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结婚响器视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村结婚响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为什么以前的农村人喜欢看出殡的,不害怕吗?
在农村,家里老人去世出殡的这几天,其实是最能展现出农村人情味的一个缩影,这方面我个人觉得比城里好多了。
我老家就是农村的,一般情况下在老人去世之后的第一时间里,邻居们会先去家里吊唁,然后口口相传,很快基本村里人都会知道,不长的时间里三五作伴去事主家里吊唁,而主家会专门安排人登记谁来过,以便第二天专门去人家家里请吊唁之人第三天来吃席。
紧接着去通知白事殡葬一条龙,之后一切都会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在出殡当天,会有主事人安排所有环节的先后顺序,孝子贤孙们穿着白色的衣服等着哭就可以了。
起灵那一刻,棺材板会被村里的青壮年一起抬起来,这时候的那种齐心协力的气场会让所有人感动,缓步出了大门,放在专门的灵车上,身后跟着不管真假但早已哭成泪人的孝子孝女贤孙们。
有的主家会为老人开追悼会,老人出嫁的女儿们会利用这个节骨眼为自己哥哥或者弟弟的配偶多年来照顾老人的行为给予感谢,并为她们披红花。一种象征性的感谢行为。
一路而来也算是人山人海,从来没听说因为看出殡而感到害怕的路人,就没有这个意识,也许这种民俗行为早已深入人心,它跟害怕扯不上关系,有的只是凝重的心情,因为每个人都清楚,终究有一天自己也会用这样的方式被人怀念。
由于农村是小圈子的熟人 社会 ,人们对于村里村外的婚丧嫁娶之事也是经常遇到,即便会有害怕的情况,一旦这类丧事活动经历多了也就心无胆怯了,而且出殡活动多是白天进行,再加上人多热闹,基本上也就体会不到恐惧害怕!毕竟人们没这么胆小怕事的,就像过去村民家里有老人时,就会有在家中准备棺木的传统,记得小时过年去村民家拜年时很容易发现在遮雨棚等地方会有为老人准备的棺材,这其实是过去孝道的体现,往往这样的家庭会比较孝敬父母老人吧!如果大家会感觉害怕的话,那么家中的棺木要比看出殡会不会更恐惧呢?!事实上并没有,毕竟这是农村过去的一种传统观念,已经被大部分人接受!
看出殡也算是送逝者最后一程 !在农村,去世之人由于是村里的熟人,村民会通过捧场、抬棺、操办丧事等方式积极参与丧事活动,尤其是对于同姓大家族的成员,一般这时就会放下手头要紧的事情,然后全程参与丧事流程,一般白事活动会有三天,但如果赶上大节或其他因素影响,也会有五天的情况。因而对于农村人而言,并不是喜欢看出殡等白事活动,而是以这种形式送逝者最后一段路程,毕竟以后再也见不到,虽然不是亲属,但很多人还是会有一些悲伤之情的!
胆小是因为没压力,胆量却可以练出来的 !在农村还会遇到很多看似害怕的事情,却实则又没啥具体影响。例如过去农村路少,往往在出村走夜路时可能就需要经过村头的坟地,那时候即便是一个人路过,基本上也没有多少害怕的,毕竟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场景,也没有造成啥影响,自然就没什么可担心的!记得以前去镇上上学,那会儿因为有早自习,往往早上天没亮就得出门上学,由于路上会遇到三四处坟地,刚开始时也会害怕,就会约同村伙伴一起去上学,后来随着分班级后,基本上就是独自去上学了,记得那会儿还真遇到过鬼火的情况,就是坟前像是有一团蓝火,还好离得有一段距离,不然也可能会吓怕!但后来才知道,那只是一座新坟,人家大早上正烧纸填坟,并不是什么鬼火!所以说,害怕其实是对于未知事情的不解,一旦认清了事实真相也就没什么可恐惧的!
因此,在人情世故方面特别浓厚的农村,其实关于婚丧嫁娶之事会比较频繁,人们对于出殡等这类丧事活动接触多了,自然也就没啥好害怕的!毕竟胆小是因为没有压力或没有自信,往往就会对于未知或突发情况没有一定掌控力,也就是没有安全感而做出的表现方式,然而胆量却是可以后天练出来的,只要面对多了就会变得麻木无所畏惧了!以上仅为个人见解,对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留言互动!
