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甘肃东乡结婚新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甘肃东乡结婚新娘多少钱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撒拉族婚俗
撒拉族的婚俗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较大,由父母做主,"嫂吉"(媒人)做媒,一夫一妻。婚姻的缔结,一般要经过说亲、送定茶、送聘礼、举行婚礼四道程序。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
撒拉族婚俗简介:
撒拉族的婚俗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较大,由父母做主,"嫂吉"(媒人)做媒,一夫一妻。婚姻的缔结,一般要经过说亲、送定茶、送聘礼、举行婚礼四道程序。解放前,在婚姻方面有几种特点:
一是男子有重婚、多妻的特权。
二是男子有凭“口唤”,离弃妻子的特权,即男子如果对妻子不满意,只要说三声“我不要你了”,就算宣布离婚。而女子却无权提出离婚。
三是早婚现象很普遍。女9岁,男12岁,就要承担婚嫁的“非日则”(神圣的天命)。从此,阿娜们不准出大门一步,只能整天待在闺房绣花或学做茶饭,等媒人登门说亲。
四是近亲通婚的较多。解放后,这些情形几乎都已改变。
撒拉族婚嫁流程:
说亲:
说亲是缔结婚姻的第一道程序,男家看准了某家的姑娘,首先央请"嫂吉"带上礼品,向女家说亲,女家父母应允后,还要请其亲房叔伯、阿舅,征求他们的意见,其中阿舅的意见尤为重要,大家都同意方可决定。
订婚:
获女方家同意后,男方择定日期,多为"主麻日"(星期五),请媒人向女方送"订婚茶",进行第二道程序。一般送茯茶一封、衣料两件、耳环一对,女家接受,即表示应允,并当场议定聘礼。一经定亲,女家则不得将女儿再许与别人。
彩礼:
第三道程序是送"麦海勒"(彩礼),结婚前,男家要向女家送"麦海勒",其多少视男家经济情况而定。据清朝龚景翰《循化志》记载:"富有的男家可送马两匹、骡一匹,若家贫无骡马者,可用四小牛抵之。"一次纳不起彩礼者,可先送一半,日后再补。富户送彩礼则衣料和彩金倍增。临娶时还要送衣服面料及化妆品等。这是旧的习俗,现在随着社会发展,送的彩礼越来越丰富了。
婚礼:
最具风情、最热闹的要算婚礼了。双方择定吉日,婚期至,新郎在男宾陪伴下到女家迎亲,到女家时,新郎及男宾都不进家门,而是坐在门外的场院里,先有女方一位长辈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带,女家用油香等茶食招待,然后请阿訇诵"尼卡哈"(证婚词)。诵"尼卡哈"时,新郎跪在阿訇面前,新娘跪在家中,阿訇站在场院高声诵经,阿訇念一段赞颂真主安拉的经文后,问新郎:"XXX你愿意娶XXX为妻吗?"新郎答曰:"愿意!"阿訇又问新娘的父亲:"你愿意将你的女儿XXX许配给XXX为妻吗?"答曰:"愿意!"诵毕,阿訇将桌上的红枣、核桃、糖果等撒向场院中,在场者争抢,人们还品尝放在桌上的一种叫"古古麻麻"的油炸食品。证婚仪式结束,女家宴请新郎及男宾,席毕,新郎及男宾先回到自家迎候新娘到来,女家则准备送新娘。
