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蒙古结婚的图片大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蒙古族结婚图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蒙古族的婚礼
蒙古族婚礼习俗--简要概述回目录 蒙古族婚礼习俗——怀孕的母马驮新娘子 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在原始社会蒙古结婚的图片大全,两性的概念不是个体的概念而是集体的概念蒙古结婚的图片大全,原始群体由族内婚制过渡到族外婚制蒙古结婚的图片大全,由此而产生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由婚姻的两合组织构成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之间的结合逐渐形成某种规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产生了相应的婚姻制度和某种特定的习俗。婚礼不仅仅是向社会宣布男女的结合,而且表明男女双方维系家族的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合理性,因此蒙古民族在婚俗中特别看重婚礼。蒙古民族的婚礼始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独具风韵的魅力。
蒙古民族的传统婚姻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自主婚姻是近几十年的事,但在礼节上多少还保留有传统的痕迹。 丰富多彩的蒙古民族婚礼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历史的演变,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其规模之大小、繁简之程度以及具体方式等都曾经历过多次的发展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都具有浓厚的游牧文化的特色。蒙古族婚礼习俗--婚姻制度回目录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烟制度。抢婚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烟形。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蒙古族婚礼习俗--婚恋习俗回目录 蒙古族婚礼进行中 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小伙子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一盘饼食,这事就此定了下来。冬天是举办婚礼的好日子,经双方选定日子后,新郎家于傍晚时分到姑娘家接亲,至此婚礼已经开始,民族风格浓厚、趣味横生的各种婚礼节目连续上演,一直到东方发白;接新的队伍才跨上骏马,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到家后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行磕头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欢乐在草原上荡漾。蒙古族婚礼习俗--聘礼习俗 回目录 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农区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为聘礼;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祥数,聘礼以“九”为起点,从“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头,取“九九”为长寿的意思。如贫困牧户不具备九数牲畜的聘礼,也可以择小于九的奇数,以三、五、七头牲畜为聘礼,但绝不能择偶数。蒙古族婚礼习俗--选择吉日回目录 蒙古族婚礼酒席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称择喜日。解放前,男女两家定亲后,首先要请喇嘛占卜,选择吉日,确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亲友带上哈达、美酒、糖果等礼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谈结婚事宜。谈妥后,男女两家开始准备婚事。一般是打扫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杀羊,准备聘礼、嫁妆及其他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朋好友,光临贺喜。蒙古族婚礼习俗--嫁妆准备回目录 女家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蒙古族婚礼习俗--娶亲习俗回目录 蒙古族婚礼习俗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过去,蒙古族的娶亲非常隆重,并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亲的传统婚俗。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1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蒙古族婚礼习俗--求名问庚 回目录 舞剧再现蒙古族婚礼习俗 蒙古族娶亲的程序之一。求问新娘的姓名,又称讨封。是一场有趣的戏耍活动。娶亲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闺房里摆设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亲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们,皆为同辈,参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戏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问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时间。