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彝族结婚新郎跳舞,以及彝族结婚新郎跳舞叫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彝族的风俗习惯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服饰、饮食、待客之礼。
彝族男子服饰一般为对襟、短衣、长裤彝族结婚新郎跳舞,女子服饰既有长衫、中长衫、短装彝族结婚新郎跳舞,还有外套坎肩彝族结婚新郎跳舞,头饰以银泡、绒线做花,服饰图案以自然纹居多,几何纹次之。彝族的饮食主要以土豆、玉米、荞麦、大米为主,副食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等。彝族的酒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凉山彝族喜欢吸兰花烟,其彝族结婚新郎跳舞他地区的彝族多喜吸叶子烟。彝族的待客之礼是打羊、打牛,只要有客人到,就会杀牲待客,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为牛、羊、猪、鸡等,杀之前还要把活牲牵到客人之前让客人过目再宰杀,以示对客人的敬重。
彝族人的习俗
彝族人的习俗
1、婚俗
彝族婚姻的特点是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禁婚。新中国成立后,同族内婚和等级内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彝族青年男女以感情为基础自由恋爱,但结婚必须得到父母同意,出现了跨族别婚、跨等级婚、跨国界婚。
2、节庆
清晨,同姓家族聚于长者家祭祀祖宗,晚上共同在平坦的地方燃起篝火欢歌欢舞。把炒过的枯松木香面撒在火把上,发出爆鸣声并散发清香味,以“灭灾驱鬼”。除夕晚上要“吃黑饭”,初一至初三不做农活,春节期间,青年喜欢进行丢包、打陀螺、荡秋千、打磨担秋等娱乐活动。
3、丧葬
大部分地区彝族实行土葬,凉山彝族实行火葬,葬后,就地挖土、石盖严,或将骨灰装入袋,用马驮藏于岩穴。
4、建筑
彝族村寨多为彝族聚居的大村寨。解放前,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茅草房或闪片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步建起有楼有厦的土木结构的瓦房,有部分建了砖木结构的瓦房。
5、服饰
男子头缠青布包头,内衬白衣,外套青色对襟领褂,下着宽腰大裤脚裤。
中青年妇女皆穿深蓝色土布包头,上衣为蓝色短面襟,背襟比面襟长,圆领上镶有五种颜色的条形花纹,手袖有三色花纹的镶边。
青年妇女青布包头配有头箍,佩带有众多银泡的银制项链,上衣为各色姊妹装,圆领上镶不同颜色的花边,系围腰并镶蓝色花纹。
6、礼仪
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还依据父家谱蝶或母系谱蝶的长晚来定,不许喊错。坐排位要以辈数大小排列,长辈在场时发言不准抢先。
彝族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俗话,凡有客人来,必须让位于最上方,至少也要烟茶相待。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酒是敬客的见面礼,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
吃饭时,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夹菜、泡汤。
扩展资料
彝族把过年称为“库史”,“库”是年或岁之意;“史”即是“新”;“库史”就是过新年。每当深山初雪,秋山红叶,太阳回归时,谷黄米熟,庄稼收进粮仓,便到了彝族过年的时候。“库史”是彝族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重视的一个节日。
在祖灵下面铺松针,松树青幽幽,象征永远常青,寒冬腊月里大雪压青松,青松照样青;青松坚忍不拔,象征子孙个个勇敢坚强。青松表粗皮厚,树心里有芳香的松脂,象征着人要象青松样要有善良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彝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彝族风俗
彝族结婚礼仪
彝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众多彝族结婚新郎跳舞,分布广彝族结婚新郎跳舞的一个民族。彝族的结婚习俗形式众多,别具特色。下面就来领略一下彝族的结婚习俗到底是怎样的。
彝族结婚习俗有哪些
盘县彝族婚嫁习俗
