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福建小伙结婚迎亲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福建接亲风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福建莆田结婚风俗 现代婚俗均有古六礼的痕迹
旧时,莆田人的婚姻大多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青年男女很少有婚姻自主的权力。选择婚配时,同宗或亲戚中不同辈的不能通婚,还要考虑男女两家的社会地位及经济情况,即要门当户对。现在 福建莆田结婚风俗 、婚娶均有古代“六礼”的痕迹。
1、说媒
儿女长大后,父母托媒人为其物色对象,有个别在婴孩时期订婚约的或所谓“指腹为婚”的,一般是由媒人从中说合。媒人为了赚取媒礼,千方百计、花言巧语“玉成其事”。由此酿成婚姻悲剧是常有之事。
2、相亲
媒人说亲之后,其父遇“门当户对”的,即可代儿女登门相亲(一般是男方到女家相女儿),对方要煮线面或鸡蛋当点心招待,倘相中了,才吃下对方煮的线面、鸡蛋,如不中意,就不能动的。
3、送庚帖
男女双方如果同意亲事,就通过媒人互送年庚八字。男方把女方的庚帖放在灶头箸笼里,经过三日三夜,若家里没发生什么事故,就认为此女能服家。尔后,双方各请算命先生推算合婚,看看男女俩有无冲克、合婚的吉凶等等。
4、订聘
断过“八字”合婚后,如双方满意,就由媒人从中商定聘金、嫁妆,再择吉日订聘,俗称和定、办定。男家选定“双日”,请亲戚中认为命运好的妇女6-8人,身着红衫,带礼物,把聘金的一部分和一些金银首饰,送到女家,把戒指、手镯套在姑娘手上,把项链、或金银锁挂在姑娘的脖子上,俗称“挂月豆 ”。女家放鞭炮,把糕饼果品分赠亲人、邻居,表示女儿已许配于人。然后置办点心酒菜招待男家客人,并每人一封红包。
5、定日
俗称“请日子单”。男方请择日馆择选结婚佳期,以红帖转告女方,女方回以允期红帖。之后,男女双方根据议定的婚期,各自择日为未来的新郎、新娘“裁衣”。
6、送嫁
姑娘临嫁,女家亲友赠送衣饰、布料、红花、香粉等物,表示祝贺,称为“送嫁”,俗称“捧花粉”。
7、纳吉份
纳吉份莆田人变音为“担试粉”。婚期到时,男方把未交足的聘金、礼物装入红漆礼盘;把猪肉、线面、红米团、菜丸等食物装入红漆“担盘”,共十个或八个盘,分为两组,每组五个或四个,自下而上,由大而小,两组合为一担挑,故俗称“担盘”。如闺女的祖母健在,则须另备肉、面一担奉敬,俗称“妈担”。这个礼俗在仙游称作“起轿脚”。
8、结婚
结婚俗称“成人”,取儿女长大成人之意,故而很隆重又有很多礼仪习俗。
首先是物色“能嫂”和“送房兄”。“能嫂即喜娘”。旧时婚姻,男女素未见面,新娘初到男家,需要能嫂在身边传话、指导礼仪,故应选老于世故、谙诸礼俗、口舌灵便、善于应变的中年妇女担任。选“送房兄”则是古代掠婚风俗的遗留。古代婚姻男方常用暴力把女的掠夺过来,因怕被女方抢回,故需请一批青壮年守夜,年代久远,这批人就演变为帮人家结婚之忙的“送房兄”,因他们以闹房(俗称“送房”)为中心,前后做了不少工作,故主人对他们招待备至,敬称为“送房兄”。
