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结婚南怀瑾,以及南怀瑾 结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南怀瑾的生平简介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武术家、国学大师。 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
扩展资料:
南怀瑾在《孟子旁通》中,采用“经史合参”的方法,以《孟子》的原文为“经”,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人物活动为“史”,并配合其他种种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对孟子立身处世的人格及其思想影响,作了透彻的讲述。
历代注释亚圣思想的著作不计其数,但是适合当代人读的几乎没有。经过文革“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各种理论的影响,当代人几乎对孟子的思想毫无所知。本书不像传统学者的传注那样过于重视训诂,而只是对广征博引地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旁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怀瑾
南怀谨的简历
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柳市翁垟镇地团村南宅组(今乐清市长林社区殿后村)。
南怀瑾6岁开蒙;7岁时还吃奶;11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乐清第一小学上学,他不爱吃饭,小病不断。一次,南怀瑾和邻居孩子吵架,互骂脏话,父亲一气之下,把他推进门前小河沟里。
1931年,13岁的南怀瑾小学毕业考试倒数第一,只得到肄业证书。父亲要他去学木雕或去商店做学徒,他不肯,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里,父亲还给他请过博古通今的老师叶公恕。
1935年,17岁的南怀瑾和姨表姐王翠凤结婚,并有了长子南舜铨。之后离开温州,前往浙江国术馆习武,并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并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
1936年,他回家度暑假,妻子后来生下次子南小舜。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怀瑾投笔从戎,在四川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随即潜心于佛典。
1943年,南怀瑾结识了袁焕仙,晤谈之下,遂为忘年之交。袁焕仙闭关期满,到成都成立了维摩精舍,南怀瑾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多有会心之处,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其后,南怀瑾为求深研佛法,便悄然离开成都,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
1945年,南怀瑾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各派宗教,其间为了修学,他在峨眉山中锋大坪寺闭关修行三年。这以后,南怀瑾以修行的姿态到处寻师,中途不断吸取各家知识,逐渐形成对儒、释、道的见解。
1949年2月,南怀瑾初到台湾。一次,一家小旅馆失火,有个来自吉林长春的姑娘杨向薇,成了南怀瑾收留的难民之一,后来又成了他的妻子,婚后的南怀瑾因迫于生计,同温州老乡一起做船运生意,三条船凑成“义礼行”公司。
国民党从舟山撤退时,占用了义礼行公司的船,他血本无归,一夜之间负债累累。两女两子先后出生了,他不得不栖身于基隆海滨一个陋巷里,挤在瓦可漏月、门不闭风的小屋里。
1955年,南怀瑾在窘困的处境下,出版了《禅海蠡测》一书,却一本都卖不出去。不久,他举家迁到台北龙泉街,住在贩夫走卒喧嚣终日的菜市场附近,在这里,他常右手执笔写书,左手抱着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推着摇篮,以防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哭闹,困顿中的南怀瑾煮字疗饥,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两本力作,但在书店堆放在角落里,少人购买。[2]
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官方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此举在民间激起强烈的文化乡愁。1960年,胡适读了《楞严大义今释》之后表示赞许,南怀瑾逐渐让知晓,弟子渐多,并被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俩邀请在台湾三军驻地巡回演讲。
1963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并兼礼学院院长,南怀瑾接受了教授聘书,附加条件是不到学校上课,由研究生到其家受教。随后,他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结果学生增多不少,多名是台湾政坛要人、文化、财经界人士均为其学生。
1969年,南怀瑾创立“东西精华协会”。
1976年,南怀瑾出版的演讲辑录《论语别裁》,趁势而热,多次重版,流行于华人文化圈。[3]
1984年,因据传蒋经国怀疑南怀瑾可能在台湾将成为新政学系的新领袖,为避祸于1985年移居美国,并在弗吉尼亚成立“东西学院”。
1988年,南怀瑾返抵香港定居,期间,时任中共温州市委书记的董朝才前去造访,希望南怀瑾倡导、推动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及的金温铁路,南怀瑾慨然应允,成为金温铁路的催生者,开始筹资兴建这条中国第一条合资的铁路。
1990年,泰顺、文成水灾,南怀瑾捐资救患,并在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且为厦门南普陀寺修建禅堂。
1992年6月16日,南怀瑾为大陆和台湾两岸密使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为两岸和谈奠定了基础。[4] 11月18日,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南怀瑾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2月18日,金温铁路正式开工。[5]
1994年2月11日,南普陀寺禅堂落成之时,南怀瑾应邀来主持了禅学讲座。此次活动是南怀瑾以现代科学精神结合传统佛教禅七形式所进行的一次修持实践,在7天的禅修中,由南怀瑾亲自讲解禅修要义,并指导全体学员进行禅修实践,他还将自己毕生修学经验与心得倾囊相授,并且“南禅七日”的视频至今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开始通车。[6] 在通车前夕,南怀瑾基于“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想法,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金温铁路现属上海铁路局管辖。[7]
2006年,南怀瑾移居至苏州,并在苏州吴江区创建“太湖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
2012年9月19日,媒体传出南怀瑾病危消息。9月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太学堂去世,享年95岁。
以上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南怀瑾与发妻结婚74年,两人有着怎样的爱情之路?