没在农村看过出殡的队伍,一定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奥秘。
我们小时候在农村,觉得最好玩的就是有人结婚和有人下葬,欢喜的事儿当然期待,期待有好吃的东西。但是埋人的事儿也是又怕又惊。怕是因为毕竟有人死了,小时候各种鬼怪的故事也围绕着我们很久了,惊的是埋人的过程中也有吃的。
在我们村里,出殡的时候,这个主家会做很多花式的馒头、花卷、枣糕等,这就是在地里祭拜一会,然后就分给各个小朋友吃了。所以一旦有人出殡了,必定跟着很多小朋友,大家一路跟着出殡的队伍,到了墓地之后, 所有的仪式结束了,这些花式的馒头、花卷供了之后,我们就可以随便拿着吃了,当时什么也不管了,就是抢着吃,其实也没有那么好吃,只是大家凑在一起,觉得好玩。这就图一个安心,让去的人一路走好。
以前在农村有人出殡其实和有人结婚是一样的排场,都要请演出队来唱戏。搭台子表演节目必不可少的,这都形成了一条龙的产业。接下来当然是吃了。出殡的也是要请一群人来做饭,同时请各家的代表来吃饭,吃完饭之后再一起送殡,当然有的也是反的,先送殡在吃饭。这根据风俗来定。这其实也是想让已经不在的人安息走好。
有的地方现在还保存这种风俗,有的在人过世之后要连续摆宴3天、7天,这些都有。有的地方还要放电影等等,这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总的来说,人在世的时候好好对待其就够了,走了之后,这些排场只能是个场面,也不能让死去的人活过来,大家说呢?
为什么以前的农村人喜欢看出殡的,不害怕吗?
在农村,家里老人去世出殡的这几天,其实是最能展现出农村人情味的一个缩影,这方面我个人觉得比城里好多了!毕竟人们没这么胆小怕事的,就像过去村民家里有老人时,就会有在家中准备棺木的传统,记得小时过年去村民家拜年时很容易发现人家里有为老人提前准备的棺材,这其实是过去孝道的体现,往往这样的家庭会比较孝敬父母老人吧!如果大家会感觉害怕的话,那么家中的棺木要比看出殡会不会更恐惧呢?!事实上并没有,毕竟这是农村过去的一种传统观念,已经被大部分人接受!
说到看出殡,也是送逝者的最后一程吧,在农村,一般白事活动会有三天,但如果赶上大节或其他因素影响,也会有五天的情况。因而对于农村人而言,并不是喜欢看出殡等白事活动,毕竟以后再也见不到,虽然不是亲属,但很多人还是会有一些悲伤之情的!
农村家里有人去世后,也有很多讲究的,就像三年之内春节不能贴对联,没有烧头七不能到别人家串门,小辈儿三年内不能结婚(如今有的地方改为未满百日不能结婚),三年之内子女不能穿红衣服等等,这些习俗,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在人情世故方面特别浓厚的农村,其实关于婚丧嫁娶之事会比较频繁,人们对于出殡等这类丧事活动接触多了,自然也就没啥好害怕的!
我觉得这些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应该是老人在世的时候,做子女的要尽到孝心那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仅为个人见解,对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留言互动!
在农村,对于丧葬习俗人们是比较重视的。我们胶东农村在人去世之后,基本上是“排三殡”,也就是说停放三天以后才出殡。
过去的时候,交通不发达,有时候逝者的近亲远在外地,人去世后,为了让亲人再见上最后一面,就将尸体停放在正屋的正中央的门板上,停尸三天。再加上过去医学不发达,也怕有假死现象,所以三天以后,出殡下葬。一直以来,农村都沿袭这种习俗。
的确,那时候,农村人遇到村里谁家出殡,都是站在道路两旁观看。其实,看出殡的人没有害怕的。与死者关系、血缘近的都是随着送殡的队伍一直将死者送到墓地,等下葬后,才返回家里。而这些看出殡的,则是村里关系比较远一些的街坊邻居,他们并不是喜欢围观,而是站在路旁,目送死者一程。
在我国,历来对于丧葬文化比较讲究,所以在人去世后,还要烧七,从头七到七七、百日、周年、一直到三周年祭日,形成了一系列的丧葬、祭祀习俗。有时候,农村人看出殡或者烧七,也是看看这家人在丧葬方面的讲究程度。当然,看的时候也相互聊一下。这个说看人家,扎的纸品这样数劲儿,老人在那边啥也不缺了等等之类的话题。