其次是布置洞房、婚筵、绡头、挂表轴、安床等。洞房俗称“新妇房”,门楣挂米筛麻袋和一条男裤。挂米筛麻袋代表天罗地网,为驱除邪祟。挂男裤,为要新妇将来对丈夫服从。洞房内挂条染红猪腿,因俗忌新婚之夜“白虎”占床,故以猪腿禳压之,祈免灾祸。房中除设崭新眠床、橱柜、桌椅外,壁上挂“麒麟送子”或“孔雀开屏”画轴镜屏,床前悬挂“百子红座灯”一对,“送房料”(撒帐,送孩子等用物)例由姐夫或姑丈或送房兄备办。婚筵设在厅堂上,门楣挂横长幅红绸,贴大红婚联,厅堂内外挂满贺幛。婚期前一晚(俗称“上头暝”),新郎新娘要分别在家中举行绡头(俗称“上头”)仪式。新娘的绡头是开脸(用细绳纹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是剪发、剃脸、戴礼帽,还要沐浴。之后穿上“上头服”(这副衣裤婚后收藏起来,等到本人临终时再穿上),待到事先择定的吉时,请福寿双全、夫妻健在的长者为新郎梳头,然后束发加冠(戴上插金花五蕊的礼帽),送房兄唱赞:今早“上头”喜匆匆,东来紫气满华堂,××(男女两方的姓氏)二姓谐连理,新郎新妇振家风。婚日凌晨,悬挂表轴于厅堂壁上。表轴俗称“表德”,四尺长两尺宽,分左、中、右三行书写;左行写新郎的原名和字,中行写上新郎的表德字,一般为二个字,斗大,意义与原名相谐,多取吉利字眼,右行写上新郎在同族同辈中的排行。挂表轴时,放鞭炮,送房兄赞:挂起表德真及时,金鸡报喜迎佳期,亲朋戚友来贺喜,一举成名天下知。接着男家用铜钱垫洞房里眠床的四个脚,俗称“安床”,取夫妻恩爱平安吉利,共同劳动发家致富之意。安床时赞:眠床垫上太平钱,岁岁平安福来临,一对鸳鸯交颈睡,夫妻恩爱百年亲。
婚日上午,男家雇红轿,由媒人和“能嫂”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红轿俗称“新妇轿”,轿上四周披围红绸,并在轿门上挂一块猪肉,亦禳“白虎”之俗。新娘用大红帕(俗称“新妇罩”)罩住头面,带着“新娘妈”像由“能嫂”引导,哭别父母,然后抬往婆家。传说 “新娘妈”是莆田古时一位爱护女子收养弃女的黄氏妈的化身,闺女们以她为保护神,以一支红箸为骨,灯笼座为座,用红头绳束三十六根稻草,糊上红纸衣裤、头面、四肢,扎成一善良妇女形状。旧时莆田女子出嫁,都要带她到夫家奉祀,以求平安。新妇轿到了婆家门口,男家的公姑、妯娌、大人、小孩等均暂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火,俗叫“避冲”,冀日后一家和睦相处。新娘下轿进入厅堂脚不能沾地,必须踏着米袋,共五条,取个“五代见面,代代好”的吉利。在仙游,迎亲时有个独特习俗,是新郎要亲自往女家去迎亲。
新娘下轿后,送房兄将妆奁中的蚊帐挂到洞房的眠床上,并以红枣、瓜籽、花生等果品向蚊帐的四角撒去,俗称“撒帐”,取多子多福之意。此时赞道:撒帐东西南北方,百无禁忌姜太公,桂子兰孙联科甲,荣华富贵喜苍苍。黄昏时,送房兄又行“送孩儿”礼,送房兄分别手持龙凤灯、百子炮、双喜花烛和一对白瓷“孩儿仔”、果盆等由婚筵附近的土地庙开始,列队鼓乐放炮送入洞房,由新郎新娘接过这对“孩儿灯”安放帐内板架上。由捧果盒的赞:今夜大家“送孩儿”,新郎新娘笑微微,燕尔新婚鱼得水,早生贵子耀门楣。
新娘下轿后,新郎新娘由“能嫂”作礼仪指导,先拜天地,再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行合卺大礼。之后,又端出猪头、猪腿、线面等祭告祖先,俗称“告祖”。新郎带新娘叩拜祖宗后,又逐一跪拜全家各位尊长,有些地方受拜人应回以“红包”。礼毕,新郎新娘双双进入洞房。
拜堂、告祖后,宴请贺客。厅堂左上第一桌面对大门的座位是首席大位,俗称“横头位”,乃新娘母舅座位。其余座次,请乡里年高望重长者就座。如母舅姗姗来迟,须一请再请,要他来后方可开宴。