“至远至近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我们都知道古代大部分人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而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很难走下去。
现实中就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结婚74年,真正相处的时间却不到两年,虽然有着夫妻的名分,但总是聚少离多,这对夫妻就是南怀瑾和王翠凤。
倒数第一的逆袭之路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的一个农村里,南老的家境还相对殷实,父母将他送到私塾上学,南老幼年时似乎对学习并不感兴趣,所以在13岁小学毕业考试的时候考了倒数第一名的成绩。
知道这一消息后,父亲气急败坏地骂了他一顿,出于无奈,父亲让他学习木雕或者去商店做学徒,但是却遭到了他的强烈拒绝。
南老说他想要重新学习,于是父亲答应了他的要求,也十分支持他的决定,为了让儿子学得更好,父亲请了博古通今的老师来家里帮助他。
1935年,南怀瑾在父母的安排下和比自己大三岁的王翠凤结婚了,南怀瑾并不是王翠凤心中的如意郎君,王翠凤心中的白马王子是身材完美、成熟稳重的,而那时的南怀瑾恰巧避开了这些优点。
然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家人的决定王翠凤不敢有怨言,只好听从安排,婚后不久,王翠凤怀孕,这种甜蜜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南怀瑾为发展事业,只身前往浙江国术馆习武,并且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
不久后战争爆发,20岁的南怀瑾考入了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毕业后进入了人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任教。就在这一期间,南怀瑾遇到了自己的老师袁焕仙,两人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
后来袁焕仙成立了弘法,南怀瑾自然紧跟其后,成为了袁焕仙的弟子,从那以后南怀瑾便经常闭关修行。新中国成立后,南怀瑾只身前往台湾,被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聘请为讲师。
相见时难别亦难
南怀瑾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不得不经常在外求学,在家的时间少之又少。王翠凤和南怀瑾结婚不久后,南怀瑾就背井离乡了,尽管王翠凤心中万分不舍,但也不得不支持丈夫的决定。
王翠凤没有读过几年书,大字不识几个,但王翠凤却十分会料理家事,南怀瑾不在家的日子里,她将家里的一切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将自己的孩子和南怀瑾的弟弟妹妹照顾得很好。
为了让南怀瑾在外安心追梦,王翠凤用自己瘦小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王翠凤是一个孝顺的人。
对于公婆的衣食住行,王翠凤安排得很周到,因此,公婆对王翠凤也十分满意。王翠凤对邻居也很热情,有些儿女不在跟前的老人需要帮助时,她总会冲在最前方去帮助别人。
勇敢能干懂事的王翠凤得到了家人和邻居的一致称赞。但她的婚姻生活却差强人意。
都说事业和家很难兼顾,这句话在南怀瑾身上最能体现,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南怀瑾不得不经常在外奔波,自然和家人很少团聚,有时候待不上几天就得再次离开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成后的南怀瑾有能力将父母妻儿接到台湾生活,但是上了年纪的父母不愿意离开家乡,假如王翠凤带着孩子和南怀瑾去台湾后,就会留下年迈的父母无人照顾。
善良的王翠凤放弃了和丈夫团聚的机会,选择留在农村照顾公婆。南怀瑾夫妻二人结婚74年来,实际相处的却不超过2年。
再度相逢
为了让南怀瑾发展得更好,王翠凤任劳任怨地操持着家里的一切,尤其在那动荡的年代,时常会被拉出来做活,一家老小的生活全靠南怀瑾打工赚取的微薄收入支撑着。
如此贤惠的王翠凤,南怀瑾却不懂得珍惜,远在台湾的他早已功成名就,面对鲜花和掌声的诱惑,南怀瑾忘记了家中的“糟妻”和养育自己的父母,在香港有了自己的家庭。
