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与儿子结婚(嫁给孙子的皇太后)

时间:2022-10-14 阅读:16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太后与儿子结婚,以及嫁给孙子的皇太后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孝庄太后为何选择下嫁多尔衮,只因两人是青梅竹马?

个人认为,孝庄太后并没有下嫁给多尔衮。至于这一说法的产生,很可能来源于民间说法,以及一些当时有倾向的事实扭曲。同时,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现代宫廷剧小说的演绎。至于清朝的正史,并没有相关的记载。

作为努尔哈赤最青睐的儿子,多尔衮可谓是后金当年最闪亮的男孩。但是,王位最终却给了皇太极。也许是上天的巧合,皇太极死后,新皇帝年幼,多尔衮也趁机展开了权力的争夺,最终当上了摄政王。

至于两人之间的感情,可以从历史的细节中看出一些端倪。当年多尔衮曾生过一次重病,皇太极则派孝庄太后去照顾他。这是唯一一次可以找到两人可能存在暧昧的瞬间。后来,多尔衮选择孝庄太后的儿子为皇帝,也可以看出多尔衮对孝庄太后有好感,至于这个好感,很可能来源于当年的照顾之恩吧!

至于两个人青梅竹马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史料的佐证。两人小时候只见过两次面,并且都是一面之缘,并没有太多交集。可见,多尔衮与孝庄太后并算不上青梅竹马。两人之所以被赋予了青梅竹马的身份,甚至传闻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很可能来源于后来的小说作品的渲染。再加上影视CP感,观众很容易相信两人的野史传闻。

综合来看,多尔衮与孝庄太后并不存在青梅竹马的关系,至于后来的下嫁传闻,也大概率是子虚乌有。

萧太后:大辽第一女强人

去年曾经有一部名为《燕云台》的电视剧上映,该剧讲述的是大辽承天太后萧燕燕的传奇一生。

虽然看似一部大女主电视剧,但剧中的萧燕燕却总透着一股傻白甜的气息。

其实这个萧燕燕不是别人,正是民间传说中害死众多杨家将的魔头萧太后。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萧太后杀伐专断,冷酷凶残,是一个十足的恶女。甚至还有传说她是佘太君流落辽国的女儿,杨大郎的双胞胎妹妹。

那么历史上的萧太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和杨家真的有血缘关系吗?

从史料中来看,萧太后与杨家并不存在关系。

小说中的杨大郎并不存在,令公杨业的长子便是杨延昭。而且宋代史料中没有关于杨业妻子的记述,直到清代才出现一些关于佘氏的记录,可信度存疑。此外史籍中也没有任何关于萧太后异常身世的记载。根据记载,杨延昭出生于公元958年,而萧太后生于公元953年。

萧太后姓萧名绰,小字燕燕,是辽国北府宰相萧思温的三女儿,母亲是辽太宗的女儿燕国公主。

史书中关于萧燕燕早年的事迹记述不多,只是说她很聪慧。有一次她的父亲让她们姐妹三人收拾家务,三人中只有萧燕燕做得干净整洁,她因此得到父亲的赞赏。

辽穆宗在政变中被杀死后,萧思温等人拥立耶律贤为帝,是为辽景宗。景宗即位后,便封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同时纳了他的女儿萧燕燕为贵妃,后来又封为皇后。

入宫那年,萧燕燕只有十六岁。

因为出身官宦世家,萧燕燕很早就对政治有所心得。入宫后,因为辽景宗自幼体弱多病,身体状况一直不佳,需要身为皇后的萧燕燕帮助其处理朝政,后期景宗甚至干脆下诏允许皇后自称“朕”,并将政务交由她处理,只告知他结果即可。

萧燕燕因此处理了多年朝政,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常年饱受病痛折磨,使得辽景宗三十五岁便撒手人寰。临终前他立了他与萧燕燕的儿子耶律隆绪即位为帝,是为辽圣宗。

从此,萧燕燕正式成为辽国的萧太后。

当上太后这年,他的儿子只有十二岁,她自己也刚刚三十岁。

骤然离世的老皇帝,年轻的太后和年幼的小皇帝,这一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陈桥兵变前的后周。当年后周世宗柴荣也是在几天之内突然患病去世,即位的小皇帝柴宗训年仅八岁,母亲符太后只有二十多岁。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借口外敌入侵发动兵变,成功地从孤儿寡母手中取得了柴氏江山,建立了大宋。