新娘出嫁梳妆时,要哭唱"撒赫斯"(哭嫁歌),然后由至亲长辈二人搀扶哭着缓缓退出大门,在门前的场地上从左至右绕走三圈,徐徐撒完一把粮食,象征家中五谷丰登,到婆家生根发芽,然后骑上新郎家送来的迎亲的马,带上面纱,由至亲中已婚的两名妇女陪伴,其他亲朋簇拥护送前往男家。途中经过村庄时,与新娘同村、已嫁到这里的"女相",按照撒拉族的传统习惯,让送亲人饮食她们所准备的"油搅团"和熬茶,迎送新娘。
新娘来到大门口,撒拉族婚俗中颇具情趣且非常热闹的"挤门"开始了,新郎村里的小伙子们聚在一起,层层阻挡新娘入门。送亲的一方认为,这天是新娘一生中最宝贵的日子,应该足不沾尘,由长辈直接抱入洞房;迎亲的一方却认为新娘不走进去有损新郎身价,以后难驾驭新娘,硬要新娘下马步行。于是,你冲我堵,互不相让,致使送亲者"生气"要把新娘带回去,这时本村长者故意对小伙子们嗔怪一番,对送亲者陪个不是,客人们仍和好如初,新娘长辈把新娘从马背上抱到洞房。
对这一习俗,撒拉族学者韩小平先生在其《撒拉族婚礼与骆驼戏》一文中进行了生动、精彩的描述:"新娘来到婆家门口时,几乎全村的男女老幼早已把整个巷道挤得水泄不通,爆竹声震耳欲聋,更有一群小伙子涌上前来,和送亲队伍扭作一团,你推我搡,这是撒拉族婚俗的又一风俗,送亲的男眷簇拥着新娘,保护着她强行走马进门,取意新娘有强大的后盾,警告婆家日后不得虐待。而男家则堵着门,硬是要让新娘下马步行,取意新娘日后要规规矩矩,孝敬公婆,尊敬丈夫,不得无礼。为此,双方常有争执,但并不因此伤害感情。"
新娘入洞房后,由新娘的嫂子或婶娘用一双新筷子揭开新娘头上的面纱,撒拉语叫"巴西阿什",同时说唱一段新娘生根、开花、结果、和睦相处的祝词。这双象征吉祥的筷子,新郎家一定要破费收回。之后,新娘就餐,餐毕,新娘家的妯娌们端来一盆净水向新娘索要喜钱,新娘把硬币投进水中,表示清白如水,扎根结果,撒拉语叫"盖吉尔乔依"。之后,男家设宴招待女家亲属,男方宗族也宴请女方亲属。这时,村里的年轻人又起来,把新郎的父亲、哥哥、阿舅捉起来,打扮一番--脸上涂上锅底灰,戴上破草帽和空心萝卜眼镜,翻穿老羊皮袄,或倒骑牛转圈,或用木棒抬起,任意嬉耍,热闹非凡,直到讨得一笔客观的喜钱才肯罢休。晚上,小伙子们表演"对委奥依纳"即骆驼戏,追述撒拉族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迁至青海循化的历史,怀念祖先这段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唱起优美吉祥、诙谐有趣的宴席曲。
第二天,女方为新娘展示嫁妆,并向男方近亲、阿舅赠送礼品,男方也向女方亲属分送羊背子、衣料和现金,撒拉语叫"打发啦",表示谢意。同时盛宴招待女家亲朋,席将终,新娘母亲或女家长辈说几段"吾热赫苏斯"(嘱托词:亲家之言),夸赞长辈、阿舅、媒人等的功德,嘱托亲家对年幼无知的新娘要多加教育和爱护,祝愿新郎新娘相亲相爱、白头偕老。说完这带有浓郁喜庆色彩的"吾热赫苏斯"后,便一一告别,全部婚礼仪式也就结束了。
撒拉族婚俗特色:
婚龄:神圣界定的天命
撒拉族一般实行早婚制,女子9岁男子12岁就要承担婚嫁“非日则”的安排。从此,符合年龄的女子们不准出大门一步,只能整天待在闺房绣花或学做茶饭等媒人登门说亲。 撒拉族这种早婚的习俗来自他们对婚礼 “门槛”的界定,显示出了信奉宗教领域 的人们对待婚礼的神圣性。撒拉族的婚俗同生活习俗一样,受宗教影响很深。婚姻是组成家庭的先决条件,而家庭又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按照伊斯兰教义来看撒拉族地区男女早婚的社会现象,是积极履行结婚义务、履行伊斯兰教中“天命”的具体体现。所以撒拉族家庭中男女9-13岁结婚是婚龄“神圣”界定的表现,更是传统婚姻形态的典型。
