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结婚礼仪(中国结婚的传统礼仪)

时间:2023-01-10 阅读:38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传统结婚礼仪,以及中国结婚的传统礼仪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有哪些 传统婚礼习俗需注意事项

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国都灭亡了,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留下来的国家,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传统结婚风俗文化也源远流长,提到婚俗传统相信许多老一辈都不陌生,但是年轻一辈可能就一知半解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以下究竟中国有哪些关于结婚的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有哪些

中国传统的结婚风俗是很有讲究的,首先在婚礼进行之前要准备,聘礼、回礼、安床、嫁妆、上头、梳头、吃圆。婚礼当天也有固定流程。第一是迎亲,男方带着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接亲。第二是找红鞋,新郎要在新娘房为新娘找结婚穿的红鞋。第三是敬茶,两位新人要在新婚之时向双方父母敬茶。第四是撑红伞和撒米,新娘出门时要在伴娘陪同下伴娘要为新娘撑红伞,并且同时往路旁撒米。第五是绕吉祥路,新人上迎亲车后必须绕当地所有吉祥路名的路行驶再回婚礼现场。第六是过门,新娘被接到男方家后,拜见男方长辈。第七是进行婚礼,就是摆酒席。第八是敬客,新人向客人敬酒。第九是入洞房。第十是回门,在婚后的第三天,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

传统婚礼习俗需注意事项

婚礼对于新人来说尤为重要,一下事项要注意

1.安床:男方家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向祖先告知明日自己将举行婚礼,并依男女双方的八字,来安排新床的位置祭拜床母。

2.翻床:新房中的床铺,布置好以后,可请自己亲戚的小男孩在床上翻滚。最后在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来求得未来日子美满。

现代的婚礼发展

现代社会进步飞快,提倡自由恋爱,一切从简。80,90的父母辈的婚礼也是相对简单。听父母讲他们那时候就是做身新衣服,请客人吃吃喜糖,就算结婚了,不收礼也不用回礼。80,90这一辈结婚时虽然有在酒店办酒席,但相对来讲也还是比较简单,没有请什么婚庆公司,主持礼仪啥的。其实结婚也不用太过繁琐,开心就好。

中国结婚的风俗

辽宁汉族结婚习俗

一.“喜车”出发

新郎由长辈、童男、童女等相关接亲人员乘车出发,一般来说,去时人员是单数,回来则是双数。

二.“喜车”到达新娘家

(1)敲头道门;

(2)进门后,向女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带胸花

(3)敲二道门,此时新娘的同学和朋友可“堵门”逗趣;

(4)进二道门后,向新娘献手捧花(也可摆出单膝跪地造型);

(5)互相佩带胸花(一般双方都将胸花佩带至对方左侧胸前);

(6)新郎、新娘吃“喜面”,(一碗面条、两双筷子、两个荷包蛋);

(7)新郎、新娘与女方父母及亲属合影留念;

(8)抱起新娘上“喜车”,在“喜车”上,新郎给新娘穿“踩堂”鞋。

三.“喜车”返回新房

(1)“喜车”在前,新娘的父母、亲属、宾客按顺序坐随后车,沿另一条行车路线开往新房;

(2)新郎、新娘下“喜车”后,燃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3)新郎母亲将新娘手中的鲜花或“喜盆”接过(俗称聚宝盆);

(4)新娘向男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带胸花;

(5)新郎、新娘在“喜车”前与男方父母合影;

(6)新郎、新娘在“喜车”前与双方父母合影。

四.参观新房

(1)进入新房后,新郎、新娘喝红糖水;

(2)新娘坐在“喜床”上,俗称“坐福”

(3)新郎、新娘在“喜床“上合影

(4)邀请双方亲属、朋友参观新房,并与新郎、新娘合影留念。

五.“喜车”抵达酒店

(1)新郎亲朋在酒店门前迎候,再次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2)新郎、新娘在宴厅门前迎宾;

(3)主持人选择吉时主持典礼。

六.拜席及四彩礼

(1)新郎、新娘,在“拜”席时按照先娘家席,后婆家席,先亲属,再领导、再同志、再邻居,后同学、朋友之顺序进行敬烟或献花;

(2)敬娘家烟时,由新娘持烟,新郎点火,新娘要加以介绍。给婆家花敬烟时,新人角色互换;

(3)新郎父母或兄长在新郎、新娘“拜”席一段时间后,向客人敬酒,顺序同上;

(4)宴席中,有客人离开时,新郎、新娘相送至酒店门口;

(5)男方父母适时给女方来宾中的小孩赏钱;

(6)如果酒店给老丈人桌加菜时,新娘父亲要给厨师赏钱;