面临如此相似的条件,难保不会有人打同样的主意。

事实上就连远在南方的宋太宗赵光义都有些动心,就更不要提朝中的那些王公贵族了。

辽国的朝廷要比中原王朝更加危险。从西汉七国之乱到西晋八王之乱,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们逐渐认识到诸侯王的危险,因此也逐步对他们进行削权和打压。但北方草原民族并没有这种认识,他们的宗亲几乎都拥有自己的私人兵马。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开始,辽朝内部就叛乱不断,辽太宗和辽穆宗皆因叛乱而死,辽景宗在位期间也曾多次镇压叛乱。

此时父亲萧思温早已去世,萧燕燕可以说无亲可依,孤立无援。这个时候,那些不安分的王公贵族们极有可能采取行动,抢夺那垂涎已久的最高权力。

萧燕燕面临的情形,可以说远比符太后要凶险。

但萧燕燕并不是符太后。

这些年的朝政几乎都是由她主持,她对这个朝堂可以说了如指掌。虽然只有三十岁,但她性格机敏,果断,沉稳,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很快,她就想出了应对之策。

她先是找来了可靠的重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向她们哭诉自己的境遇,二人当即表达了对皇帝和太后的支持。由于景宗崩逝于京城之外,韩德让马上派侍卫亲军前来护驾,保证了她们的人身安全。

接着她先是以皇帝的口吻传旨让京城的诸侯王在家中待命不得随意走动,接着设法夺去他们的兵权,并以陪伴皇后的名义召所有诸侯王的妻子进宫。待一切准备停当后,这才宣布了皇帝去世,新皇即位的消息。

太后的手段让这些王公贵族猝不及防。在手中无兵马,家人被控制的情况下,他们除了拥护新君以外别无选择。

消除内部威胁后,她又将与大宋接壤的南部军务交由名将耶律休哥负责,以保证边境安全。

一场重大危机就这样被迅速消弭。

但南方的大宋毫不知情,赵光义还认为辽国正处在母寡子弱的危局之中,着手准备北伐。而他们北伐的动机,除了欺负孤儿寡母之外,还有一个更加荒唐可笑的理由。

耶律隆绪登基后,赵光义接连接到报告,称辽国国主年幼,太后控制朝堂,任用宠臣韩德让,导致辽国上下民怨沸腾。

希望洗刷高梁河兵败之耻的赵光义当时就准备筹划北伐,被一位大臣劝阻后作罢。但不久,那名劝谏的大臣就被降了职。

看得出来,太宗皇帝是铁了心打算伐辽了。

赵光义之所以觉得有机可乘,除了母寡子弱外,还有传说中太后的婚外情。

这也正是《燕云台》中的萧燕燕的感情线,即她与韩德让之间的感情。

不止是《燕云台》,早年辽宁电影制片厂曾经拍摄过一部同样以萧燕燕为主角的电影《大辽太后》,制作精良,服化道对历史的还原度非常之高。而在这部电影里,同样叙述了萧燕燕与韩德让之间的爱情。

其实这些剧情并非空穴来风,宋代有大量资料记述此事。

根据这些史书和笔记的描述,萧燕燕曾与韩德让订下终身,但因其被选入宫中而未能如愿。辽景宗去世后,萧燕燕孤立无援,而韩德让手握重兵,为了换取支持,萧燕燕便与韩私通——或者说“公通”,二人食则同桌,寝则同帐,萧燕燕还让辽圣宗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她的这位旧情人。

更加离谱的是一些资料中说萧太后用毒杀或缢杀的方式谋害了韩德让的妻子,后来还和他生下一个儿子。

即便否定杀妻生子,二人私通这件事也是史书中普遍记录下来的史实。

但无论《续资治通鉴长编》或《契丹国志》,还是其他的一些笔记,都是出自宋人之手。这剧情,像极了武则天与李君羡,大玉儿与多尔衮。而太后私通重臣,吕后与审食其也直呼内行。

而《辽史》中,则根本没有此类记载。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所以不会记录。但这是以当时中原人的标准来看,对草原民族来说未必如此。

契丹族和其他草原民族一样,实行收继婚制,父亲亡故后,儿子可以娶后母为妻;兄长去世后,弟弟可以与嫂子结婚。一些契丹人甚至将这种事情刻在自己的墓碑上,可见他们非但不以这种事情为耻,反倒觉得十分正常。