媒人:嫂计的立功立德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这是撒拉族人形容青年男女婚姻的一句俗话。撒拉族男女青年成婚,须由“嫂计”(即媒人)作介绍,主要是父母做主。在撒拉族人不论男女,均以做媒为荣,认为每成全一件婚事,就等于积了立一座“米那勒”(宣礼塔)的功德。 在撒拉族当中,男家看中了谁家的姑娘,首先邀来“嫂计”,去致意女家。女家父母应允后,还要请其亲房叔伯俱至,其中阿舅的意见尤为重要。大家都答应后,然后再由媒人选择“主麻日”(星期五),向女家送订婚茶一份和大耳环一对。
茶叶是送给父母的,耳环是送给姑娘的。当日,女家做“油绞团”,又名油香,请来亲房叔伯与媒人同吃,表示婚事己定,决无反悔,并当场议定聘礼。 聘礼在撒拉族被称为“麦海勒”,一般送马两匹或一马一骡,穷人则送四头牛,以及布匹衣服等礼物,现在大都改送穿、戴、用等生活用品。双方商定后,媒人带着余下的“油香”,送给男家,作为复命(如同汉族的婚书)。这就决定婚礼已经定下,等待择日迎娶。
婚礼:隆重繁琐的美满
双方择定吉日后,等待婚期的到来,新郎在家人和好友的陪伴下来到女家迎亲,到女家时,新郎及男宾都不能进家门,先有女方一位长辈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带,女家用油香等茶食招待,然后请阿訇朗诵“尼卡哈”也就是证婚词,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及男宾就可以回到自己家等待迎候新娘的到来,这时候女家则准备送新娘过门。
新娘出嫁梳妆时,要哭唱哭嫁歌,然后由至亲长辈二人搀扶哭着缓缓退出大门,在门前的场地上徐徐撒完一把粮食,象征家中五谷丰登,到婆家生根发芽,然后骑上新郎家送来的迎亲的马,带上面纱,由家族中已婚的两名妇女陪伴,其他亲朋簇拥护送前往男方家中。 新娘来到大门口,撒拉族婚俗中颇具情趣且非常热闹的“挤门”开始了,新郎村里的小伙子们聚在一起,层层阻挡新娘入门。于是,你挤我堵,致使送亲者“生气”要把新娘带回去,这时本村的长者故意对小伙子们责备一番,对送亲的人陪个不是,客人们立刻和好如初,新娘长辈把新娘从马背上抱到洞房。 新娘入洞房后,由新娘的嫂子或婶娘用一双新筷子揭开新娘头上的面纱。
然后,新娘就开始吃饭,吃过饭后,新娘家的妯娌们端来一盆净水向新娘索要喜钱,新娘把硬币投进水中,表示清白如水,扎根结果。等到第二天,女方为新娘展示嫁妆,并向男方亲戚们赠送礼品,男方也向女方亲属分送羊背子、衣料和现金等,表示谢意。同时盛宴招待女家亲朋好友,等宴席快要结束的时候,新娘母亲或女家长辈说几段嘱托词夸赞长辈、阿舅、媒人等的功德,并嘱托新郎家人要对年幼无知的新娘要多加爱护。说完这带有浓郁喜庆色彩的话后,便一一告别,整个婚礼仪式也就结束了。
汉族和东乡族结婚聘礼多少钱 给多少礼金才能结婚 我是汉族 我女朋友是东乡族 我也愿意随教
当然能,东乡族已经和汉族有了很大的联系。
和地区有关, 和贫穷有关, 和风俗有关,和教育有关,和民族信仰没关系。
我们这里都是回民, 聘闺女男方家长, 根据家庭条件, 要花四万到十几万不等。
我们这汉族已经不兴受礼金了,不但不收彩礼(顶多象征性的),而且陪嫁还很丰厚,女家陪房、陪车也很常见,关键是你要优秀!