农村家里有人去世后,也有很多讲究的,就像三年之内春节不能贴对联,没有烧头七不能到别人家串门,小辈儿三年内不能结婚(如今有的地方改为未满百日不能结婚),三年之内子女不能穿红衣服等等,这些习俗,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其实这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敬和悼念。
以前的时候,村子里没有 娱乐 活动,只要死了人出殡的那天,就会人山人海的,去看孝子女送葬。
人们看埋人,不但不会害怕,还会在一边评头论足,说长道短呢。
你看老大哭得多伤心,一定是个孝顺孩子。
你看人家的闺女长的多俊呀。要想俏,一身孝,穿一身白孝衣还真是不难看呀。
有的甚至更加细心,会数起穿孝衣戴孝帽的有多少人。送葬的人多,往街里一跪,白呱呱的一片,真的很排场。
其实真正的热闹不是送殡,而是回家。有好事的乡亲们早已把长板凳搬了出来,只要往路中间一放,响器班子就得停下唱一段儿。如果有坤角,那拿板凳的人就多了,谁都愿意让响器在自己的门口吹一会唱一会儿,以达到趋吉避凶之效果。
最热闹的莫过于抢卷子(方馒头)。这是孝子女回家的最后一道工序。
凡送葬的人往回走出坟地后,都要回身向老人最后磕一个头。然后返身回去,就再也不能回头了。据说是怕老人看到恋恋不舍的样子会跟着你回来。一直走到门口,早已有人在门口放了一个和面盔子,里边放几个馒头,当然是与儿子儿媳,姑娘,女婿的数目相等。盔子上放一个案板,刀放在案板下面的盔子里。然后孝子女从大到小,跪下切开一个卷子。一半向后扔去,一半自己装起来。而身后有许多的人都在后边抢卷子呢。据说吃了这样的卷子,晚上睡觉磨牙的毛病就不治自愈了呢。
扔出去的卷子就叫回头卷子。只要扔过这个卷子,孝子就可以随意回头了。进到家里后,向老人跪拜四下,仪式就算结束了。
我们老家出殡时别人都是避之不及,何来的热爱看,但是有一些地区的风俗确实有喜欢看出殡的习惯,小孩妇女都齐上阵一同观看,主人将白事当做一件喜事来操办,可谓是场面热闹,现场人山人海,大吃大喝,完全看不出有何悲哀之痛。
我家乡的习俗是出殡一般人很少观看,尤其是孩童、妇女更不会出去观看,首先家人不同意观看出殡,每当出殡时,家里父辈都会再三叮嘱,不许出去观看,原因是受封建思想束缚严重,大家对出殡这事感觉不吉利,所以尽量避开,当然结婚后的男人是必须去,因为出殡时需要人多,所以一般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都会去帮忙。
当然我也目睹过其他地方的一些白事,他们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不管年龄大小,都会选择观看出殡,原因就是当地没有那么多禁忌,也没有那么多迷信,所以就形成了每当出殡时大家一同观看的盛景。
以前,我们当地还是实行土葬,用寿材棺木抬着逝者去吉穴永眠之地。以前农村人为什么喜欢看出殡呢?
村里逝者出殡是大事,村里的邻居都要来送逝者一段。送行的人越多,说明逝者生前越受大家敬重。
出殡也很繁琐,从起棺开始,由逝者子辈中的一人引路,用铝壶撒烧酒从祠堂跑出去,我们当地叫“出杀”。听家里的长辈说,这时候路人都需要避让;然后就是孙子辈的人捧着遗像走前面,走几步回头一鞠躬,如此往复;后面跟着哀乐队,敲敲打打;接着就是抬棺人抬着棺材,棺材两侧是孝女孝媳扶着棺木嚎哭;往后就是送行的人了,有些亲戚帮忙抬着挽联,纸楼等。
有时候遇着子孙满堂,高寿的老人出殡,头尾不想见,连绵几里地,也是相当壮观的。
以前,可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就是电视,也是比较有钱的人家才买得起。所以,农村平时真的没有什么可玩可看的。遇上出殡,看着吹吹打打,虽然气氛有些悲伤,但是还是很多人喜欢看。可以看看请了几个抬棺人,有多少孝子孝女,看看有多少人送行等。
记得小时候,爸妈不让我和我姐看出殡,担心我们看了晚上会做噩梦。可是,每次我们姐弟俩都会偷看:我们家在村中间,出祠堂的大路就在我家门口。每次村里老人去世出殡,我和我姐都会趴着窗户上看。但是看不真切,因为棺木上都会盖上一张大毯子,只能看到棺材的前后两侧。
说实话,我对于棺木有天生的恐惧感,每次经过放置着老人准备的未用的棺木旁,都会心惊肉跳。可是,看出殡真的一点都不害怕。至于是什么原因呢?
