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陕西姑娘结婚化妆吗,以及陕西女孩的嫁妆一般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陕西商南结婚有什么风俗习惯呢。
商南与山阳、镇安、柞水等县的群众多是明末清初的移民,来自山西的“大槐树”或安徽的太湖,南北差异很大,经过长期的通婚交往,形成了大体相似却又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商南的婚俗,解放前后一直是按“六礼”进行的。一是“纳彩”,即请媒人。孩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相中了哪家的姑娘或小伙子,便请一个在两家都有威信、能说上话的人提亲。所谓“成不成,酒三瓶”,即是请媒人的开端。二是“问名”。双方家长如果同意联姻,即交换“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算合”,若八字中无冲克,姑娘即在媒人、母亲或嫂子的陪同下,到男方看家。如果女方对男方没意见,可在男方家里吃饭、留宿或接收衣物赠品,这大致就算默认了。三是“纳吉”,也叫“过礼”或“订婚”。订婚的当天,男方要按女方的安排,给本家亲属送“四色礼”,给姑娘及父母送衣物,并交换“庚帖”。男方在龙凤帖上写上“乾造××年××月××日××时建生”;两边写上“龙飞凤舞,麟芝呈祥”等字样。女方要在同一张龙凤帖上写上“坤造××年××月××日××时建生”。字数要相等且逢双不逢单。男、女家这一天都要向叔伯姑舅等至亲下请帖,请喝喜酒。男方送的礼,女方本家一般只收一半。四是“纳征”。男女双方到了结婚的年龄,男方再请媒人去女方家里征求婚期和意见,商定时间,双方做好准备。五是“请期”。男方择定婚期,用红帖通知女方,女方若无异议,媒人要问清彩礼、来几辈几个送亲人及抬嫁妆人等。六是“迎亲”。成亲之日,男方家将辞香火的礼物、衣物、手饰以及化妆品请人挑上,随同媒人抬花轿至女家。花轿不能抬空,去时,要一小孩坐在其中,名曰“压轿”。男方迎亲的一切活动由一名知礼、随和、善于辞令的人总领,叫做“客头”。双方喜炮迎送,设宴招待后,送过厨房、上轿、梳头、离娘等礼,新娘换上新衣、新袜、新鞋,烧香磕头,辞别祖先父母,挂上铜镜,搭上盖头,由兄或弟背进轿内。
新娘到家,要放炮迎接。新郎到轿前一揖,牵娘揭起轿帘,搀扶新娘出轿,有钱人家用红地毯铺地,新娘沿地毯前进,由一人手提木斗,内装五谷杂粮、红枣、麻钱、花生、核桃,边唱边撒,至堂屋外,坐下“压性子”。举行拜堂仪式后入洞房。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老表、小叔子等开始抢被子、枕头里的红鸡蛋、花生、毛栗、核桃等。新郎、新娘在床前坐下,厨房送来两碗子茶(每碗两个荷包鸡蛋),新郎、新娘象征性地吃一小口,交换喝子茶。有的还拜客,新郎、新娘面对祖先牌位磕头,至亲都送上红包。之后,婚宴开始,送亲、媒人和“家婆”家人是上宾,自然位居首席。凉菜撤去,热菜第七个上圆子,意为“妻子团圆”。此时,新婚夫妇向客人敬酒,一般都是七杯,父母和至亲也敬酒,以示酬谢。最后,新房内也设酒席,叫团圆酒,一般是一家人坐一桌,姑、嫂、姐妹作陪。饮酒时,新婚夫妇要交换酒杯饮酒,叫“交杯酒”,意为同心同德。
婚宴后,老表、小叔子和其他亲戚邻居要闹洞房(这里也有新娘三天不论大小之说)。商南人闹房比较文明,房中摆一张桌子,摆七种糖果,新郎、新娘先敬烟,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每人敬七杯酒。闹房的老表及其他亲属让新郎新娘说些带有调侃意思的话语或做“糊顶棚”,“叉鳖”等滑稽的游戏,有的分三次,有的分两次把七杯酒喝完,一个个边吃糖果边说笑。封建社会婚姻多是包办的,这种方式大概也是调节气氛、增进了解的一种方法吧!