结婚时,彝语男方叫“且克”,女方叫“阿谋且”。男方家要组织两个“措说”(新郎的姐夫或老表)、一个新郎的弟弟或侄儿(为新娘拉马),其余数青年作伴,背着礼物、酒、肉、米(数量不限)、新娘的衣物及供奉祖宗的祭祀品。起程前,由拉马人把马拉到堂屋内,新郎用一盘子端着粮食喂马绕火塘三圈再出门,出门后新郎亲自上马走出一程后,把马交与接亲队便转回(新郎不会去接亲)。
快到女方家门口时,姑娘伴(阿谋措)们站立两旁,用洁净的盆端着水,拿着青竹叶把水撒向接亲的队员们,表示为之接风洗尘(措说低)。两个“措说”进门坎时,新娘用自己的嫁装新盆端着的水迎面泼出,意是彝族结婚新郎跳舞你们进门时我就是泼出去的水彝族结婚新郎跳舞了。“措说”进门后得先给其祖宗磕三个头,期间任何人不准逗闹,否则就是对祖宗的不尊敬,届时,放好行旅赐座,听从主事人的安排。
饭后,由主事人安排,把各位长辈集于堂屋就座,“措说”提着带去的离娘酒“木呕之”敬以长辈们,同时按新娘对长辈的称呼,一一介绍,由拉马这个人向每位长辈磕头表示敬意,就在这时,屋外新娘和姑娘伴们已在外面唱起了酒令歌“措说诛”。其内容是诉说自己劳作耕织,将要离开这个家了,对家人依依不舍的情怀。姑娘伴们也会骂“措说”,意是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情深意长,今天你们就要把我们分开了,是多么狠心,对此表达各种不同的感受。然后安慰新娘,祝福今后的日子将会更美好,更幸福,同时共同跳起舞、唱起歌,尽情地歌唱娱乐至深夜。
第二天,按定好的时辰,请属命相合、寿缘好、福气好的老人为新娘梳妆打扮,准备起程,同伴由主事人安排。新郎的父亲在祖宗灵位前点上灯烛,供上酒、饭、菜等,完后再安排客人吃饭,然后就安排送客。新娘出门时,在祖宗灵位前磕头,向祖宗拜别,再向就座的各位长辈告别行礼,由哥哥背着出门,到门前扶上马,走上一程,交与接亲的搀扶(接亲的两个“措说”已在新郎出门前就在堂前磕头拜别后来到路上等候)。
新娘组织好的送亲队伍也随之护送,送亲的人员是新娘的舅舅一个“欧妮”、大爹或叔叔一个“欧抹”、兄或弟一个 “阿欧”、姑母一人“阿谋木”、伴娘“阿谋措”数人组成(姑母必须骑马)。到了男方家时,由主人和“毕摩”安排,在村寨门口退喜神“色娄”,意识是把路上凶气邪神退回去,具体做法是用两棵枝叶茂盛的竹子挽好一道门,上面挂些倒钩刺,不同色的布条,燃些香纸,奠上酒,用一只小鸡仔或一枚鸡蛋,“毕摩”念些咒语退之,青竹门内只许新娘的人、马钻过,其余人员绕道而行。
进门彝族结婚新郎跳舞:行至门前,“措说”一个把新娘从马上抱下放在另一个人的背上扶着进门。第一步跨门坎,务必将放在门脚下的一个碗、一支木勺踩烂,此意是把碗、勺踩烂后,新娘会慢慢的忘了对家乡的思念,专心建立这个新的家庭,背入洞房,接着由伴娘(新郎的伯父、伯母或叔、婶担任)搀扶到屋外找一棵果树或常青树脚拜过天地,掀顶帕。具体做法:在树脚安放一张桌子,点上蜡烛香灯,摆上娘家备好带来的一半猪头和酒,新娘面向东方跪下,“毕摩”念词,然后用秤钩把头顶上的盖头掀起,此意是拜过天地后,一对新人的配合如日月相交,地久天长。做毕,伴娘带着新娘回到堂屋和伴郎陪同的新郎拜过祖宗,新郎新娘向各位长辈一一拜过后,送入洞房。礼节结束,主事人便安排开席。
回门:住上两夜,待第三天早上,主事人把父母和各位长辈请在堂屋坐定,新娘便把早已做好的鞋发给各位长辈,一是展现自己的针线本事,二是给长辈们的见面礼,同时长辈们也回赠些钱作见面礼,给予祝福。吃完早饭,送亲的队伍就要回程,新郎家要给一大块猪肉(必须是一半猪的前半截,头连着前脚),此意是款待感谢为此件婚事尽力帮忙的村邻们,新郎要和送亲人一道过去。第二天,新娘父母(其中一人)亲自送女儿和新郎一道回来,住上数天,把女儿托付给了这个家庭便回去了,整个婚嫁程序全部结束,这一对新人开始他(她)们新的生活。
彝族婚礼习俗
彝族群众很讲究礼节,特别是对待婚姻大事。因此,在举行婚礼的头一天,男方要请人把一定数额的食品送到女方家,若是路程远的则要提前送去。第二天,亲戚朋友、乡邻到男女双方家帮助清扫庭院,铺松毛,备办宴客的食物和用具。彝族群众婚礼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在吹鼓手和大号师傅吹奏庆婚乐声中,举行献天地、敬祖宗、拜父母、拜姑舅和本家亲戚仪式,并且在举行拜堂仪式时新郎要给亲友果品、食物,亲友们回赠给金银首饰、钱财、衣服等物,以示祝贺。第二天,即迎亲,新郎到女家娶新娘,根据路程远近来决定往返时间。
在出发前,都要举行献祖仪式,然后备6匹马,在鼓号声中去 迎亲。到女方家后,在一位上辈人的指点下,把带来的服饰摆在女方家祖堂前,然后请阿闭念经文,并由他领着新郎去敬天地、献祖宗、拜父母。然后由女方父母给新郎右手系上红绸丝带,而后设宴招待迎亲的人们,席散后新郎由媒人领着叩拜女方舅、叔等长辈,收拾嫁妆后,便接新娘。这时的新娘脸遮红绸子,胸佩明镜,由哥哥背出门上马,然后便鸣放爆竹欢送迎亲的队伍返程。有的地方彝族因迎亲路程远,娶亲人便把男方为女方准备的衣物用具背到女方家,到晚上女方父母请歌手来唱“娶亲歌”或“送亲歌”,唱到一样拿出一样,如果歌手唱错了,娶亲的人把东西拿出来踉歌手嬉戏一番,把东西不给新郎新娘,却笑着装进自己包里,归娶亲的人所得。而歌手唱准的东西娶亲人拿不出来,他同样受到歌手的嬉戏,用簸箕在娶亲人头上打三下,在这欢歌交接声中,由于唱与拿的差错,引得人们哄堂大笑,充满喜庆气氛。