因此即便太后真的与韩德让结为夫妻,在契丹人眼中这也未必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同样可以说明问题的是辽圣宗对韩德让的态度。即便在太后去世之后,圣宗都对韩德让十分恭敬。虽然“父事之”这句话也是来自于宋人的记述,但从他重病在床时圣宗和皇后亲自到床前来照料的表现来看,这句话所言非虚。

如果辽圣宗觉得韩德让与自己的母亲之间有所暧昧是件耻辱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此对待韩德让。既然对他如此恭敬,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两人之间并无私情,另一种是这种私情对他来说根本无所谓。

如果无所谓的话,何必在记录上抹去呢?

而且从两人的年龄上来看,这件事也不大可能。

前文说过萧燕燕生于公元953年,而韩德让出生于公元941年,比她大了十二岁。萧燕燕出嫁那年十六岁,此时的韩德让已经二十八岁,按古人的年龄,年近三十的人应该早已完婚,即便韩德让没有结婚,两人定下婚约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不管我们信不信,赵光义对此事深信不疑。他倒不是像狗仔队一样对皇室绯闻有兴趣,而是深信身为太后做出如此有违伦理的事情,那是一定会招致全国人民反对的。

这也就成为了他北伐辽国的天赐良机。

所以说做任何事情之前最好都要进行充分的调查与研究,只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往往是要吃亏的。

在亲征遭劝阻作罢后几年,赵光义任命曹彬、田重进与潘美为主帅,率领二十万军队兵分三路向北进发,辽国守军连战连败,多地被攻陷,幽州城面临威胁。

面对来势汹汹的宋军,萧燕燕冷静应对。她先是遣使命令驻守幽州的耶律休哥坚守城池,同时迅速调集兵力支援幽州,接着派遣耶律斜轸前往西路阻击潘美,自己则带着儿子亲往前线督战。

耶律休哥不愧为一代名将,他方面在城中坚守,另一方面派出部队不断骚扰宋军,甚至断其粮道,让宋军狼狈不堪。由于萧燕燕调遣及时,援军迅速抵达幽州,此时耶律休哥果断出击与援军汇合,在拒马河一战击溃大宋东路军主力。

东路的战败标志着北伐的破产,大宋的其余两路军队只得撤退,而耶律斜轸在宋军西路军撤退之时与之交战,俘获了名将杨业,后者不屈而死。这也使萧燕燕成为了日后杨家将小说中的一代女魔头。

此后十几年,萧燕燕将主要精力放到处理国内问题上,一方面赏罚分明,一方面也注意笼络群臣,取得支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鼓励为冤假错案平反,曾经多次主持冤案的重审工作。同时她也关注汉族群体的权益,重用汉臣,提高汉族人的待遇,缓和了辽朝的民族矛盾。

待到国内稳定,军事实力增强后,这次便换成她兴兵南征了。

宋太宗去世七年后,萧燕燕带领儿子发兵南下,意图收回当年被后周攻占的关南之地。

虽然辽朝几次粉碎了宋朝的北伐,但攻城不是他们的强项。虽然辽兵在大宋境内纵横驰骋,但在交战中败多胜少,收获甚微。

见北宋城池坚固,宋军又大多坚守不出,萧燕燕便放弃了逐步攻城的计划,命令部队越过这些城池直接南下,直逼黄河渡口澶州。

如果攻下澶州,辽军就可以越过黄河直抵大宋都城开封。

连北部的城池都难以攻下,想攻陷大宋的首都就更是难上加难。但萧燕燕也并不想这样做,她所想的,是将大宋逼到谈判桌上来。

当初大宋北伐目的并非灭亡辽国,只是想收复汉唐故土燕云之地;而此次辽方兴兵南犯,为的也是想收复当初丢失的关南领土。

早在南下之初,萧燕燕便对俘虏的宋臣王继忠善待有加,目的就是以他为桥梁与宋方进行对话。虽然大宋对和谈请求也积极响应,但对于索要关南之地的要求却断然予以拒绝。

因此辽军目前的军事行动,都是为谈判增加筹码。

但这次进攻非但没有增加到筹码,反倒让萧燕燕降低了要求。

首都受到威胁,当时在位的宋真宗赵恒但在宰相寇准的鼓励下,率兵亲征来到澶州。澶州守军受到鼓舞,士气大振。不仅击溃了来到城下挑战的辽兵,还用床子弩射死了辽军大将萧挞览。这让本厌倦的萧燕燕更加无心恋战,于是在谈判中达成合议,不再索要关南领土,以每年收取宋朝二十万岁币为条件停止了战争。