结婚第三天,一般新娘要下厨房做饭,名曰“试刀面”,显示新娘的教养和手艺。第十天,新娘的哥嫂来接,新娘与丈夫一块回娘家,称之为回门。一般男方住10天,女方住9天,叫做男足女扣。结婚第二年正月,新婚夫妇要“谢媒”,还要带上厚礼回娘家认亲,名曰回门。
陕西关中地方姑娘出嫁食盒放什么东西?
陕西关中地方姑娘出嫁时和里面放东西的话,这个还是要看更娘家的一些实例了,如果是比较有钱的话,他们就会直接发一个仙剑,如果是比较经济条件一般的话,他们就会发一些大枣,红枣,桂圆什么的之类的一些吉祥品。
陕北嫁女习俗
1、嫁妆
女方父母会为自己的女儿准备陪嫁钱,如果女方嫁的比较近的话,女方父母还可以为女儿陪嫁家电,同时,女方的洗漱、衣服、鞋子,都由女方家长准备,必须是双份儿的。
2、迎亲队、放鞭炮
一般而言,新人在举行婚礼前,新郎新娘双方不能见面,第二天早上新郎带着迎亲队伍,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来到新娘家迎娶(虽然现在禁止放鞭炮了,但祝福仍在)。迎娶交通工具由以前的花轿到现在的汽车、马车或自行车所取替。
3、压轿
老主家互相交代后,新郎要求婚,单膝下跪,送上手捧花,新娘点头后方可抱着新娘上花车。轿夫抬上新娘刚要起步,新娘的弟弟又来挡道,并坐入车中陪姐姐走一段路,娶亲人给红包后才下来。
4、回门
结婚后新娘要和新郎一起回娘家(居住相同天数),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回门算是婚礼的收尾了,在婆家和娘家对住的天数因地方差异也各不相同。
5、彩礼
给娘家的彩礼钱,比较吉祥的数字,彩礼多少一般根据男方家庭条件而定,如8千8,4万8,6万8,8万8等等。给女方彩礼的时候,女方适当会退点儿彩礼。
陕西泾阳县结婚风俗
泾阳县结婚习俗 发媒 结婚前陕西姑娘结婚化妆吗,先由男方“发媒”(请媒人),向女方索讨开单。男方按开单备置衣物、首饰、绸缎布料,择吉日送去,此后,男方按双方子女生辰阖婚,选择迎娶吉日。 吉日选定后,及时用红帖通知女方,供女方裁决。女方若不放心,可另请阴阳先生复阖。红帖比一般信封稍大,中间写“喜两姓文章”,两边写“良缘结成两姓好,选择配就百年欢”,内装“听用全书”,其内容为“乾(男方)命××为良,坤(女方)命××吉祥;择定×月×日,合卺佳配为双;先期×时开脸,坐向东北吉昌;平时上下车轿,车口宜向南方;妨忌马前三煞,龙鼠猴相躲藏;路逢井石树宇,宜盖红花纸张;六位门神拦门,五谷草豆撒扬;进门先拜天地,首拜南方为良;房中坐局西北,待到×时梳妆;谨防产妇孕寡,远避乃为吉祥;此日三星高照,他年贵子临房。末尾还要写“天地氤氲,威恒庆会,金玉满堂,长命富贵”。 铺房 完婚吉日择定后,女方开始筹备“铺房”,为女儿置办嫁妆。 铺房之日一大早,乡邻亲朋赶来祝贺,馈赠(又称“看饭”或“洗头”)脸盆、衣架、衣服、床单、被面、布料、梳妆台、镜子、枕头、门帘等,弥补嫁妆不足。待嫁女子“开脸”、“盘头”后,下午上祖坟化纸拜祭。 请知客 完婚日前,主人请本族各户及左邻右舍届时帮忙,称为“请知客”。在所请知客中,主人挑选知书达礼、见多识广者任“知客头”,总揽过事大权,负责安排,进行具体分工。 接着由主家、同族长辈和知客头一起研究安排迎女、请乐人、婚庆仪式、新房布置、接媳妇等事宜。一切安排妥善,主家设宴招待知客。 烘房 举行婚礼陕西姑娘结婚化妆吗的先一天晚上,新郎的同萃人,如姐夫、表兄、表弟、朋友等,聚于洞房,划拳喝酒,戏闹一番,给新房中增添喜庆气氛。 迎娶 旧时分亲迎和不亲迎两类。亲迎时男方备轿两乘,男乘青,女乘红;不亲迎时只备一乘花轿迎娶新娘。无论是否亲迎,均由乐人一路吹打开路。清末民国时,改用轿车(畜力)。建国后,请乐人吹打风习消亡。