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长汀客家结婚,以及长汀客家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长汀的民风习俗有哪些?
长汀民俗风情 \r\n长汀民风淳朴。客家人勤劳善良,崇尚道德,讲究礼仪,特别尊师敬老,热情好客。不论城市或乡村,教师和老人都在人们心目中得到敬重;不论何方来客,都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和长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及客家人追求知识、好善乐施、向往未来有直接的关系。 \r\n 长汀客家的民俗风情,不论衣食住行、婚丧喜庆都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兼容中原遗风和土著称习俗,而丰富多彩,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 \r\n【岁时风俗】 春节 \r\n 春节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长汀客家人认为,春节才算是真正的过年。百节年为首,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春节大约分3个阶段:从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至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为入年界。入年界后积极筹备年料,送年礼、大扫除、洗晒被褥衣物、理发沐浴、添置新衣等。 \r\n 蒸岁饭:除夕前一天蒸岁饭,岁饭要供数日,取“岁有余粮”之意。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锅。 过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合家团聚饮酒,称“食年酒”,即“过年”。除夕在门前、厅堂贴对联,家庭用具上贴红纸,叫做“封岁”、“上红”。 \r\n 守岁:吃完年夜饭,全屋到处灯火通明直至天亮,叫“点岁火”,家中亲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通宵达旦,谓之“守岁”;长辈用红纸做红包给孩子,叫“压岁线”;将红包放在供桌上,称“压岁”。 \r\n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以“通书”为准择吉时,打开大门,口颁“开门大吉,万事如意,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辞旧迎新。 \r\n 拜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打开大门,择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时前往亲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r\n 游乐:春节期间传统游乐活动颇为丰富。民间踩船灯、舞龙灯、舞狮灯、踩高跷、迎花灯、打花鼓、演戏、提傀儡等活动遍布城乡,热闹非凡。\r\n 立春 \r\n 立春,长汀客家人“交春”。因它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首,颇为重视。届时,备香案、烧香照烛,放鞭炮,贴上“迎春接福”、“春临福至”等红笺,名为“接春”。 元宵节 \r\n 长汀客家人的元宵节又叫“正月半”,这是一年中第一个节。元宵节吃“元宵”,“无宵”用糯米粉、红糖、花生米、芝麻等做成,意在祝福一家团圆和睦。民间举办各种灯会,玩灯、赏灯,好不热闹,俗称“闹元宵”。迎花灯以涂坊、南山、河田、三洲等乡(镇)尤为有名。\r\n 惊蛰 \r\n 惊蛰这天,长汀客家人炒豆子、炒麦子,或在热水中煮连毛芋子;在橱脚、桌脚、柱脚、墙脚等处撒上生石灰。这两种做法叫做“炒虫炒豸”、“混虫混豸”。尺蛰是冬眠昆虫开始复苏之时,客家人主张早期灭虫。\r\n 春社 \r\n 长汀客家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谷神的风俗。