒、甚至到大户人家当佣人的辛苦生活。
陈天宝长大后,生下儿子陈慎初,可是在陈慎初五岁时,陈天宝就去世了,陈天宝妻子也在两年后去世,蒋桂娘无奈再次撑起这个有英王血脉的家。最后在1926年去世,享年82岁。
王氏——江南巨绅王信照之女
王氏在天京陷落之前,带着四岁的儿子陈三元和一份《太平天国英王册封》的文件趁乱逃出英王府。混乱中被清军将领徐月捐强行掳走,并带回自己老家湖南益阳兰溪,强娶了王氏,并认陈三元为义子,改名徐山元。
成年后的陈三元,往来于汉口与益阳之间做生意,继续了一点家产,光绪末年,似乎害怕身份被暴露,42岁时,他拜会龙山栖霞寺的宝牛和尚为师,削发为僧,法号遇缘。
嫁给徐月捐的王氏,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年老后,跟着儿子在栖霞寺后山结庐而居,死后就葬在会龙山旁的狮形山上。直至民国时期,陈三元的身份才被世人得知。
吕氏——陈玉成唯一一个没有下落的妻子
吕氏传说相貌极为美丽,也是陈玉成的随军家属,当年陈玉成在安庆失守后,据守庐州,但是面对清军的围攻,在加上暗地里投降清朝的苗沛霖的引诱下,陈玉成放弃庐州,前往苗沛霖的地盘寿州,结果被苗沛霖诱捕。
吕氏在丈夫陈玉成死后,被清朝大将胜保强行纳为妾。后来胜保犯下重罪,全家被押往朝廷发落,半道上吕氏又被一个叫德楞额的将军截下,理由是吕氏是叛贼陈玉成的妻子。从此吕氏下落不明。
关于陈玉成和李秀成的关系如何
1856年,天京之变后,翼王石达开带领精兵良将出走太平天国,致使朝中无统兵之将,而清政府势力趁此机会向太平军反扑,洪秀全提拔青年将领李秀成与陈玉成,这二人是太平天国后期的双臂,二人合作,在军事上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军事上的胜利,力挽狂澜,中兴了太平天国。
在恢复五军主将制时,陈玉成受封为前军主将,李秀成受封为后军主将。二人的配合一度是太平天国重现辉煌,特别在三河镇大战中,清军悍将李续宾自杀,随军的曾国华(曾国藩之弟)也战死。
虽然这二人紧密合作在太平天国后期军事上诸多胜利,让清政府一度陷入被动,但是在端掉清政府在天京的江南大营后,陈玉成部将黄文金抢占了苏州常熟,这地方可是李秀成的地盘,双方差点火并,从此二人只注重自己的地盘,扩充实力,各占一方,好不相干。
安庆被清军围困时,双方由干王洪仁玕主持,制定“围魏救赵”的策略,有李秀成和陈玉成带领军队进攻湘军后方重镇武昌,迫使曾国藩退兵。结果陈玉成按计划沿长江北岸攻到了武昌城附近,但是南岸并没有见李秀成的部队,此时的李秀成只顾招兵买马,完全不管陈玉成死活,后来武昌在国外势力的干涉下无奈撤军。
随后,陈玉成回军安庆与清军交战,陈玉成丢了安庆后,退守庐州,李秀成也未曾发兵救援,致使陈玉成孤立无援落入叛徒苗沛霖的陷阱中,最后败死。可以说,陈玉成战死后,李秀成独木难支,在陈玉成战死之后的两年,天京陷落,李秀成被捕,不久被杀,年仅四十二岁。
浮人语
陈玉成与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柱石之臣,二人合作狠狠地打击了清朝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反动势力,二人合作四次大战,三胜一败,却是这一败让陈玉成枉送了性命,作为太平天国的两根支柱,一根坍塌了,李秀成独木难支。怪只怪洪秀全奢靡无度,不理朝政。
太平天国名将陈玉成的妻子都有谁?他与李秀成有怎样的关系?
