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客家结婚农家酒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客家人的婚礼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客家人婚宴上,那些菜最能突出客家主题。
客家人的农家宴八人一台,俗称八仙桌。客家人在喜庆、婚嫁、做生日、庆满月、款待亲朋好友,都会置办上一桌“八盘”的佳肴来宴请客人,称“筵席八盘”。
“客家八盘”其实就是最有客家特色的八道美味菜肴。和如今大多数喜事都在酒店举办不同,在过去,客家人办酒宴一般都在祠堂进行。客家人是淳朴亲邻的,无论是谁家办喜事、丧事,临近的村民都会前往帮助。通常,人们早早就把祠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小孩们在大人的带领下结伴把桌子凳子在祠堂摆好。正式的酒宴开始后,力气大的妇人先把用饭甑蒸好的饭抬上来,接着,年轻一辈便开始往桌面上摆放客家酿酒、零食、水果等物什。最后,等一切就绪,便可以上“客家八盘”了。上这“八盘”,一般的次序是,先上金针炒猪杂或者木耳炒酸菜、酸菜炒竹笋等,谓之开胃菜;接着就是香芋扣肉,客家人喜欢把猪肉切成大块方形,这道菜是在两块五花肉中间夹一块香芋片,这样做既避免了大块猪肉的油腻,又使肉片上夹杂香芋之味儿;除了这两道菜,八盘里还包括传统的香菇煮猪手、肉片炒米粉、客家丸子(一般为猪肉丸),还有被称为客家第一大菜、第一名菜的客家酿豆腐;当然,无鸡不成宴,还得上一盘白切鸡,这是自家饲养的农家鸡,也是客家人招待贵宾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最后再上一道:农家自种的青菜(一般为卷心菜、包菜,寓意团结、同心)。以上便是在客家农村喜宴中最为常见“八盘”。事实上,客家菜拥有着自己根深蒂固的菜肴文化,着重突出“田园之美”,除了这常见八盘,有的人家还会加上自家养的鱼、山间采摘的一些野菜等能体现农家田园风情的菜肴。
喜庆、婚嫁、做生日、庆满月等等都是人生中的一大喜事。既然是大喜之事,就要办得热闹,并讲究排场,既要显示主人经济上的富裕,还要体现自己的热情与大方。所以在河源筵席中的“八盘”便成了当地人这种意愿的载体。只要对饮食内涵有着深入了解的人便一定知道,任何的一种长期存在着的固定席面,不论它是流行与上层的高档席面,还是畅行于民间的普通席面,都必须有一个被那一层次的饮食群体所认同并共同采用的状况,而客家八盘就拥有这样的群众基础,从古流传下来,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客家人无论是大小喜事,还是款待远近宾客的宴席,都以“八盘”为主角。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市某些村落,还有在办丧事时,用“九盘”、“十一盘”、“十三盘”等习俗。
农村人家的“八盘”不仅是代表着客家人的饮食文化,它更是一部客家人的《百科全书》。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客家八盘”也会加上海鲜之类的非客家传统菜肴,八盘逐渐往“十二盘”、“十四盘”“二十盘”等发展,但是无论其如何发展,均离不开特有的客家特色
客家人结婚怎样的习俗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选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一般要在结婚一个月以前,同时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在广东及海外客家人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别开生面的“蔬菜嫁妆”之俗。客家女儿出嫁时父母必郑重其事地把一些谐音吉利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香葱、韭菜等等,逐样用红绳或红布条捆扎,作为陪嫁,以表示对女儿女婿的美好祝愿。更有趣的是客家还有用“长命草”为陪嫁的习俗。长命草为一株野草,用红绳扎好,陪嫁到夫家,挂在洞房床头竹篮里,第二天栽于菜园中,以示扎根。
梅州客家农村酒席招牌菜,你能说出几道菜?