1、隔得相对较远。 看出殡,往往都是远远地看着,模模糊糊的,有时候连棺木都看不见。
2、周围到处都是人。 出殡,都是人围着棺材,前后左右都是人,再加上敲敲打打,根本就没有恐惧的气氛。再说,看出殡也不会一个人单独看,自己左右也是有人的。
3、出殡都是大白天。 天明壮人胆,大白天的周遭都白亮亮的,就不会联想到害怕。都说被吓着多半是自己吓自己,大白天自己心里不害怕,自然也就不怕了。
以上是一点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对于以前农村人喜欢看出殡,不害怕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
——END——(完)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问题。“农村人”喜欢看出殡我想是提问者理解有误有错。
正所谓人生无常,人生在世无论你是大富大贵,还是穷困潦倒都逃不过生、老、病、死的结局。每当村里人的乡亲去世了,村里的人们虽然不是同宗同源但是毕竟是是一个村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相邻熟人,在出殡时大家都不自觉为逝者送行。
听着震天悲鸣的哀乐,看着浩荡不绝身穿白色孝服浩孝子贤孙们,旁观送行的乡亲们都是各有所思,暗自伤心,他们都会想起“逝者”生前的种种,又想到自己将在未来也有撒手人寰的一天不知不觉留下“复杂”的泪水。
所以说人们并不是喜欢看“出殡”而是发自内心的送行和出于未来的思索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丧葬在农村地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记得曾经有接触过一句俗语“宁可借人停丧,不可借人同房”,以前如果哪一家有人去世,家里的房屋不够用,也都会有人愿意把房屋借给他们使用。我国的丧葬有着非常严密的丧葬习俗,尤其是古代的时候,不同身份等级的人能够得到的丧葬待遇是不一样的,而且不能随便的僭越这种制度,不然很有可能因此丧失生命,这就得不偿失了。
瓦罐盆一摔,也就意味着人在尘世间的一切都结束了,去世了的人就会带着亲人们在瓦罐中的祝福和思念去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埋人的时候有些地方会刻意让小孩子规避,因为人们觉得这是不吉利的事情,不能让孩子看到,但是大人们对于看出殡却是乐此不疲的,他们喜欢看出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和老人的关系大多比较好,有些人想要送这个老人最后一程,让他们能够安心的离开,同时也把自己对老人没说完的话说完,以寄哀思;第二一些人想要看一下这家人丧事的排场如何,这其实也是体现孩子孝心的一种方面,可以看出这家人的经济实力情况,有很多人就喜欢干这些事。看出殡其实也没什么害怕的,毕竟都是自己身边的人去世,很多老人活了一辈子已经看透生死了,也没什么害怕的,更多的是想送最后一程。
农村的丧葬习俗十分的复杂,人们通过这些繁琐的礼仪习俗表现着对老人的美好祝愿,也继承着老的丧葬传统。人们就讲究的是入土为安,即使是再外地去世的,也有人想办法送他们回来,这就是死者为大的理念。对于看出殡的人来说,没什么害怕的,目送死者离开,这是对去世的人的最大的尊重。
老北京城内的穷人家庭是怎样举行婚礼的?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居住在老北京城内的穷人家庭,经济再困难也会举行个简单的婚礼。喜事不同于丧事,没钱可以简单地装殓发送,穷人家办喜事,也是有讲究的。
所以不管是拉洋车的,做小买卖的,当店铺、作坊学徒的,都要拼死拼活,省吃俭用,攒下一笔钱,以备结婚之用。
贫婚的迎娶仪式与有钱人家区别不大,同样要雇八人抬的大轿,八面大鼓,十六个响器。但仪仗的质地、花轿的新旧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了。另外,贫婚的男方一般不置办家具,女方也无须陪送嫁妆,而且酒席也一切从俭。
也有的为了不让亲朋好友、邻里乡亲看笑话,会把婚礼办得像模像样,哪怕是婚前、婚后要忍受拮据的日子。