1990年2月14日,正是除夕之夜,南怀瑾的母亲在100岁时去世了。 因为当时的通讯并不像现在发达,为了能让南怀瑾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王翠凤托了很多人才联系到他,但他还是没赶上奔丧。
这时南怀瑾才想起这个在老家等了他几十年、将所有委屈打碎了咽进肚子里的女人。
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感,南怀瑾将70多岁的王翠凤接到了台湾。到台湾后,南怀瑾的徒弟们带着初来台湾的师娘去逛街买新衣服,王翠凤表面上虽十分高兴,但她的内心却极其不适应,她明白自己和丈夫已经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了,长时间的分居已经让两人产生距离。
再加上自己已经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所以王翠凤决定独自回家居住。
在一起的两周时间里王翠凤很是煎熬,她不知道该用何种方式去和眼前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男人相处,最终王翠凤决定离开香港回到老家独自居住。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句话的意思是富贵时不要忘记贫困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南怀瑾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对于南怀瑾却不是一个好丈夫。
王翠凤替南怀瑾行孝,撑起了整个家,可以说没有王翠凤就没有南怀瑾的成就。所以我们一定要感恩身边一直为我们默默付出的人。
结婚55年,相守不足2年,失散41年后重聚,为何她却伤心独自离开?
汉代才女卓文君的作品《白头吟》中有一句话: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在茫茫人海中,相爱的两个人相遇已属不易,相守则更加艰难,尤其是在混乱的民国时代,没有人能预料到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率先降临。大家可以想象吗?一对结婚55年的老夫老妻,相处时间竟还不满2年,失散41年后再次重聚,本应紧紧相拥,互诉衷肠,然而妻子却掉头便走,流着泪独自离开,在分离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1918年,国学大师南怀瑾出生于浙江温州,南家是当地的一个大家族,其父南仰周从12岁起就开始为家族打拼,硬是将处于衰败的南家从悬崖边拉回来,发展为一个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大家庭。小时候的南怀瑾并不喜欢学习,他13岁时小学毕业,在毕业考试中的成绩是全班的倒数第一,只得到了肄业证书,父亲一气之下,便要求他去学木雕,好习得一技之长。
然而,南怀瑾说什么也不去,他宁愿在家里自学,也不愿去木工师傅那学手艺活。父亲见他执拗,就再也没多劝他,可他终究对南怀瑾极好,为此还专门给他请了知识渊博的老师叶公恕,希望他可以在学习上多下苦功。1935年,17岁的南怀瑾和姨表姐王翠凤结婚,不久之后还生了一个孩子,取名为“南舜铨”。
事实上,南怀瑾对这门亲事很不感冒,因为那是在他10岁时,父亲给他做的主,他不想娶自己的表姐,而表姐也不想嫁比自己小三岁的“小豆丁”丈夫。儿子出世之后,南怀瑾认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便马上跑去浙江学武术,留王翠凤一人在家养孩子,照顾他的双亲。次年,南怀瑾放暑假回家,妻子王翠凤再度怀孕,生下次子南小舜。
就这样,南怀瑾夫妻俩每隔一段时间才能见一次面,几年下来,他们的相处时间甚至还不足两年。1937年抗战爆发,20岁的南怀瑾考入中央军校政治班,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政治教官一类的工作。1942年,南怀瑾觉得自己已经当够了教官,便进入灵隐寺,结识了青城派剑术高手王青风之后,就开始学习剑术。
一年之后,南怀瑾又加入了钻研佛法的阵营,一直闭关不出。总之,南怀瑾一心沉浸在佛、道、儒领域,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十分难得。然而,南怀瑾却忘了家中的妻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他愧对妻子多年的守候。1949年,南怀瑾受邀前往台湾讲学,但出于一些原因,他被迫留在了那里,几十年都没有回过老家。