两国从此结为兄弟之邦,停战了一百余年。

与宋朝停战后五年,萧燕燕为儿子举行了柴册礼,辽圣宗开始亲政。同年年底她在行宫病故,享年五十七岁。

长期摄政并没有给她带来恶名和儿子的怨恨,在她死后,辽圣宗为缅怀母亲修建了一座寺庙,这就是位于今天辽宁省锦州市的奉国寺。

这座寺庙经历了金灭辽,元灭金的惨烈战斗和元代的大地震都得以保存下来,辽沈战役中一枚炮弹击穿大雄宝殿,竟落在释迦牟尼佛手中没有爆炸。

时至今日,这里已经成为少数契丹族留下的遗迹之一。

孝庄是不是真的下嫁多尔衮啊??

【转】孝庄野史:叔嫂孽恋:孝庄太后是否真的下嫁多尔衮

“太后下嫁”说,自民国以来,沸沸扬扬。小横香室主人的《清朝野史大观》,民国五年(1916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书中有《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下嫁贺诏》、《太后下嫁后之礼制》三条专记太后下嫁之事,并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也”!民国六年(1917年)五月,上海会文堂书局出版蔡东帆(藩)的《清史通俗演义》,其第十八回目《创新仪太后联婚,报宿怨中宫易位》的上半回,说的就是“太后下嫁”。民国八年(1919年),一位作者署名“古稀老人”写了《多尔衮轶事》,书中的《太后下嫁》条,谈到顺治皇帝在多尔衮摄政下“危如累卵”,太后认为“非有羁縻而挟持之,不足以奠宗社于泰山之安,故宁牺牲一人,以成大业”。而多尔衮“涎太后之色”,常入宫禁。太后为了“卫我母子”,“两人对天立誓,各刺臂作血书,互执一书”,以为凭证。特别是书中安排太后诈崩,在举行隆重丧礼后,再以皇帝乳母身份嫁给多尔衮,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九月,王浩沅的《清宫十三朝》(又名《清宫秘史》)由文业书局出版,书中描述多尔衮与皇太后相恋事,如《种情根巧救小玉,偿夙愿亲王大婚》、《槐树荫中窥嫂浴,荷花池上捺叔腮》、《香衾卧娇艳经略降清,宫内候兄安亲王戏嫂》、《建新仪摄政娶太后,名打猎姊妹嫁亲王》等,而布木布泰名“大玉儿”、其妹名“小玉儿”,则是王浩沅的乱编之一。此外,还有许啸天的《清宫十三朝演义》等。总之,太后下嫁之事,野史流布,遍及民间。那么,皇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

关于皇太后下嫁多尔衮的说法及其讨论,下面列出十二条:

第一,关于“建夷宫词”。张煌言《建夷宫词》曰:

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张苍水全集》)

张煌言(苍水)(1620~1664年)是浙江宁波人,这时他在江南抗清。他的这首词写在当时,明确写了住在慈宁宫的皇太后又结婚了,所以成为太后下嫁说的一条证据。我们分析一下:

其一,张煌言虽然是当时之人,但是他并没有在北京,而是远在江南。他对清朝的态度是对抗、敌视,那么“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未敢据此孤证为论定也”(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出在敌人之口,记在异乡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直接证据。

其二,《建夷宫词》是诗词,而不是宫廷档案。诗词可以夸张,也可以比附,所以也不能不加考据,简单地、直接地作为历史的证据。

其三,或谓张冠李戴。顺治六年(1649年)十二月,多尔衮元妃博尔济吉特氏病故,次年(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纳娶寡居的肃亲王豪格王妃。这件事牵扯到多尔衮与豪格的争斗,又是叔娶侄媳,有悖伦理,朝野内外,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张煌言远在江南,也许是听到了误传,把多尔衮娶王妃当作娶孝庄皇太后了。但是他的《建夷宫词》是写于顺治六年,当时还没有发生多尔衮娶豪格王妃之事。

其四,“慈宁宫里烂盈门”一句,是说喜事在慈宁宫里办的,因为皇太后住在慈宁宫。当时有两位皇太后,一位是中宫孝端太后哲哲,写《建夷宫词》时孝端太后已病死;另一位是孝庄太后。但是,根据历史档案记载,慈宁宫在李自成临撤出皇宫时被焚毁,顺治十年(1653年)修葺,皇太后才搬居慈宁宫,多尔衮则死于顺治七年(1650年),他与皇太后怎能在此举行结婚典礼呢!