城市居民如此,远离京城的乡下农民境况就更差了。他们一年到头忙活下来,腰包里剩不了几个钱,所以男女双方联姻更多的是穷人家之间的互相怜惜。
如果哪家儿子是个好劳力,会有姑娘主动愿意嫁进门,这样对男女双方都有利,因为女方家少了一张吃饭的嘴,而男人家则添了个劳动力。
不过再穷的人家,也须明正言顺,所以,迎娶仪式是不可缺少的。双方通过卜算、合婚、选日子,然后挑个农闲的时候,热热闹闹的把婚事办了。
农村的大多数的婚事都选在腊月举行,娶完媳妇就过年,也图个吉利。
结婚之前,男方家要准备几份彩礼,给女的做件红布棉袄,绿花布棉裤,一双青布鞋,一双布袜子,再准备几朵小花和黄米面小枣做的年糕,就可以由媒人前去女方家商量迎娶的吉日了。
吉日订好之后,男方家要在门前挂一对灯笼,新郎官要借一身行头把自己打扮一番。迎娶大多选择在夜间举行,租一顶轿子,请四个本村的老乡当轿夫,压轿的娶亲太太一般挑选年纪大的妇女,再请个吹鼓手,就可以去娶亲了。
迎娶回来,要先放一挂鞭,外加两个二踢脚,以图消除穷气,来年迎个好年头。然后将一堆玉米秸点着,代表烧炭盆,象征夫妻生活越过越红火。
新媳妇顶着红盖头下轿之后,新人双双到供奉的天地爷前三叩首,或者到灶君之位和天地桌前就地三叩首,也有烧三柱香的,紧接着要向公婆行礼,所以即使贫婚,也是有礼可循的,只是排场和规模简单一些罢了。
迎娶过门之后,新婚夫妇和公公、婆婆、娘家送亲的要一起坐下来吃顿团圆饭,一般是浇卤的轧饸饹。吃饭过后要到祖坟去祭祖,这样新媳妇就算是自家人了。
第三天是回门的日子,新姑爷赶着借来的毛驴高高兴兴地把新媳妇送回娘家。
我国各省的结婚习俗
黎族人民结婚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程序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有送聘礼、送娘、迎亲、逗娘、饮福酒、对歌、送亲、收席等。其中“逗娘”最具有风趣。
“逗娘”在黎族不同的支系中(黎族有赛人、杞人、 侾人、美孚人、润人等五个支系),其形式和方法均各不相同,对赛人、 侾人来说,“逗娘”主要是在婚礼酒席间进行的,赛人的送亲队伍把新娘送到新郎家后,新娘和陪娘当天的饭是由新郎家的成员一点点地喂给,她们吃饭时,围观者很多,她们每口只能吃几粒饭,而每张开口都会引起哗然大笑。在这种氛围里,多有勇气的新娘和陪娘都不敢张开大口吃。所以,只好忍饥挨饿地度过新婚之夜。侾人逗娘同样在酒席间进行。他们预先为新郎和新娘备好两大碗“福酒”,为陪娘也同样也备好一大碗一大碗的酒。都要求一饮而尽。他们对新郎、新娘要求特别高,要求他们饮酒时,一不许吐,二不许有酒滴漏,如有违者一定加倍罚酒。要求他们饮酒为快,饮醉了才表示夫妻同甘共苦、白头到老,而对于陪娘来说,也只有醉了,才表示她们的庆贺是诚心诚意的。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期,黎家逗娘习俗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如海南岛琼中县的杞人,他们的逗娘是在洞房里进行的。他们先在洞房里点着一盏油灯,然后对着灯光摆上两张小椅子,逗娘的人们在洞房门口围观,他们看着新郎和新娘在洞房里相争座位。按照杞人的习俗,坐在前边的身影可以遮住后面的,前面的就是主人,后面的一切都要顺从主人的指挥。所以,新郎、新娘为了争座位,为了谁主谁从而争得不可开交,此时围观者的挑逗起哄也随之进入高潮。如果新郎和新娘原来情投意合的,在相争座位时,他们就会明争暗让,如果碰上迫婚者,女方往往担忧婚后会被丈夫欺负而拼力相争,其气氛、其场面可以说几乎达到白热化程度。合亩制地区的杞人又不一样,他们的逗娘是在婚礼后的第二天进行的。婚礼后的第二天上午,陪娘和送娘队全伍中的年轻姑娘都聚集在一块,她们将新郎家煮好的糯米饭放在木臼里舂,舂烂后捏成一团团好带回去分给没有参加婚礼的大小和小孩。舂臼时,欢快的“舂米谣”伴奏着木杵和木臼的撞击声,听了令人轻松愉快。她们越舂越有劲,唱得越欢。这时,逗娘的小伙子们已悄悄地来到附近,他们策划着如何搞突然袭击,使姑娘们措手不及。他们只要把姑娘们的糯米团抢走,姑娘们只好空手而归,到那时,亲友们都会骂她们不中用。其实姑娘们早有准备,等抢糯米团子的战斗一打响,男女之间的嬉笑声便达到了高潮。在这样的场合,最吃亏的是不留神的小伙子,他们只顾玩耍,莽莽撞撞,不是给姑娘们上起下落的木杵敲打着头手,就是被姑娘们拉住手脚,有的甚至被姑娘们用糯米糍糍得满脸都是,特别是那些糊到头发的小伙子就更加麻烦,他们不仅要洗刷几天几夜,而且还要受到亲友们的嘲笑。这样的逗娘活动气氛虽然相当紧张。但是,在这里,人们会看到许多滑稽、幽默、引人哄堂大笑的场面。青年男女在逗乐中增强了友谊。