宴罢,送房兄为首拥入洞房闹洞房。第一个节目是“抱出灯”:新郎抱起新娘,新娘举双手,取床前悬挂的两盏“百子灯”互换挂好后,才能把新娘放下,赞曰:洞房花烛小神仙,一对凤灯挂两边,东西交换入门喜,一刻千金乐少年。“灯”谐“丁”音,出灯表示出丁,取早生(男丁)贵子之意。接下来是“做经文”。所谓做经文,即古代新婚戏妇之俗。送房兄事先准备一些妙趣横生的节目,此时用来导演,让新郎新娘作主角“逢场作戏”,夫妻对话、动作等多带有戏谑、挑逗的内容,故意制造闹趣为难新婚夫妇,多由“能嫂”解围圆场。一直闹到更深夜阑,雄鸡初唱时才结束,放鞭炮后,送房兄赞:大家齐出门,双双掩房门,洞房初会面,夫妻情意绵。赞毕,大家退出洞房,将房门掩上,俗称“ 掩门”。
回门俗称“请转马”或“请子婿”。婚后第二天,上午新娘出厅堂问候翁姑及长辈,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并下厨房第一次作炊事,即古诗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天新娘家小舅子来请新娘偕同新郎回外家拜见“外家”长辈亲友。娘家设午宴款待,俗称“子婿酒”,酒后新郎先告辞回去,新娘则等到黄昏时才返家,带回童子鸡一对,红纸封腰的甘蔗一双,祝愿从头到尾夫妻和气,日子甜蜜。去时新娘坐轿在前,回程时在后;古时是骑马回门,故俗称“请回马”。
9、换花
婚后第三天,女方备办“换花篮”,由小舅子送到男方,看望才出嫁的亲人。“换花盘”有红白纸花等,白花象征得男孩,红花象征得女孩。
送年暝就是新婚第一年的农历腊月廿五日,娘家备办担盘给婿家送礼。礼物有线面、猪蹄、红米团 等,还有一对大红绸布金字的红座灯,由一个6、7岁的小男孩送上门。第二年起年年送的只是白纱彩绘的灯笼一对,加上一支小灯笼(叫灯仔),寓意“年年添丁”。
福州结婚习俗
1、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
2、男方下聘礼
男方父母、媒人带着新郎去女方家订婚。(现可约在酒店内订婚,后大家吃顿便饭。)男方要送聘金:3万3,5万3(美金)或10万3,13万3...(议定的聘金尾数必为三字。福州方言三与生谐音,象征婚后多生儿女)。
3、吃太平面
新郎到女方家时,新人一定要吃一碗太平面,新娘接到男方家里后,同样还要再吃一碗太平面。意为保平安。按福州传统,新人在见家人之前,要吃太平鸡面,新郎吃鸡头,预示着一家之主,新娘子吃鸡翅膀,鸡脚,这个要用福州话来讲,大意就是持家有方,多子多福。
4、铺床
福州人要男方家的长辈铺新房的床,长辈要选父母,儿女齐全的表示新人可以象这位长辈那样幸福。然后找1至2个乖巧,聪明,漂亮的小男孩到新床上打几个滚,意将来会生漂亮的男宝宝。如果喜欢生女宝宝,就找一男一女,或者直接女生来打滚好了。还得记得给每个小孩包红包。
5、见长辈
下午3到4点,新人就要开始拜见祖宗,及长辈,老人和亲戚,讨红包。福州人叫“见厅”。按先直系后旁系,先父系后母系的程序一一叩拜。受拜者要给新娘“见面礼”。至亲长辈多赠以戒指、项链、手镯等贵重礼物,此谓“见厅”。
6、回门
按福州习俗,结婚时,第一天是男方家办酒。第二天,女方家办酒,也叫办回门酒。婚后第二天是回门的日子,娘家要派小舅子去接新娘,新郎要给小舅子钱。然后新郎备礼品,和新娘一起往岳父母家拜见,当日需返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州结婚习俗