所以“建夷宫词”说只能是一说,而不能成为历史的依据。

第二,关于“亲到皇宫内院”。多尔衮死后追其罪时,有一条罪状是:“又亲到皇宫内院。”(蒋良骐《东华录》)朝鲜《李朝大王实录》也作了相同的记载。在后来修的《清世祖实录》里却删掉了这句话。这说明多尔衮到“皇宫内院”确有其事。而删掉这句话,恰表明事有隐衷。那么,多尔衮到皇宫内院,能说明太后下嫁了吗?

其一,这个皇宫内院是沈阳的皇宫内院,还是北京紫禁城的皇宫内院?没有指明。

其二,多尔衮是“到”皇宫内院,而不是“住”皇宫内院,那么“到”皇宫内院,就一定是太后下嫁给多尔衮了吗?

其三,史家对此做出推测:皇太后与多尔衮也许有暧昧关系。高阳先生说,《东华录》所谓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云云,极有可能是指孝庄与多尔衮相恋的事实。孝庄太后与睿王多尔衮关系暧昧,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即使是关系暧昧,也不等于太后下嫁了。

其四,也有人认为,如果太后真的下嫁了,多尔衮到皇宫内院也就名正言顺了,而把这一条列为多尔衮的罪状,恰好反证太后并没有下嫁。

所以,“亲到皇宫内院说”不能提供太后下嫁的确凿依据,却道出了疑点。

第三,关于“下嫁诏书”。民国时出版了一部书叫《多尔衮摄政日记》,这部书原名叫《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是一个叫刘文兴的人家里收藏的。在出版之前,他写了一篇《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发表在民国三十六年(1937年)一月二十八日《中央日报·文史周刊》上。文中说:“清季,宣统改元,内阁库垣圮(pǐ)。时家君方任阁读,奉朝命检库藏。既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摄政王致史可法、唐通、马科书稿等,遂以闻于朝,迄今犹藏诸故宫博物院。”多尔衮致唐通、马科书稿,发表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致史可法书的内容今亦可知。惟有这位刘先生父亲见过的《太后下嫁诏》未见发表,别人也没见过。清宫档案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献处,有许多学者专门整理和研究清宫档案,从刘文兴说他父亲见过太后下嫁的诏书,直到现在整整70年了,还没有一个人说自己见过这份档案。

既然至今没有见到这份太后下嫁诏,所以这个证据目前还不能成立。如果真的有这份档案,将来随着清宫档案的进一步整理,是一定会被发现的。但是有人写书说,刘文兴是个喜欢开玩笑的人,当年为了让自己的书好卖,才故意制造了这么一个噱头。

第四,关于“未葬昭陵”。清朝的皇帝陵分三处:一处是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沈阳东陵)、昭陵(沈阳北陵),一处是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另一处是河北易县的清西陵。皇太极葬在关外三陵之一的沈阳北的昭陵。他的一后四妃,孝端皇后于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病逝,次年二月骨灰奉移沈阳,入葬昭陵;关雎宫宸妃于崇德六年(1641年)先于皇太极病逝,但后来将宸妃遗骨迁葬到昭陵的妃园寝;衍庆宫淑妃于康熙六年(1667年)病逝,葬入昭陵的妃园寝;麟趾宫贵妃病逝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也葬入昭陵的妃园寝。按照清朝陵寝制度,孝庄太后死后应葬在昭陵,就是同皇太极合葬。但是,她不仅没有葬在昭陵,而且葬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于是就引出了许多说法。有人说因为孝庄太后下嫁了,死后无颜回昭陵见夫君,所以把她葬清东陵大门旁,给子孙看门。