50—60年代,改用席棚马车或牛车;70年代,改用自行车。80年代后,改用吉普车、面包车等各类汽车。 迎娶新娘,新郎多由同辈陪同,但南塬一带,陪同者为新郎长辈。去时,要携带凤冠、霞帔、化妆用品等。轿(车)离开男方家门,进女方村口、到女方家门口,均要燃放爆竹。 轿(车)到门前,新娘在伴娘照料下,净面擦粉,更衣换鞋,蒙上盖头,向祖先跪别,向父母兄嫂行礼辞行。 由伴娘(多是嫂子)搀扶,新娘走出家门,踏干草、过火堆后上轿。轿内须坐一小孩“挡轿门”,一般为新娘小弟或侄儿。进花轿时头朝轿外,背朝轿口。进轿后则面朝轿尾,放下轿帘。鞭炮声中起轿,新娘开始哭嫁。“哭嫁歌”内容各不相同,主要以新娘心境而定。新娘哭嫁,表示舍不得父母、兄嫂、弟妹,若上轿不哭,会被村人耻笑。 迎娶路上,若遇十字路口、大树、大石头、水井、庙宇,均要贴上喜贴,以示避邪。若与另一花轿队伍相遇,则被认为晦气,双方都必须停下,由新郎或迎女郎出面,作揖道喜,互换物件,以示大路通天,各走一边,互不干扰,各自平安。若遇出丧,则被认为大吉大利。花轿中途不许落地,轿夫只能换人而不许歇脚。 轿至村口,鸣炮缓行,以示知家人,迎亲平安归来。至家门前,主家鸣炮迎接,迎亲者进屋喝茶抽烟。挡轿门的小孩,立于轿门前等候新郎赠红包。赠送红包后,轿门打开,送女客搀扶新娘出轿,娶女客随后,一手提斗,内盛麸子、豌豆、谷草及红绿黄各色碎纸片,一手向新娘头上身上抛撒,边撒边唱:“一撒麸子,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随后,伴娘搀扶新娘,新郎紧随,慢慢步向花堂。傧相便宣读婚礼仪式开始。新郎面对祖先牌位磕头作揖、拈香祭酒,新娘起立,在傧相指导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后夫妻互拜,礼毕入洞房。 新郎、新娘由娶女客带领,步向洞房。洞房新炕上放有花生、红枣、核桃等物。入洞房后,看热闹的人一拥而上,抢抓炕上的红枣、核桃、花生,娶女客便唱道:“七个核桃八个枣,生下娃娃满地跑”,“吃了核桃枣,两口子不准闹,白天闹,黑了好”。 随后进入新娘“吃冷馍生葱”、“梳头洗脸”、“揭碗”等耍闹程序。 入洞房毕,知客头便大声宣布开席。一般娘家客先坐,接着才是主家亲朋,最后招待乡邻知客。 婚宴名目繁多,好坏以其家庭状况而异。建国前,菜为“四碗四盘子”、“四桶一柱”、“八碗四盘子”。50—60年代,为“十三花”。80年代后,大多为“四到底”,讲究全鸡全鱼。 席间,新郎在看酒知客带领下,以亲疏远近、辈分高低,逐桌为宾客敬酒。 席罢,宾客回家,新郎在门口拱手相送,但新娘不出房门。 闹洞房 左邻右舍,不论尊卑长幼,连续三晚,每晚直至深夜。耍闹的手段多种多样,目的是让新娘新郎熟悉,促进夫妻感情。不论手段多么粗俗,新郎、新娘都不能生气使性子,否则就是失礼。闹的人越多,说明主家的人缘越好。 回门 完婚后的第二天,新郎携新娘去丈人家,称“回门”。回门时要带酒、肉、莲菜、糕点等礼品。旧时,来到女方家中,要向主堂行礼,向长辈、岳父母磕头。中午,岳父母设宴待新女婿,新女婿还要给新娘的弟妹赠礼。当天下午返回时,岳父母还要给女儿、女婿赠衣物。 建国后,旧的婚姻形式和礼仪逐步废弃。1950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男女婚姻自由。青年男女结婚经人介绍或自由恋爱,双方经过一段时间了解后,如情投意合,到了法定婚龄,持村民委员会或单位介绍信到所在乡(镇)政府领取结婚证书。择日结婚,发喜糖、喜烟,宴请亲友。 近年来,提倡晚婚晚育,婚事新办,出现集体结婚、旅游结婚、夫妻同栽纪念树等新风尚。但结婚讲排场、彩礼升级的现象也同时存在。
陕西有哪些风俗?