南方福建漳州,哥哥结婚,弟弟需要接新娘下轿,请问有没有哥们懂的多的,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结婚习俗
漳浦县结婚习俗在迎亲前一天,男方须选派一名机警善变青年,率“客仔”前往女家送礼。女家则选几名巧言善辩姑娘与对方进行“舌战”。如男方败阵,女方则群起作哄,甚至燃炮驱逐。第二天迎亲时,又要百般刁难。迎亲日,由媒人引花轿至女家迎娶。新郎头戴红顶瓜帽,身穿长衫马褂,新娘身着红裙红袄,头戴凤冠霞帔,俨然如朝廷命官命妇。
新娘至,由新郎的小弟或侄辈揖请新娘出轿,并由人扶出步红毯,头罩八卦米筛,跨“烘炉火”入门。良时一到,便举行婚礼,一对新人先拜天地神明,后拜父母,再夫妻对拜。一条红缎新郎牵引新娘,同携一篮大米进入洞房。夫妻吃四果汤和合婚汤圆。厅堂正中悬挂母舅缎联,宴请宾客,母舅坐首席。洞房中大红花烛通宵达旦,洋溢着喜气。
翌晨,新婚夫妇鸡鸣则起,准备四果汤,先拜祖宗,再敬父母和直属长辈,称为新娘“拜茶”。新婚第三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省亲,称“归宁”,俗称“做客”。礼物之外,还携带两株有尾的甘蔗,意取夫妻感情从头到尾如蔗甜蜜。岳父母宴请,新女婿坐首席,享受殊荣。席间有许多礼节,女婿常闹出笑话。省亲后,娘家回赠一对小鸡或小猪,称作“带路鸡”“带路猪”,祝愿男家六畜兴旺。至此,婚礼才算结束。
福建泉州结婚的风俗有哪些?
娇前猪脚
闽南人的婚俗千奇百怪,令人叹为观止。如在迎亲队伍中,红红的竹蓝中盛著粗大的猪脚格外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轿前猪脚”。每当谁家娶媳妇,在准备送往女方家的礼品中,少不了要准备两腿大小一样的猪脚肉,(寓意两亲家幸福美满)。重量应在每脚二十斤左右,如果备太小脚,会被女方视为小气。猪脚的关节点要用红丝线绑住,另一头用红纸包装成红包,内放12元钱,代表以後日子十二个月天天丰衣足食。然後分别放进两只做工考察的红篮裏(那是专门用於娶亲的礼品盒,俗称红篮)。另外,挑“红篮”的扁担也有讲究,扁担两头尖要用红纸粘上,以图吉利。待来到女方家,“轿前猪脚”要置放於女方家的大厅裏,新娘父母要清点猪脚肉及所带礼品,并象征性地把猪肉切一块,重量在2斤左右,切大了会说娘家的人贪心,剩下的部分再由欢亲队伍连同嫁妆一起带回男方家。
据传,“轿前猪脚”早在唐朝闽南就很流行。唐朝时,闽南土著常常叛乱,朝廷常派军队入闽平乱。当时闽南民间百姓遇有女儿出嫁时,都举家啼啼哭哭,甚是凄惨。带队首领派人一打听,原来是闽南一带人烟稀少,到处古木参天,豺狼出没,经常有女孩出嫁途中遭老虎袭击,有的甚至为此丢了性命(另一种传说,是天狗咬新娘),所以才啼哭如此凄惨。军队中有人觉得奇怪,就将此事带回京城禀报。唐朝开国元老程咬金就想出了一条计策来:老虎伤人乃饥饿所逼,而虎食肉是本性,可用猪肉挂於轿前,遇有老虎出现,遂将猪肉扔给老虎填八肚,新娘和大夥可仿而效之。因便於携带,就将整块肉挂於轿前,所以称为“轿前猪脚”。
福建小伙结婚迎亲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福建接亲风俗、福建小伙结婚迎亲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