这时,由男方的祝颂人与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辩,并唱对歌,直到女方说出真实乳名,求名宴才告结束。求名问庚,实际上是一场智力竞赛,以此表达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 蒙古族婚礼习俗--刁帽子回目录 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习俗 也称抢帽子。过去,蒙古族在娶亲途中,娶亲者和送亲者纵马奔驰,互相追逐,都想争先到家,成为优胜者。为此双方在途中要进行刁帽子竞赛。通常是送亲者想方设法把娶亲者的帽子抢过来,挑在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马去拣,以影响其行速。娶亲者彼此掩护,而不让送亲者抢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赶,互相嬉戏,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求亲: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新中国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亲,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亲。按蒙古族的传统婚俗,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蒙古秘史》卷中记载:也速该把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亲。德·薛禅说:“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少求几遍,就许给啊,要被人轻看。”后来形成了一句蒙古谚语:“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蒙古族婚礼习俗--婚礼场面回目录 蒙古族婚礼习俗 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蒙古族婚礼习俗--拜火仪式回目录 蒙古婚礼酒席场面 蒙古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各地蒙古族尽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礼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后,首先要举行拜火仪式,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杜尔伯特蒙古族的拜火仪式别具一格。当新娘进入婆家后,院子里垒着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齐往火里祭洒奶酒,并跪拜叩头。旁侧站着司仪诵念《火的赞词》:圣主成吉思汗发现的火石,诃额仑母夫人保存下来的火种,用洁白的哈达、奶酒祭祀,民族之火从古到今。请新郎新娘祈祷吧!神火是你们婚配的见证!请新郎新娘叩头吧!佛光为你们传宗接代。
蒙古族的婚礼是什么形式
蒙古族的婚礼
蒙古族传统婚礼是一部完整的、有情节、有故事的套曲,它不仅是一部诗剧,也是一部史话、一部传说。大体有这样几个程序。
伴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碧波荡漾、青翠欲滴,湛蓝的天空中飘荡着白云,成群牛羊在清澈的小溪旁栖集嬉戏。乳白色的蒙古包升起袅袅炊烟。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蒙古包旁。
伴着欢快的音乐和马蹄声,男方的迎亲队伍由新郎、伴郎、媒人、主婚人、亲友、祝词家(歌手)等数十人组成,一路上有说有笑地来到女方家。此时,女方的亲人们,给男方亲友献哈达、敬酒、互相问安。接下来,按照蒙古族传统习惯,新郎由主婚人陪着给神佛点香、敬酒、磕头。
敬神仪式结束后,由男方主婚人赞礼,并介绍新郎叩见岳父岳母及其诸位尊长。片刻,女方摆好酒宴,款待新郎、迎亲人员及双方亲友。此是在女方家的头一道宴,即求名问属宴。女方参加的人员除亲属外,还有善于对歌的嫂子。通过求名问属,女方与男方祝词家展开喜剧式的对歌。嫂子要以攻为守千方百计难倒对方,对方祝词家又穷追不舍,想尽办法战胜嫂子,整个过程形式生动活泼、激烈,对唱诙谐幽默,情趣盎然。求名问属宴过后进行的是献茶歌。经过献茶盘古,女方家开始装扮新郎,盛赞着装。按照女方母亲的吩咐,女方的嫂子手拿银碗,碗内盛满粮米,走到蒙古包中央,用粮米画出吉祥图案,之后给新郎换衣服。新郎在女方妹妹们的推拉下走到嫂子跟前,把脚抬起来,嫂子先抢下一只靴子,让新郎一只脚蹦跳,新郎求饶作揖,而嫂子却一把将新郎推倒,让众姐妹抢另一只靴子。好半天才给新郎换上新靴子,接着在给新郎换新衣服扎腰带时,女方的嫂子和姐妹们从两边使劲勒新郎的腰,使新郎气喘吁吁,连连作揖求饶,直到女方的父亲出面喊:装扮新郎的过程才算结束。晚间举行的沙恩吐宴是女方家设的第二道宴,也是新娘出嫁的宴,离别的宴。席间,新娘、新郎、嫂子和姑娘们围坐在一桌。先唱《沙恩吐宴歌》,之后女方祝词家手端一只大木盘,快步上场,盘内装有红布包裹的羊嘎拉哈和一大块肥羊胸脯肉。羊嘎拉哈被弹向桌中,席上众人哄抢嘎拉哈。本来应该归新郎的那块象征着儿女联姻的沙恩(俗称嘎拉哈),在女方主持人的有意偏袒下,总是被新娘的姐妹夺得,于是,女方的嫂子用刀割下一大块羊肥肉,叫新郎吃,又不许新郎动手,结果新郎被嫂子戏耍得满脸羊油,连连作揖、点烟、求饶。此时,善歌的男方祝词家唱道:小小的嘎拉哈,连着骨头连着筋,只要嘎拉哈在,大腿小腿不能分。小小的嘎拉哈,连着血肉连着心,只要嘎拉哈在,连着男女两家亲。边唱边向对方索要沙恩,一直唱到《报时歌》,女方的姐妹们才无可奈何地把沙恩交给新郎。此时,启程的时辰到了,新娘与父母、姐妹们泪眼相望,依依惜别。闹了一夜的亲人们骑马赶车,护拥着新娘,踏上了送亲的路程。送亲队伍启程了,女儿的父亲站在院中望着远去的女儿背影,久久不肯离去。
蒙古族婚礼的主要程序是怎么样的?