(7)新娘父母要离开时,新郎父母应为其送上四彩礼:离娘肉一块(要带皮、带两根肋骨);鱼品一份;粉条一把;大葱数棵,用红丝线系活结。

七.团圆饭

新郎父母和家人接受新娘、新郎的敬酒,并对他的婚姻表示祝福。

满族

中国古代传统婚礼民俗礼仪

中国传统结婚礼仪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一、看亲篇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服侍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二、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 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

“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三、择吉篇

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中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和“送日子”。

择吉一般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选择办理,也可以自己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家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

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除特殊情况可以只送礼不参加以外,一般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多少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蔬、交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送男方的一般都付现金、用红纸打“包封”。包封签子上一般要写上一句表示祝贺的话。

包封里面装着现金,钞票要下面朝上,一张张叠好放齐。钞票最下层用红纸写上“ XXX 贺”或“ XXX 、 XXX 同贺”等字样,谓之“挂里”,便于账房登记。

送给女方的礼物多是实物,但也有用红包替代的,称之为“助嫁”。家物多是箱、柜、床、被、餐具、衣料之类。送女方的礼物往往是亲友们闻讯即主动送去,并不等请贴来了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以送礼人的多少为据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

四、迎娶篇

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轿夫、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

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女家在花轿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

花轿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凶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好,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 .....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

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娇了。上轿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

新娘上轿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乐队在前,乐队后面是新郎(有条件的要骑马),接着是花轿和其他送亲的人员。新娘在启轿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轿夫,以免花轿摇摆得过于厉害。

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轿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轿帘,将新娘搀下轿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红、黄各色纸屑替代),将婚礼推向高潮。

五、拜堂篇

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迎娶之日,男家发轿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

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莅位(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

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

六、喜宴篇

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彩,其布置大略如下:

堂屋:

1、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

2、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

3、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

4、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

5、后“金墙”上帖“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 亲 ” 字,右边的“ 见 ”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无别意:繁体的“ 师 ”字要少写一撇,写作“ 师” 。

新房:

1、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

2、门上贴大红双喜字;

3、新房正中悬彩灯;

4、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

5、窗户两边贴对联;

6、墙壁四周挂字画。

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

其他: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

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

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

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喜筵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筵结束后,“上亲”先到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起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

七、闹房篇

中国有闹洞房的风俗。在过去,由于很多新人们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会感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而在今天,闹洞房主要是向新人们表示祝福之意。

八、回门篇

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应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

结婚传统礼仪程序的15个步骤: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 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 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10、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1、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 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2、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 槛,而应横跨过去。

13、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 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15、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传统中国婚礼仪式

一、三书六礼

聘书中国传统结婚礼仪:订亲之书中国传统结婚礼仪,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二、新娘礼服

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中国传统结婚礼仪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 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其上 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 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讲究的就是个“红”字。

头饰: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

红头盖: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婚礼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洗澡

洗澡一般并不意味着庆贺什么,但是中国的婚前洗澡却绝不仅是你平常所认为的20分钟泡在浴盆里。水里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气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属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气",而且还意味着幸运、长寿以及繁荣,除了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还有助于让皮肤光滑、鲜嫩,许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梳头

下一步就是梳头了。有些中国新娘穿上传统的红衣裤,再吃上一些美味的饺子,有3枚饺子,一个预示着爱情,一个预示着多子多福,还有一个意味着幸福。给新娘梳头的人都是生活幸福美满的,被称为有福气的女人。阿姨,朋友或家庭其他成员都可充当这一角色,她一边梳一边说一些祝福的话,这一礼仪据说能给新郎新娘带来和谐、财富以及多子多福。

哭嫁

以前,新娘出嫁就意味着永远离别家人和家乡,因此新娘都要在婚前哭上三天,还与朋友和家人一起唱一些歌,这多少释放了点新娘的恐惧感,也为她离家作了准备。

中国古代结婚礼仪中这几项是少不了的,新娘洗了澡,打扮一下然后哭上一场就算是从“未婚”过渡到“已婚”了,你的任务呢?帮助女儿洗澡(象征性的),给她梳一个“有福气的女人”的发型,整个过程如果请亲友一起参加,会变成一个Party。

现在的结婚礼仪已经简化和很多,婚礼当然已不再如此,但每一个新娘似乎都需要一点情感上的支持,人们鼓励她把内心想说的都说出来,这时新娘往往会哭上一阵,以抚平心中的忧虑。

中国的婚礼习俗

首先中国传统结婚礼仪,我们先来看一下,传统的婚礼习俗之三书六礼

传统的结婚仪式中,主要包含中国传统结婚礼仪了三书六礼的说法,三书主要指的是“聘书”、“礼书”、“迎书”,分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里的三书六礼其实指的就是整个婚礼过程中的大致环节,类似现在婚姻中,确定婚姻关系的证明、聘礼、仪式等等事宜,在古时候会分为几个步骤,让过程看起来更为严谨一些,显得大家对婚姻的一种重视与虔诚

