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证的历史(结婚证变迁历史)

时间:2022-10-18 阅读:31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结婚证的历史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结婚证变迁历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婚书在我国古代的婚嫁中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古代的婚书最早出在哪个朝代?

在现代男女结婚是需要有一定法律凭证的,所以两人结婚时候的证明就叫做结婚证。古代结婚证明并不是叫做结婚证,而是叫做婚书。与现代不同的是,现在的结婚证需要在婚礼前领取,而古代的婚书却是在订婚的时候就已经签署了。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婚书是在敦煌文献中的唐代婚书。而且婚书分为了正书和别书,正书是男方家庭请求婚姻的通婚书和女方家庭允诺的答婚书。里面书写的内容有套话,也有虚话。事实上别书才是婚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记录了男女双方的真实情况。在古代,缔结了的婚书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只不过更多的是保证了男方的利益。

 古代的婚书具备严肃性和法律效效力,但是这样的婚书也显示了女方在古代婚姻中的弱势地位。因为在古代,如果签订了婚书,那么女方是没有权利毁约的,只有男方才有权利解除婚约。所以在古代,一旦男方解除了婚约,女方想要再结婚就比较困难。而且解除的流程也非常的简单,只需要男方跟官府说明情况,然后放弃聘礼就行了。对于男方而言,解约只是经济上的损失,却不用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是对于女方就不同了,给女方造成最大的损失就是精神上的损失。

但是个人觉得不管是古代的婚书还是如今的结婚证,这都是法律上的一个凭证,如果想要夫妻两人能够一直携手白头到老就需要相互的尊重,包容、理解才能构建和谐的婚姻生活。

结婚证是夫妻必不可少的证明,古人结婚也有结婚证吗?

大家都知道结婚证的历史,现在男女双方要结婚结婚证的历史,建立婚姻关系,需要到民政机构登记领取结婚证。 结婚证是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签发的证明婚姻关系有效成立的法律文书。那么在古代,如果结婚,是否也有结婚证呢?

其实在古代,结婚凭证不叫结婚证,而称为婚书。清代以后,官方的“结婚证”才开始出现,然后不断演变,发展成为今天结婚证的历史我们所见到的结婚证。

婚书的最早历史可追溯到周朝,《周礼》中就有管理婚姻事务的“媒氏”负责颁发婚书的记载,当时的婚书是写在竹简或木椟上,男女双方各执一半,作为婚姻的凭证和依据。那时婚书是与“六礼”相对应的书面表达形式,也被称为礼书。“六礼”,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由于“六礼”太过繁复,秦汉以后就简化了,到了宋代精简为纳采、纳征和亲迎三礼。到明清之后,婚书上主要是记录新人的生辰八字、聘礼,以及行礼的吉日吉时等等信息。

婚书的内容包括:男方家庭请求缔结婚姻的通婚书和女方家庭允诺的答婚书以及男女双方各自的真实情况。婚书虽是私约,同样也具有法律效力。唐代法律明确规定:“女方仅仅毁约而没有许婚他人,官府要杖责女方六十大板;女方解除婚约而且别许他人的,要杖责一百;如果女方别许他人且已经成婚者,得服一年半劳役。”男方要想解除婚约,只需放弃聘礼即可。从中可以看出女性在封建社会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男性在婚姻关系中占据主要地位。

结婚证的出现和发展正式官方的结婚证最早出现在清代,称为“龙凤帖”。男女订亲之后的7~10天,双方去当地县衙领取龙凤官帖,遵章纳税交款。帖上要填写定婚人姓名、年庚,并填写双方家长、主婚人和媒人的姓名,而且均需签押、盖章,以示郑重。经官府认可,盖上公章大印,证明婚姻已经取得合法手续。然后,选择吉日良辰,进行换帖仪式。

鸳鸯礼书太平天国时期出现过名为“合挥”的结婚证。其形式与清代差不多,这个时期的结婚证与以后的结婚证有非常相似的一点,那就是从民间私约上升为由官方收费发放。相比,这时的结婚证更具有契约性和合法性。

到了民国时期,结婚证书有了更多花样。不止样式多种多样,装饰的图案有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牡丹吐蕊等,甚至有些加入了西方元素;另外叫法各异,有叫“自由证书”的,有叫“鸾凤谱”的,有叫“伉俪证书”的。

民国结婚证书建国后,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结婚证的样式也经过了多次的调整,现在我们使用的是2004年改版后的样式,在简化格式的基础上加入了防伪的技术。

历史上官方颁发的结婚证是何时出现的?A.秦朝 B.唐朝 C清朝.