在南怀瑾刚到台湾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位叫杨向薇的吉林姑娘,并在长久以来的相处中互生情愫,最终结为夫妻。恢复自由之后,南怀瑾也没有回过老家探亲,而是在香港定居。直到1990年母亲去世,南怀瑾才想起原配妻子王翠凤,把她接来香港之后才发现,他们已经41年没见了。王翠凤看到南怀瑾身边的杨向薇,顿时什么都明白了,她没有多说什么,没有选择留下,而是独自离开,她留下的,只有眼角的泪水。
结婚不到两年丈夫远走他乡,原因是什么?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伴侣陪伴我们的时间是最长的,那么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生活一辈子是怎样一种体验?大概是看不到希望,过得不开心,每天都了无生气。
那么比这样更加让人难过的是连陪伴都没有,独自过完这一生,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女子就是如此,和丈夫结婚55年,相处时间不到2年,41年后终于重聚,但她最后却选择离开。
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一个美丽的小镇中,风景秀丽,父亲是个商人,早年家道中落,好在他有商业头脑,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打下了一份家业,日子过得还算富裕。
父亲对他的要求不高,只希望他能健康快乐的长大,多生几个孩子,让家中热闹一些,所以在他10那年,父亲就为他订下了亲事,是比他大三岁的姨表姐王翠凤。当时南怀瑾什么都不懂,等他明白时早已木已成舟,只能接受。
1935年,14岁的南怀瑾和17岁的王翠凤结婚,他并不喜欢表姐,对她一点好感都没有,王翠凤也不喜欢他,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并未想太多。不久后王翠凤怀孕了,生下了一个儿子,南怀瑾觉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便离开了温州,前往浙江国立艺术院学习。
毕业后取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于是回到了家乡,和王翠凤团聚后,两人的感情要比上次好得多,于是又生下一子。1937年,战争爆发,南怀瑾弃笔从戎,进入了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南怀瑾和妻子才结婚两年,就被迫分离。谁也没想到,时间会那么长。
在任教期间,南怀瑾接触到了佛典,决定辞去教官的职务,专心研究佛法,并成为了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三年之后,他已经有了更深的领悟,为了更上一层楼,他去了四川、西藏等地,到处寻师,集各家之所长,写出了《禅海蠡测》一书。
当时南怀瑾的名气并不大,所以一本都没卖出去,直到胡适发现了这本书,经过了他的推荐之后,才渐渐成名。南怀瑾又写出了多本著作,一时间受到了热捧,还被辅仁大学邀请,成为了教师,正是在这里遇到了他的另一位妻子杨向薇。
杨向薇是来自吉林的难民,没有地方住,南怀瑾出于好心收养了她和其他难民,两人日久生情,再加上其他难民的撮合,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此时南怀瑾已经和妻子分别多年,他安慰自己,可能妻子已经改嫁了呢,又或者是妻子已经不记得他了……
1949年,南怀瑾和杨向薇带着众人的祝福举行了一场小而温馨的婚礼,婚后两人携手共进,一起做生意,但由于南怀瑾没有经验,亏得血本无归。他们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接连出生,面对这样的困境,杨向薇没有抛弃他,而是和他一起努力,南怀瑾感动不已。
经过多年的打拼,两人的生活有所好转,孩子也长大了,他们是一起患过难的夫妻,感情自然更加坚定。1990年,南怀瑾的妻子在家乡得知了他的消息,于是带着孩子找了过来,终于见到了分别41的丈夫。南怀瑾最害怕看到的一幕还是来了,所幸杨向薇没有生气。
南怀瑾将他们留在了家中,决定一起过日子,可一周之后,王翠凤却选择离开,因为她觉得自己就像是个外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夫妻,如今住在这里,就像是个第三者,时时刻刻被人羞辱,她做不到。南怀瑾也没有强求,默默地看着她离去的身影,说不出话来,因为实在是亏欠她太多了。
关于结婚南怀瑾和南怀瑾 结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