aiudsdi03陕西风俗hysjw.cn
邢会娟 2007-04-19
在黄土中孕育三秦文化
公元前206年,项羽统率各路诸侯西入关中灭秦。随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以梁楚九郡地置西楚国自属,分封灭秦有功将领、旧六国贵族及秦降将十八人为诸侯王。其中,他将函谷关以西,秦岭以北的原秦国疆土封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这段历史记载在司马迁《史记》中。三位诸侯王都是秦降将,故人们称他们为三秦王…… 环游世界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陕西方言趣谈
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汉字为“文字初祖”仓颉所创造。仓颉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所以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义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
陕西十大怪
悠悠前年,依然不变的是那扎根在每个陕西人心里的根,传承祖先的遗训,发扬文化的精髓,这便是民俗……
陕西风情之秦腔
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你听过把晚饭叫“喝汤”吗?
关中的农村。把早饭、午饭都叫“吃饭”,但晚饭却叫“喝汤”。喝汤也不是没有馍;没有菜,而是汤饭俱全,那么为啥把晚饭叫喝汤哩?传说元兵占了中原,忽必列为集中粮富国,让老百姓改每日三餐为两餐……
十大怪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歌谣为证: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面香筋道细又白,爽口奈饥燎的太。
秦地自古盛产小麦,因此,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以面食为主,一天到晚三顿饭,天天离不开面食,其中以面条和馒头为主。陕西的面条可不是一般的面条,就像陕西人一样实实在在,陕西的婆姨各个都是擀面条的行家里手。如果,在家连一碗面条都做不好的话,这样的女孩子嫁出去几率起码要下降五十个百分点。一般在陕西农村,女孩子长大成人,首先不是会缝一件衣服、绣一朵花,而是会擀上满满的一案板的面条,这样以后女儿出嫁过去,才能得到婆家的赏识。
陕西面条与外地的面条比起来,这才是称得上是真正的面条,而其他的面条只能称为“面丝”了,尤其是那些具有外来血统的面条更是无法相提并论。
陕西的面条就是个实在。其厚、宽、长超出人们的想象,其形状如同腰间所系的裤带。然而,您可别被它雄浑的外表所吓倒。当您捧上一老碗正宗的陕西面条,再调和上红彤彤的油泼辣椒、红褐色酱油醋、雪白的盐、撒上绿莹莹的芫荽和葱花,上面再卧上金灿灿的荷包蛋。那么,这碗面条简直就是艺术品了,让您不忍心下箸去破坏这美妙的面条了。
您看,端上来的这碗面条,红、白、绿、黄四色相间,寓意春、夏、秋、冬四季,美不胜收;闻起来,淡香扑鼻,连天上的神仙也会摇三摇;吃起来,入口软如糯米,嚼起来又筋如牛皮。只要这一碗面条下了肚,准保您看到山珍海味以后,也绝对没有什么胃口了。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
歌谣为: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好捎带。
要说起这第二怪,那可是历史悠久。传说在秦朝,秦军一统六国,四处征战之际,由于军中士兵所携带的干粮容易发霉变质。于是,军中的伙夫就发明了今天的锅盔。
锅盔到底是什么模样呢?锅盔的大可是一般人所无法想象到的。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用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锅盔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在陕西,烙制锅盔用的锅可不是一般的小锅,而是用来做十几人饭菜的大锅。这样的锅直径约在七八十公分,而且这样的锅上面用的锅盖也是隆起的,所以说烙好的锅盔就象锅盖一般大小,一般模样。