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虽未能够彻底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但是也给这个黑暗社会制度沉重一击,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遗憾的是,由于太平天国后期内斗的天京事变,这场影响深远、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由盛转衰。
天京事变之后,以洪秀全为首的领导人愈发只知享乐和争权夺利,起义最初的豪情壮志,都化作一团云烟。不过,即便经历了天京事变,太平天国仍然获得了一次无比短暂的中兴局面。这场中兴,主要就是因为有陈玉成和李秀成的存在,这两个年轻却军事才华横溢的俊杰联手合作,一度打得清军怀疑人生。
只可惜,仅凭他们两个年轻的军事天才,远不足以挽救彻底烂透了的太平天国。1860年安庆陷落,年前26岁的英王陈玉成慷慨就义,安庆之败,宣告了太平天国这艘巨轮的灭亡。
对于陈玉成之死,人们总是将其归咎在李秀成的身上,如果当时他没有见死不救,或许陈玉成也不会被出卖而死。他们二人明明是太平天国后期的双子星,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呢?年纪轻轻、慷慨就义的陈玉成又有过多少个老婆呢?
陈玉成就义之时,虽然只有26岁,但是根据能够查阅到的资料可知,他生前一共娶过三位妻子。第一位结发妻王氏,她出生于江南富绅之家,不过她是在多少岁嫁给陈玉成的,却没有详细记载。
他们二人结婚以后,陈玉成常年在外征战,王氏定居于天京,生下了儿子陈三元。天京事变,清军闯入城中烧杀抢掠,王氏带着儿子出逃,后来被清军将领徐月捐意外掳走,此人将陈秀成的妻儿带回老家,并且收陈三元为义子。
第2位妻子是蒋桂娘,她是湖北麻城人,也是他的三位妻子中唯一有真实姓名记载的一位。蒋桂娘的父亲是一位拳师,她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武艺,尤其是有一手精湛的飞刀绝技,当时人们称她为“双刀神女”,随父从军的蒋桂娘,在军中结识了陈玉成,两人在1860年的时候成婚。婚后第二年,她生下了儿子陈天宝。
最后一位妻子吕氏,她的身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谜团。据说这吕氏一位绝代佳人,当时陈秀成突围寿州,吕氏是陈秀成唯一的随行家属。陈秀成遭敌诱捕,凌迟处死。吕氏因为绝美容貌,被清朝廷的大将军胜保看中,掳去做了小妾。不过最令人生疑的是,陈玉成的这三位妻子中,唯独这位吕氏,既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最终去向。
最后再来说一说陈玉成和李秀成的关系,他们二人都很早参加太平天国运动,又都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担任高级将领,似乎本应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为何李秀成会对陈玉成见死不救呢?
最主要的就在于,李秀成对陈玉成有嫉妒之心。在《李秀成自述》中这样一段话:“那时英王名显,我名未成”。
要知道李秀成要比陈玉成大15岁,他是太平天国的老将,然而陈玉成却远比李秀成“混”的要好:陈玉成却少年得志,而且,即便两人都得到重用的后期,洪秀全也更加看重于陈玉成。
因此,虽然两人在同一阵营,曾经同手杀敌,可是这一份藏在心底的嫉妒之心,让李秀成没有及时救援,最终导致陈玉成被清朝廷伏杀,结束了短暂的一生。李秀成的举动,在坑死陈玉成的同时,也彻底葬送了太平天国和他自己的性命。
有数次求生机会的李秀成,因何最后一次也没抓住?
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将领,李秀成是强行为太平天国续了好几年的命。但是在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的打压下,以及太平天国本身拥有的劣根性,因此李秀成再怎么努力,最终也无法挽救太平天国的灭亡。
无法挽救太平天国,那保住自己的性命总可以吧?