C。清朝结婚证的历史! 有史记载的、由官方颁发的结婚证结婚证的历史,最早出现在清代,称为“龙凤帖”。男女订亲之后的7~10天,双方去当地县衙领取龙凤官帖,遵章纳税交款。帖上要填写定婚人姓名、年庚,并填写双方家长、主婚人和媒人的姓名,而且均需签押、盖章,以示郑重。经官府认可,盖上公章大印,证明婚姻已经取得合法手续。然后,选择吉日良辰,进行换帖仪式。之后,太平天国时期出现过名为“合挥”的结婚证。其形式与清代差不多,这个时期的结婚证与以后的结婚证有非常相似的一点,那就是从民间私约上升为由官方收费发放。相比,这时的结婚证更具有契约性和合法性。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提倡男女平等的民主主义,所以,结婚证更具意义了。

20年前山东的结婚证是啥样的.

20年前的结婚证是手写的,不是打印的。

我国的历史发展之中,结婚证的种类不计其数,各式各样,各型各款,代表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以及不同年代的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想法和感觉,或许是温情的,或许是革命友谊一般的正式,又或许是对法制的敬畏。

结婚证是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签发的一种法律文书,其作用是证明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有了结婚证,双方的婚姻关系就是合法的。结婚证由国家民政部统一设计制定,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印制,由县级民政部门颁发给结婚的青年。结婚证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结婚证比较简单,就是两张巴掌大的纸片,上面写明结婚双方的个人信息和结婚日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婚证上增加了漂亮的图案,贴上了结婚照。结婚证的制作也越来越精致。

结婚证上的花朵是什么花

结婚证书上的花是牡丹花。

牡丹花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花种,也是中国的国花,虽然有成千上百个品种,但几乎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开花后都会看起来非常雍容华丽,因此也有“花中之王”的说法,而将牡丹花印在结婚证上,就是寓意家庭美满,象征着对新人美满婚姻的祝福。

结婚证的历史变迁如下:

我国自2004年1月1日起将启用新式婚姻登记证。新式结婚证、离婚证封面均为枣红色。旧式婚姻登记证可继续使用至2004年6月30日,自2004年7月1日起,全国各婚姻登记机关将不再使用旧证。

早年间的婚书的质地有宣纸、硬本、绢面、毛边纸等,以手书居多,1912年后改用油墨印刷,词藻华丽优美。1949年以前,中国民间的婚嫁习俗一般沿习旧制,联姻的关键不是男女当事人同意,而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因此,那时的婚书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都要写出来,有的还要写清楚订婚或举行婚礼时的饭庄,各种名称排了长长一串。如今,婚姻已由当事人自己做主,婚书也变成体积小巧的结婚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结婚证

什么是结婚证?

什么是结婚证?

简单的讲,结婚证就是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签发的证明婚姻关系有效成立的法律文书。

历史传承结婚证的历史

早年间的婚书的质地有宣纸、硬本、绢面、毛边纸等,以手书居多,

民国元年开始改用油墨印刷,辞藻华丽优美。1949年以前,中国民间的婚嫁习俗一般沿习旧制,联姻的关键不是男女当事人同意,而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那时的婚书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都要写出来,有的还要写清楚订婚或举行婚礼时的饭庄,各种名称排了长长一串。

中国建国后,婚书已变为体积小巧的结婚证。1950年的结婚证只有两个巴掌大的薄纸片,上面除结婚人的姓名、籍贯、签名、年龄,以及证婚人的签名外,没有任何绚丽的设计。

而到了2019年8月6日,支付宝宣布,福建、江西、江苏、浙江、重庆5省市上线电子结婚证。

如何领取结婚证:

男女双方满足结婚条件后,可以前往任何一方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办理结婚手续。

提示:双方必须到场。在的公民,双方均非本地户籍的可以凭一方居住证和双方户口簿、身份证,在居住证发放的婚姻登记机关(当地民政局)办理婚姻登记。

结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男女双方必须自愿结婚结婚证的历史

2、男方年满22周岁,女方年满20周岁结婚证的历史

3、双方均无配偶(未婚、离婚、丧偶);

4、双方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费用问题:

领取结婚证,需要多少费用?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去民政局办理结婚手续,不再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

结婚证的历史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结婚证变迁历史、结婚证的历史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jiehun/21469.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