锅盔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西府。做锅盔用的锅一定得用生铁铸成的大锅,做锅盔用的面必须用当年收成以后上好的麦子磨成的面粉,经过发酵后,让面醒过劲儿。然后经过师傅揉、摔、捏、拍、捻、压、擀等多道手法,使面糅合的十分均匀。这时,师傅操起一根鸭蛋粗细的擀面杖,慢慢地把面团擀成一张大饼的模样。
这样就到了下一道工序,就应该开始烙馍了,这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因为火候的大小决定着锅盔的颜色和质地,一般人烙制时候没有掌握好火候,不是没有熟透,就是烙糊了。烧火用的是材料一般也很讲究,正宗的锅盔用当年上好的(麦尖)麦秸,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蒺,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现在,我看也得改为“烙馍燃麦秸,馍在锅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了。而如今,人们做饭大多用上煤炭或者液化气了,所以,就很难再有以前那种纯正的麦香味道。
烙制锅盔是有多年经验的师傅来完成的,手法有:“一转、二翻、三挠”一转,就是锅盔在锅中要不停地转动;二翻,就是烙成一面以后再翻过来烙另一面;三挠。就是锅盔熟的时候挠一挠锅盔,听一听动静,如果发出清脆声音,上面有白色痕迹,那么就可以了,否则就没有熟透。等到快出锅时候,再撒上新鲜的芝麻,然后就可以出锅了。出锅以后的黄里透焦,焦里透黄,咬着酥脆,吃着香甜,不愧有陕西八大怪的美名。
锅盔自唐、宋以来,在西安城多处设有驿店,外地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明、清以来,做卖锅盔者遍布县城四周,光绪时期的张聪、刘有学;民国时期的邢呆子、赵乾儿、张广善;解放以来的庞天红、席金卵等,都是做锅盔此行中的能手。
锅盔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在我们那里小孩子满月时候,外婆都会精心给外孙子烙制小锅盔,然后用白线扎上守岁的钱,穿过中间的孔,带在外孙的脖子上。这里面有着对外孙子的最真诚的祝愿吧!
第三怪:油泼辣子也是菜
歌谣为证:刨(不)说川湘能吃辣,老陕吃辣让人怕。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饭下。
一说起中国能吃辣的地区,大家恐怕一致都推举四川和湖南。然而,陕西人吃辣的水准也是当仁不让的。而且,陕西人吃辣吃得精细,吃出了文化,这点恐怕川人和湘人所无法达到的。一般来说陕西人嗜辣如命的喜好,当然与陕西人爱憎分明的个性分不开的。
我是农民的后代,打小就在农村长大。记得在我小的时侯,等到秋后人们在辣椒收获之后,用针线把辣椒一个个穿起来,挂在干燥通风的屋檐下。因此,秋后在农村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总是悬挂着一串串红彤彤的辣椒,如果谁家的辣椒挂的越多,则证明了这家人必然富裕的人家了。有时候,去相亲姑娘们总是爱瞅一瞅屋檐下的辣椒,以此来断定未来婆家的境况如何。
如果在平时,家里来了客人,没有好的酒肉款待客人,这样都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吃饭时候要是没有了辣椒,那么必然会遭到客人不满和讥讽。他们必然见人就嘟嘟囔囔:“这家人太啬皮咧!也真会过日子,吃饭连个辣子都没有。”
在陕西,正宗的油泼辣椒做法是这样的:先将辣椒风干之后,然后剪成大约1.5厘米左右的小段,再放入加了少许的热油锅中加热、烘干。这时,掌握火候特别重要,如果火候过大,那么辣椒的色泽就会发黑,口感也会发苦;火候小了的话,不脆,很难捣碎,而且没有香味。当辣椒出锅之后,放在一种铁制的罐中,用铁制杵使劲击打,直到成为粉末壮为止。当然也不要太细了,这样会影响口感的。如今,在街头经常看到小贩们用搅馅机搅出来辣椒面,就觉得索然无味,因为这样的辣椒早已失去了原来的本色。
等到辣椒成面以后,把辣椒用玻璃瓶密闭封存。如果要食用的话,先把辣椒拌一点盐面,然后再将菜子油在铁锅中加热到七八分热,趁着这个功夫,将热油浇在辣椒面上,一边浇油,一边搅拌,油温要求很严格,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辣椒油的效果。等到辣椒油冷却以后,就可以食用了。
纯正的陕西人是离不开辣椒油,不仅是在吃面条时候,尤其是用锅盔和馒头直接夹着辣椒食用,这样的方法也只有陕西人这样做,可以说是陕西人专利吃饭。当冒着热气腾腾的雪白馒头,掰开以后,夹上几勺红艳艳的辣椒油以后。闭上眼睛,咬上一口,一股香辣的感觉,直冲头顶,怎一个“爽”字了得!