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春社,客家人妆扮人物故事,锣鼓喧天,迎神游行,祈求丰收,但并不普遍。\r\n 清明 \r\n 清明期间,长汀客家人扫墓,祭祀祖先,从春分开始到清明达到高潮。祭祀活动非常讲究。在这期间,外出的家人多赶回家祭祖。 \r\n端午节 \r\n 端午节,长汀客家人又称五月节,是一年中“五、八、腊”三大节日之一。过节除沿袭中原习俗用竹叶包棕子,吃雄黄酒,赛龙舟,挂菖蒲等外,还在五月初五那天,男女老少都用“药把水”洗浴。“药把水”是用山上能入药的草木煎制而成。\r\n入伏 \r\n 长汀客家人在入伏这天家家熬“仙人冻”吃。习俗认为,吃了“仙人冻”好度炎热的三伏天。“仙人冻”以仙草为主,配以淀粉熬成。\r\n 六月食新 \r\n 长汀客家人“食新”就是尝新米。日子一般选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在乡间,割下稻谷碾成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r\n 中元节 \r\n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而长汀客家人的中元节却是七月十四日。相传宋代末年,客家人正准备过节,元兵突然入侵,因此改为提前一天祭祀祖先,以避兵扰。七月十四日祭祀祖先,七月十五日祭祀“野鬼”。\r\n 中秋节 \r\n 客家人过中秋和中原习俗大致相同。但长汀客家还有守“月华”的习俗。据民间传说,守到“月华”天门大开,月亮大放奇异光彩,月光菩萨降临,看见者求福得福,求财得财,因此有人在月光下守“月华”至深更半夜。\r\n 重阳节 \r\n 农历九月初九为“九九”重阳节,长汀客家人俗称“九月节”。家家户户做米冻,打糍粑,杀鸡鸭,买猪肉,宴请亲友。此外,还有登高、赏菊活动。 九月十四 \r\n 农历九月十四,原为长汀城区庙会,古时迎神拜佛十分隆重,大街小巷小泄不通,家家户户宾客满坐,各种民间文艺演出通宵达旦,热闹三天。现在已成为闽粤赣三省十四县的物资交流会期。\r\n 冬至 \r\n 冬至本是农事节气,但长汀客家人称为“冬年”。客家人历来有冬至进补的习俗。汀州(长汀)客家米酒向来在冬至日添水,因为冬至添水的酒色、香、味俱佳,而且久经不坏。 \r\n【婚嫁风俗】 \r\n 汀州(长汀)客家婚嫁风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婚俗的遗风,即:“纳采”(提亲),“问名”(问生辰八字),“纳吉”(双方占卜合婚),“纳微”(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请期”(男方将选定的结婚日期通知女家),“迎亲”(迎娶新娘)等六礼。现在长汀客家婚嫁的六礼为:“提亲”,“问名”,“送定”,“报日子”,“送嫁妆”,“接亲”。 \r\n【丧葬习俗】 \r\n 汀州(长汀)客家的丧葬习俗还保留着“五服制”遗风。从孝服上分为:“斩縗”(最重孝服),“齐縗”(次重孝服),“大功”(稍轻孝服),“小功”(次轻孝服),“缌麻”(最轻孝服)。从守孝上分为: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基本沿袭中原汉族丧服制。 \r\n 治丧过程:报丧、摆孝堂、守灵、吊孝、入殓、发靷、祭三朝、五七、完七、出服等。 此外,长汀客家人还有“捡金”习俗,也称二次葬。 \r\n【生育风俗】 \r\n 汀州(长汀)客家风俗大致有:催生、坐月子、报喜、出燕、满月酒、开荤、剃头、安名、百日、过际等。
取个龙岩长汀县是客家女的老婆要给女方多少钱?急急急??????
我长汀的,这边人嫁女要看父母怎么看了,价钱是要商量的,像谈判一样,一直争吵互不相让的、我有个同学的哥讲老婆就这样的、不过也有像我大伯一样3个女儿没卖一分钱的(当然,也没做嫁女酒)、至于价钱,你听了别惊呀,一班5到8万,最多有十多万的
客家人结婚怎样的习俗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选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一般要在结婚一个月以前,同时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在广东及海外客家人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别开生面的“蔬菜嫁妆”之俗。客家女儿出嫁时父母必郑重其事地把一些谐音吉利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香葱、韭菜等等,逐样用红绳或红布条捆扎,作为陪嫁,以表示对女儿女婿的美好祝愿。更有趣的是客家还有用“长命草”为陪嫁的习俗。长命草为一株野草,用红绳扎好,陪嫁到夫家,挂在洞房床头竹篮里,第二天栽于菜园中,以示扎根。