迎亲的队伍刚进村,男方家门口早已有人在迎候。油阿闭 或长辈念“两朵彩云相结合,新郎新娘下马来”的退喜辞之类 的词句,有的地方还要请歌手唱“迎亲歌”。新郎新娘进门后进行拜天、敬地、敬诸神后,新郎新娘争相进屋开堂门,据说 谁先开门,今后就让谁当家。然后在洞房内还要献祖拜床,喝 交杯蜂蜜甜茶,并向双方父母献敬糖或茶。
彝族婚礼上的宴席,除用猪、羊肉及 其它 食品加工的菜饭外,在南涧地区彝族群众婚礼上宴请宾客时还有一道独特的菜,当地群众称之为“跳菜”。这“跳菜”就是当人们八席坐齐后,在一声“上菜”声中,随着大号、吹呐、锣鼓齐鸣声中,只见一对对上菜的人,有的手持摆满菜肴的托盘,有的把盛满菜肴的托盘须在头上,从厨房里一步一步地跳着欢快的舞步把菜肴敬献上。上某人不时地变换着舞姿,有的用头顶,有的徒手端十来个大碗茶,有的用手臂抬,脚踏舞步,边舞边敬献莱饭,菜点滴不拨,使人赞叹不已,无不钦佩这种杂技与舞蹈集于一身的“跳莱”。 宴请宾客完毕,男女双方亲友按辈份就坐进晚餐,新郎新 娘和陪郎、表兄妹们坐一席,席上的莱用红线串连着,新娘新 郎须备刀带剪使用,否则处处受难,逗人笑闹。晚上,要举行闹房庆贺。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山寨彝族群众中,新婚晚上有由叫花子闹新房的习俗,即由三位男青年一人装者五,一装少妇;一人装未婚姑娘,相互取笑说闹,然后即由芦笙顿路,带着男女青年连同亲友们打歌到通宵。因此,新婚之夜新 娘和陪女同睡。第三天内新娘酬客,首先向宾朋端送洗脸水, 送糖果,然后又酬谢陪郎、陪娘和相帮的亲朋好友,以及歌手,并向他们赠礼品送糖果。早饭后双双回门,回门要当天返 回.若路途远的,则绕房一圈,可在娘家过夜,三天过后夫妻 方可同房。有的地方结婚后,新娘不落夫家,待新娘有“喜” 之后,经男方多次请求,才落夫家开始夫妻生活。
独特的南涧彝族婚恋习俗
求亲 当男方相中某女后(含男女暗中相好者),男方即请媒人到女家公开求亲。一般需要去三次,首次去主要是向女方家长表明求婚,并讨取被求之女的生肖(俗称“八字”),以备“合婚”;二次去是奉告此对配偶的“合婚”情况,并要求女方家给予成全;三次去,主要是商讨“定婚”事宜。男方每次去女方家去求亲,拜求婚事都必须带有一份礼品(一般是带酒、糖、面条、茶叶等四色礼,并且每件皆需为双数)。在求亲中,女方是否同意为门婚事,往往有一定的暗示:如首次去后,女方用鸡蛋腌菜汤招待男方并将礼品全都退回,即表示此婚事没有希望了;如二次去后,女方用青菜汤招待南方并退还一半礼品(或近半数礼品),则此婚事已基本允诺。
献酒 彝族婚俗中献酒是很庄重的。献酒当日,男方必须到女方家祭拜女方先祖;女方则请族中长者及重要亲戚请到家中宴席。男方在女方家祖宗神案前在女方家长的带领下对女方家族亲戚中的长者按女方的称呼一一拜认。献过酒后,即向社会公开表明此婚事已成定局,女方家长公开认求婚之男为“女婿”。意在行过此礼,婚事已定,当事人不得再有他念,别人更不得插足。
通信 主要是向女方通报结婚日期和送给女方一定的彩礼钱以资筹办婚事。
迎亲 男方必须准备马匹以供新郎、新娘乘坐及运输女方嫁妆(如今多已改为车辆)。 迎亲队伍出发前新郎必须祭拜“宓戏”(南涧彝族各家各户都供奉有一枝三杈并生的松枝作为象征的“宓戏”神,按古书“宓戏”多写为“虙虥”,据考解,“宓戏”二字均有“虍”,故俗称的“宓戏”,实乃是彝族“虎”图腾的一种形式,婚俗中视“宓戏为“保婚之神”)。迎亲时,必须打旗,敲锣,吹奏喇叭、唢呐,迎亲来回途中必由吹鼓手引导。迎亲时,男女双方迎亲送亲队伍均安排单数,合为成双成对。新娘到达男家门前时,要举行"退喜神"之仪,即在大门口摆一张高桌子,上面放一个大托盘,盘里装有一个猪头、一根猪尾和一些糕点、五谷、盐、茶等物,再放一个装满粮食的升或斗,再放上小秤、红色毯子之类的东西,由“阿闭”诵一些祷告语并领着新郎、新娘,面对桌子磕三次头(第一次磕3个,第二次磕6个,第三次磕3个)。然后,新郎、新娘才能进门。当天晚上,大多在新郎家院子里举行"打歌"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的歌手和客人一起尽情欢歌,通宵达旦,以表示对婚礼的祝贺。
婚宴 南涧彝族的婚宴,往往以“跳菜”助兴。彝家人办喜事,桌子迎厨房两面摆开,中间留路,宾客三方围坐。“跳菜”开始,只听数声锣响,大号,唢呐齐鸣,主持办事的“”一声令下,两位跳菜大师从厨房相继而出,他们头顶托盘,口含饭勺,勺中摆有三至五手里还撑着托盘,托盘里装满了菜碗,在忽高忽低,忽急忽缓的音乐声中,一前一后,踏着音乐,缓缓入场,把菜摆放在桌子上。盘碟的摆放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结婚当晚,摆成圆形,第二天早上则摆成梅花形。婚宴中,吹鼓手不得与客人同席,必须单独进食。