第四怪:碗盆不分家
歌谣为证:老陕楞娃碗真大,面条一盛箍到尖。一碗下肚撑的欢,老碗会上谝闲传(HAN CHUAN说闲话的意思)。
陕西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叫老碗。由此可见,这个“老”字并不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其实老碗在饭碗当中,老碗绝对也是碗的家族中当之无愧的“大哥大”。
说起这老碗,产地耀县,属于青花粗瓷。虽然,这老碗表面打眼一瞅有点愣头愣脑。但是,骨子里却透着一种朴实和憨厚劲儿,这就像陕西人的秉性一样。正宗的陕西大老碗,碗深而圆,其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的小碗七八个之多。陕西人吃饭无论是青壮年、老人、孩子还是妇女,一律都用老碗。用这样的碗绝对省事,一次就能盛够,绝对不会再来第二次。
陕西人吃饭图得就是个热闹劲儿,他们喜欢一起扎堆儿吃饭,人们把这叫做“老碗会”。有时候,谁家的饭好吃,都会给别人家孩子毫不吝惜的盛上一碗。比起那些关上大门,在自家里偷偷地享受的美食的南方人来说,陕西人则显得豪爽和洒脱了几分。当一群人三三两两地蹲在大门外,各个捧着自己的老碗,一边晒着暖洋洋的太阳,一边山南地北谝着闲传,也就是唠闲磕的意思。过着悠闲而自在的生活,其实谁不说,这就是上天对三秦儿女的恩赐呢!
而今,生活好了起来,人们平时吃的零食和副食也多了起来,所以人们的饭量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饭碗也越来越小了。因此,陕西的老碗逐渐成为了历史。但是,我却从心底里更加地怀念那回归乡间淳朴的老碗会。
第五怪:手帕头上带
歌谣为证: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带。防晒防尘又防雨,檫手抹汗更实在。
当您漫步在陕西农村乡间的小道上,时不时地看到头顶手帕的老太太手拄着拐杖,迈着三寸金莲慢悠悠的踱步。头顶的手帕,成为陕西老太太区别与其他地方老太太最显著的特征。
要说这老太太头顶手帕的历史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是陕西人由来以久的风俗。由于陕西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
说起这一方小小的手帕的作用,那可是大发去了。手帕既可以防止强烈的日光对皮肤的侵害,又能阻止尘土进入到头发,而且头发也不能被风吹乱。当在外劳作,没有随身携带毛巾的话,手帕又可以檫汗抹灰,实在既实惠有美观。
其实,老太太们带手帕也是和以前的生活联系起来,由于以前生活比较窘困,人们没有钱来卖美丽的帽子。所以便宜实惠的手帕,就成为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的必然选择。今天,当人们生活富裕起来以后,千奇百怪的帽子逐渐取代了手帕。手帕也成为古老的历史中一道风景。
有时偶然在街头看到头染黄毛的愤青,带着花花绿绿的头巾,仿佛这世界一下子又颠倒过来。
第六怪:房子半边盖
歌谣为证: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辆时运来。
在陕西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但是,您千万可不要以为这是“豆腐渣”工程,其实这是陕西人独有居住环境,这与陕西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
由于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因此关中一代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建造这样的房子,用的材料当然就地取材,用当地黄土和成泥,打成高40公分、长50公分、厚10公分的泥胚,凉干以后用来砌墙,条件好的话烧制成青砖以后,陕西人把这叫做“糊葺”,真有点“胡砌”的意思了。但是,这样的房子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木材和砖瓦,而且省下了人工。省工省材的半边房子绝对不是意味着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其实,每一处房子都是主人多年的心血和汗水换来成果,同时,这也是以后子孙几代的庇护所。
小的时候,我就一直住在半边盖的房子里,由于房间的面积缩小了,因此保暖性和透气性相对较好,比起大瓦房来更显得冬暖夏凉。因此,经济而又实惠的半边房成为陕西农村的首选。
今天,在陕西半边盖的房子已经成为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改善,当地的农民也住上了水泥钢筋的楼房。每当回到老家,看到那仅有的几座半边的房子,就会让我缅怀过去的岁月。
第七怪:姑娘不对外
歌谣为证:长安建都十几代,人杰地灵春长在。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不对外。
陕西关中自古人杰地灵,土地广袤肥沃。因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衣食无忧,所以长久以来养成的封闭意识,陕西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
陕西人对于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识,那更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陕西姑娘不对外的传统。陕西人绝对不让外人占着半点便宜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陕西人自家的姑娘只限于在陕西人内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自古以来,河南、四川、湖北、甘肃等地的姑娘纷纷下嫁陕西,却很少见到陕西的姑娘下嫁到外地。