客家人结婚风俗礼节
结婚是指配偶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配偶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及其长汀客家结婚他责任。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客家人结婚风俗礼节,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客家人结婚风俗礼节1
(一)提亲
客家传统聘娶婚姻之始,首为提亲。一般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合。提亲为六礼中“纳采”的一种变化形式。《仪礼?士昏礼》中记曰:“昏(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就是说,秦汉以前的提亲一般是以提活雁作为礼物的。这是取其顺乎阴阳往来之义。到长汀客家结婚了秦汉以后,送礼又采用糕羊、合欢、嘉禾、胶漆等物,到了后来竟发展到了30余种,这些礼品一般都象征着夫妇牢固和睦。惠州传统婚仪中的提亲携礼多是活鸡或花布妆奁类用物。这种鸡,民间称“带路鸡”,寓意吉祥。
在提亲中,媒人受男家之托,凭三寸不烂之舌通女家。因客家以前作媒人的多为女性,故客家习惯称之为媒人婆。
媒人在中国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诗句。客家传统婚仪中的媒人婆一般分职业的和非职业的两种,职业媒人婆以做媒为生,唯利是图,所以不惜摇唇鼓舌,讲假话,讲瞎话,夸大对方家庭对个人的优越条件,隐瞒对方及其家庭的欠缺方面,往往撮合出一些畸型的婚姻。正因为如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媒人婆往往给人一 种“哄神骗鬼、谋人钱财”的丑恶形象。
(二)过大礼
婚前诸礼最为隆重和至为重要的莫过于亲迎前夕的“过大礼”了。在传统聘娶婚姻中,两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礼、嫁妆在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将预先备好的各种聘礼装满食格、盒箩,贴红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荡荡地送往女家。男方在“过大礼”中送全猪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谣里有“行猪过大礼”的唱词。饼食也是必备之物,客家的定俗是备“大饼”,大饼的种类达十几种,依各家的条件和讲究铺张的程度备一种至数种大饼不等,不过,十数种饼全部备齐的并不鲜见。除此外,必备的还有烧猪肉、鸡、鹅、鸭、鱼、发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礼品时,立即将原先预定的嫁妆送往男家。客家传统婚俗中常备的嫁妆,主要为生活用品,比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帐之类,还有诸如衣柜、梳妆台、皮箱、八仙台等家具。现在嫁妆中除主要的床上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还见有缝纫机、电冰箱、电视机、电饭煲等。
“过大礼”一般在迎亲的前一日,喜庆的气氛十分浓厚,那些送礼品的姑嫂姐妹们,一般都着盛装,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摇过市。客家风俗,送礼的队伍专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