然而事实却是,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被斩首示众,享年42岁。
如果去细细追究,李秀成其实是有好几次求生机会的,只不过身在局中的他,一次都没有抓住。
李秀成的第一次求生机会,是在1856年的天京事变后。这个时候的李秀成已经是位居高位,手下也有好几万的人马。如果他在这个时候投降清军,那不仅能保住一条性命,还能得到清朝的高官厚禄。
毕竟这个时候的太平天国人心惶惶,如果清朝对李秀成予以优厚待遇,势必能再影响一批太平天国的人投降。
但李秀成选择了效忠太平天国,自然不会主动投降,而且还数次大败清军,缓解天京的压力。
李秀成的第二次求生机会,是在1859年。这一年,太平天国的大将李昭寿,不仅率领部下四万余众投降清军,顺带的还献出江北的三座城池,直接从北面封锁住天京。
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调李秀成回天京,让他负责浦口防线,来应对来自北面的清军压力。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李昭寿劝降李秀成,但却遭到了拒绝。
李秀成的第三次机会,是在1863年8月。这一年,苏州被清军占领,天京的东南防线压力剧增,李秀成不得不撤守苏南。在这个时候,李秀成的堂弟李世贤劝说李秀成,说要么自立为王,要么就投降清军。
但忠义的李秀成拒绝了。不然的话,至少保住一条性命还是可以的。
李秀成的第四次机会是在1863年年底。撤守苏南后,李秀成便前往天京。当时的天京,周边多个城市都落入清军之手,天京在多个方向上都得直面清军。
总而言之,天京早晚都会被清军攻破,为了保住有生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撤离天京。
但他的建议遭到洪秀全的极力反对,不管李秀成和其他人如何劝说,洪秀全都是要死守天京。如果这个时候的李秀成能够不管不顾的离开天京,那也不会被清军俘虏。
可是一向忠义的李秀成,怎么可能抛下洪秀全不管?从1863年8月,到天京被攻破,李秀成一直都呆在天京,负责天京保卫战,一直到城破被俘。
李秀成的第五次机会,是在1864年7月19日天京城破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太平天国,洪秀全已经去世,继位的是他的儿子洪天贵。天京被攻破后,李秀成的第一反应就是率领部队护送洪天贵杀出去,为此还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了洪天贵。
最终洪天贵是成功突围出去,但李秀成也因为殿后,最终被清军俘虏。
试想,连洪天贵这个小孩子都能杀出重围,要是换做身经百战、武艺高强的李秀成,那不是更加的轻易、简单?
但即便如此,李秀成还是将逃生的机会让给了洪天贵,用自己的生命来效忠太平天国。
五次机会,每一次都能让李秀成获得生机。但是他对太平天国、对洪秀全实在是忠心耿耿,明不可为也要为之,也要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太平天国,真的是一位忠义之士。
太平天国李秀成
关于李秀成被俘后的表现,学界向有两议:或以他为效法姜维用计假降,或以他为乞活变节。本文作者通过详考,提出——李秀成是有污点的英雄
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一员威震四方的名将,而被俘后却英雄气短,写下了数万字的供状,留给后人一个待解之谜。
李秀成被俘前后表现的反差
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天京,李秀成于当夜率千余名将士,护卫幼天王从太平门缺口处突围,在冲到城外后与大队人马走散。天明时分,人困马乏的李秀成潜抵城郊方山一破庙中暂避,结果因随身所带财物而暴露身份,于23日被两个奸民缚送清营。8月7日,李秀成被曾国藩处死,时年42岁。在临刑前,李秀成毫无戚容,谈笑自若,并写有10句绝命诗,“叙其尽忠之意”。