在我们那里,只有那些家境贫寒,兄弟多的人家,在当地实在是找不到适合的姑娘,迫不得已才会到外地找一个媳妇。这样的话,也会让邻居小瞧的一阵子。
由于,陕西自古就是风水宝地,共有十八代帝王在此建都,多少年来一直侵淫着封建主义思想。因此,陕西的姑娘一般就比较传统和守旧。同时由于长安十八代帝王在此建都,所以天子脚下的臣民,就更显得牛气了一点,底气更足了一点。再加之,平日辛勤地耕作足以温饱无忧,尽情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天伦之乐。因此,陕西人更愿意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面,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事业,离开家乡而四处闯荡。
陕西的姑娘由于生活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于是,结婚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都是靠着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关系,四处打听,然后选择一个比较满意的人家将闺女嫁过去,这样也是作到知根知底了。
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当然,陕西的姑娘就不会对外了。但是,那段历史已经是以前的老黄历了,在新时代的青年,更有他们自己的选择,已经打破旧婚姻的樊笼的年轻人,积极地争取自我的自由幸福的婚姻,走出陕西,走向了世界,和蓝眼黄发的外国人也谈婚论嫁了。
当我离开家乡十几年,到了结婚论嫁的年龄,父母和一个劲儿认死理儿,始终坚持还是陕西的姑娘好,让我找一个老乡做妻子。但是,我最后却选择了东北当地的媳妇。
看来,陕西姑娘不对外的这一“怪”悠久的历史,在我这里已经是见怪而不怪了!
第八怪:不座椅子蹲起来
歌谣为证:老陕脾气真古怪,有登不坐蹲起来。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很自在。
陕西人喜欢蹲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老陕们看来这是陕西自己我的享受。
在陕西的农村,在闲暇时候,一般上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不穿袜子,光脚穿着布鞋,嘴里叼着一根哈烟袋,手里掐着收音机,蹲在凳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抽烟。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感觉到的是一份自在和欢畅,远远比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幸福的多。因此天性随意的陕西人更愿意自在地蹲着,做一个快乐无忧的下里巴人。也不愿意很拘束的坐在凳子上,去享受阳春白雪的高雅生活。
也许陕西人天生与黄土地的亲密地接触,使他们更愿意接近和亲近黄土地。
第九怪:睡觉枕石块
歌谣为证:三秦楞娃庄稼汉,不爱软枕爱石块。冰凉坚实燎的太,醒脑提神金不换。
陕西人不喜欢柔软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是和陕西人憨直的秉性分不开的。
在陕西。当夏季酷热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而且,陕西人亲切地把它叫做:“金不换”,意思就是用金子也不换的宝贝,足以见得陕西人对于这个头下石块和木块做的枕头,其依恋和痴迷的程度是何等真切了。
当然,陕西人一般后脑勺比较扁平较多,笔者经过仔细考证,道是怀疑这扁平的后脑勺,是不是和祖先爱枕着砖头的睡觉有一定的关系。
在我小的时侯,夏日酷热难耐,家里人都愿意在外面的空地里乘凉,有时候,晚上就睡在外面。当铺上一叶凉席,头枕在冰凉的石块上,听着爷爷讲古老的传说故事。不一会儿,我仿佛就是那故事的主角。等到一觉醒来的时候,看到天上的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露水已经打湿了被角。
第十怪:秦腔吼起来
歌谣为证: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喉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棚要翻。
陕西十大怪,最怪就是秦腔喉起来。秦腔产生于民间,生动的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
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因此秦腔有着深厚的根基。在陕西的农村,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对于辛勤劳作一年的人们来说,最大的享受就是听一场秦腔。如果有老人在过大寿时候,儿孙们要是能请上一个戏班子,美美地唱上那么一回,那可是莫大的荣耀了,这可得让十里八村乡亲起码能唠叨好几个月。