“过大礼”之俗,近于传统“六礼”中的“纳征”。《仪礼》说:“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也就是说,下了彩礼,送了嫁妆,才可以把女子娶过来。古代的纳征也是至为重要的一环,所用的彩礼各代不尽相同,秦以前多采用名贵的玄熏、束帛、俪皮;汉代多用金银。其后,风俗日盛,礼物日重,历代有识之士多视为时弊而欲杜绝,但此风却历代盛而不衰。“六礼”中,“纳征”是在“请期”“报日”之前,而客家俗却是在报日之后,两者在时间上有些差异。“大礼”过后,即时婚娶,尤显得热闹,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客家民间依然盛行的一个原因。
(三)接新娘
接新娘是传统“六礼”中的“亲迎”。亲迎为“六礼”之尾,是“六礼”的归结。现代人所说的婚礼或古人所说的婚礼大典就是以接新娘仪式为标志。
古时候所说的婚礼大典,一般包括铺房或暖房、亲迎、回门三个环节,时间持续三天。第一天铺房或暖房,第二天亲迎,第三天回门。客家的习惯不尽相同,所说的婚礼基本上是指亲迎和滞新娘两个环节,至于迎亲(也就是接新娘),则主要包括了铺房、花轿迎亲、撒盐米、跨火、踏凹栏等主要的几项风俗。
1.铺房:铺房是一种旧风俗,一直延续至今。铺房是女家送嫁妆到男家后,女家的姑嫂姐妹帮忙摆设新房的.一种风俗。按客家习惯,铺房讲究两点,一是摆设的床、柜、梳妆台等要注意方位、风水,至为讲究的是衣柜镜不能向床。民间认为命好的标准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妇、无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妇女是不能参加铺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铺房的主要参与者了。
2.上花夜: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选所谓命好之人)要专门为新娘梳妆打扮穿衣,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插花”,这一夜,民间风俗又称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项很为庄重的仪式。行此礼时,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时新娘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关头,一般都十分动情,而旧俗中规定新娘插花后要在阁中静坐哭唱至天明,谓“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彻夜不眠,更显出一种传统婚嫁“喜亦悲”的氛围。
3.花轿迎新:客家传统用花轿迎亲,五十年代尚有专门出租花轿的花轿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轿,绣“凤鸾牡丹” ,“福禄鸳鸯”,饰“四彩花灯”,披“大红花绸”,故谓“花轿”。接新娘之时,由媒人领路,新娘领花轿,一路鼓乐。至女家后,女家姐妹拒之于门外,新郎赶忙派“利是”,过众姐妹一关后,便可将新娘接出。新娘哭赖不走,男家众人软硬兼施,哄出闺房,又哄其(硬推)上轿,新郎还要给轿夫封“利是”,方才起轿。几翻“拼搏”后,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尽。
4、撒盐米:接新娘时,旧时客家有些地方有撒盐米的习惯,预先用器皿盛好一些盐、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谓祭桥神;而沿路撒的,是为祭祀路神,这就是客家传统婚姻礼俗的撒盐米之俗。撒盐米之俗其实为我国传统婚姻礼俗中“撒谷豆”之习的一个变种。“撒谷豆”出现在西汉,两宋时北方盛行,其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禳三煞”,亦即驱鬼避邪,这和客家民间“撒盐米”差别不大。只是“撒谷豆”多为北方遗俗,南方并不普遍,而客家有之,可见惠州习俗的渊源是甚为久远的。