事实上,孝庄在31岁时丧夫,32岁来到北京,49岁时丧子,75岁即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去世,至此她已经在关内生活了近半个世纪,接受了汉族棺葬的习俗,而她的丈夫皇太极已经逝世44年,是按照满洲的习俗火葬,早已在关外沈阳的昭陵入土为安。所以对于自己的后事,孝庄太皇太后向皇孙康熙帝有过交代:“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就是说,她不愿意惊动太宗皇太极的亡灵,而愿意陪伴英年早逝的儿子顺治。太皇太后死后葬在清东陵的遗命,给皇孙康熙帝出了一道难题:既不能违背祖宗之制,又不能违抗祖母之命,怎么办?康熙帝最后采取了一个临时举措,把太皇太后生前在紫禁城里最喜欢住的寝宫拆了,搬到东陵风水墙外,修起一座“暂安奉殿”,将孝庄太皇太后的梓宫(棺材)暂时安置在那里。直到康熙帝逝世,他一直没有解决祖母陵寝的难题。

雍正帝即位以后着手解决这个难题。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初五日,雍正帝下谕,追述了孝庄不与太宗合葬、在孝陵附近安厝的遗嘱,说:“朕惟礼经云:合葬非古也。先儒又云:神灵有知,无所不通。是知合与不合,惟义所在。今昭陵安奉日久,若于左近另起山陵,究非合葬之意。且自孝庄文皇后安奉以来,我圣祖仁皇帝历数绵长,海宇乂安,子孙繁衍,想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十分安妥。”经过大臣们反复磋商,终于确定了解决的方案,当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确定孝庄文皇后陵为昭西陵——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初十日,孝庄文皇后梓宫下葬昭西陵地宫。这时,孝庄太后已经逝世整整37年。所以她的陵园是重孙子胤禛修建的。雍正皇帝的这个解决方案是很高明的。既遵循了祖制,又满足了孝庄太后的遗愿。

其一,从昭西陵的名称看:太宗文皇帝皇太极陵寝的名称是昭陵,孝庄文皇后陵寝位于太宗昭陵的西边(河北遵化在沈阳西),陵寝的名称是“昭西陵”,所以从名称上确定墓主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昭西陵和昭陵是同一体系。虽然昭西陵紧挨着东陵风水墙,但是它和东陵完全是两个系统。

其二,从昭西陵的规制看:建有重檐庑殿顶的隆恩殿,内外有两道围墙,还建了神道碑亭。这些超过常规的做法,表明了对墓主的尊重,显示出墓主的崇高地位,根本看不出有“轻蔑”的意思,所以“为子孙看守陵门”云云不足为据。

其三,从昭西陵的地位看:因为顺治皇帝是逝世在关内的第一位清朝皇帝,他的祖父努尔哈赤和父亲皇太极都葬在关外,他第一个葬进关内的清东陵,所以顺治皇帝的孝陵理所当然是清东陵的主陵,地位最高。但是孝庄太后是顺治帝的母亲,如葬入东陵就无法显示她的地位。所以雍正皇帝想了一个办法,把孝庄太皇太后的昭西陵安置在东陵风水墙外而单独成陵,这样做可谓一举三得:既表明了和太宗昭陵的关系,又表明了墓主的崇高地位,还实现了孝庄太后陪伴顺治帝的遗愿。

因此,以孝庄皇太后“未葬昭陵”,给“东陵看门”,而断定太后曾经下嫁,显然证据不足。

而且,孝庄太后并不是清朝第一位未同皇帝合葬的皇后,在她下葬之前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顺治帝的孝惠章皇后死后葬在孝陵的东边,后来这座陵就命名为孝东陵。康熙帝死后葬在景陵,他的一后四妃葬入的都是棺椁。从景陵开始,先于皇帝而死的皇后先葬于地宫,但石门不关,一旦皇帝死后葬入地宫,就关闭地宫;死于皇帝之后的皇后,则另建地宫。这成为制度。孝庄太后的下葬在此之后,实际上似乎也借鉴了这种制度。

第五,关于“青梅竹马”。有人说庄妃与多尔衮是“青梅竹马”,自小时候就相恋,所以太后下嫁是有感情基础的。其实,庄妃出生在蒙古科尔沁,多尔衮则出生在满洲赫图阿拉,两地相距甚远,二人并无“青梅竹马”的可能。也有人说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到科尔沁娶亲时,多尔衮跟着去了,见到幼年的庄妃,两人相恋。实际上,努尔哈赤父子虽然都娶了科尔沁女子,但当时是送亲,而不是他们到科尔沁去娶亲,所以多尔衮也不可能去科尔沁见庄妃。庄妃从13岁起就来到爱新觉罗家庭,又和多尔衮年龄相仿,是否会产生恋情,史书不会记载,后人也无法推断。但是即使两人之间有恋情,也不能证明孝庄太后就一定嫁给了多尔衮。