美孚人的逗娘更为风趣。举行婚礼的那一天,专门安排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为新娘挑嫁妆,当把嫁妆挑到新郎的家门口时,新郎家突然冲出几个男子汉,一刹间就把嫁妆抢走了,紧接着闪电般地拿出一盆早已准备好的熟猪肉,瞄准妇女的头顶便倒。此时,如果是动作敏捷的人立即拉开衣角,就可以盛到许多猪肉,但是碰到动作迟缓的妇女,就只能让猪肉汤淋得象落汤鸡似的,两手空空一无所得。而围观者越是碰上这种情况,喝彩、助威的情绪越高,对受淋者的酬谢越高。这样的逗娘活动,受淋者虽然要费很大的力气去洗刷头发、身体和桶裙,但是,为了新婚庆贺,美孚支系的妇女都乐意去充当这样的角色。她们认为淋得越准,淋下的猪肉越多,助兴的人声越高,人们越看得越新婚夫妇,夫妻往后的日子就更加富裕。
除了上述富有特色的逗娘活动,绝大部分的逗娘活动都安排在送娘的时刻。黎族送娘时新娘家把全村寨的姑娘都动员起来,人越多新娘感到越光彩。送娘队伍一般都从早晨出发,她们爬山涉水,走到新郎的村寨时,夜幕已经降临。这时,“逗娘”就开始了。参加婚礼的小伙子们们,他们带着火把聚集在寨门口,送亲队伍一到,他们就迫不及待地举起火,想照一照,看一看新娘和送娘队伍中的姑娘。可是,他们越是心急。姑娘和新娘越不想让他们看,她们把脸都藏在竹笠里。小伙子们越想瞧,她们把脸遮得越严。这时想不出更多办法的小伙子们,就用情歌来引诱,或用挑逗性的语言设法让姑娘答上腔。可是,越是这样,姑娘们越不理睬,最后小伙子们只好狠心用火把熏她们的脸,用棍子绊她们的脚,闹得姑娘们东躲西走,村道上到处是喧闹声、笑声。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这样一边逗乐,一边走,尽管新娘和姑娘们的脸都被火把熏得黑一块,紫一块,但是,她们都兴致勃勃,乐在其中。
黎家的“逗娘”,不仅给婚事增添了快乐的气氛,而且给更多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提供了接触的机会。因此,“逗娘”在黎家各个支系中,一直流传到今天。
无论是少小相爱,青梅竹马,自由恋爱结合的婚姻,还是所谓“明媒正娶”的联姻,土家族在婚俗上逐步形成了一种不成条文的惯例,即要请媒人说亲�求婚�、打节�送聘礼�、讨庚�问女方生期�、定亲�求女方放话允婚�、迎亲、回门等繁多的程序。在婚礼方面别具一格的情节有哭嫁、过礼、开脸、戴花酒、背新娘、迎亲、拜堂、坐床、闹房、回门等,其典型环节是哭嫁、坐床、回门。保留和展示了土家族婚礼与其它民族的差异性。
婚前一月或半月,姑娘就要哭嫁。“歌丧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民族风俗。“哭嫁”开始是隔夜哭,后来是连夜哭,全寨相好的姐妹姑嫂长辈都要轮番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如泣如诉,若悲若喜,悲喜交融,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哭嫁歌中有“哭父母”、“哭歌嫂”、“哭姐妹”、“哭戴花”、“哭上轿”、“哭媒人”、“哭辞祖宗”等。经过一代代妇女口头创作,不断丰富加工,有的内容逐渐定型,形成长诗结构的抒情悲歌,意境悲切凄苦,语言简明朴实,充满浓郁的风土味,常巧妙地运用比兴、双关、拟人、反复、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文学性。
婚期到来,男方派人给新娘送去衣裳,首饰、布匹以及给岳父母家酒、肉乃至盐、茶、米、豆等,叫“过礼”。过礼要在女方家神龛神位前隆重举行,要献上给女方祖宗三代的冥封,点燃香烛,并慎重其事地将其礼物摆放在神龛前桌上,把礼物清单递交给女方长者。
出嫁前一天是女方的“花圆酒”,取“花好月圆”之意,祝女子婚姻幸福美满。这一天,女方家将全部嫁妆都摆出来,擦干净,梆扎打点。亲友们都来祝贺,送上贺礼,同时对新娘进行打扮,“开脸”、“上头”、“戴花”。“开脸”要请姑母、姨娘或嫂子进行操作,用灰线包绞尽额上汗毛,绞现发际,并把眉毛绞如一弯新月,头发辫子挽成“粑粑髻”,绕上红头绳,插上银别簪,带上银首饰,头包青丝帕,手戴银镯子,银戒子,与少女相比判若两人。哭嫁歌中“哭戴花”唱词是:
金花银花不见藤,
只见金花不见人。
金花银花头上戴,
头上响铃闹沉沉。
八宝耳环金圈子,
牙签插到胸当门……
经以上唱词描述,一位装饰艳丽,花枝招展的土家族新娘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新娘“开脸”、“上头”后,当晚哭嫁达到高潮。 自古以来,男婚女嫁被看成一生头等“喜事”。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礼俗中贯穿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在老北京的旧式婚俗中也得到了反映;从订婚到最后结合,需要经过许多繁琐礼仪程序。
保亲
保亲,即介绍婚姻,俗称说媒。通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后,首先要过门户帖,双方各用一红纸折子,写上姓名、年龄、籍贯、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号等,由媒人传递,即《仪礼》中所说的“问名”。随后,男女双方长辈选择吉日和适当场合互相探视,了解对方家庭财产状况、家庭名声、姑娘品貌、姑爷身世等,是否门当户对。
合婚
经过互相查访,双方主婚人均无异议,再过“八字帖”。男女双方各用一红纸的折子,写上出生年、月、日、时,请“星命家”测看男女双方“八字”,叫“合婚”。因每个人的出生都有年、月、日、时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占干、支各一个字,四个部分共计八个字,所以叫批“八字”。星命家称男女两方属相必须相合才能结婚,以免婚后夫妻相克或妨碍家运。
然后由“阴阳”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和属相,写出鉴定(如“子与丑和”等),再根据“黄道吉日”和喜神方位择定迎娶日期以及忌什么属相等项,写在一个红纸折子上,叫“龙凤帖”。这就是旧时的结婚证书。
放定
放定即结婚。旧日有放小定和放大定。少女订婚后,习惯上要改变头型发式,过去少女留辫子,一般不扎辫根,一过小定,就要扎上红辫根。讲究一些的家庭放小定时,男方要送女方首饰四样:戒指一个或一对;镯子一对;耳环一对;项圈一个,金、银或银质包金不等。放大定意味着男女双方联姻已成最后定局。这时,男方要向女方送财礼,女方亦公开索要,有时双方讨价还价,成为买卖婚姻的集中表现。
按老北京礼俗,女子出嫁的头一天送嫁妆,请男宾(四人至八人),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叫“陪奁”。
嫁妆的多少一般根据女家家庭经济状况决定。当年老北京有童谣唱道:“月亮月亮照东窗,张家姑娘好嫁妆,金皮柜,银皮箱,虎皮椅子象牙床。锭儿粉,棒儿香,棉花胭脂二百张……”
迎娶
迎娶也叫“迎亲”。迎娶有搭喜棚、布置喜房、安排娶亲人员、发轿、仪仗、响器、轿子、新人上轿下轿、娶新归途、婚后琐礼等许多细致讲究和仪式。办喜事的热闹情况,一切排场在迎娶仪式中有着集中表现。 满族人结婚十分讲究,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结婚那天,姑娘来到男家门外,新郎要弯弓搭箭,向未揭盖头的新娘虚射三箭。然后在伴娘的搀扶下脚踩铺地红毡,来到院中神桌前,同新郎一起行拜天地礼。满族拜天地仪式俗称“拜北斗”。
拜天地后,新郎要用称杆(或用马鞭)挑下新娘头上的盖头,放在院中的帐篷顶上,用称杆挑盖头,以示称心如意。揭盖头时,新郎用手摸新娘的头发,意为结发夫妻。新娘越过一个预先设下的火盆,再跨过马鞍,走进帐篷面南“坐福”,行坐帐礼。行坐帐礼时,由伴娘为新娘开脸,即用红线绞掉脸上汗毛,同时梳头改发式。
新婚之夜,洞房内点燃一对蜡烛彻夜不熄,新郎新娘要吃交杯酒,还要吃半生不熟的饺子,“生”取生育之意,意为“生儿育女”。洞房外由一人或数人唱喜歌(满语称为“拉空齐”),谓之“响房”。
上海婚俗--新娘换鞋