5、遮头、踩凹栏与跨旺火:新娘接到家中,鼓乐声中众亲扶新娘下轿,此是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小姐八字相克,她们必须用盖(竹编的盛器)、筛等物遮挡不与新娘直接见面。民间认为,新娘红运当头,杀气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谓“弱其杀气”,人避开不见,谓“避其杀气”。有的地方,新娘下轿时,新郎用凹栏(主编的一种盛器)挡住新娘后脑地方。这一风俗,客家流传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脚踏轿门郎晾遮,郎晾遮头遮女死,我比(给)什么功劳来谢爷。”看来,新娘是颇怕这一“遮”的。按民间的说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轿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头,而新郎的那个凹栏,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断回头的视线,很名显,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专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着娘家.除遮头这个风俗外,同时还有踩栏之习,新娘一下轿,男家的人便急忙在新娘的脚前铺就一个凹栏,让新娘脚踩而过,民间谓“脚踏凹栏随窝(凹)转”,很名显,这是要让新娘过门之后,能专心致志地在男家这个“窝”里做牛做马。踩过凹栏准备入屋时,惠俗中习惯要让新娘跨火而过。即便是不置专门的火盆,一些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烧在门口,让新娘跨过。此俗北方称“跨旺火”。也有的地方是跨碳火,是一种比较悠久的民间习俗。他有两个用意。一个是取“旺”字,新娘跨过旺火把之后,来日就给夫家带来“旺火”。另一个是取“避”字,主要是避去邪崇。民间人为有两个“邪”源,一个是婚嫁之时,观者如云,其中难免夹杂一些家中有丧、病之事的人,民间认为他们身上带有邪崇,客家则称这些人身上带有“煨(讳)”;另一个邪源是出自新娘本身,女人身子带有“脏”,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旧观念。因此,客家的跨火之俗,虽取“旺火”之义,但主要是为了避邪,火盆所燃的旺草、丝毛草、挑卡等物,均是中国传统的避邪之物。尤其是“旺草”,客家民间称其为“抹药”,是客家穿统“去煨(讳)的专用药,在出生婚嫁礼仪以及“拜山”祭祀中,它都是人们用以避邪的护身药。
6、捧蜡烛:“捧蜡烛”为客家传统婚嫁迎亲中的必行之俗。在接新娘归后,新娘子入洞房之前,就先由童男捧蜡烛至洞房安放。此俗客家最为讲究,民谣亦唱云:“捧蜡烛,捧到新娘房间笃(尽头的意思,或最里面之意)。”按习惯的做法,要首选童男一人(一般为族中亲戚中兄弟多者),随迎亲队伍接新娘(此时已捧好蜡烛),接归或直接将蜡烛捧至洞房内安放。此为奉子,俗不可耐,以兄弟多的童男作为引子,为新娘佳人点燃香火,便引来子孙满堂。
7、迎亲鼓乐:客家旧俗中“接新娘”的整个过程一般都鼓乐不停,光绪《客家府志》所记的“鼓乐迎亲”即是。苏东坡寓惠时曾称:客家“钟鼓不分哀乐事”,看来客家传统的迎亲在宋代以前就已有了。客家婚事的鼓乐称“锣鼓柜”,以锣鼓、镲、钹为主,配以唢呐。鼓乐队随迎亲队伍来回吹奏,渲染了喜庆气氛。光绪《客家府志》说客家的民间婚礼“鼓乐竟日”,亦即民间所称的“一日鼓”,但一些有钱人家婚事鼓乐,实际上是“二日鼓”、“三日鼓”。旧时,客家有专门的鼓乐店,有职业鼓乐手,男家婚娶,只需花银钱便可雇专门的鼓乐班子,因而旧时婚礼请鼓乐班子捧场是普遍的。
(四)滞新娘
新娘到家后,先拜堂,拜天地祖公,拜父母高堂,并依次向男家长辈敬茶,此谓“饮新娘茶”;而诸长辈要回封“利是”包,以祝愿新婚新人大吉大利。礼毕,就是大开宴席“和新娘酒”了。客家旧俗婚宴时新娘并不露面,一般要饿着肚子独坐闺房,不能抬头,不能言笑,不能轻易走动,独听正厅中传出的嘻闹狂欢之声。此时新娘内心一般都忧虑不安,因为她知道,那些狂汉醉鬼们,一会儿宴毕之后,便要冲入新房中“闹”她了。这就是客家婚礼中一个最为狂欢的场面——滞新娘。
滞新娘即习惯说的闹新房,“滞”是客家方言,即戏弄之意,滞新娘即戏弄新娘。其实还在拜堂之时,滞新娘便已开始,如果新娘下跪的动作稍慢,有些人便在新娘的后脚弯上猛蹬一脚,使新娘跌跪在地;或一阵起哄,人叠人地把新娘压在下面。此前,女家同来的姑嫂姐妹等人总是事先作些准备,如在堂前铺一块草席,使新娘倒下时不致于弄得满身灰尘。但是,男家客人总是想办法把新娘弄得狼狈一些。
婚后宴毕,人们迫不及待地涌入新房。先是要“食新娘茶,吸新娘烟”。按规矩新娘要逐一给每位倒茶点烟,这时,人们往往让滚烫的茶水倒得满满的,故意让新娘烫着;又故意将新娘点烟的火种吹熄,让新娘无所适从;尔后,又让新娘在几寸宽的长条木凳上走过,谓“过天桥”。板凳两头易翘,中间仅一个巴掌宽,人走在上面摇晃不定,而一些好生事者,还故意把凳脚事先弄坏,好让新娘从凳子上摔下来。至于要新郎新娘咬糖果,对新娘讲猥亵的话之类,则是平常的事了。越往下,秩序越乱。有的偷偷拿松毛针之类带刺的东西刺新娘的颈背,或向新娘的脸上喷撒胡椒粉,并左推右搡。女家同来的姑嫂姐妹尽力劝护扶持,也无济于事。新娘也强颜作笑,但脸上流趟着汗和泪。这种捉弄新娘的行为,往往要延至深夜。此俗对一个刚出嫁的新娘来说,是近乎残忍的。
