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季羡林多大结婚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季羡林活了多大年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季羡林的夫人的资料?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希望我的回答令你满意!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多大结婚,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季羡林多大结婚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季羡林多大结婚我毕生难忘。”
国学泰斗季羡林,和夫人相濡以沫65载,为何13年不与儿子来往?
季羡林曾说过,每个人都想让人生完美,但是纵观古今,真正称得上是完美人生的没有。所以说,不完美才叫做人生。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季羡林,说他是国学大师一点都不为过。
季羡林生活中非常平易近人,和自己的妻子相濡以沫65载,但是和自己的亲儿子却13年没有往来,这是为何?
01不能做主的婚姻
季羡林1911年出生,老家是山东。因为家庭生活比较贫困,一直在叔父家居住。6岁时就酷爱中国传统文学,这为后来成为大师打下了基础。
在其努力奋斗下,他考入了清华大学,后来还因为不满足出国深造。
从年少开始,季羡林就注定不是一般人。
18岁那年,按照家里面的意思娶了彭德华。那个时代父母掌管着自己的婚姻,说什么就是什么。
虽然是在一起了,但是他们两人给世人的感觉是没有爱情的。后来生下来的儿子甚至都会指责自己的父亲,说父亲对自己的妻子没有情意。
季羡林的儿子名叫季承,他对父亲的不满在他出版的书中就能看出来。
彭德华只有小学毕业,而反观当时的季羡林已经是有了名气了,两人聊天都聊不来,怎么谈情说爱?当时的季羡林对妻子比较冷淡,为了换一个环境,他不惜去外国生活。
在季羡林出国11年的时间中,彭德华一直在独自抚养孩子,照顾家庭。季羡林回国后,这才被彭德华的所作所为感动,决定开始珍惜爱护彭德华。
02痛失挚爱
1994年,彭德华去世,季羡林心中无比懊悔。回忆过去,季羡林已经和妻子整整走过65年,在这65年的生涯中,季羡林对她的态度一天一天在变化,变得越来越好。
彭德华去世后,也许是对妻子过于想念,季羡林经常偷偷抹泪。
随着彭德华的去世,季羡林和儿子的关系也达到了冰点。
在季承心里,童年时期是母亲一个人把他带大的,父亲一点责任都没承担。
季羡林这边也因为季承和家里的保姆走得太近而不满。
1995年,家中的保姆搬走,父子俩人的关系彻底决裂。
03重归于好
2004年,季承和家中保姆结婚,婚后非常恩爱。这个时候,季承和父亲断绝往来已有10年时间。
2007年,季承妻子怀孕,这样的消息让季承放下了心中的怨恨。
2008年,季承妻子生下一个男孩,季家人都被愉悦的心情包围着。
有了孩子之后的季承感受到了当父亲的不容易,心里有了想找父亲和好的想法。
2009年,季承带儿子找到了季羡林,此时的季羡林已经住在了医院。看着父亲躺在病床上,季承一下子就跪下了,开始深深忏悔,觉得对不起父亲。
虽然是断绝了13年的关系,但是亲情是不会断的,血脉是不会断的。
父亲和儿子之间没有什么事情是说不开的,没有什么事情是要记恨一辈子的。
在季羡林最后的时间里,他是享受的,儿子和孙子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反观季承也没有遗憾了,他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同年7月,季羡林逝世。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也一样,和亲人之间存在问题,有心结很正常,但是一定要解开。血缘亲情在那摆着,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季羡林的事迹,我要全的,谢谢!
季羡林少年时离开老家官庄,寄身于济南叔父家。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
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
季先生终生遗憾的,应该还有婚姻。季羡林在《寸草心》中叙述道:“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幼女,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季羡林对妻子十分敬重。但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1946年回国,直到1962年,他的妻子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有哪些故事?