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中国不同省份及籍贯的人士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别有其独特的嫁娶习俗。虽然部分有趣味的传统礼仪已因文明发展或简化婚礼而被省略,但这些陈旧有趣的婚礼习俗仍甚具阅读价值。假若你的另一半与你拥有不同籍贯,也可借此机会,一窥他家乡一些特殊、有趣的嫁娶仪式。
上海古时的风俗十分注重传统,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及迎亲也按足传统办事,一丝不苟,由于旧时年青男女并无自由见面及恋爱的机会,由提亲,订下婚约以至婚礼期间都有赖媒人当中间人,联络男,女两家及协办婚礼仪式,所以迎亲后必定要给媒人送上媒人利是,以答谢其促成姻缘之恩。
在旧时的农村里,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负担为新娘子做裙衫的经济负担,所以不少农村姑娘出嫁时,都会身穿红色长衫或大红套装,代替裙衫。
新郎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的愿望。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以保护她不受妖邪入侵。
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
如果女家无设宴款待亲友,又或发出邀请时有所遗漏,事后要向这些亲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样或红色包装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儿已出嫁
请问巨野订婚有什么习俗
既然女方要求,如果不过分,就只好遵从。
(山东菏泽)巨野的婚俗
清末至民国期间,婚俗与历代大同小异,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婚年龄一般十七八岁,有的定“娃娃亲”。官富人爱一夫多妻。有时还有“童养妻”。旧俗一般女大男。农村有“女大一,百事吉;女大两,福寿长;女大三,有吃穿”之说。
旧俗定婚、结婚的方法:首先要媒人说合,双方父母同意后,先由男家一“恳贴”,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回以“允帖”。贫苦人爱只换“恳帖”、“允帖”就算定婚。书换柬”。“书柬”用一块长方红纸叠成四折。第一折上写“喜”字;第二折上写“未修秦晋名姓先传、谨凭媒仪,愿结良缘”;第三折上写“恭恳”(允)老亲家。正亲家拜”;第四折一写“年月日”。写后用红纸封装上“柬帖”。男家将“柬帖”装入婚盒,婚盒内还要装上析技、艾枝、麦盐等,希望“百年合好”,“长命富贵”。送时要先定双日,先女家后男家,并且互琏礼品,男家一般要摆“三八酒席”,24个菜,招待媒人和女方送帖客人(一般4人)男方用两个人陪客。到女家送帖酒席较简便一些,一般10个盘。“换书”之后,定婚完毕。结婚前,要按男女生辰属象,看好日子,选定吉日良辰。一般是:正月七月迎鸡兔;二月八月迎虎猴;三月九月蛇与猪;四月十月龙和狗;五月十月鼠和羊;牛、马喜在六、腊月。看好日子后,再由媒人“送时书”写明本年月日全吉,禁忌属相,上下车(轿)面向方,坐帐宜用屋间,路逢井、石、庙,用红包袱,包红衫、被面、戒指、坠子、带子、柏枝等,女家押回绸子腰巾、帘了、钱等。结婚这天,男女家都先贴对联。男娶亲车(轿)出门前,新郎着新衣,拜祖先、父母、亲邻。亲邻帮助扫院子,摆桌子,备酒席。娶车(轿)出门,要带“响器”班、“亮家”,车上扎棚,前头用红布蒙上,装一只红黄公鸡,后头用被单遮上。当亮家的人有待客的,有打旗的,有拿红灯的,有放鞭炮的,还有娶女婆一人,有的去两个未婚青年妇女接新媳妇。一女家则去一个车送客,另有两个送新媳妇的青年未婚妇女,还有一班子抬盒子,送嫁妆。新娘在上车(轿)前要打扮,“改头”顶“蒙头红”等。到男家后,有两个小孩持火把绕车三圈,再下车(轿),到院内拜天地,入新房,坐帐,喝“交心酒”,入洞房后去“蒙头红”,喝面条。洞房床上,要撒红枣和花生,以望“早生贵子”。晚上,样邻朋友喝喜酒,小孩闹喜听房。婚后娘爱亲戚请新媳妇吃饭。女家在第二、三天请新女婿。
关于结婚响器视频和农村结婚响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