闹新房古以有之,汉代已十分流行。因闹新房是以戏谑新娘为主,因而此习也称作“谑亲”、“戏妇”。时人所著的《昌言》指出:“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礼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说明当时闹新房十分放纵,而且人们行为有违“礼教”,污秽视听,故此作者以“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加以斥之。《汉书》亦云:“新婚之夕,于窗前窃听新妇言语及其动止,以为笑乐。”此为传统的“听房”之习,也属闹新房。惠州以上两者皆有,而且颇具“污风诡俗,生淫长奸”的特征。但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伤风败俗,世代相袭,以至今日的客家,都依稀可见这种婚俗的遗风。
(五)三朝回门
娶亲的次日,新娘早起服侍家人,日间迎接串门探访的亲朋邻里,到了第三天,一早便要打点礼物同新郎一齐回娘家看望父母,这就是客家习惯所称的“三朝回门”。它是客家传统婚嫁礼俗之中甚为讲究的一项礼仪。如果说提亲、卜吉、落定、报日、过大礼为婚前礼,迎亲、滞新娘为婚时礼的话,那么,三朝回门便是婚后礼了。
客家的三朝回门,又称“滞新郎”,从形式到内容都和“打婿”、“戏婿”之习有相似之处。按客家的习惯,新人到岳家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见岳父母大人,而后逐一拜见族中诸亲。在拜见族中的姐妹时,往往就已开始“滞新郎”了。按照传统的风俗习惯,新郎到岳家祖宗和岳家宅屋的四方神,这时姐妹便于一旁起哄,或让新郎多拜几次,不让其起身;或让新朗频频下跪,不让其间歇;有些好事之人,还会拉新郎到鸡窝或猪圈旁,明说是要新郎拜鸡笼神或猪舍神,实际上是戏弄新郎。如新郎不从,众姐妹就回强行“执法”,使新郎不得不从。
拜毕,岳家宴请郎婿。席间,岳丈及族中老者要出些对子和难题让新郎解答,说是测试新郎的才能,实际上是为难新郎;而那些好事的姐妹,这时便照搬“滞新娘”的做法去戏弄新郎,使新郎狼狈不堪。
“滞新郎”尽管在程度上不如“滞新娘”,但岳家姐妹的矛头始终都是直指新郎,大致是对新娘在男家受到戏弄的一种“回敬”。新婚三朝回门是客家传统婚嫁的一个定俗,故礼仪颇为讲究。回门时备的礼物,首要为鸡,民间谓“带路鸡”,这是必备的吉祥之物。其余的礼物,如鱼、肉、鹅、海味、山珍、饼食等各听其便。这些礼物,男家一般都多备一份,如肉、备两块,女家接礼后,按俗要回男家一块。其余如大桔亦不可缺少,如无大桔,即须以柑橙代替;大桔寓意“大吉”,女家接礼后。还要回给男家大桔(吉)。
客家人结婚风俗礼节2
客家结婚风俗主要步骤一
说亲,无论你们是通过相亲认识的还是通过自由恋爱在一起的,都是需要媒婆来当“说客”的。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仪式,只是走个过场意思下就好了。
客家结婚风俗主要步骤二
送定,比较难理解的一项。说亲成功之后,女方的父母会提出条件,这里指的并不是下聘礼,而是要准备猪、酒、鸡、鱼等赠予女方,在农村更加繁琐,还需米、豆、粉、面若干。之后就可以写婚约了,这些都是由双方的家长来完成,男女方各执一份,这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客家结婚风俗主要步骤三
报日子送聘金,报日子指的是定好接亲日期后告知女方,男方在接亲前要将聘金送至女方家属,聘金的尾数通常为“9”,蕴意两位新人长长久久。
客家结婚风俗主要步骤四
盘嫁妆,传统的婚礼习俗女儿出嫁嫁妆是必不可少的,嫁妆可以让女儿出嫁的时候等体面。传统的嫁妆为衣裤、梳妆台、木箱、门帘、各种首饰等等。但现在盘嫁妆的种类变得非常多,家电也成为嫁妆中的一份子了。
客家结婚风俗主要步骤五
接亲与送亲,男方到女方家接女方过来,女方家里要摆酒席迎接新郎的到来,以前是骑马去的,现在一般都是开车去了。接了新娘要回去的时候,女方家长要出门鸣炮欢送。
总结:完成以上步骤就正式开始拜堂成亲了,按传统模式来看的话,拜堂成亲也是相当多规矩的,男女拜天地还需要喝交杯酒,这是也是整个婚礼过程中最热闹的时刻。拜完堂新人就要逐桌跟客人敬酒。
你如何看待汀州八喜?