你要爱她给她多少万你也不嫌多,你要不爱她给她一毛钱也嫌多,不能因为你没钱就不许女方家要。关键是看你自己觉得她在你心目中值不值?发这样的牢骚没什么用,不如踏踏实实工作挣钱,话说回来,如果小伙子很优秀,姑娘家倒贴的也不少。至于“买卖”的说法还是尊重下自己不说为好,我本人也很反感天价彩礼,但是当我了解到有人端了一脸盆黄金给未来丈人的时候,我只觉得我真的要好好努力挣钱了
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Sarta)。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撒尔塔原始意思为“商贾”,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种人,主要有突厥人、波斯人,统称为色目人。东乡族的来源和形成,一度观点颇为分歧。其中蒙古人为主说,早在明末清初,东乡族人民就积极参加了以米刺英、丁国栋为首的农民起义。由于民族形成的特殊环境,所以东乡族形成时,其社会结构即为社会制度。东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族的词汇中,汉语借词较多,也有不少突厥语、阿拉伯和波斯语借词。东乡族至今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文字,现在使用的是汉文,绝大部分群众懂汉语。
东乡族的结婚有哪些风俗?你知道吗?
乡族习俗甘肃东乡结婚新娘,男孩12岁或13岁时要举行割礼。"割礼"甘肃东乡结婚新娘,穆斯林称之为"逊奈"甘肃东乡结婚新娘,是人生之途上必不可少甘肃东乡结婚新娘的一项"圣行"之一,东乡族相当重视割礼。割礼过后,便象征着受礼甘肃东乡结婚新娘的人已步入青年的行列,方可以娶亲结婚。
东乡人因为宗教关系,保持着良好的沐浴习惯。有"大净"和"小净"之分。"小净"每天洗,保持手、脚、口腔、面部、鼻孔的干净。"大净",一周一次,保持全身洁净。每逢节日前,人们普遍要沐浴。在禁忌方面,东乡人因宗教原因,禁食猪、狗、马、骡、驴肉,忌说猪;不食动物的血;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坦胸露背;禁忌递烟敬酒。
人死后,一般行土葬,提倡速葬,少放。
风俗习惯东乡族在传统婚姻关系上,还保留尊从"阿哈交"观念的婚俗,所谓"阿哈交",是一种宗族或家族的残余形式。一个"阿哈交"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上百户不等,辈分最高的年长者,称为"当家"。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谴责。寡妇再嫁,同辈亲属有优先权。包办婚姻为主。男女十六七岁就可举行婚礼,但按中国《婚姻法》法定年龄结婚的男女越来越多。婚礼仪式带有宗教气氛。
临夏的结婚习俗有哪些
其实在百度上就有哦。甘肃东乡结婚新娘我只是复制了下。
一、汉族婚俗
临夏县男子娶亲称“娶媳妇”甘肃东乡结婚新娘,女子出嫁称“打发丫头”,新郎称“新女婿”或“新人”,新娘称“新媳妇”或“新人”。
解放前,男婚女嫁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解放后,提倡婚姻自主,结婚时男女双方到婚姻登记机关登记,领取结婚证。但一般需经如下习俗:
说媒:由媒人对男女双方介绍情况,又称说亲。
相亲:新郎由其父亲和媒人陪同带上衣物到女方家相亲,如中意男方给女方钱物,女方以端茶等方式互相见面,如双方同意,即商定财力作为初步定亲。
送定茶:双方同意结亲,即择定吉日,由媒人和新郎父亲带上礼品去女方家送定茶,双方在财礼方面无争议就算定了亲事。