第六,关于“保儿皇位”。有人说孝庄皇太后为了保住儿子福临的皇位,不得不委身于多尔衮。此说站不住脚。年仅6岁的福临能够继位,是当时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而不是由皇太后依靠多尔衮一个人决定。实际上,多尔衮本意是自己继承皇位,根本没打算让侄子福临继位。在和皇二兄代善、皇长侄豪格等激烈角逐之后,他才接受了济尔哈朗等的建议,扶福临即位,自己和济尔哈朗做辅政王。顺治帝即位以后,如果孝庄以“色情”巴结多尔衮,只会让皇权更加容易地落到多尔衮之手。事实上,孝庄皇太后依靠孝端皇太后,对多尔衮既重用、又牵制,采取了非常复杂的政治手段,才使多尔衮最终没有突破摄政王的圈子,而保证了顺治小皇帝的地位。因为皇帝年幼,国事家事都要依靠摄政王,所以孝庄皇太后注意协调与多尔衮的关系。但是由此作为太后下嫁的依据,显然站不住脚。

第七,关于“弟娶其嫂”。满洲确实有“兄死弟娶其嫂”的习俗。清太宗皇太极开始改革满洲的婚姻习俗,规定:“不许乱伦婚娶”(《清太宗实录》卷十一),严禁转房婚——不许娶庶母、婶母、嫂子、侄妇等,但没有触动异辈相婚和姐妹同嫁一夫的婚俗。清帝中满洲异辈相婚,入关后顺治帝出现过,后来就再没出现过。姐妹同嫁一夫,康熙帝后妃中有三对亲姐妹,光绪帝曾有瑾妃和珍妃姐妹。然而,汉族个别也有这种习俗。但有这样的习俗,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

第八,关于“尊称皇父”。有人说多尔衮被称为“皇父摄政王”,既然被称作是“皇父”,那就证明顺治帝的母亲孝庄太后嫁给他了。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逝世,顺治帝即位。第二年,清朝迁都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加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凡进呈本章旨意,俱书皇父摄政王”(蒋良骐《东华录》卷六)。这就如同后来光绪皇帝尊称慈禧太后为“皇阿玛”一样。无论是叔父摄政王,还是皇父摄政王,都是摄政王的尊称,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做了顺治帝的继父。

第九,关于“朝鲜史证”。类似太后下嫁颁诏告谕这种朝廷大事,照例是应当诏谕属国的。当时作为清朝属国,朝鲜对于清朝发生的大事有详细的记载,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李朝大王实录》。朝鲜的《李朝大王实录》没有“太后下嫁”颁诏告谕的记载。所以有学者推断,根本没有孝庄太后下嫁这件事。

第十,关于“顺治报复”。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病死。不到一个月,顺治帝就拿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开刀,来惩治多尔衮。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初六日,顺治帝就以“和硕英亲王阿济格谋乱”罪,将其幽禁,后来将阿济格赐死。二月十五日,也就是福临亲政一个月零三天,就定多尔衮十大罪状,命将多尔衮削其爵号,撤其庙享,黜其宗室,籍其财产,没其府第,毁其陵墓,继子多尔博归宗。耶稣会士卫匡国在《鞑靼战记》中记载:多尔衮死后被毁挖坟墓,掘出尸体,用棍子打,以鞭子抽,砍掉脑袋,暴尸示众。

有人推断,因为多尔衮逼孝庄太后下嫁,所以才引起顺治帝如此的仇恨。这种说法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但毕竟是推测,不能作为孝庄太后下嫁的依据。况且少年天子亲政以后,严惩摄政王或辅政大臣,例子是很多的。明朝万历皇帝亲政后,严惩张居正;康熙皇帝亲政后,严惩辅政大臣鳌拜,都是史例。

第十一,关于孝端不允。布木布泰的姑姑孝端皇太后尚在,她不会允许自己的侄女下嫁,败坏皇家的体统,有辱皇家的尊严。

第十二,关于笔记无载。当时在京的大小官员、来京科考的举子,至今没有见到一篇“太后下嫁”的记载。如果说当时怕犯忌讳而正史无载的话,可是私家笔记、文集、手稿、秘录等也不见记载。