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能的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婚礼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定亲、婚礼和回门。定亲:儿子长大成人后,父母就要物色一位年龄、长相、针线、营生都般配的姑娘,作为儿子的配偶。接着就请一位媒人去女方那儿说亲。通过几次来往,确定以后,双方父母就可以互相走动,选择一个吉年吉日,围绕八卦举行一个“开婚”的仪式,同时商定迎亲、挽头的具体时辰,尔后双方便可以向亲朋邻友发出婚宴的邀请了。分辨出嫁:迎亲的队伍将在傍晚时分出发。新郎身着红绸长袍,腰束金黄宽带,脚蹬高统马靴,由领头人、祝颂人陪同,来到蒙古包前的玛尼宏棋杆下,由祝颂人领头,在场宾客和韵,唱起欢乐的迎亲歌:“成吉思汗时代许下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机。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之后,迎亲的队伍扬鞭策马向新娘家驰去。新装娶亲:结婚那一天,男家附近另设一座披红挂绿的蒙古包,作为新房。包里包外都是穿著鲜艳的蒙古袍、欢声笑语的男男女女,新郎也换上崭新的装束,忙碌着准备去迎亲。新娘则在自己家的蒙古包内梳洗打扮,迎接新郎的到来。闭门迎婿:按照传统的礼节,迎亲队伍在新娘所在的浩特先骑马绕跑一圈。正待在新娘的蒙古包前下马,欢聚在新娘家的亲友便迎上来,寒暄之间,迎亲的祝颂人还未来得及下马,他手捧的哈达就给新娘家的一位厨师用烧火棍接过去。这时,新娘的亲友们在包外围成一个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的样子,还用一条丝带将迎亲者挡住,这叫“彩带隔门”。于是善于辞令的祝颂人便高唱鄂尔多斯民歌发问:“你家天天关门,还是见我们来了关门?是嫌我们来的人多,还是因为错过了时辰?”口齿伶俐的伴娘就会用民歌反唇相讥。这样,双方一唱一答,充满情趣,直到最后,伴娘才收起彩带,放迎亲者进包。献羊祝酒: 进包后,祝颂人拿出送给新娘的首饰和衣物,请女方父母亲友过目,并敬献上奶酒和全羊。之后,新娘家举行盛宴,招待迎亲的人。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杯盏交错,歌声不绝,直到深夜。 母女惜别: 第二天,新娘要离开娘家时,往往泪如雨下,似乎很伤心。其实这是婚礼中的“哭嫁”习俗。这时,祝颂人领新郎“抢亲”。陪亲的姑娘将新娘保护起来。男方好言相劝不成,便挤进人群中“抢”新娘,场面十分热闹。迎亲途中: 于是,新娘和亲人们依依惜别,送行的人们唱起送亲歌,歌声中,伴娘用红纱为新娘蒙上头,然后上马绕自家的蒙古包一周,便策马向新郎家驰去。跪拜公婆:新娘下马后,先在蒙古包前的玛尼宏旗杆下举行“跳火”仪式,取兴旺之意。新娘进入蒙古包,祝颂人要向新郎的父母发问,新媳妇蒙头盖脸,能不能见人露面?回答后,婆婆揭开儿媳的蒙头纱,然后赠送礼品,并给新娘起新的名字。接着,全羊席开始,持续到天明。掀盖头: 交接茶勺。次日清晨,新婚夫妇举行送客酒宴。送亲的众人都要畅饮三杯,然后方跃马扬鞭,踏上归程。
关于蒙古结婚的图片大全和蒙古族结婚图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