汀州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遗迹。汉代置县,唐代建州。汀州先祖主要由西晋时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及唐代安史之乱两次南迁时组成。中原文化与当地本土文化相互融合,遂为客家。及至近代,西学东渐,风起云涌。汀州成为苏区经济、文化中心,为共和国重要发祥地之一,汀州儿女众志成城,踏出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步,留下不朽诗篇。时至今朝,汀州客家儿女响应号召,战天斗地,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显著,“长汀经验”彪炳史册。
“历史、客家、红色、生态”四位一体文化,已然成为长汀人民精神宝库。“添丁、成人、金榜、婚庆、立灶、乔迁、寿诞、丰收”人生之八喜,是为汀州客家儿女追求生活幸福之见证。新时代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引导长汀人民继承优良传统,弘扬社会新风,弘扬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古貌新颜汀州而再接再厉、续写辉煌。
福特锐际 风尚高性能SUV
广告
福特锐际 风尚高性能SUV
汀州八喜馆用八个展厅以实物、雕塑、浮雕、文字、图案,以及表演等多样形式,声、光、电、数字影像,全息投影等多媒体表现手法呈现给游客,展陈内容生动有趣。同时,还精心挑选出最具汀州特色的闹春田、百壶宴、刻纸龙灯、迎花灯、走古事等民俗活动介绍,展现长汀县独具特色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添丁之喜
客家人敬畏生命,繁衍生息是最重要人生之大事,不仅与个人有关,更事关家族兴衰。客家媳妇怀孕后,要准备姜粉、猪油、酒娘、儿童衣物。客家人称男婴诞生为“添丁”。添丁是大喜事,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习俗众多、礼节隆重。
汀州客家人重视生命延续,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人口诞生既是生命传承,体现家族兴盛,也是为国家蓄积鼎新之才,从小就要求孩童读书报国。
成人之喜
昔日,男女成长到十六岁即为成年,要举行成年礼。古时,成年礼分成男礼和成女礼。男称“冠礼”,女称“笄礼”。通过这种传统仪式,希望受礼者可以正视自己肩上之责任,承担义务,宣告长大成人。
男子加冠礼。其礼有三,源于《士冠礼》首加布冠,表示今后文能出仕为官,次加皮弁冠,表示可从戎领兵。再加爵弁冠,表示从此可参加各项祭把仪活动。女子到十四、五岁时就可进行成年礼,也称笄礼。笄礼改儿时发式,盘发插笄。
金榜之喜
中原汉民携带儒家文化迁居汀州,从此,渔樵耕读成为汀州客家人生活常态。因此,汀州客家人无论家境优劣,都以读书作为人生最重要事情。
莘莘学子,苦读十年,遂参加科举考试。考得秀才,会深得人敬。考取举人,名扬遐迩,官府会颁“文魁”匾额,挂于厅堂,光耀门楣。考取进士,金榜题名,天下皆知、官禄加身。
客家首府长汀在旧时,读书上进能出仕者,可谓寥寥无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汀州客家文人士子一生使命。时至今日,汀州文风依旧鼎盛,蟾宫折桂者不乏其人,他们学成之后,在各自岗位报效国家,成为当代客家人骄傲。
婚庆之喜