送礼:择吉日,男方将议定的财礼送到女家,并带上白酒两瓶,用红布、花线包扎瓶口(以示吉祥),男方送礼者一行由媒人和新郎父亲及其兄弟、舅舅等人组成,一般不超过10人。到达女方家时,两亲家碰杯,互致敬意谓之“交典”,女方须设宴招待谓之“接礼”,宴前,女方家族,亲友请客人吃饭叫“叫茶”。然后请客人入席,谓“让席”。主位称“上席”,一般新郎父亲及媒人坐上席。席间,新娘或上菜或鞠躬行礼(过去是叩头)以示谢意。然后由女方一男子端盘给新娘要“头钱”,辈分大者给的多,小者次之。宴席毕,新郎父亲还要端上两杯酒,到厨房谢厨师,宴毕时女方家将男方带来的两瓶酒换成两瓶五色粮食,另换红布花线扎瓶口,让男方带回,以示五谷丰登。送过礼就算正式建立亲戚关系。逢年过节,双方互相拜访,谓之“走亲戚”。
会亲家:送礼后,会亲家约定日期由男方请女方的父亲等人到男方家设宴招待称“会亲家”。
提话:男方选定迎娶吉日,由男方父母至女方家求娶,谓之“提话”。女方一般均答应,若备嫁妆不及,请延期者也有之。
添箱:女方的亲朋赶在新娘出嫁的前几天,给新娘送衣服、被单等礼物,以作贺礼,叫做“添箱”。即增添新娘嫁妆箱中之物也。
通信:男方将娶妻的吉日告诉女方,谓之通信,现进须送衣物。
送柜:女方在出嫁的头天将准备的嫁妆送到男方家,送柜,一般三人,一人称押柜,二人称送柜,一般由新娘兄弟担任,在给新娘装柜时娘家长辈、兄弟还要放些钱,同进女方家将陪送的衣物装入柜中,出嫁前不能开。
娶亲:男方备骏马或车辆,遣两名“用相”男子在天亮前去迎娶(车辆忌用骡子),“用相”必须是与新娘属相无冲克者(称“喜相”反之称“避相”),有时新郎也去迎亲。如新娘家较远,迎娶者前一日动身,住在新娘家邻庄或邻居,待天亮前即去新娘家娶亲,新娘早已梳妆停当,等招待完迎娶者之后,即与父母挥泪辞别。有的前去娶亲的人要偷回一小灶具(一双筷子或一个小碟),女方派两男一女相送,谓之“送亲”。女陪送者一般是已婚姐姐或家嫂,一路上逢物作记,即用红纸条贴在路旁树上或石上,以示新娘回娘家时不致迷路(撒红纸条表示吉利)。
拜天地:新娘到家门之后,由男方迎亲之人扶新娘下马(车),鞭炮齐鸣,新娘新郎双方拜天地,也称“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指父母亲),夫妻对拜,以示白头偕老。拜毕双方入洞房。还有新娘新郎抢上炕的婚俗,谁先上炕,就象征婚后由谁来当家。
摆嫁妆:又名“摆针线”。即将新娘家陪嫁箱柜衣物及新娘为公、婆、姑、姐等所做衣物、鞋帽等陈列,让亲朋观看,然后女方家将给公婆兄弟等全家人送衣物、鞋帽等物称“抬针线”。
吃宴席:即招待女方家和男方家贺喜的客人。女方到男方家吃宴席的有新娘母亲、叔父、兄嫂、舅舅、舅母等一行二、三十人,有的达四五十人,西乡一带一般父亲、伯父不去吃宴席,北塬、西川一带则由父亲、伯父另备礼物去男方家贺喜,同席招待,宴席前男方家族,亲友要请客人吃饭,称“请茶”,然后入席,女席第一首席由媒婆和岳母坐,男席第一席首席由大媒翁和女方家舅舅或年岁大的长辈坐。席将毕时新娘要向公、婆问话,新郎新娘一起向各席鞠躬,所有客人向新人抬钱,席毕后男方要向女方吃宴席的抬钱,给岳母的最多的达四、五百元。
闹房:结婚的当天晚上,村里年青人到洞房戏耍,要求新人给点烟,要糖果、核桃、谓“闹房”。
回门、吃试刀面:新娘在出嫁的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去娘家拜访,须当天返回,称“回门”。当晚新娘亲自上灶切面,男方姑、嫂们在所擀面中故意暗放细线或纸,以试新娘的手艺与智慧,如粗心大意,不能发现细线而抽去,刀切过处,长面往往成为短面,或碎面,贻笑于人,凡邀请吃试刀面者,饭后须放钱币于碗中,以谢新娘。
二、回、东乡、保安等族的婚姻习俗