古人云:“厥出生民客家结婚农家酒席,食货唯先”。吃客家结婚农家酒席,永远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主题。每天早上出门,客家人互相寒暄的第一句话就是:“吾食矣朝莫客家结婚农家酒席?”(您吃客家结婚农家酒席了早饭没?),如果都还没吃,那么热情好客的客家人一定会邀约对方“共下来去食朝”(一起去吃早餐)。客家人对吃虽然很朴素,但却很讲究,主要体现在选材、刀工、烹制方法以及风味特点四大方面,选材以家禽家畜和山珍为主;刀工粗矿而质朴,讲究形粗块大;烹制重焖煮,少煎炸,其中以盐焗、酿、焖居多;风味上呈现“咸、肥、香、烧”的特点。
梅州各个乡镇都有独特的招牌菜,如石扇鱼焖饭,白宫米粉丸、松源五香豆干等都在宴席上出现过,但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捶丸”(猪肉丸)、各种丸子(鱼丸、萝卜丸、开锅肉丸)、焖狗肉等是宴席必不可少的菜色;汤以猪肚煲鸡、老鸭汤以及各种山珍汤为主,冷盘则以酿肠、酿猪肝、卤鸡蛋、鸽子为主,如果是婚席,还有莲子红枣汤等,老一辈的酒席中还会有蛤蟆、鳗鱼等。
一、盐焗鸡——盐焗的代表
盐焗是客家菜中常见的一种烹制手法,梅州客家盐焗鸡是盐焗料理的开山之作,其味道鲜美且皮薄肉多,干香而不油腻。味道的好坏首先取决于鸡的种类和品质。客家人喜欢盐焗三黄鸡且必须养到快生蛋之时,肉质紧致鲜美,肉香味十足。具体步骤是:
杀好鸡后,将食盐均匀地涂抹在鸡身上,并拍打鸡的皮肤直到盐全部融化,然后把一整只鸡用纸包住,包鸡的纸较为讲究,上面的一层要用轻薄透气的纱纸,下面几层则用客家地区流行的草纸。用不同种类的纸多层包住的目的是防止鸡身的水分流失和盐的过分渗透,因为鸡本身已经腌过一遍客家结婚农家酒席了,带有咸味,不宜过咸,否则无法入口。
炒盐是古法制作盐焗鸡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所炒的盐必须是粒大饱满、没有添加碘的海盐(客家人称之为“粗盐”)。其特点是热量高、耐焗。粗盐用中火不断翻炒,直至盐粒由白色变成灰色。最后将用纸包好的鸡放进锅中用小火慢焗。等一个半小时左右, 香喷喷的客家盐煸鸡就新鲜出炉了。
二、酿豆腐——酿菜的代表
客家酿菜品种丰富,酿豆腐、酿莲藕、酿苦瓜等等凡是肉类能塞进去的食材都可以做成酿菜,其中最经典的要属“酿豆腐”。据说,客家先民刚来到南方的时候,非常思念北方故土,尤其是中原的美食一饺子。怎奈南方不产小麦,饺子皮无从获得。聪明智慧的客家人便就地取材,把豆腐当饺子皮使,往里头植入肉馅,于是便有了“酿豆腐”的诞生。也有传说认为,酿豆腐是崇尚中庸之道的客家人“让”出来的美食,直到现在仍有不少客家饭店打出“让豆腐”的招牌。
传统酿豆腐的做法是:将粒大饱满、色泽光亮的黄豆用清水浸泡透彻后放进石磨里慢慢推磨成浆。豆浆经过滤、煮沸等数道工序后会冷却成型。将豆腐均匀切成块状,或将每一小块斜切成三角形状,用筷子或勺子稍微挖空斜切面中间的部位,植入事先准备好的馅料,或直接拿方形的豆腐块来酿。接下来是煮是煎,就因人而异了。
三、梅菜扣肉——客家菜的代表
提到客家肉食,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梅菜扣肉”,它是客家菜的代表,每逢宴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从外观上看,梅菜扣肉具有形粗、量多的特点。传统做法,每块扣肉至少重一两,有的甚至重达三两。客家人之所以喜欢用梅菜搭配五花肉,是因为在烹制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最后入锅蒸的环节,梅菜能很好地吸收掉五花肉的部分油脂,同时其独有的芳香也能很好地渗透到肉里,彼此相得益彰、妙不可言。
所谓梅菜,就是加工后的冬芥菜。梅菜的制作需要经过“三蒸三晒”的过程,即先将芥菜用盐腌制,等其渗出大量水分,然后再拿去蒸,蒸好沥干后又拿去晾晒,然后再反复蒸、晒。客家人做出来的梅菜具有不寒、不热、不湿、不燥的特征,素有“正气菜”之美称,意为性味温和,食后不会有燥热、湿寒等不适反应。
至于扣肉,采用的是比较普遍的五花肉,五花肉要先整块入锅煎,然后出锅温热时切块,再入锅加梅菜、香菇、虾仁、调味料等一起翻炒,做成酱红油亮、绵滑醇香。
梅菜扣肉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扣”,它指的是一个动作,即倒扣,将装在一个碗里的熟肉扣在铺满梅菜的盘子之上。所以“梅菜扣肉”也是“肉扣梅菜”,只不过大家都习惯前一种说法罢 了。
客家人结婚习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客家结婚农家酒席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客家人的婚礼、客家结婚农家酒席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