拜堂 拜堂认亲礼仪在婚礼第二天早上举行。即由“”主持,在正房祖宗神案前,在吹鼓手演奏的喜乐的伴奏下进行。新郎、新娘双双向男方家族长者及主要亲戚行拜认亲之礼,跪拜时,新郎、新娘必须向受拜者敬双杯喜酒及奉送一份糖果,受拜者也必须给新郎、新娘馈赠一定的磕头钱。
回门 “回门”必须选择最近的双日。新郎、新娘带着喜糖、喜酒等礼品同送亲的人回到新娘家。并再拜父母及本家长者亲戚。晚餐后,新娘、新郎要在当天落日前返回男方家。
花腰彝族的花腰婚俗
花腰彝人的婚姻制度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夫一妻制”、严格实行“同宗不婚制”和“三年不落夫家”制。花腰彝人自古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就算在旧社会有钱有势的“子玛”、“色颇”也不例外,这一点和汉族的三妻四妾有明显区分。同宗不婚制用花腰人的谚语“再缺粮食,甜荞苦荞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皮绵羊皮不能同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结婚。”来说明非常生动,姨表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恋爱和性关系,都将被视为乱伦,按习惯将予以严惩,有甚者将按宗法被处死。花腰彝人青年男女有社交自由权利,主要表现在“吃火草烟”等习俗。旧时,婚姻不能自主而由父母包办,父母同意后再推八字,向妇方家送聘礼。现虽然可以自由恋爱,但旧制的形式仍然存在。而“三年不落夫家”制则是花腰彝人区别于其他彝族支系婚俗的最大特点,这种婚俗现虽然已不是普遍现象,但仍然存在。国庆献礼影片《花腰新娘》就是以这种婚俗为背景的。花腰彝人一般先举办婚礼,而后择日办理国家结婚手续。在男女双方婚礼的当夜,小伴们闹过洞房后,新郎就得离开。次日新娘由女伴护送回家,从此就开始了“三年不落夫家”的生活:三年内,女方除了丧失恋爱的权利外,仍可以自由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名义上已成为别人的妻子,实际上却对夫家的生活不闻不问,三年后才可以“归家”,正式为人妻、为人母。
婚期要择吉日。男方派出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迎娶新娘,到新郎家门口,由老人主持一系列礼仪,然后女方向男方索要“跨门槛费”。 此后夫妻双双跨入家门,在正堂上进行“认亲”仪式,拜天地后进入洞房。结婚之日杀猪宰羊宴请宾客。花腰彝族青年结婚,姑娘要亲手为自己绣制一套“花口锁塔”作为婚服,结婚那天穿后就要收藏起来,到死时作为装老衣服。姑娘还要亲手给丈夫做一条粗布裤子,两条裤脚从里面用丝线连起来,在结婚仪式上新郎要当着宾客穿上这条裤子,若能用脚把线蹬断,则预示着婚后平平安安、顺顺利利;长时间穿不上裤子的,就被视为“憨”、“笨”。这条裤子也是结婚这天穿后就要收起来,到生第一个儿女时作为婴儿的襁褓。在新娘和新郎的房是绝对不能在二楼的,二楼只能是老人居住的,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都有此类风俗。就连汉族,当公公在楼下的时候,儿媳不是也不能上二楼吗?据说在影片《花腰新娘》播出后,很多人,特别是老人都去反映,可是管事的一句,市场需要,就抵挡回去了。再者,花腰当地人十分见不惯张静初那粗鲁的吃象,认为那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彝族很少有婚后离异的情况,旧时偶有离婚只要经过村里德高望重的几位老人和族长判决就可以了。男方提出离婚,需经过男女双方两族人互相协商后付给女方一定的钱财作为补偿;如女方提出离婚,男方则不必支付任何钱财。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改嫁,但需由新婚男家给原夫家一定的“损失费”。随着社会发展,离婚当然也得遵从国家法度。
电影《花腰新娘》对花腰彝的方方面面有一定的涉及,但艺术不等同于现实,《花》剧在很多方面是经过艺术处理而失真的。当然,我不否认《花》剧的艺术、社会价值,它同时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剧。
彝族结婚风俗
彝族的婚礼保留彝族结婚新郎跳舞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彝族结婚新郎跳舞,如泼水、抹黑脸、新娘婚前禁食等等。在彝族彝族结婚新郎跳舞,如果双方心意互通,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即可举行婚礼,结婚当天,要供奉彝家喜神牌位,迎娶新娘的时候,新娘的哥哥或者是弟弟要向新郎泼水。