从以上十二条来看,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既无文献根据,也无档案依据。从目前清史研究的情况看,既没有过硬的材料证明太后下嫁了,也不能完全消除关于太后下嫁的疑问。所以,300多年来,直到今天,孝庄太后下嫁一直是清宫中的一桩疑案。

我们探讨孝庄太后下嫁疑案,起码可以得到以下启示:第一,不要单纯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的关系;第二,弄清事实真相,才可以廓清戏说历史的迷雾;第三,皇太后和多尔衮在皇帝年幼、江山不稳、国运维艰的局势下,以大局为重,和衷共济,形成合力,共度难关,取得胜利,给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经验;第四,我认为:皇太后布木布泰同摄政王多尔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之事确实无。

相关推荐书目

(1)孟森:《太后下嫁考实》,《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2006年

(2)周远廉:《顺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3)周远廉、赵世瑜:《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4)陈捷先:《顺治写真》,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5)阎崇年:《清朝皇帝列传》,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甄嬛传》太后为儿子选正妃时为何不直接选择嫡女纯元?

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当时皇上和宜修还是很恩爱的。皇上在纯元之前先认识的宜修,并承诺过还是侧福晋的宜修,若生下儿子,就扶她为正福晋。太后自然没有再给皇上配乌拉那拉氏其他的女子,其他女子还要联姻其他人。

第二、当时的皇上还是四阿哥,不得势,求娶不到乌拉那拉这种大家族的嫡女。不得宠没本事的阿哥有多惨,不要说结婚了,吃饱饭都是问题。这一点我们从甄嬛的养子乾隆就可以看出,乾隆不被父王喜爱,从小在圆明园长大,宫里拜高踩低的下人,都会欺负他,不给他饭吃,嬷嬷给他穿的是有饭渍的衣服,吃不饱穿不暖。

第三、当时的纯元已有婚约。纯元在和皇上一见钟情之前,已经许配给了战功赫赫的抚远大将军,这位抚远大将军比还是四阿哥的皇上有前途多了。如果不是四阿哥有可能继承大统,乌拉那拉家族怎么可能把嫡女许给平平无奇的庶出阿哥。

第四、太后更爱自己的小儿子十四阿哥,十四阿哥的婚约还没有定,太后自然无暇顾及不得势的四阿哥。当时只有八阿哥和十四阿哥最有可能继承大统,所以虽然四阿哥和十四阿哥都是太后的亲生儿子,但是太后更偏心十四阿哥,所以四阿哥的婚事就一直被搁置了,四阿哥才承诺宜修,生下儿子,就把她立为正室。

第五、谁也不会想到,九子夺嫡中,最不起眼的四阿哥会胜出。乌拉那拉氏为了自己家族的荣耀,选择自己家族的女子配给不同的阿哥或者朝中有功之臣,这样来保证自己家族在朝中的话语权,四阿哥在九子夺嫡中表现平庸,只能配以平庸的宜修。

第六、四阿哥是庶出,也没有大的作为,娶的只能是庶出的宜修。庶出配庶出,嫡出配嫡出。嫡庶尊卑很重要,纯元身为嫡女,嫁给当时庶出的四阿哥,算是下嫁了。

第七、纯元性子纯良,不适合宫斗,很有可能保不住乌拉那拉氏全族的荣耀,宜修城府极深,更适合深宫生活。从后来纯元被宜修害死,临死前还要替她求情可以看出,纯元单纯,可能管不住后宫众嫔妃,太后也不放心纯元去趟这趟浑水。

第八、太后更喜欢宜修。宜修和太后很像,都是庶出,都城府深。太后在宜修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太后是很爱宜修的,从后来知道宜修害死了自己那么多孙子,临死前还让皇上答应她永不废后可以看出,对宜修的宽容无底线啊。真的是很包庇宜修。

太后的侄女可以和皇帝的儿子成亲么?

抛开近亲成亲后代畸形概率比较高的因素外,古代表兄妹结婚的都多了去了,况且是皇家这种地方。只要皇帝太后没意见分分钟都可以的。

关于太后与儿子结婚和嫁给孙子的皇太后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jiehun/19353.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