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婚姻,同样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习俗如说媒、送定茶、择日子、回门、试刀面等大体与汉族相同,但也保存有自己独特的婚俗,扼要述之。
迎娶时男方必须有两名已婚的女客(一般是新郎的姐姐)和两名男客陪同前往,新郎和男客必须骑高大的骏马;女方须有8至12名女客(一名是新娘的姐妹,称押桥)作伴相送,新娘也骑高大、性情驯良的骏马。
念尼卡哈(经文主婚词),婚日上午,男方前往娶亲,迎娶时,先须请阿訇念“尼卡哈”(主婚词),男女双方必须三个以上男子在场商议“尼卡哈钱”(男方给女方的保证金,以防新郎途中变心),商妥后新娘父亲把女方的姓名告诉新郎,并说“尼卡哈就是你的人了”。算是在伊斯兰教教规上正式承认了双方的婚姻关系。念完“尼卡哈”后将男方带来的核桃、枣撒向空中,让众人抢拾,新郎要趁乱出门,动作迟缓者可遭女方亲属的戏耍,亦称“打新郎”。
跑马:将新娘全身用床单包裹,由其兄长抱上骏马,整妆待发前,新郎骑马由好事小伙子鞭策,来回跑经空地,以试其骑马术谓之“跑马”。
送人情:新娘出嫁前,亲朋好友送去衣服、被单、床单之类的物品,表示祝贺,谓之“送人情”,相同于汉族的“添箱”。
夯媳妇:送亲者伴新娘到新郎门前,新娘由其兄怀抱而入,围观者数人尽力挡在门前使其难以进去,此俗一是能新娘之兄,一是察看新娘的本事,若新娘兄不致掉下妹妹,夺门而入,证明哥哥有本事。
尕宴席:结婚头一天设宴待客送新人谓之尕(小的意思)宴席,宴罢男客即回去,女客留下来当晚护新娘,是防闹房时俏皮小伙子们闹的过分,第二天,新婚夫妇起床先淋浴,女方来人给新娘梳头打扮,称“上头”,始以新娘身分拜见公婆及男家亲朋。
大宴席:新婚第二天,男方才大宴双方亲朋,谓之“大宴席”,此日,新娘家一方多为女客,新娘母亲为上客。宴毕,岳母把准备好给新娘父母及兄嫂每人一份礼物,主要以鞋袜为主,称“抬鞋”,抬鞋结束后,稍作间息,再摆宴设席称“拉三日”。宴席期间一律禁烟、酒。
闹公公和夫兄:此为穆斯林有别于汉族特有的婚俗,即迎娶第一天,许多乐于戏闹的人将新娘公公或夫兄用锅灰等颜料涂抹,让其戴上破草帽和黄萝卜制眼镜逗乐,称“闹公公”,次俗旨在增加乐趣。
会亲家:新婚第四日请岳父到男方家,称“会亲家”。
保安族婚礼除与上述相同外,还有别致之处。如举行婚礼当日,由男方率亲朋数十人的迎亲队伍去迎亲,其中必须有二位妇女参加,并在女家举行祝福仪式,撒核桃、红枣等表示吉祥如意,夫妻和睦,早生贵子,然后由女方送亲队伍将姑娘送往男家,离家时,向行进的后方撒麦、豆、玉米、茶叶等五种物称为“五色粮食”,以示将幸福留给父母家。新娘过门后三日不吃婆家饭,由女方送,以示父母对女儿的关怀。在新婚之夜,村里的人聚集在新人家的院内唱“宴席曲”,有问有答,十分热闹,抄录一段,聊备一格。
恭喜恭喜大恭喜,各庄的乡亲们来讨喜。
恭喜恭喜大恭喜,没拿一把茶叶空讨喜。
你答个调来我唱个曲,欢欢乐乐地讨上个喜。
唱地不好了别着气,宴席的伙伙里要和气。
恭喜恭喜大恭喜,你喜我喜大家喜。
东乡族的婚礼又有些别致之处。在举行婚礼时,新郎在本家一位长辈的陪同下去女家,先要拿些礼物依次到邻近新娘家族的长辈家拜访,然后娶亲。宴席间新郎要到厨房致谢还要顺手“偷走”一件餐具,表示偷来了新娘家做饭的技巧,使新娘心灵手巧,新娘离家时由双方德高望重者说“高比”(祝词),互相祝贺。新郎、新娘骑马登程后双方的亲朋在适当的地方设茶点招待,并与新郎赛马。新娘到达男家时,欢娶的亲朋齐唱“哈利”,表示祝贺,唱词由宾客们即兴编唱。
关于甘肃东乡结婚新娘和甘肃东乡结婚新娘多少钱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