在婚礼前一天,我们还需要安排一位好命人为新人安床和铺床,一边叨念着一些吉祥如意的好话,一边为新人铺上崭新的被褥、床单、换上新的鸳鸯枕、盖上新的龙凤被,然后准备一些干果物品铺在床上,主要是以“早生贵子”为主,就是红枣、花生、桂圆、莲子之类的干果,祝福新人可以早日家庭圆满,早点生个孩子,主人为中国传统结婚礼仪了表示对好命人的感谢,也需要准备好一个红包给人家,表示感激,当然这个好命人不是谁都可以做的,需要家庭完整、幸福和睦、无病顽疾、精神良好、有儿有女的人才适合这样的角色

在婚礼当日,仪式正式开启之后,还有当天的一些婚礼习俗,小编也给大家整理了一下中国传统结婚礼仪

1、女方提前为女儿准备好陪嫁的嫁妆,在婚礼前一日送去男方家,一般会准备一个陪嫁箱,里面放上一些双数的吉利物品,生活用品,还有一些钱财,祝愿女儿嫁过去会过上更好的日子

2、接亲仪式,燃放炮竹,表示庆祝,男方携带亲友团千万女方家接亲

3、敬茶仪式,表示对双方父母的感恩,感谢养育之恩,表示成亲之后会好好建立新家庭,并且孝顺父母

4、甜汤仪式,主要是让新人食用甜汤,表示婚后生活多子多福,甜甜蜜蜜

5、新娘出嫁要有姐妹团陪同,并且要为新娘打红伞撒米,表示开枝散叶的好兆头

6、正式结婚仪式,邀请宾客观礼,拜天地,宣誓结婚诺言,交换戒指,这才是结婚礼成

7、敬酒仪式,两位喜人表示对亲友到来的感恩,夫妻携手回馈大家的祝福

8、新婚洞房,新婚之日,洞房花烛夜,以前有闹洞房的仪式,主要图个喜庆热闹

9、新人要为宾客准备好喜糖、喜饼表示对大家的感谢,也祝愿大家可以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10、回门,三朝回门是指新婚夫妇婚后携手回到女方娘家,要穿新衣,准备好礼品在上午抵达女方家中感谢女方的父母与长辈,与宾客一起用餐团聚

中国传统嫁娶“六礼”,指的是哪“六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对于婚嫁有一整套的礼仪规范。在当前社会,其实很多礼节都已经省略了。如今我们所称的结婚,指的就是迎新娘与吃酒宴的环节,古代的结婚,其礼仪过程包含了从求亲到送入洞房,这个过程便是六礼。

古代婚嫁讲究的是三书六礼,三书指的是聘书、礼书以及迎书。所谓聘书,就是定亲的文字凭证。礼书是过大礼时的礼单,上面列明了所有礼品的种类与数量,迎书就是在迎亲时用到的文书。

六礼是依据三书制定出来的规矩。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与迎亲。所谓纳采,就是请媒婆去女方家询问,如果女方家同意,男方就要准备礼物商量婚事。

古代媒婆的地位很重要,说媒有很多的讲究。媒婆在刚上门时,是不能喝茶的,为的是防止冲淡了婚事。媒婆在整个婚嫁过程中,扮演的是沟通交流的角色,成就了双方亲事之后,媒婆并不能一劳永逸,还需要做好善后工作。如果夫妻双方有矛盾,或者婆媳之间有问题,都需要媒婆出面调停。

第二礼是问名,顾名思义,就是将女方的姓名以及生辰八字写在庚帖上,跟男方对照,看是否合适。古代对很多事很看重,比方说双方的属相不能相克,如龙虎、蛇鼠、鸡狗、虎羊等,全存在相克的问题,不能相配。

第三礼的纳吉就是询问所谓神灵的意见,方法很简单,将庚帖放置在灶君神像前茶杯底下,放置三天,这三天时间里,如果没有发生任何不好的事,则视为神灵允许。如果发生了诸如邻里不和、猫狗不安、诸事不顺等事,则婚事就会告吹。

第四礼是纳征,是指将聘礼送到女方家里,女方需要回礼。第五礼是请期,就是男方定结婚的日子,请求女方的同意。

第六礼就是迎亲,便是俗称的迎新娘子,迎到新娘子,拜过天地之后,就可以入洞房了。到了这一步,才算是大功告成。

关于中国传统结婚礼仪和中国结婚的传统礼仪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jiehun/163725.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