李秀成从被俘到被杀,前后仅有16天。在此期间,他曾历时9天,在囚笼中亲笔写下数万字的供词,与此前此后的表现判若两人的是,李秀成在供词中明显流露出乞降求抚之意。他对曾国藩和清王朝大加谀颂,谓“久悉中堂(指曾国藩,引者按)恩深量广,切救世人之心,玉驾出临瑶”,表示“我见老中堂大义恩深,实大鸿才,心悔莫及”,自叹“一身屈错,未遇明良”,并将京城沦陷喻作“我主无谋,清朝有福”。他还提出“收齐章程”,自愿以“罪将”之身,出面代为招降太平军余部,从而“ 尽义对大清皇上,以酎旧日有罪愚民”,“免大清心腹之患再生”。
李秀成乞降时的心态
李秀成乞降的历史之谜引起了史家的极大关注。以此为焦点,围绕李秀成评价问题,学术界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以罗尔纲为代表的一派观点认为,李秀成是效法三国时姜维用计假降,另一派则认为李的表现是“乞活求生”的 淹叫芯丁天国后期,洪秀全一心想营建自己的家天下,始终对异姓诸王抱有戒心,但他同时却又不得不在军事上借重之。无奈之下,洪秀全只好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李秀成不时受到天王的猜忌和洪姓大臣的掣肘。为了获准回救苏杭,李秀成被迫将包括自己老母在内的家眷留在京城作为人质,并且捐助饷银十万两,便是一例。他所受的委屈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如此,李秀成依旧对天王忠心耿耿,忍辱负重,苦撑残局。因此,身陷囹圄之后,李秀成痛定思痛,难免就会在供词中倒苦水,发牢骚,其文字也难免会有些情绪化。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是李秀成真实心态的一种流露。
“伪降”说惟一直接的依据是曾家流传的“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这一口碑。著名学者乱恪当年曾经推测,曾国藩不肯将原稿公布,必有不可告人之隐。那么,他不愿示人的部分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这已是一个永远也无法破解的历史之谜了。不过,至少在残存的忠王供词原稿中,丝毫也看不到任何挑动曾国藩反清的痕迹,相反,“大清”、“大清皇上”之类的称谓倒并不少见。反过来说,即使口碑属实,也只能说明李秀成有心投效曾国藩,而不能据此断言李秀成这么做仅是一种手段,伺机恢复太平天国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槿诗\的结局可作一面镜子
将干王槿诗\被俘后的表现与忠王李秀成作一对比,对我们思考这一问题不无启发。在先后被俘的太平天国诸王中, 槿诗\是惟一一位从满汉仇雠的角度为太平天国的败亡浩叹不已的人。从被俘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抱定杀身成仁的信念,决意效法文天祥。在狱中所写的绝命诗中, 槿诗\强调“春秋大义别华夷”,为“志在攮夷愿未酬”而抱恨终天。相比之下,李秀成从被俘直至被杀,始终没有在任何场合流露过华夷(汉满)有别之类的思想,可见所谓忠王效仿姜维伪降、意在挑动曾国藩反清的说法值得重新认识。此外, 槿诗\在就义前曾从江西巡抚沈葆桢处读到《李秀成供》,并就其相关章节签附反驳意见,是太平天国内部惟一一位读过《李秀成供》并对之加以评述的人。他在签驳时反复数落李秀成“变更不一”、“己多更张”、 “变迁不常”、“变迁不一”,并提到苏州叛将向李鸿章献城一事,认为“即忠王亦几几不免”。这实际上是 槿诗\对李秀成变节行为的一种含蓄的谴责。
对天国前景的绝望是李秀成乞降的重要原因
在亲笔供词中,包括在与曾国藩机要幕僚赵烈文的对话中,李秀成都流露出一种强烈的宿命意识。在被俘当晚与赵烈文进行的长谈中,李秀成将1861年错失解救安庆的良机解释为“天意”,并根据天上的星象,预言洋人在十余年后必成大患。在亲笔供词中,类似的文字更是屡见不鲜。在再三批评天王“一味靠天”、“言天说地”的同时,李秀成自己的宿命思想却急 膨胀,这一矛盾现象恰好?明,此时的李秀成心如死灰,已对太平天国彻底感到绝望,断无伺机复国的念头。