秦腔并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都可以亲近的艺术,当人们辛勤劳作,高兴的时候,可以放开嗓子吼上一段,高亢的吼声激荡长空,回荡四野,让人心中豪迈之极。如果在悲伤的时候,悲愤地吼一段秦腔,苍凉悲戚,低沉婉转,山川为之动颜,草木为之悲戚。秦腔就像一根脐带,一头连接着秦人的未来,一头连接着秦人的过去,为生活在这片黄土地的人们,提供着思想的乳汁。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正是因为秦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吸引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如果婉约秀丽的江南,那里是永远不会发出这样雄浑的声音。在苍凉的夜里,当秦腔那激扬的旋律在广袤的上空回荡,这时候,作为一个纯粹的秦人,您的心中怎能不产生共鸣。在那片方圆天地,台下一声声地叫好,更激起了台上演员的表演欲望,尤其是演员的水平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定,观众就会自发在台下鸣鞭放炮,给演员批上红绸缎,这可是对演员最高的褒奖了,于是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一个接着一个的高潮连续不断……
全国解放后,秦腔除以本剧种长期演奏用的乐器为基础外,还吸收了其它一些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以丰富其音乐的表现力。秦腔角色分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十三门。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在脸谱(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块瓦花脸、带一字须)、身段(如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担等)、化妆(如改包头为梳水头)、特技(吐火、吹火、踩跷),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入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记得在我儿时记忆深处,最让我迷恋的就是丑角,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着,置于头顶,耍各种动作。秦腔《三进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赌博被其妻处罚顶灯。常天保头顶油灯,跪地、行走、仰卧、钻椅、钻桌、上桌等,均很自如,并能使油灯不掉、不洒、不灭。这全凭演员脖颈的平衡技巧。秦腔丑角演员刘省三、晋福长和汉调桄桄演员王半截、赵安学及汉调二簧演员蔡安今等,均擅长此技。王半截还能自己将头顶之灯吹灭。那时侯我非常羡慕这些有名的秦腔艺人,最大的梦想就是想成为一名秦腔艺人,而今不过只能哼着几曲不成调的秦腔聊以自慰。
秦腔也是多个剧种的鼻祖。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流露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 ”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剧目之丰富,居我国三百多剧种之首,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现在统计,仅存约4700多个,而且,这些剧目目前还正以惊人的速度继续流失。
而今,回到家乡,却再也看不到以往秦腔兴盛的局面。现在的年轻人最推崇的是那些精心包装后的俊男靓女,而他们哼哼唧唧的动静,让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夏夜的蚊子,心中很不舒服。
时代在飞速发展,而今陕西十大怪有的早已消失,而流传下来的也逐渐减少。然而,作为纯粹的秦人不了解这一段历史风俗,也不算得真正的秦人。
领结婚证可以化妆吗?
领结婚证可以化妆,但是只能化淡妆,不能妆容过浓,不能在面部多加点缀物。婚姻登记照片要求真实、清晰、纸张质量符合档案存放的时间要求陕西姑娘结婚化妆吗,不能用PS、合成等照片。(一)申请。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陕西姑娘结婚化妆吗,须持本人户口证明、居民身份证,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共同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
申请登记的时候男女双方必须同时在场。如果是离过婚的还应当持离婚证。在实行婚前检查的地方还应该持有医院的婚前检查证明。
(二)审查。登记机关对于双方当事人的结婚申请审查,在必要时,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有关的证明材料,或进行必要的调查,或指定项目进行医学上的鉴定。
(三)登记。婚姻登记机关经审查后,认为符合结婚条件的,准予登记,发给结婚证。婚姻登记机关不予登记的,应当出份书面说明,说明不予登记的理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六条 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
第一千零四十七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第一千零四十八条 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第一千零四十九条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第一千零五十条 登记结婚后,按照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第一千零五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一)重婚;
(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三)未到法定婚龄。
关于陕西姑娘结婚化妆吗和陕西女孩的嫁妆一般有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