我们大多数人知道“季羡林”是通过语文课本上的课文,知道他是文坛大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却在生命最后关头口述的作品中谈及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
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初恋,德国女孩伊姆加德,两人在德国日久生情,情不自禁的陷入热恋,但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最终与她分开。
对于自己的妻子彭德华,他是很敬重的,二人相互扶持走过六十多年,一起养育子女,是自己心中的好妻子、好母亲。而他也尽力维护与妻子的这段包办婚姻,没有像其他同时代民国大师们一样抛弃发妻,或公然出轨寻求所谓的真爱。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高下立见。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精通多国语言,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后人评价他“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被誉为“国学泰斗”。但是他最为人所了解的则是坊间盛传的《清华园日记》,这本日记不像出自一代国学大师之手,倒像小流氓和愤青的日常碎碎念。
其中用词毫不避讳,当自己的稿件没刊登时,他写“我的稿子还没登出,妈的”;一上午上课写稿时,他吐槽“坐得都痛了”;考试密集让他没空玩乐的时候爆粗口“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还有荷尔蒙刺激下不加掩饰的少男心思:“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在这本日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季羡林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不爽的时候也会骂人,也有最原始的冲动和大多数男人共同的理想。这无疑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季羡林,他和如今很多十八九岁的男孩子一样充满着满满的荷尔蒙和对爱情的向往。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但就是这样被文人雅士推崇的勇于追求真爱去寻求心灵自由的“真爱无敌”论,当季羡林在面对婚姻和爱情的选择时,依旧没有越过季羡林内心的底线,打破他对婚姻的忠诚。
季羡林的老家清平有早婚的习俗。早在18岁那年,受叔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其实当叔父提出婚事时,季羡林内心是有些抗拒的,但是他寄人篱下,只得服从,接受这件“叔叔送给的礼物”。
彭德华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大概也就能认千八百字,算是个半文盲。她比季羡林大4岁,家庭也不是富裕之家,只能说与季家门当户对。婚后,他们先是有了女儿,取名婉如。之后又有了儿子,取名延宗。
这桩包办婚姻,与季羡林年少时憧憬的爱情丝毫不沾边。不过在季羡林眼中,彭德华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儿媳、妻子、母亲,对她很是敬重:“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上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
彭德华和儿女
她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孝顺媳妇、贤妻良母。”妻子虽然文化不高,不懂季羡林搞的这一套学术。但是,她对季羡林关怀备至,对子女也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她同婶母一起,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使季羡林没有一点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研究中去。
季羡林曾经描绘过这样一个场景来说明他家的幸福生活。他写道:“有时候家人朋友团聚。食前方丈,杯盘满桌。烹饪都由老祖(婶母)和德华主厨。饭菜上桌,众人狼吞虎咽,她们俩却往往是坐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吃,脸上流露出极为愉悦的表情。”
1994年春,彭德华去世,享年88岁,自1929年两人结婚,业已过去了65年。季羡林悲痛难当,时常会望着妻子的遗照老泪纵横。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他这样写道:“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她应该榜上有名。”足以见他对发妻的敬重与怀念。
二战期间,季羡林滞留德国长达十年,在哥廷根留学的艰难岁月里,季羡林遇到了令他怦然心动的初恋。
季羡林的房东迈耶夫妇非常和善,有两个女儿。大小姐叫伊姆加德,尚未嫁人。季羡林当时不过三十上下,年轻英俊,才华横溢,待人有礼,迈耶一家人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常常邀请季羡林去他们家做客。
当时,季羡林正在写博士论文。他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印出来。但是,季羡林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这时伊姆加德小姐说:“我父亲的工厂刚好淘汰了一台打字机,我可以帮助你。”
这样一来,季羡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季羡林的论文专业性很强,修改的又混乱,对伊姆加德小姐来说,简直像天书一样。因此,伊姆加德小姐打字时,季羡林必须坐在旁边,以便咨询,往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季羡林才摸黑回家。慢慢的二人产生了感情,伊姆加德温柔体贴又知书达理,使季羡林怦然心动。
同样,伊姆加德也流露出对季羡林的爱慕之情。为此,伊姆加德常常跑到学校去看季羡林,关心他的起居生活。二人有很多共同话题,怎么也说不完,常常一整天都腻在一起,他们常常一起散步,看电影,买东西,走遍了哥廷根的大街小巷,可以说这段时光是季羡林此生最快乐的一段日子。
但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季羡林内心便充满矛盾与痛苦。他想,自己在国内还有妻子儿女,他们都在等着自己回家。尽管那是一场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但既然结了婚,他就要承担起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和担当。如果他放纵自己和伊姆加德相爱,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爱情,不仅意味着对妻子、儿女的背叛和抛弃,也意味着把自己的亲人推向痛苦的深渊。
这是违背他所受的教育和他做人的原则的。而且他终有一天是要回到祖国去的,长痛不如短痛,在论文截稿后,他终于决定斩断这份情缘。他对伊姆加德说:“我要回去了,回到我的祖国去,它需要我。”然而当少女梨花带雨的哀求他“留下来好吗?我也需要你”时,他的内心还是充满了痛苦与挣扎,但是最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妻子儿女的责任让他下定了决心,四天后季羡林启程回国,从此杳无音信。
1991年,80岁的季羡林在写长篇回忆录《留德10年》时,首次披露了他50年前这段鲜为人知的爱情经历。季羡林写道:“我就是怀着这样的感情离开迈耶一家,离开伊姆加德的。到了瑞士,我同她通过几次信,回国以后,就断了音信。说我不想她,那不是真话。1983年,我回到哥廷根时,曾打听过她,但杳如黄鹤。”
在《留德十年》发表后,有人专程到哥廷根遍寻伊姆加德小姐的下落,伊姆加德小姐早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然而精神矍铄。她终身未婚,独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机依然静静地放在桌子上,这位固执的老人用一辈子来怀念自己的初恋,令人唏嘘叹惋。
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越来越喜新厌旧,很少有人会沉下心来维护一段关系,人们抱着“不合适就换”的心态对待婚姻,结婚离婚越来越儿戏,今天结婚明天离婚这种事屡见不鲜。但是国学泰斗季羡林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毅然决然地挥别了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女子,放弃了爱情,坚守住自己的内心,保持了对婚姻的忠诚,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的。
关于季羡林多大结婚和季羡林活了多大年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