李秀成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他当然不会怕死,但在被俘之后,他却多少显得有些贪生。这也不难理解,他曾经叱咤风云威震四方,如今却束手就擒,生死仅在旦夕之间,这使他感到心有不甘,求生的欲望也陡然变得强烈起来。在后来上报清廷的奏折中,曾国藩谈了自己对李秀成的印象,认为他“献谀乞怜,无非图延旦夕之一命”。当然,这种言语明显带有夸张和泄恨的成分。赵烈文则在日记中记述了他在李秀成被俘当晚与后者进行长谈的内容。据载,当被问到“汝今计安出”时,忠王答道:“死耳。顾至江右者皆旧部,得以尺书散遣之,免戕贼彼此之命,则暝目无憾。”既做好了死的准备,同时又主动提出招降旧部,隐约流露出求生的念头。赵烈文觉察出忠王“言次有乞活之意”,便答复说:“汝罪大,当听中旨,此亦非统帅所得主也。”忠王听后低头不语。
曾国藩利用李秀成性格中的弱点,使事态沿着自己设计的方向发展
28日下午,曾国藩赶到南京,几小时后便亲自审讯李秀成。老谋深算的他对李秀成施展了攻心战,并随即萌生了将李秀成就地处决的念头。当然,他也清楚有一件事不可忽视,所以在同一天的日记里又特意写上“取伪忠王详供”这一条附记。
曾国藩的攻心策略果然收到了效果,李秀成自愿书写供词。李秀成是从7月30日开始动笔的。从李秀成说曾国藩“有仁爱”、“有德化之心”等语来判断,曾国藩肯定对李秀成表露过安抚之意。至于曾国藩究竟对李秀成有过什么暗示或许诺,令李秀成感到前者对他有“恩情厚义”,现已无从知晓。以李秀成的阅历,他绝不可能天真到对曾国藩深信不疑的地步,但他显然对后者抱有幻想。他在供词中自叹“一身屈错,未遇明良”,这可能掺杂着他当时的一些真实心态。他虽然不是怕死之辈,但因为哀莫大于心死,对太平天国已彻底感到绝望,对曾国藩抱有幻想,所以难免会流露出
一些反常、复杂的心态和意识,萌发一丝求生的念头。
可怜李秀成终究还是被曾国藩算计了。8月3日晚,曾国藩垂询赵烈文的意见,表示打算不等朝廷降旨,便将李秀成从速“正法”。赵烈文回答说:“生擒已十余日,众目共睹,且经中堂录供,当无人复疑,而此贼甚狡,不宜使入都。”两人不谋而合。 8月6日夜,曾国藩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与李秀成照面。据赵烈文讲,李秀成“有乞恩之意”;曾国藩“答以听旨,连日正踟蹰此事,俟定见后再相复”。
第二天,即8月7日,仍在赶写供词的李秀成写下了“昨夜承老中堂调至驾前讯问,承恩惠示,真报无由”、“昨夜深惠厚情”等语。结果墨迹未干,曾国藩就派李鸿裔向李秀成摊牌,表示“国法难逭,不能开脱”,并于当天傍晚将李秀成处死。
曾国藩之所以擅杀李秀成,与他内心的担忧有很大关系。他早就认为李秀成“狡诈百端”,对他在供词中奉承自己的话并不当真。曾国藩心里清楚,一旦献俘到京城,他们兄弟二人欺瞒朝廷的一些事情,如曾国荃洗劫天京中饱私囊的真相等,便都会曝光,难免会落个欺君之罪。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他都不能留下李秀成这个活口。
李秀成悲剧的意味
从对洪秀全、对太平天国一片愚忠,发展到被俘后在绝望心理的驱策下,对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有所不忠,李秀成在生命尽头表现的起伏十分令人感喟。忠王不“忠”的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太平天国后期人心离散,士气低落,气数已尽,纵有天才而忠勇的将士苦撑,也无法使太平天国摆脱败亡的厄运。
李秀成对太平天国败亡原因所作的分析,诸如“我主无”、“自惹而亡”、湘军“将相用命”等等,虽然字面有些刺眼,但总体上仍比较中肯和深刻。至于认为中国日后“要防鬼(指洋人,引者按)反为先”,确乎是过人之见。尽管他写了一些有辱气节的话,给他的晚节留下了污点,但他并没有一味地向曾国藩卑躬屈膝,并且最终慷慨赴死。就此而论,李秀成仍然不失为一个有污点的英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清朝要李秀成结婚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李秀成的妻子、清朝要李秀成结婚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