彝族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的高原与沿海的丘陵之间,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等地区。
1979年1月,彝族居住比较集中的西昌地区被合并到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鼎彝的“彝”字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的先民主要为古羌人。
彝族有哪些习俗、传说
1“左脚舞”传说
彝族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三月会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就有左脚舞最早彝族结婚新郎跳舞的文字记载。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水危害。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前去制服恶龙。
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人们抓住时机,把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潭
填平。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为了庆祝胜利,彝家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
跳脚弹琴,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
在绿汁镇的彝族聚居的者拉、龙格利等地,数百年来每到农历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
女,夕阳西下之时,远远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不邀而到,弹起龙头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
圈,欢跳左脚舞。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和着高亢清脆的歌调,他们时而蹉脚闪腰,时而折步跌脚,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盈健美。
左脚舞的调子种类很多,但基本都是豪放型的。第一类是好客调,如彝族结婚新郎跳舞:“喜欢也要来,不喜欢也要来,管彝族结婚新郎跳舞你喜欢不喜欢也要
来……”;第二类是唱美好生活,如“三月会三月会,好是好玩呢,又弹弦子又跳脚,又卖缸罐又卖箩,阿里罗阿里罗阿里阿里罗……”;第三类是歌唱丰收年成,
如“月亮出来了,弦子调好了。月亮圆又圆,月亮露笑脸,彝族结婚新郎跳舞我们大家一起跳,歌唱丰收年……”;第四类是吟唱爱情,如“传情最是三月会,跳脚三天也不累。不来
就说不来呢话,莫让阿妹空等着……”。
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绿汁镇各个彝族聚居地区的群众都要组织大规模的左脚舞会。到那时,到处都是身着鲜艳彝族服装的彝族男女,到处响彻月琴声调子声,大家不分民族,不管相识不相识,拉起手,跳起舞,彻夜狂欢。
2“姑娘房”
彝族男女的婚恋:“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
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之情。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
拘束。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
云南小凉山彝族的婚礼相当别致。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女方村里的姑娘,可使出
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送亲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进门前,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养把把和酒的木碗,在
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然后,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3“跳菜”
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着上菜。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三声大锣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
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齐奏;在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
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州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
场。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
一对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毫不乱。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
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
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
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4待客习俗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
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
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
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夹菜、泡汤。
5烤茶相亲习俗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6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7少女换裙带礼
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
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
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8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9泼水接亲
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
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
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姑娘们用泼、淋、
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
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
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可见,把新娘“抢”到婆家是多么的不容易彝族结婚新郎跳舞!但彝族却认为,婚礼
中的这一泼一抢才会驱除邪祟而保证日后生活不受侵扰。
10洞房里的打斗
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人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日后生下的孩子,祖
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搏斗。他们摔摔打打,撕衣抓脸,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砰之声,震
得四邻皆闻。
第二天早晨,新郎便领着新娘认父母。下午,新郎便约上一个伙伴,跟着新娘回娘家,去认岳父母。如果那个作陪的小伙子是个调皮鬼,当他们到新娘家时,这个小伙子便会抢先进门,甜声甜气地首先叫爹叫妈,接着新郎也叫,使得新娘的父母弄不清究竟哪个才是自己的女婿。
关于彝族结婚新郎跳舞和彝族结婚新郎跳舞叫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