婚姻是组成家庭重要的基础,也是汀州客家人作为成家立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汀州客家人婚姻必须正统、合符礼制,要“明媒正娶”。
汀州客家人传统婚姻礼仪,基本遵循古代“六礼”,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接亲需在半夜,以避“四眼”(孕妇),也与古代抢婚习俗有关。迎亲队伍以六人之数,取“六合”之意。
一个客家男丁,一旦成婚,便要担一家之责。客家媳妇则恪守妇道,相夫教子。信守婚约,相互负责任。
立灶之喜
客家人兄弟分家,是家族兴旺发达喜事。分家就得另立炉灶,客家人俗称“打灶头”。客家人盖新房,分立门户都需做灶头。
做灶于客家人是件大事,马虎不得。客家人相信灶口的朝向与家庭财运相关,所以很注重、很讲究。灶头一般分为大灶、小灶、单灶、双灶和牛尾灶等,汀州农家一般都是打双灶。起灶脚和灶头进火时间,要与女主人生辰八字相合。做灶当天,亲友邻里皆来道贺。
立灶之日意味着成家立业,一个新家诞生。“家和万事兴”是中国传统美德,也是汀州客家人良好祈望。
乔迁之喜
汀人把“做屋、登科、结婚”视为人生三个重要节点。所以汀人都喜欢自己建房,一生勤劳,俭吃省用就是为了“做新屋”。
主人从择基、动土、落基、上梁、出水、做灶、至乔迁新居,都要举行系列仪式。到了乔迁之日,习俗繁多,皆为祈求兴旺发达之意。前往新居要凑合六人,取“六合”之意。家人与众亲友来送搬新屋者,一路上鸣放鞭炮,浩浩荡荡。到新屋打开大门鸣炮进屋,将灯火放在神龛上,布袋放在神桌上,点燃香烛、供上祖宗神位,进行告祖叩拜。然后邀请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举办一场“搬屋酒”,庆祝新居落成。
乔迁新居是汀州客家人的一件人生大事。从搬取旧物到新居,表示不忘昔日艰苦生活;从老屋点燃火种到新居,将祖宗神位安放到新居神龛上,祈愿家族传承,发扬光大;用“笑包”主动与邻居友好交往,共建和谐邻里。
寿诞之喜
古时,人们把生命长短分为:百岁为上寿,八十岁为中寿,六十岁为下寿。因古代生活条件所迫,平均寿命在四、五十岁之间,故而昔日人们活到六十岁已属不易,所以达到这个年纪值得庆贺,而于生日这天庆祝,谓这“做寿”、“寿辰”。汀州客家人把六十岁做为寿的界限,达到六十岁称“上了寿”。
诞辰庆祝年岁男女有别,有“男做齐头女做一”之俗语。客家人称庆寿为“做寿”,做寿不能自己操办,必须由子女出面举办(子没者由孙辈出面)。寿诞前一天“暖寿”,当天“庆寿”,第三日晚上起请谢酒。寿宴特色要有寿面、寿桃,席间,还要由厨师在每桌去添面,称作“添寿”。寿星答谢,儿孙们逐席敬酒。寿宴后还要给邻居送“寿桃”。
忠信孝悌是汀州客家人恪守的优良传统,寿诞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以及对长寿老人的祝福。
丰收之喜
农耕是客家人立命之本,一年辛劳,为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每到收成时节,家中米谷豆麦满仓,窖里番薯芋子成墙,灶间薯种挂满梁,鸡鸭成群猪牛满栏。
汀州客家人为庆贺丰收,以“食新”、“做禾了”等各种形式庆贺新粮上场。他们认为丰收来自于“五谷大神”(神农氏)之恩泽,用丰盛的美酒佳肴是敬祀“五谷大神”最好的贡品。
长汀客家结婚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长汀客家文化、长汀客家结婚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